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壳聚糖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与应用论文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又名甲壳胺、壳多糖、聚氨基葡萄糖等,是地球上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也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天然碱性多糖,其化学名称为β-(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甲壳素广泛存在于节足动物的甲壳以及细菌的细胞壁中,在自然界中含量巨大,来源广泛。壳聚糖作为甲壳素的衍生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吸附性、成膜性、抗菌性、无毒性,以及能够加速伤口愈合等性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尤其是21 世纪以来,以壳聚糖为原料的医用敷料得到快速发展,成为生物质材料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壳聚糖的生物学特性
1.1 生物相容性
壳聚糖在医学上的生物相容性主要体现在血液相容性、力学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三方面。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当壳聚糖与血液接触后,具有在血液中一直保持有效生物活性的能力,不会破坏血液的有效成分,不会出现溶血、凝血和血栓等现象,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弯曲性,可通过改性来满足人体不同组织部位的要求。
1.2 表面活性
壳聚糖大分子链中含有较多的氨基和羟基等活性基团,可以对其进行交联、接枝、酰化、羧甲基化等化学改性,生成多种衍生物,改善其性能。酰化反应是壳聚糖化学改性中研究最多的一种反应,可大大改善其溶解性能。壳聚糖膜经过交联改性后,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均有所增强。
1.3 可生物降解性
壳聚糖是由葡萄糖胺以β-1,4-苷键连接成的多糖,可被伤口处细胞分泌的溶菌酶、壳多糖酶等降解,从而被肌体组织和器官吸收,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低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受酶的降解作用较为显着,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降解相对缓慢。
1.4 无毒性
壳聚糖不溶于血液,抗原性较低,与体内存在的氨基葡萄糖具有类似的结构,是一种安全、无毒的生物医用材料。王晓芹等[1]在兔皮肤上分别使用壳聚糖原液进行皮肤刺激实验、角结膜刺激实验、肌肉刺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证明壳聚糖对兔皮肤、肌肉和角结膜无刺激性,无细胞毒性,与组织的相容性较好。壳聚糖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
2.1 抗菌
目前,对于壳聚糖的抗菌机理主要存在三种推测:一是壳聚糖大分子链带正电,细菌的细胞壁带负电,两者相互接触,壳聚糖与细菌表面产生静电吸附作用,影响细菌的正常活动,使细菌发生絮凝,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二是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可以穿透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破坏了细菌体内遗传物质 DNA 与 RNA 的相互作用,阻碍细菌的繁殖;三是壳聚糖表面的自由氨基可以与对细菌生长起关键作用的金属离子以及酶的辅助因子进行螯合,抑制细菌对微量元素的摄取以及与营养物质的结合,阻碍其生长[2].影响壳聚糖抗菌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分子质量、脱乙酰度、浓度、pH 值和溶剂种类等。由于壳聚糖的抑菌性随分子质量和菌种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难以确定抗菌活性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但壳聚糖的抗菌性随脱乙酰度的升高而增强,并与pH 值成反比关系[3].2.2 止血
壳聚糖的止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4]:
一是壳聚糖表面的正电荷可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发生黏附聚集,产生静电中和反应,解除其间的排斥作用,使血液凝聚;二是壳聚糖可中和血小板活化后表面产生的负电荷,迅速形成血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三是由于壳聚糖独特的分子结构,能够在体内与血浆蛋白及一些重要的凝血因子结合,从而使血凝块更牢固。
2.3 促进创伤组织再生和减少疤痕形成壳聚糖是巨噬细胞的阳性趋化剂,能够激活和诱导各种生长因子,作用于周围缺损的细胞,加快其增殖,并加速细胞吞噬作用去除降解碎片。壳聚糖还可抑制伤口处Ⅰ型骨胶原的产生,促进Ⅲ型胶原蛋白的分泌以及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的生成,减少伤口收缩,从而起到减小疤痕的作用[5].壳聚糖医用敷料的应用
根据不同组织部位对医用敷料的要求不同,壳聚糖敷料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如薄膜状、纤维状、海绵状和水凝胶状等,也可以与聚乙烯醇(PVA)、聚环氧乙烷、胶原、透明质酸、海藻酸盐和明胶等其他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复合,通过共混、接枝共聚等手段引入其他大分子链或向其中添加药物,以改进壳聚糖敷料的性能,满足医用要求。
3.1 薄膜类敷料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利用该特性将其制成各种各样的医用薄膜类敷料,如人工皮肤、促骨生长膜、口腔溃疡膜、牙周引导组织再生膜和药物载体控释膜等。采用不同的制膜工艺可以制成不同性能和用途的壳聚糖膜,而且壳聚糖的脱乙酰度、相对分子质量、浓度和化学改性等都会对膜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董德刚等[6]采用溶剂蒸发-凝胶法,通过专一性壳聚糖内切酶高效降解壳聚糖的方法,成功研制出具有纳米结构的医用多孔壳聚糖膜,反应条件温和,制得的薄膜空隙均匀、无毒性,多孔结构有利于对药物进行缓释、吸附,促进细胞生长,可用作药物载体。
吴清凌[7]将纳米 TiO2与纯壳聚糖共混制膜,纳米 TiO2均匀地分散在壳聚糖中,改变了壳聚糖大分子原来的排列,极大地提高了复合膜的结晶度。对复合膜进行热学及拉伸等性能测试,纳米TiO2改性后壳聚糖膜的热稳定性和断裂强度均有所提高。
赵婧[8]分别采用共混熔融-浇铸成膜工艺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聚乳酸/聚己内酯(PLA/PCL)复合薄膜和壳聚糖/明胶复合海绵,然后以 PLA/PCL 薄膜为外层,壳聚糖/明胶海绵为内层制备出 PLA/PCL-壳聚糖/明胶复合型医用敷料。该敷料可形成一个有利于伤口愈合的创面微环境,具有一定的强韧性、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高吸液性,以及具有抗菌、消炎、止血、镇痛等功效。
3.2 海绵类敷料
海绵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内含气体的固体材料。壳聚糖为天然高分子多糖类物质,与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的结构类似,可将其制成海绵状生物医用敷料。该种敷料可抵抗细菌的侵入,其海绵状多孔结构能够有效控制皮肤表层水蒸气的透过速率以及伤口分泌物的排出,因此在伤口敷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陈超等以蚕蛹壳聚糖和明胶为主要原料,通过冷冻真空干燥法制备出海绵止血材料,并探讨了浓度、混合比例、助剂、预冻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其止血指数(BCI)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30 g / L,壳聚糖与明胶混合比例为 1∶1,添加 0.01%的戊二醛和 0.5% 的 CaCl2,在-40 ℃ 下预冻 1 h制得的海绵敷料止血效果最好。
