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小编整理)

时间:2020-11-23 12:0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第一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器材:

实验 1 1 :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1.光具座放好在桌面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调节好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点燃蜡烛,把蜡烛移到光具座最左端,光屏移到光具座最右端,再把凸透镜往光屏方向移动,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亮点,即为焦点,并测出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记为 f。本实验中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f=

cm 实验 2 2 :探究五种情况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把凸透镜移到光具座中间,并移动蜡烛和光屏。

(1)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性质。

(2)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处,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性质。

(3)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性质。

(4)把蜡烛移到焦点处,移动光屏位置,试试能否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如果不能,则观察光屏移动时,光屏上的光斑大小是否变化(是不是正好和凸透镜的面积等大)。

(5)把蜡烛移到一倍焦距之内,移动光屏位置,试试能否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如果不能,则拿掉光屏,直接用眼睛代替光屏,从光屏一则,对着凸透镜看,能否找到一个象,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性质。

2.设计表格,根据实验数据填写下表内容(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 f =

cm)

实验 序号 物距 u 物距范围 成像性质 像距 v 像距范围 实际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①

U >2f

U = 2f

V=2f 无 ①

2f>U>f

U = f 不成像 一束平行光 ①

U < f

3.实验结论:

(1)实像是_________(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____________而成的。虚像是____(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的。

(2)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u = f 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界点;u = 2f 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界点。

实验 3 3 :探究物距变化引起像距及像的变化规律

(1)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然后将蜡烛缓缓靠近透镜(使 u 变小)到另一个位置,移动光屏直到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观察像距及像的大小变化情况。

(2)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然后将蜡烛缓缓远离透镜(使 u 变大)到另一个位置,移动光屏直到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观察像距及像的大小变化情况。

实验结论:

(3)通过凸透镜(放大镜)观察近处的物体时,若适当增大凸透镜(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你看到的像是增大还是缩小? 实验结论:

实验 4 4 :探究用不透明挡板挡住凸透镜一半时,光屏上的像会怎样变化?

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或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然后用一个不透明的挡板遮挡凸透镜,观察像的性质是否变化?像的亮度有无变化?

实验结论:

【友情提醒】

1.移动蜡烛时小心点,不要烫伤,不要把蜡烛油滴到光具座上,以免影响下次实验。

2.实验完成一个步骤,马上记录数据。以免遗忘。

3.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探讨。

【实验思考】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应该注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活动中,放置好蜡烛和凸透镜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总找不到像,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原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我们发现了如下规律:①实像总是______立的,虚像总是______立的。②当物体置于焦点以外时,物距 u 增大,则像距 v_________,像也___________。如: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则要将蜡烛向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将光屏向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4.如果凸透镜破成两半了,选用其中一块,还能观察到成像情况吗?

5.实验过程中,如果有一只苍蝇吸在凸透镜中央,你认为还能完成实验吗?

6.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有哪些? 【课后提高练习】

1.利用凸透镜能得到物体的放大、倒立的实像,这个物体应放在,如果要得到物体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体应在位置。

2.一个凸透镜焦距是10厘米,将物体放在离透镜8厘米处,成像;将物体放在离透镜12 厘米处,成 像;将物体放在离透镜 30 厘米处,成 像;(指像的倒正、大小和虚实)。

3.有一凸透镜焦距在 10-20 厘米之间,当物体距透镜 25 厘米时,所成像一定是()

A、缩小的像

B、放大的像

C、正立的像

D、倒立的像 4.当烛焰离凸透镜 40 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

A、50 厘米

B、40 厘米

C、30 厘米

D、10 厘米 5、一块焦距为 10 厘米的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沿主光轴从离凸透镜 40 厘米处逐渐移到15 厘米处。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

A、都成放大的像

C、先成缩小的像,后成放大的像

B、都成缩小的像

D、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 6、某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凸透镜 40 厘米处向 15 厘米处移动时,则()A、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先变大,再变小。

B、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再变大。

C、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变小。

D、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变大。

7、利用家中的有关器材,按课本所讲的方法尝试 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应用 虚实 正倒 大小 u>2f

u=2f

测量焦距 f

u=f

一束平行光 / u

8、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水平桌面从左向右依次摆放的是、______和_________,并使蜡烛、透镜和光屏在______________;点燃蜡烛,调整_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9、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在时凸透镜成实像 ;在时凸透镜成虚像。

在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在 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在时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所成的像中,有没有正立的实像?

