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1国内外养老环境现状及相关案例本设计
选择了杭州爱康温馨家园和萧山紫荆园老年养生社区两个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杭州爱康温馨家园杭州目前最大的民办养老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能够自理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需要全面护理的老年人。外环境方面主要由一个回廊广场和一个健身场,几个树池和一些花坛绿化组成。健身设施、休息座椅、廊架等景观设施尺度不符合老年人的身体尺度,设施合理性不够。景观空间节点缺失,不能为老年人户外活动提供私密及半私密场所,不符合景观空间的多变性与私密性;紫荆园养老年养生社区是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试点工程,也是省内在建的大型养老项目之一。该老年社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配备了养生餐厅、老年医院、活动中心等主要老年配套项目以及室内的无障碍设计方面,但从整个园区的路线设计和建筑形上来看,相比较普通小区没有大的突破,它的宜老化更多体现在管理制度上,开发商也仅是抓住老年养生的噱头大做文章,对其使用群体的研究在园区设计上体现的还不够完善。
2文献研究
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支撑、科学的实证分析和有力的政策回应。本文分别选择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交往与空间》两部著述及情境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本设计研究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参考。
2.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社会保障以及福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这便要求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满足老年群体更深层次的需求。在养老环境中要注重老年人价值体现,在老年人晚年退休之后得失落心理,在养老环境中能够使老年人参与到环境中去,为老年人提供景观场所,满足老年人心理空虚的需求。
2.2《交往与空间》
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研究和评价城市与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根据人的需求以及景观和人的关系去设计空间的节点,通过环境的设定,提供符合老年人的场所,创建趣味性、疗养性空间,能使老年人在赏玩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3情境主义
情境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欧洲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最初阐述了“建构情境”的概念:“由一个统一性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的精心建构的艺术性生活瞬间。”该理论启示了我们,从老年群体的感受出发反推到环境塑造本身。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参与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介入,在社会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自身需要并因应社会期待”。
2.4结论
新型社区养老环境的设计,不但能够解决老年人居住的问题,更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更高、更深层次的需求。这种养老环境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得到重视,在养老环境以及养老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当今社会,将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供安度晚年的场所。
3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
3.1概念生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本身对生活的基础期望值、基本要求降低,更加容易满足,却也更加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情境的构建在于其创造了生活的瞬间,[5]通过改变日常事物来影响人的情绪,迎合人的情感。任何人活着都离不开身边的事物,每一种建构的情境能自主引发新的行为。根据国内养老环境现状模式单一、行为被动等问题,结合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我们希望从老年参与者的角度为他们创造不一样的情境,渗透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主动养老的目的。
3.2概念阐释
建立“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模式,通过微缩版城市情境、街巷情境、农业情境的设计,实现体验、归属、价值实现三大不同层次的主题目标,涉及老年人饮食、消费、休闲、学习、娱乐、休憩、交流,行走、劳作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设计的微缩版城市情境,结合外界养老制度、养老机构的辅助,可以满足老年群体最为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有一定识别性的街巷情境有助于增强老年群体对于社区的归属感,沿街布置的休憩空间有助于帮助老年群体建立稳定的社交圈。而农业的情境再现则给老年群体提供了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回归社会角色,并且在其中得到认可。
3.3场地分析
3.3.1场地现状杭州下沙江湾社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紧临钱塘江边沿江大道,由高层景观公寓、别墅(排屋)、星级酒店及高尚商业等组成,周边配有住宅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商业街,临近地铁和公交总站。区域内环境相对安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适宜养生。
3.3.2面临问题社区缺少养老宜老的区块;单调乏味,缺少对老年人的关怀设计;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垃圾桶、休息座椅、斑马线设置不合理;下沙新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人员构成以新杭州人居多。
3.3.3设计要求要深入开展对设计基地的勘察、调研等活动,分析与归纳基址与学习案例的关联性以及可操性等问题。要求创意构思要体现前沿的设计理念,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做到和市场产业、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结合。能对研究城乡结合部养老环境设计具有示范性作用。
3.4设计实施
3.4.1城市情境——体验尽管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未减弱,老年群体仍然需要体验大千世界,参与购物、娱乐休闲,甚至学习新知识等各种活动。基于老年人对参与劳动促进消费、传授经验交流学习、放松身心休闲娱乐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城市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消费、学习、娱乐需求的愿望。在城市情境中设计了情境发生的三种场所,即夕阳集市,老年学堂与养乐园。分别构建了老年人体验集市买卖、参与商业活动的日常交流情景;老年学堂中老年群体体验、学习、思考的情景和养乐中体验养乐健身、休闲生活的情景。
