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论文[共5篇]

时间:2019-11-26 08:3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论文》。

第一篇: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论文

论文摘要: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及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哈姆雷特》作为文本,来说明具有双重语境的戏剧反讽可以从微观言语行为(剧中角色之间的言语交流)和宏观言语行为(剧中人与观众的信息交流)的角度来解读,并证明作者与剧中人物及剧中人物之间的反讽与日常生活中的反讽一样。也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以诠释。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戏剧反讽;宏观言语行为;微观言语行为

莎士比亚的戏剧,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受全世界人们欢迎的。我们不但被戏剧中的情节所吸引,而且还对戏剧中莎士比亚对语言的处理所吸引。莎士比亚堪称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他的戏剧中,表面意义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的涵义。只理解表面意义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研究莎士比亚所使用的写作技法。在众多的技法当中。戏剧反讽是莎士比亚经常使用的,我们可以在很多戏剧中看到,如《第十二夜》、《错误的喜剧》、《李尔王》、《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言语行为理论可以有效地对戏剧反讽这种语言现象进行解读,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由说话者的意图与听话者的感知所产生的差距而导致的误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反讽效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认为话语具有“施事”功能,也就是说,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一种行为。许多陈述只不过是“伪陈述”,人们所说的话根本不是有意图或者只是有部分意图来传递信息,做一说话行为的同时也在做施事行为…。他将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显性施为句,把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隐性施为句。在显性施为句中,施为动词可看作是表达言语行为或施为用意的标签。而在隐性施为句中,由于缺乏具体的施为动词。发话人的真正意欲实施的言语行为或施为用意变得不透明,其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交际语境.Austin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字面意义,指说话人说出一句有特定意义和指称的、能让人理解的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指的是发话人通过话语来实施其交际意图或执行某个特定功能的行为,也称作言外之力或语力。言后行为指的是某一行为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即话语说出之后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J.R.Searle在Austin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不存在不带语力的句子”。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话语就是言语行为,而这种言语行为就是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也就是说,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他使我们的注意力从说话者的意图转向听话者对说话者意图的解读。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概念,即“一种施事行为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来实现的情况”。顾日国认为,有时是一言做多行,有时是一行得多言。言语行为既是一个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行为,因为Ausitn反复强调施事行为是规约性的,这就是施事行为的社会性。

Searle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言语行为。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按话语字面意义推断出来的“言外之意”,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则指交际双方要根据共有的知识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出发话人的“言外之意”。

VanDiik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有自己合适条件的、具体的言语行为。他将文学作品分为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宏观言语行为决定整个文本,而微观言语行为则可以由文本中的一个或多个单句构成。宏观言语行为就是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其作品与读者进行交流时所产生的盲语行为,也就是作品的主旨;而微观言语行为则是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言语行为。在戏剧中,剧中人与观众的交流所产生的言语行为就是宏观言语行为,而剧中人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言语行为就是微观言语行为。通过对宏观言语行为与微观言语行为的区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具有双重语境的戏剧反讽。

二反讽与戏剧反讽

“反讽”这个词直到1502年才出现在英语中,并且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irony”通过拉丁文和希腊语进入英语,意思是“虚伪、掩饰”。从语用学的角度,反讽可分为四类,即言辞反讽、戏剧反讽、情景反讽和矛盾反讽。有的反讽很容易定义,但有的却很难,其中包括戏剧反讽。《布留沃文学词典》(百年版)将戏剧反讽定义为:有观众领会舞台上某个场景或菜句语的含义而剧中人却没有领会。《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认为:“戏剧反讽使一出戏的观众或读者比剧中人物知道更多的东西,是剧中人的认识与某一行为实际上表现出的结果之间的一种对照;误会的一种形式是悲剧,处于这种场合的剧中人物说的话,对自己是一种意思,对那些比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当前处境的人又是另一种意思。”《牛津文学术语词典》给戏剧反讽所下的定义是“观众比剧中人更了解剧中人的处境,其预见的结果与剧中人所期望的结果形成对照。”

