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0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我们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效体现为“六个显著”:
一是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93 亿元,五年年均增长 10.2%,全省排名上升到第 65 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4 亿元,增长 2.2倍,跃居南充第 2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87 亿元,年均增长 13.5%,增速五年均保持南充第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净增 89.6 亿元,达到 218.6 亿元,年均增长 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8202 元、12285元,年均增长 12.1%和 16.6%,基本实现翻番;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321亿元、163 亿元,年均增长 14%、10.2%。全市经济发展稳中快进、稳中向好,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显著加快。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47:29,服务业占 GDP 比重提高 2 个百分点。旅游实现高位突破。复建了西城门楼、道台衙门、文庙等标志性景点,完善了景区配套功能,成功创建川东北首个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举办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阆中古城、天宫院作为蜀道申遗重要节点列入国家预备名录;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885 万人次、79 亿元,分别增长 2.8 倍、3.5 倍,阆中旅游已成为嘉陵江流域旅游龙头。工业实现增量提质。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园区面积扩大到 15平方公里,规上企业达到 55 户,食品医药、丝纺服装等形成集群态势,工业销售收入、入库税金达到 144.5 亿元、2 亿元,分别增长 2.1 倍、1.7 倍。农业实现特色发展。江天、江北、江东分区错位发展,肉牛、生姜、中药材、水果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分别新增 11 家、709 家、673 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积极推进“互联网+”,建成电商孵化园,网上交易额达 31 亿元,荣获“四川电商十强县”;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新建集散中心 3 个,物流快递网点实现城乡全覆盖;外向型经济充满活力,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企业 21 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8 亿美元。
三是城乡发展面貌显著改善。交通取得历史巨变。广南高速、兰渝铁路建成通车,国道 212 线一期、国道 347 线改造基本完成,阆中机场续建重新启动,嘉陵江阆中港建设纳入省“十三五”规划,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落下闳大道、嘉陵江三桥、绕城公路等一批主要道路相继建成,嘉陵江四桥及新区滨江南路即将完工,两大城市交通圈层基本形成。老城区滨江路东北段及西北段、江南火车站周边、七里凌家坝等片区迅猛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从 28平方公里拓展到 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 30 万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49.1%。农村条件加速改善。新(改)建宝马—洪山—朱镇、二龙—石滩—千佛等县乡公路 350 公里、通村公路 1270 公里、路侧护栏 650 公里;启动了天宫西河塘大桥等一批渡改桥项目,建成罗家滩东河大桥,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安全。解元水库竣工蓄水,新(改)建各类水利工程 6065 处;建成天柏、河溪集中供水站,实施农村人饮工程 159 处,26 万余农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老观、柏垭、千佛等集镇快速发展,新建幸福美丽新村 130 个,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生态环境更加秀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7.8 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 170 万平方米,建成城市主题公园、广场 28 个;新区污水处理厂、第二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阆中古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金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盘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构筑了生态新屏障。
四是改革开放活力显著迸发。项目推动强劲有力。储备重大项目 1300 余个、总投资 2800 亿元,争取国省项目资金 160 亿元;争取置换债券 69 亿余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 10 亿元;创新 PPP、EPC 等模式,滚动实施重点项目 530 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882 亿元。开放合作成果丰硕。签约 2000 万元以上项目 114个、协议资金 540 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87 个,共到位省外资金 214 亿元,加加食品、宜华木业等一批知名上市企业落户并建成投产。改革创新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融资、农业水价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财政体制、农村产权等省级改革取得突破,土地托管互换、互助养老等改革经验获国省肯定推广。
五是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民生保障全面加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减贫 21590 户、60460 人;完成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 416 万平方米,改造危旧小区 208 个、农村危房 3.5 万户;大力推进创业就业,新增市场主体 1.6 万余户、就业 4.5 万余人;发放城乡低保 40 万人次、5.8 亿元,社保、养保、医保覆盖率分别达到 80%、81%、100%。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改、扩)建学校63 所,发放各类助学金 4.6 亿元,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人民医院七里分院等项目竣工使用,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站式”报销机制全面建立,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切实缓解;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正月十六游百病”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社会治理全面深化。顺利完成“六五”普法工作,荣获省级法治县;不断加强市场监管,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深化“平安阆中”建设,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畅通信访渠道,疏解矛盾纠纷,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六是政府自身建设显著加强。始终突出从严治政。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深化重点领域监督管理,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始终突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 1546 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商事制度等简政放权改革,合并重组部门 11 个,编制 39 个部门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政府运行更加阳光透明。始终突出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完成公车制度改革,持续用力正风肃纪,立案查处违
纪违法案件 341 件,“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
过去五年,我们经受了经济增速换档、产业转型升级等发展阵痛,战胜了资源要素趋紧、社会风险加剧等严峻考验,谱写了团结奋进、追赶跨越的崭新篇章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支撑不强、经济结构不优、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明显,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诸多民生难题亟需破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不少;一些干部宗旨意识不强、自律意识不够,个别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唯有把握大趋势、涵养大格局,才能抢抓大机遇、赢得大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建设和脱贫攻坚纵深推进;省委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大力支持川东北经济区快速崛起;南充市第六次党代会作出了“开创南充新未来·建设成渝第二城”的战略部署,为阆中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
未来五年,是我市转型升级关键期、新型城镇化加速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期。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面向未来、着眼全局、审时度势,鲜明提出了“把阆中建设成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为全市未来五年发展绘就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市委的正确领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围绕目标不动摇、苦干实干不松劲,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宏伟目标必将变为现实,美好画卷必将靓丽呈现,大美阆中必将强势崛起!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治蜀兴川系列部署和南充市委“155 发展战略”,围绕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145 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努力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目标已定,势必达成。贯彻上述要求,完成既定任务,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在目标考量上,准确把握“四个重点”:一是奋力让经济实力更强。坚持旅游龙头、工业支撑、农业基础,大力开展产业倍增行动,促进新型工业集群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300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 14 亿元。二是奋力让文旅名片更靓。积极顺应绿色文明时代、大众旅游时代、统筹城乡时代的到来,着力在古城提升、旅游格局、旅游产业上再突破,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品牌,努力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力争接待游客突破 15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150 亿元。三是奋力让城乡环境更优。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启动阆中机场、古城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四态合一”的宜居宜业宜游山水田园城镇。四是奋力让人民生活更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 2018 年实现国家级贫困县摘帽,2020 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做好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工作,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让市民更有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在工作导向上,始终紧扣“四大战略”:一是绿色引领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基础,加快绿色山川、绿色城镇、绿色生活一体化进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二是文旅带动战略。立足丰富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提炼铸造个性鲜明、魅力独特的文化品牌,实施全域规划、加快全景建设、推进全业融合、注重全民参与,推动文旅资源大市向文旅经济强市转变,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协调联动战略。立足三产联动、城乡共融、民生改善,科学统筹城市与农村、强市与富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动阆中更高水平的全域全面发展进步。四是项目推动战略。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抓手,挂帅出征谋项目、挂图作战建项目、挂责问效促项目,以项目组织经济工作、统揽全局工作,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在工作推进上,切实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创新思维谋发展。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科学运用发展新理念,用创新思维化解工作中的矛盾,以改革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逐步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让创新创业创优在全市蔚然成风。二是坚持以底线思维求发展。既注重经济增长的总量和速度,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科学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稳增长与防风险、抓机遇与补短板等关系,守住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绿色生态、安全稳定“四条发展底线”,努力实现高效、优质、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以系统思维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坚持以法治思维保发展。始终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法治意识和运用法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加大依法行政能力,以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保障改革发展成果。
三、二○xx 年重点工作安排
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实现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宏伟目标,20xx 年工作十分关键。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南充及市委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五大行动”,狠抓工作落地落实,力争 20xx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7.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
收入分别增长 9%和 10%。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强化“决战决胜”促脱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始终把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最大民生工程,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严格“双组长”责任制、“五个一”驻村帮扶、“三个一”工作调度,确保 57 个贫困村出列、1.36 万人减贫。给予最强资金保障。整合安排各级各类专项扶贫资金 5 亿元以上,落实金融扶贫资金 5 亿元以上,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采取最严督查考核。完善脱贫攻坚考评体系,健全问责奖惩办法,坚持“双督查”“双周报”“月通报”等制度,以最严的考核机制和最铁的追责手段,倒逼部署落地落实。
强化“基层基础”促脱贫。加强道路建设。完成省道 206 线凉水至河溪段升级改造,改造县乡公路 50 公里,新建通村公路 200 公里,建成河溪构溪河、天宫西河塘等渡改桥项目。加强水利建设。推进五马水库建设,加快亭子口水库阆中灌区前期工作,抓好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整治病险水库 34 座,解决 2 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加强配套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3000 户、危房改造 3000 户;启动 110 千伏河溪输变电工程建设,完成 99 个村电网升级改造;新(改)建村级卫生室 52 个、文化室 54 个;健全完善电视“户户通”和广播“村村响”工程管理机制;切实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
强化“增产增收”促脱贫。搭建全覆盖平台。加强江天、江北、江东三大园区建设,推动肉牛、生姜、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加强品牌创建,逐步实现全市现代农业全覆盖。培育全链条产业。探索“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 “支部+公司(专合社)+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机制,强化利益链接,抓好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支柱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稳定的增收致富渠道。实施全方位服务。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切实维护农民权益;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合社等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强化农资、农技和农业保险服务,推进农机和农艺融合,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强化“民心民意”促脱贫。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因村、因户、因人完善扶贫规划、安排项目资金、细化帮扶措施,确保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全面落实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重点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医疗费用报销、在校学生教育补助等工作,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切实加强民风教育。完成第十届村(居)委员会换届工作,完善“五位一体”基层民主治理机制;在所有行政村开办农民夜校,抓好“四好村”创建工作,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二)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强化旅游龙头地位
实施全域规划。拓展空间格局。着眼全市宏大的山水人文格局,高标准编制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形成古城核心旅游圈、半小时旅游圈、一日游及
多日游等多圈层联动、多线路支撑的全域发展格局。细化功能定位。加快编制《阆中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推动全市景区景点标准化、特色化发展,启动一批旅游特色小镇、特色村庄、特色院落建设,加快形成古城“街巷休闲、院落度假”、城周“观光休闲、亲山亲水”和乡镇“乡村休闲、养生养心”等旅游新业态。维护规划权威。推动旅游近中远期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科学有机衔接,挂图作战,按图施工,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加快全景建设。围绕创建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城市,加快建成一批旅游配套景区及服务设施。建好“一核”。从城南天下、笔向街、百花庵街等街区破题,提升内涵、完善功能,增强古城吸引力。打造“三区”。实施姚溪坝生态露营、自驾游营地等建设,打造构溪河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启动沙溪片区山地骑行等项目,打造沙溪运动康养度假区;实施柏垭—天宫片区民俗民宿、特色文化体验等项目,打造风水文化体验区,努力形成全链条的旅游体系。培育“两带”。整体连片开发滕王阁—金银台电站片区,开通水上旅游公交线,建设沿江生态旅游带;推进博树、老观等特色集镇建设,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带。
推进全业融合。力促“旅游+文化”。启动古城“两厂”改造提升,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四川传媒学院阆中基地、峨眉影视集团老观拍摄基地,大力培育旅游演艺及影视文化产业;积极举办各类论坛会展、特色赛事活动,做实“千年古城·万家书香”项目,深入挖掘春节文化、宗教文化、科举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不断增强阆中文化影响力。力促“旅游+农业”。结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完善乡村旅游“三建、四改、五通”设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农事体验产品。力促“旅游+工业”。以丝纺、食品企业为重点,打造游客参与制作、体验的工业旅游示范项目,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工业旅游品牌。力促“旅游+互联网”。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宣传营销,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阆中旅游知名度和市场覆盖面。力争接待游客人数突破 10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90 亿元。
注重全民参与。强化政民互动。巩固旅游品牌创建成果,积极引导市民参与旅游规划、项目建设,支持古城保护和商业业态调整,围绕旅游创业就业,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强化企业共建。进一步健全完善古城景区管理体制,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引进大企业、吸引大资本、融入大市场;启动古城旅游上市相关工作,借助资本力量,推动阆中旅游做大做强;强化涉旅行业协会自律化、标准化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积极推进阆中智库建设,引进培养一批适应旅游经济、城市规划、金融资本、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提升阆中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水平。
(三)聚力推进工业发展,促进增量转型提质
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推动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强势崛起。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拓展市场,促进保宁醋、张飞牛肉、鸿宇冷冻年销售收入分别突破 5 亿元,加加食品突破 3 亿元,康美药业突破 2 亿元,阆苑酒业技改迁建项目全面投产。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集群加速突破。强力推动创越炭材料、中石化 LNG 全面投产,开
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抓好压敏芯片、风力发电等项目跟踪落地,壮大集群规模。推动丝纺服装产业集群振兴繁荣。鼓励东达立新、银河地毯、卓尚丝绸等抢抓旅游市场机遇,形成特色鲜明、独具竞争力的旅游工艺产品品牌。推动家具建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促使宜华木业三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产销额力争达到10 亿元,做实金博瑞新型墙材及建材企业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 157 亿元,入库税金 2.2 亿元。
着力提升工业质量。抓技改创新。围绕《中国制造 2025》战略,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力争全年完成技改项目 10 个、投资 4.5 亿元。抓小微培育。切实发挥工业发展资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小特优”企业落户小微企业孵化园;大力推进“小升规”工作,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 户。抓品牌创建。实行品牌创建奖励政策,支持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品牌产品,力争年内新创国省名牌 3 个。
着力增强园区活力。推动园区建设。坚持“产城一体”化,创新“以企建园、以园建园”等方式,完善道路、能源、通信、公交等园区配套设施,全面建成出口非洲贸易加工园,加快推进江南火车站现代物流园、江东航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建设。优化园区空间。强力推动入园企业履约清理,重点做好澜沧江啤酒、恒元节能等资产重组,引导停产半停产企业有序退出,提高入园企业投资强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层次。加强园区管理。发挥省级经济开发区品牌优势,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搭建园区“企企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园区提档升级。