3.4.2街巷情境——归属情感需求对老年群体来说尤为重要。随着生理的老化,老年人会有意地缩小他们的社会网络,但维持更亲密和更满意的社会关系。[6]所以他们需要更加稳定、精简的社交圈——即在社区范围内营造一种安全、安心的家园感的情境,增进交流沟通的可能性并保持一定的深度和持续性。而家园感的情境又要求老年人在社区里有强烈的安全感、归属感。街巷是城市最具特征的识别标志,布局合理的街巷更是能给人带来安全感。[7]这个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到社区内的道路环境设计。基于老年人对体验自然养生休憩、多变空间愉快交流、放松身心舒适行走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街道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休憩、交流、行走需求的愿景。在街巷情境中同样主要设计了三种场所,生态,老体验馆、城市沙发与乐活步行街。分别体现了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休憩和交流的情景。让老年人通过短距离的行走便能找到这样一个放松身心远离喧嚣的场所进行体验休憩。同时,特色的、模式化的休憩场所与道路空间的可识别度增加了他们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3.4.3农业情境——价值实现根据生命阶段理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进入老年阶段后,人们离开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逐渐脱离社会。Motta,Bennati,Ferlito,Malaguarnera和Motta(2005)曾指出,仅仅维持身体和认知功能良好的百岁老人,不能作为“成功老龄化”的原型,因为他们没有维持任何社会或生产性活动。因此,老年群体需要若干种类情境,激发老年人的参与性,帮助老年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与青壮年不同的社会价值。基地位于城乡交界处,因此设计应突出自然生态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农业则是乡村特有的景观特点,农业景观便是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的最好表现形式,有利于城乡文化交流。在新型社区中设计了能够激发参与积极性的情境——农业景观。基于老年人对绿色生活健康饮食、回归田园参与劳作、享受自然体验休闲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农业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饮食、劳作、休闲需求的愿景。本设计案例中,农业景观情景主要由微型农场、绿色加工厂,沿江桃花源三大部分组成。
4结论
当今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传统的养老环境单一枯燥,不具备发展价值,必将脱离社会需求。因此,从新的角度研究未来养老环境设计、整体的发展趋势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以杭州下沙江湾社区养老环境设计为契机,在传统的社区环境设计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情境主义国际等理论思潮,即从老年群体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针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价值需求,结合老年群体的行为习惯、身体尺度等特征进行景观(设施、小品等)设计。希望通过探究,促进新型社区养老环境设计模式的形成。这对于老年群体自身来说,他们可以得到一个超过生理、心理期望的养老家园,有助于社会和谐;而另一个层面上,这样有潜力的新型养老环境设计模式能够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全面改善养老环境,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带动了老年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发展。
第二篇:社区式养老
社区式养老
近年发展起来的以社区服务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新模式,是对“家庭养老”的创新。它是目前城市养老的重要模式,主要特点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养老服务由社会提供。家住北京的王奶奶经常凭养老券买回一些香皂、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王奶奶说:“每月100元的养老券花着心里舒坦。《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
养”)办法》分别从社会福利、就业、日间照料等六个方面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北京90%的老人将会从中受益。通过发放养老券、建立养老餐桌、聘用养老助残员、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式为老人的生活提供便利。
此种方式的好处:老人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就可享受社会提供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治疗、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发展还不完善,很多城市还没有准备好,尚不能满足那些亟待解决的老人们的特殊需求。
“空巢”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韩布新告诉记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
而另一方面,采用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补“空巢”
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社区养老一举两得“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韩布新的分析与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具体说来,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另外,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面子、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
第三篇:社区养老服务论文
社区养老现状及经验总结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区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城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社区养老服务日益重要。
关键字:老年人;社区养老;护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众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希望得到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经济便利的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也暴露出社区养老服务中急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上世纪下半叶,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恩格尔提出的新的养老模式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实施初级社区养老来达到21世纪人人享有养老服务的目标,为养老服务领域的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兴起和发展适应了这些变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同样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对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研究表明,如果转变养老服务类型,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可大大控制提高养老质量。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社区养老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可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养老形式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要理清的思路
