第一篇:漏电保护系统分析的论文
摘要:阐述了二总线在井下漏电保护装置中的应用,通过总保护的微机对井下绝缘电阻的实时监控及总保护和分支出口保护之间的总线通信,快速判断出故障线路并及时隔离故障,从而全面提高了井下工作的安全。
关键词:漏电保护二总线零序电流
1井下漏电保护现状
我国大多数矿井电网一直沿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随着井下供电线路的加长、电容电流的增大,发生故障时会造成单相接地电流大于20A,有的甚至超过70A,而《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超过20A就应采取措施降低到20A以下,因而广泛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电阻接地系统。
系统保护中,根据我国井下低压电网的运行情况,一般认为对低压配电网实行两级保护,级数再增加将没有使用意义。实行分级保护的目的是从人身、设备安全和正常用电的角度出发,既要保证能可靠动作,切断电源,又要把这种动作跳闸造成的停电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常用的漏电保护装置多为附加直流电源式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装置。总保护处安装附加直流电源保护,无论系统发生对称性漏电还是非对称性漏电,保护均能可靠性动作。分支出口处安装零序电流保护作为横向选择性保护的主保护。
漏电系统一般建立两级后备保护,附加直流电源保护和漏电闭锁分别作为分支漏电保护单元的一级和二级后备[1]。在实行分级保护的低压电网中,决定分级的条件是下一级保护器的额定动作时间(包括主开关断开电路的跳闸时间)必须小于上一级保护器的极限不动作时间。对于下级保护,要求其额定动作时间达到最快,从而快速切除故障。对于上一级保护,为保证选择性就需一定的时间延时,以躲过下级保护在动作跳闸时所需时间。据现场调查,零序电流漏电保护动作使分支开关动作跳闸总时间达到200ms,则附加直流电源保护的动作时间需加上200ms的固定延时,才能保证选择性。因此当发生对称性漏电(分支无法检测)、分支保护失效或开关拒动时,总保护动作时间高达400ms。此时将会使人身触电电流增大,不但不能保证人身安全,更不能防止沼气、煤尘爆炸。
随着真空断路器的推广,虽然由于保护动作时间级差Δt的减小,将短路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时差而带来的问题。
2改良方案
改良方案中,在总的漏电保护单元与分支单元之间建立在线通信,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切断故障点,消除现有漏电保护系统存在的死区。
2.1二总线技术
本文通信总线采用二总线技术,二总线是一种高可靠性、自动同步编码解码通信,可以将现场节点的多个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并进行远距离串行传输。其特点如下:
a.智能跟踪自动编码;
b.远距离监测,监测距离2km;
c.同时传输信号和功率,节点无需单独供电;
d.回路节点数目可根据规模增减,最多64个。
二总线非常适宜于井下配电馈线出口多及馈线线路逐渐增长的现状,可抵制井下各种干扰的影响。二总线进行通信,2条总线之间的电压为24V,发送端的二总线通信芯片将需要传输的数字量以电流形式串行输出到二总线上;接收端从总线获得功率的同时接收信号,实现了功率和信号公用总线的要求[2]。
2.2通信实现
常用的总线接口有QA840159等,提供单片机和总线的接口,通过握手电路和数据总线与CPU进行数据交换。总线接口从CPU中取得编码地址、控制码等信息后向总线回路发出标准串行码,包括地址段、地址校验段、控制段和模拟量返回段。地址段和地址校验段完全相同,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二总线通信编解码芯片位于分支出口处,可以自动同步编解码和片内A/D转换,它不需进行频率和同步调整,可对总保护的编码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并自动跟踪对位,片内高速A/D转换电路仅在地址符合时加电,大大降低了系统总电流,可很方便地实现模拟量采集并实现二总线通信。
3智能漏电保护的设计
系统由总保护、分支保护、二总线通信接口三大部分组成。各分支保护检测到的实时井下数据可通过二总线进行通信,设井下馈线分支出口数为n,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总保护处为性价比较高的单片机8051系统,系统有A/D转换器、输入/输出接口、闪存、输出执行电路等组成。总保护处装有附加直流电源式漏电保护,可以检测出电网总的绝缘情况,同时通过漏电直流检测电路的取样,监测井下电网A,B,C三相的绝缘电阻的变化,并由电路显示,所以容易查找和处理故障相。正常工作时循环显示电网的工作参数和对地的绝缘水平,故障跳闸后循环显示故障时的参数和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判断故障的效率。若设有不同的给定值存储在微机内,微机就可以判断出故障是接地故障、人身触电事故还是绝缘电阻下降故障。
总保护处通过总线接口和二总线相连,进行通信。在总保护处和分出口处检测各支路的零序电流,分支保护处编解码芯片接收总保护处的地址、控制信息,当和本身地址相同时,启动A/D转换,进行零序电流检测,并通过二总线将电流值上传给总保护,通过总保护进行集中式选线判断故障相,由总保护发出口跳闸指令以切断故障线路。
漏电保护原理中指出,当发生接地故障时,流过故障相的故障电流是所有非故障相电流之和,故障项的零序电流为所有出口处零序电流数值中的最大者。集中式选线综合比较所有零序电流的数值,考虑到零序电流互感器会产生不平衡电流,而不同的互感器的不平衡电流值不同,所以仅比较零序电流值大小将会有一定的误差。现采用简单的差值比较方法,即将各电路所测出时间间隔相同的故障前后2次零序电流值相减,比较各零序电流的算术差值。故障线路零序电流的增量是所有线路零序电流增量之和。判定差值最大与其他线路有很大差距的线路为故障线路,从而完成保护的横向选择性,并有效地避免了由互感器不平衡电流带来的误差。
总保护通过电流差值集中判断,找到最大值及分支故障线路,然后发跳闸指令,由分支开关动作;若各分支的零序电流之差相差不大时,判定为母线故障,由总保护处开关动作。判定为分支故障发跳闸指令后,总保护处继续监视电网的运行,若故障仍然存在,说明跳闸失败或判断失误,为保证安全,由作为后备保护的总保护跳闸切断故障,无长时间的延时。
4结论