精心策划一批新项目。围绕国省重大决策部署和资金投向,围绕阆中现实发展机遇和薄弱环节,深度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重大项目,力争新储备10亿元以上较成熟的大项目10个以上。全力争取一批大项目。设立“PPP项目促进中心”,抢抓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综合试点、脱贫攻坚等政策机遇,力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嘉陵江流域生态旅游综合保护开发等项目纳入国省“盘子”,到位资金 50 亿元以上。务实招引一批好项目。强化招商力量,改进招商方式,营造亲商、重商、护商的良好环境,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全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力争招引 5000 万元以上项目 15 个、到位资金80 亿元以上。
抓前期促开工。突出“早”,切实做好项目规划选址、环境评价、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力争阆中机场续建、广南高速公路北互通及滨江西路、古城水环境综合治理、千佛华儿湾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抓续建促竣工。突出“快”,创造一切条件加快项目进度,确保国道 347 线、嘉陵江四桥及滨江南路、阆州大道、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地下空间装饰装修等项目全面竣工。抓投产促见效。突出“实”,督促招引项目依法依规履行投资协议,确保盘龙山温泉度假酒店、加加食品二期等项目建成见效。力争年内实施重点项目 100 个以上、完成投资 80 亿元以上。
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坚持“一项目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原则,明确项目推进工作责任,加大拆迁、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强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任务到点,按时交账。大力实施“清单工作法”,继续坚持“一月一督
查、一月一通报”制度,确保项目推进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项目形象进度第一时间赶上。奖惩到位,逗硬考核。健全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现场拉练、个案剖析、直播报账等促进方式,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建立立体化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居住证制度,全面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在就近入学、政务服务、社会保障方面限制条件。力争全年转移农业人口 2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3 个百分点。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强化与金融机构链接,提升城镇化建设保障能力。推进强镇改革试点。全面加快老观建制镇示范试点、柏垭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河溪百镇建设试点等改革,为集镇建设注入新活力。
突出规划引领。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原则和“多规合一”要求,编制完善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提升规划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拓展城镇规模。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大力推进“两门”“两厅”“两区”建设,实施长盛大道、七江大道、蟠龙街等骨干道路项目,适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集镇发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配套功能。充分用好现有城镇空间,建设一批城市地标、标美街道、特色街区、公共场所,重点抓好城区停车场、89 队车站搬迁、农贸市场等配套工程,做好产业填充,保障城镇畅通,持续提升城镇形象品位。
完善管理体制。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清晰、目标量化、无缝对接的城管新机制。统筹旅游、城管、交通、产业、应急等力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整治重点领域。优化景区景点、重要街道、城市门户、关键节点风貌,持续开展交通秩序、拆非打违、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形成环境清爽、市容整洁、规范有序的良好形象,争创“国家卫生城市”。规范社区管理。统筹社区基层组织与业主自治组织,构筑适应城市发展的社区管理体系;制定出台物业管理规范性文件,加强还房小区等物业管理,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
加强林业保护。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开展造林增绿。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县道造林全覆盖,栽植一批绿化、彩化、香化景观林、康养林及多彩林带,争创省级绿化模范县,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生态修复。抓好砂石开采综合治理,增强“一江四河”流域生态涵养功能;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项目,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努力建设嘉陵江中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
深入推进七里马家河流域综合治理,迁建老城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保护好一方碧水。加强孙家垭垃圾填埋场后续生态保护,科学规划并加快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有效控制好面源污染,保护好一方净土。加大建筑工地、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治理力度,严控秸秆焚烧,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 90%以上,保护好一片蓝天。
推进节能降耗。落实节能减排政府责任制和企业约束机制,加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倡导节俭、绿色、文明消费。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分布式能源、垃圾发电厂、年产 20 万吨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等项目,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自觉爱护生态环境,严肃追究环保违法行为,形成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持续激发“双创”活力。深入实施“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归雁计划”,加强创业培训、项目推荐、金融支持、市场开拓,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双创主体。推进阆中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着力搭建一批双创平台。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持续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着力营造双创浓厚氛围。
全面落实民生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投入用于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 75%以上。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突出抓好民生大事。加快金银观、朱家山、黄连垭等棚户区改造。突出抓好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人群就业和再就业,力争新增城镇就业 7500 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和工资、职称(职级)等制度改革,抓好新老农保并轨及社保转接、五险合一等工作。新建互助养老中心 10 个,为 3 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全力推动阆中师范创建四川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推进保宁中学、白塔中学等扩建及凌家坝、思源实验小学建设,实施 11 所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深化医药卫生计生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名医名院,着力打造区域医卫康养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筹办国内外重要赛事活动。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平台,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抓好市场监管,巩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成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理网络生态空间,稳步提升市民素质,以健康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有效推进“法律七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突出抓好工程建设、房地产等领域积案化解,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安全生产双重预防,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不断提高社会治安信息化管控水平,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大局和谐安定。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进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强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做好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工作。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龄事业,继续做好外事侨务、统计、档案、供销、蚕桑、保密、邮政、气象、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实现目标关键在人,完成任务关键在干。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政府全体成员将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努力建设对党忠诚、务实苦干、廉洁奉公、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党的领导,建设忠诚担当的责任政府。务必对党忠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党委领导。把政治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党委(党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与党委(党组)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严肃政治纪律。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努力在政府系统营造讲大局、敢担当、尽责任的良好氛围。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规范高效的法治政府。牢固树立规矩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更好地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监督,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积极接受舆论监督。牢固树立规程意识。深化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之内。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决纠正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牢固树立规则意识。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审批流程和服务创新,依法行政、诚信履约,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坚持狠抓落实,建设务实尽责的服务政府。围绕中心抓落实。紧紧扭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中心工作,保持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干劲,脚踏实地抓工作,埋头苦干促发展,让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围绕重点抓落实。紧紧扭住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保持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韧劲,再多的事及时完成,再难的事坚决拿下,让阆中发展一次次再上台阶。围绕民生抓落实。紧紧扭住脱贫攻坚、住房保障、上学就医等重大民生工作,保持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拼劲,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兵,让百姓生活一天天更加美好。
坚持从严治政,建设风清气正的廉洁政府。狠抓制度落实。坚持把从严治党与从严治政有机结合,严守《准则》和《条例》,严格落实“两个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深化国有企业、公务用车等改革,严格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管理。狠抓风险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权力监督制约,加大对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监察审计力度,规范权力运行。狠抓法纪追究。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加强源头治理,用严的制度和铁的纪律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形象。
第二篇: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经受各种考验,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章丘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按照建设“**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市域次中心”的发展定位,凝心聚力,奋发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767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4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5490元,增长14%。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省和市要求,我市将用三年时间,消化历史问题,优化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结构。为此,经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13年预算收入调整为40亿元,实际完成40.89亿元;其中地方税收完成30亿元,增长16.18%,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由去年的54%大幅提高到73.15%,市本级财政收入质量显着提高。
一、突出质量效益,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加快“转调创”步伐,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高。实施“131”和小微企业进规模工程,成立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开展全民创业扶持计划,新增规模企业77家,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利润预计分别达到1300亿元、300亿元、130亿元、75亿元,增长16%、13%、23%、22%。实施项目包挂、联合会审等制度,集中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2个,其中科技园项目填补了我市软件产业空白。科兴生物、彼岸电力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济南一机床、膜源水业等项目开工建设,圣泉20万吨酚醛树脂等119个技改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工业投入172亿元,增长23%。提高科技奖励标准,引导30家企业与20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新认定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9家,汇丰铸造创建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圣泉集团获批我市首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昊月树脂主持起草两项国际标准,华凌第三代核电缆等15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0件,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2%,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评选首届市长质量奖,新认定市级以上着名商标19件,被评为全省首批商标战略示范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72.78万吨,实现十一连增,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投资8.9亿元,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建设等26个重点项目,新增耕地6217亩,南水北调东湖水库和明渠建成通水,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市。百脉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一期工程,鲍家芹菜基地创建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畜牧业项目管理、生态养殖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发布全省首个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脉泉”牌,被评为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市)。实施大葱品质提升等12项科研推广项目,建设农残检测室32处,市级检测中心获得省农业和质监部门“双认证”,我市通过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验收,被评为中国生态小康示范县市、果菜生态优质农业十强县市。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光大、北京等银行落户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到18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20亿元、279亿元,较年初增长14%和20.6%。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开展“助保贷”等业务,为企业担保贷款7.9亿元。圣鼎园公司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走出了股权融资新路子。引进深圳喜来乐旅游综合体等大型项目,中邮物流投入运营。引进总部型项目27个,新增税收3亿元。实现外贸出口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分别增长19%、24.2%。
二、注重统筹协调,城乡面貌亮点凸显
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北片区、圣井新城、刁镇省级示范镇等重点区域及15个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市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支持开发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开发区产业规划,实施框架路及管网、第三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开发,中心商贸区、双山大街沿线片区旧房征收基本完成。文博中心完成主体施工,龙山文化博物馆、桃花山公园建成开放。新建改造北外环相公驻地段、南外环、汇泉路中段、黄旗山1#路等骨干道路,国道309收费站顺利东迁。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更新30辆公交车,开通第10路公交线。新建改造城区供水供热管网76公里、天然气输气管道110公里,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镇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漯河综合整治、集中供气供暖等建设,刁镇省级示范镇作用进一步凸显。相公庄镇被列入第二批省级示范镇。朱家峪风景区改造提升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相公庄镇、刁镇旧军村和双山三涧溪村入选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实施镇街驻地提升等62个城镇化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6亿元。制定新型社区建设指导性政策,启动实施25个新型社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绣源河5个村搬迁居民迁入新居。
三、深化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全面开展城乡环境治理提升。城区集中开展“五小行业”、占道经营、农贸市场改造等专项行动,新建改造李家埠市场、机动车租赁市场等专业市场8处,改造亮化17条城市道路、884条背街小巷,新建改造公厕85座,设置停车位3900余个,实施30处公共游园绿化提升。推进环卫、园林、市政设施等一体化管理,城市面貌和市容秩序显着改观。创卫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尽职尽责、甘于奉献,广大市民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高质量通过国家爱卫会暗访和技术评估。注重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开展加油站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淘汰钢铁3座30吨转炉,实施埠村煤矿循环水、华电烟气脱硝等节能减排项目75个。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成31座生活污水处理站,18个涉农镇街全部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生态市通过省专家组预审。顺应群众强烈要求,采取坚决有效措施,严格规范矿山开采秩序,依法整治关闭46家石料厂、28家粘土矿,填埋废弃矿井502处,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维护群众利益,保护青山绿水。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00个,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园15处,天然气供应量提高51.9%。完成造林绿化、退耕还果6.7万亩。落实河长制,开展河道、水库、塘坝综合整治,完成疏浚14.8万立方。实施白云湖水质净化和湖区综合整治工程,白云湖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绣源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百脉泉公园被授予全国首个“国际冬泳活动基地”和省级地质公园。
