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高考主题素材之文化传承(共5则范文)

时间:2020-10-13 12:4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03高考主题素材之文化传承(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03高考主题素材之文化传承(共)》。

第一篇:003高考主题素材之文化传承(共)

高考热点主题“文化传承” 在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成为了关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大事。而文化自信要求人们珍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高考作文命题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使得“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成了高考的热点主题之一。如 2014 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规矩”、辽宁卷作文题“科技改变生活”,2016 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都在引导考生思考“文化重建”的问题。在 2017 年高考作文命题中,传统文化更是大放异彩,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中的“长城”“京剧”“中华美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全国卷Ⅱ作文题“化育后世的名句”,更是以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句作为命题材料;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旗帜鲜明地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的层面来谈纽带;天津卷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肯定和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

命题方向:(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具有超越时代的核心价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并不代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进步。在这种时候,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文化重建必将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民族复兴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滋养的。

(二)传统文化泥沙俱下,不能不加区别而全盘接受。

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该文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依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你的思考(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停下开创新文化的步子。

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对后人的贡献,而我们同样要为我们的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吃老本”,只顾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大快朵颐,还要以未来为方向,在对传统的再解释中,寻找面向未来的新的普遍性价值。

高分论据(素材)

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国家的底色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习近平传承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我不敢想象,多年以后,当过年只成为炮竹象征性的表演,当空气中弥漫的只是燃放炮竹后硝烟一样的气息,当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看星星的地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能传承些什么。

——王词 中国传统文化即生活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舌尖上的中国》 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文明和解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传统文化一度断裂,但当这种转变完成,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古代的教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也正在慢慢和解。

——唐文明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新文明的诞生 我们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有世界眼光。我们需要不断摄取域外的东西,激活我们固有的东西。那么两者相结合,可以在这个时代里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

——孙郁 传统文化缔造国人精神基因 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作为文化的因子,就像血液一样流淌于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之中,通过它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才得以直立起来。

——袁跃兴 非遗要传承也要创新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既保留传统文化与工艺,又善于创新融入现代社会。

——尹卫国 热点素材: 《经典咏流传》:

“歌”与“诗”的时代交响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年俗‛热。孤独了 300 年的小诗《苔》在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并传播,很多人甚至将其当成自己的新年箴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支教老师梁俊和一群山区孩子用本真质朴的吟唱,将山区孩子的命运体验和小诗的情感意境紧紧交织在一起,道出了两者共同的精神之源。苔花平凡的坚持与芬芳、向上的斗志与梦想,和孩子们艰难的处境与纯真的梦想相互映照,横生出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感。而四国艺术家演绎的中英文版《登鹳雀楼》更是让网友直呼‚大开眼界‛,97 岁大翻译家许渊冲作为英文版《登鹳雀楼》的翻译者也被歌声感动,他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让世界文化更灿烂。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创作出无数灿烂辉煌的诗篇,唐诗宋词更是古典文学的巅峰,它们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古典诗词大都有韵律节奏,既能吟诵,还可弹唱,很多经典诗词,在古代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流行元素结合,开辟了诗歌传承的蹊径,唤起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不朽记忆,让观众沉浸在诗歌的无穷意蕴里,不由自主地为中华文化的精粹喝彩。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创意性文化节目的迅速走红让我们明白,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只靠老路子,而要不断与时俱进,用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才能助其赢得时代的认同与传扬。

《国家宝藏》:

古今对话新方式让文化自信亮起来 2017 年 12 月,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开播就获得无数好评,完结时在豆瓣上的评分为 9.2 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类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 27 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让节目更具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来到乾隆皇帝的梦中,他们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质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想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立足,在公众中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唯有创新这一种方式可取。

听上去,创新与传统似乎是一对反义词,但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创新,‚老故事‛的讲述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散发出更多活力。

刘强东寻祖:莫让寻根成闹剧 2018 年 1 月 2 日,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发布了一条寻祖公告,称自己的家族解放前系湖南省湘潭县刘氏族人,他还报出了自己的堂号和辈分排字,希望找到自己的家族族谱。刘强东或许没有想到,他原本为了完成父亲夙愿的举动,却引发了一场攻伐战:自称是湖南刘氏协会会长的刘冠凡和湖南汉文化研究会兼湖南省刘氏联谊会会长刘继德,在分别为刘强东寻祖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争执,两人甚至互相指责。

此后,刘冠凡和刘继德都无心继续帮刘强东寻祖,成规模的寻祖活动陷入停滞。而与此同时,其他的寻亲力量自发补充进来,这些人的心态朴实简单,就是想通过帮助刘强东寻祖为当地拉来赞助。

众所周知,刘强东有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他多次回宿迁老家,还给村里600 多名 6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过 1 万元红包,真正做到了‚衣锦还乡‛。刘强东这次寻根问祖,是想了解自己从哪里来、祖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这是朴素的情感。

事实上,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名人,不少地方政府都乐于为其操办寻根问祖之事。‚攀亲戚‛、争故里的事件,曾在各个地方上演过。虽然寻根文化现在不是热潮,但是对于这种存在于骨子里的东西,我们要好好保护,要防止朴素的寻根,被地方利益、宗族势力裹挟,变成一场攀附权贵、惊扰先人的闹剧。

中国人慎终追远,讲究家风传承,是为旌表前贤、警策后人,也是自我的身份构建,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攀附权贵、篡改家谱、冒认阔祖宗,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古火烟花”违反现代秩序,非遗传承怎么办? 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的‚五道古火会‛以燃放烟花的形式来庆祝丰收,是河北省赵县赵州镇南杨家庄村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深受当地人欢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2011 年,这一民俗活动被正式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风申老人是这一项目的传承人,负责制作活动所用的烟花。

2017 年 4 月,赵县法院以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判处杨风申有期徒刑 4 年6 个月。对于这个判决,杨风申无法理解,他提出上诉。2017 年 12 月 29 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赵县人民法院就此案宣判,79 岁非遗传承人杨风申犯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但考虑到其是‚非遗传承人‛,且‚年事已高‛‚无主观恶意‛等情况,对其免予刑事处罚。

部分网友对这姗姗来迟的‚公正‛颇有怨言,认为虽然免受刑事处罚,但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定罪实在是冤。而且,经历此番**后,杨风申唯一的徒弟也‚被吓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谁来保护与继承的问题依旧无解。