二总线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性非常高,基于二总线的漏电保护系统,全面提高了矿用检漏装置的性能,缩短了总保护初跳闸时间,保证了井下的供电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桂同,于风全,初忠全,等-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技术的新发展[I].煤矿开采,2000(增刊):92-93.[2]聂子玲,史贤俊,周绍磊-基于二总线通信的监测系统设计[I].自动化仪表,2002,23(6):41-42.
第二篇:漏电保护安装运行
漏电保护器-安装运行
漏电保护器作为最常用的电器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的家庭、机关、学校及企业,并且很多接触电器的人都会自己在家安装一些电器产品,那么中国电器交易网就要提醒这些人除应遵守常规的电气设备安装规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漏电保护器的安装应符合生产厂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2.标有电源侧和负荷侧的漏电保护器不得接反。如果接反,会导致电子式漏电保护器的脱扣线圈无法随电源切断而断电,以致长时间通电而烧毁。
3.中国电器交易网在调查中发现安装漏电保护器千万不得拆除或放弃原有的安全防护措施,漏电保护器只能作为电气安全防护系统中的附加保护措施。
4.安装漏电保护器时,必须严格区分中性线和保护线。使用三极四线式和四极四线式漏电保护器时,中性线应接入漏电保护器。经过漏电保护器的中性线不得作为保护线。
5.工作零线不得在漏电保护器负荷侧重复接地,否则漏电保护器不能正常工作。
6.采用漏电保护器的支路,其工作零线只能作为本回路的零线,禁止与其他回路工作零线相连,其他线路或设备也不能借用已采用漏电保护器后的线路或设备的工作零线。
7.专家向中国电器交易网认真说到在安装完成后,要严格按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3.1.6条款,即“动力和照明工程的漏电保护器应做模拟动作试验”的要求,对完工的漏电保护器进行试验,以保证其灵敏度和可靠性。试验时可操作试验按钮三次,带负荷分合三次,确认动作正确无误,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专家再三提醒中国电器交易网漏电保护器的安全运行要靠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来保证。除了做好定期的维护外,还应定期对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特性(包括漏电动作值及动作时间、漏电不动作电流值等)进行试验,做好检测记录,并与安装初始时的数值相比较,判断其质量是否有变化。
在使用中要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漏电保护器,并按规定每月检查一次,即操作漏电保护器的试验按钮,检查其是否能正常断开电源。在检查时应注意操作试验按钮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点动为宜,次数也不能太多,以免烧毁内部元件。漏电保护器在使用中发生跳闸,经检查未发现开关动作原因时,允许试送电一次,如果再次跳闸,应查明原因,找出故障,不得连续强行送电。
漏电保护器一旦损坏不能使用时,应立即请专业电工进行检查或更换。如果漏电保护器发生误动作和拒动作,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漏电保护器本身引起,另一方面是来自线路的缘由,中国电器交易网提醒读者应认真地具体分析,不要私自拆卸和调整漏电保护器的内部器件。
第三篇:系统分析论文
一、系统的概念级特征
1.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
2.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整体性就是要用系统的方法研究系统的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全面规划,协调处理,使系统的总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达到辩证统一,组成的整体功能,即系统功能,是各部分所不具备的。系统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和。2)综合性。综合性即从系统的总目标出发,将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有机结合,协调运用,从而开发出全新的系统概念,创造出全新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创造,集成创新,获得综合效益。3)科学性。科学性要求分析问题时按规律办事,即处理问题时,要有严格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还要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协调与统一。整体是更大系统的部分,又是本系统的整体。整体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功能,组成整体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4)创新性。创新性要求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大胆地进行系统的开发,实现系统的最优效果,要超前预测,持续创新。
二、系统分析的概念及特征
1.系统分析的概念: 将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到一起,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所确定的内容是今后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基础。
2.系统分析的特征:
系统分析从系统需求入手,从用户观点出发建立系统用户模型。用户模型从概念上全方位表达系统需求及系统与用户的相互关系。系统分析在用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性强的独立于系统实现环境的逻辑结构。系统分析是咨询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咨询项目看成为系统工程,通过系统目标分析、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资源分析和系统管理分析,可以准确地诊断问题,深刻地揭示问题起因,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系统分析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系统工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目前还找不到能处理所有问题的标准方法, 但是,Hall在196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是影响较大而且比较完善的方法, Hall认为:现实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工程问题,从而可以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求得最优的系统方案。Hall方法论适应了60年代系统工程的应用需要。当时系统工程主要用来寻求各种战术问题的最优策略,或者用来组织管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从70年代中期开始,Checkland经过大量系统实践,提出了软系统方法。由于社会经济系统不可能像工程技术系统那样将各种方案进行科学地定量分析,因而难以评价出最优方案,所以Checkland方法的核心不是最优化而是比较或者是学习,即是从模型和现状的比较中来学习改善现状的途径。
8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等学者从各种系统中分离出一种系统,即开放复杂巨系统,并研究其方法论。钱学森早年在兰彻斯特的工作中提炼出半经验半理论的处理复杂对阵问题的方法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处理复杂行为系统的定量方法学,从经验假设出发,通过定量方法途径获得结论,强调数学模型的经验含义和定量定性相结合。
1987年,钱学森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之后提出综合集成的概念,并把处理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命名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又把它表述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技术。
1992年,又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进而把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与使用这种方法的组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对于难度自增值系统,王浣尘提出了“旋进原则”,即不断地跟踪系统的变化,选用多种方法,采用循环交替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张文泉等将系统思维分为硬、软系统思维。并将以传统的运筹学(OR)、系统工程等为代表的用常规数学模型就能优化解决硬问题的方法称为硬系统方法。而注重人的因素,考虑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便处理包括人在内的软问题的方法则称为软系统方法。其中,根底定义由系统的受益者或受害者C(Customer)、系统(变换T)的执行者A(Actors)、系统输入输出变换T(Transformation Process)、赋予根底定义实际意义的世界观W(Worldview)、系统所有者O(Owners)、系统的环境约束E(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组成。CATWOE的具体含义是系统所有者O使系统在环境约束E下,由系统执行者A通过变换T将其输入变换为输出。而系统的受益者或受变换影响的人,赋予变换具体含义的世界观至少包括W。在硬、软系统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探索硬、软方法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胶合的广义系统方法GSM(General Systmes Methodol-ogy),在理论(模型世界)和实践(现实世界)相结合的原则下,GSM由五部分组成(见图3)。GSM是以知识综合集成为其基本特征的。
四、系统分析有哪些内容
霍尔方法论是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结构模型方法论。霍尔结构模型包括三维,即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其中,粗结构时间维划分为7个阶段,即规划、设计、研制(开发)、生产、安装、运行和更新等阶段。细结构逻辑维又将时间维的每个阶段分为6个具体工作步骤,即摆明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决策和实施。专业维是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
霍尔方法论解决的是结构化良好的工程问题,也称为硬系统方法论。