王茵等[10]以罗非鱼的鱼鳞为原料,经低温酶解提取出型胶原,将其与壳聚糖进行混合交联,经过冷冻干燥形成具有蜂窝状多孔的三维立体结构,制成胶原-壳聚糖止血海绵。该止血海绵具有较高的强度,三维网状结构有利于吸附血液中的血小板,促进止血过程。
樊李红等[11]利用壳聚糖带有的阳离子和海藻酸钠带有的阴离子之间的聚电解质作用,成功制备出聚电解质海绵敷料,引入多种抗菌剂,大大增强了其抗菌性,并具有较好的吸水性、透气性和稳定性。
丁晔等[12]以壳聚糖、明胶、PVA 和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出四元多孔复合海绵敷料。该敷料为乳白色,亲水性好,具有较高的透气率和吸水率。制备时利用聚阴离子(海藻酸盐)和聚阳离子(壳聚糖)的静电吸附作用,构成海绵网状结构,可代替醛类等交联剂,降低其毒副作用,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生物功能性敷料。
3.3 水凝胶类敷料
水凝胶是一种以水为分散介质,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三维网状结构的物质。亲水基团可与水分子结合,而疏水基团遇水后则膨胀形成聚合物,在水中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子产生溶胀,并在溶胀后可以保持其原有结构而不会溶解。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王津等[13]优化了壳聚糖/明胶/甘油磷酸钠体系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工艺,并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对其进行药物缓释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凝胶的pH 值与人体的酸碱度相近,甘油磷酸钠的添加延长了药物缓释的时间,而且可以避免因使用化学交联剂而导致的毒性问题。
柳淑婧等[14]以 PVA 和壳聚糖为原料,中性聚山梨酯-80 作为乳化剂,制备出 PVA/壳聚糖多孔水凝胶,具有高孔隙率、高含水性和较好的细胞相容性等特性,可以提高细胞的黏附性,与天然软骨组织相似,在软骨修复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蒋凯鸣等[15]用高黏度、高纯度、高生物活化性的β-壳聚糖代替 α-壳聚糖制备医用凝胶,测试其在不同 pH 值条件下的缓释性能。测试数据显示,β-壳聚糖凝胶 4 h 内可释放 90% 的载体物质,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4 载药类敷料
在壳聚糖敷料中添加药物可有效提高敷料的性能,促进组织再生,加速伤口愈合。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银离子、锌离子、环丙沙星、呋喃西林以及中药提取物等,还可添加碱性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及表皮细胞的生长,从而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
王军等[16]以壳聚糖为膜材,辅以明胶和甘油提高其黏附性和柔软性,并添加氧氟沙星药物,采用流延法制备了口腔溃疡药膜。试验证实,该药膜具有消炎、止血、抗菌和加快溃疡面愈合等特点,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 ,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Alemdaroglu 等[17]研究了含表皮生长因 子EGF 的壳聚糖凝胶对小白鼠二级烧伤的治愈效果。试验表明,该凝胶不仅可提高对创面的抗感染性,还具有药物缓释和引流等作用,可使细胞增殖加速,促进伤口愈合。
Cullen 等[18]报道了以胶原蛋白、壳聚糖为原料制成的伤口敷料,同时在敷料中添加银盐类抗菌剂,增强抗菌效果,减少伤口感染,并具有抗氧化活性,适用于慢性伤口的愈合。
彭耿等[19]将巯基化壳聚糖和砜基葡聚糖进行交联反应,制备出水凝胶,将其负载骨诱导生长因子后,植入小鼠体内,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降解和成骨情况。组织学评价结果表明,负载生长因子的凝胶异位成骨效果显着,可用于组织修复。
3.5 衍生物类敷料
壳聚糖大分子中具有羟基和氨基活性较大的基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到各种不同的衍生物,如季铵盐衍生物、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异丁基壳聚糖等。许多壳聚糖衍生物的生物活性优于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N,O-CMCS 是壳聚糖经羧甲基化而得的水溶性多糖,保湿性好。Chen 等[20]将一定浓度的N,O-CMCS 溶液滴入胶原溶液中,加入硫酸软骨素,经冷冻干燥后得到三维多孔网状结构敷料,再通过化学交联以提高敷料的强度。王丹等[21]将 CMCS 和甘油磷酸钠共混,制成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温敏凝胶,并采用 MTT 和体外细胞培养技术,测定不同浓度的 CMCS 凝胶对牙周膜细胞的影响,通过对比确定了温敏凝胶的最佳浓度。
刘权等[22]利用海藻酸盐的凝胶化作用,将药物载入微球中,再与 CMCS/PVA 共混溶液复合,经多次冷冻-解冻制备出复合水凝胶,并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讨论了不同 pH 值条件下水凝胶的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在中性或弱碱性缓冲液中该复合水凝胶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性。结语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治疗伤口方面具有显着的效果,是一种优异的医用敷料及组织工程材料,但由于壳聚糖存在可纺性不佳、强度比较差等缺点,难以满足生物医学发展的要求,限制了纯壳聚糖在医用领域的发展。因此,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以及加强载药体系的开发,是今后壳聚糖医用敷料的研究热点。相信在未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不仅作为体外医用敷料将获得广泛应用,而且在体内敷料的研发方面也将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芹,李晓辉,王贵波,等。壳聚糖胶原生物敷料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30-1031.[2] 李明春,许涛,辛梅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活性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30(1):203-209.[3] 刘伦杰,吴大洋,汪涛。壳聚糖的抗菌性研究进展与抗菌纺织品开发[J].纺织学报,2010,31(7):145-150.[4] 卢斌,钱利强,章志量。壳聚糖止血机理及应用进展研究[J].健康研究,2010,30(1):55-58.[5] 杨振,郭力。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创伤修复领域的应用进展[J].西部医学,2013,25(2):314-316.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