对于非遗项目或民俗活动,我们不能再一边大力保护,一边严格查处。相关部门应以法律为准绳,以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事实和需要为基础,在法律和民俗之间找到契合点,联合制定方案,推出管理措施,让民俗活动成为规定动作,让传承或参与人士有规可守。当《王者荣耀》遇到传统文化:不能在游戏中学历史 多人在线实时竞技对战手游《王者荣耀》是 2017 年当之无愧的爆款游戏,然而,其对于知名人物的设定也使其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刺客荆轲是女的、诗仙李白变成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诸葛亮变成法师……且人物形象也屡遭诟病,如谋士张良成为手拿小黄书的波斯王子,皇帝嬴政成为一头白发的小混混,而战神白起也成了怪物,人物名字与形象‚穿越时空‛,人物性格也与其历史形象存在偏差,这样的设定着实颠覆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

数据显示,这款手机游戏玩家过亿,连小学生也在玩。曾有一个沉溺于《王者荣耀》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天啊,我一直以为四大刺客分别是李白、韩信、兰陵王、荆轲……在老师讲荆轲之前,我一直以为荆轲是女的。‛不少人因此认为《王者荣耀》的人物设定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历史观,几大主流媒体也纷纷发文批评《王者荣耀》歪曲历史。

将历史事实演绎成小说、影视作品、手机游戏,固然可以让很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接触历史、学习历史,但游戏的开发者也应知道,艺术演绎及形象设计应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底线,不能罔顾历史而过度创新,否则就可能改变历史的真面貌,篡改已经得出来的历史结论。这显然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甚至可能割断民族文化血脉,让文化发展迷失方向和目标。

手机游戏不仅能娱乐,它还带有文化传播、价值传导等功能。特别是取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游戏,更不能肆意歪曲乃至颠覆历史,误导受众。

少林无遮大会:用真功夫证明自己 铁砂掌不是把手插进砂里练习出来的,而是以切、拍、砸、打、点、杵等方法击打沙袋练出来的!

2017 年 7 月 29 日,河南嵩山少林寺首届无遮大会开幕,历时 7 天。‚无遮‛取没有遮拦之意,即参与者不分贵贱、僧俗,一律平等对待。本次大会除了宗教活动,还有一些比赛活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少林‚七十二艺选拔赛‛,该赛事被称为‚武林大会‛。随着赛事的进行,这场无遮大会,也让一些‚传说‛中的少林功夫‚无遮‛起来。

窥一斑而见全豹,铁砂掌的真面目让我们明白:误解和隔阂,或许是武术发展与传播的最大障碍。很多人对铁砂掌的全部了解,几乎都来源于武侠小说或者影视剧。但铁砂掌项目胜出者张龙祥称,把手插进砂里,练不出铁砂掌,只会练得手上都是倒刺,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一基本常识,比如他有一次去电视台参加节目,节目组给他准备了一锅用木炭加热的铁砂,令他哭笑不得。传统武术和大众的隔阂之大、误解之深,可见一斑。

提起中国传统武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聊上那么几句,说出几个术语或者典故,但能准确地阐释、表达传统武术者却很少。面对镜头,面对万千观众,习艺者真实地展现自己,还传统武术以原貌,让公众零距离切实感受,没有比这更好的‚澄清‛和‚传播‛了。

让公众对武术的认知,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走出来,让公众在现场观摩武术,恰是对武术的祛魅归真。

经典素材: 鲁迅批判“郭巨埋儿”式愚孝 二十四孝,讲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方式行孝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郭巨埋儿奉母。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家境逐渐贫困。郭巨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还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妻子同意了。他们挖坑时,突然挖到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郭巨夫妇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鲁迅读后感叹:‚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鲁迅还说:‚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传统文化并非美玉无瑕,而是瑕瑜互见,我们要有鉴别能力,既不能把宝贝当垃圾,也不能把垃圾当宝贝。

五四运动究竟打倒了“孔家店”的什么 今人说起五四运动,大多把它看作一场启蒙运动,看重的是它的新,即对西方思想的全盘接受,看到的是它的‚打倒孔家店‛,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摧毁。但胡适一直坚称五四运动应被理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胡适说文艺复兴,强调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革新而非摧毁。而启蒙运动的提法,看重的是这场运动的政治意味。

五四运动前,构成中国人价值体系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中一直有两大价值体系:一个是以‚仁‛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它蕴含了人对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理解;一个是以‚礼‛为中心的宗法伦理,它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五四运动时儒家遭遇危机,主要是因为它强调等级尊卑、人格依附的宗法伦理,这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来说是个大问题。五四运动虽以‚打倒孔家店‛为目标,但攻击的还是儒家的礼教伦理,对‚仁‛的人文与道德价值少有触碰。一些人的态度虽激进,但采取的策略无非是将‚礼教‛和‚孔教‛混为一体,避而不谈‚仁学‛这一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反省五四运动对儒家的激进态度时,陈独秀曾说:‚譬如货物买卖,讨价十元,还价三元,最后的结果是五元……社会进化上的惰性作用,也是如此,改新的主张十分,社会惰性当初只能够承认三分,最后自然的结果是五分。‛原来激进的姿态,是为了让当年儒家知识分子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中有对孔子、对儒家的误解,也给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误解。我们只有冷静地反思,解开这些误会,才能更好地面对真相。

情绪化的批判方法被一代代误读,便成了否定儒家全部思想的理由。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文阅读:1、我们面对的现实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 —— 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

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0 80 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 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 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 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 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2、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一、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并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候,是否也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中国在公元前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近200 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无休止的战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二、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0 1900 年 年 2 2 月 月 0 10 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0 90 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①今天有多少人还在坚持以书信传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通讯、交通甚不发达的年代,红笺小字,鸿雁千里,熏以都梁的香草,束以锦函,盛入钏盒,藏在珊瑚枕畔、玉镜台中,用芳心温存,洒以红泪。一纸情信,恻恻轻怨,脉脉情思,静静泪痕,笔墨落定,相思衷情的时光芳香,弥散开来。

而今天,静心写情书的人越 来越少了。不知何时,仿佛在一夜之间,我们遗忘了信纸,锁死了信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拥有最为便捷的通讯方式,一通电话,一个短信,一封邮件,就能帮我们在最短的时间传递爱。爱的距离变短了,同时,爱的时间也变短了。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手写情书的耐性和浪漫,还失去了认真爱一个人的能力。

② 人情淡了,钱味浓了有人说,春节过得不是快乐,是人民币。

过年本是团圆事,却因攀比成风炫富成风,让多少思乡游子变成了恐归族。

还有被天价月饼荼毒的中秋,被商家咬住不放的七夕从生活而来的中国节,在生活中被慢慢消解。

从 小普及的天文知识,让月宫神话成了笑话;月饼粽子,也不再是珍馐美食;而登高望远,早已成了钢筋城市中,高层住宅的专利;虚拟社交取代了摩肩接踵的灯会,适龄男女再不需要这样的场所来私定终身