四、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以“双十工程”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福祉。持续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6项补助标准,落实市属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养老补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建成公共卫生中心,市级公立医院改革顺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市镇村三级全覆盖。提高1型糖尿病、肾透析患者报销比例,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累计为大病患者补偿20120万元,经验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1012套公租房竣工入住,廉租住房补贴标准提高10%。积极开展慈善助学、阳光民生服务等活动,发放各类救助金6800万元。以创业带动就业,10个镇街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通过省级一类平台验收,新增城镇就业666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教育实现新突破。新建改造学校、幼儿园50所,高考一本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本科上线率达到73.9%,高出全省30个百分点。城乡联盟、集团办学、条块教研等经验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刊发,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验收。完成广电网络整合,我市电视台被评为全国市县电视台20强。建成100处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特色文化村,完成第三批248个济南市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被评为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市。推广支部“一加三”工作,120个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脱空”。实施“一事一议”项目390个,被评为全国“一事一议”规范化管理示范县(市)。圆满承办“十艺节”系列展演、国际泉水冬泳节、首届济南泉水节、台湾美食节等活动,我市参评“十艺节”两部作品获得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举办第四届全民运动会,为110个村居(社区)配备健身器材,我市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重视人民武装,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深刻汲取“5.20”、“5.23”事故教训,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强化安全监管和事故预防,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注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A级”平安创建活动,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五、转变工作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狠抓市委各项决策的落实,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代表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畅通政民互动渠道,市民服务热线、民生网等受理群众诉求5.95万件,办结率99.8%。开通流动政务大厅,实行审批专用章、建设项目“一口收费”等新举措,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20个镇街全部设立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济南市有关部署,强化财务收支管理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对全市公车安装GpS管理系统。率先开通“农廉网”和作风效能投诉短信平台,严肃查处和通报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物价统计、法制应急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章丘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磨炼了意志,推进了发展。这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章部队和各界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缺少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好项目;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转变;安全生产还存在薄弱环节,重点行业安全设施和管理水平仍然不高;城乡管理还不够规范、精细,人居环境仍需持续改善;有些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还没有解决到位,创新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的力度仍需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存在责任意识差、办事效率低的问题,服务效能和发展环境需要持续优化等等。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当前,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同时也要看到,中央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将会持续释放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内需潜力。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莱协作区加快建设,将为我市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敢于攻坚,就一定能够推进章丘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2014年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省、济南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围绕“两个率先”,把握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主攻项目、务实落实、全面提升的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勇于担当、奋发实干,推进产业发展更加科学、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政府建设更加高效,奋力开创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局面。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开发区为主阵地,按照“抓管理、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思路,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有效投入,深化结构调整,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
突破重点项目建设。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强化专业化、社会化招商,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普洛斯物流园等项目签约,力争全年引进项目实际投资230亿元。实施100个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包挂责任,加强协调服务,加快一机床、新型建材、华凌电缆研发扩产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工业投入190亿元。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加快500千伏龙山变、220千伏官庄变等增容工程建设,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提高新增耕地补助标准,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全年新增耕地4000亩,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强化环境审批和监管,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杜绝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设采矿权,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双赢。
突出开发区主阵地发展。举全市之力推进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完善主项目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以济南高端装备制造、银江智谷、湘商科技等大项目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规划建设特色鲜明、业态先进、优势凸显的新型园中园。高起点运作开发区投融资平台,适时启动创业中心、科技创新园、软件产业园等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产业综合服务功能。实施软件园框架路、轻卡北路东延等建设,完善排水排污管网,优先保障开发区项目用地,吸引优势产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促进开发区跨越发展。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立足长远发展,进一步明确定位,加快调整升级,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交通装备和机械制造产业,以技术改造为核心,发挥传统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配套企业升级换代,加快产业链价值攀升。食品饮料产业,以品牌集聚为重点,支持银鹭、娃哈哈等企业扩张规模,积极引进达能脉动饮料等知名企业,打造品牌影响更大、区域辐射更广的特色基地。精细化工产业以安全环保为前提,以**为龙头,以“北四厂”搬迁为契机,着力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拓展产业链条,推进循环生产,实现高端发展。重视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鼓励三爱富、利民制药等企业加快发展,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坚持抓大促小、梯次培育,深入实施“131”工程,针对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企业,落实扶持政策,形成一批支柱型企业集团。积极引导镇街特色园区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全年新增规模企业30家以上。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华电二氧化硫减排等79个节能减排项目。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循环化生产,实施工业燃煤窑炉改造,力争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定。
强化科技品牌创新。积极对接上级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和政产学研合作。实施“3322”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力争新增济南市级以上技术中心6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实施华民钢球自动化生产线等100个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入110亿元。开展“品牌效益年”活动,培育“塔机之都”等工业集体商标,新注册商标500件以上,新增驰着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件以上。全面深化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健全控制体系,积极争创省长和济南市长质量奖。
二、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培育为基础,以环境提升为重点,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分类推进,打造“富裕、宜居、秀美、和谐”乡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实施“园区建设年、项目管理年、安全追溯年”活动,启动百脉现代农业示范园百农大厦、高科生产服务区等10个单体项目建设,园区功能初步形成。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推动绣惠大葱产业园、黄河农产品观光园、锦屏山高效林果示范园等36个基地园区提档升级,引领优质农业发展。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站水库除险加固等34项重点工程,加强基础建设项目管理,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设现代农业信息中心,创新公用品牌推广管理,提高名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规范土地流转,推广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生产,严格投入品管理,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在重点园区基地推行条形码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统筹使用政策资金,促进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全面提升,集中打造一批整建制示范镇街、示范片区和示范村(居)。深化环境整治,开展镇街驻地创卫、农村污水整治、违章建筑清理等十项重点整治行动,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明确镇村责任,全面改善镇村面貌。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建15处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站,对20个镇街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完成白云湖水质净化二期、漯河下游人工湿地等建设。实施省级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新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3000亩,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和污水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加大山区生态补偿力度,启动“破损山体治理工程”,利用三年时间,完成重要交通干线、重点区域山体治理。今年启动实施东岭山、胡山周边等山体植被恢复,治理垛庄上射垛泥石流地质灾害。实施济青高速南北线绿色通道建设,完成退耕还果和扶贫开发特色林果2.3万亩、荒山绿化2万亩。完成林火视频监控二期工程,实现全市山区林火视频监控全覆盖。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深化支部“一加三”工作,力争实现100个空壳村集体经济有收入,全市85%的行政村集体年自主经营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继续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房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科学运作土地增减挂钩平台,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城乡置换。健全完善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镇街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职能,促进镇村资产透明交易。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设立农业担保公司,探索开展经济林保险试点、农村房产和宅基地抵押贷款试点,吸引更多资金助力农业农村发展。
三、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引导扶持,积极构建省会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做大商贸物流产业。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体系,加快越海物流等龙头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现代物流项目,打造以空港为载体的物流基地。实施鲁棉物流仓储二期,打造全国知名的棉花现货期货交易基地。积极推进铁路物流园建设,尽快形成铁路物流基地。以开发区为重点,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化商业布局,支持名企名店做大做强,加快大润发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特色街区,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编制城子崖遗址公园、朱家峪风景区保护规划,启动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实施文博中心布展、朱家峪二期提升工程,加强古镇古村保护开发,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村镇,形成文化旅游新格局。加快白云湖湿地公园、绣江河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等建设,积极创建绣源河国家4A级景区、胡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深化旅游宣传策划,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旅游产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创建一批星级旅游饭店、A级景区,持续提高章丘旅游吸引力。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深化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引导民间资本组建新型金融机构,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以“新三板”为主攻方向,按照“上市一批、运作一批、培育一批”的要求,分类扶持,重点培育,年内力争圣泉集团等实现挂牌。引导企业发行各类债券、集合票据,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发挥国家级开发区政策优势,依托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加快资产整合注入,全面增强融资能力。整合金融资源,组建金融行业协会,规划建设金融街区、金融超市,迅速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金融集聚区。
突破总部经济发展。发挥总部经济特有的产业聚集、资本放大、税收增长等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完善载体服务平台,健全金融、商务、物流等服务体系,逐步打造总部经济发展的环境洼地。着力抓好“四个一批”:吸引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市新建扩建产业基地、设立区域性总部;依托开发区、绣源河、双山大街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写字楼等,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促进楼宇经济发展;以银江智谷科技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为载体,配套服务,延伸链条,带动发展信息软件、研发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型产业,构筑以信息为纽带的新型经营总部;注重培育本地龙头企业,推动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走出去”拓展市场,分离发展配套服务业,形成一批本地总部型企业。
四、更加注重功能提升,建设更具活力的现代城市
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坚持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全域城镇化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关系,规划“一主、一辅、四组团、多社区”的新型城镇空间体系。完善城区控制性详规,开展双山大街和汇泉路城市设计,编制白云湖片区、绣江河生态核心区规划。严格规划执行,严查违规建设,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控制和约束作用。
提升城区功能。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组团开发,加快重点片区建设。绣源河片区加快喜来乐、明水湖等综合体建设,拉起滨河新城发展框架。中心商贸区加快唐人中心及安置房建设,打造地标性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城北片区加快“北四厂”搬迁,实施绣江河综合整治,展现母亲河两岸新貌。双山大街沿线实施千禧龙周边、铁路货场片区建设,适时启动龙盘山等片区改造,打造商务金融、高端居住综合体。加快城东热源厂、第三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续建,新建改造山路东延、铁道北路东延等骨干道路。更新30辆新能源公交车,开通环绕城区的第11路公交线,客运总站建成使用。实施城中山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建设城市森林公园。
加强镇村建设。将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支点,按照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原则,落实财税支持、扩权强镇等措施,加快刁镇、相公两个省级示范镇建设;以普集、文祖寨等四个市级示范镇为重点,实施100项新型城镇化工程,持续增强产业带动和综合承载功能。加快20个增减挂钩社区拆迁进度,稳妥推进25个新型社区和城中村改造,完成社区建设5000户,危房改造200户。
实施精细管理。巩固和提升创卫成果,不断完善精细化、网格化、一体化管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落实“门前五包”等制度,持续开展亮化绿化、市容市貌、社区环境、市政设施等专项整治,强化城区和重点道路一体化管理。启动智慧城市规划编制,着手建设数字化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及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制定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力争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
五、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稳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附后),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加快镇街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更高水平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启动实施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一票征缴”,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建立排查、建档、帮扶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解困。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补助标准。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全部加入新农合,由财政承担个人筹资部分。特困群众新农合、大病救助报销比例均提高10%。积极推进敬老院社会化养老、医养结合等试点,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和“家庭病床”结算制度,实现市级医院新农合住院即时结报,提高新农合中医适宜技术报销比例。扩大慢病免费筛查范围,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启动市医院三期病房楼、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和圣井卫生院提升工程。根据上级要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职成教中心、新城实验(国际)学校建设,诺德实验小学建成使用。新建改建10处以上镇村幼儿园。启动实施校车安全工程。深化招生、办学等制度改革,加快教育管理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市管校用”机制,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特色发展、普高职高提升突破,持续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水平。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建设3处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提升40处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启动建设全民健身广场、游泳馆和体育场,建设地面数字电视播放系统,实施有线数字电视双向技术改造。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组织惠民演出60场,为50处镇村活动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力争70%以上行政村创建为济南市文明生态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市创建,开设道德讲堂,弘扬社会正气,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能量。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做好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化双拥共建,做好优抚安置,建设革命烈士陵园。推进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层执法机构和基础设施,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抓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预防控制,探索实施专家查隐患、企业负责人年薪与安全生产挂钩等新举措,夯实全社会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完善视频监控网络,推进警务进社区,强化打防管控一体化,统筹推进平安章丘、法治章丘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更加注重职能转变,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及各部门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增强创新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职能,不断改进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水平。
严格依法行政和科学施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不断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实效。健全民主决策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强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机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畅通市民服务热线,做好政务公开和政民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努力创造更加公平、高效的政务环境。
强化作风转变和效能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查找整改“四风”突出问题,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更大力度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破解难题,提高服务效能。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推动发展提质提速。坚持务实求实,严格落实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绩效管理和行政效能监察,严肃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以机关作风的转变、工作效能的提升,为建设美好家园凝聚强大合力。
