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论文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一、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帜
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与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并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同国民党的关系。国民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没有合法地位,力量要弱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逼蒋抗战到联蒋抗战的艰难过程,其间,适时采取的两个重要政治步骤,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重要政治步骤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个重要政治步骤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以通电的形式致电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通电发出后,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支持,并且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
事实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维护,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把敌后战场变成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 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略方针,是以游击战争为主。依据主要是两个。其一,是中国的国情。其二,红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游击战争“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要把游击战争坚持到底。八年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仅在敌后战场表现出了“很大的威力”,而且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各部队破坏敌人“以战养战”政策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到了1943年,日军在占领地域仍然不得不为一些重要军需物资的开发担忧。日军的战斗详报不得不承认,中共武装力量“对破坏重要的战争资源地区及设施的策动渐趋激化,其手段也更加巧妙、恶毒”,不可等闲视之。
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团结了全体人民有力地抗击日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是领导东北抗战,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日本很快就侵占了东三省,这就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事变发生以后,中央和中共省委立即有了反映,发表了宣言,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作为殖民地的野心,喊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就是要抗日,反击侵略者,要同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这些宣言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东北的初期抗战中,抗日义勇军活动的一年多时间里,可以说主体并不是共产党,但是中国共产党对抗日义勇军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抗日义勇军所做的奋起抗战就是响应了共产党的号召。另外,共产党派出了一些党员到抗日义勇军工作,像杨靖宇、赵一曼等等,在义勇军里进行一些很细致的、具体的工作。同时我们党还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游击队,到1932年底、1933年初,随着义勇军的消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党发出的对东北各级党组织、党员的指示信以后,可以说东北抗日斗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了。我们党贯彻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义勇军余部、三民队等等抗日武装,在统一抗日力量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别是我们党为加强对东北抗战的领导,1934年9月,那时候中央在白区已经被国民党破坏掉了,中国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派胡平到东北,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具体指导东北的抗日战争,他进一步贯彻了反日主义策略,积极指导了反日武装斗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1936年7月组建抗日联军以后,东北抗日战争开展得更是轰轰烈烈,规模比较大,范围比较广。在1939年10月到1941年3月,我们党领导的抗联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很大的抑制和打击作用。即使到了后来,到了1940年以后,在日军和伪军的联合讨伐下,抗联遭到了大破坏,3万人减少到了不足两千人的时候,我们党也没有放弃抗日旗帜,仍然在东北开展了艰苦的游击战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东北抗联配合苏军收复东北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二个中流砥柱的表现,是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大家知道,中日战争是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要把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各个党派、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战线,共赴国难。日本敢于侵略我们,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国共对立、内部不团结,不把一切力量组织起来,就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致胜的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形成和坚持过程当中,我们共产党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初,我们党就提出了愿意和国民党军队联合抗日,1月26日,给东北发出了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信,这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起到了好的作用。1933年10月,王明、康生联名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写信,说明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步骤,强烈要求建立统一战线,把对象扩展到愿意抗日的除了国民党以外的所有党派团体,发出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具体纲领,建立中华民族推进反日运动和组织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这个纲领后来经过宋庆龄等1779人联合签名公开发表,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用也是非常大的。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我们发出了八一宣言,提出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是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提出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要求,强烈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政治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是我们党自身,对凝聚整个抗日的力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促成的,“八一宣言”提出了以后,确定了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这个工作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之一。会议之后,党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在1936年8月25日发出了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书,毛泽东还多次写信给国民党政界、军界的重要领导人,包括写给蒋介石,也写给民主人士和无党派的民主人士,收在毛泽东书信集里就有20多封,信中情真意切,表达了共产党强烈要求合作抗日的愿望。1937年我们党提出了五项要求、四项保证,有原则地作出了重大让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全面抗战阶段,我们党在坚持和维护统一战线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说提出统一战线独立自主的原则,处理和国民党的关系中提出了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要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等等,有力地维护了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就是刚才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中国抗战起来了,怎么抗,怎么样才能把抗战坚持住,取得胜利呢?当时这个问题也提到了国共两党面前,对两党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共产党是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写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论持久战》,正确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分析了敌大我小、敌小我大、敌强我弱等等,预言了抗日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必胜日本、日本必败。这里也科学分析了我们的武器装备训练都不如日本,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要需要长的时间,要搞持久战。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方针是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的,因此这个方针也是被国民党接受的,实际上它成了整个抗战的战略思想。实现胜利是靠什么呢?国共两党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理念也是不一样的,尽管国民党也认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共产党认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靠人民,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动员民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进行战争,这是毛主席的名言,共产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致力于动员全民族抗战。首先,我们是以抗日的模范行动抗战,高举抗战旗帜,在这个抗战中,共产党确实是做得非常好,我们让老百姓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抗日的,同时动员人民,要给人民以利益,使人民在政治上享受民主,经济上得到改善,这方面共产党也确实做得很好。