我们步伐快了,感情淡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幼儿园小朋友说,视频吧。

③元旦,又叫元日。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古代人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清扫家具门庭,去尘秽,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到了晚上就用香花供物迎接神灵,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此外,古代的人还会在除夕晚上桶里贮满水,米缸填满米,点长明灯,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春节来临,古人要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一家老小都要穿上新衣,端正衣冠,以次拜贺 ④ 而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短短天的清明假期,在外的游子不一定能够亲自回家扫墓,以尽后人之职。于是,便出现了雇人扫墓的奇观。看似公平的交易背后,是对清明的误读。因为祭奠,不仅仅是摆水果燃香烛那么简单,而是在祭拜中,与先人神交,感受生命繁衍的 伟大,获得行进的勇气。

⑤上元节,是光的世界,是灯的海洋,有人看到了美好的风景,有人找到了中意的情人,也有人悟出了人生的至理。无论是风景,是情人,还是哲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珍惜最美好的一切,憧憬光明,追求灿烂。物以稀为贵,当没有采光变成一件极其容易的事,当手工制作的花灯被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替代,灯节,也渐渐从普通人的生活中退出了。取而代之的是阖家看电视晚会的节目。再也没有影影绰绰的人群,再也黄昏后的邂逅,再也没有有趣的灯谜。

一轮明月看尽了 中国人的健忘和迷茫。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我们走得太快太干脆,我们用月饼取代了中秋,用年夜饭取代了新年,用忙碌取代了端午、清明、腊八……。

三、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如浪冲击和我们知识分子的试图摆脱。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个问题也曾经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着。李约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实际上,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对科学和创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明确指出:‚中庸之道对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倡导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3、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朱鲁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

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 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 13 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

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

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

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选自《中国青年》)

【述评】春节,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一直盛行。但在物质生活 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普遍发现‚过年‛的欢愉与日递减,除了吃吃喝喝,‚过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春节这个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怎样?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保持民族精髓?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春节:不能成为正在失落的传统文化样板。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考场优作 :

中国味

当机械化的数量代替了手工的精巧;当汽车的鸣笛代替了田园的宁静;当人们快速的步伐代替了漫步的悠闲;中国的味道越来越淡,这片黄土地上充斥着让人头晕目眩的气味。

(简单举例子,提出问题,中国的味道越来越淡,中国传统文化没落)

“中国味”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情感,是经历千百年的文化沉淀而形成的。它应该是每个中国人所挥之不去的气味。

(总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人们似乎遗忘了那份来自生命最初的气味。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然而,这更是一种文化的危机。当人们过分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就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影响,这便会使自己陷入文化的泥潭。90 年前,1914 年辜鸿铭在英文报纸上发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已经下论断道:“在我看来,往日那种典型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正趋于消亡。”90 年后的今天,这种态势愈演愈烈:人们不再敬仰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说几句普通话都要带上几句英语;总是认为进口的比国货好。中国人越来越对自己不够自信。或许就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所说中国人在一起便是一条虫。

(说明在全球性精神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世界日益趋同。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人不应随波逐流,而是要让自己得到认同,散发属于自己的中国味。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些武打明星,用自己坚硬的拳头,打出了一条让外国认识中国文化的道路,让中国功夫在世界的舞台风靡,他们身上正有一股浓烈的浸染中国传统的中国味,这股纯正的中国味让世界舞台耳目一新。给世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正需要以不同的手段向世界告之我们的存在。

(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然,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会失去生命。宋儒也曾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因素更新了儒学;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的变迁更是明于纸上。可见,想让中国味散发得更远更长,需要不断的创新。

(层层深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却要注意开放和包容外来的异质文化)

在这个汽笛声和嘈闹声充斥的世界,这个人们忙于奔波生计的时代。不要遗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已为我们准备下了寻找自己未来的精神财富。落叶归根,江涌大海,中国人坚守着那股中国味度过“文化的冬天”。

(比喻总结)

第二篇:2018高考素材之中国传统刺绣文化

中国传统刺绣文化(苏绣)

穆俊臣编辑

历史渊源

苏绣精品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三国时代,吴国已将用于服饰。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晋王嘉《拾遗记·吴》:“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赵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於吴主,时人谓之‘针绝’。

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苏州刺绣,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由吴兴钱山漾古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蚕丝织成的丝织物残片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而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就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尚难以确切说明,但据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能运用刺绣绣出了中国第一张山地

八仙祝寿

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而《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程度。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可见,元代的绣品较之宋代无多大进步。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1522-1566)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 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苏绣在吸取她的长处后,无论在原料、针法、绣工上,与当时的鲁绣、东北的缉线绣、北京的洒线绣截然不同,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称誉全国

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凤冠、霞帔、补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挂件、荷包、帐帏、椅披、戏剧行头等各种各样绣品的制作。为营销绣品,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苏州被称为“绣市”。其时,双面绣开始出现,标志着苏绣有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当时,皇室的日用绣品或艺术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在民间,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钱蕙、林抒、赵慧君、沈关关、杨和、金采兰、江缪贞、潘志玉、张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其中,最杰出的则首推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她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创了“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苏绣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日寇侵华,百业萧条,苏绣生产呈现每况愈下之势,许多中、小绣庄纷纷倒闭,艺人、绣工纷纷转业,及至解放前夕,绣庄由全盛时的一百五十余家,衰减到了二十多家,从事刺绣生产的专业工人已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了绣品销售,提高了绣工的生产积极性。吴县镇湖、藏书、光福、通安、东渚、木渎、胥口等一带乡镇,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时统计,吴县绣娘达十二万之众,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1958年,苏州开始推广机绣。20世纪80年代末,又部分采用电脑绣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绣品的生产能力。苏州城里几十个旅游点、几百家经销店内,绣品比目皆是。在刺绣行业里,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有专门从事刺绣针法、工艺研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欣赏品和出口服装生产的苏州刺绣厂,从事刺绣日用品生产的苏州绣品厂,从事儿童绣衣和日用品生产的苏州刺绣童装厂与苏州儿童用品厂,从事剧装戏衣刺绣和制作的苏州剧装戏具厂,从事绣鞋生产的苏州工艺鞋厂,以及从事刺绣线生产的苏州花线厂等。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段时间里,这支苏绣大军,每年不但生产出大量的日用绣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在拓宽新门类、采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绣和镶、嵌、印、贴、雕、绘等各种技艺手段综合运用起来,制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现代审美感的产品,使苏绣日用品很快发展至十多个大类、两千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与此同时,苏绣艺术品更以其旖旎之姿争芳于绣坛。除了“小猫”、“金鱼”等最常见的题材外,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静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异色纷呈,其表现的艺术幅度,远远超过以往。在技艺上,采用苏绣与发绣的结合,发绣与发刻的结合,刺绣与缂丝的结合,刺绣与缂毛的结合等作品也相继产生,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条新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苏绣艺人创造出了绣品正背两面纹样、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1980年,苏绣艺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创成功了一种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刺绣(双面三异绣),首幅作品《猫狗图》的两面奇迹般 地分别出现了猫与狗的不同图形,突破了双面绣两面图案必须一致的禁区,其技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后又有《金丝猴与哈巴狗》、《查尔斯与黛安娜》等双面三异绣作品产生。更难以置信的是,一名现年51岁的苏州须眉顾家翘,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苏绣技,苏绣,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同时开创了首幅人体摄影绣品和独自绣制(现存的双面三异绣均为两人以上合绣)的两个之最。接着,他又创制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2005年5月,他经过苦心钻研,划时代地创制出了一幅异线(羢)、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白猫和熊猫》,以及通过灯光能尽现绣品细部的隐亮绣《东方明珠》,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2011年苏州绣娘薛金娣自创苏绣技法“捻丝盘线刺绣方法”和用于表现珠状装饰物的立体刺绣方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苏绣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州刺绣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1956年开始,苏绣艺人顾文霞、徐志慧、周巽先、钱漱渝、柳金燕等先后到英国、瑞士、德国、前苏联等国现场表演刺绣艺术。每年到苏州参观刺绣艺人操作和观赏作品的五洲宾客也约达十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苏绣被美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的艺术明珠”。同时,近百次为国礼馈赠国外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法国蓬皮杜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都曾因得到精湛的苏绣艺术品而欣喜,如2001年由苏州绣娘薛金娣绣制的《松鹤长春图》由上海交大演出中心转送给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作品先后在一百多个国家展出。苏州刺绣厂为维护苏绣的传承制定了“苏绣精品标准”。

