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民主与和谐的社会努力作文
为民主与和谐的社会努力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民主与和谐的社会努力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主,顾名思义便是人民有参与事情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和谐,是指对立失误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由此可见民主与和谐二者便可左右国家的安定,社会的繁荣。
在著名的戊戌变法过程中,其中一人便提出:“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这等言论,现代的社会,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维方式千奇百怪,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素质的加强,和谐,这个词便被提了出来。我国便是一个和谐的国家,同时我国又倡导民主,发展民主。其实,民主与和谐不只是国家大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直接反省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有人说:“让持有相反观点的人也能心平气和的坐在那里,平静的与他人相处,这边是民主。”让那些看上去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在我们身边,便是和谐。和谐也明珠,其实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
其实,民主与和谐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独立的存在。我们要与人沟通,接触,就会产生与他们不同的思想,在当人与人之间出现思维方面的差异是,和谐就有了重要的作用。而民主就是无论你是否认同这些观点,都能够带着友善的微笑去倾听,去感受,去交流。在这和谐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就可以促进我们的思想的进步。
而民主也不是无原则的宽容,和谐也不是无止境的`忍让。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公平即和谐,没有公平就没有和谐。”康德也曾经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民主,并不是无原则的,它不是人云亦云,是非不辨的态度;不是口是心非、见利忘义的利益,更不是收买人心、阿谀奉承的手段。真正的民主,是以道德和法律为准则的,不论任何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跨越这两道鸿沟,即使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里,个人也应以大局为重,不能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所以民主并不是一味的忍让,而是要像孔子一般,从把握内涵,适时合理的去使用它。
这就是民主与和谐,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只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加强我们的道德素养,那么和谐的社会就会如期而至。和谐的存在,就会使民主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未来美好的明天,为了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与民主的社会而努力吧!
第二篇: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民主法治作为六个基本特征的第一条,意义十分深远。
一、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本特点,影响和决定了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并不是完全并列的,民主法治居于首要位置和高一个层次,直接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完全可以说,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由于实现民主的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和谐状况。建立在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基础上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现代民主政治既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与社会管理,对国家重大事务享有知情权,就各项重大决策和立法建议进行充分表达和交流,就能更好地反映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相对人治而言,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国家形态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一个不实行法治的国家不可能是现代化国家。国家主要以法律手段来治理国政和进行社会管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社会调控和管理才能摆脱随意性和特权,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党章。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把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写入我国宪法。这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开始全面走上法治的轨道,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分析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特征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民主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主体和利益需要的多样化,使得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对立,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和动荡的根源。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当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来进行恢复和修补;当社会主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根据法律规定自行调节或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端,从而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总之,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的法治,才能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才能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公平合理地分享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第二,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不可能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民主法治可以奠定诚信友爱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民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法治的完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诚信友爱地相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主法治是实现诚信友爱的重要条件,诚信友爱本身也是民主法治的一项价值追求。第三,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民主法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第四,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动荡不定、秩序混乱、社会矛盾激化,不可能使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当然,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不可能没有分歧和裂痕。和谐的社会在于能够运用制度和规则力量来不断化解冲突,弥合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制度是对社会进行调控的防火墙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撑点。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第五,民主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当代与未来关系的科学把握和理性认知的结果。以民主法治的形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就能使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发展活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主法治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无论是民主还是法治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关于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问题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利益的整体性、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政治核心。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实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目标。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有机统一。问题在于,需要把它作为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加以强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回顾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盛衰兴亡,与民主法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有关。苏东剧变的原因很复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处理不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不坚持党的领导,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必然产生社会动荡,甚至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也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的破坏。坚持依法执政,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共产党执政,应当高扬民主和法治的旗帜,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把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我们要继续在全体公民中增强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树立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观念。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坚决预防和惩治各种~现象,为维~律尊严、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依靠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具体体现。