作者:石艳玲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 要: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授课获益匪浅,教师尽可能的将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动画和音乐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诱人的语言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学习心境,用饱满的精神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必然会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41-01 在教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已悄然步入英语课堂,教师已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它把传统的“一块黑板加一根粉笔”的教学模式打下擂台,对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促使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整。它能帮助教师备课,能实现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它是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均有体现
(1)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方位信息制作课件,获得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网络信息技术是英汉文化的桥梁纽带,这一点是旧的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
(2)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能把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调动出来。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网络是当今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通过教师正确有力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多媒体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的感官刺激,对初中英语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3)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最原始的切入点是创设情境,最基本的功效是激发兴趣。首先在“课前激趣”环节用上多媒体,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从“课间”集中到“课上”,身体、心理和知识上都准备就绪,以便集中精力充满信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执教“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这一单元时,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上网查找偶像的照片及信息。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完成了作业,全班四十八名学生给出了二十六份答案。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4)为考查每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还可应用与教学评价中。它能客观地反应课堂教学的优缺点,从而便于及时地找出不足和进行补救。信息技术巨大的容量和快捷的方式为听力课快节奏的、多种形式的、大信息量的语言材料的选用提供了方便。它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英语交际情景,能克服本族语的干扰,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的改革发展中,语境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通过创设最佳的语境,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与特别的回味,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在人教七年级“Why do you like koalas?”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了多种可爱的动物照片,并配以多种动物的叫声,以及动物的生活场景。通过简单操练,学生便能闻其声说其名了。在接下来的游戏环节,通过一组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表演,其他学生进行猜测。这样动静结合,音、形、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感官,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各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不但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疲惫之感,又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保持学习兴趣的持续性。3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认知规律显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才能把知识学好、记牢,达到真正的掌握。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交际环境上起着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英语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大量交际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创造自然的交际对话条件,最大限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当遇到教师不易讲清和学生不易掌握的重难点内容时,多媒体设计出的与生活相贴近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感知、理解语言,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总之,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授课让我获益匪浅,我尽可能的将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动画和音乐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诱人的语言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学习心境,用饱满的精神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必然会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主题为线索的教育方向。
第三篇:浅谈“呼吸”在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作用与应用
浅谈“呼吸”在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作用与应用
【摘要】在生活中呼吸是个很小的动作,但是却与生命息息相关。舞蹈艺术中,呼吸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艺术生命密不可分。在民间舞训练中合理的运用呼吸,不仅有利于人体内部循环的平衡性,而且有助于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民间舞蹈训练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舞训练是受呼吸牵制、操纵的,只有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整个民族民间舞表演才是成功的。本文就呼吸在民间舞蹈蒙古舞为例,详细介绍呼吸在蒙古舞中的作用和应用。