英国学者P.B.Checkland提出软系统方法论。其他典型的方法论还有我国学者钱学森院士、顾基发研究员等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提出的综合集成法和综合集成研讨体系,以及“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最主要的是钱学森等所提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包括知识体系专家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王浣尘把系统方法论概括为五种类型:即内核原则;系统原理包括6条基本原理(组成原理、关联原理、整体原理、层次原理、阶段原理和对环境的相对独立原理)和2条辅助原理(功能原理、目的原理);结合原则;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旋进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固然重视一个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同时人们更重视从中研究和提炼相应的方法论,尤其是针对系统分类去研究相应的系统方法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系统工程方法论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模型和模拟方法在系统工程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有待建立的,而且是无样本的、信息不充分的,这就使得系统工程研究包含着建立新的概念,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评定、选择以及检验各种环境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等极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就特别需要运用模型和模拟方法来表达和考察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帮助启发思想和加速系统工程研究的进程。
明确企业基本使命和目标。在充分认识企业基本使命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力求使目标与基本使命保持一致,基于目标市场预期与企业方向选择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发展目标,各项指标准确定量计算或者容易进行定性分析。实施战略的总结,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研究新战略提供依据。
现状分析:分析环境。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企业战略管理行动的主要制约因素;发现机会和威胁,在分析了环境之后,就需要评估企业有哪些机会可以发掘、利用,以及企业可能会面临哪些威胁;分析企业的资源,识别优势和劣势;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影响中国建筑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驱动与抑制因素分析;中国建筑市场未来的发展格局与可能的前景;未来竞争格局;未来产业格局如法规及监管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等;未来长、中、短期主要市场格局,用户细分与用户需求变化,以及业务态势等的分析预测。可采用数学模型法、交叉影响分析法等预测方法。
战略态势的确定。把握战略时机、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充分考虑进行战略调整或转移的动力。
形成新战略。经营战略:建筑市场的转型与建筑企业发展的重点,建筑业务的统一战略安排与管理,单一业务的运营模式选择与创新;业务发展战略:高档环保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发展;市场开拓战略:高档与环保业务相互进入、海外市场拓展策略;营销战略:企业品牌宣传、产品市场营销;竞争战略:与各大运营商的竞争与合作;合作伙伴战略: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控制;技术与网络支持战略;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战略;网络演进与技术发展战略;资本运作战略;资本管理战略;战略投资战略;风险投资战略;集团运作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公共关系、政府关系与企业风险管理战略。
战略评价和选择。对新提出战略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实现企业目标的潜在作用做出严格评价,从而为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战略筹划。确定战略阶段、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及战略措施等。
战略实施。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沟通思想、储备人力、完善政策体系。
从系统的观点看,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环境、企业战略能力有关。因此,将企业战略环境、企业战略能力因素建立量化的尺度。可采用专家评分法对企业战略环境(SE)进行量化。可采用功效系数法对企业战略能力(SC)进行量化。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确定一个适当的模型,综合、有效地反映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观察各因素发生波动时,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影响,找出关键因素,并研究其稳定性。系统建模的原则:数学模型要满足现实性、简洁性、适应性、强壮性。系统建模的步骤主要有:形成问题;选定变量;变量关系的确定;确定模型的数学结构及参数辨识;模型真实性检验。
通过对博弈论中激励理论、代理模型的研究,分析企业价格战略、竞争战略以及多方合作经营战略。“竞争”是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国内建筑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内建筑企业必须改变原来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采用更多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做大做强,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篇:ReiserFS文件系统分析论文
1.为什么叫日志式?
