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灾害信息提取方法信息技术论文通信传播论文[共5篇]

时间:2020-11-11 13:2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灾害信息提取方法信息技术论文通信传播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灾害信息提取方法信息技术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第一篇: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灾害信息提取方法信息技术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灾害信息提取方法-信息技术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海量数据分布在万维网内,如何从数据中挖掘到特定的需要的数据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网络爬虫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本文探讨使用网络爬虫的概念和方法,开发基于互联网的聚焦网络爬虫软件,迅速通过互联网搜索山洪灾害点相关及时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灾害的第一认识。再经过人工判读,精确动态提取、更新山洪灾害信息专题成果。

关键词:万维网;聚焦网络爬虫;山洪灾害;动态提取

1.引言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万维网成为大量信息的载体。网络信息更新及时,传递速度快,只要信息收集者及时发现信息,就可以保证较强的信息时效性。面对海量数据,如何有效地提取并利用这些信息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定向抓取相关网页资源的聚焦爬虫可提取特定的需要的信息。网络爬虫(又被称为网络机器人,网页蜘蛛),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地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聚焦爬虫是一个自动下载网页的程序,它根据既定的抓取目标,有选择的访问万维网上的网页与相关的链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通用爬虫(generalpurposewebcrawler)不同,聚焦爬虫并不追求大的覆盖,而将目标定为抓取与某一特定主题内容相关的网页,为面向主题的用户查询准备数据资源。物联网蕴含了大量的动态灾害信息,是及时获取目标区域灾害点信息的重要途径。传统搜索引擎技术缺乏基于空间语义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无法识别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信息,无法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化灾害动态监控服务。本文基于聚焦网络爬虫有效收集网络上的灾害信息,精准过滤反映灾害信息内容的网页,获取灾害 的时间、空间位置以及灾害点信息。依托该系统,可结合传统的人工判读技术,依据地物波谱特性、空间特征和成像机制以及所掌握的地学规律,通过分析地物影像特征来识别灾害点,准确提取、更新灾害信息专题数据,及时发布,辅助决策者参考使用。

2.聚焦网络爬虫概述

聚焦网络爬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用较少的硬件资源,获取到更多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相对于通用网络爬虫,聚焦爬虫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根据一定的网页分析算法过滤掉主题无关的链接,保留有用的链接并将其放入等待抓取的 URL 队列。然后,它将根据一定的搜索策略从队列中选择下一步要抓取的网页 URL,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系统的某一条件时停止。本文网络爬虫引擎采用聚焦网络爬虫(FocusedCrawler),又称主题网络爬虫(TopicalCrawler),是指选择性地爬行那些与预先定义好的主题相关页面的网络爬虫。和通用网络爬虫相比,聚焦爬虫只需要爬行与主题相关的页面,极大地节省了硬件和网络资源,保存的页面也由于数量少而更新快,还可以很好地满足一些特定人群对特定领域信息的需求。聚焦网络爬虫和通用网络爬虫相比,增加了链接评价模块以及内容评价模块。聚焦爬虫爬行策略实现的关键是评价页面内容和链接的重要性,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重要性不同,由此导致链接的访问顺序也不同。

3.山洪灾害信息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山洪灾害常伴有山体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信息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直接关系到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救援救助等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4.基于聚焦网络爬虫的灾害信息动态提取方法研究

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爬虫软件,能迅速通过互联网搜索灾害点相关及时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灾害的第一认识。通过已开发的网络爬虫软件,能将所有与某一主题相关的所有信息罗列并进行综合分析筛选。通过借鉴国内外语义相似度在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发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爬虫软件,从各类信息数据库中巨大的新闻 类文本数据中及时发现并提取灾害专题新闻报道信息。结合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辅以人工判读,以确定各灾害专题信息发生的空间们位置信息,输出灾害信息动态提取成果专题图,为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提供服务。具体的技术路线参见下图。(1)专题数据管理子系统负责灾害信息描述数据(如泥石流、山洪、暴雨、地震等)、政府网站数据(网络爬虫目标网站)、语义规则库(灾害专题信息检索模型的研究成果)的维护和更新。

