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原创范文大全

时间:2021-02-17 18: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原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原创》。

第一篇: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原创

篇一

摘要:对幼儿班级管理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使幼儿在幼儿园中生活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从而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为今后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

班级管理;

策略;

优化

在幼儿园中,按照年龄人数组成班级,教师按照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管理,引导幼儿学习探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管理中,关乎幼儿的事情繁琐复杂,需要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观念,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投入更多的精力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保障幼儿生活、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吸收文化知识,培养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性格特征,让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各方面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优化幼儿班级管理的目标

幼儿班级主体是幼儿,以幼儿身心良好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为管理目标。在管理活动中,一切方法和措施均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幼儿跟随着教师和周围环境变化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快乐环境尤为重要。幼儿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存在共性,教师应该学习相关内容,明晰幼儿成长特点,掌握幼儿发展规律,正确教育幼儿,同时进行幼儿个性培养,按照幼儿独特的性格进行正确引导,进一步发展完善幼儿,培养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富有创造力的幼儿。

二、管理具体措施

幼儿班级管理复杂繁琐,合理运用各种管理智慧和方法,科学制定管理措施,提高教师管理水平,促进幼儿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

1.在幼儿生活上,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生活环境,让幼儿拥有干净整洁的生活场所,同时引导幼儿明白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让幼儿能够自觉养成爱干净、爱整洁的生活习惯。例如,幼儿在幼儿园中乱扔垃圾,教师应该细心了解幼儿为什么乱扔垃圾。是幼儿习惯使然?是幼儿不小心?或者是幼儿故意为之?多角度理解幼儿心理,了解幼儿情绪状态,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是幼儿习惯使然,那么教师应该耐心教导乱扔垃圾带来的不良影响,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对他人会造成怎样的困扰,从这些方面细心教导,不断纠正类似不良习惯,增强幼儿责任心。

2.在幼儿学习上,由于幼儿心智发展不完善,无法完全集中精神听课,吸收文化知识效率低。这需要教师在进行学习教育时,将精力放在幼儿身上,注意幼儿学习状态,随时观察幼儿行为,运用有趣的方式方法进行文化知识教授,不断提起幼儿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制作有趣的模型,色彩鲜艳的卡片,简单易懂的图画等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幼儿也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在幼儿游戏上,由于幼儿肢体肌肉发育不完善,身体协调性低,这需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保证幼儿的活动量,发展幼儿运动技能,促进幼儿身体成长。例如,做游戏时,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单的游戏开始,如拍手、唱歌、跑跳等基本活动,注意幼儿运动状态并及时调节。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总之,优化管理从概念上改变幼儿园管理模式,从实际生活中改变管理方式,让幼儿在幼儿园中快乐生活、积极学习、健康成长,形成尊重他人观念,保持积极态度,拥有自信,敢于创新,不断进取。与此同时,优化幼儿班级管理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全面配合,形成幼儿园家庭互帮互联综合体系,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素琴.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班级管理[j].快乐阅读.2013(07)

[2]李艳春.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特点及模式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周鸿雁.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09)

篇二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对于教育,陶先生功勋卓著。他的一生都一直把教育当成大事来干,当成事业来做,所以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过程中以此为“乐”、乐此不疲。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根据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乐”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智慧大厦的坚强根基。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成为快乐的教师,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快乐的成长。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我们的学生真的学得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教师一定充分利用幼儿教育的优势,让幼儿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关键字:幼儿园;

一日活动;

学前教育;

快乐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相关背景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对教师、对幼儿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对于学校来说,幼儿园一日活动主要涉及到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幼儿的特点为依据,结合幼儿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教学方法,以营造健康,快乐的幼儿活动氛围,使得幼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只有实现了幼儿活动的快乐,才能实现其教学过程质量的保证;

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幼儿的教学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还需要帮助孩子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在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中,促使学生们能够得到对身体的锻炼,以及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的相互合作,培养起交朋友的能力。进而才能保证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身心健康,能够和谐的发展;

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因此只有老师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和内容,才能满足当前幼儿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过于单调,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难以使得幼儿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进去,由此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幼儿园的教师更需要仔细把握住每一个细节,在生活处处都能够让孩子们得到锻炼,在体验中成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形成一定的秩序,并且还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才能让活动达到真正的效果。而在幼儿园一日游的活动中加入“快乐细节”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快乐教育,营造快乐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二、“快乐细节”概述

(一)“快乐细节”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生活活动的教学、集体游戏和游戏活动的教学之外,新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那就是“快乐细节”的教学模式,是让幼儿们能够在快乐生活中得到教育的目的,有效地形成了对以前教学模式的补充和配合,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教育环境与氛围中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生活和环境,以及心灵上的学习。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幼儿的教学里,每个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教育方向,而只有把它们相结合,才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缺一不可。而新提出的“快乐细节”的教学也占到了非常大的比重,是幼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二)“快乐细节”的具体表现

1、拍手式问候:在孩子走进幼儿园的时候,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包括老师、门卫、医生等都会与每一个孩子进行拍手式的问候,让学生与老师们之间的亲密感增强,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被全校重视的。对孩子来说,这种拍手的方式不仅仅只是一种问候,更是一种游戏的方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觉得开心和满足。

2、成长式鼓励: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的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成长式鼓励的教学细节。成长式鼓励与其他的鼓励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成长式鼓励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激励,而不是片面的说些鼓励的话。成长式鼓励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的时候,在学生沮丧、挫败的时候,更需要进行成长式鼓励。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并且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心的正能量。

3、音乐:音乐是世界上很美妙的一件事物,音乐对听者的情绪感染能力很强,优美、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孩子们内心变得平静,激烈的音乐则可以让人兴奋。所以在幼儿园的晨间活动时,就会采用欢快、活泼的音乐,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投入运动状态,并且在早操的活动中,放弃了传统的统一做操的模式,让学生能够更自主的选择自己的活动方式。而起床时与课间休息时的音乐就会采用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氛围中感到惬意和闲适。

4、自助式的用餐文化:让小朋友们可以自己选择餐具、自己选择一起用餐的小伙伴们、自己选择自己的食物,除了中餐之外,副餐点心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得每次用餐的时候都是孩子们特别开心的时候,甚至是一天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刻之一。

5、睡前故事:让孩子们可以在童话故事里入睡,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美好的故事还可以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让孩子能够在老师讲的睡前故事中入睡,还能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入睡情况调节自己的音量、语调语速等,并在睡前故事的选择上,选择了更温馨优美的短小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还富有一定的哲理性,让孩子在故事里体会其中的意义。

6、快乐带回家:通过把快乐带回家的活动,帮助孩子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分享和传播快乐,不仅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快乐之外,还能学会分享的乐趣,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快乐细节”的时间安排

快乐细节的时间从学生进入校门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在学生回家之后却还没有结束,可以说快乐细节的开展是贯穿了学生的每时每刻。

(四)在“快乐细节”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建议

1、在快乐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譬如说,“把快乐带回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对游戏进行拓展,在学校以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情感,让快乐能够更直观的被传递、被分享、被感受。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非常好的帮组。

2、在快乐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在目前的快乐细节的内容上加入新的快乐细节,让学生能够在更有趣的活动中培养更多的好习惯,譬如说,教师在学生的点心时间可以增加分享的活动,让学生在吃点心的过程中,分享自己最近新认识的字,分享最近发生的开心的事情等,让学生能够在分享的时候,结交到新的朋友,增加同学、老师间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3、对快乐细节更加灵活的使用:譬如说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点名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拍手式的问候方式,让学生与老师亲密接触,满足学生心灵上对老师的尊敬,渴望与老师互动的心情。使得快乐细节的活动开展不是一板一眼按照流程来、没有心的活动,而是非常有爱,有生命力的活动。

四、总结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幼儿非常精彩的记忆。在幼儿的一天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也应该在幼儿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这也是符合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一日活动能让幼儿学到新的东西,但是都不是刻意为之的,都是在很轻松、随意的环境中的渗入式教育。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从单纯的课堂教育变成了无时无刻的生活教育。对幼儿时期的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幼儿教育中“快乐生活”的品牌做出了推广和实施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蕾.快乐细节:成就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精彩[j].上海教育科研,2010,07:94-95.[2]许倩倩.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3]王小溪.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4]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5]田波琼.幼儿园课程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4.[6]姚艳.农村幼儿园一日活动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2.[7]于雪萍.教学游戏化活动环境的创设及教学[j].早期教育.2003(06)

[8]王莉,雷灵英.优化活动环境提高教育效益[j].学前教育研究.2000(05)

篇三

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相比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主动学习,也是幼儿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是否快乐?是否主动?是否投入?环境的创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幼儿发展的条件,它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幼儿每天都要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已经能渐渐突出在材料提供上的多样性、层次性等问题。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样的环境创设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不断深化或调整区域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的觉察他们提出的问题、困惑和需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在环境创设中的角色定位,使环境成为引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让环境引发幼儿思考,使集体活动内容与区域活动内容相互协调和渗透。