日志式文件系统在强调数据完整性的企业级服务器中有着重要的需求,是文件系统发展的方向。日志式文件系统的思想来自于如Oracle等大型数据库。数据库操作往往是由多个相关的、相互依赖的子操作组成,任何一个子操作的失败都意味着整个操作的无效性,对数据库数据的任何修改都要回复到操作以前的状态。日志式文件系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
在分区中保存有一个日志记录文件,文件系统写操作首先是对记录文件进行操作,若整个写操作由于某种原因(如系统掉电)而中断,则在下次系统启动时就会读日志记录文件的内容来恢复没有完成的写操作。而这个过程一般只需要几秒钟到几分钟,而不是ext2文件系统的fsck那样在大型服务器情况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来完成扫描。
对日志式文件系统原理的一个更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考Journal File Systems
2.日志式文件系统简介
尽管Linux可以支持种类繁多的文件系统,但是几乎所有的Linux发行版都用ext2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ext2的设计者主要考虑的是文件系统性能方面的问题。ext2在写入文件内容的同时并没有同时写入文件的meta-data(和文件有关的信息,例如:权限、所有者以及创建和访问时间)。换句话说,Linux先写入文件的内容,然后等到有空的时候才写入文件的meta-data。这样若出现写入文件内容之后但在写入文件的meta-data之前系统突然断电,就可能造成在文件系统就会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在一个有大量文件操作的系统中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就导致了新的日志式文件系统的出现以解决这个问题。日志文件系统比传统的文件系统安全,因为它用独立的日志文件跟踪磁盘内容的变化。就像关系型数据库(RDBMS),日志文件系统可以用事务处理的方式,提交或撤消文件系统的变化。Linux系统缺少日志式文件系统是限制推广其在企业级应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日志式文件系统,当前linux环境下有下面几种日志文件可供选择:
SGI的xfs日志文件系统,SGI的xfs是基于Irix(SGI的Unix)上已经实现的xfs。SGI已经宣布xfs为Open Source的软件。
Veritas的文件系统和卷管理(volume manager)。
Reiserfs:Reiserfs应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例如,统一名字空间(unified name space)有一些Linux的发行版已经包括了reiserfs文件系统,作为安装时的可选项。SuSE 6.4 就很容易使用reiserfs文件系统。reiserfs的最新版是ReiserFS 3.6.25,经过测试reiserfs的基准测试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IBM的jfs。这两文件系统都遵循开放源码版权声明,且的而且很多有天赋的人在开发这两个文件系统。jfs(Journaled File System Technology for Linux)的开发者包括AIX(IBM的Unix)的jfs的主要开发者。在AIX上,jfs已经经受住了考验。它是可靠、快速和容易使用的。
日志文件系统的另一个选择是ext2的后继者ext3fs文件系统。ext3fs文件系统正在Linux内核黑客Stephen Tweedie的领导下开发。ext3fs还处于beta测试阶段,就像reiserfs和jfs,但是它工作得很好。Stephen预计2000年夏天可以正式发布ext3fs。ext3fs最大的优点是向下兼容ext2。而且ext3fs还支持异步的日志,这意味着它的性能可能还比ext2好。
在上面提到的日志式文件系统中,ReiserFS是目前Linux环境下最成熟的一种。而IBM的JFS和SGI的XFS则相对于来说要年轻一些,ext3文件系统则仍然需要开发。因此我们这里选择ReiserFS。
3.获得ReiserFS
Kernel 2.4.1已经包含了ReiserFS的代码,但是最好使用包含了最新的ReiserFS 3.6.25的kernel 2.4.3,若你不是使用kernel 2.4.3,建议你使用这个版本的ReiserFS。本文将使用kernel 2.4.3来作为示例。