(2)信息检索利用网络爬虫工具,从政府网站中抓取相关网页并收集到本地,经过加工处理建立本地网页快照库,对本地网页快照库进行分析、整理,针对灾害信息描述关键词建立一种利于快速查找的数据结构即索引,并建立索引数据库,以便在抓取到的网页中进行快速深入的灾害信息提取。(3)信息提取网页信息数据库中存储的是 HTML 格式的文档,这类文档通常含有很多与网页主题信息不相关的内容,比如导航条、广告信息、版权信息等内容,它们只适合使用网页浏览器进行浏览,而不宜作为数据交换方式由计算机处理。因此,需要开发网页主题信息提取工具,从 HTML这类非结构化的文档中提取出主题信息,输出并保存为结构化的文本,以便于对其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处理。(4)信息过滤通过网页主题信息提取后获取的结构化文本数量多、数据冗余度高、不包含有效灾害信息描述的文本比重高,需要采用正向过滤(文本中必须包含的关键词组合)、反向过滤(文本中不能包含的关键词组合)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删除那些不包含有效灾害信息的文本。最后,根据灾害专题信息检

索模型,从剩下的文本中检索并提取出有效的灾害信息描述内容。

(5)人工判读通过软件自动提取到的灾害信息属性并不精确,需要后期进行人工辅助判读,结合高分影像,确定灾害发生的具体位置、进一步明确灾害属性信息,同时剔除通过程序获取到的重复信息。人工判读确认的灾害信息主要包括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空间信息包括灾害发生的位置信息及灾害发生的几何类型;属性信息包括灾害分类、灾害发生时间信息、灾害发生的区域、灾害发生的文字描述等信息。(6)成果输出及发布经过人工判读后的灾情信息是比较准确的,可直接用于更新灾害专题信息数据库。结合其他影像、矢量等数据发布灾情信息动态提取成果专题,将山洪灾害信息及时发布并打印输出。同时提供网络调用的服务接口,能通过设置地名关键词、灾害类型、发生时间范围、行政区域或坐标范围等筛选条件,可以将某一个位置周围的历史灾害相关信息全部罗列出来供决策者辅助参考。

5.结语

在山洪灾害信息提取中,基于聚焦网络爬虫方法对物联网中海量数据信息利用程度较高,能够综合考虑灾害 的时间、空间位置以及

灾害点信息,快速获取第一手资料数据,再结合人工判读,即可精确动态提取、更新山洪灾害专题成果。也可以采集往年信息,建立预报模型,预测未来灾害发生区域,灾害种类等,可为决策者提供预防。本文基于聚焦网络爬虫,通过动态提取灾害信息,结合人工判读,研究了山洪灾害信息的提取、更新方法,可为决策者提供辅助依据。本文关于采集往年信息,建立模型,预测未来灾害发生区域、灾害种类,未作进一步研究,希望抛砖引玉,引发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袁文,袁武,张海冬.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灾害空间信息动态监测技术[C].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200-207.[2]程向荣.分析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J].西部资源,2018(01):123-124.[6]孙立伟,何国辉,吴礼发.网络爬虫技术的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7]张玉东,郭俊锋,王林生.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2(20):251+253.[8]尹训志,王俊亮,张杰.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探究[J].大科技,2018,000(030):221-222.

第二篇:信息技术论文

走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如潮水源源流入我们的生活。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兴趣 课堂高效 主观能动性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如潮水源源流入我们的生活。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我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导入。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教学《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再如在《信息的下载》伊始,我结合语文课中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播放有关维也纳的文字、图片的PowerPoint的幻灯片,再结合数学课中的《年月日》播放有关年月日知识的电子报刊,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了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学的感情。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信息知识与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英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规范使用计算机》时,教育学生要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应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在教《遨游英特网》时,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总之,上面提到的几点只是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掌握很好,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多学习、多钻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篇: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向教育信息化前进。本文基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任务驱动法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期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向教育信息化前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它的思想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及教师的点拨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概念