要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合法、负责、理性、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二)关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看,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在选举中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三者的关系,在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保证每个选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切实防止选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选举公正,这都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再如,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同时,使人大代表自觉接受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是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必须广泛征询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项目,必须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通过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三)关于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和尊重~的立法理念。在立法上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法制建设上的体现。~原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去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尊重和保障~的原则写入宪法,意义重大而深远。增强立法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为立法奠定民主基础,提供程序保障。要使立法切实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立法过程中增强立法活动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近几年来我国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包括推广立法听证会制度,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说明制度等。有的地方还开展了网上立法咨询和意见征集活动。应当说,我国立法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规范性和科学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目前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我们立法的领域、数量、质量等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差距。按照既定的立法蓝图,我国将在2010年左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首先是和谐的法律体系,立法与其调整对象相比,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既不过度超前也不明显滞
后。在各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内部,以及不同法律文件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整合一体。立法自身以及不同立法之间不能互相矛盾和冲突,即使出现不协调的问题,也能通过立法机制加以消除。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立法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维护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注而又需要立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加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立法。对立法重点和利益协调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立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四)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问题一切公共权力包括国家权力必须忠诚于人民。法律是人~志的体现和载体。强调人民对权力的制约,就是强调权力的依法拥有和行使。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重吏治、强调治吏的国家。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制约官吏的法律制度,包括对官吏的失职、擅权、贪腐进行惩罚。在我国古代,法家就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观点,就有运用派遣使臣、诸侯相互监督、天子巡行等方式对下属官吏进行监督的制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一套制约监督官员的制度和法律。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历代封建王朝也好,资本主义国家也好,贪官污吏并不鲜见。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做得更好。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协调,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要强化对权力的法律监督。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和~。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就是对权力进行强有力的法律制约与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最高的法律监督权力,应当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方面的法律制度,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监督权,确保权力运行的廉洁高效。(五)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的制定和实施为标志,我国的司法改革取得很大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行的司法体制还必须进一步改革。确立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使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有效平台。公正是司法的根本价值追求。社会长治久安的客观基础就是社会的公正状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公正的社会。当然,任何社会总会存在矛盾和纠纷。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尽量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和冲突;即使发生了,也能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司法途径获得及时、有效的解决。我们要全力构建维护社会公正的司法体制。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司法功能。凡是可以诉诸司法解决或应当诉诸司法解决的案件,司法机关就要切实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功能,解决人民群众告状难的问题。实行司法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司法公开是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措施。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内容。通过事实的公开、证据的公开、理由的公开、结果的公开,提高审判的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保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及时消解社会冲突。公正是法治国家对于司法的根本要求,效率是公正得以及时实现的重要保证。效率和公正都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所必须的,应当统一起来。目前,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审判效率低下不仅严重影响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且使司法公正大打折扣。着力解决司法效率问题,对于确保司法公正至关重要。(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立法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的社会。目前,有些社会建设和管理,还没有完全转到法制的轨道上来。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的立法,是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既要制定和实施规范性法律文件,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又要善于利用法律的指引功能和作用,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状态。要进一步建立法制化的社情~反映渠道,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依法保障公共安全和正确处置突发事件。一个社会总会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需要有多种途径表达。法治的责任就是引导公民依法从事社会生活,建立起经常化的社会矛盾表达和消解机制。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特别的法律保护,既是保障~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当前应当对急需的失业救济、养老保障方面的法律加以完善,逐步形成完备的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说,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但环境法制建设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执行上需要进一步强化。
第三篇:我观那物欲横流为和谐社会努力
我观那物欲横流
早上经过公园的时候,听到叔叔,阿姨,大爷在议论今天这个社会,我听了好久,他们说的问题我也经常在想;这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而且这穷的永远是老百姓,那些富人还不是剥削老百姓而富的吗;是老百姓养育了你们,可你们回报社会了吗,不是说先富的人带领大家一块富吗,可你们管这些穷人了吗,这违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那些暴发户早已没了良知,什么道德早已被你们践踏了。看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让人的心越来越累。为了金钱,名誉,地位,等等一些,人类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可结果呢,大自然被我们破坏了,我们最终也被大自然反击了,地震,洪水,暴风雨,海啸,无情地袭击着我们人类。人之初,性本善,那些富人,官僚请你们停下脚步,仰望一下星空,俯瞰一下大地,反省一下自己,好吗,请伸出你们慈善的手,去救助一下我们善良的老百姓吧!你们的金钱,地位,名誉,都是他们给予的。没有他们辛勤的劳动,耕作,你们连饭都吃不上,又何谈金钱,地位,名誉呢?
当官的你们是老百姓的希望,头上的青天啊!要时刻为民着想,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不要搞什么腐败,形象工程,大唱赞歌;请记住,当官不为民着想,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道理...........富人莫忘了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沃土,你们是历史的幸运儿,当然你们也曾努力奋斗过;这也是事实。可富了不能忘本啊,要记住自己也有血肉之躯,假若是你沦落街头的时候没人理会你,你会是什么滋味呢?富有了,记着回报家乡,回报父老家乡,回报社会,天和地会看着你们的良心,做亏心事必遭天谴!
还有那些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你们不要再招摇了,你们凭什么招摇,就凭着自己的父母吗,难道不感觉惭愧吗?自己丢人吧还要把自己的父母也带上;把父母也拉下水,你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家庭条件,好好奋斗,为社会做一份贡献,积德行善,以无愧于祖上阴德啊,否则最终落个身败名裂,家丑外人笑!