凸透镜所成的像中,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物距 u 变大时,像的大小变

,像距 v 变

;当物距 u 变小时,像的大小变

,像距 v 变

10、凸透镜焦距为 12 cm,要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应把物体放在距离透镜__________cm 的范围内。

11、眼睛透过焦距是 20cm 的凸透镜观察烛焰,看到正立、放大的烛焰的像,此时,可以断定蜡烛到透镜的距离________20cm.(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12、物体离凸透镜 16cm 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再移动 16cm,移动光屏后,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的像.(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13、常用的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截面积如右图所示,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从 E 处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汞柱,以便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相当于_______镜,我们用它能看到汞柱被放大后正立的__________像。

14、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 10cm 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 10crn 处,所成的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15、用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看邮票,若看到了如右图所示的画面,则邮票与凸透镜的距离是()

A.大于 20cm

B.大于 10cm 小于 20cm

C.等于 10cm

D.小于 10cm

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好在光屏上能看到烛焰缩小的像,由此可判断它的焦距(

A.小于 12cm

B.大于 12cm

C.等于 12cm

D.小于 24cm 而大于12cm。

17、利用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总是正立的,虚像总是倒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18、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从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称为航空摄影,如照相机镜头焦距为5cm,则所成清晰像与镜头距离为()

A.约 10cm

B.略大于 5cm

C.略小于 5cm

D.等于 5cm 19、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不断移近的过程中,像距与实像的变化情况是()

A.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大

B.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 C.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

D.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小 20、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些 21、用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如果将透镜的表面遮去其下面的一半,结果是()

A.像的上半部分没有了

B.像的下半部分没有了

C.像全存在,但上半部分变暗了

D.像全存在,但整个像变暗了

第二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及时的应用反馈:

课前,学生已经自制了简易照相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制照相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我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中间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方案】

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5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6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第三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3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及时的应用反馈:

课前,学生已经自制了简易照相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制照相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我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中间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方案】

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5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6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四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案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例

【教材依据】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两个重要实验之一,它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做好这个探究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其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以探究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主动获取的意识,活化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学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物理实验教学虽然已经从以前的“嘴巴讲实验”、“粉笔画实验”走出来了,但是却又走进了“有理知识被无理验证”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做出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实验结论,一方面又要得出实验结论。为了能够两全齐美,于是乎“这是实验存在误差”便成了我们无理验证科学知识的有力证据。如何让有理的物理知识被有理的证明便成了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努力追求的有效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

【教学准备】

光具座、发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光屏、电池、凸透镜、毛玻璃、印有数轴的明胶片、蜡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猜想作准备

1、在你们桌上的盒中有一个透镜,认识他吗?

2、为什么?

3、光学透镜不可以用手摸。

4、有不同的方法吗?

5、用这种方法可以辨别出是不是凸透镜以及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上节课我们测出它的焦距大约是多少的(教师板书:10cm)

6、还有其他方法判断是不是凸透镜吗?

7、“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板书:正立放大的)

二、游戏中进行猜想

8、如果把刚才能够将字放大的凸透镜对准同学,并且在人眼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毛玻璃,你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什么呢?

9、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倒立缩小的像)

10、如果我把这个灯丝开口向下灯打开,对着我这个凸透镜?你们看到了什么?

(板书:倒立放大的像)

11、刚才的几个实验说明凸透镜能不能成像? 那么,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什么有关呢?

回忆一下刚才的实验过程,教师拿着同一个凸透镜远离靠近,和将学生的透镜和我的透镜拿在手里。

12、介绍物距像距,并板书u、v。

凸透镜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三、讨论中设计实验方案

13、猜想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那怎样才知道对与错呢?

14、要实验我们就要计划计划了,首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器材?(光源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蜡烛等)

15、用凸透镜、刻度尺,在测焦距时有什么麻烦?

16、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光具座,它可以让凸透镜固定,而且还能直接读出距离,方便我们的实验。(教师演示光具座的使用方法)

17、选好了器材,我们需要商量一个方案。课件出示:“清晰像与不清晰像”能图片

18、哪一个清晰?什么样的像才是清晰呢?

