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2、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3、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能在参与合作探索中理解这些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几何体模型。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今天机器人乐乐来到我们一年(3)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东西?(课件出示)哇,是八宝箱耶!你们想知道箱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吗?
生齐答:想。
师:在你们面前有一个神奇的大篮子,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它,看看都有什么?(生开箱开始,又摸又看箱子里的物品。)(一分钟后)师:现在请盖上箱子,谁来说说? 生:里面有好多东西,有圆圆的,有方方的等。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吗?(学生有的不懂有的懂会乱喊)
师:好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上完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就都认识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吧。(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感知物体的形状(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再次打开箱子,再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图形的名称? ①学生打开桌子上的篮子。
②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2)说一说
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②请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生1:我知道有圆形。生2:我知道有正方形。生3:我知道有长方形。生4:我知道有圆柱。
师:同学们真厉害,竟然知道镇邪图形的名称。(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3)分一分,认一认 师:现在同学们再观察观察,这些物体中,有没有形状一样的呢? 生:有。
师:有啊,那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4)议一议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要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那些地方是相同的?
三、了解物体的特征
(1)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滚一滚。
①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体验。③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感受。(2)小组汇报: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3)交流反馈
①球
学生汇报: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会任意地滚动 板书:球 ②圆柱 学生汇报:
生1: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我们叫它圆柱。生2: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板书:圆柱 ③正方体。
学生汇报: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板书:正方体 ④长方体 学生汇报: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这些面的大小不全是一样大的。
生2:六个面没有一样大,但是我发现它们前后相对应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板书:长方体。
四、课堂活动
(1)认一认,说一说。
(课件出示课文第70页上的图形)学生认一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2)分一分,连一连。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一题。②指名说一说每个物体各是什么形状的。(3)数一数,填一填。
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二题 ②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和球?(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我说你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克服在活动,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2、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和图形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巩固左右的相对性,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及拼摆的过程。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更加准确地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能熟练地判断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及有关这些形状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位置与顺序。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这几个方位,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现在老师说方位,你们用最快的速度指出这个方位,能做好吗? 师:好,注意听了!
(师随机说方位生指,速度越来越快.)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真牢啊,非常棒,给自己来点掌声.(2)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立体图形,谁还记得?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师:真棒,记得真牢。谁还记得每个立体图形都有哪些特点呢? ①学生分小组边回忆边互相说一说。②全班交流。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大。生2: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生3: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放平了可以滚动。生4:圆圆的,滑滑的,可以自由滚动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摆(1)我说你做
要求:①先放两个圆柱。
②在两个圆柱上面放一个长方体。
③在长方体上面放一个正方体。(2)自由想象
①学生自由拼图,边说边拼。老师巡视、指导。②讨论交流。
(3)摸一摸,摆一摆。
①学生分组活动,每两个学生一组玩“摸物体,摆造型”的游戏。
②游戏说明:一个学生指令,另一个学生蒙上眼睛后按指令行动。先摸出指令要求的立体图形的物体,在按指令拼搭。③互换角色多玩几次。
(4)“小小设计师”
①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谈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机器人、动物、交通工具、房子等。比一比哪个小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②小组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③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5)“数一数” ①活动导入: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一件作品中各种物体各用了多少个? ②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③要求学生说一说: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73页“练一练”第2题 ① 学生仔细观察,边看边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②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2)拼搭游戏。(课本第73页第1题)
① 一名学生提要求,另一名学生按要求进行拼搭。② 两学生角色交换。
③ 比一比,谁摆得又对又快!(3)数一数,填一填。(完成课本第73页第3题)
①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② 集体交流方法并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模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
版
第六单元
测量
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
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说一说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桌有多长。
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在直观认识阶段,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更不要求对形体的结构特点有规范的语言描述。学生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例题和“想想做做”里的知识内容大致分成五步逐渐展开:呈现堆积木的游戏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堆积木活动——学生感知积木的形状,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揭示各类积木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几何名称——辨别常见物体的几何形状,寻找生活中有关的物体——以加强形体表象为目的的分类统计活动,以及与几何形体有关的其他练习。前两步安排在例题里,后两步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玩积木,一边玩一边学数学。