(一)、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近年来在全国进展很快,其很重要的原因是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政府的职责。具体表现在政府领导重视,有规划目标,有经费投入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等,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和若干优惠政策。但当前养老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项新工作、新课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若干政策保证,单靠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二)、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要研究和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社区养老是一项新工作。开展和推进一项新工作,转变观念,解决认识问题是关键。认识问题涉及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的认识,即行政领导、部门领导、养老护理人员和广大群众。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任务,领导者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立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目光来认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国际潮流。对于广大养老护理人员来说,要不断更新知识,适
应养老模式的转变,积极投身于社区养老服务之中。对于广大群众,要通过普及健康教育和提供优质的社区养老服务,逐步转变观念,认识到必要的自我养老护理投入也是一种消费。
(三)、经济政策。社区养老服务经济政策的关键是要同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制度相衔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逐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制度基金的水准,其次是制订收费和免费项目的标准。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基金未得到相应提高,政府的补偿和投入不足,个人交纳占人均生活水平的比例越来越低。基金不足使社区养老难以巩固发展,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带来很大困难。政府的相关政策已经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机制。
二、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在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养老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预防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护理人员也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养老服务的特色。因此,只有初步治疗,而社区中老年保健知识的宣教,自我保健,疾病的预防等工作难以开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区养老,在社区的发展中,应得到同步的发展。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落实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因素。
(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急需培训。长久以来,社区养老服务一直注重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十分薄弱,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养老院大多为急性病、疑难病症,孤老,无人照顾着,老年人无论在心理、生理上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而现今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偏低,在学校多以学习医学知识为主,多社会,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在社区服务中,由于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独自工作,因此,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医疗,护理知识及经验,而且,还要有心理学,社会学和老年学知识,要掌握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只有经过培训,掌握社区中不同年龄,不同类型老人的特点,才能更好的进行社区服务。
(三)、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政策需健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年人支付养老费用有几种情况:公费、半公费、自费,在对1000例老年病人调查中,公费仅占19%,劳保占72%,老年人虽有劳保,但由于原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存在社区养老服务费用报销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为解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社区服务的深入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报销制度的健全是必不可少的。
三、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护理经验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本人对老年患者的养老护
理积累了一些知识经验,现阐述如下:
(一)、身体养老。人到老年,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充足的蛋白质及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当的无机盐。饮食以清淡,食其精华,忌辛辣、刺激、肥甘油腻。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体质调整其饮食种类及粗细粮搭配要定时定量,不要饿一顿,饱一顿,切忌暴饮暴食。一般每日3餐~4餐为宜,每餐不宜过饱。应调节老年人适时适量饮水,预防身体缺水现象,每天2000mL左右,以白开水或茶水为主,可分多次饮用。清晨及午睡后饮一杯温开水,即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又有利于大便排泄,应鼓励老人养成此种良好的习惯。对有烟酒嗜好的老人,应尽量劝其戒除烟酒。
老年人机体防御功能降低,应居住在朝阳干燥的房间里。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并保持温湿度适宜。温度宜20℃~22℃,相对湿度40%~ 50%。老年患者多数睡眠质量差,应保持房间安静,床铺适宜,不要睡较软的席梦思床。科学合理的运动是祛病延年的重要因素,能有利于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要鼓励老年人多做些有益的活动,如散步、保健操,太极拳等,也可以做深呼吸和意念的与躯体轻柔运动相结合的活动。活动量应在中度以下,不宜做需要爆发力、需暂停呼吸、憋气太久的动作,避免一些容易跌伤的姿势,如倒立、单腿独立等,总之,让老人通过活动使大脑皮层充分休息,并接触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使其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食欲、睡眠良好,这就证明运动量较适宜。
(二)、心理养老。养老护理人员对待老年人应热情主动,认真负责,要耐心向其介绍社区环境,使老年人消除陌生心理,要根据有些老年人因疾病原因而不能继续以前的工作或社会活动,感到生活一下失去了重心,容易产生失落感,应了解老年人家庭状况,鼓励其亲属共同解决问题,并根据个人爱好安排适当的活动,使老年人心理上感到安慰,轻松愉快的度过社区养老过程。养老护理人员对待老年人还应一视同仁,没有贫富贵贱之别。我们要学习古人的高尚医德,把老年人当作亲人,尊重和理解老人,才能取得其信赖和配合。
衰老是人的生命过程中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必然现象和客观规律,但如果我们掌握规律,共同去关心老人,注意老年保健,使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乐观开朗,就能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岩龄 李兴平五十五岁以后的人生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丁美方 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1
黄夏莹.居家养老社区支持 社区
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老龄人口的贫困化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第四篇:社区养老