在以往,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对教育过程的精心设计而很少考虑创设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操作材料、游戏玩具等,都非常重视其“教育的目的性”,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环境创设的作用,却只在活动开始前几分钟才将与活动内容有关的图片、挂件等布置在教室的四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量”的积累过程,这样的环境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支持性”。《纲要》指出:“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而且还是活动的”。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重视环境的“活动性”,让环境引发幼儿思考,使环境与幼儿互动对话起来。记得在中班下学期的“逛商场”主题中,有一个“设计迷宫”的内容。孩子们都喜欢走迷宫,因此我提前将收集到的现成的几副迷宫图经过加工,分散贴到手工区的墙面上。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的来到迷宫图前走迷宫。几天过后,我又在墙上增添了教师自制的迷宫图,并告诉幼儿这是老师自己设计的,这一下孩子们的兴趣又来了“原来迷宫图还可以自己画呢”。有的孩子当即就说这种迷宫图我们也会画的!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没有立即组织活动,而是让幼儿再次分散到图前,了解设计的方法、可呈现的不同主题等问题。待时机成熟时,我就组织了设计迷宫图的活动,在活动中由于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创作中孩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可以说没有一副作品是雷同的。许多孩子设计迷宫的创造性被激发,一个集体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与他们,于是在充满神秘和布满“迷宫”的科学区域中,总是座满了设计迷宫的孩子。孩子们对自己的创作是非常珍惜的,于是我又和孩子们一起将一副副作品取代了原来的现成图片。孩子们在作品墙前相互欣赏、相互比比划划,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被关注的快乐。

二、让环境促进幼儿间的互动交往,使同一区域的内容在目标层次上得到深化。

《纲要》同时指出:创设环境的能力和内涵应包括“促进儿童间的互动与交往”,同伴极其交往是儿童重要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孩子们到了大班,对知识的苛求欲望明显增强,他们逐渐喜欢上了图书,而幼儿园为孩子订阅的杂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了。为此,我们结合“我喜欢看的图书”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家长沟通,动员孩子们把家中优秀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和同伴共享,设立“班级图书馆”。让每组幼儿将自己的图书进行分组摆放,让幼儿为他们自己小组的图书总数进行统计,然后每周为他们进行数字更改,幼儿的借书情况用“幼儿借书登记表”来登记,定期为幼儿的借书情况进行评价,评选每月的“明星图书”和“爱书明星”,让幼儿成为图书的朋友,爱看书、爱借书、爱护书。同时把幼儿园里订阅的图书用文字进行标识,让幼儿整理的时候将书名与书袋上的汉字对应起来,发展了幼儿的良好看书习惯,发展整理图书的良好规则。我们班级的“小小图书馆”已经设立了整整半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每天放学的时候借阅图书的孩子总是围得水泄不通。我想,正是我们为孩子们所设置的这样一个环境,促进了幼儿间的互动交往,使同一区域的内容在目标和层次上得到深化。

三、让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生成区域活动内容。

幼儿园《纲要》强调:“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来学习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性等。因此,创设积极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来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园是很普遍的事情,以往,我们总是在空地上或在几个瓶罐中种上一些容易发芽、容易管理的植物,然后任由其自由发展,幼儿的观察也全是自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这些植物极其生长变化熟视无睹。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当我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好各类种子后,组织了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是什么种子?会发芽么?怎样才能让它们发芽?在讨论中,有的孩子认为有的种子会发芽,有的看去黑乎乎的不会发芽;

有的幼儿认为种子只有在泥中才会发芽,水里就不行。对幼儿的这些分歧,我没有当场做种子发芽条件的总结,而是鼓励幼儿一起找来透明的瓶子和小罐子,让他们自己把各种种子分开分别放在泥中和水中种植,并在区域一边投放了白纸和笔,鼓励幼儿观察并记录。孩子们在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都要去“探望”这些“种子宝宝”,并不时的传来惊喜的话语,“黄豆发芽了”“黑的种子也有小芽眼了”“云豆的叶子真大呀?”“水里的种子也开始长牙了”“快来看这种种子的根与那一种根不一样的呀”……他们在那里观察讨论后记录了种子的生长变化。期间,有的孩子为了活动更丰富,还动员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并带到幼儿园中给同伴介绍。可以说自然探索角的这些材料环境的创设,很好的支持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并由此生成了系列丰富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四、让环境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整合主题活动内容。

有位外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客观看待幼儿教育现状,不禁让人生出几分感慨。孩子们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即便是在卫生间,也有老师看着,不能玩水、不能大声说话。这样既定的教育模式怎么能让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呢?因此,教师要给予孩子完整的感觉,恢复他们快乐、富有个性的童年生活,使他们积极参与自我的发展和建构。进入秋季,是昆虫世界最斑斓的时节,孩子们在草丛中玩耍时发现了昆虫的世界,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讨论的话题从“战斗陀螺”逐渐转为“奇妙的虫子世界”。于是,我将整个走廊变成探索区域,把一些昆虫的图片张贴在墙上,并鼓励、支持幼儿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虫子图片、标本带到幼儿园中,或把捉到的虫子养在自然角中。这一阶段,探索区中的孩子们对虫子世界的兴趣空前的高昂,每天都有孩子从家中收集图片带来,也有的是孩子们自己画的,自然角中昆虫盒里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在老师、家长的共同参与指导下,幼儿逐渐了解了昆虫的特征,并能主动提出要将昆虫和其他虫类分开来,要将益虫和害虫分开来,在探索区中,孩子们相互讲述着自己了解到的不同昆虫的奇异的特性,有的孩子则娓娓地说着自己捉昆虫的趣事。现在,整个走廊成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孩子们在由此而展开的手工区中用各种废旧材料把制作昆虫的装饰品;

在绘画区中绘画昆虫;

语言区中,他们又相互讲述着昆虫的故事……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围绕着“昆虫”而展开着主题活动的各个内容,并使主题活动的各个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延伸和发展。

篇四

摘 要:幼儿时期是一个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到:“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

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性格的关键时期。要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可以通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寓行为习惯培养于生活和活动中,“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真正会做。” 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

良好习惯 培养 巩固 爱学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何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其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幼儿时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稚园室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信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蒙台梭利毕业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稚园之效力;

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的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

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定了不易变。”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例如,幼儿园午休结束后,幼儿在穿衣服时,表扬她得衣服漂亮,并说弄脏了就不漂亮了。在玩桌面玩具结束后,问孩子玩具是否整洁,让幼儿尝试整理的物品。在幼儿游戏活动时,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要求自己,克服幼儿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这样会比传统的说教更容易唤起幼儿的共鸣。

爱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未成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好的行为习惯也便于养成。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如针对幼儿“拉扯小椅子”的现象,我们首先请他们观察磨损的椅子,然后讨论该怎么保护这些椅子,经讨论商定出共同的规则“轻搬轻放,有倒下的椅子及时扶起来”。在规则制定后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轻搬椅子、轻放椅子的正确方法,而后在搬椅子过程中检查督促幼儿的执行情况,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肯定,而对于违反规则的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的惩罚。还有“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一规则也要多次重复才能被孩子们所领悟、执行,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这个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的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发展。将终身教育意识灌输进儿童思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热爱学习。

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观念先导因素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43%的人认为是“家长在家重视训练”;

41%的人认为是“教师重视循序渐进的培养”。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38%的人认为是“家长无所谓,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态度”;

45%的人认为是“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纵容”。这集中反映出一个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观念先导”问题。

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熏陶因素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立于不败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的多样。其中,榜样法是经常会提供的方法之一。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首先成为他们最易跟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为此,我们首先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抓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表率。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了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

在保持外部环境卫生方面,也注意到了乱丢果皮纸屑及随地吐痰的不良影响,都牢记把垃圾扔入箱、吐痰入盂,过去常有倒剩菜剩饭的现象也不见了,操场上带班活动后乱丢的器械也能及时整理好。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教师们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儿,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生活体验法也是常见的训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包括常规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在日常社会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进餐时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菜,保持清洁;

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不要影响到他人,游戏手工时,把碎纸屑扔入纸篓,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教、玩具,锻炼后不猛喝开水等。在各种活动中,使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造成的坏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除此,家园合作也是促使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家园的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园教育步伐保持一致,形成共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有效的形成。通过经常与家长互相交流,引起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和教育态度、方法,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教优势,给幼儿以积极良好的影响。家长还要成为幼儿习惯培养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配合教师一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陶行知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

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对于家长而言也应如此,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修养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形将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

二是期望太切。”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忽视”是决不可取的,但也不能期望习惯养成的一促而就,还得尊重幼儿的特点,正视养成过程中的不断反复。因此,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更需要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多一份耐心和爱心,多一些细心和关心。

参考文献:

⑴方明编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⑵李冰晖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11年第7期

⑶赵静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第09期

⑷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⑸雷玲 《教师要学陶行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出版

