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19-05-12 23:0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P79例6 【课程标准描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借助已有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学习难点】通过尝试、探究、在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游戏、观察主题图,关注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关注学生数数、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以评价目标2。

3.通过巩固深化、学习目标检测,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游戏,看看我是第几?(评价目标1★)

教师找两组学生(10人)站成一列,然后报数:1、2、3、4、5、6、7、8、9、10 问:谁排在第1位?谁排在第2位?……谁排在第10位?

第3和第6位小朋友之间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9页主题图。

(评价目标1★)

⑴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⑵理解“第10”、“第15”、“之间”的含义。

2.尝试探究: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评价目标2★)⑴同位合作探究。

⑵汇报交流:①数数法。②画图法。⑶教师小结。

三、巩固深化(评价目标3★)教科书第79页“做一做”。

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呢?把方法和同位交流一下。【学习目标检测】

1.教科书第81页

6题。

2.教科书第81页

5题。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在直观认识阶段,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更不要求对形体的结构特点有规范的语言描述。学生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例题和“想想做做”里的知识内容大致分成五步逐渐展开:呈现堆积木的游戏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堆积木活动——学生感知积木的形状,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揭示各类积木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几何名称——辨别常见物体的几何形状,寻找生活中有关的物体——以加强形体表象为目的的分类统计活动,以及与几何形体有关的其他练习。前两步安排在例题里,后两步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玩积木,一边玩一边学数学。

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玩积木的目的是了解每一块积木的形状,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可见,积木是不可缺少的学具。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不过,收集的容器和物体要认真筛选,保留形状比较“纯正”的,去掉已经变形的,以免造成感知形状时的误差。

在学生玩积木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让学生把积木分类,通过分类继续感知积木的形状。学生经过玩积木,初步了解了各块积木的形状,体会到有些积木的形状相同,有些积木的形状不同。在此基础上,应该要求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通过分类,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各种积木的形状。

在动手分类之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的、有半圆形面的积木,它们不是本单元的研究对象。只要保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鼓励学生自主分类,让他们充分经历分类过程,在分类中感受积木之间的形状相同和形状不同。学生有可能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成一类,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学生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要肯定这样分类是对的,但还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开,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开。二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对分成四类做出解释。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都有“弯曲”的面;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也不完全相同,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很不一样。不要求学生讲述的语言严密、准确、完整、有条理,更不要归纳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长方体的六个面不完全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这一步教学是学生有意义接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简单知识,主要是四种立体图形及其名称。

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这里的“颜色”和“大大小小”不是几何体的本质属性,而“形状”才是本质特征。教材在属于同一类的两块积木的下面,画出一个图形,代表这一类积木,并在图形的右边写出它的几何名称。如在两块长方体积木下面给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长方体”;在两个圆柱形积木的下面画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圆柱”。立体图形是同一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几何体的标志。尽管画出的图形在视觉上有立体的感觉,实质上是用画在纸上的图形来表示立体。学生利用这些图形在头脑里留下各种立体的表象。他们理解画出的图形代表了一批大大小小、各种位置摆放的同一类几何体;知道并会应用几何体的名称;看到立体图形就能够联想到有关的物体,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它的几何体。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初步空间观念的表现,是本单元教学所追求的具体目标。

立体图形的教学可以像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个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睛看看老师画的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像图形所画的,于是确认这个图形能够代表众多积木的形状,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教师画的立体图形要在课前准备好,在学生闭着眼睛想的时候一下子整体出现在黑板上面,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可这样的图形像积木,在头脑里代表实物就行。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名称是数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每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外延是属于每类的所有对象。本单元只是直观认识四类几何体,只要求学生具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表象,不达到了解概念的程度。所以,不用语言描述各类几何体的形状特点,不给各类几何体下定义。