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玩积木的目的是了解每一块积木的形状,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可见,积木是不可缺少的学具。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不过,收集的容器和物体要认真筛选,保留形状比较“纯正”的,去掉已经变形的,以免造成感知形状时的误差。
在学生玩积木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让学生把积木分类,通过分类继续感知积木的形状。学生经过玩积木,初步了解了各块积木的形状,体会到有些积木的形状相同,有些积木的形状不同。在此基础上,应该要求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通过分类,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各种积木的形状。
在动手分类之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的、有半圆形面的积木,它们不是本单元的研究对象。只要保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鼓励学生自主分类,让他们充分经历分类过程,在分类中感受积木之间的形状相同和形状不同。学生有可能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成一类,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学生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要肯定这样分类是对的,但还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开,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开。二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对分成四类做出解释。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都有“弯曲”的面;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也不完全相同,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很不一样。不要求学生讲述的语言严密、准确、完整、有条理,更不要归纳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长方体的六个面不完全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这一步教学是学生有意义接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简单知识,主要是四种立体图形及其名称。
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这里的“颜色”和“大大小小”不是几何体的本质属性,而“形状”才是本质特征。教材在属于同一类的两块积木的下面,画出一个图形,代表这一类积木,并在图形的右边写出它的几何名称。如在两块长方体积木下面给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长方体”;在两个圆柱形积木的下面画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圆柱”。立体图形是同一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几何体的标志。尽管画出的图形在视觉上有立体的感觉,实质上是用画在纸上的图形来表示立体。学生利用这些图形在头脑里留下各种立体的表象。他们理解画出的图形代表了一批大大小小、各种位置摆放的同一类几何体;知道并会应用几何体的名称;看到立体图形就能够联想到有关的物体,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它的几何体。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初步空间观念的表现,是本单元教学所追求的具体目标。
立体图形的教学可以像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个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睛看看老师画的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像图形所画的,于是确认这个图形能够代表众多积木的形状,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教师画的立体图形要在课前准备好,在学生闭着眼睛想的时候一下子整体出现在黑板上面,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可这样的图形像积木,在头脑里代表实物就行。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名称是数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每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外延是属于每类的所有对象。本单元只是直观认识四类几何体,只要求学生具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表象,不达到了解概念的程度。所以,不用语言描述各类几何体的形状特点,不给各类几何体下定义。
4、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经过对积木的研究,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等四种几何体。教材引导学生带着这些“体”的表象回归现实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这一步教学活动具有两点意义:一是通过数学表象的“具体化”,再次感受四种几何体的形状,进一步加强已经建立的表象。如寻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把物体与头脑里的长方体“模型”作形状的比照,确定这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这就加强了长方体的表象。二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从而培养用数学眼光看身边物体的态度与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的上面一行是四个立体图形,下面一行是四个物体。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各个物体的形状分别属于哪一类几何体。学生可以想“哪个物体是正方体形状的?哪个物体是圆柱形的?……”由于认知还在“表象”阶段,学生能够在物体和立体图形之间连线,但没有条件说出连线的理由。教学时,只能问学生“你怎样连线的?这样连线可以吗?”不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连线?”在完成这道习题以后,还可以继续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5、在把立体图形分类的活动中,巩固四种几何体的表象。“想想做做”第2题给出了12个几何体的图形,要求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把在这12个几何体分类,并统计各类几何体的个数。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要判断每一个图形表示的是什么几何体,并且不受所画图形的大小、颜色的干扰,不被所画几何体的位置摆放而影响。要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让这两种形体相混淆。尤其是识别像第一行第一个那样的长方体,第三行第二个那样的圆柱,对几何体的表象有很大的加强作用。另外,教材在这道题里首次安排简单的表格和填表活动,应该帮助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内容,指导他们填表。如竖着看表格的两列,左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右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的个数。横着看表格的每一行,分别是一种立体图形及其个数。
第3题仍然是识别立体图形,促进几何体与其图形及名称的相互融合。这道题结合了左右和第几等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综合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现实世界,接触身边事物与现象,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机会。广义地说,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数学问题。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里,时时刻刻都要心中有数学问题,为了心里的数学问题而进行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面不同,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要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头脑里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使表象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了解。“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让每名学生都有操作不同形状物体的机会。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四篇: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古人计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一、教学导入
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师: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他们有时候也会把捕到的小动物圈养起来,有一天,有几只小羊跑到了圈外,一位猎人正在琢磨着怎么记录圈外小羊的只数呢?(出示主题图)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羊?
师: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猎人为了把小羊的数量记录下来,就用3个小石子来代表3只小羊。
师:圈外有3只小羊,圈内还有呢,猎人也进行了记录。看看猎人现在摆出的石子,你能看出这次他捕捉到了几只小羊吗?你是怎么数的?
生1:一个一个的数。生2:两个两个的数。„„
师:刚才猎人用小石子分别记录了圈内和圈外小羊的只数,如果要一次性记录小羊的只数,猎人就有点为难了,快来帮帮他吧!
(一)数小棒
师:猎人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他有点儿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我们现在没有石子,只有小棒,那我们就用小棒代替。
师:怎么摆小棒就能让猎人一下子数出来呢? 生:先数出10根小棒放一边,在数剩下的1根。(学生若没有想出此办法则由教师给出。)
教师说明:这时候来了一位聪明,他数出10根小棒放在一堆,还捆成了一捆。(课件动画演示)
提问:他捆了几根小棒?为什么这么捆?