第四,体现在坚持敌后抗战,形成和正面战场相结合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按照分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联是担负敌后抗战的任务,与正面战场相结合。我们党在敌后极其艰苦、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和创造精神,很快打开了局面,这相当不容易。以后逐步使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有效地抵抗了日本的侵略,配合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62%到75%,伤日军52万多人,这个数字说明共产党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敌后战场在大的环境和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是没有办法和正面战场比的,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五,体现在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表现在坚决抗日上,我们不但这样说的,抗日旗帜举的高,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的鲜血洒在抗日战争过程当中,国民党牺牲了200多万将士,共产党牺牲了50多万将士,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是不对的。自从国共合作以后,国民党就给了我们几个师、几万人的编制,共产党军队在敌后获得了大的发展,这个发展是在同敌人作战得到的,但是国民党并不承认,当然也不给那么多的军衔,一个团很快发展到了三个团,这些编制是国民党不承认的,所以说共产党军队牺牲了很多将领也榜上无名。共产党先锋模范作用还集中体现在党的建设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上,这个时期,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是非常好的,是民主的模范,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做到了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小老婆,三没有娼妓,四没有人发国难财等等。这不是共产党人自夸的,是国际上公认的,国民党人、民主人士,没有人不认可这点,否则就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抗战之后不久共产党就同国民党斗争中得到天下。
肯定共产党的作用,并不是否定国民党的功绩,正面战场上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在战争中牺牲的几百万国民党的官兵永远得到我们肯定。但是国共两党相比,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共产党比国民党做得更好,这是历史。
第三篇:中国少年先锋队在中国共产党中的作用
中国少年先锋队在中国共产党中的作用
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并委托共青团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预备队,肩负着通过组织教育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使命。
一、少先队的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交给少年先锋队的任务是: 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立志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好品德和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好作风,勤奋学习,锻炼身体,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少先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无产阶级的远大理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朝气蓬勃,刻苦拼搏,谦虚谨慎,善于团结,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二、少先队的性质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阶级,年龄小,知识少,各方面都不成熟,没有定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好行为、好品德也是一种萌芽性质,需要给予爱护和培植。由于年幼无知和外界的不良影响,他们又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需要给予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是我们培养教育的对象,因此,不能仅仅在少年儿童中间挑选一批“先进分子”入队,而是要把符合队龄的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通过队的组织和集体活动来教育培养他们,而不是要队员去起先锋作用。
少先队是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我们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队伍中有三支积极的力量:第一支是伟大而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这是领导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锋队;第二支是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一支勇于进取,不怕困难,富于创造的突击队;第三支是时刻准备着的中国少年先锋队,他们将是担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任的预备队。从少先队到共青团,从共青团到共产党,是人生进步的三个阶梯。
少先队为少年儿童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即:“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少先队员们只有在经常的队组织的活动中,才会逐渐懂得现在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实现这个伟大目标,从而使他们从小的时候开始,就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此促进自己的进步。
三、少先队的作用
少先队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少先队的作用。少先队的事业是共产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千百万接班人的任务,少先队的工作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员是组织的主人。少先队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不断增长才干。少先队在少年儿童教育事业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配合学校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促进广大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少先队不同于学校教育,少先队的主要教育手段是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少先队通过它独特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做好少年儿童工作,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篇:浅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浅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七七事变”事变后,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展开„„
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 1937年7 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非偶然,它是在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下、在新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国际国内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也是在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支配下发生的。
抗战爆发时中国国内的形势:抗战爆发时,国力衰弱、政局动荡,阶级矛盾尖锐、冲突激烈。这时的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军事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等各方面都大大的不如日本。
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社会环境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积极争取民主,督促国民党推行政治民主化,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战争的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策略,不仅有效地遏制了国民党的***,而且使党的力量也获得迅速发展和巩固。
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抗战路线,领导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有效地打击钳制和吸引了敌军。从战略上和具体战役上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正面战场的战斗。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到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主要进行运动战和游击战,主要是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正面战场的战斗。同时,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辟了很多抗日根据地, 广泛发展群众武装,使人民军队得到壮大。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领导人民军队进行艰苦的战斗的同时,还广泛地发动群众在敌后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组织广泛的群众运动,与国民党的投降派、妥协派作坚决的斗争。先后多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有理有节的方针,始终以民族大局为重,坚持独立自主的斗争原则,坚决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思想建设上, 中共党员解放思想, 破除教条, 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多方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系统提出和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及其总路线, 还有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 提出了“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概括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 , 以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 三大作风”。中国共产党员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抗战的胜利。
抗战中, 我们党在政治、军事、党的建设、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展示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使得这场战争演变成为党为民族解放和幸福而前仆后继, 带领人民坚持抗战, 不屈不挠浴血奋斗, 最终取得胜利谱写的英雄交响曲, 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愈益紧密结合, 走向成熟并日益发展壮大, 实现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重大历史转折的新阶段和新篇章。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所预言的那样:“ 这样一场战争只有在最先进的革命领导之下才能获