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艺美术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国务院自1991年起,先后授予苏州刺绣界的徐绍青、顾文霞、周爱珍、周巽先等四人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徐绍青、李娥瑛、顾文霞、任嘒闲、周巽先、殷濂君、周爱珍、蒋雪

苏绣

等8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后,刺绣业的集体成分开始向私有化过渡。民营企业、民间绣庄时有开设,方兴未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任嘒闲、蒋雪英也开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苏州近郊,仍然活跃着几万名绣娘。东渚镇苏绣民营企业的和服、韩服的加工量,已分别占有日本、韩国的较大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和服、韩服加工出口基地。镇湖镇总人口为1.9万人,从事刺绣、裱绣、绣框制作的从业人员就有1.1万人,一条街上开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绣庄,还出现了姚建萍、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卢福英、邹英姿等一批能绣制高档精品的后起之秀,在各项博览会和工艺品评比中摘金夺银。其中,薛金娣的特色是专门做古代名画题材,每一幅作品均精美绝伦,获得众多名家的肯定。2003年,镇湖的绣品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刺绣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苏绣特色

苏州刺绣之所以令人爱不释手,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而针法的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由沈寿口述、张謇手记的《雪宧绣谱》,汇集了其毕生的绣技经验,归纳的针法有18种,经后人的努力,现已发展到43种。基本针法有: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擞和针、施针、接针、滚针、切针、辫子股、拉梭子、平金、盘金、打子、结子、拉尾子、鸡毛针、绒、格锦、编针、网绣、水纹针、桂花针、挑花、松针、戳纱、打点、乱针、扣绣等32种; 辅助针法有: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等5种;变体绣针法有: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虚实针等6种。在欣赏品绣制过程中,艺人们为更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特征,常常是多种针法并用。如绣猫时,毛丝用施套针,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针、施针,胡须及眼眶用滚针,通过针法的灵活应用,使绣出的物像真实生动、质感毕现。在苏绣众多针法中,如今乱针绣异军突起,艺人们运用这一针法创作出了许多佳作。乱针绣,又名“正则绣”,系近代刺绣艺术家杨守玉于20世纪30年代在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授教时始创。这种针法改变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采用长短交叉线条,以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尤宜绣制油画、素描、摄影为稿本的作品,其作品的艺术效果特别具有质感。经过杨守玉门人周巽先、任嘒闲、朱凤等苏绣名手的传授、推广,乱针绣已成为苏绣的主要绣种之一。作品有《列宁在拉兹里夫河边》、《齐白石像》、《虎丘》、《冒气的池塘》等。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绣(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苏绣还有一种“盘金绣”,其绣法以金线盘绕、丝线横向钉固,因此亦称为“钉绣”。主要用于龙袍、官服、礼服、旗袍、剧装上龙凤、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的绣制,作品金碧辉煌、雍容华贵。鼎盛时期,苏州周边乡村曾有数千绣娘从事盘金绣的绣制,在长桥镇新南村一带,尚有四百多位老艺人为广东、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装饰花,年轻人因该手艺枯燥单调,工价又不高,不愿习此艺,盘金绣已呈后继乏人之势。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 “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

绣针为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与文化。通过这种书写,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生活状况。同时,从针线背后蕴藏着的技术文化中,可以看出技术水平和艺术境界间的关联。

关键词 刺绣 女性艺术 《绣谱》 境界

刺绣,亦名“鍼(针)绣”,俗称“绣花”。刺绣最早是一种实用的工艺技术,从实用起步,向着画绣发展,成为一种既实用又独具陈设欣赏性的工艺艺术品类。刺绣工艺与其他工艺不同的是,它为女性专有,是女性的艺术,即所谓“女红”。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周刺绣残迹算起,刺绣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农业社会,刺绣是妇女从事织造的内容之一①,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妇女靠刺绣书写历史,书写自己的艺术史和创业史。清 陈玫 《月漫清游图》刺绣是一种书写,“以针为笔,以縑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所用甚广,绣即闺阁之翰墨也”②。刺绣亦是一种表达,无论是简洁的装饰纹样还是繁复的画绣,都是妇女表达心声、传达爱意、述说衷情的工具和手段。在社会层面上,刺绣还是封建社会实施“三从四德”教化的有效工具。因此,由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创造的刺绣工艺艺术,能够反映她们的生存状况、精神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内涵。

一、“绣”的生活 梁漱溟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一个把家庭看成最重要的社会基本元素的文化,即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价值与人格是与“家”联系在一起的。据资料,早在距今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形态中就出现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由于女性体力较男子为弱,因而妇女在家庭采集、缝纫、编织等活动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秦汉以降,这种妇女在家从事纺织刺绣的劳动 形式从自给自足的“家计取给”逐渐变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经济活动。在纺织业兴盛的地方,妇女从业十分普遍。“齐郡善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③。蜀地则号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④。陕西凤翔红布地补花堆绣“五毒”肚兜

到了织造和刺绣产业日趋发达的明清,官府已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等地专门设立织造局,用以管理各地织造。