对于Kernel 2.4.2则需要打补丁
# cd /usr/src/linux
# zcat linux-2.4.2-reiserfs-20010327.patch.gzpatch-p1
对于2.2版本的内核:
# bzip2-dc linux-2.2.18-reiserfs-3.5.32-patch.bz2patch-p1
在make config阶段需要对“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回答Yes。否则系统就不会询问关于ReiserFS的选项;在编译内核的文件系统参数部分,应该选择支持ReiserFS。若你不希望将root(/)安装在ReiserFS文件系统下,则只需要将对ReiserFS的支持编译为模块即可。本文将讨论将root安装在ReiserFS之上的情况。
4.编译内核和模块
注:如果你使用的是RedHat7.0,那么就需要首先边际Makefile并将其中所有的gcc替换为kgcc。首先需要从redhat7.0安装光盘上安装kgcc,若没有采取这一步,那么得到的内核将会显示kernel panics信息。Redhat7.0带的gcc2.96有很多的bug。所有的内核编译都应该使用kgcc来完成。
gcc vs.kgcc: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日前在 Linux核心邮件论坛中,表明了他对 Red Hat 7.0 的看法:『基本上不堪使用』。节录这封信的内容重点:『坦白地说,任何使用 Red Hat 7.0 和他们那坏掉的编译器都会遇到麻烦。』『我不知道为何 Red Hat 选择释出那愚蠢的 gcc-2.96(一定通过没有任何 gcc 技术人员的批准对 Red Hat 系列这样复杂的需求而言/tar xf-
编辑fstab来指向新的root:
/dev/hda10/reiserfs defaults 1 1
创建指向reiserfsck的一个符号链接因为RedHat启动时将寻找fsck.reiserfs文件来扫描:
# ln-s /sbin/reiserfsck/sbin/fsck.reiserfs
保证系统lilo至少为21.6。这是第一个支持ReiserFS的版本,也可以在/boot目录中使用小容量的ext2文件系统。但是升级lilo更好一些。也推荐使用GRUB来实现引导。
当在lilo.conf中使用新的内核时需要运行lilo程序。其中lilo.conf中需要将root指向新的内核所在分区。
第五篇:车载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分析论文
1机车轮径的提供、信息接收与查询模块
当因跨局调配机车、局内机车调配及机车储备导致机车配属发生变动时,由站段级管理员用户进行机车的调入、调出、储备等信息的操作,该机车现装的所有车载设备随之进行转配属以及对新配属机车的车载设备编号的录入,同时该机车配属在数据芯片更换过渡期时,要单独形成计划作为更换芯片的依据,并形成包括车载设备变动、各种修程、芯片更换等信息在内的机车动态履历。
2机车入库检测信息处理、检测地点信息处理、检测时设备的缺陷及故障的通知与确认模块
一是实现运行数据文件的智能化分析,当检测人员将入库机车运行数据文件发到服务器之后,地面处理软件对文件进行自动检索处理;地面处理软件检索项目及组合项目由车间级管理员根据所管辖设备的实际特点进行设置,当软件检索不到规定的项目或检索到的记录与标准不符时,软件认定其存在设备故障,同时将故障信息自动上传到故障处理终端,同时伴有声音报警,需要故障处理终端操作人员确认后取消声音报警,故障处理人员将故障处理后转储故障处理文件上传服务器,同时在故障处理终端填写故障处理情况,进行故障销号,如规定时间内故障未进行销号,故障处理终端将再次启动声音报警,同时将信息上传车间管理各终端,提示车间管理者故障处理方面存在的信息。
二是日常由检测工区填报每天的检测台次信息。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设备故障及乘务员反馈的故障现象要填写故障通知单,由故障处理工区或作业者进行签收确认,同时将故障和设备缺陷问题输入检测终端,故障及缺陷信息自动上传到故障处理终端,同时伴有声音报警需要故障处理终端操作人员确认后取消声音报警,故障处理人员将故障处理后转储故障处理文件上传服务器,同时在故障处理终端填写故障处理情况,进行故障销号,如规定时间内故障未进行销号,故障处理终端将再次启动声音报警,同时将信息上传车间管理各终端,提示车间管理者故障处理方面存在的信息,保障故障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不留隐患。