青天在上,大地为证;今有弟子祈祷,请您们照顾一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吧,纠正这些不良行为和做法......否则,真的,我们的老百姓真的好难生存。他们需要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正气,互帮互爱,和谐的社会.....
第四篇:为率先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文章标题:为率先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党的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连日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全会精神,大家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胡锦涛总书记在对**提出的“四个率先”
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实现党的六中全会描绘的“和谐社会”宏伟蓝图,**应该不懈努力,不辱使命。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一定要把学习全会精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去,坚定不移抓发展,坚定不移反腐败,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工作,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市各系统、各区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一致表示:发展是和谐的基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在于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以发展巩固和谐,以改革促进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到发展改革稳定各项工作中。”市国资委党员群众表示,发展为和谐,发展就必须讲科学。这是为了使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避免大起大落和片面推进,避免付出过高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冲突的代价,真正实现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许多党员干部认为,当前着眼科学发展,必须把学习全会精神与全力以赴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相结合,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确保完成今年主要预期目标的同时,谋划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发展为动力,不断推进“四个中心”建设。
发展是辩证的,发展更是宏观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张兆安说,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包括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以发展促进和谐,不能片面强调某个方面。近年来,人民群众普遍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就学等社会事业比较关心,**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接下来应当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进,解决这些问题,在相关领域做实做好公共服务。**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在未来发展之路上,必须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市科委党组表示,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基础。浦东新区党员干部们表示,要进一步以张江为载体推动自主创新、以陆家嘴为载体推进金融创新,加快提升产业能级、拓展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全国积极创造并贡献经验。
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过程中,全市党员干部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就业、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一直是群众关心的问题。从今年7月起,**连续实施职工遗属生活补助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基本社会保障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多项政策和措施,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各相关系统党员干部表示,一定要进一步落实到位,确保好事办好。市建设交通、市绿化、市民政等系统的干部职工也提出,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重点工作与加强日常管理服务有机结合,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服务举措,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和市民群众安居乐业,真正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委等系统的党员干部提出,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通过相关制度、政策和体系的不断完善。**应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伴随社会利益多元化、各种矛盾互相交织,社会管理也面临着新课题。不少区县党政干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是必然要求。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提出,目前**已经培育了不少社会力量,应当引导社会多方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晓鸣认为: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工作。当前本市社区事务、卫生和文化“三中心”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可以依托社区这个平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百姓提供更有质量的服务。
不少来自基层的工作者和普通市民表
示,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人民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闸北区一位义务居委干部刘英提出:**可以在司法进社区、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等做法的基础上,形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市检察系统、工商系统和市质量技监局的党员干部群众认为,要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
建设;要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努力营造人民安居乐业、城市安全有序、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争当构建和谐的先行者和模范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本市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干部一致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要当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者和模范。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市容环卫局、市水务局、市电力公司、广电集团等的党员干部表示,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促进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维护**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局面。卢湾区淮海居委干部许绍珍等基层干部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对党的基层工作也是一种考验。工作中能不能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关键时刻能不能为百姓挺身而出;面对矛盾能不能深入基层耐心化解,**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经得起各种历练,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者和模范。
市外经贸委、市外资委、机场集团、铁路部门等系统的党员群众提出,反腐倡廉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无论是当前还是以后,都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虹口、闵行、闸北等区的党员干部表示,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进一步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委员赵国通认为,和谐文化传递出一种人为本、和为贵的精神,其根本标准就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作为特大型城市的**,在发展中应当建立起这个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
“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到不久前党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杨学进、郏宗培、尚长荣、奚美娟等文艺出版界人士认为,和谐文化贯穿于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应继续抓住筹办特奥会、世博会两大契机,开展知荣辱讲文明的活动,聚焦公共道德、培养文明风尚、倡导和谐理念、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通过人人参与、从我做起,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为率先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为率先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第五篇: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民主法治作为六个基本特征的第一条,意义
十分深远。
一、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本特点,影响和决定了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并不是完全并列的,民主法治居于首要位置和高一个层次,直接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完全可以说,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
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由于实现民主的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和谐状况。建立在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基础上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现代民主政治既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与社会管理,对国家重大事务享有知情权,就各项重大决策和立法建议进行充分表达和交流,就能更好地反映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相对人治而言,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国家形态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一个不实行法治的国家不可能是现代化国家。国家主要以法律手段来治理国政和进行社会管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社会调控和管理才能摆脱随意性和特权,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党章。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把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写入我国宪法。这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开始全面走上法治的轨道,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进一步分析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特征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民主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主体和利益需要的多样化,使得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对立,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和动荡的根源。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当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来进行恢复和修补;当社会主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根据法律规定自行调节或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端,从而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总之,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的法治,才能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才能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公平合理地分享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
第二,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不可能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民主法治可以奠定诚信友爱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民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法治的完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诚信友爱地相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主法治是实现诚信友爱的重要条件,诚信友爱本身也是民主法治的一项价值追求。
