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高大的身影》有感
读《高大的身影》有感
当我读完了这薄薄的小书,仿佛陶行知爷爷那高大的身影又出现在我眼前。尽管陶爷爷离我们已有半个世纪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与陶爷爷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但是读过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陶行知爷爷的语气回荡在我的耳边,他那高大的身影仿佛屹立在我的眼前。只要读过圣贤书的人,一定不会不认识大教育家孔夫子,早在千百年前,我国又出了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千百年后中国又出了一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经历是坎坷的,他一生中的故事是感人肺腑的。陶爷爷的故事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心和生命写的,那一个个的故事,就是一篇篇生命的壮歌。
陶行知爷爷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从小就立志“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作贡献!”他在国外的日子里始终没有忘记那块生养他的乐土,当他终于从国外留洋归来了,他放弃了享受高官厚禄的`机会,而是去积极地推广平民教育,让农民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他还创造了乡村第一个师范学校,当他看到自己一手创造的学校被封了,陶行知爷爷断然宣言:“晓庄的门可以封,他的嘴可以封,他的笔可以封,他的爱和中国的决心不可封!”后来他又来到上海,在上海的郊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他走到工厂、农村,到处推行普及教育,甚至当他看到卖报童也忘不了去启发他们读书识字。抗战期间,陶行知又把目光关注到苦难的儿童身上,创办育才学校,育才的办学条件相当艰苦,朋友们说他是“抱着石头过河”,可是,陶行知爷爷却说自己是“抱着爱人游泳”。陶爷爷有句名言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与人民!
陶爷爷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不朽。我们永远会记得你,陶行知爷爷。我们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我们应当像陶爷爷一样从小立志报效祖国,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祖国,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走向世界。
朋友们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篇:读《高大的身影》有感
读《高大的身影》有感
最近,我读了《高大的身影》一书,从中,我感受了陶行知先生求真务实、一表正气、一心为民的品质,想到了要向伟大的陶行知学习,其中我映像最深的是学做真人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出国宣传抗日,他的儿子陶晓光,被迫逃到了汉口,找了一个无线电修厂,要学历证明,他写信给父亲的学校开一份来应急,证明刚寄到,父亲的急电也到了,还要求儿子将证明寄回,不准使用,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就秀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变成了陶晓光的座右铭。
从这一件事中,我看出了陶行知学做真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嫉恶如仇的品质,又想起了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句话。
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人如果不求真,即使他学得再好;但依然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也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也不能为社会服务。就拿几年前的假奶粉来说,制造商为了谋取利益,加入了其它成份,导致了不少新生命的离去,卫生么为什么要添加呢?就为几元钱,想想看,为了赚这几元钱害死了不少人,又丢了信用,有句古话说: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只有做真人老老实实地干才能成为有用之材,报效社会,利他利己。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就秀才’之主张!
第三篇:《高大的身影》读后感
《高大的身影》读后感
合上《高大的身影》这本薄薄的书,我禁不住崇敬、喜爱、仰慕这位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教育事业的伟人——陶行知先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当我想到这些名言,我就会想到《高大的身影》中的一个令我感慨万千的章节:
有一段时间,晓庄一代吸毒、赌博之风盛行,陶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以联村自卫团的名义发起了禁烟运动。陶行知随着一路兵踹门进了一家烟馆,他把跪地饶的烟鬼一一扶起来语重心长的说:“别怕,我们不是来抓你们的而是来帮你们脱离苦海的,一个人鸦片吸上了瘾,就会面黄肌瘦,家破人亡。烟馆就是苦海,听我一句不要再陷下去了,做一个堂堂正正,关心家庭的人。”陶行知对吸烟、赌博„„犯下严重错误的人不强求、不严厉只想他们做一个知错能改,不吸毒品,努力付出的人。应征了“知错就改,为时不晚。”这句话啊!
但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陶行知先生的死重于泰山。当他得知自己已被列入特务暗杀黑名单上的第三名时,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加紧了手头上的工作,他加紧了对育才状况的改进,他加紧了对家人朋友的照顾,他加紧了„„但在1946年7月25日这可伟大的心便停止了跳动。
“行知先生,匆匆走了;行知精神,永垂不朽!