3车载设备维修预计到期、到期、超期的统计与提示、负责维护的地点与维护时间及流程、设备履历模块
通过对所有车载设备的出厂日期及维修日期的检索,及时提示设备的检修到限情况,由相关工区进行设备更换并返送至维修工区进行设备的入所检修测试或返厂大修,形成包括该项设备的所有维修情况及装配流程的设备动态履历。同时对跨局异地备品存放、到期检测维修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4机车车载设备故障信息处理、故障机车的跟踪与反馈;故障设备的维修信息处理、修复后的设备配属流程模块
由检测工区填写故障通知单,由故障处理工区或作业者进行签收确认,并录入故障的处理过程及更换设备情况,并选择相关设备维修工区,由维修工区进行确认后,填写设备的维修内容及设备的配属地点,配属地点接到设备后进行信息确认,从而完成设备由故障下车到维修再到配属工区的一个闭环管理。同时故障机车处理后,由下一个入库检测地点进行该机车的故障修复后运用情况的确认,不良则再进行处理直至故障消除并得到确认,从而保证机车故障及修复情况的实时跟踪,保障车载设备的运用良好。
5芯片换装的计划与数据的下达、芯片的请领、芯片的灌装、芯片的传递与接收、芯片更换的实时情况、芯片的回收与处理模块
由局部门用户下达芯片灌装数据,站段、车间用户确认交接下载,再由车间用户下达芯片更换计划和措施至所有工区,下达芯片灌装文件至芯片灌装工区,由其进行确认下载并负责芯片的请领、灌装、下发、回收信息的填报。由各车间数据工程师建立需更换芯片的机车列表,各更换工区作为终端用户随时录入每一台机车的更换信息,上传换装作业文件,实现网络分析、复核、销号,便于更换进度的实时统计,自动生成统计报表,从而实现数据下发到芯片灌装到芯片更换再到芯片回收的闭环管理。预留无线信息传输接口,实现数据换装后版本信息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传至服务器进行比较销号。
6车间综合管理即人员管理、材料管理、厂务公开模块
由各车间将人员信息录入服务器。采取指纹签到模式实现自动统计人员出勤、退勤,月末自动形成电子报表。需要公示的材料由车间审核后在公示栏公示,允许进行评论发表意见。车间材料管理人员通过系统终端录入材料的入库、出库情况及数量变化情况,后台材料数据库及时更新。通过对以上各模块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处理的闭环管理,切实提高车载系统信息管理的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促进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
7系统安全设计
7.1权限指派。
本系统由系统管理人员指派各用户的操作权限。具有操作权限的用户,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其他用户均不能修改数据,输入数据错误必须由管理员进行修改删除,并且留有操作痕迹。具有系统权限的用户只能维护用户信息,同样不能修改系统的其他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上级部门的用户可以作为浏览用户查询数据,不能修改系统数据。
7.2系统数据定期备份。
服务器采取双机热备方式,数据库同步记录,工作机出现故障时,热备服务器可立即转入工作状态,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系统恢复正常运用。系统的数据库具有定期或定时备份的功能,随时备份系统数据,当系统损坏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行。当网络故障时,每个客户端可以再网络断开的情况下保存采集的数据,网络环境恢复时自动上传服务端。
7.3服务器及客户端均安装正版防病毒软件。
关闭服务器系统不使用的服务及端口,并及时用补丁修复系统漏洞。
8总结
铁路日常工作中信息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如一根根坚韧的骨骼承载着铁路巨人有条不紊的向前迈进,而信息不对等往往会造成工作中的纰漏。作为在车载系统中工作了十七年的一名现场工作者与管理者,想通过对车载专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开发解决方案,解决在车载日常工作中发生的诸多问题,达到工作中的信息对等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