篇五

[摘要] 对幼儿来说,数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但同时数学也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只能用适合他们年龄与特征的方法来进行,而幼儿更是喜欢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本文就如何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和运用数学三大方面来阐述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证实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其初步的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幼儿的运筹帷幄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数学教育 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能训练出清晰思维的智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幼儿来说数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而这种需要就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隐藏着数学知识,都能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经验准备。《纲要》也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可见数学发展的动力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联系中去寻找,充分说明数学是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小班的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感知运动水平,他们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东西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产生联想。在许多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重复地、耐心地教幼儿某些数概念,而幼儿只是机械地应答或死记硬背某些公式、规律。这样导致的教育效果是幼儿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数学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更缺乏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此研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热爱数学,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

一、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幼儿在教室是,教室可引导幼儿发现教室里的各种数学信息:几个小朋友、几张凳子、几张桌子等等。学会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1.生活中寻找显性的数学内容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内容是显而易见的,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显形的数学内容。从孩子最爱的玩具开始,每当孩子玩那些大小、色彩、形状不一样的玩具时,我总会一边和他们玩一边有意识地说:“啊,我发现了一块三角形的积木,真漂亮。”马上就会有孩子接着说:“我发现了正方形的,我发现了圆形的……”“哦,原来各种玩具都有不同的形状,不知到还有没有不同的?”马上有孩子会找不同形状,大小等。有了几次的引导后,总会有幼儿在玩玩具时自主跟小朋友讨论。而后,我慢慢从玩具延伸到了其他方面,如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幼儿园教室的桌子凳子,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并通过班级活动“找一找”来发动孩子在周围,在家里,在路上等去寻找数学,由于孩子对周围的一切总会感到好奇,因此他们在找时也充满着愉快、轻松、好奇的心情进行,当然幼儿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时,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经过这个寻找、分类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

2.生活中寻找隐性的数学内容

除了显性的数学内容外,我还带幼儿寻找生活中隐藏着的数学内容。我随时随地、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景下,获得数学的简单知识,并引起兴趣。如:中午起床穿好衣服后,考一考孩子:“你今天穿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午餐时请孩子分餐具,每人两个碗、一只汤勺,教幼儿了解“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

慢慢地,孩子对数与数之间的变化也有了初步的印象。除了我们的引导外,孩子们也会自主的发现身边的数学,如吃蛋糕是会比较谁的大谁的小等等,逐渐在生活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促进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孩子的主动学习,而小班孩子的主动学习则是从感受开始。

1、从生活化的环境中感受

幼儿学习数学是从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必须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才能够使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知识内化于头脑,成为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数学环境供他们摆弄数学玩具,从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孩子们踊跃从家中带来了小盒子、易拉罐、酸奶瓶等,可谓千奇百怪,应有尽有。这一寻找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首先要明确目的,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筛选出可供选择的材料,最后自行设计出材料的玩法。如他们把收集来的酸奶瓶按大小排列;

易拉罐按高矮排列;

经过这个有充裕时间的寻找、分类过程,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此外,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数学概念也不计其数。我们鼓励幼儿交换自带材料,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发幼儿探索不同材料蕴涵的数学关系。幼儿在众多的材料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

不同主题的产生来自于生活中不同的方面,而主题环境中的内容也渗透了其中的种种。如在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中,我请孩子带来了“全家福”的照片,作为环境创设的一部分。由于孩子身处小班,对亲人有无限的依恋,因此孩子对照片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总会围坐在一起观看。这些照片中的人物,5个以内的数居多,非常适合孩子对5以内数的感知。我引导孩子们一起说说照片上有谁?有几个人?比一比你的照片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按数量的多少给照片排排队等。同时我还通过让孩子给照片中的爸爸妈妈送“礼物”逐步学习数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学习主题中数学和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充满和谐、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氛围。

2、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感受

(1)主题情境化的数学活动

自然融入主题活动,统整各方教育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打破学科的界限,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将数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使数学内容生活化,这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难点。仔细翻阅不同类型的整合课程教材,普遍对语言、健康、社会、艺术四个领域的整合阐述得较为详尽,而对数学这一学科如何与各领域整合阐述得较少。要将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进行的幼儿数学教育真正融合在主题活动中,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也就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也包括在设置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同时《纲要》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例如主题活动“我们居住的地方”。这里也蕴涵着许多数学信息,如自家的门牌号、楼层序号、公交线路等。于是,教师设计了“找家”的数学活动,其中关键性的提问有:(1)去××家,要乘几路公交车?(108)(2)(出示126 路)是这辆车吗,为什么?(3)(出示门牌号 301)××家是 601室,还应走上几楼?(4)601 室应该在左边还是右边?……在找家这一活动中,我们还延伸出了“看房型图”、“设计新家”等系列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实现平面到立体的空间转换,使想像中的问题具体化、概念化。

如果说以上“生活情境的创设”、“与主题活动的整合”都以集体教学为主,人为控制因素较多,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更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如结合日常生活,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常规性的记录,既从中渗透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又能激发幼儿关注周围生活的热情。如每天的气温记录(表现形式有条形统计图、散点图)、出勤统计、自制日历、生日记录等。总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是多样的,给予我们的探索空间也是无限的。

(2)操作体验化的数学活动

我除了给孩子创设生活化情景外,也引导孩子从操作入手,来进行“数”的感知。如早晨吃副餐时引导幼儿自主的去分配饼干,让幼儿在分的过程中去感知数学。除此之外,我们还自创自编了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使孩子不仅在生活中,在各个活动中、游戏中都能感受到数学。

三、支持孩子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提升充分实践数学的经验

将数学回归于生活,我们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例如在幼儿玩玩具时,我数了十个玩具依次放好,让幼儿进行点数我发现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进行十以内的点数但却能进行五以内的点数。

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也使孩子能无时无刻不置身于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而去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当然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数学秘密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只有我们教师积极探索出好的引导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让幼儿发现数学,热爱数学。

篇六

【摘要】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社会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变量,其性质与水平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并对儿童个性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新时期教学活动的重点,符合新《纲要》的要点,运用情感教育利于孩子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建构;

和谐;

师生关系

新《纲要》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实教育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往往忽略了其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幼儿面对的困惑日益增多,来自家庭、教育机构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呈现出胆怯、紧张、孤僻、易怒等不良情感情绪。家庭矛盾,不当的教育方式制约着其心理健康发展。导致一些幼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不顺,与教师、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恶化。针对这些情形,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我们应当从幼儿的情感教育着手,运用幼儿情感教育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多样化的健康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全面发展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观念认为情感教育是将认知和情感结为一起的融合教育。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内发生新的质变,以实现个体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谐发展。另外情感教育还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与认知教育融合,并渗透于德、智、体、美、劳诸教育之中。使原来分离的诸教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

二、运用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新《纲要》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和思维往往受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常常以自我情绪为中心。所以幼儿的情感发展还很不成熟,需要依赖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如:从小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意识,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他们学会谦让;

学习或活动过程中失败了感到灰心时,帮他们找出原因,树立信心;

在幼儿与同伴相处中出现别扭时,需要教其学会珍惜同伴的友谊,懂得宽容等等。努力在幼儿各种情感活动中,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和情感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

2.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尊重幼儿情感发展规律,站在幼儿的立场上,贴近幼儿的生活,向他们心理距离逐渐靠拢。陶行知先生在“小孩不小歌”里说到:谁若说小孩小,谁就比小孩还要小。幼儿的自主情感,自尊需求显而易见。所以只有真正站到幼儿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方能看到他们眼中的、心中的世界,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情感基础。

3.师生关系向来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取向对幼儿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艺术的力量,以知识学习的过程为依托载体,引领孩子在情感教育活动中感悟人世间的真,大千世界的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善。孩子的心灵一点点地被感化,一个方正的“人”字会一天天占据他们整个心灵。《于丹〈论语〉心得》这样写道:“关爱别人,就是仁慈;

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所以,幼儿教师时刻细微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特征,智慧地利用情感教育活动,构建以情感为纽带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的主要策略

(一)改善师生关系,做幼儿的心理调节师。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少教师把目光更多的停留在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处理和控制上,缺乏与幼儿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双方的互动陷入消极和被动,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1.要热爱尊重幼儿。“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幼儿,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幼儿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雕塑每一个儿童。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决不能因为孩子调皮就惩罚孩子,我们幼儿教师决不能像板桥幼儿园的那位老师那样,孩子犯错了,就体罚孩子,这样做会给孩子们的幼小的心灵带来无法估量的创伤。孩子倘若从不犯错,还要我们幼儿教师干什么?因势诱导,引导幼儿向好的方向发展。“热爱”和“尊重”是一体的,尊重可能常被我们忽视,都以为幼儿还小,哪有什么自尊心?有这样想法的教师就大错特错了,孩子们虽然小,但他们同样有自尊,在不经意间,就不知不觉地伤到了孩子们的自尊,殊不知一个幼儿的自尊心若在幼儿阶段就受到伤害,这样的伤害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我们应当在孩子们不小心犯错误后,多一份包容,委婉地提醒他错了,同时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想问题、做事情。我们要不吝鼓励,维护幼儿的自尊。

2.要了解幼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每个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孩子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交”,与幼儿友好、融洽交往。

3.让孩子当主人。知识和兴趣最终要靠孩子们自己去掌握,教师在孩子们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做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去分派玩具和任务,做自己的主人。由此,我们可以在孩子选择过程中,挖掘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性情。