任务驱动法的实质是“做中学”。美国的“hand on”(动手做)和法国的“LAMAP ”等科学教育实验计划与“ 做中学”都是相似的, 他们已分别经历了14年和5年的研究摸索, 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任务驱动法”通俗的说就是提出一个特定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认真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学生们有了任务和目标,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任务”完成了,说明相关知识点掌握了,会提出另外一个“任务”,另外一个目标。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小任务,逐步建立起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习课程完毕后有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任务驱动法”教学为我们提供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授课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定位模糊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人习惯这样称呼,并且许多学校还是完全按照原来计算机课程进行开设的,不少人依然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完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实际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而计算机则是进行信息技术处理的必要工具。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握社会信息动态,了解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缺乏,主要表现在,知识上和技术上。对信息的获取和分解能力低,不能够真正掌握和吸取信息要点的涵义,在课堂上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对信息时代传播的信息新闻和技术的使用。

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农村中小学拥有了具有计算机、信息电子等相关专业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但是数量却极少,更多的还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转行,专业知识可想而知,教学上只能是现学现卖,更谈不上对其他老师的培训和指导了。

(三)学生层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兴趣点不一致

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间的水平差距非常大。少部分家中拥有电脑的同学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操作电脑,有的甚至可以制作自己的主页、动画等,而还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却仅会简单的打字、画画,有的连开机都不会,甚至还有极少数同学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电脑。

另一方面,许多对学习电脑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被电子游戏所吸引。在很多学生的概念中,计算机就等于是游戏机。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评价内容、方式、方法等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是,学校仍然是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科目不学或少学。信息技术虽然是中小学必修课程,但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没有进入升学考试科目,自然成为学校冷落的课程之一。

(五)社会层面: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到位

学校方面,由于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是基于该校考试评价成绩的好坏,这就导致学校的精力都放在语、数、英等几门主要学科方面,从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家长方面,“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然是当前绝大多数家长的主要思想,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而他们眼中成才的标准就是以后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加之出于对孩子沉迷电脑的担心,于是他们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花时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上。

即使在教师队伍内部,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知也存在偏差。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各地设备情况不同,教材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仍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机制,课堂结构,教学模式等尚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中。因此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信息技术教师更多时候被当成了电脑维修工,几乎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都兼任打字、计算机室管理,校园网维护等职,而真正花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基于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我们要有效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就得转变思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否则小学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计算机机房上机操作时漫无目的,有些学生甚至坐在计算机面前无所事事,他们经常抱怨,不知道自己要做点什么,等等,上

机效果不佳。根据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采取“任务驱动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向教育信息化前进。本文基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任务驱动法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期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三、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当中,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老师两者之间作用是相互的。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教材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实践的任务,通过学生完成这些小任务,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达到学习的目标。根据多年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出任务

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之初,导入环节应尽量采用形象化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上《文件压缩与解压》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1)大屏幕展示雷锋的照片,提问:大家认识他么?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位英雄的故事呢?(2)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英雄: 下面有一位李爷爷就需要我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他吗?我们这节课来做好事大比拼。(3)课件出示第二张照片: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李爷爷需要帮助,他有一个在北京当解放军的儿子给他寄了一个包裹,由于李爷爷行动不便,需要有人帮他打开这个包裹。(4)请一位同学上来打开包裹,包裹里字条告诉李爷爷,他的儿子通过网络给他寄了一封信,李爷爷多么希望同学们能帮助他,下面你们愿意帮助李爷爷吗?

(二)教师引领,完成任务

教师把要完成的任务效果显示学生看,学生看到作品后在想: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并达到这样的效果等思考。在主观上迫切需要完成任务。这样,学生们明确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对任务了解,老师的课堂讲解,明确任务大体涉及到哪些旧知识,哪些新知识等,课后花时间准备素材。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文件的压缩与解压》

困难一:帮助李爷爷打开信件。

1、李爷爷急着看信件的内容,但现在我们看不到信件的内容,如何帮助李爷爷呢?观察信件图标(压缩文件图标)和结合刚才打开的包裹,引出压缩文件(压缩包)和解压概念。

2、学生尝试帮助李爷爷打开信件。

(1)请各小组讨论:如何打开这封信件(压缩文件)。学生自主探索,结合课本提示并尝试操作。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的情况。

(2)请一位学生到教师机前操作,并说出操作方法。

(3)学生完成帮助李爷爷打开信件(解压),遇到困难小组协作和查看操作提示图。(奖励表现好的小组)