4、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经过对积木的研究,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等四种几何体。教材引导学生带着这些“体”的表象回归现实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这一步教学活动具有两点意义:一是通过数学表象的“具体化”,再次感受四种几何体的形状,进一步加强已经建立的表象。如寻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把物体与头脑里的长方体“模型”作形状的比照,确定这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这就加强了长方体的表象。二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从而培养用数学眼光看身边物体的态度与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的上面一行是四个立体图形,下面一行是四个物体。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各个物体的形状分别属于哪一类几何体。学生可以想“哪个物体是正方体形状的?哪个物体是圆柱形的?……”由于认知还在“表象”阶段,学生能够在物体和立体图形之间连线,但没有条件说出连线的理由。教学时,只能问学生“你怎样连线的?这样连线可以吗?”不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连线?”在完成这道习题以后,还可以继续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5、在把立体图形分类的活动中,巩固四种几何体的表象。“想想做做”第2题给出了12个几何体的图形,要求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把在这12个几何体分类,并统计各类几何体的个数。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要判断每一个图形表示的是什么几何体,并且不受所画图形的大小、颜色的干扰,不被所画几何体的位置摆放而影响。要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让这两种形体相混淆。尤其是识别像第一行第一个那样的长方体,第三行第二个那样的圆柱,对几何体的表象有很大的加强作用。另外,教材在这道题里首次安排简单的表格和填表活动,应该帮助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内容,指导他们填表。如竖着看表格的两列,左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右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的个数。横着看表格的每一行,分别是一种立体图形及其个数。

第3题仍然是识别立体图形,促进几何体与其图形及名称的相互融合。这道题结合了左右和第几等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综合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现实世界,接触身边事物与现象,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机会。广义地说,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数学问题。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里,时时刻刻都要心中有数学问题,为了心里的数学问题而进行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面不同,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要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头脑里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使表象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了解。“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让每名学生都有操作不同形状物体的机会。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8教案

多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1页例8 【课程标准描述】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会用乘、除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分析】

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很多次,有了一定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本节教材呈现解决问题全过程的模式没有变,只是内容变成了乘除混合,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2、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重点】

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学习难点】

学会用画图示意的方法分析问题。【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创设理解例题8,提出其中的已知信息回顾反思过程,独立思考,提高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评价目标1。

2.体会画示意图方法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以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都去过商场,那里的商品应有尽有。今天妈妈在商场买东西时遇到了一点困难,想请我们帮一帮她。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互动新授(评价目标1)

1.理解题意。

提问:读一读妈妈要求帮助的信息,从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独立阅读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信息内容。(2)班内交流并展示。

(3)教师提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已知: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妈妈要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要用多少钱?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找准“中间问题”

提问:求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 ①小组内讨论,并在答题纸上画一画(评价目标2)

②小组举荐回答(提示:用“先算……再算……的句式回答”)③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

④学生发言。(因为要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必须先知道一个碗的价钱。)(2)解答问题。

讨论: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①学生讨论。

②同学上前展示组内讨论结果 组1: 18÷3=6(元)6×8=48(元)组2: 18÷3×8 =6×8 =48(元)

提问:谁能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是分几步来解答的?把解题过程说一说。(这个问题是分两步来解答的,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3.回顾与反思

(1)检验:买8个碗要用48元钱,对吗?用我们曾经学过的方法代入原题,看看符不符合。强调:买8个碗要用48元钱,48÷8=6(元),一个碗6元,3个碗18元。强调:买8个碗要用48元钱,48÷8=6(元),一个碗6元,18元可以买3个碗。(2)师揭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4.拓展延伸

(教材第71页“想一想”)18元个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1)同桌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独立列出算式进行解答(3)集体交流(1)18÷3=6(元)30 ÷6=5(个)(2)30÷(18÷3)=30÷6 =5(个)

(4)讨论:为什么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要加括号?

(这个问题是分两步来解答的,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即18÷3=6(元),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即30÷6=5(个),所以要加括号。)

三、巩固拓展

1.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2)着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同学们大扫除,3名同学擦12块玻璃,(1)照这样计算,6名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2)教师一共36块玻璃,一共需要几名同学?

四、课堂小结

五、小结: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几道题虽然情境不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说一说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六、作业练习

第74页练习十五,第8题、第9题、第10题。【学习目标检测】

1、小明买4个同样的笔记本花了20元钱。(1)如果买8个同样的笔记本,需要多少钱?

(2)45元钱,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笔记本?

2、有4把,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的同样多,每只小猴分得(算式表示4×()÷()=()。,用)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9教案

多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例9 【课程标准描述】

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活动学习探讨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分析】

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很多次,有了一定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本节教材呈现解决问题全过程的模式没有变,只是内容变成了乘除混合,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习难点】

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的两步计算解决,能正确找到中间问题,以评价目标1。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及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这类问题的规律,以评价目标2。【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红红家搬入新楼,妈妈要为新家添置一些新的碗筷。看!红红和妈妈来到超市的生活用品区,发现这里的花碗式样繁多,价格不一,妈妈问红红;“我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红红摸着头答不下来。揭题:红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和红红一起来想办法解答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

二、互动新授(评价目标1)1.理解题意。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解题方法记录在答题纸上。(3)班内交流,展示解题方法。(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提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线段图)强调:(1)已知妈妈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2)要求妈妈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3)妈妈不管是买6元的碗,还是买9元的碗,妈妈带的总钱数不会改变。

(4)总价钱一样,碗的数量和单价不同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分析寻找“中间问题”

提问: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根据你的理解能找出这道题的“中间问题”吗? ①小组内讨论

②小组代表发言。(提示:用“先算……再算……的句式回答”)

汇报:根据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可以先算出妈妈有多少钱。再算妈妈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买6个碗的总价钱?

