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
(1)目的: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③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④确立: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内容: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伟大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第二、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第三、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第四、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1)条件:
①物质条件: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根本条件)
②理论条件:
“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2)主要经过:
①香港回归:经过多次磋商、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历史意义
▲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
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
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提上日程: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
(2)停火: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
(4)会谈: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5)提出主张: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及对策:
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绝不承诺放弃武力(针对阻碍统一的因素)。
第二篇: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文革时期,每天早晨,开始工作之前,人们集体站在毛泽东像前,先是三鞠躬,然后每个人用右手拿着《毛主席语录》,贴着心窝或者胸前正中的位置,在领队人员的带领下,众人高呼祝“毛泽东万寿无疆”之类的祝辞,喊的同时还要把《语录》有节奏地挥向头顶前面,之后领队人员会带头念几段语录,完后再由领队人员带头,众人齐唱赞颂毛主席的歌曲。
文革时期的儿童团
那年头 你想当流窜犯都没门 住宿要单位介绍信 吃饭要粮票 没粮票拿钱不卖你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劳作,每天记工分,生活靠生产队分粮食,蔬菜靠自留地种,工人靠工资收人购粮,粮食计划每人每月18-30斤不等,重体力劳动的粮食供应为45斤,机关工作人员的粮食计划每月30斤,副食品完全是计划供应,如:烟、酒、糖、肉及生活日用品如肥皂、香皂、电池等。那时的计划大约是(各地标准不尽完全相同):每月:肉0.5斤、烟5包(还要区分牌子)、白酒0.5斤、糖不是每月都有。农民基本没有烟酒供应,农民吃肉靠自己生产队喂猪,一般情况是端午、中秋、春节杀上一头猪,平均分配,每人也不过就是几两,另外如果农民家里要吃肉就是,喂两个猪卖一个给国家,可以杀一个,如果只喂了一个,就是自己只能吃半边猪。那时的生活应当说是非常艰苦的。这是我回忆答复你的,要找专门描述那时生活情况这类资料恐怕不好找,一般情况是不想回忆那段心酸日子的。
分为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城市里处于半无政府主义状态,一切工作和社会管理安排由革委会决定,另外,工纠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公民被分为红五类和黑五类,每类人群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居多,所以采取凭票的计划经济。几乎不存在失业,除了退休的老人之外,每个人几乎都有单位和工作。城市里繁华程度低,一些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感到苦闷,推荐你去搜索“朦胧诗产生的背景”你就知道了。当时社会贫富差异小,每家几乎都很穷。
农村的话就惨很多了,文盲率高,统一的人民公社,饿了还不准进城寻找食物,该生产时生产,该睡觉时睡觉,没有私人劳动成果,一切归集体,3年困难时期饿死的人很多,生产力很低,首先要满足城市的需求,很辛苦的。
第三篇:改革开放时期流行音乐
改革开放时期流行音乐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 开放的新政策,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潮与音乐思潮随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时,自由主义思潮也逐渐开始出现,这使得改革开放后的人们从思 想上逐渐打破了原有精神的禁锢,让更接地气、反映老百姓情感世界的流行音乐有了生长的 土壤。社会的变革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最终以一种文化狂热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时间段的流 行音乐成为当时的一种主流表达。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歌曲一播出便红遍全中国。谁知,《乡恋》流行开来,却变成了罪孽。下面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1980年初的一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礼堂里,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高级官员,最先点了《乡恋》的名,说大陆现在有个“李丽君”。
从此,报刊上开始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始终热度不减。有的说:“《乡恋》嗲声嗲气,矫揉造作’”;有的说:“《乡恋》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还有的文章对演唱时离麦克风的远近,喘气次数的多少,用什么乐器伴奏一一提出商榷。李谷一从受人欢迎的“歌坛新秀”一下子变成了“黄色歌女”,变成了“大陆上的邓丽君”。有文章甚至说她是“资产阶级音乐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是“腐蚀青年人的罪人”。直到1983年的央视春晚,李谷一再次演唱了《乡恋》这首歌,“禁曲”之说慢慢解除,而《乡恋》也传唱大江南北。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丽君的歌曲一度被视为“靡靡之音”。但由于她的音乐充满魅力,但仍不断输入邓丽君灌录的各种音乐制品,并于1986年正式解除了对她的歌曲禁令。当时在中国大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其中体现出的开放与包容,值得人民欢欣鼓舞,改变使人进步。
然而张明敏用醇厚而又带有金属质感的磁性嗓音成功演绎了一首《我的中国心》,不仅让80年代思想刚刚开放的中国内地观众认识到香港不是只有“靡靡之音”,更唱出了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爱国歌曲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喊口号,但黄沾很聪明地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游子直抒胸臆的语气切入,把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从而征服了听众。
《我的中国心》是一首 a 小调,四四拍带再现的单三部结构歌曲。