首先,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满美感的环境,通过墙饰布置,向幼儿展示了他们的绘画和作品,使幼儿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创设丰富多变的活动区、角,幼儿通过在各类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性情。

其次,创设精神环境,进行情绪体验。

教师和幼儿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在交往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情感能左右情感交流的深度和范围,能控制情感的性质。在幼儿园里,教师应该始终以愉快、积极的情绪引导幼儿天天生活在快乐向上的群体中,使之产生良好的心境,体验一种愉悦的情绪,起到了以情育情的作用。

最后,提供有利于充分发展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交往中丰富情感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性格。

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决不单纯是一种摆设,而要发挥它的教育作用,要充分利用活动区,丰富幼儿情感。目前,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条件,使孩子们失去了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代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性强,做事缺乏自信心,唯我独尊等不良个性品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先后创设语言区、美工区、建筑区、计算区、图书区、拼图区等。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到经常更换,材料投放有不同层次,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家园互动,使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实施情感教育。

1.实施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受家庭、幼儿园、社会三大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园必须依靠家长的支持,实施家园共同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家长具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注重家庭中幼儿的情感培养,则会使幼儿园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阻碍幼儿的顺畅发展。因此,在加强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家园活动,引导和帮助家长重视情感教育,并在家庭中也广泛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2.家园配合,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如何在家中营造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做游戏)如何树立正确的榜样等,使家长掌握了合适的教育方法,从而更有力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家园教育通力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情感教育、良好行为的巩固,促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幼儿的情感发展,除受生理影响外,更多的受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探索幼儿情感教育的方法,促进幼儿情感的积极发展,并在幼儿情感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的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学前卫生学》,万钫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鹤琴全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七

摘 要: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入学筹办在国内外教育界引起了相当的重视,法国围绕着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着各种改革试验,了解他们的试验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也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关键词:法国“幼小衔接”措施 中国 问题 启示

一、法国“幼小衔接”的措施

法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学前教育对今后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今后学业成败的关键。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良好的过渡性,法国在1975年颁布的《阿比改革法》、1989年7月颁布的《教育方针法》以及1990年9月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的有关条文中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的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一)1991—1992学年在33个示范省实施“学习阶段”的尝试,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

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

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母育学校的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大班的学生开始做一些具有基础学习特色的活动,和小学前两个年级的学生一样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并初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样,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就实现了一体化。[]

(二)1990年,法国政府规定合并母育学校和初等教育的视导监督工作,以利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法国国民教育督学的主要职责为:第一,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负责对小学、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察;

第二,小学督学、技术教育督学、学徒教育督学和信息方向督学,督察初等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教育工作管理和评价教师及有关人员。

(三)增加男性教师比例,鼓励男性教师进入母育学校担任教师。[]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园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应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另外,由于法国的的幼教机构男教师所占比例比法国小学教育低许多,所以应该鼓励更多男教师进入幼教机构任职,由此加大男教师在母育学校(法国的教育机构)中的比重。

(四)将学前师资和小学师资统称为“初级教师”,一律由省立师范学校培养。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由此可见,法国自近代以来学前教育在世界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主要经验在于政府历来重视学前教育,抓住了“幼小衔接”这个关键期。

二、从法国“幼小衔接”看中国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日益受到各国重视,我国为了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学前班”应运而生,学前班大多是附设在小学内或幼儿园的大班,作为入学准备班。这样做,确实减少了一些幼儿入学时的困难,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单向性

如今,很多幼儿园已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很多小学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只有幼儿园需要做好衔接工作,不主动接触幼儿园中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很少能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从而加大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难度。

(二)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但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教学活动的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

(四)突击性

现如今很多小学在招收新生,会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并以此来作为是否接受该生入学或者给新生排班的主要依据。摸底测验的成绩也因此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故很多幼儿园迫于此压力不得不在大班的时候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五)盲目超前性

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提前将小学部分的教学内容提前教给孩子,忽视孩子的自身需求和年龄特点,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刚入学时,感到学习很轻松,导致上课不专心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已经与学校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宗旨相违;

且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加深,学习难度的逐渐增加,孩子的“储备知识”用完,但已经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这就出现了适应难度,造成学习“没后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和家长的原始出发点相违背。

三、借鉴与启示

从法国“幼小衔接”措施的成效以及我国存在的问题来看,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配合与协作,双向靠拢。

衔接工作是两方面的事情,只有一方向另一方靠拢,是搞不好的。要注重儿童入小学“顺理成章”的过渡,强调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相互靠拢,尽量引导好儿童走好这个“坡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

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上相互靠拢;

为幼儿入小学作好心理准备。

(二)重视全面发展。

幼儿入小学的预备教育,不但要重视儿童的知识教育,而且要重视儿童智力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并且为儿童多方面的适应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三)改变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现状。

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足够长时间的社会与学习适应性教育,真正意义上减缓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坡度,而不是在大班临毕业前做一些突击性的训练,或做一些诸如改变课桌摆放形式,延长课时等表面性的工作。

(四)幼小师资合流培训。

我国现存的师资培训制度是分离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小学教师培训分属不同的系统,导致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衔接等理念上认知脱节。因此,要强调幼儿园教养员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联系,强调相互了解对方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方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以便更好地使幼教与小教衔接。

(五)合并幼儿园与小学的监督评审工作。

这就要求负责初等教育监督评审的教育专家具有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以及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评审制度,以进一步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四、具体实施

(一)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教师要不断发现探索,使幼儿在平常的一日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为幼小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组织活动中,教师要准备丰富多样可操作的材料,在激发孩子的兴趣的同时,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发现。让幼儿变成游戏活动的主导,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能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同的玩法,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以及动手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精神。且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的发现创造给予肯定,提升幼儿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进取心,促进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让规则渗透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在给予幼儿充分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要注重给幼儿制定相应的规则,如在活动后,必须坚持让幼儿整理好自己使用的器材或者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在规则的约束下养成习惯,便会主动地去做,形成使命感。且在生活中,也要制定相应的作息制度,使幼儿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孩子长时间地适应有规律的生活,在规则意识的调控下,便会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且逐渐形成荣誉感、务感和责任感,从而为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作息规则打下基础。

(二)、帮助幼儿了解、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度过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

1.幼儿园的孩子其实对小学是十分向往的。家长要及时留意幼儿的心态,有空可以多带孩子去小学校园走一走,熟悉校园的氛围,激发幼儿对小学校园的兴趣,以及对于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2.小学的作息时间和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老师都是全程陪伴,保教合一,作息时间比较灵活。而小学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的作息时间有比较强的固定性,这一点幼儿可能会比较难适应,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相互配合,加强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固定式的作息时间。且幼儿园教育内容主要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知识。而小学教育内容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社会、自然等学科性质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教育内容,教师和家长要耐心指导,适当地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拟人化,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由此引起幼儿的兴趣,如将数学的运算用小动物卡纸或者水果代替,且利用实物操练,可以使幼儿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自己动手操作的练习远比抽象的数字更加容易被幼儿接受。

篇八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和教师所重视,他们认为这是提身儿童素质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这之中有很多的家长和教师更青睐于美术教育,这对学龄前儿童,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从小对幼儿进行美术培养这对幼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目前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严重阻碍了儿童美术教育的规范化过程,影响幼儿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于是,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许多问,美术教育改革面临重重困难。

(一)家长与教师对学前美术教育方面的误区

1、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教会孩子画一张美丽的图画,或者学会做一个好看好玩的玩具就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以及任务。所以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准确描绘和表现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过分注重标准化。

2、美术教育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 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但很多家长和老师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而忽略了学前美术教育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促进幼儿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等各方面发展的独特作用。

(二)美术教育机构的以满足家长需要为目的的模式化教学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去上美术班,认为这样就是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获得一项技能,这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本身是一件好事。根据研究,3~6岁的幼儿能凭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来进行思考想象,他们对自己能触碰到的事物材料等都充满好奇,这样就为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因此美术教育很容易就会被幼儿所喜爱和接受,从而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就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于是,为了顺应家长和幼儿的需要,各种各样美术培训机构如笋春雨过夜后大量涌现。

根据上述所说,许多父母的艺术观念尚未建立,这是美术教育改革中面对的主要问题。父母仍然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绘画的好坏,或以吸引成人眼光的标准来定义儿童的画,用“象不象”“颜色运用恰当不恰当”“构图丰富不丰富”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违背了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导致孩子不因爱而画,但因为老师,家长而绘画,这对引起孩子绘画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而许多美术培训机构以满足家长的“可见”的心态,实施教学“模式化”,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对孩子要求用同样的形状线条,相同的颜色复制同样的作品。强调成人化,强调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灌输法,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幼儿画失去了自然、童真、童趣。这样教出来的画面,构图饱满,色彩鲜明,深受广大家长的青睐,所以这样的美术教学机构就成为了许多家长的首选。但是他们满足的是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了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真正意义。

因此,我国学前美术教育虽然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广泛重视,但教育的目的以及方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与教师对学前美术教育目标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及教育机构对学前美术教育过于功利和标准化的死板教学方法,从而造成了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