最初由社会生产而造成的社会分工,逐渐演变为社会生活规范: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与要求也在家庭结构中得以实现。刺绣成为女性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解决诸如穿衣盖被等的实际功效,也由于刺绣工艺过程和创作,有益于妇女的安心与修养,因此,历史上总将刺绣作为对妇女进行教育、规范的工具,如《礼记》提出“十伦”,汉代班昭《女诫》⑤以及唐代宋若莘的《女论语》、明仁孝文皇后《内训》等等,都将刺绣定位于此,使女红成为了伦理道德的表意符号,刺绣被当成了禁锢行动的枷锁。

女性在其一生中要经历从女儿到妻子、到母亲等角色的转换。中国古代,刺绣在女性生命的这几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作为一种修身养性和技艺习得的必要手段,使得女性不论贫富贵贱,无论识字与否都需要掌握与修习,由此逐渐成为上行下效的社会习俗。但是,对于不同社会文化阶层中的妇女来说,刺绣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不同阶层妇女所制作的刺绣作品其旨趣也大相径庭。

妇女因其社会地位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层面。这里大致分为三个阶层:宫廷与贵族阶层所属妇女;文人与乡绅阶层所属妇女;下层的平民妇女。其中,宫廷与贵族处于垄断性的上层文化层面,因此这一阶层中的女性占有文化上的优先权,能得到较为系统的教育,而她们所制作和使用的绣品,也必然具有这一阶层的特点:华贵的款式与花样,富丽的材质,使用本阶层专属的纹样等等。文人与乡绅家的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往往要高于一般女子,同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其品位、气质与文人相近,中国古代刺绣史上有史料记载的几位女性,皆出于文人家庭。如顾绣的代表人物韩希孟,是董其昌学生顾寿潜的夫人,顾氏为书香门第,虽然顾寿潜在画史上没有显著位置,但跟随他习画的妻子韩希孟却因创立画绣一宗而名垂中国刺绣艺术史。董其昌赞其曰:“虽子昂(赵孟頫字)用笔不能辨,亦当今一绝。”⑥而对于下层社会中许多目不识丁的妇女而言,刺绣不仅是养家糊口的一种生计手段,汴绣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苏绣 《荷花》

而且是她们表达和交流情感的工具。虽然这一阶层妇女制作出来的刺绣作品缺少书画意境,也难与贵族刺绣的华贵媲美,但由于它的质朴而具有了一种生活的意义。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而言,刺绣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隐藏在物质形态即刺绣背后的精神因素却有着类似之处。古代女性生活于局促而狭小的家庭活动空间,刺绣作为女子的一种必备技能便成了女性情感的一种寄托和精神追求,乃至交流的一种手段。在古代中国,识字的男子只是少数,而会刺绣的女子则是绝大多数。凌叔华的小说《绣枕》,围绕刺绣展示了最后一代旧式女子的生活空间:败落的大家、与世隔绝的死寂闺房,沉静温柔的大小姐不停地在做刺绣,从面料、色泽、丝线到内容、构图,都精心挑选,因为那是她对爱情的期望。两年的时光就在她上下翻飞的单调而优美的一针一线中滑过。同样是“绣枕”,在民间的刺绣中,又能看到另一番图景:这里的刺绣,涌动着女性的创造力与生命的热情。陕西农村妇女那些用爱心密密缝制的虎枕、猪枕、鸡枕、鱼枕、龟枕、桃枕等寄托着她们的心愿,成为朴素亲情爱意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表达不幸还是传递真情,刺绣对于妇女来说就是生活。

二、“绣”的书写之技与道

刺绣如同笔墨书写,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一定的材料,遵循一定的规律。决定刺绣品质的因素很多,如色彩、材料、主题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运针所形成的丝线结构——针法。针法是刺绣作为书写描绘线条、遣词造句的关键因素。从刺绣技艺上看,根据针的运行轨迹 和形成的结构,其基本针法可以分成环针、直针两大类⑦。这两种基本针法是绣的最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同类或不同类的针法进行组织,形成若干种具体针法。不同针法是在长期缝纫、织造等的劳作中形成的,如环针中的锁绣针法是模仿渔网结点的弧圈结构形态;直针中的平绣针法则是以缝衣针迹线条纹饰特征为基础⑧。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从殷商到北朝的漫长历史上,锁绣针法的运用一直占绝对优势。“锁绣”锁扣力强,点线面、直线曲线,都能绣得顺滑婉转。直针容易施针,在锁绣高度成熟的秦汉之际,铁针的出现和不断精致完善,使得运用更细的线制作更精致的刺绣成为可能,直针技艺便在此基础上逐渐开始发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刺绣服饰中曾发现直针铺绒绣,但是直到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在佛像刺绣的需求下,直针才得以广泛运用。

就针法而言,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最为传统和基础的环针、直针是一种“有序”的针法,有着近于严谨的用针规律;而近代始创的乱针,针法无序,线条交错排列。从套针到乱针,针法从严格的有序,走向了相对的无序,但是看似无序的乱针⑨,实际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一种按照一定组织、一定针法进行的无定法的运针。沈寿曾在《雪宧绣谱》的“妙用”一节中论及“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有定故常,无定故不可有常。微有常弗精,微无常弗妙。以有常求无常在勤,以无常运有常在悟”⑩。从有序到无序,无序中又包孕着有序,这即是从技及道。与针法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相应,在刺绣的形式层面上,亦存有一个从装饰图案到绘画表现的发展趋向。早期刺绣,大多是绣图案纹样,佛教兴盛后,佛像刺绣兴起,以制作服饰装饰图案为主的刺绣开始转向绘画,随着刺绣针法品种的增加和技艺的提高,刺绣形成以表现装饰图案为主的“文绣”与描摹绘画作品的“画绣”两大类。“画绣”常常以名家的书画作品为蓝本,主要通过刺绣表现绘画及书法作品的笔墨效果,使刺绣能达到与原作相似的程度。画绣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刺绣技艺不断提高,形成苏、蜀、粤、湘四大名绣。

三、刺绣的境界

艺术有自己的境界,刺绣也有自己的境界,其境界不同于一般书画艺术之境界,它是在工艺基础上生成的境界,也是受工艺规范的境界。我国古代遗留的刺绣专著很少,清末丁佩所著《绣谱》是较为全面、深入的一本。《绣谱》分为“择地”、“选样”、“取材”、“辨色”、“程工”、“论品”六篇,对刺绣的工艺过程、作品的品评做了阐述,提出了刺绣工艺和作品品评的要求,也涉及到刺绣境界的问题。刺绣的境界主要表现在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刺绣从本质上看是一门运针用线的技术。除针以外,其他工具如绣绷、绣床等十分简单。似乎工具越简单,依靠手的技艺性则越大。刺绣针法依赖于作为底子的纤维组织结构,这种纤维组织结构是一种网格,它为刺绣提供了施针的基点和方向。早期刺绣针法严格按照织物网格孔眼进行排针,因此可以称之为经纬绣,日常所见的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十字挑花、绒线绣等皆属于此类。这些刺绣针法可以说是由作为底子的纤维组织结构引发的,如十字挑花刺绣,这是最原始又最现代的一种针法和刺绣表现形式,至今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如苗族、土家族、维吾尔族等仍湘绣 《狮》