【关键字】:呼吸 舞蹈 民族舞 蒙古舞 作用 应用
一、呼吸的含义和与蒙古舞的关系 呼吸的含义
1.1 生理呼吸
生理呼吸也就是广义上的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吐故纳新,以及人体内部所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进行的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都是通过氧化体内营养物质而获得,从而从外界不断摄取氧气,同时释放体内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完成了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做成的全部呼吸过程,称之为自然呼吸、生理呼吸,它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呼吸能体现人的心理状态,呼吸频率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呼吸,不同的呼吸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新平是呼吸沉稳,紧张、激动时呼吸急促,呼吸和情绪是相互的。自然呼吸使得心脏跳动,血液流通,是维持生命存在的根本。1.2 艺术呼吸
舞蹈中的呼吸也称之为艺术呼吸。艺术呼吸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处理、合理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需求上升为理性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韵律、风格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相比生理呼吸来讲,艺术呼吸就是舞蹈的“动力线”,它给予舞蹈的肢体语言以内涵,赋予舞者肢体以生命,使观者和舞者之间达到很大程度的共融。舞蹈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
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舞者的肌体能力,以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
民间舞中的呼吸一般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四种形式组成。呼吸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和戛然的停止;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
l、快吸、快呼。这种呼吸方法常出现在动作小而快,并带有跳跃性的动作,它所表现的情绪多为欢快、喜悦的。
2、慢吸、慢呼。这种呼吸的方法常出现在节奏较慢,上下起伏,节奏平均的动作中,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缓慢、悠长、恬静、连绵不断。
3、慢吸、快呼。这种呼吸方法常出现在慢起快落的动作中,呼吸可使动作显得流畅,有重量,脚下有根。
4、快吸、慢呼。这种呼吸的方法常出现在快起慢落的动作中。给人的轻盈、柔美、秀丽感。呼吸与蒙古舞的关系
任何艺术都需要运用气息,无论它是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还是舞蹈。呼吸之于舞蹈,不仅仅只局限于舞蹈的力量和协调能力,它更作用于舞蹈的姿态、舞蹈的感觉、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更加自然、更加流畅、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生命力。呼吸能够烘托舞蹈的语汇、舞蹈的内容,使之更加充满活力、更富于激情。呼吸是舞蹈的感觉、舞蹈表现力的支点和精髓,是舞蹈得以完善体现的原动力。通过完美的呼吸,并使之贯穿于舞蹈作品的始终,这样舞蹈作品才能让人感动、催人奋进、使人陶醉。只有这样的舞蹈作品才能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呼吸在舞蹈中运用的成功与否,是一个舞蹈能否成功的关键。讲究不讲究舞蹈时的呼吸,决定了舞蹈初学者的进步;能不能自觉地、完美地、有创造力、有感染力的呼吸就决定了舞者的终身成就。由表及里、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舞蹈艺术表演,是由呼吸伴随着舞感和舞蹈表现力而成就的。
由此可见,呼吸是保持舞蹈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样的针对蒙古舞也不例外。它是保持节奏的基本,一呼一吸本身就是节奏,而蒙古舞就是充斥着节奏的模式。它表现出来的起伏、张弛、动静都是由呼吸起伏张弛的节奏夸张而形成的,这样的节奏给予蒙古舞以生命,使其动作中充满了节奏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产生了不同质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通过意念支配、控制的艺术呼吸,从而体现出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使节拍变得有节奏性与表现力。
二、呼吸在蒙古舞当中的作用
呼吸是民族民间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赋予民族民间舞蹈以生命,塑造了民族舞蹈的灵魂,中国的民间舞蹈追求“以心带情,以情带动”,心与呼吸紧密相连,在舞蹈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
呼吸是由节奏产生的,而节奏的起伏和张弛恰恰是通过呼吸节奏构成,这些节奏可以丰富舞蹈的生命,促使动作充满节奏感,通过轻重缓急的呼吸表现出质地各异的变化,从而赋予身体动作的节奏和层次感、产生对比度。艺术呼吸通过产生节奏的变幻,促使风格的差异能较好的表现出来。对于民族舞蹈来讲,关键是要体现出风格。
正确合理的运用呼吸,其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将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对舞者自身所要表现的艺术内涵与思想感情将有完美的体现。我们常可看到有些舞者在舞蹈中上身僵硬,气都弊在胸上,妨碍呼吸肌的松驰,或气喘吁吁,满面通红,这都是呼吸不加控制不会正确运用的结果。它会直接影响剑舞者的表现力,会破坏舞者所刻画人物的形象。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如果一举手一投足都没有呼吸的运用,光舞动一融虚假的外壳.谁能认为这是舞蹈?谁还能承认这是一个舞者呢?所以在民问舞训练中,只有正确的运用和把握各民族的呼吸特点,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肢体的表现力,使节奏、呼吸、舞姿、技能等方面融合在各民族特定的风格和情感中。才能创造各民族更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
舞蹈是舞者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呼吸则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种舞姿,使之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者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够把握动作的内在力量,并能解放各部位,使肌肉充分舒张、收缩,动作松驰流畅。这就要求舞者们要正确认识舞蹈中艺术呼吸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
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古人民的精神风貌。蒙古草原,广袤无垠,四季鲜明。历史上草原民族面对天运和人运的和谐统一,徘徊于生存的主动与被动之间,四时有序、生命无常。磨砺出蒙古族处变不惊,去留随意的心理韧性。蒙古族舞蹈中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胸背训练,在收与放、关