虽然上_面对戏剧反讽所下的定义在某些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它们都体现了戏剧反讽的最基本的特点:观众知道了,但剧中人却不知道。我们将用言语行为理论对戏剧反讽的最基本特点进行分析。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戏剧反讽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来解释人们如何以言行事。反讽是一种间接施为句,实施的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而且是非规约间接言语行为,其“言外之意”必须要经过推导。间接施为旬一般者可以插入施事动词,但反讽却不能。正如Haverkate所指出,言辞反讽与元所指表达是不一致的,言辞反讽没有施事动词“toironize”,其意义需要推导才能得出(研)。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说“Canyoureachthesalt?”,我们可以将其变成“IrequestyoupassIl1ethesalt”,但是我们不能说“Iironize…”。因为反讽是隐性施为句,所以要想理解它,我们必须了解反讽所发生的环境,也就是Austin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必须与说话者有“公认的”语境。但是,戏剧反讽与一般反讽还有一些不同之处。戏剧反讽具有双重语境,其一是戏剧中角色之间共有知识所形成的剧内语境,即微观言语行为产生的语境;其二是戏剧与观众基于剧内浯境的戏剧语境,包括宏观言语行为所产生的语境。

在《哈姆雷特》中,有很多我们可以用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解释的戏剧反讽的例子。在哈姆雷特听了鬼魂(死去的老哈姆雷特)讲述了他是如何被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之后,哈姆雷特开始装疯。其实这时候哈姆雷特的一言~行都是他真正情感的表露。波洛涅斯问了他几个问题,哈姆雷特因为“精神有问题”而给出的是“愚蠢”的答案。但哈姆雷特的答案是尖刻的,直指波洛涅斯的弱点:圆滑世故,表里不一,以奥菲利娅为工具来刺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j}清楚波洛涅斯不允许奥菲利娅与他接触。但通过问答之后,波洛涅斯只是感觉到这个神志不清的人所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1)OLRDPOOLNUIS;Doyouknowme,mylord?(2)HAMLET:Excellentwel;youareafishmonger.

(3)OLRDPOLONIUS:NotI,mylord.

(4)HAMLET:Then1wouldyouwelY~80honsetItman.

(5)OLRDOPLONUIS:Honest,mylord!

(6)HAMLE’T;Ay,sirtobehonset,asthisworldgoes,istobeonemanpickedout0ftenthousand.

(7)LORDPo10MUs:T[mt’8verytrue,mylord.

作为微观言语行为,也就是波洛涅斯与哈姆雷特的对话,哈姆雷特的回答是空的、无效的,虽然波洛涅斯承认哈姆雷特的回答有一些道理,但似乎对他没有任何效果,因为这些回答是愚蠢的,全是废语。波洛涅斯之所以认为哈姆雷特的话没有意义而造成误解,是因为他们没有公认的语境,波洛涅斯不清楚哈姆雷特已经知道他父亲死亡的真相。但是,从这段对话的两个不同的语境来分析,其言后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剧内语境中,哈姆雷特的意图是让波洛涅斯认为他是真的疯了,而且波洛涅斯也确实这么认为。但是在剧外语境中,哈姆雷特是想让观众知道他在讽刺波洛涅斯的不诚实。作为一个小的宏观言语行为,哈姆雷特的回答确实是有意义的。他意欲说明一些事情,他的目标(言外行为)就是产生让人接受波洛涅斯是虚伪的这个结果,而且观众接受了这一观点(言后行为),因为他们已经了解了这段对话所发生的背景。

言语行为的单位可以是词(这个词必须有句子的功能)、词组、句子、段落或章节14nD,而且必须把它们看成是具有语力的话语。在戏剧中,为了达到反讽的目的,经常使用双关语。在上面这段对话中,话轮(2)就是使用双关语来进行反讽。哈姆雷特使用“ifshmonger”来讽刺波洛涅斯利用他与奥菲利娅的关系来调查他是否疯了。波洛涅斯将“fishmon一异cr”理解为“鱼贩”,所以他在话轮(3)中回答是“NotI,lont”。所以,他认为哈姆雷特的话有些莫名其妙,这样哈姆雷特所说话语的言外行为就是空的、无效的。但观众了解哈姆雷特的真正用意。在观众这里,“ifshmonger”的意思是“皮条客”,也是哈姆雷特的意义所指。这样哈姆雷特的话就是有效的,而且达到了讽刺波洛涅斯的目的。在上段这个大的言语行为中又有很多小的言语行为,而这些言语行为的意图对观众来说是清楚的。话轮(4)中的“1wouldyouWeresohonestarllan”和话轮(6)中的“tobehonest,8.8thisworldgoes,istobeonerllanpickdeoutoftenthousnad”都是反话正说的例子。哈姆雷特也是用其来讽刺波洛涅斯的表里不一。