使用这种针法。十字挑花又称为十字绣,常选用一对一的平纹编织物或平纹面料,在经纬相交的十字底纹上,纵横两针绣上十字线纹,不过比之底纹往往偏转了45度。

刺绣针法存有一个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辫子股针法,发展到今日的直绣、盘针、套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绕绣、辅助针、变体绣等十多个品类,共计百余种针法。从针法看,最为传统的针法当属抢针。这种针法若表现花卉叶脉的退晕效果则需采用分块面和所谓“留水路”的方法,并按照色块整齐地排以直针,这亦可以看作是刺绣技法规则的一种“有序”;而针法发展到套针,同样是表现退晕效果,则无须留水路,退晕的两色块线条 可交叉搭接而无须相交排列,因此颜色的过渡不再有分块面时的生硬;而到了近代的乱针,则可以利用几乎是任意交错排列线条的方法,表达变幻的光影退晕效果。从抢针到乱针,针法变化的运用使画面的整体效果变得更为灵动。刺绣针法既是工艺技术,其本身又是刺绣艺术形式产生的基础,有时这种技艺即是艺术本身,两者互为关系。

丁佩在《绣谱》中认为刺绣技艺涉及刺绣的过程和技艺施展的所有方面,从选择刺绣工作之地开始到刺绣作品的欣赏和品评,其过程都是技术的过程,技艺在每一过程中都有展现。如择地,作者认为,“艺之巧拙因乎心,心之巧拙因乎境”,其境既有场地一类的硬环境,也包括心境一类的软环境。选择这些环境的要求是“闲、静、明、洁”四个字,刺绣对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要。“选样”,不是挑选绣样,而实际是绣者对于作品的构图或设计。古人刺绣时的选样,一部分是剪裁,一部分是综合,一部分是创作。诚如丁佩所言:“绣工之有样,犹画家之有稿,此处最宜斟酌。”她提出选样不能失之巧、失之庸、过于繁、过于简,因此,首先是通过审理、度势、剪裁、点缀等等方法加以处置,形成好的图样。“取材”方面,“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这里,作者将刺绣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多放在一起论。“辨色”论及对刺绣材料即绣线的色彩选择和处理,尤其强调刺绣者对色彩的感觉。

“程工”篇是检阅刺绣技艺的专篇,是“刺绣之道”的精华。丁佩提出“齐、光、直、匀、薄、顺、密”七条标准。所谓“齐”,即刺绣用线之迹要齐整,不使一毫出入;“光”要求轮廓自然光亮;“直”要求绣线直如朱弦;“匀”指用绒匀称,所谓粗细适均、疏密相称;“薄”意味因绣线极细、造型准确而绣面极薄;“顺”意味丝顺气顺,“丝也者,刺绣之字也。一丝不顺,则气脉全乖,精神俱隔”;“密”与实相成,“惟细而密”。这七个字,实是检阅刺绣用针、用线乃至用心的准则。

刺绣用针、用线是具体的技术,它有自己的一些规范和设定。苏绣 《齐白石》

所谓针法即技术方法,锁绣、直针所表现出的工艺的规范性,到乱针绣的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排布,这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是一个从遵循规律开始至超越规律的过程,即是一个技进乎道的过程。在这里,刺绣的技术是进入艺术之境的桥梁,刺绣技术与艺术实质上统一或同一了。

刺绣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它是由针线书写的美术作品,它有一个显见的由点线面和色彩组成的画面形式,无论是刺绣纹样的所谓“文秀”还是“画绣”,其都是用于欣赏的。刺绣作品不同于绘画作品之处,在于它是用针用线绣出来的,其作品的肌理不是笔墨而是丝线。“刺绣对绘画的借用,从本质上说是取其形而注己之质,即把绘画图形纳入工艺的构造之中,它不是书画作品单纯的仿摹再现,而是用工艺的方式再现了一个新的属于工艺的形式世界”(11)。刺绣作品的效果,既取决于绘制的图样,又取决于针法和丝线的肌理,其独特的美感亦源于此。

丁佩在《绣谱》“论品”篇中认为,“绣近于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绣通于画,可以画理之浅深评之”,她借画品中的“神、妙、逸、能”四品,提出了由低至高的“能、巧、妙、神、逸”的五条标准:“周规折矩,斐然成章,谓之能可也;惨淡经营,匠心独运,谓之巧可也;丰韵天成,机神流动,斯谓之妙;变幻不穷,殆非人力,乃谓之神。披沙拣金,鞭心入芥,无浮采矣。五云丽日,百卉当春,无陋姿矣。特表新颖,化尽町畦,所谓姑射先人不食人间烟火者,当于逸品中求之乎!”“能”属于刺绣技艺的层次,指的是通过长期研习磨练,自能通达;“巧”是要求有独立的巧创,开始攀登技艺的高峰;“妙”即能巧皆备、举重若轻;而“神”与“逸”则是一种无可挑剔、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也是炉火纯青、大匠不雕的理想境界。从具体的针法到绣品的效果,从技艺层面的“能”到非技艺层面的“神、逸”,开始于技艺而上升于也终止于一种境界,一种艺术的境界。

第三篇:高考必备热点主题素材之超越

高考必备热点主题素材之“超越”

【导语】超越就是逾越,是永不言弃的信念,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纵观近年高考作文题,从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08年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到09年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无不含有“超越”的影子,尤其是09年安徽卷有关“弯道超越”的材料,更彰显了“超越”的时代意义。高考在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而只有勇于超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因此,在高考备考中,考生要重视“超越”这个热点主题。

超越自我,成就王者风范

2004年以“黑马”之姿为中国代表团“射落”雅典奥运会首金的杜丽,在四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再次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从卫冕首金失利到再获奥运冠军,当她打出最后一个10.5环,轻挥双手、回眸一笑的时候,人们看到了用4天时间实现自我超越的杜丽。

当杜丽再次登场时,似乎已经没有了四天前的万众瞩目,可是对于杜丽来说,这是一次涅槃的机会,更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良机。超越对手,更要超越自己,杜丽肩上的担子很重,压力不比冲击首金时小。但杜丽这次表现得很冷静,一枪比一枪完美,最终以690.3环获得金牌,并打破奥运会记录,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了第19金。

杜丽赢在快速调整心态上!四天之内实现了自我超越。杜丽的胜利是战胜对手与战胜自我的一次胜利。所以杜丽的赢,是赢在心态上,赢在自我超越上!