延续故事:李爷爷为了不让儿子担心自己,安心为民服务,他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给儿子。寄信时却被告知:信件太重,超出了规定标准。工作人员建议李爷爷减少信件的页数,李爷爷多么希望都能寄出去。

3、困难二:帮助李爷爷寄信给李叔叔。

(1)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后,请同学们观察李叔叔寄来的信件(压缩包)和解压后的信的属性(大小),小组讨论:在不减小李爷爷信件数量的情况下,如何把信件变小。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2)引出压缩(打包)概念。

(3)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协作,尝试操作,遇到困难看课本操作提示图,教师巡视,参与、检查小组协作。

(4)请一位学生到教师机前操作,并说出操作方法。

(5)学生完成帮助李爷爷打包信件(文件),遇到困难小组协作和查看操作提示图。(奖励表现好的小组)

(三)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在完成任务后,紧接着的是学生作业,即给学生定一个与教师演示相似的任务。作业布置应既粗又细。“粗”就是只给学生定任务, 例如制作一张圣诞卡,而绝对不要出示一张圣诞卡让学生照式制作。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创新, 同时也避免了作业抄袭。“细”就是任务的要求要定得细致, 例如做圣诞卡可规定如下要求:至少应有祝贺的文字,而且文字应该既有文字又有声;应有彩色的图片, 还得加上自己的一小件彩色的画作。

例如:《文件的压缩与解压》中压缩文件和自压解文件哪个打开更方便 ?

延续故事:李叔叔收到李爷爷的信后,从信中得知多亏同学们的帮助。于是他给大家写了一封感谢信。

1、打开李叔叔的感谢信(打开自解压文件)。

(1)教师通过电子教室发送感谢信到学生机桌面,学生观察图标并比较,引出自解压文件概念。

(2)打开感谢信: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协作,尝试操作,教师巡视,参与、检查小组协作。

(3)小组汇报,(压缩文件和自压解文件哪个打开更方便)。(奖励表现好的小组和学生)

2、给李叔叔回信(创建自解压文件)。

(1)教师提示操作。

(2)学生自主探索,遇到困难小组协作,把写好的信(创建自解压文件)交到李叔叔信箱。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奖励表现好的小组和学生)

(四)总结归纳

“任务驱动法”教学虽然把一些知识点分配到具体的任务中了,但它在某些方面改变了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在此情况下形成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因此,学生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就很好的掌握了课程的知识点,我们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建议在每堂课的开始复习总结上节课程的内容,课堂结束前归纳这堂课的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们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结构化、网络化和系统化。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把传统的听讲模式的教学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的释放,也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第四篇:信息技术论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学生都拿着长方形正方形在那里摆弄,要想知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从前教师会很费劲的引导学生去测量,有是有误差,弄得老师憋红了脸,学生半信半疑。现在容易了,电脑出示课件,对边对角动起来了,带着动听的声音,标准的平移,重合在了一起,学生既感兴趣,又恍然大悟,也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实验是正确的,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激起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兴趣。

如: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在爱心宣传月里,小猴子贝贝帮助幼儿园阿姨买桃子,每个小猴子分1/2个,要买多少个桃子啊?贝贝开始算:一个小猴子1/2个,两个小猴子1/2+1/2=1个,三个小猴子1/2+1/2+1/2,四个小猴子1/2+1/2+1/2+1/2,五个小猴子1/2+1/2+1/2+1/2+1/2,六个小猴子……,有20个小猴子呢!贝贝急得满头大汗。画面刚一出现时,立刻就引起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此时也活跃起来。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怎么来帮帮小猴子贝贝呢?让他很快算出买几个桃子呢?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尝试用各种办法来解决20个1/2到底是多少。从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到探究过程的兴趣激发以及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扫除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教授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以往一般是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难以看清,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近似的长方形上下两边就越接近于直线段。结果教师只好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硬塞给学生。推导公式的过程一笔带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圆的面积》教学软件,把教师演示的过程用动画来表现出来。在计算机的演示过程中,注意步步引导、环环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应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可以这样安排:

(1)利用课件出示鸡和兔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的有趣场景,可是只让学生看到下边乱糟糟的鸡的腿和兔子的腿,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问题:都低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2)创设情境:课件出示跑着的鸡和兔,让学生去数一数兔子和鸡的只数,让学生先感性的认识最基本的解决方法。