江苏苏州吴江市吴中实验小学五年级:吴瑕
第四篇:高大的身影读后感
《 高大的身影 》读后感
吴江市舜湖学校五(3)班周仲昱
曾经有那么一位伟人,他四处传递着知识,他推广了“平民教育”,他就是被誉为万世师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我曾经有幸看过他的一本书,名叫《高大的身影》。其中,“我们也能识字啦”,“抢救幼苗”等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的主张表现着他正直的人生观,“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的座右铭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满腔爱国热忱,„„这些有关陶老先生的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那天,他喝了点酒》的文章。他讲述了陶先生有一次在去别人家时,被好朋友逼迫不得喝了些酒,结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陶先生回到学校后,竟直径走进反省室进行反思。结果,陶先生面壁思过的故事被宣扬开来。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非浅,陶行知的守纪精神真值得我们赞扬,酒,是每个男人的诱惑,陶行知却能经得住诱惑。但我就远不如他了,网络游戏对于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使我常常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而不能专注于学业。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知错即改。他在经劝喝了朋友一些酒后,还能清楚认识自己定下的校规,自己犯下的错误,竟会自觉进反省室进行反省,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反省,因为学校人很稀少,没人知道他喝了酒。还因为他是被逼着喝的,所以他完全可以推卸责任呀!但陶行知并没有选择逃避,他选择了一条诚实正直的路——在反省室反思,这正是应了他的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种不逃避,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正是我们从小就要学习的呀!
可我总不如陶行知,我在犯了小错误时,总是想着逃避,总是不
敢面对现实,有时还讨好“受害者”,让他不要打草惊蛇,惊动老师。现在与他一比,天壤之别呀!
读了他的文章,我思绪万千,我也一定要向陶爷爷学习,使自己也能向他一样成为心灵的开拓者,智慧的播种者,文明的传递者!
第五篇:读《荷塘边的身影》有感
读《荷塘边的不朽身影》有感
自中学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后,就对朱自清的散文诗有了一种浓厚的兴趣。下面闲谈几句我对朱自清先生的认识吧: 朱自清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先前从事中学国文教学工作,子1925年期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学习,研究古典文学,直至去世。先生写过诗,也写过小说,研究过古典文学,但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所写的大地还是散文多”。在鲁迅先生所说的“散文和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时代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
在第一辑中,我读到了人生的况味:有道是“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时间的匆匆和有限是我们的生命所不能抗衡的。在《匆匆》一文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在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开的时候。”美妙的排比,朴实的语言,向我们揭示着岁月的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他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入手,让我们不禁扼腕叹息。
自己的生命必须也只能有自己来做主,生命只有一次,有的人死的轻于鸿毛,有的人却重于泰山。人人都是平等的,只不过奋斗路上,除了你,没有谁可以为你铺平道路,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努力奋斗。时间不曾有“像游丝样的痕迹”,所以从现在起,好好把握时间吧!为了让时间无悔!就连《荷塘月色》的文章也被录入在内,“田田的叶子”像“舞女的裙”,“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则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美妙的比喻脍炙人口,而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运用更是妙不可言。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将荷塘与月色分开写,却始终融为一体,紧密联系,蕴含着作者极含蓄的抒情。此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之际,虽然内心不平静,但他依然不张扬,抒情委婉,最后还加了点滴思考:“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最后一笔,也令文章更增几分回味。
他的散文有几个特点:
(一)朴实平实。他的散文不尚绮丽繁复,而已简单,朴素为美。他尚真情,尚写实,感情质朴。慈母的背影,儿子的心酸(《背影》),那种人类最自然,最平实,也是最伟大的感情在他朴实无华的笔下得到了最本色的表现。即使是对最打动人心的亲情,朱自清先生也不加渲染。因为,在他的眼里,最平实的,就是最感人的。
(二),温和通达。朱自清先生为文心情气和,读起来有风烟俱静感,那是因为他文如其人。李广文先生评价他“是一个有至情的人”,“是一个最爱真理的人”,“是一个很有风趣的人”。“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愚厚是从平淡出来。”即便是《哀韦杰三君》这种满怀备份的文章感情也比较内敛,这种温和通达可见先生的气度与襟怀.(三)气韵流动。朱自清先生用超拔的想象和奇异的比喻将光影山水等点染。文章境界全出,纸上气韵流动,文中之景,令人流连,息心。
(四)漂亮缜密。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他的文字极尽华美新鲜之能事。看,船的窗格是柔腻的,乘小船的感觉清隽的,水波是黯黯的,碧阴阴的,林是疏疏的,月是淡淡的,夜是薄薄的…这些用词正可谓是无懈可击的精美。他很少用生僻词汇,而是用通实平易的白话,口语来叙事抒情。尤重北平方言,他的京味儿语言在文章中偶尔出现,不过多,这恰到好处的亲切自然。
读朱自清的散文,至情感人,优美动人,回味悠长。它可谓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之作,应该广泛深远的继承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