另外,在这种情景下哈姆雷特的讽刺言语行为也是恰当的(felicitosu)。对于剧中人来说,哈姆雷特的回答是可笑的,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哈姆雷特疯了。但是对于观众来说他的回答具有讽刺意义,因为观众是知道哈姆雷特是装疯的。观众从戏剧中所得到的与剧中人所理解的正好相反,并形成对照。正如张冲所说的那样,“戏剧反讽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是剧中人的无知,正因为他对别人的身份不清楚,正因为他对自己所处的情境的有利与否浑然不知,他在某种意义上比别人更自由:可以无拘无束地讲出自己换了个环境也许就不能讲的话,可以自由地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

在《哈姆雷特》中三幕二场有一个名为“捕鼠器”的戏中戏,这个戏也是整个事件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也是《哈姆雷特》的一个特点。哈姆雷特想检验一下老哈姆雷特的阴魂所说的话是否是真的,便雇佣巡回剧团上演一部凶杀剧,其剧情与老哈姆雷特被毒死的情形一样,来看一下新国王的反应。这个时候观众中又多了一员,那就是哈姆雷特。当“戏中戏”演到奸夫毒杀国王时,新国王克劳狄斯就下令不要再演并离座返宫。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整个“戏中戏”做为一个大的言语行为,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的宏观言语行为。这也符合顾日国的“一行多言”的说法。这个“戏中戏”的戏剧反讽言后取效行为结果就是怀疑被证实了。反讽的言后取效行为效果包括精神效果和功能效果。对于我们和哈姆雷特来说,这部戏中戏的作用在于检验新国王毒死老哈姆雷特是否是真的,而我们得到的答案是真的,这是这部“戏中戏”的功能效果。但对于新国王克劳狄斯,这部“戏中戏”有心理效果,他在真心地忏悔,因为我们看到了他在祈祷。

《哈姆雷特》这部戏剧最后一个且是最大一个反讽就是最后他们的复仇与争斗使他们失去了土地和国家。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及福丁布拉斯都肩负着为父报仇的责任。从表面上看,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可以说都为其父报仇了,因为杀父仇人都死了。但是真正为父报仇的是福丁布拉斯,因为杀父仇人没了,而且他最后还得到了这片曾经失去的土地。当然。对于很多剧中人来说,这个结局是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才发生的。如果将这个戏剧反讽作为一个宏观言事行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当然,不同的观众会因自身的环境及生活背景会有不同的解读。

四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根据其施事的本质为《哈姆雷特》中戏剧反讽的分析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框架。我们在理解戏剧角色的意图方面是有优势的,因为戏剧中我们了解了这些言语行为的背景,而这些意图在我们日常会话中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剧中人一样。戏剧反讽包括言辞反讽和非言辞反讽,而且,显性施为句也包括言辞和非言辞的,例如,语调、节奏、韵律及强调等,这些因素都是无法用词清楚标记的。所以,戏剧中很多的非言辞反讽本文中没有进行分析。

第二篇:叙事进程与反讽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刘 炜

内容摘要:在叙事文教学中,从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追溯叙事进程中故事层面的不稳定性以及话语层面的张力,找出文本中存在的双声复调,分析其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反讽语气和风格,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爱情是谬误》为实践这种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载体。关键词:叙事进程 反讽 复调 批判性思维 《爱情是谬误》 一.概述