(3)组织学生讨论要明确的问题。如:一只鸡有几条腿,一只兔有几条腿,鸡和兔一共有几条腿,鸡和兔的腿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网站,让学生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4)同组整理数据,交流意见,汇总本次活动的想法及其它问题。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

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搜集、加工、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位同学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

由于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等)为教师实现特色教学提供可能,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创新

新建小学

普欢琴

摘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本文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现状,力求有所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生个体发展;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对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具大的推进作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的教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以此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以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形象,激动人心的乐曲,图象和声音等信息资源不断充实课堂,拓宽了教学内容,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同时声情并茂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组织画面,配以动感,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可以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直观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延伸拓宽了教学的时空度,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从“教”的角度来看,使难的、繁杂的、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浅易,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时效。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等电教配合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领悟;从“学”的角度看,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和距离,使复杂的艰苦的认知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3、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等,这些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既然让教师从原来的“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也让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大变革。

4、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式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教师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为言听计从的聆听者。而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毋容置疑的,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自然疑问也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即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教师现代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通过教学体现出来。能够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科学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活动有效、小组交流深入,教学效果良好;

2.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熟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

3.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必须先会用会操作,这是授课的前提,这无疑让更多的老师去钻研计算机技术,提高了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迅猛发展,广大教师已纷纷提高了认识,掌握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功,使传统教学与新技术教学很好的进行结合,促进了教师在在教学观念、手段、方法模式等方面的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三、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教学实处

教师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也要认识到使用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为了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已,决不能完全替代我们教师的教学常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特别要重视直观性、量力性、发展性、巩固性、自觉性和因材施教等重要原则,将多媒体技术与其它学科有机整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发挥其效能为课堂服务,并改变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目前,无论是在研究界还是在管理层、实践层,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重视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和由此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不禁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在经过初始的运动式投资以及狂飙般突进之后,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一个发展和应用相对缓慢和集中反思的时期”[1]。如何在多变的教育现实和错综复杂的理论与方法之中找准立足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三件”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政府主导的,以教育界为主体,商业、文化、科技界多方参与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实现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的和谐发展。可是由于三件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不同、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到位等原因,还远未达到平衡发展的要求。比如教师培训,当前各地教师培训虽然开展较多,但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有调查表明,还有相当部分(27%~32%)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大部分学校(87%)将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等[2][3]。理论研究中忽视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4]。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与内容发展不平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在当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在实现了“校校通”、装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宽带网的地区和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普遍滞后[5],形成了在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上媒体技术运用成为亮点,在日常教学中黑板、粉笔却风采依旧,也有教师发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塑造着„点击‟者角色,忽略了„点拨‟者角色”这样的感慨[6]。在当前开展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大多情况是学生们忙于网上查找信息和进行低认知层次的复制、粘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成为所谓的“低认知水平,简单技术操作”。过于注重整合的外在形式特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少内涵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发展不平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然而,正如何克抗教授指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不但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方面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7]。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脱节造成的。事实上,对于当前的研究中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新型教学方法,实践中也存在着机械照搬的弊病。

五、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把握这样一项工程,它的灵魂在哪里,就成为进一步前进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灵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内涵。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归宿

创新的最明显特征在于创造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东西,而且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即新得有意义[8]。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9]。这个定义指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唯一出路

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的支撑平台,需要在实践中围绕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中心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的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环境,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唯一出路。

因此,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是我国的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从教育创新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要求通过创新课程与教学来实现前述创新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这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是目的与手段、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是指符合或追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创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关键在于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创新的工具

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工具,创新教育在传统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10]。在当代教育技术融入学校教学并扩展其创新教育潜能的趋势下,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创新工具的作用的发挥,要注意搞清两点。

(一)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创新的直接(主要的)工具,还是间接(辅助的)工具

学生创新工具的选择要视学科课程教学的具体需要而定,信息技术与创新学习过程的结合程度是根据创新学习目标、内容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相对于实现具体的创新学习目标而言,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有时候可能非常显著,有时候则可能是有局限的。在强调信息技术的作为创新学习工具的巨大潜能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其作为创新工具的前提条件。

