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流行音乐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 开放的新政策,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潮与音乐思潮随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时,自由主义思潮也逐渐开始出现,这使得改革开放后的人们从思 想上逐渐打破了原有精神的禁锢,让更接地气、反映老百姓情感世界的流行音乐有了生长的 土壤。社会的变革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最终以一种文化狂热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时间段的流 行音乐成为当时的一种主流表达。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歌曲一播出便红遍全中国。谁知,《乡恋》流行开来,却变成了罪孽。下面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1980年初的一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礼堂里,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高级官员,最先点了《乡恋》的名,说大陆现在有个“李丽君”。
从此,报刊上开始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始终热度不减。有的说:“《乡恋》嗲声嗲气,矫揉造作’”;有的说:“《乡恋》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还有的文章对演唱时离麦克风的远近,喘气次数的多少,用什么乐器伴奏一一提出商榷。李谷一从受人欢迎的“歌坛新秀”一下子变成了“黄色歌女”,变成了“大陆上的邓丽君”。有文章甚至说她是“资产阶级音乐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是“腐蚀青年人的罪人”。直到1983年的央视春晚,李谷一再次演唱了《乡恋》这首歌,“禁曲”之说慢慢解除,而《乡恋》也传唱大江南北。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丽君的歌曲一度被视为“靡靡之音”。但由于她的音乐充满魅力,但仍不断输入邓丽君灌录的各种音乐制品,并于1986年正式解除了对她的歌曲禁令。当时在中国大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其中体现出的开放与包容,值得人民欢欣鼓舞,改变使人进步。
然而张明敏用醇厚而又带有金属质感的磁性嗓音成功演绎了一首《我的中国心》,不仅让80年代思想刚刚开放的中国内地观众认识到香港不是只有“靡靡之音”,更唱出了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爱国歌曲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喊口号,但黄沾很聪明地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游子直抒胸臆的语气切入,把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从而征服了听众。
《我的中国心》是一首 a 小调,四四拍带再现的单三部结构歌曲。
第一部分的旋律以小调主音开始,速度缓慢,共十六个小节,后八个小节为前面八小节的重复。歌词“河山只在我梦萦“到”烙上中国印”。寥寥几句话,却把海外游子的拳拳中国心,描绘得入木三分,歌曲的声音柔和轻缓、真挚深沉。一个“早己”一个“烙”字,形象
而又逼真的显示了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影响。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大调音程开始,突然出现的大调音程给人一种
明亮的感觉,全曲此段的音域是最高的,连续的高音给人一种澎湃的感觉,与歌词“长江、长城”相呼应。旋律起伏较大,情绪逐渐高涨,以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为祖国的代表,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更是直接抒发感情。
最后再现的第三部分,“留在心里的血”到”我的中国心”又一
次声音放缓,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深化,旋律再现了第一部分,最后一句音阶高八度结束。激昂而又深情的歌声,充满对祖国的坚定,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