“每一篇故事都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①这是后现代叙事学对叙事进行修辞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作为修辞的叙事》一书中,詹姆斯·费伦指出,“叙事首先把某些议题或关系确定为隐含读者的兴趣核心,叙事就是围绕这些兴趣核心而展开和解决(或未能解决)矛盾的。叙事进程是通过两种方式展开的:通过不稳定性,即人物与其环境之间或之内的不稳定关系,并通过张力,即叙述者与作者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在知识、价值、判断、见解或信仰上的分歧。”②简单地说,叙事进程的推动力来自稳定性和张力这两个方面,任何来自故事层面的不稳定关系的开始或持续发展都将会如地震的发生一样推动一个叙事向前发展;而张力是一个跨文本的动力因素,存在于文本话语层面与文本外的作者或者作者的读者(相关概念参见该书附录)之间,如果他们之间任何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或观念形成冲突,同样可以推动叙事的发生和发展。相对于经典叙事学专注于叙事文本内部的结构研究,后经典的叙事的修辞研究更注重文本外的读者因素对文本阐释和阅读体验的影响,尤其是不同读者的解读对文本意义的发掘和丰富。“这恰恰是因为修辞的方法的兴趣焦点在于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多重关系,因为这种方法认为阅读是无限循环的活动。”③叙事的修辞性研究这一重心的转移似乎更贴近中国读者传统的、个人体验式阅读批评模式,但它要求解读者具有过硬的细读本领和强烈而自觉的批判意识,否则就会被叙述者话语控制,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肤浅。在叙事文教学中,师生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地聚焦于故事情节中各种不稳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结局,而话语层面隐含的叙述者与作者、以及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观念上的差异、以及由这些差异产生的张力对叙事进程的影响却容易受到忽视。文本中隐含的这些观念上的差异通常导致反讽风格的形成。对《爱情是谬误》这篇短篇小说反讽风格的研究似乎不是一个新问题,万维期刊网上众多相关的搜索结果中,从叙事理论角度对该文进行研究的论文不少,最贴近本文研究方向的是2007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互文·并置·反讽——《爱情是谬误》的复调叙事艺术” 和“不可靠叙述:《爱情是谬误》反讽意义的呈现方式”。前者讨论了“作品的序言和叙事文本之间所形成的互文关系、人物及其多种谬误的并置和反讽喜剧叙事模式的运用。”④后者注重的是“叙述者话语的不可靠呈现出文本的表层反讽;叙述者价值判断的不可靠呈现出文本的深层反讽。”⑤在后一段引文中,且不谈作者把“叙述者话语”和“叙述者价值判断”这两个概念并置进行“表层”和“深层”对比是否合理,它并没有涉及到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而这正是修辞叙事学的叙事进程理论对文本阐释的贡献,以及它对叙事文教学的意义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这些差异的敏感性、赏析文本的反讽格调,即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机会。因此,在对一篇具有反讽风格的叙事文的教学解读中,我们可以把最新的叙事学理论用于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以及更重要的思辨能力,使叙事文教学更加深入文本的肌理。本文将从其叙事进程的动因和反讽的分析这两个方面,探讨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二.楔子中的张力及其反讽基调

一般在长篇小说的开头会有作者题记或者稍长一些的楔子,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少有作者会把有限的字数浪费在题外话上。如果有,那么这个部分必定有作者不能舍弃的重要理由。十九世纪早期很多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喜欢把与故事有关的内容嵌入在小说的开头,并与后面的故事主体部分整合在一起,如欧文、霍桑、坡、麦威尔,甚至包括后期的马克·吐温,这似乎形成了美国短篇小说中的一个传统。楔子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在于引出故事、介绍故事背景、暗示故事的主题等;互文性是楔子中常见的笔法。破译“楔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他的写作意图、技巧和风格。”⑥马克斯·舒尔曼这篇故事中的楔子与以上传统有所不同,它以“作者杂记”的方式自成一体,与正文隔开,丝毫不参与故事的叙述,更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但它却是实际作者与其读者、隐含作者与其读者之间“能动的循环关系”⑦的开始,是读者参与叙事进程和理解叙事的开始。

楔子部分的叙述者以一种调侃和虚张声势的语气,从与查尔斯· 兰姆的互文性比较开始,以一种先发制人、强词夺理的方式宣布自己对下面这个故事的风格和主题的主张: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不是一篇有关爱情的故事。这种高调的宣示即是文本中张力产生的肇始。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要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究竟属于什么文体?这个故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叙述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我们能够相信叙述者的主张吗?这个楔子的意图和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之后,需要学生跳出文本,摆脱叙述者的控制而逆向思考:实际作者与楔子中摆出如此姿态的叙述者之间是否同质?这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和进入文本缝隙的第一步。从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可以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文本中的叙述者是不可信的;这篇文章是反讽性质的,叙述者是实际作者讽刺的对象。这个认知是理解下面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正文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而这条“陈仓”是实际作者为其读者铺设的。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在此讽刺叙述者,这是吸引读者深入探究正文的动因之一。三.文本中的不稳定性和张力及其反讽效果

故事层面的不稳定性首先出现在第二段叙述者对室友兼情敌皮笛·贝奇的介绍中,两人年龄背景相似,但资质和兴趣迥然相异,“我”对他充满了鄙夷。稍后对女主人公波莉的介绍同样充满了有限的承认和大肆的鄙薄。这种人物关系上的不和谐,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这两个人物真的如此愚蠢?时髦和追求时髦的人是否真的没有理性而一无是处?理性是否是衡量人和人生的标准?后两个问题涉及个人的人生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叙述者这样的铺陈让故事中的人物三角关系简单化,呈现出有利于“我”的一边倒的假象。如果我们已经接受了前面对叙述者的人格或者他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的不信任,那么我们不会跟叙述者一样天真地认为他们俩仅仅是任他操纵的木偶,反而会与作者结成同盟,期待在后面的叙事进程中人物的结局会发生有趣的反转。