强化从严治政和廉洁勤政。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健全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全面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严格公务用车管理,坚决压缩“三公”经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监督和结果运用。加强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建设,严格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以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各位代表,全市的发展任重道远,人民的期待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章丘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附件:
十大民生工程
1、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加快职成教中心、新城国际学校建设,诺德实验小学建成使用。新建扩建10处以上镇村幼儿园,继续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青少年科技艺术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市青少年科普艺术教育培训基地。
2、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启动市医院三期病房大楼、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设。建立“家庭病床”结算制度,扩大重大疾病保险范围,降低卫生院新农合住院起付线。财政承担个人筹资部分,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全部加入新农合。特困群众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均提高10%。
3、贫困群众帮扶解困工程。建立完善贫困群众排查、建档、帮扶机制,通过财政投资、社会捐助、慈善救助、包户帮扶等多种渠道,举全市之力集中帮扶贫困群众。
4、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改造提升10个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发挥高职院校、农广校等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补贴标准和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促进高等院校等各类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创业。
5、文体惠民工程。实施新博物馆布展,启用新图书馆、艺术馆。启动建设全民健身广场、游泳馆、体育场、龙盘山山体公园、龙山文化遗址公园、朱家峪改造提升二期工程。完成惠民演出60场、公益电影放映1万场以上。为50处镇、社区、村(居)健身广场配备健身器材。继续扶持“庄户剧团”,支持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地面数字电视播放系统。
6、继续深化壮大村集体经济“1+3”工程。深化支部“一加三”工作,继续设立1000万专项扶持资金,集中政策扶持,开展第二批次“百村牵手”活动,力争实现100个空壳村集体经济有收入,全市85%的村集体年自主经营性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7、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十项重点任务,对镇街驻地、村容村貌、河道沟渠、主要交通干线等进行综合整治。对特色名村及建筑进行普查挂牌保护和管理维修。新建一批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站,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呈现整洁优美的乡村面貌。
8、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北四厂”搬迁,启动城北片区开发建设工程,以再造母亲河--绣江河为载体,全面修复绣江河流域生态景观功能。规划建设市民林荫公园,城区裸露土地全面绿化。对漯河下游、绣江河中段、西巴漏河下游等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完成退耕还果、荒山绿化3.6万亩。实施破损山体修复绿化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强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等治理,制定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力争大气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完成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
9、城市管理升级工程。建立“创卫”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视频监控“天网工程”,推进警务进社区。建成城东热源厂、第三污水处理厂,新建改造城区供水、供热站网,改造提升排水排污管网27公里。
10、道路畅通工程。实施省道242线(章莱路北段)、省道321线大修和南外环续建。更新30辆天然气公交车,开通环绕城区的第11路公交车,新客运站建成使用。完善提升城区道路信号灯设置和管理,保障道路畅通。
名词解释
1、“131”工程:围绕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着力培育十大龙头企业、三十佳企业和百强企业,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2、“助保贷”业务:指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铺底资金作为增信手段,贷款企业缴纳一部分保证金且提供较低质(抵)押担保,由合作银行给予融资贷款的一项信贷业务。
3、股权融资:指企业股东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赢利。
4、“五小行业”:指小旅馆、小浴室、小网吧歌舞厅、小美容美发厅、小餐饮(食品)店。
5、一口收费:指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收费项目全部纳入市政务大厅或分大厅,在一个窗口合并收取。
6、省会城市群经济圈:2013年8月省政府出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以省会济南为核心,与泰安、淄博、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组成都市圈区域。目的是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做大做强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7、济莱协作区:2013年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立足拓展省会城市战略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莱芜优化结构壮大实力,实现济南莱芜两市同城化发展,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8、两个率先: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到2016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9、“3322”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3项引才工程,用3年时间,引进创新、创业型团队20个,引进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200人。
10、“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地点在北京,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继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之后的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
11、集合票据:指2个以上10个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共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12、金融超市:指将银行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并与保险、证券、抵押登记等多种机构和部门协作,向客户提供的一种涵盖众多金融产品与增值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13、一主、一辅、四组团、多社区:“一主”即规划主城区;“一辅”即刁镇市域次中心(含辛寨、水寨);“四组团”即文祖、曹范、垛庄组成的南部城镇组团,普集、官庄组成的东部城镇组团,绣惠、相公庄、宁家埠、白云湖组成的中部城镇组团,高官寨、黄河组成的北部城镇组团;“多社区”即到2015年,全市建设新型社区85个以上。
14、“五险合一、一票征缴”:指将原来实行分散计征的企(事)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五项保险集中到一个征收机构、采取一个征缴基数统一进行计征。
第三篇: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文章标题: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2008年9月**日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于2000年9月选举产生,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市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工作的回顾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我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六年是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六年;是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六年;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六年;是全面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成就显著的六年。本届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在历届政府卓有成效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特大洪涝、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重重困难,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让我们倍感自豪和深受鼓舞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民歌艺术节蜚声海内外,提高了我市知名度,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把我市推上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
[找材料到范文搜 fwsir.com-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不断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呈现速度加快、总量翻番、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77.9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3.40亿元,年均增长11.5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50、14.20和12.30。财政收入由36.46亿元增加到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成为全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12.58亿元增加到362.90亿元,年均增长26.3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3.19∶27.88∶48.93调整到16.55∶31.96∶51.49。2005年“三个百亿”目标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上半年各项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双过半”,经济增长创1996年以来同期最好成绩。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1.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0、20.10和13.20。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4.87亿元,增长33.99;财政收入80.13亿元,增长26.6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01亿元,增长32.35;固定资产投资237.05亿元,增长2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6亿元,增长14.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1元,增长9.58。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7.6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9.71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水产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34,种植业和养殖业良种率超过90以上,优质稻、糖料蔗、蚕茧、水果、蔬菜、速丰林、瘦肉型猪、优质肉鸭、罗非鱼、奶牛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三大会战”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改建油路1223公里、村屯道路4233.41公里,完成等级公路改造417.10公里,解决了201万人行路难问题;建成Ⅱ级标准防洪堤49公里;完成三类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7座;建成渠道防渗工程750公里、小型治旱工程3000多个,新增灌溉面积1253公顷,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0.97万公顷;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000多处,解决了68万多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新建生态文明村550个,新增沼气池25.56万座,沼气池入户率
第四篇: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文章标题: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2006年9月**日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于2000年9月选举产生,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市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工作的回顾
[找
文章到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我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六年是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六年;是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六年;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六年;是全面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成就显著的六年。本届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在历届政府卓有成效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特大洪涝、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重重困难,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让我们倍感自豪和深受鼓舞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民歌艺术节蜚声海内外,提高了我市知名度,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把我市推上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
[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不断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呈现速度加快、总量翻番、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77.9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3.40亿元,年均增长11.5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50、14.20和12.30。财政收入由36.46亿元增加到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成为全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12.58亿元增加到362.90亿元,年均增长26.3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3.19∶27.88∶48.93调整到16.55∶31.96∶51.49。2005年“三个百亿”目标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上半年各项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双过半”,经济增长创1996年以来同期最好成绩。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1.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0、20.10和13.20。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4.87亿元,增长33.99;财政收入80.13亿元,增长26.6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01亿元,增长32.35;固定资产投资237.05亿元,增长2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6亿元,增长14.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1元,增长9.58。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7.6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9.71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水产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34,种植业和养殖业良种率超过90以上,优质稻、糖料蔗、蚕茧、水果、蔬菜、速丰林、瘦肉型猪、优质肉鸭、罗非鱼、奶牛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三大会战”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改建油路1223公里、村屯道路4233.41公里,完成等级公路改造417.10公里,解决了201万人行路难问题;建成Ⅱ级标准防洪堤49公里;完成三类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7座;建成渠道防渗工程750公里、小型治旱工程3000多个,新增灌溉面积1253公顷,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0.97万公顷;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000多处,解决了68万多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新建生态文明村550个,新增沼气池25.56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
38.90;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2.40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4.30万公顷、水土保持治理面积9.94万公顷。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以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全市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554个,辐射带动50以上的农户户均增收超3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进展。全市培训农民28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
职业技能培训46万人次,农民外出务工235万人次。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市51.49万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以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连片试点工作为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布局,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主要指标屡创新高,呈现投资大、增长快、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良好态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7.88提高到2005年的31.9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48.52亿元增加到370.18亿元,年均增长20.04;实现利税由15.95亿元增加到40.25亿元,利润总额由2.74亿元增加到13.3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52倍和3.86倍。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由14.83亿元增加到59.53亿元,年均增长32.02,工业技改投资跃居全区第一。实力工程进展加快,食品、制糖、造纸、化工、铝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73个增加到625个,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9个增加到77个,规模以上和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数均居全区第一。名牌战略初见成效,“云鸥”牌白砂糖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46个产品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19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服务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84.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72.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2.43亿元增加到378亿元,年均增长12.22。新型商业业态迅猛发展,国内外多家知名连锁企业落户**,连锁经营占商品销售的份额达22。“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顺利实施,商贸设施日趋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85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有16个,钢材、汽车等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全市接待游客由860.70万人次增加到163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45.61亿元增加到85.29亿元,旅游总人数、总收入近三年均居全区首位,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会展业快速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国际会展中心荣获“中国十大会展中心”称号。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初见成效,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和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完成电子政务一、二期工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宽、放活”的方针,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到2005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71万户,从业人员19.99万人,注册资本金157.12亿元;个体工商户14.57万户,从业人员23.75万人,注册资本金18.29亿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13.40倍和6.50倍,非公有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9.15上升到58.25,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提前两年实现免征农业税,共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税4.40亿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推进,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等工作顺利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撤并重组国有粮食企业226个。供销社综合改革基本完成,35个供销社直属企业和75个乡(镇)基层供销社完成改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一企一策”,盘活国有资产,在国企改革的土地、税收、人员安置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扶持,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基本完成,国企改革走在全区前列。企业改制重组取得良好成果,一批重点企业的重组工作顺利完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充分利用融资优势,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公交企业运营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交车万人拥有率14.20标台,达到国家特大城市标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2001年撤销郊区,2003年接收原**地区五县,2005年撤销邕宁县、永新区、新城区、城北区,设立邕宁区、良庆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全市乡镇由129个减少到102个。接收辖区内中直、区直、市属部分企业单位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妥善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进,经过两次机构改革,市、县、乡三级行政编制分别削减27.20、23.30和18。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顺利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长效管理体制,调动了城区发展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乡党政机关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公开考录公务员,公务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岗位聘用制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