第一部分的旋律以小调主音开始,速度缓慢,共十六个小节,后八个小节为前面八小节的重复。歌词“河山只在我梦萦“到”烙上中国印”。寥寥几句话,却把海外游子的拳拳中国心,描绘得入木三分,歌曲的声音柔和轻缓、真挚深沉。一个“早己”一个“烙”字,形象
而又逼真的显示了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影响。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大调音程开始,突然出现的大调音程给人一种
明亮的感觉,全曲此段的音域是最高的,连续的高音给人一种澎湃的感觉,与歌词“长江、长城”相呼应。旋律起伏较大,情绪逐渐高涨,以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为祖国的代表,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更是直接抒发感情。
最后再现的第三部分,“留在心里的血”到”我的中国心”又一
次声音放缓,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深化,旋律再现了第一部分,最后一句音阶高八度结束。激昂而又深情的歌声,充满对祖国的坚定,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第四篇:论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论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孔学敏 201200032034 12英政
[摘要]: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都是我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两者紧密相联,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历史相关性。本篇论文着重探讨文革与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把这两个事件相对的统一起来,透过这种统一和结合的认识发掘更深层的历史经验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关系
如果说十年文革曾使中国昏天黑地,那么其后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则使中国改天换地。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由弱变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它使中国摆脱了单一计划经济的束缚和苏联政治经济模式的桎梏,使政治生活规则和规范稳步制度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党从收缩转向调整。而十年文革则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民主法治沦丧,个人迷信风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取代了现实社会主义。这两个对当代中国命运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紧紧衔接,文革一年后改革开放就被提上议程,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偶然,而是早有考虑和谋划的。新与旧,开放与封闭,稳定与**,激进与理智的对比如此强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种超越性的构思不可能在文革结束四人帮被打倒之后才逐步形成和成熟,而一定在文革进行之中就已经开始萌发和酝酿的。文革和改革开放不能够被截然分开考虑,其中的历史相关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一、文革后期的整顿为改革开放方针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提供了一些必要条件
文革后期,邓小平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对国民经济、文艺、军队、地方等各领域进行整顿,虽然在整顿过程中毛泽东对邓小平产生了不满,因为随着整顿的深
入而不得不触及到一些左倾路线与政策,但毛泽东对待邓小平是留有余地的。在整顿过程中,邓小平就提出过不能割裂毛泽东思想和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反对对毛泽东思想的片面认识和理解,提出要全面学习、宣传和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强调:“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着各个领域的实践,紧密联系着各个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们一定要全面的学习、宣传和实行,不能听到风便是雨。”这表明在整顿时期邓小平就对一些人和派系拿着毛主席的话做幌子搞阴谋以及过分迷信深感担忧。而这些经验和思想就导致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两个凡是的方针受到批判,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从而重新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②
在文革后期,邓小平也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大局的思想,他主张实现四化,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和“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是大相径庭的。这与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提到一切工作的首位也是一脉相承的。在文革内乱中,邓小平就已经认识到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党和国家最紧迫的任务,一味搞斗争和空想是不现实也是不能够有发展的。在整顿中他也强调了整顿党的作风,加强党的领导,注重领导班子的建设,这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基础和保障。
总之,文革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历了内乱的磨砺,积累了深刻教训和国家建设的经验,改革开放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些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二、文革的结果使得改革开放具有了必要性与合法性
文革的灾难性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它违背了八大的正确思想,使得国民经济
濒于崩溃的边缘,党内和国内矛盾极端尖锐,民主法治被肆意践踏,大量知识分子和干部遭到迫害,反革命集团趁机篡党夺权。
这场人为制造的“革命”被证明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这场革命既缺乏政治基础又缺乏经济基础,既没有明确对象又无依靠力量,似乎仅仅是为了革命而革命,更像是一场内乱。①但这种结果客观上却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一方面,百废待兴,悬崖边上的国民经济和瘫痪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并且潜在的要求打破原来的体制阴影,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而改革开放恰好能在维护党的根本原则和道路的前提下打破封闭的老路,走出左倾错误的统治,顺应了这种趋势和要求。另一方面,林彪、四人帮以及封闭保守的老左派等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邓小平等一批具有长远眼光、支持改革的人掌握了实权,并对文化大革命作了折衷的定性与评判,稳定了人心。并且,邓小平在文革整顿工作中的成绩赢得了支持,树立了威望,这也便于了改革开放工作的展开。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一定上也削弱了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冲击了毛泽东的个人权威和封闭僵化的观念思想,打破了毛泽东的神话。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就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极大的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正如周易中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一场革命之革命,它虽没有直接审判文化大革命,却用实践和理性对那时的社会主义空想和蒙昧主义做了无声的否定与反驳。