第一个戏剧性反转就发生在介绍部分结束之后的人物出场的第一个片段中,它证明“我”对室友痛苦根源的判断虽然快速但却是错误的。这是作者给沾沾自喜的叙述者的第一次挫败,它悄无声息地戳穿“我”在自我介绍中对自己“敏锐、料事如神”(“perspicacious, acute”)的吹嘘。这种自我否定利用男主人公的行为与其言语之间的反差对其品格或者形象进行反讽,强化读者在故事第一段中对其不可靠性的推断,叙述者兼男主人公的不可靠性是文本中所有不稳定性的根源和推动叙事进程的最大动力。但如果不进行反思,这个细节很容易被简单地理解成故事开头的过场而失去它的启发性,作者与反思性的读者却在此可以交换一个会心的眼神。在故事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千辛万苦教会波莉各种逻辑谬误却被她利用来处处反驳自己,作者安排这样一个全文最大、最明显的戏剧性转折,就是情节上最大的讽刺性反转,原先的三角平衡关系被打破,然后出人意料地得到复原。在这场戏剧冲突中,只有一个失败者,那就是文本开头不可一世的叙述者“我”。课文至此结束了,但教学还应该继续深化。教师应该利用这样一个结局,触发学生进一步反思前述问题:爱情究竟是什么?爱情与逻辑(理性)在人的生活中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平衡?通过坦诚公开的课堂讨论,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澄清一些朦胧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学会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故事中的张力存在于故事话语与实际读者之间。在“我”盘算用浣熊皮大衣交换室友的女朋友波莉的时候,其内心独白中的许多话语都是经不住逻辑推敲的。如最新版中的第二十一段和第二十四段中分别有这样的句子:“我十分清楚一个好的妻子对一个律师的职业发展是多么重要。我发现成功的律师都毫无例外地娶了个漂亮、优雅而又聪明的女人。”“无论如何,把一个漂亮的笨女人变聪明总比把一个聪明的丑女人变漂亮要简单得多。”⑨叙述者这番表白心迹的内在话语没有引起任何的人物之间或人物内心的冲突,对推动叙事进程并没有帮助,属于话语层,是叙述者对其理想读者讲述的,虚构世界中的理想读者相信这些话的逻辑价值为真;但这些以明显幼稚的语气发出的论断对于实际读者来说却是立不住脚的,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与实际读者的经验之间产生分歧,矛盾产生张力,并转化为读者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实际读者再次把目光由不可靠的叙述者转向实际作者。但对于那些具有逻辑思辨力的作者的读者来说,这些话语里再次出现双声复调的效果,作者让一个给别人教授逻辑的叙述者在自己的话语中犯各种逻辑错误,前后自相矛盾,凸显其浅薄、轻狂、无知和傲慢的本性。当然,在接下来的文本中,还有许多作者让叙述者的语言与逻辑常识、或者与其自身所为互相矛盾的细节。在教学中,可以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让学生像波莉一样用故事中“我”教授给女主人公的那些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来重新检视整篇课文,看叙述者的话语中有哪些句子违犯了哪些逻辑错误,并且发散到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看看自己,或者生活中周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犯哪些逻辑谬误。经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对课文举一反三的利用,可以生动、直观而具体地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这篇短篇小说的整体策划和布局、了解叙事进程和其动力机制、了解反讽产生的根源、能够识别一些普通的逻辑谬误并能够予以修正。这样的课文处理方法,如果一以推多,可以丰富故事类文章的教学视角和层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其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四.结语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接受课文中语言层面的东西,这种教学就不是批判性的。“批判性思维主张使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对思维产品和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⑩健康的语言教学过程应该启发和帮助学生寻找文本中作者留下丰富信息,比如文本空洞或双声,积极主动地参与作者的思考,既不拒绝文本表层或者深层的观点,也不能盲目地接受文本和作者的观点。叙事文是叙述者与其读者、作者与其读者交流的载体,也是教师通过文本虚构世界的人物和作者与其学生进行交流的载体。好的叙事文教学应该紧跟文学理论发展的潮流,将其运用到现代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注 释

①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②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③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

④黎清群,曹志希.互文·并置·反讽——《爱情是谬误》的复调叙事艺术[J],《外语教学》,2007(3):35 ⑤黎清群,曹志希.不可靠叙述:《爱情是谬误》反讽意义的呈现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18。