与开的对立统一中运动进行。胸背训练以呼吸控制肌肉感觉,自然牵动胸背部的每个关节,收是那样的细腻而深沉,放是那样的苍劲有力,犹如在风雪中迎风而上的苍鹰,傲然挺立,充分显示了蒙古人作为游牧生活的主宰者那种挺拔豪迈、气壮山河、洒脱奔放的刚劲有力之美,展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它和蒙族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呼吸是蒙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和掌握蒙族舞蹈的同时,要把握好对呼吸的控制能力,从而体现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审美价值。蒙古舞也来源于民间百姓,来源于民族本身,它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舞蹈中这些都必须通过呼吸的长短、大小来一一体现。科学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优美动人,表演充满活力。
三、呼吸在蒙古舞中的具体应用
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彪悍刚劲,并以抖肩、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
舞步、肩部、手部、臂部的训练中必须有呼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还需要呼吸进行动作的衔接,表达感情。由于蒙古族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差异,形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质。蒙古舞中后靠的姿态,横抻的动态就跟他们曾经经历过的英雄年代、“马背民族“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蒙古族舞蹈多以呼吸带动动作的起伏,以流畅自如的气息体现工作的轻重缓急,大小强弱、抑扬顿挫。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主要是重拍慢吐气,弱拍快吸气。重拍慢吐气可以表现蒙古民族彪悍、健壮、粗犷的个性;弱拍快吸气可以表现出蒙古民族沉稳、豁达、洒脱的形象。快吸快呼如硬肩、笑肩,快吸慢呼如抖肩、柔肩、绕腕、软手、柔壁等,慢吸慢呼如单耸肩和双耸肩。
例如趟步加柔臂的训练,通过肩部的延续,出现波浪形的延伸,增强膝部的平衡能力,加快动作的移动,在动作中,呼吸下沉。趟步要求膝部掌握平稳,并步的动向移动,在动作中,手臂向下压,一节节抹,手臂都要走下沉的曲线,双膝稍弯,重心慢慢下移。到换反面上步时短暂的快吸气,以此类推,最终完成整套动作。
正确、合理的体会和把握呼吸,可以很好的表现蒙族舞蹈的魅力。完美的运用长吸气、慢呼气,通过这样的气息,可以更好的表现人物置身大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舞蹈中丰富的肩类动作也需要呼吸的支撑,使得动作在快吸快呼中交错进行,呼吸与动作交相呼应,更好的表现蒙古舞蹈的魅力。
结论
呼吸是人的“生命线”,科学的艺术呼吸又是一个人艺术生命的“生命线”,呼吸在民族舞蹈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各个民族舞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因而要很好的使民族舞蹈发展下去就要合理的运用呼吸,明确呼吸的重要性和切实的运用,希望通过对呼吸在民族舞蹈蒙古舞中的作用与应用的研究,可以为大家带来一点启示,为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增加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新.呼吸在民族舞蹈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08年第1期
【2】 李蓉.浅谈“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艺术探索.2009年第4期 【3】 周力澜.蒙古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探析.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
【4】 廖敏.试析民间舞教学中“呼吸"的重要性.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 范红艳.浅谈舞蹈与呼吸——呼吸是舞蹈的灵魂.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作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作用
【摘要】
本文就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凸显出来的优势与其作用的问题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师教学的帮助,教师在备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知识的储备,扩大课堂容量,也可以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范例;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很好的辅助教学。二是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优势,主要包括语感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学会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这三方面中存在的优势。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教师、学生、作用。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的应用范围日趋增多。以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包括:生产、运输、医疗等多个方面。而对于教育这个国家重点项目,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能例外。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也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只有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于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的帮助教育事业取得更为突出的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很好的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与作用。若信息技术能与语文教学合理的整合起来,不仅能辅助教师教学,更快实现教学目标,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多方面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开拓他们的视野,成功实现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
