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同步练习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填空题(共10题;
共31分)1.(4分)搭积木。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2.(1分)数一数,下面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 _______ 3.(2分)哪些数紧接在它们的前面? _______,60 _______,10 4.(4分)长方体有_______个。
正方体有_______个。
球有_______个。
圆柱有_______个。
5.(3分)在熊猫的眼里,它们在哪儿?(前、后、左、右、上、下)(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6.(2分)10的前面有_______个数,它们是_______。
7.(3分)(1)最容易滚动的物体是_______、_______.(2)最容易转动的物体是_______. 8.(3分)(1)孔雀在老虎的_______面(2)老虎在小熊的_______面(3)小熊在长颈鹿的_______面 9.(4分)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
10.(5分)按要求回答问题.数字 7、4、2、8、10、6、3、0、9、1(1)从左往右数,10是第_______个数.(2)从右往左数,10是第_______个数.(3)10的左边有_______个数.(4)10的右边有_______个数.(5)一共有_______个数.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1.(2分)判断对错. 这是一个圆柱体。()12.(2分)这个杯子 是圆柱体。()13.(2分)长方体、正方体、圆都是立体图形。
14.(2分)下面这些图形都是立体图形。
15.(2分)这些都是球。
三、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6.(2分)下面三组数中,()的关系与其余两组不同。
A.5300与5200 B.9540与9440 C.7320与7310 17.(2分)哪三个数相加减最接近50? A.200-120+30 B.300-260+65 C.100-80+12 D.180+300-14 18.(2分)爸爸跳绳跳了79下,小力跳得比爸爸少得多,小力可能跳了多少下?()A.99 B.53 C.28 19.(2分)同样多的一组是()。
A.B.20.(2分)选一选,不是球体的是()。
A.乒乓球 B.足球 C.羽毛球 四、应用题(共5题;
共25分)21.(5分)下面的物体是正方体的画“√”,是长方体的画“△”,是圆柱的画“★”,是球的画“o”。
22.(5分)找朋友(同一类型的用线连起来). 23.(5分)说一说用什么搭出来的!24.(5分)把每一组中与其他图形属于不同种类的圈出来。
25.(5分)哪一个是圆柱体?请给圆柱体涂红色。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题;
共31分)1-1、2-1、3-1、4-1、5-1、5-2、5-3、6-1、7-1、7-2、8-1、8-2、8-3、9-1、10-1、10-2、10-3、10-4、10-5、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1-1、12-1、13-1、14-1、15-1、三、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6-1、17-1、18-1、19-1、20-1、四、应用题(共5题;
共25分)21-1、22-1、23-1、24-1、25-1、
第二篇: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学具准备:
1、积木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的积木,谁能给大家说说看,你们还认识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生自由回答)这些都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立体图形,其实啊,在立体图形中,还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他们的每一个面,都代表着一种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感受一下?选择一个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平平的)。你能想办法,把你摸的面搬到这张白纸上吗?(生,交流方法)
(2)展示:同学们,请你们找出自己书包里的立体图形,把你摸的面搬到这张白纸上。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
长方形
三角形
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图形(板书)(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XXX的想法?(折纸)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练习题
第二课时
活动课:我有一双巧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学具准备: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小房子,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这个小房子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房子?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房子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做房子要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小结: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找到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现在我们用相同的图形拼一拼,看可以拼出什么图形?
刚才我们是用相同的图形进行拼组,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的不同的图形做一个喜欢的东西呢?(全班同学动手做„„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图形?(展示同学们的作品)
三、做一做
1.教材第5页和第6页动手操作。(课后做)
2、练习册第2页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第三课时 七巧板乐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具准备: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 对边相等,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四边相等,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看图激趣,认识七巧板 教师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出示整套七巧板)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学生观察七巧板,了解它的构成。
2、动手拼一拼
教师:你们想动手拼一拼吗?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套七巧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出示题目要求):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看看你们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提炼,师板书:“一套”、“拼”、“三角形”、“多”。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3、操作讨论,积累经验
教师:在动手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么拼,然后再按你的想法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三角形最多。(学生独立操作)4.交流方法,对比启思
教师:你使用了几块板?怎样拼的?学生到黑板上展示方法 反馈:(1)只用2个三角形拼摆(2)用3块图形拼摆 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在拼的时候,即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还可以加入其他形状的板去拼。拼的时候,从用2块板拼开始,拼出了所有2块板的,再增加板的数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5.教师:现在请大家用一套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拼摆的并展示出来。
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教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找到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教材第7页做一做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在直观认识阶段,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更不要求对形体的结构特点有规范的语言描述。学生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例题和“想想做做”里的知识内容大致分成五步逐渐展开:呈现堆积木的游戏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堆积木活动——学生感知积木的形状,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揭示各类积木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几何名称——辨别常见物体的几何形状,寻找生活中有关的物体——以加强形体表象为目的的分类统计活动,以及与几何形体有关的其他练习。前两步安排在例题里,后两步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玩积木,一边玩一边学数学。
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玩积木的目的是了解每一块积木的形状,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可见,积木是不可缺少的学具。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不过,收集的容器和物体要认真筛选,保留形状比较“纯正”的,去掉已经变形的,以免造成感知形状时的误差。
在学生玩积木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让学生把积木分类,通过分类继续感知积木的形状。学生经过玩积木,初步了解了各块积木的形状,体会到有些积木的形状相同,有些积木的形状不同。在此基础上,应该要求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通过分类,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各种积木的形状。
在动手分类之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的、有半圆形面的积木,它们不是本单元的研究对象。只要保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鼓励学生自主分类,让他们充分经历分类过程,在分类中感受积木之间的形状相同和形状不同。学生有可能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成一类,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学生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要肯定这样分类是对的,但还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开,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开。二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对分成四类做出解释。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都有“弯曲”的面;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也不完全相同,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很不一样。不要求学生讲述的语言严密、准确、完整、有条理,更不要归纳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长方体的六个面不完全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这一步教学是学生有意义接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简单知识,主要是四种立体图形及其名称。