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们对学前教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应联系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现况,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具体概括如下:

(一)以培养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促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 审美心理以体系结构的方式,沉积于人的心理所构成审美心理的总体结构体系。培养幼儿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可以帮助孩子通过系统的进行完整的审美感知,有助于幼儿完整心理结构的形成。一个特定的审美人格的形成,长期在艺术的审美环境中,可以使人的审美心理建设和发展得更加完善,美术教学活动使幼儿产生了对审美的需要,与一个特定的审美人格的形成,只有在艺术中长期的熏陶下才能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发展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更加完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一个人的审美、创造美的人格教育

1、培养敏锐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

(1)幼儿认识事物的特性往往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直觉阶段。在幼儿心中他们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是那个样子。儿暂时还无法把自己和外界事物完全清楚分开,认为外界的事物是对着自己来的,甚至是为了自己才会产生的。孩子会认为月亮是在跟着他在走。

(2)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是从一般到分化的。幼儿通过视觉和感知从开始就把握的材料,是对整体事物简单大概的框架,例如,幼儿认识树,先从整个树的认识开始,在对他的树干、树枝、树叶进行认识,知道这样是一个整体的树。

(3)孩子们经常看的拟人化的世界,把外面的东西都看成和自己一样有生命,觉得自己所感受到的,物也能感受到它可以感觉到。美术作为一种独创艺术,具备加强感知的有力的手段,敏感意识,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孩子审美器官的灵活性和活跃性,激活幼儿对生命力感知的特殊能力。例如:我们看到火会温暖,温暖的感觉,看月亮,将有一个安静,温柔的感觉。儿童的认知能力较成人而言较强,这是因为它们不会受到由理性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例如,一个圆形的,孩子们说:“这是太阳”,“这是按钮”,可成人会盯着它,注意它的弯曲弧度,不规则性等。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儿童与艺术家有相似之处。他们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获得线条、形状和韵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学前美术教育的内容应注意引导孩子去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利用审美直觉能力,增强儿童对事物风格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组织线条练习课题“下雨啦”,这张画不仅仅要求儿童能画出雨线,其次最重要的是能体验在下雨时,天空黑压压的感觉。激发孩子们的体验这些或粗或细强度的不同的线条,运用或轻或重的颜色进行表现。

2、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绪是由日常情感升华、分化、发展从而发生的。是由幼儿自身内心所选出来的或是内心感受得到的与自身生命活动一样的对象才可以使幼儿产生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强调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共鸣、识别和情感转移的动态过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只有幼儿投入大量的审美情感因素,才可以使幼儿以欣赏者的身份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激情的情感体验更是引发儿童灵感的能源。由于愉悦审美产生于生命的自我认知的表现,如果注射为话题,孩子们都有过的经验,注射必须面对现实的勇气,而不能停止痛苦,哭泣,儿童在表达恐惧的画面表现,也正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幸福和悲伤,失败和成功,勇敢和怯懦等组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美感体验。

3、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挖 想象力强,写实力差,这是幼儿的共性。他们尚且是以想象而不是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世界,虽然这种想象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但这也恰恰是他们最闪光的地方。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可定和接收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支持幼儿积极地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且大胆地表现,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美术元素为纲要有序组织和设计美术教育内容 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长期实践中,美术教育通常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原有的功能,是因为在于缺少对美术教育的实质缺乏清晰的认识,通常把美术内容与形式的理解相分离。例如,为了吸引家长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估儿童画,以“象不象”“色彩合理不合理”等标准来给孩子的画定位置,却忽略了美术形式的教育。我们常常遇到的儿童画的内容是丰富的,无论是主题否鲜明,却忽视了美术教育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教学方法是不合适的,而作为一种手段来复制,造成过早得使儿童绘画,变为“模式画”的情境模式。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务必把线、形、色、构图等最基本的绘画要素作为美术教学实质的重点,重点让儿童对外形布局特点有知觉的驾驭,理解和颜色属性和设计构思表现的体验和了解。

1、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 对外形构造特点有知觉的驾驭,一直是全体学前儿童所需要不断练习和掌握的,咱们引导幼儿应该是从学习线条开始,先从涂鸦入手,经过那些错乱交加线条的练习,渐渐认识到线的长,短,直,从而呈现直线和弧线。譬如,小班美术活动的“五彩气球”,“小鸡吃饭”,“小羊吃草”是通过直线、曲线、线的长短和变化来表现的,孩子在活动中是无意识的,但作为教师,我们务必要自觉地把线条美的要素运用到幼儿美术活动中来。

2、对色彩性质的了解 颜色运用是美术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幼儿对于颜色的反应是强烈的、敏感的,他们对于颜色性质的了解与运用,须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锻炼,时常展开分辨不同颜色的艺术活动。

应该让孩子自发的产生对艺术情感的冲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颜料,工具和纸张,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培训,教会使用的工具的能力,让孩子们获得早期绘画色彩丰富的经验和机会。如此的课题策划与施行,是契合幼儿身心发展所需要的。

所以我们应该以艺术元素为纲要,遵循儿童艺术活动的设计,系统的基本原理,有序的组织和设计艺术教育内容包括主题,情节,图像等,充分利用孩子的本能的冲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色彩、工具,进行必要的培训,培养他们使用的工具的能力,让孩子得到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技能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设计与实施,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张建国:幼儿园开放性绘画教育活动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3]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易晓明: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幼儿教育,2005年z2期

[5]裘指挥:来自瑞吉欧理念的思考——关系和谐中建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z1期

[6]张金梅:

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7]秦元东,唐淑: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论陈鹤琴关于幼稚园环境创设的思想,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8]侯莉敏:浅论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李英利: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河南教育2003年第1期

第二篇:幼儿教学论文,幼儿园教育管理论文

幼儿教学论文,幼儿园教育管理论文

新《纲要》明确要求:“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现场实境、直观教具、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及多媒体手段等引导幼儿将情境与语言相结合,参与各类情境活动,诱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交往,操练和扩展自已的语言经验,从而实现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一、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景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通过带入情境,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发展内部言语。”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比如,上“糖果王国”这一活动时,我用各种糖果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充满童趣的“糖果王国”,让幼儿到“糖果王国”作客,与各种糖果做朋友,在这一情境中,幼儿在欣赏、摆弄、品尝中轻松自然地认识了各种糖果的名称、外形,感知了糖果的味道,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对糖果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糖果的包装太精美了!”“糖果的种类许许多多。”“糖果的味道棒极了!”„„又如在学习诗歌《圆圆圆》中,在仿编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布置成圆的世界(活动室四周张贴并摆放各种圆形的图片及实物),让幼儿在室内寻找圆的物品,并通过看图例体会诗歌中圆形物体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的非常有趣也非常投入。孩子们朗诵着自己创编的诗歌,语言得到提高的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景

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因地制宜,恰当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引进活动之中,提供富有变化的道具,创设亦真亦幻的场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融教育与情景之中的一个多角度的语言环境。例如故事教学活动《小熊请客》,我请几个小朋友排练好小话剧进行表演,让孩子们观看,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引起幼儿的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很容易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学起来显得轻松愉快。在基本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进行角色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兴致很高,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这种表演情景的教学形式远比比枯燥的讲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儿歌、看图讲述等都可捕情置境,化静为动,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学说话。如在《丁丁穿鞋》的教学中,幼儿就在扮演爸爸妈妈、丁丁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儿歌,而且活动过后还能自发表演呢。

三、利用艺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美”是教育的磁石。一段优美的旋律,一幅美丽的画面,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语言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地将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引进了幼儿的语言情境中。实施主题活动《秋风吹呀吹》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拾落叶,找秋天,有的幼儿用落叶拼贴成不同形象各种图案、有的幼儿用树叶做成树叶纸偶,还有的幼儿用树叶做成树叶拓画,孩子们边做边讲,生动地演绎着秋天的故事。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语言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幼儿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语言活动《小树叶》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我根据散文情节进行配乐,请幼儿欣赏分辨音乐,在情境中创造音乐氛围,引导幼儿进入艺术境界,使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显得更加容易而深刻。再如,根据孩子们都有带手帕的习惯,我们生成了“手帕里的故事”这一活动。在一段欢快的音乐后,在教师启发下幼儿居然编出了“动物狂欢节”、“快乐的节日”、“新年联欢会”等千奇百怪的故事。

四、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能提高他们投入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给幼儿留下质疑的空间,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我们经常创设的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幼儿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编故事《三只熊》中我就使用悬念式情境设置,效果很好。在活动这中,我为幼儿布置了一个三只熊脏而乱的家,幼儿一来到这个情境,就马上产生了疑问:“小熊的家怎么会这样?是谁弄的?”等幼儿讨论后,紧接着又是一个疑问:“三只熊回到家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他们会怎么样?”“怎样做才能让熊不生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尽情的想象、表达,编出来的故事比原版还丰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谁动过(喝过、睡过)„„?”这一疑问句型。在悬念式情境中,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不仅乐意用语言积极表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语言教学中为幼儿创造适宜情境,能使教师教的更轻松,使幼儿学得更愉悦,使语言活动的组织更实效。在语言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更新,努力探索,使我们的语言教学真正达到《纲要》提出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的总体目标要求。