胜。· · · , ·一旦人民真正大规模武装和组织起来, 共产党将尽一切可能来实现对日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但在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政略、战略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失误,如抗战态度不够坚决彻底、战略战术运用不够得当、民众动员不够广泛等,从而迟滞了抗战胜利的进程。首先,国民党当局实行抗战,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形势和压力 ;其次,在抗战过程中尤其是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抗战态度呈现出两面性。当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也认识到民众能否广泛动员,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操作中,国民党当局却奉行片面抗战路线,认为抗战主要是政府和军队的事。尤其是国民党在“一切服从军事”的前提下,往往置广大人民的生死于不顾。国民党的这些倒行逆施,不仅不能深入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战,相反大大摧残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无数的事实说明,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已经完全丧失了民心,这为其日后在大陆的失败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的新的开始,它废除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洗刷了百年耻辱,实现了民族的解放,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可以说,在这场民族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不能掩盖和否认的。今天,我们应客观地、历史地反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不能否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诬蔑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占领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和通电,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中国共产党派共产党员杨靖宇、赵一曼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共产党员吉鸿昌和爱国将领冯玉祥等人,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他们奋起抗战,收复了多伦等失地,把日军赶出察哈尔省。后来,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夹击下,同盟军弹尽粮绝,宣告失败。抗日将领吉鸿昌被国民党杀害,就义前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5年,日本再度南侵,威胁平津。国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本的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内容是“国民政府中央势力撤出河北省,取缔一切抗日活动。”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开会,确定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观点,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主张,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战前线。
1937年8月22—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省洛川县城北10公里处的红军指挥部驻地冯家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任务的报告,张闻天作了政治形势的补充报告。会议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后的新形势,指出,国共两党的争论已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的问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会议认为,中国的抗战是艰苦的持久作战,必须经过持久作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的具体政策:一,必须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二,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作斗争;四,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五,八路军的具体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四、改革政治机构;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七、改良人民生活;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随后,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展开游击战争。1937年11月,建立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两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攻,收复了晋东北12个县,冀西20个县,察东4个县。后遵照中央指示,于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西起同蒲路,东至渤海;北起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南至正太、德石路。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日本军一时不敢向前推进,把很大数量的军队停留下来,企图用以消灭那些游击队,但是,它却没有根本影响到那些游击队的发展,他们反而在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的边界上建立起了和日本军长期作战的根据地。现在这个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国北方人民在日本军包围下和日本军继续战斗的最坚实的一个堡垒。”-----安特尔《晋察冀边区视察记》
从1937年至1945年反抗日本占领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有: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也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在聂荣臻率领下,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抗战八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下辖46个县,320万人口。由贺龙、关向应领导创建,后又与当地武装相结合,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包括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还有河北、江苏各一部分,下辖96个县,1350万人口。1937年冬至1938年,共产党先后建立鲁南、胶东、清河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华南抗日根据地:包括东江、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原在东江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在曾生等领导下,组成抗日游击队,建立东江根据地。
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由杨靖宇领导。“卢沟桥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他们以打击敌人后方和援助关内抗日为中心任务,破坏交通,使日本侵略军疲于奔命。后来,日军主力回师敌后,东北抗战转入极端困难时期。东北抗日联军被迫出没在大森林中。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和装备优势的日军坚持斗争,直到获得最后胜利。
苏北抗日根据地: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个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苏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东临黄海,南至长江,与苏北、淮北、淮南、皖江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相连。皖南事变前统称苏北。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
淮南抗日根据地: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演变而来,它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津浦路纵贯其间。
皖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浙东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是皖南事变后由浦东南进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以及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来的一大批干部,经过艰苦奋斗,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河南抗日根据地:开辟河南新区,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鄂豫皖抗日根据地: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是1938年武汉陷落后逐步开辟的,习惯上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或鄂豫边区,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
湘鄂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后,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鄂南抗日游击区。
东江抗日根据地:地处珠江江口、广(州)九(龙)铁路两侧,包括东莞、惠阳、宝安、增城、博罗等县。这里面向大海,背靠广州,是日军进攻广州、侵犯华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初,长期战斗在海南岛的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马白山分任正副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队员300多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战争形势发生变化,随着战线的延长,日本国内兵员不足,自然资源紧张,不得不改变侵华方针。1938年底,日本首相近卫文蘑发表声明,提出所谓日中“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引诱国民政府投降。在日本政府的引诱下,国民政府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略者既定方针,但不同时期其侵华方针有所不同、手段也不一样,产生的后果更是不一样。抗战初期,它以主要兵力进攻国民党军队,企图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相持阶段到来后,它迫于战线太长和中共敌后抗日活动的压力,改变了侵华方针。对国民党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九二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的必胜的信心。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路战役。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
敌后抗日武装成为抗战后期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