仔细想想,如果一个选手具备足够强大的实力,但不能冷静面对压力,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那么他依然难以抵达成功的彼岸。对于运动员来说,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才能真正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奋斗目标!

【疯狂点拨】一个曾经的奥运冠军,一个承受着夺取首金失败痛苦的射击运动员,最终顶住了压力,实现了自我超越,再次成就了她的王者风范。超越自我,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打败一个人的往往不是恶劣的环境与强大的对手,而是自己。因此一个人唯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他人,唯有实现自我超越才能超越他人。

超越现实,成就艺术的真实

一提起齐白石,我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画的活灵活现的虾。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的虾在水中嬉戏,或急或缓,时聚时散,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着实惹人喜爱。然而齐白石取得这样的成就却是来之不易,据说他画虾先后经历八十六年,真是千锤百炼才打造的“白石虾”。

为了画好虾,齐白石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最初,他的虾画得很像,但墨色缺少变化,眼睛仿照真虾画成小黑点,看上去没有一点动感和透明感,也刻画不出虾的神。

这之后,他在观察虾的过程中,将虾的进退,游的急缓,甚至斗殴、跳跃等情态统统收于笔端。他在画虾的头部、胸部时,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笔腹上,使之有硬壳般的感觉。在画虾的腹部时,这强调腹部第三节的拱起,因虾的跳跃全靠腹部,这样虾就画得更生动了,也很好地表现了虾体的曲直以及弹跳的姿势。令人叫绝的是,他在虾的头部、胸部的淡墨未干之际加一笔浓墨,这使虾看上去有了透明感谢。虾的眼睛也由原来的小黑点儿变成横点儿,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虾的神情而加以夸张的,但是齐白石运用得恰到好处。

深谙艺术规律的白石老人将躯体透明的白虾和长臂青虾结合起来,创造了“白石虾”,这种水墨虾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是在符合虾的共性的前提下,齐白石将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七十岁后,白石老人画虾已基本定型,便仍在不停地改进,使其趋于完美,八十岁后,他画的的虾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活灵活现的虾配上芦苇、慈姑、奇石、翠鸟,等等,再以刚劲书法题上自作的诗句,加上齐白石的印章,便成就了珍贵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疯狂点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神似。白石老人的虾已经远远超越了现实:虾的眼睛由原来的小黑点儿变成横点儿,躯体透明的白虾和长臂青虾融为了一体,由生活中的六段变成了画面上的五段。对现实的超越,使白石老人的虾更具艺术的美感。正是为了成就艺术的真实。

停止超越,等于慢性自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大自然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只有不断的进化、不断的进取,才能获得生存权、发展权,否则个人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出局的危险、灭亡的危险。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这是南朝辞赋大家江淹的千古名句。

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因为早年在仕途上不甚得志,转而为文,为诗,为赋。因此这一时期,就成了江淹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被誉为“千秋绝调”的辞赋佳作《恨赋》《别赋》就创作于此时期,骈文《诣建平王书》更是辞气激扬,不卑不亢。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其诗作也被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为“善于摹拟”,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

中年以后,官运亨通的江淹,创作却处于低潮。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江郎才尽”。停止超越,使这位文学大家到齐武帝永明后期,就很少有传世之作了。

【疯狂点拨】超越过去使人进步,超越历史使社会发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一个不思进取的民族、一个停止超越的国家,必将会陷入绝境。停止超越,等于慢性自杀。

超越并美丽着

人在旅途,总希望脚下的道路笔直平坦,就像人们希望生活一帆风顺一样,趋利避害之心人皆有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这就需要量我们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就是他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可有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位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的人,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坎坷经历。他三岁而孤,被竟陵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九岁开始读书,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他并不愿皈依佛门,削发为僧。在抗争中,他扫过地、清过厕、盖过房,甚至还遭鞭打,但其志不改。古语有云:“命运由天注定。”但他却超越了命运的局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他成功了。他就是茶圣陆羽。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南。一个被贬且身患重病却并不在意,而只为朋友担心;一个官场失意且生活不济,而只为朋友报喜。他们用最真诚的心,超越人间至苦,书写着感动后人的友情。这就是白居易和无稹之间的情意。

张怀民,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碍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临江筑亭,观景览胜,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因为超越了世俗之欲念,所以才成就了苏辙笔下的《黄州快哉亭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徐霞客是一位有志者,他超越了前人对地理的认识,用自己的脚丈量了山川大地,书写了一个千古传奇——《徐霞客游记》。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这是姚明的名言。作为一个名人,作为一个人人都喜欢的篮球运动员,作为一个在NBA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姚明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努力。“我不在乎起点有多高,最重要的是终点。”因为努力,所以他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超越别人,所以他能够让自己始终站在最高点。

超越命运,超越时空,超越前人,超越自己;把握前途,把握命运,把握人生。人生无坦途,只有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才能创造更加美丽的人生!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选用了一组很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全文从人生谈起,引出论点超越,接着分别从命运、友情、欲念等角度来论证超越和美丽的关系,最终点题收束。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多处引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其具有了更强的可读性。

第四篇:传承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一年级三班全体师生。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2 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3 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班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队会现在开始!有请两位主持人。

2、活动开始

主持人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主持人乙: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主持人甲: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主持人乙:秦砖汉瓦、万里长城、中国瓷器、园林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甲: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主持人乙:每个地方还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全班答:想。

主持人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全班答:中国结。

主持人甲: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

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谢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李然等同学的展示。李然: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主持人甲:欣赏了古代诗词,我们仿佛透过诗人的目光,看到了壮美的祖国山河。我们也能从诗句之中了解到一些节日风俗,请看韩明和姚美婷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展示。韩明同学的展示:春联。姚美婷的展示,钢笔画。主持人乙:请看李嘉诚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甲:请看马宇聪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乙:不但是我们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连外国游客也专程来到中国,他们来做什么来了,请看李文航和马钰博同学的话剧表演《秦皇求仙入海处游记》。主持人甲:原来我们的家乡秦皇岛这个名字和一代帝王秦始皇密切相关,我也想去看看呢。

主持人乙: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 „„学生B:„„学生C:„„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做总结。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感悟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在二位主持人的精心策划和各位同学的一致努力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传承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其实清明节只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如此调整可谓“用心良苦”,就是让中华民族每一位儿孙都不要忘记传承千年的“民俗薪火”,爱民俗文化也就是爱国的表现之一,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过好中国节日,倍加珍惜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民俗宝贵财富,体验端午民俗,了解屈原思想 校园爱国教育瞄准传统节日

本报济宁6月16日讯(记者马文青)邀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一起包粽子,组织学生做“龙舟”、赛“龙舟”,举行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竞赛„„记者采访中发现,济宁市各中小学对今年的端午节特别重视,不仅把包粽子、赛龙舟等民俗发扬光大,还通过挖掘这些民俗活动的产生背景、追溯端午节的来历,让学生们走近屈原,了解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

“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除了端午节这一叫法外、还有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等二十多种叫法,每一种叫法都有个故事„„”在济宁市国际学校一年级教室里,一名学生家长正给同学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随后,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展开了讨论,从包粽子、赛龙舟等民俗活动的起源,谈到了投汨罗江的楚国贤臣屈原。一次普普通通的节日亲子体验活动变成了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

“我们特别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围绕这些节日开展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济宁市国际学校有关负责人蒋蓉娟告诉记者,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是为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一无所知,那他怎么会热爱这个国家?”