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办了行政审批办证大厅,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67项,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财政改革继续深化,税收征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缴、县(区)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在全区率先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市场化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成功。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先后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三)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招商引资实现新跨越
我们紧紧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多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招商工作力度,各项招商活动成效显著。全市新批“三资”企业333个。内外资到位资金由2000年的16.9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0.37亿元,年均增长48.25。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一直稳居全区前列。
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交流稳步发展。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30.47亿美元,其中出口24.51亿美元,进口5.97亿美元。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效,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东盟各国和港、澳、台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荣获“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贡献奖”。
开发区龙头作用不断增强。以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对开发区实行特区式封闭管理,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发展空间、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推动其“二次创业”,促进了开发区快速发展。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侨投资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由2000年6.59增长到2005年的20.74。开发区已成为全市扩大开放的窗口、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区域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和支撑点,发挥了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
(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市容环境呈现新面貌
我们以建设“中国绿城”、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改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职能,组织编制了9项分区规划,19项控制性详细规划,29项专项规划,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五象新区规划等规划修编快速推进,完成了相思湖新区、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等一批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01年以来,安排资金369.68亿元,开工建设427个项目,是我市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建设改造规模最大的时期。2002年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实现了城市建设“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的目标,为“六年大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道路150多条,新建道路里程364.86公里,打通断头路58条,机场高速公路、快速环道、环城高速公路、江北堤路园、江南堤路园工程建成通车。开工建设7座跨江大桥、11座城市立交桥,其中永和大桥、竹溪立交桥等4座城市桥梁建成通车,“五横三纵四环”的城市大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市场监管加强。全市应招标工程的招标率、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市政工程优良率93。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完成投资255.86亿元,竣工1290.4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8.99。新区建设开局良好,相思湖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五象新区五象大道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会展中心、南湖广场、民歌广场、五象广场、民生广场等一批大型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发展散装水泥成效显著,荣获“‘十五’期间全国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市”称号。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逐步完善。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南湖片区、8条精品线路亮化美化和58条主干道沿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清理、拆除违章建筑36万平方米,连续5次夺得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道路清扫保洁、照明设施、路牌设置市场化运作全面开展,荣获“全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日供水能力119万立方米,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50以上;新增燃气管道118公里;垃圾清运、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埌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和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网上房产”管理稳步推行,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
城乡交通状况不断改善。按照“一小时经济圈”要求,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六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80.38亿元,新增公路799公里,新改建油路122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63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6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油路的目标。行政村、自然村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建成江南、埌东等19个客运站和3个货运站,乡镇码头、渡口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
(五)“科教兴市”战略逐步落实,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初步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市财政六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3.80亿元,年均增长32.96。获国家科技立项52项、自治区立项255项。全市取得科技成果286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55项。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地方试点”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末全市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3000项和1645项,比2000年末分别增长38.92和18.77。签订科技引进(合作)合同(协议)项目177项,实际到位22.36亿元;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六年来全市投入教育经费95.65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55.72亿元,完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96亿元,建成各类教学用房129.77万平方米,中小学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积分别从2000年的8.44平方米、5.64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0.05平方米和6.58平方米。全市提前两年实现“两基”达标,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市”。普通高中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有15所普通高中进入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数量居全区之首。职业教育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校区一期建设初具规模,进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行列。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实现县县拥有特殊教育学校目标。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教改试验全面铺开,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打响**国际民歌艺术节、风情东南亚等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七届的**国际民歌艺术节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2005年荣获国际节庆协会颁发的全球节庆行业最高奖——综合类大奖,这是我国节庆活动在国际节庆领域首次获奖。“大地飞歌”晚会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风情东南亚”晚会成为沟通中国和东盟的艺术盛会。我市创作演出的一批优秀剧目荣获国家级奖项52项、自治区级奖项47项。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奖;粤剧《紫金锤》、小品《张大嘴和李干部》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歌曲《大地飞歌》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知识工程”全面推进,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物保护开发取得新进展,一批历史文化景观得到修复。文化市场健康发展,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顺利实施,电话“村村通”得以实现。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稳步推进,到本月底市区34万户可实现整体转换,提前一个月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年鉴编撰成果显著,《**年鉴》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第三届“中国年鉴奖”。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学完善的全民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逐步完善,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成功抗击了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全市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农民参合率达76.40,妇幼保健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争创国家卫生城工作稳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进展顺利,无偿献血率达100。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国际、国家和自治区体育运动赛事76项,与东盟各国的体育交流不断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活跃,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健身活动2233项次,参加人数1460万人次。竞技体育成绩优异,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和全国、全区各类大赛,共获金牌1347.40枚、银牌1113.50枚、铜牌916.67枚,其中获国际比赛金牌60.40枚、全国比赛金牌90枚,总体实力居全区前列。
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较快发展,人才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适应,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200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58.0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0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5.2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69万人,技能人才17.9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4.12万人。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率先在全区启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实现全市农村独生子女户养老保障。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初步遏制了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全市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12.50‰降至2005年的11‰,连续5年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计划指标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和生育率稳定在2.1以下。人口和计生工作在全区实现了“十一个率先”,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等奖。
(六)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我们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立足于提高全民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和决定,积极办理人大议案及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政协、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六年来市本级共办理市人大议案及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1604件,市政协建议案和提案2867件,按期办复率100。坚持依法治市,加强地方立法工作,行政执法和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六年共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36件,废止10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43件,废止政府规范性文件184件。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事项、主体和依据进行重点清理审核,保留行政许可项目350项,公布保留市本级行政许可实施主体46个。
“四五”普法圆满完成,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荣获“2001—200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积极推进“平安**”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各种刑事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的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荣获“2001—2004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奖”。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全面开展公开“大接访、大调处”活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体系和机制建设走在全区前列,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重大事故隐患得到切实整治,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好转,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明显下降。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有效,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再次获得“广西文明城市”称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贯彻落实,以学习宣传“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为重点,以建设“诚信**”为突破口,根据公务员队伍、工商企业界、市民群众不同特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发展,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文明县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项创建活动全面推进,荣获“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城市”称号。军警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连续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五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市政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七)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提高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市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市亲和力明显增强。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以创建“中国绿城”为契机,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建成一批园林景观大道、精品街和公共绿地,实施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工程。200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园林绿地、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5368.88公顷、4437.51公顷、1320.12公顷,比2000年分别增长30.04、30.69、55.12;全市森林覆盖率40.2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0、绿地率
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0平方米。启动了“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四大工程。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10以上。邕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51。朝阳溪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完成,沿岸27万居民直接受益。竹排冲环境综合整治正加快进行。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市区重污染企业关停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3.80和90。成功承办联合国人居署2005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稳步推进,参保人数分别由2000年的18.72万人、19.86万人、10.35万人(2001年数)、16.28万人和16.11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2.87万人、29.86万人、43.32万人、22.54万人和21.02万人,年均分别增长11.92、8.50、43、5.57和4.53。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享受城市低保268.28万人次,发放低保资金1.72亿元;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率75,解决了6万多职工住房问题。城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启动。“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全面落实,实现了应保尽保。狠抓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市政府荣获“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称号。救灾救济成效显著,救济128.65万人次,修复和重建水毁民房2.4万间。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及义务兵家属优待政策全面落实,优抚对象的优待金、补助金、优抚金足额发放。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残疾人就业率由2000年的60.50提高到2005年的86.45,机关招聘残疾人、指令性安排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和在社区设置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的做法均为全国首创,荣获“全国残疾人就业先进城市”称号。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得到落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实行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清欠率居全区首位。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7448元、1791元增加到2005年的10323元、2680元,年均分别增长6.75和8.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8060元增加到2005年的9203元。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01年的22平方米、28.52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7.13平方米、31.45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投资17.80亿元,开工建设180.48万平方米、竣工112.9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600套,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实施以货币补助为主、实物配租和减免租金为辅的廉租房制度,解决了11755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搬迁安置危旧居住户4246户。东沟岭棚户区改造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改善范例奖”。“放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93.60以上,猪肉“瘦肉精”、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查抽检平均合格率99.40,居全国37个大中城市前列。生猪进点屠宰率93。全市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70.60,学校食堂达100,人民群众食品卫生安全得到保障。