第三篇:幼儿教学论文幼儿园教育管理论文

幼儿教学论文幼儿园教育管理论文

论幼儿舞蹈的教学与创作

【摘 要】本文着重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其内涵,论述了幼儿舞蹈教学与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关键词】幼儿舞蹈; 教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G 61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舞蹈这门人体艺术正被更多人认识、接受、认可,并喜欢。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舞蹈教学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全面发展。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初学舞蹈时,幼儿只知一味的模仿,几周一过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那么,我们在教学与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改善身体结构,提高身体机能

幼儿时期(4—6岁)是孩子生长发育期,在这期间孩子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发育还不是匀称和和谐的,在这一阶段幼儿身高、体重发育相对减慢,但四肢增长较快,身高每年增长4—6厘米,6岁幼儿腿长可占身高的44.6%。在这阶段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仍然较快。幼儿的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各年龄的发展特点,否则会影响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幼儿舞蹈主要由一些基本舞本,如跑步、小跑步、踏点步、踏跳步、后踢步、进退步、跑跳步、跑马步、华尔兹步、秧歌步、滑步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幼儿的机体能力,来设定和选择教材,而不应该在教学与创作中大量的进行开度的训练,幼儿时期正常孩子的韧带还是很薄,弹性还是比较好的,可以用舞蹈动作来帮助幼儿进行简单的软开度练习,提高学生的肌肉谐调性,初步训练幼儿的机体控制能力。我去年参加定西市首届舞蹈大赛,在大赛中有一个幼儿舞蹈是《顶碗舞》,让四五岁的幼儿顶着碗,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一律是提心吊胆的模样,尽管如此,还是有两个小孩子把碗摔在了地上。而且在舞蹈中出现了很多的技巧,例如软翻、前抢脸儿、前桥。我真的很惊讶,比赛完后我去问她们的老师,原来她们是幼儿园舞蹈队,每周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训练,训练的内容就是单一的压腿(前、旁、后),站下腰,前抢脸,前桥,软翻,并且家长每天还要是家里给孩子这方面的训练,直至孩子“软”了为止,但是这样大量的教学训练,会过早的导致学生的肌体产生疲劳,并且长期训练会压迫腰椎神经、影响到孩子的身高。我们应当利用舞蹈教学和创作来使学生的谐调性得到改善,并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让他们在节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舞蹈训练,来促进幼儿的新陈代谢,促进骨骼钙化,增强骨骼强度,使肌肉生长的更丰满有力,并且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来改善身体结构,提高身体机能。

二、舞蹈教学中创作应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人类健康的最终标准,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因为在我国,现在幼儿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们,他们的衣、食、住、行、学、玩是整个家庭中的焦点,孩子们往往缺乏吃苦耐劳,集体协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们会让幼儿涉及到简单的基本功练习(以中国舞考及教材为参考),比如说勾绷脚,前屈压腿,后曲腿弯腰等。在这些训练中孩子首先需要克服的是肌体上的疼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幼儿,让他们知道坚持,懂得吃苦,并且能让幼儿的心理有一定承受能力;其次就是一般舞蹈教学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会因为重复练习的枯燥、肌体上的疲劳而对舞蹈学习懈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亲切的教态,形象的语言,温和而关注的目光,对每一点进步的肯定,来激励孩子坚持下去,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而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中最能让学生坚持下来的还是每项练习中配的音乐,那些音乐都充满童趣,每一段音乐都让孩子们精神一振,孩子们甚至都是边跳边唱,乐此不疲。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利用幼儿好奇心强,形象思维相对敏锐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要多注意谐调性相对差的幼儿,不断的鼓励,还可以让幼儿之间互相的纠正错误,让谐调性相对于好的同学,给其它幼儿做示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劲头,并且把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小组进行练习,来让他们懂得集体协作,来提高集体荣誉感。

根据幼儿的心理和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在幼儿舞蹈创作中就应该注意:

1、幼儿舞蹈的趣味性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所限,幼儿在参与舞蹈活动时,往往会受情感因素的支配,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往往是感性的直觉。幼儿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而表演的主体是幼儿,如果成人一味按自己的心理状态去创作,幼儿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原本非常自然的表现力也就会随之消失。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自始至终的保持兴趣,我们可以创作时巧妙的将舞蹈与游戏结合起来,幼儿天性都是好玩、好奇,在玩与舞蹈中他们会表现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情感的极端投入,如果我们在玩中再围绕一定的思想内核,那么舞蹈生动感人,孩子也会从中得到教育,完善他们的品格,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灵。例如有个幼儿舞蹈叫《童趣》,这个舞蹈主要表现的是孩子们在玩一对一对的拍手游戏,可就有一个孩子是单数了,于是她就生气了,耍脾气,把鞋也扔掉了,可是还是没有人理她,于是他就表现好多逗大家的动作来吸引别的小朋友注意他,结果呢,别的小朋友都走了,他一个人还在表演,裤子掉了他也浑然不觉……,观众捧腹大笑,但是却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童趣,也教育小朋友要互相团结,共同游戏的好品格。

2、幼儿舞蹈创作中的知识性

舞蹈教学和舞蹈的创作除了训练学生的肌体和品格以外,它还可以蕴含一定的知识性。亚力士多德认为“儿童一开始就具有模仿的本领,模仿就是学习”。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产生表象,是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而模仿又恰恰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手段”。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单一的勾绷脚练习学生会做的不规范,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去练习。单一的手位练习,学生会因为枯燥而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把这些运用于舞蹈创作,却是另一番景象。我曾记得自己创作的小舞蹈《丢手绢》中一开始,小朋友们是全躺在地上的,小朋友们右腿翘在左腿上,音乐起,右腿就是勾绷脚练习,在舞蹈表演中因为有趣音乐,又加上孩子们强有力的表现欲望,他们的勾绷脚做的要比教学中的规范、整齐;另外在教手位练习时,学生是不容易记住手位的名称的,可是我在创作小舞蹈《小小花木兰》时,我给小朋友们讲了花木兰的故事,并且放了一小段木兰从军让小朋友们观看,这下可好,教室里一下热闹了,他们边模仿边跳,我也乘机把我们的教材中的单手位加上,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单手位的名称,并且学生还记住了历史小故事《木兰从军》。这就是舞蹈教学和创作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并且让舞蹈表现出来丰富的内涵。

三、在舞蹈教学和创作中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意识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利用美的事物,通过组织幼儿的审美活力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1、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去影响幼儿,以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和健康的审美观点。在舞蹈教学中首先教师的服饰要让学生感觉到美,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性动作要美,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美是什么样的,另外在学生学习舞蹈过程中要纠正学生不谐调的、不美的动作,让学生区别美与不美。除了单一模仿以外,中国舞考级中有一项训练很好,就是模仿与想象,这其实也是学生创造美的过程,教师不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跳,毕竟幼儿舞美的感觉还没完全形成,教师要去引导,让学生自己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另外,在教学中无法实施的审美教育我们在舞蹈创作中来弥补。

2、在舞蹈创作中的审美教育

幼儿的审美是肤浅的、幼稚的并带有表面性的。幼儿时期喜欢鲜艳的色彩、变化明显的曲调、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等,他们对形式美容易感受,对内在美、形式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则不易感受和不理解,那么在舞蹈创作中我们要把丰富的内涵付诸于舞蹈中,让学生通过舞蹈情节来感受内在美。另外,我们还可以加强舞美,让学生通过舞台上的鲜艳的服装、多彩的道具、明亮的灯光、形象的化妆来感受美,表现美,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促进幼儿对美的创造,对美的正确健康的认识。

四、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舞蹈教学虽然有难度,但只要教师注重日常生活的积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将其加工提炼,用幼儿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舞蹈成为幼儿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就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善于将难度大的舞蹈化整为点,利用日常的游戏活动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就学会。有些舞蹈需要幼儿有一定的基本功,而这一块教师仍然可利用一些游戏进行训练,减少幼儿的枯燥感,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如:开胯训练,就可以利用小青蛙的动作来训练,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在幼儿舞蹈创作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好的幼儿舞蹈内容要单一;形象要鲜明而不乱;风格要统一。其次,幼儿舞蹈要有情节,有童趣,有意义,有技巧,能走进幼儿的生活。最后,当今舞台上表演的大多数都是女孩,如果在舞蹈训练中忽视男孩的性格和气质,按女孩的动作要求男孩,久而久之,就会使男孩的性格、气质“女性化”,这样会给幼儿将来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总之,幼儿的舞蹈教学和创作是紧密结合的,我们应让有计划的、有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幼儿舞蹈创作的灵感和内容的丰富,应让富有情趣和知识性的舞蹈作品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学,使幼儿的生理、心理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

[1] 王思民.幼儿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幼儿教学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幼儿卫生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幼儿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

第四篇:幼儿艺术教育论文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涂鸦

小班的孩子处于涂鸦后期,是向单线条绘画过渡的关键时期,需要成人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多的教育工作和教育契机需要为数更多的家长们来进行和把握,因此,只有家园合作,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更显著地提高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我和小班的家长们一起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与家长交流,摸清本班幼儿的实际绘画水平。

作为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做到了解,尤其是要针对自己担任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摸底,以掌握班级的实际情况。

幼儿园不是小学,因此也不是简单的一考了之,更何况是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孩子,连握笔都摇摇晃晃,怎么知道其绘画水平呢?只有靠家长。

家长会那天,我利用间隙特意谈及孩子们的绘画,没想到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反响,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绘画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优化气质,但都急于孩子们“坐不住”、“没耐性”、“画不好”以及“不知道怎么办”。也有小部分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对绘画有强烈的兴趣,并能画一些东西了。介于这两种情况,我觉得这些家长们有良好的本人素质基础,也有和教师一起教育好孩子的愿望,但缺少有效的方法。这正是进行家园合作的最佳契机。于是,我即兴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家长思考。

1.你家里有孩子绘画的工具吗?