和该校异曲同工,市中区喻屯镇西周小学专门从村里请来粽子艺人手把手教给学生包粽子;济宁市东门小学以集体诗朗诵、点诗配画、美文嵌诗等形式,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将端午节延伸,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展开知识竞赛,让学生们在激烈角逐中进一步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

民俗文化也指称民间文化,它蕴含着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其精神内核潜存着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民俗文化视域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民俗文化表现为生活化和习俗化的特点,这也将使爱国主义教育脱离传统的一本正经、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呈现为生活化和常态化的特点,即达到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的目的。

一直以来我都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为荣耀,商周礼仪、先秦思想以及两汉论点,影响悠远深长。中华民族的文化由古至今,在世界上举足轻重,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仍为各国所必须研究。在中国搞文化研究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这个少数与我们华人这个庞大的人口来说也就是沧海一粟。即便是这沧海一粟也不见得是用来发扬中华文化习俗的,对文化习俗的研究竟然是为了更容易获取利益真是对祖先的奇耻大辱!

一谈论起爱国,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爱国,有人对外国人疾恶如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爱国的人对自己所爱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反而痛恨别人成为外国通!所谓的爱国,在中国人中全然表现为挂在嘴巴上的话!再看看中国的教育,口口声声说:我们要爱国,我们要努力为国家作贡献!其实就是一个屁,放完了继续对小日本、美国佬俯首称臣!在这种思想激进、文化交错的环境下,爱国就必须从爱我们的文化开始!

我很喜欢读书,特别专注于历史、哲学方面,古人的言行举止常常让我为之向往。我时常看到有人整日拿着手机目不转睛地看着,仔细一看,是在看书,再仔细一看,又是一些异想天开的家伙!从名胜古迹到名人节操有人无一所知,却对各种奇幻虚拟言辞融会贯通,而这人竟然是当代年轻人,真是悲哀!学习对我们这年代的人来说,可谓是五花八门,琴棋书画、歌舞杂艺花样百出!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究竟还是没有看到有人热衷于古老技艺,对古老技艺的传承避之唯恐不及。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有一个大文化,大家庭中的小家庭又有自己的小文化,小文化我们已经是丢得差不多了,大文化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恐怕也不会存在太久。

世界各国,小到梵蒂冈,大至俄罗斯,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我们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来说独一无二!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唐,到元、明、清,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经千世百代不衰,到了近代在美帝国主义的浓烟乱炮之下竟然灰飞烟灭!到了现代,谈论什么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就必须爱自己的文化,现在自己对自己的文化都待之如草芥,就没有资格去教导他人爱国!尽管是这样,我仍然要呼吁,我并不提倡任何的复古运动,也不指望我们倒退时代过着牛耕马行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传承已有的文化习俗,在精神上或多或少地保持着龙的后代应有的生活习俗。

爱国就从爱自己的文化开始,一个民族的文化遭到本民族的践踏,爱国毫无意义可言!今天,我不敢说我们完全抛弃了我们祖先的习俗,庆幸的是还有些人凭借着中华古老技艺生存,但是这种庆幸对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文化习俗一旦丢弃,再去捡起来就是另一种味道了,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唯一与他人不同之处就是我们的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习俗!抛开文化谈爱国没有先例,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没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

第五篇:作文素材之文化思考

作文素材之文化思考

“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还是大瓷大悲?”“我能续悲么?”2012年9月22日,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杭州灵隐寺景区开店,引来吐槽声一片。

让星巴克成为“众矢之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简单了它是一杯咖啡,看复杂了它是一个文化符号。”作为“美国并不高级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星巴克在故宫开店也曾被认定一种“文化侵略”,侵蚀了中国传统文化。然而,记者不禁想到故宫在赶走星巴克后,又炮制出的“故宫面条”。在30元一碗面条的利益驱动下,所谓驱逐星巴克的文化责任感和民族文化使命感,是否也只是自欺欺人?

如何在文化传统和商业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一直是中国许多名胜古迹面临的难题。反观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在韩国的“故宫”景福宫,当地政府规定任何破坏传统文化气氛的饮食店都不能在宫殿区内申请开张,仅在门口设有饮料自动售卖机;而日本对古迹保护显得更为保守,如擅自引入现代设备和产业,文化古迹可能遭到“降级处理”,从公认的“国宝”“重要文化财”中除名。

名胜古迹的传统文化气息之所以被冲淡,应该反思的并不是多了一家星巴克或是其他洋品牌,而是过多的商业机构是否已超过服务游人的需要。毕竟,商业开发只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如果做过了头,只会让名胜古迹染上更多铜臭气。

下载003高考主题素材之文化传承(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03高考主题素材之文化传承(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写作素材之人物传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丹麦作家,诗人,因为他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

    2018高考热点主题素材之“科技与生活”(素材+)

    2018高考热点主题素材之“科技与生活”(素材+范文),快看! 选题理由 科学技术改变一切,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智能手机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移动支付改变了人类的消费方式,高......

    文化传承

    传承与发展---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辩证关系经盛国际管理咨询(中国)公司总裁叶生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咨询过程中,许多企业家都问......

    文化传承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解析附范文:文化传承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民心工程 未来工程 文物系统 非遗保护 惠民富民示范带 文化强省 群众文化权益 文化荣誉 基层文化 【热......

    文化传承

    记忆的延续 当我们站在壮伟的布达拉宫,或是广阔的高原,歌声娓娓飘来,伴着韵律,仿佛来到了美丽天堂,神圣又淳朴。这是民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历史,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

    “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主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年级XX班主题班会 活动名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活动时间:2012年6月XX日(6月份期间,7月1日之前) 活动地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活动主体:商学院0......

    小学生“传承经典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主题演讲稿

    小学生“传承经典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主题演讲稿 小学生“传承经典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主题演讲稿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讲究的是:仁、义、礼、......

    高考考场作文素材:节日文化

    【名言警句】 1、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