⑥刘炜.《拉巴契尼的女儿》的楔子中的内在互文性及作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5):56。

⑦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3。

⑧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G]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4 ⑨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G]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4(作者介绍:刘炜,江汉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第三篇:(全英文论文)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对学生输出的影响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

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

论欲望号街车中的白人贵族--Blanche

基于顺应论的商务英语函电中模糊语的应用分析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交际运用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沉默的反叛者--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海明威的“准则英雄”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双方体态语及其文化的差异 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从演绎到归纳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解决论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 翻译中文化语境对词语选择的影响—以论语译本为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浅析 析霍桑红字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词的内涵对英语学习者的重要性 内地、香港、台湾影片名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出口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策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元认知学习策略因素及英语成绩的关系 语用负迁移对中西方文化交际的影响矛盾修辞法在广告中的运用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在情景喜剧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餐桌座次安排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分析

英语语言幽默的文化背景

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探讨

从翻译美学角度论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

议希腊神话神人的共性

论好莱坞电影影射下的美国文化

提问艺术在初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小说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

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中的应用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多媒体在中学英语听力中的运用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卖花女中的女性形象

哈利•波特主角背后的原型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英语委婉语浅析

论电影复仇者联盟中个人英雄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论数字习语翻译的文化取向

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It的用法与翻译

浅谈中英茶文化之差异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英语政治委婉语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皮革马利翁的女性主义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的人物塑造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批评性语言分析理论的实用分析有案例

初中学生英语课堂焦虑调查—XX中学初三年级为例

追求爱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从文化角度研究大陆与港台对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词典编纂中新词的选录

从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解读苔丝的悲剧

论瓦尔登湖中的现实政治反映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厄舍老屋的倒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简爱的女性主义解读

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圣经中成功的信仰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其对策

从社会语言学看英汉亲属称谓语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悲剧命运的成因

中文公示语英译初探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

解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简析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以快乐王子为中心

浅议项目施工财务内部控制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卢卡斯的婚姻观

英汉翻译习语中的暗喻时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伍尔夫海浪的生态主义解读

新闻英语中委婉语与翻译

济慈抒情诗中的爱情概念隐喻分析

中日英语教育教学观比较研究-大学英语教育为例

模糊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连词的用法及翻译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

简析爱伦•坡哥特小说风格及其艺术特征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

评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信用证欺诈风险与防范

加菲猫2双猫记中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

第四篇:浅谈现代音乐欣赏中的中国传统戏剧元素

浅谈现代音乐欣赏中的中国传统戏曲

温江区镇子小学 罗婧琳 联系电话:***

摘要:戏曲音乐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早已融入国人心中,成为我国的代表性文化,也有“国粹”的美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音乐、戏曲等随之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形态。音乐教育在继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吸收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戏曲音乐文化。

关键词:现代音乐、国粹、戏曲元素、音乐欣赏

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它的声是音乐(唱和奏)或音乐的声(念),它的容是舞蹈(舞和打)或舞蹈化的容(做),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再配合舞台美术等其他条件,共同给戏剧的情节内容以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因此,常静之先生说:“戏曲艺术,是演员在舞台上综合运用唱、念、打等艺术手段,装扮角色(剧中人物)表演故事,以情、理、艺动人、教人、娱人的戏剧艺术。”据统计,中国戏曲剧种已达三百多个,分布于全国各地,与各地的语言、风俗以及其他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均有密切关联,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呈异彩。

而根据现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突出了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就给我们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欣赏教育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除对原有内容(戏曲选段赏析、脸谱识别、四大声腔系统等戏曲乐理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戏曲中的合唱:

音乐中一谈到合唱,人们往往会很自然的就联想到欧洲音乐中常见的教堂

唱诗班之类的,或经典的《欢乐颂》和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之声》里面的《雪绒花》之类的合唱名曲。可其实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欧洲音乐中才独有多声部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在我国的国粹艺术戏曲音乐中,也出现有合唱的音乐表现手法,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开幕时的幕后合唱,以及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而《夫妻双双把家还》中,七仙女和董永最后部分的二声部合唱,优美动听,而又简单易学,很适宜于初学合唱的学生,作为听辨合唱二声部的练习。容易激发学生对学习合唱以及戏曲的兴趣,又便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操作。在学生听熟练的情况下,还可以模仿创编相应的舞蹈动作、分声部学习演唱等。