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声音、图像、视频、课件等多种多媒体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教师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技术保障和辅助工具,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介。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储备与效仿借鉴的空间。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小学语文而言,一篇篇简短的课文就可以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大到科学历史,小到一条自然规律或者做人的道理。例如:小学语文中的《草船借箭》和《曹冲称象》讲述的就是著名的历史故事,《蝙蝠和雷达》讲的是科学方面的知识,《动物过冬》和《雪地里的小画家》讲的又是有关动物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还要掌握其他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就必须做好备课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查阅更多的课前准备资料,拓宽知识面,为学生准备一堂丰富多彩的课,让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中收获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DVD影像资料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取其中精华,不仅可以通过与优秀教师的比较来提升自己,也可以选取优良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信息技术能够辅助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增添课堂趣味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导课环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一小段视频或者图片创设当堂课所需要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控力还较差,更需要教师通过他们喜爱的图片、音乐、游戏等创设出有趣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去学习,收获的效果会更好。如果以声音、图形来创设课堂情境,就能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可见语感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要想提高语感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将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联想,身临其境的感知文章的情感,找到共鸣,再理解文章各方面的主题时也就更容易了。例如:初中生必学的一篇课文《背影》,这篇课文重点要让学生感知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然而对初中生而言,很难有坐上火车出远门的机会,可能无法感觉到作者当时的心情,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所以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一段《背影》改编的视频,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更深刻的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学生还可以通过与课文配套的课文朗读资料,通过反复的听与跟读,也能培养他们的语感,并纠正错误的发音,锻炼自己的普通话发音与朗读时需要的语气与语调。
其次,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提升作文写作的能力。作文一直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遇到的困难最多也最害怕的一项,但是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学生在作文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作文教学比较枯燥,难以认真听讲;理解作文题目时感觉吃力,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这时,信息技术就能很好的发挥其特殊功效。如果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不只是枯燥的讲解,而是配有生动的课件,加上有趣的图片或者音乐,学生就更加自愿去听讲,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吸收到的有用成分就更多。在学生理解作文题目时,如果感觉有困难,可以通过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资料中直观形象的图片,帮助理解作文题目。尤其是小学生的作文,有很多是记叙文和想象故事,如果配上了相应的直观图片,学生看起来就更直观,更容易找到在自己生活中与图片相关的共鸣,也就理解了作文题目找到了写作灵感。另外,学生还可以观看更多的图片和动画并展开联想进行描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写好作文,而且还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语言运用及交际能力。
再次,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每个学生之间都有个体差异,有些学生不可能将课堂中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这些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机、教师课件等再次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动画进行观看,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课文。在学习到《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如果有兴趣就可以到网络上搜集小兴安岭的相关资料,看一些真实的照片,加深他们的印象,也能拓展他们知识面。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体现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不管在小学还是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同时起作用,达到语文教学所要达成的相关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更多的优势,让其发挥出最有效作用,进而达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瑞萍,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C],2010,(03)
2、俞杨春,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G],2004,(01)
3、陈传兴,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G],2002,(08)
4、杨春华,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G],2010,(20)
5、冯燕红,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G],2009,(22)
第五篇: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
0.引言
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
动调节下进行的,且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1]
。因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具有安全性,也与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1.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1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
安全科学已经揭示,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各种危险或隐患,通常归为三类:即人、物和管理的因素[2]。