三、文革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深刻教训和正确指向
文革所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它使制度法律和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吸引力受到侵蚀,使党内纪律受到破坏,其错误影响是长 3
远的。但同时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历史教训,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某种历史遗产和导向警醒作用。
首先,文革实际上背离了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民主得不到实行。于是,毛泽东个人威权凌驾于党中央之上,日益骄躁专断,主观臆测蒙蔽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很多本可避免的问题不但发生而且扩大,依然沉浸在过去革命胜利的回忆中,动辄把不同意见的争论当作路线斗争来对待,这种个人原因在文革不断发展为全局性严重错误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③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新的领导集体则充分发扬民主,集体决策,协商解决,有效避免了专断作风,在党内形成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使得改革开放进程得以顺利推进。邓小平在担任中央工作时显得很低调,避免担任要职,不要过多的权利,尊重多数人的意见,或许也正是从中吸取了借鉴。
其次,文革错误理解了资产阶级法权,错误估计了党内的资本主义倾向,将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变成纯洁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坚持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最终偏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由于进入社会主义时间不长,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犯一些错误也是难免的,但文革犯的是方向性的全局性的错误,它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原则。改革开放则在政治路线上实现了拨乱反正,选择将经济建设摆到党的工作的中心位置,使党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虽然不能被验证,但同样不能被否定,起码是没有明显破绽的。这样就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将全社会的力量拧到了一股绳上。
错误是我们的,功绩也是我们的,两方面都需要承认,都需要反思。改革开 4
放显示了我们党的调试性和灵活性,一定意义上是对文革错误的纠正与弥补。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有迷信教条到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这一系列反复恰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具有的优势、持久性、调试性和长期执政的潜力。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然而没有文革,我们一样走不到今天,辩证的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鉴戒,才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⑴鲁书月,胡乔木对中共重大政治理论的晚年思考,人民出版社,2012,1 ⑵王员,邓小平文革后期的整顿与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江西师范大学马列部,2000,2 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第五篇:《改革开放时期历史》学习心得
改革开放时期历史学习心得
我县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以来,学习改革开放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更好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以敢闯敢试的精神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闯关夺隘、攻坚克难,力争形成不一般的改革开放成果,为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当代史,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这一创造性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使国家走向了富强,人民实现了富裕。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提高到超过10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GOP从226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基本为零,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岁。所以,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踏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使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国情,在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期间改革开放每前进和深入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明确和清晰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没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长期看改革会让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承担代价。改革是一场试验,凡试验都可能有对有错,有成功有失败。每一阶段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突出的矛盾,但同时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突破攻坚,掀起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奋力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