(二)信息技术是用于学生自主创新的工具,还是用于教师指导创新的工具

学生的创新既可以主要是独立的自主创新,也可以是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创新。教育活动中既要鼓励独立的创新,以独立的创新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又要特别重视以有指导的创新推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信息技术辅助教或辅助学并不是区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教育功能的标准,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学生的发现与创新学习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发现与创新为主的。

六、教育技术学怎样使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这一论题,南国农教授与何克抗教授都曾专门撰文阐释[11][12],教育技术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为核心,以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追求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内涵之间也是一致的。具体来看,教育技术从三个方面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教育技术学应当为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导

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及其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作用于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技术在为其提供理论指导时至少应注意以下方面。

1.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应积极吸收、借鉴这些基础学科关于创新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研究成果,探索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创新工具和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工具的规律,为指导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框架。

2.创新素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人格,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新技能。教育技术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也应分这几个层面展开。不同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活动具有不同的规律,如石中英所述三阶段的不同[13],以及方展画提出的小学“做中学”,初中“学中学”,高中“创中学”[14]都值得特别思考。创新教育的实施关键又要以主体性教学来实现,当学生的主体性被激起和发挥作用之时,就是学生开始发现问题、开展创造之时。

3.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具体作用途径有三个:

一是活动层面(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创新教育的支持)二是环境层面,三是观念层面。教育技术学可以而且应该从这三个层面分别进行研究,以使理论指导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创新教育还需要以学习、教学、管理与评价几个领域的同步创新来实现创新能力素质的发展。

体现从维持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

三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中,分别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协作探究”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并灵活地利用这种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三种教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是充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根据其组成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由单一学生和物质环境形成的星型结构,如图一:在这个系统中,单一学生处于信息的中心地位,只有一人独立面对各种学习信息,完全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学生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很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或信息吸收的不完整,进而造成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出现偏差,所以学习稳定性差。

二是,由多个学生和环境组成的结构,如图二。有许多学生共同在一个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逐渐形成一个协作会话关系,能实现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共享,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构建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系统中进行学习,学习稳定性较好,学习效率高。

三是,教师、管理员和所属学生与环境组成的网状结构,如图三。这个教学系统就是现在远程开放中比较稳定和教学结构。因为有了知识比较全面的,懂得教育学和心的教师和管理员融入其中,学生学习将不会迷失方向,在其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下,学习信息的航路将近永远畅通

(二)教育技术学应当为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较为扎实的技术保障

祝智庭在《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一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创新教育所必需的。”为使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作用,必要的技术保障是必需的。根据创新教育活动的需要,变革现有的信息技术及其使用方式,开发创新教育资源,创设创新教育情境,无一不需要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使用能力,这是创新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技术前提。

(三)教育技术学应当为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教育技术学不只是为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工具,还有方法、指导思想及解决方案。教育技术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规律的研究,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后,对于信息技术如何具体运用于创新教育要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与具体操作办法,用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当代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证明了教育技术学在这方面所具有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教育技术学作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并用以指引解决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中国远程教育,2005(11).[2]钟志贤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1).[3]张倩苇,曾静静.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3(4).[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技术通讯,http://.[13]石中英.创新教育目标的层次性.中国教育科研网,http://

[14]俞国良,田慧生.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的创新.中国教育科研网,http://.Power by YOZOSOFT

下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灾害信息提取方法信息技术论文通信传播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灾害信息提取方法信息技术论文通信传播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罗广华 东 豪 小 学 2011-5-4 1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简述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论文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

    信息技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密不可分 作者:幸福农场绿园镇小学刘忠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破教......

    信息技术论文

    如何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 濠城中学 仲莉莉 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有这样的体会:许多学生谈及信息技术课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网、玩游戏”,或者是一开始怀着好......

    信息技术论文

    走在尖端信息技术下的学生 通道四中 石庆珍 【内容摘要】:随着我校教学课改的发展,课堂中“三环、五步”教学的深入,学生自身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课前的资料收集,、提高......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通论论文 ——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学生: 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三部曲 摘要: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领学生课前预习,敲响学习......

    信息技术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 钟祥市罗集一中 摘 要:当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培养提出新要求,为变革学习方式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和空间,构建了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