人的因素指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缺陷,还可能形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隐患。物的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及其具有的潜在破坏和伤害能力的存在,它随
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是事故的基础原因,事故的严重程度
往往随着物质不安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管理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根据对多年来发生的事故对比分析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管理缺陷。
事故的原因可简要概括为下述模式[2]:
不安全状态(物)+管理缺陷=事故隐患
不安全行为(人)+事故隐患=事故
凡是具有物态和能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事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事故隐患或者是激发了危险因素而造成事故的任何缺陷称为管理缺陷。危
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同时存在就构成了事故的隐患,而在有事故隐患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2]。
安全伴随着生产过程而存在,它与生产过程共存,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安全管理就是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按照安全的客观规律对系统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料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职能来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实现既有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是伴随
着生产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有效地控制(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达到安
全生产的既有目标。1.2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要[3]。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动机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对安全问题认识的差异,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个体的需要是否符合客观,个体的行为异常及生
理缺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对福利待遇不满,规章制度不力,亲朋有矛盾,作业环境不良等干扰而造成的挫折情境[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对安全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心理会对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表现为“正确”的行为;当人的心理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失误”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不符合安全规程的作业或操作,有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3]。
因此,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三大关系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是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事故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在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制定安全标准、建立和健全安全预警机制逐级负责制、动态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分析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在安全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达到能较为准确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采取措施,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2.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个人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由于某些心理特征决定的[3]。例如在个体行为中,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事、逆反、凑合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心理因素,对保障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1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2.1.1侥幸心理
侥幸是一种超乐观估计,把存在一定发生可能性的事件当作不可能发生,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最后采用非理性的方式行事。由于偶然原因得到一点小小的成功或免于不幸,总认为“命大”、“天意”,因而边毫无顾忌地干一些盲目的冒险动作。这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对工作安全危害巨大。2.1.2惰性心理[3]
是指在作业中尽可能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就省力,能省事就省事,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
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干活嫌麻烦图省事,该做的不去做,使得安全出现隐患和漏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而造成的。2.1.3麻痹心理
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口是心非,盲目自信。麻痹心理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盲目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以老职工居多;二是强化以往成功经验或习惯,多次做也没问题,我行我素;三是高度紧张后的精神疲劳,产生麻痹心理;四是个性因素,一贯松松垮垮,不求甚解,自以为绝对安全;五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2.1.4轻视心理[4]