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这里的“颜色”和“大大小小”不是几何体的本质属性,而“形状”才是本质特征。教材在属于同一类的两块积木的下面,画出一个图形,代表这一类积木,并在图形的右边写出它的几何名称。如在两块长方体积木下面给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长方体”;在两个圆柱形积木的下面画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圆柱”。立体图形是同一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几何体的标志。尽管画出的图形在视觉上有立体的感觉,实质上是用画在纸上的图形来表示立体。学生利用这些图形在头脑里留下各种立体的表象。他们理解画出的图形代表了一批大大小小、各种位置摆放的同一类几何体;知道并会应用几何体的名称;看到立体图形就能够联想到有关的物体,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它的几何体。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初步空间观念的表现,是本单元教学所追求的具体目标。
立体图形的教学可以像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个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睛看看老师画的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像图形所画的,于是确认这个图形能够代表众多积木的形状,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教师画的立体图形要在课前准备好,在学生闭着眼睛想的时候一下子整体出现在黑板上面,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可这样的图形像积木,在头脑里代表实物就行。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名称是数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每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外延是属于每类的所有对象。本单元只是直观认识四类几何体,只要求学生具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表象,不达到了解概念的程度。所以,不用语言描述各类几何体的形状特点,不给各类几何体下定义。
4、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经过对积木的研究,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等四种几何体。教材引导学生带着这些“体”的表象回归现实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这一步教学活动具有两点意义:一是通过数学表象的“具体化”,再次感受四种几何体的形状,进一步加强已经建立的表象。如寻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把物体与头脑里的长方体“模型”作形状的比照,确定这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这就加强了长方体的表象。二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从而培养用数学眼光看身边物体的态度与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的上面一行是四个立体图形,下面一行是四个物体。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各个物体的形状分别属于哪一类几何体。学生可以想“哪个物体是正方体形状的?哪个物体是圆柱形的?……”由于认知还在“表象”阶段,学生能够在物体和立体图形之间连线,但没有条件说出连线的理由。教学时,只能问学生“你怎样连线的?这样连线可以吗?”不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连线?”在完成这道习题以后,还可以继续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5、在把立体图形分类的活动中,巩固四种几何体的表象。“想想做做”第2题给出了12个几何体的图形,要求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把在这12个几何体分类,并统计各类几何体的个数。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要判断每一个图形表示的是什么几何体,并且不受所画图形的大小、颜色的干扰,不被所画几何体的位置摆放而影响。要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让这两种形体相混淆。尤其是识别像第一行第一个那样的长方体,第三行第二个那样的圆柱,对几何体的表象有很大的加强作用。另外,教材在这道题里首次安排简单的表格和填表活动,应该帮助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内容,指导他们填表。如竖着看表格的两列,左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右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的个数。横着看表格的每一行,分别是一种立体图形及其个数。
第3题仍然是识别立体图形,促进几何体与其图形及名称的相互融合。这道题结合了左右和第几等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综合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现实世界,接触身边事物与现象,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机会。广义地说,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数学问题。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里,时时刻刻都要心中有数学问题,为了心里的数学问题而进行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面不同,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要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头脑里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使表象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了解。“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让每名学生都有操作不同形状物体的机会。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图形(一)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35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物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四个小朋友。(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图案)
这四个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因为他们想考考大家,看看我们班上谁最聪明?
一会谁能回答对问题老师就奖励他一个小苹果,苹果最多的就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小明星!
二、操作感知 :
1.分一分,揭示概念。
这四个小朋友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分类 师:这里有许多物品,先认识一下。学生举手回答物品名称。
师:谁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出示实物 “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辨别圆柱。
出示扁圆柱,让学生分析是否是圆柱。出示水桶(上大下小),让学生分析是否是圆柱。3.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4.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平躺会滚动,球可以随意滚动,然后教师用课件进一步演示滚动并小结。
四、福娃挑战题,巩固联系。
1.找出正方体。学生上台独立完成。2.找长方体。学生上台完成。
3.找朋友(把相同形状的物体连线)
4.数机器人身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5.小游戏
请学生上讲台,蒙上眼睛,随意摸一个物体,然后说出
它的名称。
五、课外延伸
回家后找找身边有哪些立体图形。
六、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认识图形
(一)》教学设计
科目:数教者:刘 班级:一年级二班时间:
学
宁
2013.10.10
第五篇: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会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会认识各种不同形态的圆柱。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二、情境认知
师:今天老师把我获得创意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机器人,问为什么会获得一等奖? 生:因为它们都是用图形搭成的。
师: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机器人中有没有相同的图形呢?现在老师邀请你们把它拆开,你们能把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吗? 同桌讨论,分成几类?
师:哪个孩子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其他的孩子仔细倾听,看你们分的和他们一样吗? 生分。
师:像这样每种形状相同的图形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师出示课件,并在黑板上板书名称。
三、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从你们的学具袋里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上,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学生描述,师随机板书)B、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拿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C、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件演示把一个长方体压缩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E、感知圆柱 F、质疑圆柱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孙悟空和他的金箍棒,反问:变化后的金箍棒还是圆柱吗? G、感知球,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最后一种,放在桌子上,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那的圆柱无法滚动? 师:圆柱和球滚动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2、连线
3、猜一猜
4、摸一摸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四种立体物体。
七、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