汇报:因为要求“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要知道妈妈有多少钱,也就买6个6元的碗所花的钱。

(2)列式解答(评价目标2)提问:该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把算式写在答题纸上。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的两种列式形式。③指名学生板演。(1)6×6=36(元)

36÷9=4(个)(2)6×6÷9 =36÷9 =4(个)

④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把解答过程和大家说一说。

指名叙述;6×6=36(元)知道妈妈有36元,再用36÷9=4(个)得出可以买4个碗。3.回顾与反思

检验:请同学们把解答结果代入原问题检查是否正确。指名回答:

(1)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都是36元,总价钱一样。

(2)题中“这些钱”指的是买6个6元的钱所用的36元,36元钱买4个碗,一个碗正好是9元。

三、巩固拓展

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1)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

(2)如果他3天可以读完这本,平均每天读几页?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用画图的方法来解题非常直观,感觉容易了许多

2、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准“中间问题”,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五、作业练习

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的第12、13题 【学习目标检测】

1、小青的钱买6元一支的钢笔,正好可以买6支,用这些钱买4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

2、每箱有8瓶,把这3箱

均匀的分给6个同学,每个同学分()瓶?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减法教案专题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2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课程标准陈述】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实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学习目标】

1.巩固得数为6和7的减法的计算,然后通过图文结合解答简单的应用题。2.通过图文结合,读懂题意,弄清条件和问题,计算答案,小组讨论。3.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认真读题的好习惯,理清解答问题的步骤。【学习重点】

图文结合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 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的主题图,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来评价学习目标1。2.通过课件接着演示有2只青蛙跳向水中,躲在荷花丛中青蛙旁出现?只的字样,提问并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小结,指导看书完成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并且到黑板板书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我们在本单元解决问题1中学到了什么呢?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得出你的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二、学习新知

1.夏天的郊外可真漂亮啊许多荷花都开放了,瞧!小青蛙们也忍不住出来游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可爱的青蛙吧!(评价目标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的主题图)教师提问:大括号表示什么?与前一个课时相比?只得位置的改变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得出:大括号表示一共有7 只青蛙,?只表示荷叶上的青蛙数量不清。2.课件接着演示:(评价目标2)

有2只青蛙跳向水中,躲在荷花丛中青蛙旁出现?只的字样。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听,谁来说给大家听。

(一共有7只青蛙,有2只青蛙跳走了,还剩几只?)那么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

(这幅图告诉了我们有7只青蛙,跳走2只青蛙这两个条件,提出了还剩多少只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汇报:用减法计算。因为是从7里面去掉2只,所用用减法计算。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2=5)同学们,7,2,5在图上各指什么呢?请学生到屏幕前讲解。3.小结,指导看书。(评价目标3)

同学们,刚才我们解答的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三、练习(评价目标3)

1.现在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7页,把刚才题中有关的问题及算式补充完整。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主题图我们可以用什么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2.看PPT出示的情境图,说明图片含义,并列示

学生思考并且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了如何分析6或者7的减法应用题,你有什么体会呢?你觉得在今后的计算过程或者是读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习目标检测】

1.计算下列各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准、0+7=()1+6=()2+4=()7-5=()7-6=()7-4=()6-5=()6-4=()2.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再解答。

下载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加法)教案范文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1 【学习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第46页 【课程标准陈述】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实物的......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数学乐园教案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数学乐园 【教材说明】 数学乐园,集数的认识、计算、生活中的数、用数学为一体,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它类似“六一游园“活动,内容包罗万象,或富有......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6、小松鼠找花生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偏旁“卧人”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激发观察植物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5教案(精选5篇)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5 【课程标准描述】 1.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体验与他......

    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题:买文具(教材70~71页)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 说说压岁钱—人民币的作用 活动二: 请你来购物—人民币的认识 说说有哪些币......

    一年级第六单元 数学乐园教案(大全)

    第六课时数学乐园 三门峡市第四小学杨素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下棋游戏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做事情......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例5) 教案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5 【课程标准描述】 1.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2.了解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