2.你的孩子会握笔吗?

3.孩子握笔的姿势正确吗?

4.你的孩子是主动想画画的吗?

5.孩子第一次画的画你还记得是怎样的吗?

6.孩子画画时你能陪在他身边吗?

7.孩子把画好的作品给你看时,你的态度是肯定多还是否定多?

8.你能不能经常让孩子观察一些美的事物?

这些问题的提出让许多家长哑口无言,后来了解到,有的家里给孩子的绘画工具是一支圆珠笔和一张废物利用的纸,有的买了很高档的绘画工具却不知怎样使用,有的孩子从不会握笔,只会用手抓,有的根本不记得孩子什么时候会画画的,有的总是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呀?一点也不象。”……当然也有个别的家长能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但总是收效不大。

从家长的言谈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孩子们现阶段所处的水平,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指导。

二、让家长了解,孩子在集体中处在哪一层次。

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绘画水平明明没有达到该年龄段的要求,家长却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的孩子画的很好,或者是相反,孩子的绘画水平在同龄儿童中已属领先,但家长却仍不满足,认为还应该画地更好一点。这都是由于家长们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却望子成龙所造成的。

教师虽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清楚地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但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只能利用家长会、家园之窗、来园离园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向他们介绍一些幼儿的身理心理特征。但最有效的是直接利用孩子们的画。

“无声胜有声”,家长们从我班教室外墙的“小3画廊”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每当有新的画挂出来,早晚接送的时侯总有里三层外三层的家长围在“小3画廊”那里弯腰观望,孩子们从教室里出来了,还要一张张画点着问:“哪一张是你的?”“你看人家画的多好!回家后要努力。”“你画的比上一张好多了。”……无须教师再三地叮嘱家长,只要看了孩子们的画,家长们都很自觉地开始起重视家庭教育了。

“小3画廊”也很清晰地反映出幼儿在绘画上两极分化的特点。有将近超过一半的幼儿画的画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甚至有个别超常的,但还有四五个幼儿连握笔都困难,更不用说画了,因而家长们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三、和家长合作,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小班幼儿在绘画上还不能谈及技能,只能在兴趣上加以培养,让他们觉得画画是件很快乐的事就可以了。但家长们往往在观念上不能接受这种思想,他们总把技能看得重一点,认为圆就要画的越圆越好,殊不知连成人都不可能一笔就将圆画的正确,怎能强求小班的孩子呢?

我一边在“家园之窗”中宣传小班幼儿的绘画特点,一边与个别热心的家长联系,和他们一起讨论具体的办法。在与我班张驰成和吴晓越两位幼儿的家长的合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培养绘画兴趣的基础。

(1)选择孩子喜欢的颜色的笔;

(2)选择孩子容易握紧的笔;

(3)握画笔的两种正确姿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选择。2.不要强迫孩子画画,应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引导。

(1)让孩子多注意生活中的事物;

(2)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

(3)让幼儿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3.缩短孩子画画的时间,扩大孩子画画的面积。

4.家长要经常陪伴孩子画画,或者让孩子和伙伴一起画,尽量避免孩子一个人孤独地画。

5.对于孩子画的任何事物,要先肯定,再鼓励,最后提出意见,绝对不要轻视甚至打击。

6.不要轻易将孩子的作品扔进垃圾箱。

7.利用多种绘画形式、绘画工具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以上是我和家长们共同总结的几个办法,也在孩子身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兴趣的问题将在孩子一生成长中一直存在下去,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继续圆满地合作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让绘画成为让孩子一生成长都受益的艺术学科。

第五篇:幼儿语言教育论文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策略

内容摘要:幼儿园语言教育旨在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水平,满足幼儿欣赏语言美的需要。幼儿语言教育的要通过幼儿园语言教育不仅要通过改善幼儿语言发展环境、加强家园联系还要给幼儿创造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

环境创设 家园共育

语言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语言的丰富性和语言所发挥的作用,使人类在万物生灵中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相信,拥有高度发展语言的人,可以完成那些文盲所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学好语言对于其他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时期是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幼儿的听觉系统、发音器官和语言神经中枢日趋成熟,发音逐渐准确,词语不断丰富,开始掌握语法规则,语言运用能力迅速发展。而且,语言是幼儿学习概念、发展智力、扩大交往范围、促进社会化发展的基本元素,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不容小视。

幼儿园语言教育旨在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水平,满足幼儿欣赏语言美的需要。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倾听别人说话,能听懂日常用语;乐于与别人交谈,用适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喜欢聆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喜欢学

认常见的文字标识等。由这些要求可以看出,儿童的语言教育在学前教育时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会了说话,幼儿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自由交谈,才能更好的认知、感知、接受和再创造。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交流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而在社会交往中,孩子用的最多的则是语言。能否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目的,是我们衡量幼儿语言发展的标准,也是我们进行语言教育的目的。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发展和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采取什么样有效可行的策略来进行幼儿园语言教育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得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期是语音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心理学研究发现,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语音进步最明显

2、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有以下趋势:(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开始出现转折复合句,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各种事情,进入成人句阶段。

3、语法特点:(1)初步掌握基本的四种语调(2)未能掌握语调中的断和连、快和慢、轻和重。4、2岁到五岁半的幼儿,不论作为其他人交谈时的旁观者或在自身实际参加的三人交谈中,都是对“我”的理解较好,“你”次之,“他”最差。特别当其自身作为交谈中的第三者时,对别人所谈的“你”和“他”,即使是5岁半左右的幼儿,也不能很好理解,这时往往把别人说的“你”理解为指他自己,而把“他”理解为另一个人。

5、5岁是儿

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关键时期。这时候,他们听和说的能力已经可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他们的阅读图书和分析图画的能力也显著增强,他们开始喜欢和小朋友或者家长一起阅读,甚至连猜带蒙地念书中的文字。这时阅读成了他们最大的兴趣。研究孩子语言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方法,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儿童语言获得因素有:学习模仿在语言获得中有一定作用;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基础;儿童情绪态度对语言获得有影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他人的语言交际是语言获得的主要条件等等。幼儿的语言发展跟自身的生理发育有必然的联系的,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幼儿语言教育方面,我们只能遵循规律,采取一些可行有效的策略。

一、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合语言发展的环境

“狼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初期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一切后天学习都是枉然。若是儿童在学前期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后期改正是相当有难度的。

因此,为儿童创设 一个开放愉快的语言环境,促使他们敢说、想说、喜欢说、愿意说,有机会说,有计划有准备的开展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课堂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儿童引发学习兴趣,更加集中于课堂学习。在学前期,儿童的课堂教育是有限的,教师要把复杂繁多的教育内容简单化、形象化,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

让儿童的注意力集中,这个时期可以对儿童进行规范语言习惯的教育。而在后期,则可以创造出适当的情景让儿童提高注意力,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语言教育,比如用幼儿喜爱的角色表演、诗歌朗诵、看图说话等等。

孩子语言的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需要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指导和启发。比如学习儿歌,教师要以抒情的语调去朗诵,使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享受,同事渴望去学会这首儿歌。进而慢慢地能用感情朗诵。讲故事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感情地把故事内容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力求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要想达到那种效果有一定难度,有时我们可以借助录音机,电脑等媒介来帮助增强氛围。这样,孩子既想听,又愿意听,还会模仿。相反,枯燥的讲述对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真正有效的学校是一种心智的活动,通过多种感官来亲身体会,可以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以及对这个五彩世界有更为生动细腻的感触,能将静态客观的知识灵活化,从而产生新的思维和构想。儿童的语言学习,同样运用到多种感官,如听、说、看、画、跳等。

我会经常在课间给孩子放一些录音儿童故事。孩子对故事十分感兴趣,每次都听得十分认真,有点故事重复播放两三次,孩子就会跟着录音复述出来。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语言训练非常轻松有效的方式。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儿童不仅可以纠正自己一些不准确的发音,不规范的用词,同时也可以轻松学会一些较难的词汇。而在午休前播放一段动画片也是同样的道理,儿童看动画片可以轻松进行语言知识的