19、实验之前,老师想对大家提几点建议(课件出示:实验小贴士)

20、下面的任务就请大家在光屏上得到几个不同的像,并将你在实验中的物距和像距记到印有数轴的明胶片上。

四、利用数轴处理数据得出规律

21、将各组的胶片收上来,相互重叠,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什么规律?

22、归纳出: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

23、刚才实验中,有点遗憾,没能得到正立的像,那凸透镜能不能成正立的像呢?怎样才能看到呢?回忆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当时是在哪里看到的?

24、那么,凸透镜的虚像应在哪里看呢?

25、再观察,从规律中你能发现什么?

26、你们认为物体在两倍焦距上会成什么像呢?

27、一倍焦距以下呢?

28、归纳出两倍焦距上成倒立等大的像。

五、实验反思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那现在,让我们在回忆的过程中,反思一下我们的实验:

1、你们小组在实验中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用蜡烛的,实验中蜡烛变短,用二极管的亮度不够等)

2、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六、动画总结深化规律

反思得很好,课上到这个地方我们有必要来总结一下今天这堂课。

1、课题。

2、动画演示成像的规律。制作土照相机。【教学反思】

1.拍照激趣,新意导入,有效活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精心创设情景,设疑激欲引入新课,可以活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本堂课的导入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复习旧知,理清凸透镜的特征,顺利地得出凸透镜成放大的像,然后通过用凸透镜毛玻璃拍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了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课题;通过利用凸透镜找像的过程,产生凸透镜既可成缩小实像,也可成放大实像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后面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了铺垫。

2.改进实验,让学生有效探究

本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

先通过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在已有的知识中引发联想,同时通过游戏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光屏上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并对学生实验进行了合理的分组,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实验既解决了时间紧的矛盾,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为了解决蜡烛在实验过程中会变短的问题,我将成像实验中的发光物体做成一个由三个发光二极管排列成的三角形,同时在发光体和光屏上都标上同样高度的格子,起到了稳定、量化、无污染的功能,有效降低了对实验环境的要求。使全体学生在科学情趣的引导下各个成为投入科学探究的主角,获得了印象鲜明的物理规律。

3、数轴处理数据,有效验证科学知识

在探究实验的交流评估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是这一环节的难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用印有数轴的塑料透明薄膜处理实验数据以此寻找规律的方法。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中得到的物距和像距画到数轴上,然后将不同小组透明薄膜层层叠加,既直观地处理多组实验数据,突破了“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这一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功能和乐趣。

4、实验反思,让学生理性探究

为了探究的有序、有效,我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方案后,进行组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也实现了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探究的目的;为了探究有理,我在实验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了数据分析、实验评价、“实验反思”,在信息的处理中,在学生的自省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理性。反思结束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样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促进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

5、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安全进行实验

为了让实验安全有效地进行,我设计了实验小贴士环节,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要忘了安全操作,通过课件对比清晰像与不清晰像,为学生高效地探究打下了基础。

第五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关;

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设计实验】

师:我们现在要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师:实验时你要刻度尺测量什么?

生:测量物距、像距。

师:还要观察什么?

生:观察像的大小、虚实、正倒。

师:要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改变什么?

生: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改变物距的大小。

师: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探究?

(学生讨论,请一位代表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实验时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实像,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先确定物距,再来回移动光屏进行观察,至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为止。

师:请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补充。)

凸透镜焦距f=10㎝(A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

像的性质

像距

v/

虚实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凸透镜焦距f=㎝(B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

像的性质

像距

v/

虚实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师: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关系。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选一位同学填写实验表格(先将“物距”这一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设计好具体数值,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时所有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依次完成6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分析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像的大小: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像的虚实:

当u>f时,成实像;

当u<f时,成虚像。

③、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师:你的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

(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三)巩固练习:

①下列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应用?(展示)

②摄影师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再想给他照一张半身像,照相机和这位同学间的距离应怎样变化?

(四)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余时间用实验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关系”。

下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市42中刘韶君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学生在上节对生活中......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物理组张基环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是《透镜及其应用》一章的重点。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

    教学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评价整个过程。并把这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扩展为对系统知......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曾 波 天津南开翔宇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本设计一开始用自制的大型简易照相机拍照导入,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然后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周围同学和书本上的字,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实录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实录 开发区一中 郭升平一.复习提问: 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凸透镜的一些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节课......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学课题 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一)教学 目标 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