当安全与生产、人和物之间发生冲突时一些管理者潜意识中还是见物不见人,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凸显出三种现象:“亡羊补牢”现象即安全生产工作平时不重视,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满足于表面化、形式化。事故隐息不及时排除,直至发生事故才悔之晚矣;“愚民政策”现象即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和小团体利益,有的单位出了事故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极力内部“摆平”,把“四不放过”抛在脑后;“外归因”现象即出了事故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归因于外部,未找出真正原因,就敷衍了事。2.1.5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行为上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
不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有时表现为当面顶撞,拒不改正;有时表现为
表面接受,心里反抗。2.1.6逞强心理
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如果它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积极表现自己,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总认为自己有工龄,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冒险作业。长时间做相同冒险的事,难免会有疏漏。2.1.7从众心理[3]
这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如果大家违章,就心甘情愿与大家一起违章。
2.1.8冷漠心理[3]
持这种心理的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自己对分管的工作也常不负责任。表现在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不闻不问,冷漠看待,常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个别的还会错误地认为
态度孤傲一些就是有“个性”的表现,致使别人不愿意接近。2.1.9紧张心理
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员工,主要表现在工作能力素质低,操作技术不熟练,生产工艺不熟,缺乏工作经验,应变能力差,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甚至茫然无措。
2.1.10情绪心理[4]
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
本原因。情绪变化主要由应急事件对心理影响产生的,比如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息重病或死亡、子女就业困难、家庭不和睦、本人患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
2.2应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不安全心理的产生
2.2.1根据岗位特征,选择心理素质合格的人员上岗[5]。
什么样的员工适合做安全生产工作大有讲究。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岗位,应尽量做到人岗相适。要特别重点关注三种心理特征类型的人群:
(l)急躁型,表现为遇事求成心切、胆大、反应快、工作草率。
(2)轻浮型,表现为喜欢轻举妄动、工作忙乱、顾此失彼、不爱学习、不肯钻研。
(3)迟钝型,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呆板、判断和应变能力差。
2.2.2进行安全生产情感教育,培养职工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
要把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作为培养员工安全心理的切人点。应通过安全心理学讲座、谈心、观看安全教
育录像片等有效的安全心理教育形式,使其得以有效的实施。要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员工安全心理的欲望,让职工在情感上接受安全生产,在思想上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在行动上自觉地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
2.2.3注意职工安全心理问题,合理安排工作[5]。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安排工作。心理准备不足,从事危险作业,出事的几率比较高。安排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每个职工的生活习惯,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工作、人员和分工,有的放矢地做好该做的工作。
2.2.4缓解职工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5]
人的心理在“常变”,安全管理也需要“常变”。企业在制定安全政策时、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在“复杂人”的基础之上,把“人”想得复杂些。要提高职工的主观幸福度,缓解职工心理压力。要帮助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精神状态。2.2.5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3]
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主体活动,力所能及地改善员工生活、居住、生产环境,广开育才渠道,引导员工学技术、练本领、学知识,长才干,创造满足员工成长需求,促使员工学有条件,娱乐有设施,活动有场所,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2.6搞好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
要以塑造人和培养人为目的,扎
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不断地培养企业良好的和谐劳动环境,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
2.2.7坚持科学的企业管理,良好企业氛围促使职工良好心理因素的养成企业领导者要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排除各种不良刺激,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职工的实际问题。要让每位员工深刻认识到,每个人在每个安全环节上,担负的都是百分之百的责任。要想尽一切办法抓安全,让电力安全的管理科学化来替代管理的经验化。
全生产中人及其心理这一关键因素,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
3.结论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而心理活动影响人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要能够正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能够准确抓住安
[6]
参考文献
[1]颜昌华.把握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安全管理质量[J].质量与可靠性,2000(06).[2]刘祜.浅谈安全管理与人的心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9).[3]李新员.员工个体心理因素在安全管理中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10).[4]吴辉.安全行为与安全心理[J].现代班组,2009(06).[5]廖元文.安全管理与心理疏导[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03).[6]曾尚蕾.浅谈心理学原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科学应用[J].冶金信息导刊,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