第三,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民主法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
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四,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动荡不定、秩序混乱、社会矛盾激化,不可能使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当然,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不可能没有
分歧和裂痕。和谐的社会在于能够运用制度和规则力量来不断化解冲突,弥合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制度是对社会进行调控的防火墙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撑点。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第五,民主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当代与未来关系的科学把握和理性认知的结果。以民主法治的形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就能使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发展活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主法治提出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无论是民主还是法治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关于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问题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人民利益的整体性、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政治核心。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实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目标。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有机统一。问题在于,需要把它作为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加以强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回顾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盛衰兴亡,与民主法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有关。苏东剧变的原因很复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处理不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不坚持党的领导,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必然产生社会动荡,甚至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也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的破坏。
坚持依法执政,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共产党执政,应当高扬民主和法治的旗帜,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把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
我们要继续在全体公民中增强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树立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观念。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坚决预防和惩治各种腐败现象,为维护法律尊严、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依靠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具体体现。要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合法、负责、理性、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
(二)关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看,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在选举中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三者的关系,在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保证每个选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切实防止选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选举公正,这都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再如,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同时,使人大代表自觉接受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是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必须广泛征询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项目,必须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通过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三)关于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问题
树立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的立法理念。在立法上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法制建设上的体现。人权原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去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写入宪法,意义重大而深远。
增强立法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为立法奠定民主基础,提供程序保障。要使立法切实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立法过程中增强立法活动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近几年来我国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包括推广立法听证会制度,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说明制度等。有的地方还开展了网上立法咨询和意见征集活动。应当说,我国立法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规范性和科学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目前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我们立法的领域、数量、质量等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差距。按照既定的立法蓝图,我国将在2010年左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首先是和谐的法律体系,立法与其调整对象相比,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既不过度超前也不明显滞后。在各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内部,以及不同法律文件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整合一体。立法自身以及不同立法之间不能互相矛盾和冲突,即使出现不协调的问题,也能通过立法机制加以消除。
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立法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维护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注而又需要立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加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立法。对立法重点和利益协调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立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四)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问题
一切公共权力包括国家权力必须忠诚于人民。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和载体。强调人民对权力的制约,就是强调权力的依法拥有和行使。
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重吏治、强调治吏的国家。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制约官吏的法律制度,包括对官吏的失职、擅权、贪腐进行惩罚。在我国古代,法家就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观点,就有运用派遣使臣、诸侯相互监督、天子巡行等方式对下属官吏进行监督的制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一套制约监督官员的制度和法律。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历代封建王朝也好,资本主义国家也好,贪官污吏并不鲜见。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做得更好。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协调,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要强化对权力的法律监督。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专制和腐败。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就是对权力进行强有力的法律制约与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最高的法律监督权力,应当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方面的法律制度,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监督权,确保权力运行的廉洁高效。
(五)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的制定和实施为标志,我国的司法改革取得很大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行的司法体制还必须进一步改革。确立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使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有效平台。公正是司法的根本价值追求。社会长治久安的客观基础就是社会的公正状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公正的社会。当然,任何社会总会存在矛盾和纠纷。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尽量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和冲突;即使发生了,也能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司法途径获得及时、有效的解决。我们要全力构建维护社会公正的司法体制。
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司法功能。凡是可以诉诸司法解决或应当诉诸司法解决的案件,司法机关就要切实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功能,解决人民群众告状难的问题。
实行司法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司法公开是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措施。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内容。通过事实的公开、证据的公开、理由的公开、结果的公开,提高审判的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保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及时消解社会冲突。公正是法治国家对于司法的根本要求,效率是公正得以及时实现的重要保证。效率和公正都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所必须的,应当统一起来。目前,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审判效率低下不仅严重影响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且使司法公正大打折扣。着力解决司法效率问题,对于确保司法公正至关重要。
(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立法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的社会。目前,有些社会建设和管理,还没有完全转到法制的轨道上来。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的立法,是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既要制定和实施规范性法律文件,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又要善于利用法律的指引功能和作用,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状态。
要进一步建立法制化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依法保障公共安全和正确处置突发事件。一个社会总会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需要有多种途径表达。法治的责任就是引导公民依法从事社会生活,建立起经常化的社会矛盾表达和消解机制。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特别的法律保护,既是保障人权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当前应当对急需的失业救济、养老保障方面的法律加以完善,逐步形成完备的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说,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但环境法制建设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执行上需要进一步强化。
《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