获取,特别是词汇的积累。

在课堂上,儿童通过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相关的语言习惯,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儿童回答问题,不仅仅是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幼儿创造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错的给以鼓励和引导,回答对的则可以进行深一步的启发探讨。为了克服孩子们在众人面前不敢说,不敢表达的心理,我会经常给孩子提供“大声说出来”的机会,就是让每个孩子走到前面,无论是说、学,还是唱、跳,都会受到老师的一个小礼物和同伴的掌声。孩子因此 可以克服胆怯的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也是激励孩子促进孩子语言表达的一个方法。

2、游戏活动

福禄贝尔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发展最好的方式。因为它是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内在本质处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外向表现,“游戏”一词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游戏中儿童是最轻松愉快的。你可以发现,游戏中儿童的语言是多样的、神奇的、充满幻想的,因为游戏本身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儿童的语言得到极大的提高。我曾经遇到一个又轻微自闭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开口说话,问他什么也不回答。但在游戏中与他交流就变得格外容易,他会主动向我笑,甚至他会主动拉住我向你介绍他在玩什么游戏或是问我他不明白的地方。同时,他与其他的孩子的交流沟通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变

得十分轻松愉快。

如果说在课堂上儿童更多的是进行词汇的累积,那么在游戏中,则是实践运用的时候。许多在课堂中学到的词汇并不是经常使用,而在游戏中,孩子会随着情景的变换说出不同的语言。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游戏空间,则是为孩子愿意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创造了条件。

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与人交往是关键,社交可以极大的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会随着自己的意愿与其他儿童交流。比如打电话,大部分孩子已经知道该怎么打电话和接电话,在游戏中也可以一本正经的与人交流,教师只需要在旁静静看护,有必要时给予一些简单的提示,比如打接电话时的礼貌用语。

游戏时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轻松愉快的环境更适合儿童游戏。教师在游戏中起到的只是创设游戏环境兼看护作用,在游戏方向不对或者发生突发状况时以同伴者或者指导者的身份适当的引导游戏的进行,而不能过多的介入孩子的游戏。

3、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即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够学习得很好的,而是要分阶段按照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比如有的孩子生活经验丰富,他的表达能力强,表述起来也要轻松流畅一些。对这些孩子我们要进一步培养。而相反,有的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不经常与人交往,运用语言的机会也少,表达某件事情时常会表现出一种内心空虚的情绪,有 的还会胆怯,讲话语无伦次,甚至无话可说。针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沟通。

在幼儿园里,要培养孩子一种积极的态度,要和小伙伴多多交流,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师也要经常带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父母也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同伴交往,并懂得一些礼貌用于。有时间的时候经常带孩子去公园,超市,游乐场等公共场所,这也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语言交流的平台。

孩子对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并伴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史提高孩子语言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言教学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生活,让幼儿经常说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动画片就是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提到《猫和老鼠》、《西游记》、《喜羊羊与灰太狼》、《奥特曼》等动画片时,孩子们的情绪就格外高涨,谁都想说,谁都能说几句,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话题,适时渗透,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在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中培养 说话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儿童呆得最多的地方除了幼儿园就是家,因此家庭教育十分重要。著名的陈鹤琴先生就说过“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起正面积极的形象,因为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家长的影响。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家长应该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知识,增进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正确的使用语言,多带儿童进行室外活动,经常旅游踏青,让孩子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松心

情;支持孩子的探索,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无视孩子的问题;创造愉悦民主的家庭环境,不苛责孩子丰富奇妙的想象,凡事让孩子多动手动脑;给孩子单独的空间,不过于干涉,为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训练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

仅靠家长单方面的教育是不行的,仅靠老师教育也是不行的,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形成教学联系,家园共育。老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动向,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进行阶段的训练。而家长也应该每天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回家进行适当的巩固。孩子的语言教育是复制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二、根据儿童发展情况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一词出于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遂有“因材施教”的这一成语。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比喻人,“施”指的是实施、进行,“教”指的是教育、教诲。意思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

每个儿童在生长阶段的发育状况都是不同的,有的儿童接受新知识较快,发展迅速,而有点儿童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较快的掌握老师的知识,我们老师就需要因材施教,不能对所有的儿童都采取一

样的教学方法。儿童的语言发展是阶段性的,每个儿童自身的情况也有区别,有的儿童语言发展较快,有的儿童语言发展较慢,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一视同仁,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应抓住各个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不能要求儿童接受不在他们理解范围的知识,也不能教给他们过于简单的知识。抓住关键期,在适当的时候教适合的内容,有利于儿童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学应顺应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有的孩子活泼开朗,有的孩子内向沉静,在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内向学生的特点是平时很少讲话,胆子小,既便受了委屈也会憋在心里,并且会反复地想。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细心做工作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表扬与鼓励。关注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多交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些学生身上往往蕴藏着很大的爆发力,只要正确引导,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外向活泼的学生的特点是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喜欢和别人讨论问题。但反而因此会影响其它同学的学习。在日常教育中,要注意提醒他们,针对具体情况作好教育工作,对他们的行为要多评价。并利用接触他们的机会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在活泼发展的同时又能取得进步,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着重培养他们为班级多做工作,为集体活动多做贡献。平时如果我们不重视对这些学生的提醒和引导,时间长了,再去教育他们就非常难了。倔强的学生的特点是不承认错误。犯了错误之后,面对批评往往会顶嘴。因此,教育他们一定要抓“现

行”,抓住他们犯错误的瞬间,让他们没有理由反驳。趁机对其进行教育,要以理说服。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话语过多,就容易被他们抓住“破绽”,跟你顶嘴,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会功亏一篑。调皮捣蛋这一类学生的特点大都性格活泼、外向,往往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良好的个人的习惯,做事情容易冲动,遇到问题不动脑思考,才会经常会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我们对这类学生教育时要严肃批评,耐心说服。平时要严格要求,帮助他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话都是不无道理的。在我们当今的教育形势下,素质教育也在慢慢改善专抓语、数、外等学科的现象,也在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孩子特长。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没有完全改善,主要是家长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换,还一味地觉得死读书才是硬道理。介于这种情况,教育部门还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多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

三、让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

首先孩子的语言发展跟接触的人事物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几年的幼教工作中,我在农村幼儿园呆过,也在城市幼儿园呆过,我发现城里的孩子的语言发展与农村的孩子语言发展作比较,有如下的区别:

1、城里的孩子语言发展比农村的孩子语言发展稍快;

2、城里孩子的语言表达比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更清晰;

3、城里孩子的语言比农村孩子的语言更丰富;

4、城里孩子的普通话比农村孩子的普通话

标准。这些种种差别与孩子自身生理发育有关,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孩子接触的事物有关。

城里的父母思想观念相对先进,他们会常常抽空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给孩子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周末去游乐场,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在玩的过程中、与家长和同伴的交流中、与陌生人的交流中不知不觉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农村的家长不太注重这方面对孩子的培养,他们很少有机会带孩子接触新鲜的事物,这样孩子的见识相对较少,了解到的事物较少,自然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弱于城里的孩子。

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请让孩子更多的接触社会,也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语言发展的机会。

其次,发展语言的过程中要讲求方法,尽量让孩子尝试说说身边的事情或者比较了解的事情。

在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方面,我进行了许多尝试。比如让他们复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孩子总是不知从何说起,帮助他起了个头让他继续,他也不能连贯的说出故事的情节。又一次周一的早晨,我让孩子把周末在家的活动讲给小朋友们听,鼓励孩子按照先后顺序说出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为是还在自己做过的事情,孩子格外感兴趣,而且把事情的先后顺序说的比较清楚,而且下面的小朋友也听得很认真。上课时间毕竟有限,有的孩子没有时间讲他的故事,他甚至会下课后或者抽空把他的故事讲一遍给我听,可见,训练语言一定要从孩子身边的事情说起。根据这次经验,我每周会请班上的小朋友把

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可怕的事情、高兴的事情、难过的事情等等说给大家听听,长期以来,孩子在语言组织和发音方面得到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总之,学前期是儿童语言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学前期培养儿童正确的语言习惯,往往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儿童说话兴趣,给孩子提供很多的机会发展语言,这样语言语言教育对孩子来说才是一件轻松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通过我不断的实践探索,一定会找到促进儿童语言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

朱家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儿童家庭教育指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下载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原创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教学教育论文原创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成才. 健全的身心,是......

    幼儿礼仪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家庭礼仪教育 摘要 家庭礼仪教育是促进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为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营造......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

    如何让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体育活动一直被放在重要地位,因为它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体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示出来,不像其他教育活......

    幼儿教学论文:幼儿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幼儿教学论文: 幼儿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摘 要 每个幼儿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友爱,从......

    乡镇幼儿双语教育论文

    浅析乡镇幼儿双语学前教育 目 录 摘 要-----------------1 引 言-----------------1 第一章 对乡镇现有幼儿双语学前教育的概述---------------2 第二章 乡镇幼儿双语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杨丽静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

    幼儿教学教育随笔

    幼儿教学教育随笔 幼儿教学教育随笔1 十二年前,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拜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走进了幼儿园的大门。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到现在还记忆......

    幼儿户外游戏行为教育论文

    幼儿户外游戏行为教育论文 幼儿户外游戏行为教育论文 幼儿户外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摘要: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