二、戏曲类歌曲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进一步普及我国戏曲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音乐人可谓是煞费苦心。既要传播国粹戏曲深厚的的文化内涵,又要让未经专业训练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们也能理解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朗朗上口,好听易唱的戏曲类歌曲,随之在音乐家笔下一一诞生。如:介绍川剧特色的《变脸》和融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为一体的《唱脸谱》歌曲不但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歌词简明押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形式,而本质上又涵盖了我国戏曲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不仅喜欢听,爱学,想唱,更在娱乐中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内容,表演技能,和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因为兴趣而引发的有意识记忆也好,还是无意识记忆也好,只要能达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并能真正学有所得,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最大的成功。

三、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代以来,流行音乐逐渐成为民间音乐的主流。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是属于一种有着广泛听众极具吸引力音乐,相较于艺术音乐站和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是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音乐以“雅俗共赏”通称。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说唱音乐等。

因为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所以,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流行音乐传入我国大陆以来,历届学生也都是为之疯狂。曾经一度,很多音乐老师 把“流行音”乐当作是洪水猛兽一样可怕的,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的代名词。当然,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良莠不齐,作为教师我们的确应当有个清楚的认识,抵制那些流行音乐中的不良内容,严禁垃圾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播,消除其负面影响。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我们作为当代的音乐教师,也应该全面、整体、客观的来对待流行音乐,不能因为一叶遮目,以偏概全,而犯了因噎厌食的错误。比如进入两千年以来的我国流行歌曲《将军令》和《北京一夜》思想内容健康,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感强烈,音乐的个性特点宣明。虽然主体形式上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有摇滚音乐的疯狂和说唱音乐的畅快,其间表达的青春激情,很容易激起很多中小学生,以及年轻人的共鸣。但其间点缀的我国戏曲音乐元素,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也正是因为有国粹艺术的点

缀,使得整首歌曲显得与众不同,大放异彩,让国人为之振奋,彰显个性,而又不缺乏内涵。也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待和欣赏华夏的国粹艺术。我们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而又站到了世界流行的最前沿,传承与创新达到了最和谐有效的统一。

四、戏曲音乐中的情感引导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可无论是文学、绘画、手工艺制作,还是戏曲音乐,其本质,都离不开情感表达这一主线。而在新课标对于音乐欣赏的情感引导功能,也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正可谓“传道、守业、解惑”是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戏曲音乐的欣赏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技能、兴趣的培养外,我们更应该注重的对于学生的正确情感引导。如:欣赏豫剧《花木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木兰不畏自己是女儿身,竭尽孝道,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和男子一样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组织学生讨论男女平等、报效祖国、孝敬父母等社会问题,通过对戏曲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家庭、社会责任感。而针对中学生,让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比较敏感的感情问题、学生的早恋现象,我们则可以通过对黄梅戏《女驸马》的赏析,运用冯素珍女扮男装,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而又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和勤奋好学,救得心上人李公子的有趣故事,敲侧击的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如何正确、理智的处理学习和感情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人生规划等问题。

五、对比教学的运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豫剧《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与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冯素珍二人,虽同是女扮男装,而出发点和所经历的事情、过程却大相径庭,而两人各自故事的发展却又跌宕起伏。戏曲故事内容的丰富多姿,情节的精彩纷呈,又成为了吸引学生进一步自觉欣赏更多戏曲音乐,聆听更多戏曲故事的动力和源泉。除去戏曲音乐欣赏中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对比聆听《包龙图大作在开封府》、《谁说女子不如男》、《楼台会》、《醉花荫》、《谁料皇榜中状元》等戏曲名段,锻炼学生对京剧、豫剧、越剧、川剧、还有黄梅戏等戏曲唱腔的感受力和分辨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不忘记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功的训练。

综合而言,随着新民乐的发展,《舞林大会》中经常可以看到戏曲音乐,古典舞和现在流行音乐、舞蹈等的有机集合。女子十二乐坊等新民乐队组合,在保持戏曲音乐主干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花、配器、变奏等手法,重组创新的演奏传统锣鼓经,轰动整个亚洲乐坛。而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也不能始终停留在过去单调的选段欣赏,戏曲理论机件记忆和原文背唱的教育模式之下。可以再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放手,让学生去了解、追寻更多的,和传统戏曲有关的音乐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和学生一起分享(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视频影音资料,或组织学生到戏曲表演现场去观摩等,让孩子全面直观的,通过看和听,来完整的感受戏曲音乐的唱、念、做、打各个环节,而不仅仅单纯停留在磁带、录音机那种只用耳朵聆听的欣赏课学习中),真正做到共同学习(可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摸索、勾画戏剧脸谱,制作简单戏剧服装、头饰等),共同创造(自编剧本,并根据戏曲唱腔和动作自行排练表演),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进步的乐趣。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教师的教导下,并不显得生疏难懂。不拘礼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在愉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扬我国的戏曲音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常静之《中国戏曲及其音乐》,黄河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2.何为《论戏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戏曲音乐散论》,1986 年7月北京第一版