1.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2.社区养老的定义和特点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2]。
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3.参考文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社区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养老文献资料整合》(都在百度文库中可以直接找到)[3]
第五篇:浅谈社区居家养老办法论文
浅谈社区居家养老办法
社区居委会
摘要:本文从 “社区现有资源状况、居住人群的生活状况、人口结构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XX居委会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式。
关键字:社区 居家养老 做法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社会网络中断,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XX社区概况
XX社区是XX区建设较早的社区,也是老旧小区之一,建设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位于XX大街的中轴线上,紧邻XX委区政府,XX城区中心。辖区共有楼房19栋,大多数楼房层高为3层、4层。单户面积在40-70平方米之间。78个单元867户,平房9条胡同178户,占地面积110400平方米。辖区内有公园、幼儿园、光荣院、退休职工活动中心、餐馆、超市、干洗店、浴室、社区卫生
服务站,菜市。生活、交通便利、就医就学购物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环境优美,治安良好。
二、XX社区居住人群概况
XX社区共有管辖户1045户,常住户924户,流动户数123户,常住人口2526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463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82人。
居住的人群:为孩子入学方便的住户,大多数是自由职业者、或以照顾家庭为主的群体;流动人口家庭;老年人中以退休干部、教师、工人、以及儿女为方便照顾农村的父母而买房进城养老的老年人群为主。他们大多数单独居住。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占老年家庭的80%以上。
三、XX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和现状
本社区绝大部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基本上是在家中养老。优势和原因是:
1、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地方的风俗习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人老了,就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心理,如果到养老机构养老,担心儿女背负不孝的骂名,而且陌生的环境,使老人容易产生失落、惆怅、孤独的情绪。没有了在家的自由和随意,已经习惯了自己当家做主的老年人,不情愿被别人安排生活起居。居家养老可以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延续以往的社会网络。儿女早晚看望他们也很方便,儿女回家和老人团聚的机会会更多,一家人互相关爱的亲情会更浓。到了节假日,儿女都老人家里聚会,一大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是全家人尤其是老年人最大的满足。
2、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邻居,熟悉的环境和人群,对老年人来说,都是他们不愿离开的理由。在XX社区内,根据个人爱好,在他们中间自发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有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打球、唱歌、跳舞、下棋的;有每天骑着自行车郊游、爬山锻炼身体的;有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英语、电脑的;有在社区里和老姐妹们切磋绣花技艺的;有在公园里聊天打牌的;他们都是在熟悉的人群中和熟悉的环境中享受着着自己的退休生活。
因为彼此之间熟悉,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了以老助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遇到不同的困难,就会马上想到社区的谁能帮忙。这些对老年人来说都是习以为常的资源,是对小区的归属感,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路,闻着厨房的灶烟也能回到家。使老人的心理更健康,生活的更舒心。
3、居住在本辖区的老年人收入普遍较低,到养老机构的费用远远不足,需靠儿女资助,多数老年人不愿给儿女增加负担,传统的居家养老在家庭原有的平台之上进行,养老成本相对比较低。
4、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身体健康,本地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尽力多为儿女做些事,如为儿女接送孩子、做饭等,乐此不疲。在实际中尤其在老年人的心理层面,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5、居住的环境适合老年人。小区里有178户平房,楼房的楼层大部分也是3层、4层,面积小,适合老年人养老。
四、根据社区现状,因地制宜,居委会确定在社区内引导居民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年人确实感觉到养在社区、乐在社区、发挥余热在社区。具体做法如下:
对每年评选出的尊敬老人好,邻里关爱好的文明家庭户;文明单元给予表彰和精神、物质的奖励,并在社区的光荣榜上张榜表扬。
1、XX居委会对辖区内82名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生日之际,都会送去鲜花和长寿面,以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问候与生日的祝福。
2、在社区内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尊老、敬老、爱老家庭典型事迹的征文活动。
3、召开单元楼组长会议,让他们推荐本单元的尊老、敬老、爱老的文明户,以尊老、敬老、爱老,家庭和睦好为荣为主题,参加居委会文明家庭的评比。
4、开展一个单元一个家文明之风评比活动,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平凡小事,记录一个单元大家庭的邻里互助,照顾老人,团结友爱,邻里守望的事迹。
5、为独居老人安装紧急救助门铃,实现了邻里照顾的目的。
6、每年定期开展老年人书画展、象棋比赛、端午节包粽子大赛等。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出节目召开联欢会。组织适合老年人的郊游赏花活动。
7、每年定期举办老年人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老年人维权,防止上当受骗等知识讲座。
五、存在的问题
虽然老年人的生活在熟悉的社区里,熟悉的人群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的下降,以及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群对养老的期望值增高,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居住的要安静,吃的要清淡,生活要随意,社区居家养老需要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光靠以老助老还远远不够,靠志愿者实行助老只是理想,在社区层面操作起来很难实现。要解决他们的吃、住、医、受照顾问题。需要整合社会的资源和服务。
六、解决的办法:
1、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内成立老年人餐桌,或电话订餐送餐制度,满足老年人的用餐个性化的需要,可使用养老券,价位要适合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老年餐桌由政府补贴。2建立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队伍。招收在就近居住的对本社区及周边环境熟悉的40、50人员,成立专门的养老助老队伍,可照顾一家或几家的老年人,协助他们做家务、购物、打扫卫生、洗衣服。有专门的组织对他们培训,监督。
3、就医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家庭门诊出诊制度,对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解决他们的就医问题。
4、社区居委会鼓励拓展邻里的互助服务,让每个人都发挥特长,献出自己的爱,实现人认为我,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