为民办实事项目扎实推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都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六年共实施120项,项项得到落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与眼前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八)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塑造了政府新形象
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开放创新、求真务实、勤政高效、诚信廉洁、人民满意的政府。
政府自身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勤政高效的政风,树立正确的全局观、发展观、权力观和政绩观,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了新提高。廉政监察、行政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活动深入开展,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务实、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政风行风建设得到加强,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市政府领导、市直部门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促进了机关服务意识的提高。
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公款请客送礼、公费旅游、娱乐等奢侈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力度加大,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六年来,我市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地震、人防、侨务、农机、气象、老龄、口岸、宗教、台湾事务、社会科学、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安全、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电信、邮政、供电、烟草、质量技术监督、铁路、民航、海关、海事、药品监督、检验检疫等中央、自治区驻邕单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驻邕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也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在抗灾救灾、应急事件处置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六年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工作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动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六年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坚决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把科学理论与我市市情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确立和不断完善了以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和“数字**”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我们就无往而不胜。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创新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解放思想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通过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开放创新大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换脑筋”活动,使干部群众摆脱“左、旧、小”的思想束缚,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上下形成了认真学习、求真务实的风气和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烈意识和创新精神,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对促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推出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开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六年来我们前进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解放思想、开放创新的结果。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六年来,我们以改革总揽全局,积极探索能够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着力抓好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根据形势变化和行业的不同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促进了经济效益提高和产业发展,农业、工业、财税、商贸、社会保障、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按照“实施大开放、推进大招商、促进大发展”的工作部署,创新招商引资体制和服务方式,全方位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开放型经济规模从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探索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加快经济发展,既不能照搬照套先进地区的做法,也不能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根据自我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六年来,我们注重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相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在实施强化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最突出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市情,选准发展突破口,切实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五,必须坚持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扩大投资的关键在于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六年来,我们在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和出口规模的同时,始终坚持把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认真贯彻国家投资政策,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尽最大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和用地指标,把扩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采取经营城市、招商引资、争取国债、银行贷款、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筹资方式,构建了有效的融资平台,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第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快改革和发展,要有坚强的政治保证、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六年来,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到一起规划、一起部署、同步推进。无论是在硬件的投入上,还是在全民素质的提高上,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展现了广大市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和弘扬了“**精神”,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第七,必须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稳定压倒一切。六年来,我们把维护首府安全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狠抓了危困行业、困难企业和职工、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解困工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稳妥地化解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妥善解决了国企改革、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稳定了群众情绪。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把保一方平安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八,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法治政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全面完成政府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六年来,我们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政府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不断改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做到对上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注重解决关系社会稳定、群众生活等热点难点问题,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政府自身建设上,比较好地协调了上下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坚持完善各种责任制,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整体部署、阶段推进的工作方法,有部署、有检查,确保工作目标实现。把法治、科学、民主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努力做到勤政廉政,得到了人民的理解、信赖和支持。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六年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市人大的有效监督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驻邕部队、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的结果,也是一切海内外朋友关心、帮助、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邕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发展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向一切关心和支持**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较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府机关及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等。我们还面临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的激烈竞争和东部沿海及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进入全方位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时代最强音,开放与和谐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鲜明主题,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已成为催人奋进的宏伟目标。按照中共**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工作思路,政府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抓住机遇、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富民优先,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构建开放**、和谐**,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坚持提高市场化程度,以市场化推动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城市经济国际化进程,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一轴两翼”新格局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量与质的关系,资金、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关系,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构建和谐**。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把**建成全区生态环境最优、投资环境最好、文明程度最高、社会治安一流的广西“首善之区”。做全区解放思想的排头兵、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排头兵,领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区率先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主动融入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开放**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与各区域、各地区、各城市在各个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充分发挥**在多区域合作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构建大通道、大流通、大工业、大市场的发展新格局。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为平台,大力推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轴两翼”特别是**—新加坡经济走廊的构建,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各国在投资、贸易、产业合作与分工、资源开发、交通物流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积极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主动承接粤港澳台及华侨、华人、华商的投资和产业转移,融入区域分工,推进形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积极促进与台湾在创汇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大力吸引台资投入我市。重视与长三角、大西南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找准交流合作的对接点,实现共同发展。加快推进连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南北钦防的全面对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管理办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扩大外贸出口,积极实施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导有实力、有特色的企业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二)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就是要把**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使城市规模、金融服务、国际交往、文化品位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功能比较完善,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科技进步、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具有秀丽岭南风光、浓郁民族风情、鲜明时代风貌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努力实现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重点镇),协调发展一般小城镇,构建由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小城镇组成的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区建设,重点启动五象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把五象新区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去考察,放到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做到“五个适应”:即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相适应,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市城市向南发展的战略相适应,与建设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核心城市的地位相适应,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相适应,与建设成为现代化宜居城市相适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总部基地、自治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市新的行政中心、文体中心、商业中心、物流业基地。继续推进中国—东盟商务区、相思湖新区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旧城改造,抓好骑楼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抓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桥梁、机场扩建、铁路新客站、港口等一批关键性工程的建设,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科技馆、民族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卫、供水、供电、供气、排水、公交、防洪、防震减灾等设施,加快城市防内涝排水设施的改造建设。以交通、航空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形成**直通东盟国家的、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交通网络重要节点。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工程,加强水、土地、森林、矿产、旅游、生物等资源的保护,推进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型工业、生态型农林牧渔业,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抓好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加强环境监测,加大对染污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力度。建设邕江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带,保证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区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城市长效管理。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市容景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三)不断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设创新型城市
全面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一切有碍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实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组建和发展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吸引、推动社会资本和有效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加快国有资本在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内的集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财税改革,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财税运行机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和监管制度。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积极构建新型投融资主体。加快企业上市,促进投资来源和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设创新型政府。推进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配套改革,加快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各项改革步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全方位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城市。突出发展创新型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形成重点产业支撑、重点区域示范、重点企业引领、重点项目带动的全方位创新格局。以全方位创新促进全方位开放,以创新增强城市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竞争力,是优化我市经济结构,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为突破口,实施“百家亿元工业企业工程”,走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现“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按照多功能、专业化、综合性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分工,扩大规模,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园区经济,形成工业集中区、高科技园区、物流园区等各类园区竞相发展的城市经济新高地,建成我市加快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适应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需要,实现工业的大发展。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机制,引入大集团经营园区,增强园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壮大园区发展规模,积极吸引内外资企业落户园区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立足我市现有产业技术基础,依托优势资源,培育和打造支柱产业,重点扩张铝加工、化工与精细化工、食品、机械电子等产业,改造提升制浆造纸、建材、制糖等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工程与制药、信息等产业,发展电力、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加快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节约型工业建设,积极发展环保、生态产业。鼓励企业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大投入,加快规模扩张。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营造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创新。