3.课程教材研究所和音乐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二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百度知道网http://zhidao.baidu.com

第五篇:哈姆雷特与欧菲利亚爱情虚幻性(演讲稿)

Hamlet is a tragedy with a principal line of revenge.Thus the retaliatory behaviors of hamlet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As the matter of fact, the illusion of his love with Ophelia is still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rama.According the following factors, I would like to mak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illusion of their love.In the angle of the fragile emotion of hamlet, Hamlet broke down for his mother’s betray instead of his father’s death.His father was a gracious monarch, while his mother a loyal beautiful wife before his husband died.It was unbearable that his mother remarried to his uncle without ever told him.What’s worse, his mother never comforted him though he was deeply frustrated.He said she was “to post with such dexterity to incestuous sheets”.Then he projected his mother’s action into Ophelia and doubted that whether Ophelia would betray him.So Ophelia become the object to give utterance to his rage.In this time, he has lost the cognition of love.Tormented by the prejudice to beautiful women in his mind, he thought he had ever loved Ophelia but also afraid of suffering the misleading of emotion and desire.The paradox of desire for the true love and doubt in the reality remained in his mind.This is called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While, at the meantime, Ophelia has obviously feel the love had collapsed.Their love was on the verge of death.The final straw of their love was the betrayal of Ophelia.In the context of paternalism, under the control of her father Polonius and her brother Laertes, Ophelia was a pure but over obedient girl who had no independent opinion.She just obeyed the command of her father and brother.She obeyed her father to sound out the mad Hamlet.Then Hamlet said out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He knew Ophelia betrayed him for her fragile.While the fragile of women was what Hamlet hated.He was actually hated her at that time so he said “Get thee to a nunnery: why wouldst thou be a breeder of sinners?” Their illusive love finally collapsed.Last, the tragic love of Hamlet and Opheli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gic factors.Because of the threat of situation of that time and the weakness of humanity, the original pure love finally collapsed.哈姆雷特和opelia的爱情的虚幻性,从整个剧本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的爱情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我们说它是虚幻的。首先,哈姆雷特的母亲改嫁给了他的叔叔,这让他开始对漂亮的女人产生了偏见,也让他开始丧失对爱的认知。其次,是他的意志一直被 爱情和怀疑 这对矛盾折磨,在这个过程中消磨了他们的爱情。最后,在父权社会的背景下。懦弱的opelia选择听父亲的话去试探哈姆雷特,实质上就是ophelia选择背叛哈姆雷特,这是压死他们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载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与生活》论文 生活中的化学

    生活中的化学与健康 饮食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关系最紧密的一部分,合理健康的饮食有助于提高人学习,生活,工作的效率,而不当的饮食则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因而我们应把所学的化......

    毛中特论文(共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岩土SJ1216 姓名: 刘寒宇 学号:201221601002 指导老师:谷春娟 我心目当中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

    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读后感下

    《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读后感下 这本书集结作者十年内的教学与研究心得,针对创造性戏剧之理论与基础做综合整理。对初学或已有戏剧教育概念的读者而......

    戏剧故事表演在小学牛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究

    戏剧故事表演在小学牛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究 浦东新区 高南小学 顾晓萍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英语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与教”(共5则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与教” 说到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大家所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教法上如何如何地创新,而很少涉及到学法方面的创新。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二者相......

    形势与政策论文--占中运动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xxxxxxx班xxx xx大学《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关于街头政治 ——论香港占中运动 学院: xxx学院专业班级:姓名: xxxx 学号:xxx 科目: 形势与政策任课老师:xxx......

    中学生网瘾的论文[共5篇]

    试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症状、形成原因与对策 09药品经营与管理一班 张雨婷 【摘要】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也给中学生带来的很大的方便,但是由于中学生尚未成年,出现了网络成瘾的......

    形式与政策论文(共5篇)

    形式与政策之关于国家中长期 人才教育纲要 --外国语学院091班 吕恬 09131130 在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后,我对其中的内容颇有感触。自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