(五)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富裕农民这个重点,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实行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实行以工带农、以工哺农、科教兴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五基”建设,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能源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和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抓紧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入户、科普惠农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以发展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务经济为重点,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大对县(区)工业集中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强农民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培育“骨干农民”,形成各种类型的“中心农户”,充分发挥“中心农户”的带动示范作用。深入开展“百万农民就业培训”活动,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六)加快发展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是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服务业向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形成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改造和提升商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物流、信息、金融、会展、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依托沿海港口和连接西南、华南以及东盟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形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物流集散地,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商贸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专业街,构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促进中小型超市、连锁店、直销店向农村延伸,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充分挖掘我市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加大“奇山秀水绿**”的宣传,加强对大明山风景区、昆仑关战役遗址等重点旅游景区的保护开发,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人文和生态旅游精品,把**建设成为中国绿城、美食天堂、购物中心和旅游胜地。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系列知名展会和节庆活动平台,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完善会展服务功能,吸引和培训会展人才,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城市。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到我市拓展业务,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强金融服务,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推进“数字**”建设,搭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信息产业基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人才、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和信息咨询、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社会公证、经纪与代理等各类新型服务业。
(七)抓好投资和项目工作,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投资是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拉动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拓展投资的领域和空间,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切实做到“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创新项目前期工作、投融资机制和管理方式。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大、中、小项目一起上的格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着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竣工率。
(八)塑造城市灵魂,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魅力形象,努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工作,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打造文化品牌,造就文化名人,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发展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挖掘体现“绿城”特点的生态文化,使**“绿得壮观、绿得精致、绿得深远、绿得新奇”,绿出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强化市民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市场观念和诚信意识,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在全社会倡导“创业有功、合法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培育“吃苦耐劳、诚信至上、尊重规则”的商业精神,营造“尊商、重商、亲商、扶商、崇商”的良好氛围。发展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品牌效应,发展节庆文化业、演出娱乐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音像销售业、艺术培训业、知识服务业、民间工艺品业。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对外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走向东盟、走向世界。
(九)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切实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到重要位置,实施“社会发展百亿工程”,促进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加快产业创新,发展以创新为特征的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产业。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全面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培养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加强应用科技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立和完善扶助贫困学生入学保障机制,决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心城区以及具备条件的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合作,建设面向的全面东盟各国及其他国家的国际教育基地和培训中心。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和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优先发展卫生事业,构建科学完善的全民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重点加大对县、乡(镇)卫生医疗设施的投入,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做好重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预报、救治和监督工作。推进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等工作新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十)构建和谐**,建设广西“首善之区”
构建和谐**、建设广西的“首善之区”,是自治区党委对首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市实现全方位开放、全方位创新,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首府意识,广泛开展和谐街道、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建设活动,使构建和谐**、建设广西的“首善之区”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民主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进一步增强全体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进一步完善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力争实现“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全面提高文明县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创建水平。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实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推进“诚信**”建设,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整合政府信用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和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开放和培育信用市场,不断加强对信用行业的引导和监管,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树立“大防控、大平安”理念,积极构建专业队伍的“网格化”巡逻体系,不断完善群防群治义务巡防体系,打击和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继续开展“大接访”活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各类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十一)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的关键,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加关注民生。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要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行创业富民、就业富民、培训富民、教育富民,努力让城乡居民走上富裕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加强对农民“下山、进城”务工的组织工作,通过转移输送和发展非农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民工。高度重视解决城市“零就业家庭”问题,做到户户有人就业,人人都有保障。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对困难群众、农民工等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引导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险,提高非公有制单位失业保险参保率。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城乡特困户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构建新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完善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问题。完善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退役士兵、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制度。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以及志愿服务行动。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十二)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首府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能。积极推行“阳光政务”,保障公民知情权及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完善政务公开、首办负责、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追究等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全面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并规范行政审批,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首府立法权限推动制度创新,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和经济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树立“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为自治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坚决反对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刚刚结束的中共**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美好前景,新的历史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为把**建成区域性国际城市,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第五篇: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县人民政府2012年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及“十五”政府工作回顾
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共xx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群众疾苦促进和谐,圆满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工业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坚持“集中精力抓产业,突出重点抓工业”的思路不动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加快技术进步,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水电能源业增势强劲。马电公司与明光电力的合作成效明显,内部改革走向深入,企业利润成倍增长,税费达到3500万元;金电建设进展顺利,首台机组即将发电投产,成为工业经济强有力的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壮大。齐祥食品公司30万头生猪加工线改造顺利竣工,与重庆今普集团的合作正式签约;金华纺织、赛克斯、海峡丝绸、泰兴织布沉着应对国际市场冲击,抢抓机遇扩大生产,轻纺工业全面复苏;可口爽、绿源食品产销两旺;兴华药业gmp技改达标,成为川东北独家获得认证的兽药加工企业。机械冶金业不断提升。嘉宝公司国有股份竞卖成功,模具制造中心建成投产,新型车厢配件、摩托车系列产品远销重庆、河南;兴贵公司研发出铡草机等系列新品,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航星钢铁冶炼生产线技改顺利完成,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金坛、金鹰强强联合,环保扩能改造项目实施顺利。全县工业企业完成重点技改项目7个,总投资1.25亿元,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2亿元,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实现利润3345万元,入库税金4650万元,分别增长73.3、59.9、203.7和31.7。
商贸旅游业日趋活跃。稳步实施商贸流通企业改革,稳妥化解商贸企业多年积淀的资产债务、人员安置、养老保险等具体矛盾与困难。现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农资、粮食、水果、建材等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农村专合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市场布局和整体功能日趋完善。营造了以相如饭店为中心的黄金消费圈,商贸、服务、餐饮、住房消费持续升温。深入开展市场秩序整顿,实施药品食品放心工程,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完成间接出口783万美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7亿元,增长。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总规通过专家评审,并启动了“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开发。
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破解资金“瓶颈”,大上项目,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川核电站首选厂址落户xx。发扬“敢为人先,锲而不舍,无私奉献,共谋发展”的精神,以最开明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争得四川一、二期总投资770亿元的核电站首选厂址落户xx,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积极论证、上报、争取了西部县级公路改造、农村卫生院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等24个项目,落实补助资金7719万元。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全年完成投资亿元,淹没补偿工作进展较快;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征地、安置补偿工作进展顺利,已有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集中区;河舒——龙蚕油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南渠路xx段砂卵石铺筑全线完工,达成铁路复线改造、华(蓥)南(充)500kv输变电工程等重点建设正式启动。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抚琴小区、紫苑小区建设快速推进,疾控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公益项目建设进度较快,嘉陵路路面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城区新建公厕8座;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徐家、罗家等20个省级重点小集镇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化水平提升2个百分点。完成了市政府挂牌企业的污染治理和木桥河治理任务;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成果持续巩固;投入300多万元,开展了县乡道路整治“大会战”;新建、改扩建村道公路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0座;建成6个场镇集中供水站,解决了1.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13个扶贫新村,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把满足群众愿望作为行政第一追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8元,增长和8.7,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助民解困取得实效。把解民困作为构建和谐xx的重要举措,落实保障措施,建立特困群众低保制度,将城乡8004户特困家庭和600户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低保,全年共发低保金684万元,帮助山区群众完成红层找水打井6478口,切实解决群众生活难问题。建设经济适用住房8000平方米,对受灾群众建房实行每户元的定额补贴,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全面启动就业再就业工程,全县216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就业零突破,全县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次;加强了再就业培训工作,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制度,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城乡劳动力5.75万人,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医疗站点建设,建立特困家庭医保制度,率先在全市将城乡3000户特困家庭纳入医保,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建立扶贫助学制度,设立“圆梦助学基金”,发动社会捐助,资助贫困大学生199人;全面兑现义务教育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名中小学生免交书费、学杂费万元,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投资万元,新建村道公路公里,改扩建村道公路公里,切实解决部分群众行路难问题。涌现出了中坝新村和下河街社区先进典型社会事业再上台阶。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完成科技兴工、兴农项目个,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教育“双基”成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得到提高。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入学率达到。巨龙职中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民办教育、成人教育持续发展。改造中小学危房16.9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154万元,加强了村广播站和社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固定电话、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90.09,信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强化了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计生工作继续加强,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扶助政策,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完成了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修志工作进展顺利。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
审计、人事、物价、气象、农机、档案、侨务、宗教、无线电管理、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改进信访工作,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修订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妥善处置了各类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强化隐患整治,加大监管力度,全县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明显减少。
四、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齐抓,加快民主与依法治县、依法行政进程,倡导文明社会新风尚,开创了政通人和新局面。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598个村的村委会、25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实行了“公推直选”。全面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基层民主监督与管理,对村干部每半年和年终实行述职评议,强化了群众监督作用。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提高了群众的满意率和信任度。加强了《行政许可法》、《村委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章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力度,圆满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干部群众的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载体建设,建立“xx爱心助学网”,创建文明单位15个,建成农村“万村书库”图书室76个。开展了行风评比和群众“满意单位”和“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政风、行风、民风进一步好转,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扎实推进“三深入、三落实”和“三满意”活动,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工程。加强廉政建设,完善了工程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了行政许可制度,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规范政府行政审批行为,注重发挥行政服务中心作用,集中办理的许可项目个。进一步健全了人大审议、政协评议、群众监督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14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意见147件,满意率均在90以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xx坚持在奋进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谋求跨越,在跨越中凝聚人心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宏观调控机遇的结果;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结果;是我们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实施产业兴县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级干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关心支持xx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传统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进展不够快,土地产出率不够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门路不够广,就业服务机制有待创新,就业观念亟待引导和转变;农业抗风险能力、集约化经营水平、组织化程度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增收办法不多、途径不广。工业方面,结构矛盾和体制障碍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导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较少,缺乏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经营者投资扩张意识较弱,规模企业较少;三产方面,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不快,专业市场集聚度不高,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社会稳定方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引发的上访现象时有发生。机关作风方面,政府职能转变需进一步加快,行政效率、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奋斗目标
完成上述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即加快发展速度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经济调节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确保稳定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体现以下原则要求:
——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增强对发展不足的危机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突出以产业和项目促进发展。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通过农业兴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壮大生猪、葛薯、水果和蚕桑四大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工业立支柱,加大制造业支撑力度,扩张电力、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通过发展旅游、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出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产业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快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优势,科学定位,主动融入“三区”,实现互动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把社会和谐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把发展富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关心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及时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机遇意识和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推动xx经济社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产业支撑,扩大开放,抢上项目,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2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
(2)财政总收入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以上。
(6)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围绕产业做强工业支柱,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突出平台效应,整合项目资金,调优产业结构,扶持壮大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力争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1亿元,增长40.9,其中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的企业达5个,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个,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个,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的新跨越。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全力跟进核电项目的可研立项工作,协助做好项目业主的招标工作,认真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基础设施立项及启动等前期准备工作。支持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力争年底前全面竣工投产。鼓励马电、嘉宝继续深化内部改革,提高运行质量,增强企业实力。引导金鹰电化、航星钢铁扩大规模。扶持齐祥食品、天杰普华、兴华药业等龙头企业加速扩张。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1。
完善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拓展规模,提升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加快招商步伐,引导工业项目向集中区集聚,年内力争引进3—5个规模以上企业落户集中区;加强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争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工业企业。引导、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步伐。采用财政支持、企业参股、贷款返息等方式筹集资本金,壮大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在年内使资本金达到800万元,增强担保服务能力。年内完成技改项目10个,总投资1.68亿元。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小巨人”工程,依托我县丰富的粮、竹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竹编、藤编、酿酒为主的家庭工业;以相如酒业为核心,整合散布在金溪、银汉等乡镇的近百个家庭酿酒作坊,开发白酒产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嘉宝公司、天府兴贵公司、兴华药业公司、可口爽公司等企业加快新品开发,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全年开发新品25个,实现新产品产值4.05亿元。同时,大力发展外贸经济,指导赛克斯、海峡、天府兴贵、齐祥食品等企业扩大对外出口,力争直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进一步做好改制企业的后续工作。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反映出来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改制企业的引导、扶持、服务,推进企业开拓资本市场,巩固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特色产业的投入、融资、利益联结以及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能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专重大户,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一路二水三产业四人居五和谐”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中坝村经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抓好规划,选好布局,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整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建设、退耕还林、农村沼气等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及时启动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建设一批“新产业、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新机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三、精心打造“嘉陵江第一桑梓”,着力建设商贸旅游旺县
按照建设“休闲xx、人居xx、物流xx”的三产发展思路,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商贸服务水平,促进三产业上档升位。
强力打造“嘉陵江第一桑梓”特色旅游区。深度挖掘和开发相如文化人文资源和嘉陵江自然生态资源,按照“政府主导、专业策划、业主开发、梯次推进”的思路,完成周子古镇、嘉陵漫滩、相如故城、嘉陵江村和中坝新村等5个景区30个景点的规划工作,形成初具规模的4a级景区框架。搞好嘉陵江xx段两岸绿化工作,逐步实施周子镇、下河街和古蓬州“八大景观”恢复性建设,形成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旅游区。同时,将白云山、大深南海、小乐山群佛雕塑纳入“嘉陵江第一桑梓”开发建设范畴,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建立健全商贸物流体系。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各中心镇建立农资、农产品交易市场,解决产业基地群众、业主“买难、卖难”问题,放开农资渠道,引导、支持厂家建立农资配送中心,降低农业投入成本。围绕建设“嘉陵江第一桑梓”,将下河街、新华街建成特色小吃、旅游手工艺品消费一条街;以商旅互动为切入点,全力做好河舒豆腐、相如香兔、曹氏豆干等旅游商品开发工作,形成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市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增加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加强对商贸企业业主的指导与监管,保证商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营造安全、舒适、方便、有序的购物环境。加快商贸企业改革,完善专业市场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努力增强城镇聚集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区面积,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城东大道、小东街路面硬化工程和钢南路、钢北路街道建设,启动下河街社区市政改造工程和城东小区一期工程。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卫生秩序、交通秩序,推进“蓝天、碧水、宁静”工程,美化县城环境,巩固创卫成果。加大锦屏新区和河舒镇的开发与建设力度,完成锦屏镇供水工程。加快罗家、徐家、金溪等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紫苑小区、抚琴小区建设,加速房地产开发,实行售房许可证制度,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切实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态精品住宅小区。进一步解决好入城人员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通过城市建设、整体功能配套与管理,不断增强县城聚集人口、厂商、资本、资源的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四、抢抓机遇大上项目,不断推进大投入促大发展
坚持把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争项目,各方资金一起引,大小项目一齐上,快速扩张资本总量,加大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增强xx发展后劲。
立项争取一批。抢抓国家能源布局调整、在内陆地区建设核电站的机遇,积极跟进三坝核电站建设,力争该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实现早日开工建设。积极做好总投资4500万元的龙角山公园、总投资亿元的马回小电站技术改造、总投资2800万元的南充—三坝二级油路xx段、总投资万元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总投资亿元的xx果蔬贸易交易中心等重点工程项目包装及申报工作,争取早日立项。
招商引进一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依靠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依托产业项目的大投入,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的意识。立足成渝,锁定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等重点领域,盯住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对县域工业、农业、旅游业有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推行乡友招商、中介招商、蹲点招商和“二次招商”,吸引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落户xx。跟踪落实已签约项目,做好重点项目和客商的回访工作。鼓励县内企业加大与国内外知名公司、企业、商会的合作力度,促进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帮助县内企业争取出口经营权,培育多元化外贸主体。进一步落实县级领导、乡镇和有关部门的招商引资目标,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3亿元。
竣工投产一批。实行定牵头领导、定项目秘书单位、定项目责任人、定时间进度、定考核奖惩的“五定责任制”,确保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实现竣工投产的目标。加快总投资11.6亿元,装机15万kw的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012年3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加快南渠路xx段、污水处理厂、普华饲料加工生产线等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年内竣工。
五、改进经济调节手段,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充分发挥税收、价格、信贷调节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强化财税监管,构建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秩序。
强化财税管理。积极培育财源,拓宽税基,优化收入结构,确保应收尽收,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加强预算外收费项目、票据、收入的管理,加大财政稽查力度,严禁乱收费和不按标准收费,严格非税收入减免程序,提高财政对非税收入统筹管理水平。继续推行部门综合预算,深化国库集中收付、会计核算方式改革,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积极化解乡镇债务,坚决杜绝乡镇新增债务,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积极探索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提升企业信用等级融资能力。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不法行为。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密切银政、银企关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提高资本市场运行能力。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联合执法,齐抓共管,坚决查处、打击假冒伪劣、合同欺诈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对食品、药品和农资等重要商品的专项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规范文化市场。加强对市场物价的监控监测,严格实行公共产品价格听证制度,规范水、电、气、通信等特殊行业价格行为和涉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收费行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疾苦,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上新台阶。
主动关心解决群众疾苦。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认真实施“十万农民工培训工程”,促进城乡劳务输出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全年实现劳务收入亿元。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扩大就业容量,促进“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制度。认真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规范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大扶贫帮困、救灾救济力度,解决好群众生活难、行路难、就业难、住房难、就医难、子女入学难、文化活动开展难等突出问题。
大力构筑“人才强县”平台。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搞好智力开发和人才储备。围绕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乡土人才;积极引导企业立足自主创新,建好管理队伍和技术骨干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确保科技应用技术研发费用的稳定增长。加大科技兴工力度,抓好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和新品开发,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好务。高度重视并持续抓好以普及科普知识和提高科普素质为目标的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推进以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机制,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协调持续发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加快发展卫生、文体、广电、计生等各项事业。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疾病监测控制体系,加强疫病疫情防治工作,进一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强化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强化公共卫生意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城乡文体设施建设,进一步探索多元化发展文体产业的新路子,积极培育发展一批文化名品。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升级,发展农村宽带网络。加大计划生育执法力度,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木桥河治理进度,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真搞好我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
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切实抓好公民道德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的创建水平,启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巩固“双拥”成果,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改造一批农村敬老院生活设施,完善新型“五保”供养机制,努力提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决维护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和残疾人等合法权益。扎实做好水库、电站淹没区农民补偿安置和民族、外事、侨务、台务等工作。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和落实有关决议、决定。加强与政协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提高代表、委员的满意率。不断完善决策程序,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使政府重大决策建立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之上,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继续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活动,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切实加强法制建设。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考核评议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权责统一的工作机制。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积极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整合交通执法力量,试点推行交通综合执法,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环境。继续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层级监督和政纪、审计、财政等专项监督,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等行为。全面启动“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
大力抓好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网络,加大安全产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加强全民安全生产教育,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力度,坚决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深化“打防控”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升社区警务效能,探索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新途径,加强外来人口教育管理。严格实施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
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国土管理,高度重视修志、档案、气象、无线电管理、保密、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政府全体成员和全县公务员,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始终以加快xx发展为己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树立新的形象。
以服务为宗旨,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把群众的根本需求作为一切工作价值取向,切实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开放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自觉做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定位,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做政府该做的事情,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稳步组织实施新一轮县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体制障碍,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全面实行行政目标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约束与监督机制,建设效能型政府。按照政事分开与脱钩、分类、搞活的原则,在国家、省市政策指导下,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设创新型、服务型、竞争型的经济社会服务实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以劳绩为主进行分配,做到竞争上岗,岗易薪易,优劳优酬。
以落实为根本,推进各项工作。政府各级干部必须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要不断完善落实县级领导分线履职、县级部门联系乡(镇)和村(社区)制度,完善乡镇领导帮村帮户制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调查研究,到第一线去了解情况,倾听第一线的呼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沉下身子工作,把心思用在谋划发展上,把时间用在具体工作上,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以廉政为准则,规范行政行为。坚持开展从政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先进示范教育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努力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行政监察,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以多种形式构建有效的监督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刹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收送现金和有价证券、跑官要官、参与赌博和借婚丧嫁娶之机收钱敛财等“五股歪风”。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增强反腐倡廉实效。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满怀信心迎接挑战,聚精会神促进发展,为奋力推进xx全面小康建设,实现xx人民生活富裕,开创xx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