生:因为猎人只会用10个手指头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根捆在一起,剩下的在从1开始数。
师:你太聪明了!帮助猎人很快的数出了小羊的只数。
师:把这1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放在手心里,边放边数。不多不少正好10根,这10根小棒叫做10个一(板书:10个一)。这10个兄弟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用皮筋把他们捆成1捆,这1捆小棒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够10根捆1捆,10个一就是1个十(板书:就是)。
(课件演示:10个一就是1个十。)
师:我们刚才数出了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了1捆,10个一等于1个十,多一根或少一根都不行。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师: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想一想怎样摆又快又清楚? 全班交流汇报(课件播放教材P74“捆一捆,认一认”图2)
师:一捆表示1个十,一根表示10个一。1个十和10个一合起来就是11,用加法计算。(板书:10 + 1 = 11)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 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生: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生: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生: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二、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三、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二)生生互对
四、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生:有12,13,14。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生:17的前面是16,后面是18。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五、活动五: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六、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 10个一就是1个十
10+1=11
10+9=19
10+10=20 教学反思:
搭积木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是重点;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是难点。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
1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三、巩固新知(智慧岛)出示课件。
1.树上有几个椰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并列式计算。2.有12只小狗在做游戏,又来了2只。一共有几只?
3、书上有14只小鸟,飞走了4只,还剩几只?
4、小猴摘桃。
5、计算并比大小。
四、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板书设计:
搭积木
3+2=5
13+2=15 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是难点。教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宠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就来到了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2.游戏
(1)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2)提问:
师:看到7。
生:想到3。师:看到1。
生:想到9。师:看到4。
生:想到6。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谈话引入: 出示“有几瓶牛奶“图
师:小猴子不知道两个箱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2、探究算法
(1)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
a.小明:我是用小棒数出来的,1,2,3„„14,一共14瓶。
b.小东: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
+ 5 =14 教师板书:
9 + 5 = 14
+ 5 =
c.小华: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 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
5把9分成4和5
教师板书:
9 + 5 =14
d.小娟:我和大家的方法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拨9个,再拨1个,是一个十,把个位上的10个拨去,在十位上拨上1,再在个位上拨上4个,是14个。
3、新课小结:
我们在计算9+5的时候,可以一根一根接着往下数;也可以从5里先拿出一个1与9相加,凑成10,再用10+4就等于14;还可以从9里先拿出一个5与5相加,凑成10,10+4=14。
4、摆一摆,算一算
(1)出示9+3 师:请小朋友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可以结合小棒,边摆边说。生汇报得数和算法。(2)出示7+99+4 师:这两道题你会算吗?请你自己算一算,有困难的小朋友还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帮忙。(做完后与同桌交流算法。)
4、体会算法。
试一试(72页)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很快,你们能把你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吗?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圈一圈,算一算:完成73页1题。
(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教师应该鼓励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看一看,说一说:完成73页2题。3.数学游戏:完成73页游戏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9 + 5 = 14
9 + 5 =14
1 4
4 5
10
10
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是重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难点。教具准备:计数器、小黑板、小棒。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 6 = 1
+ 6 = 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三)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1.搭积木。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又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示课件:对75页的摆一摆、算一算加工动画,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
(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摆算算8加5,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2.百花园。
师:走出了游乐场,我们再一起到百花园里去看一看吧。(分别出示对75页加工的课件: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蜻蜓在草丛中飞来飞去。)师:你看到了什么漂亮的景色?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共同理解图意,计算8加7,并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利用“8加4”计算“4加8”。学生做对后,课件示微风吹来,花园里的花开得更艳了,音乐响起,学生可以稍作休息。)3.蚂蚁搬家。
师: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示课件:加工的75页第4题,小蚂蚁在搬家并说明搬家的要求。)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4.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汉堡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习8加几的计算。)(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5.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和小淘气一起逛了公园,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板书设计:
8+6=14
8+6=14
2 4
4 4 教学反思:
有几只小鸟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加法算式,并算出得数。2.掌握6和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3.使同学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和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同学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 主题图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8和10的加法,谁能说出,计算方法。(2)开火车,快速说出结果。
二、新授
1、共同学习7+6.(1)同桌之间动手摆小棒,说一说可以怎样想?
(2)指名汇报。(指名到讲台前,边操作边讲解,师点拨)(3)根据学生回答,师相应板书。
2、做一做,说一说。
(能看懂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阐释出的算理。)
3、圈一圈,算一算。
进一步体会“凑十”的策略和计算过程。
4、想一想,填一填。
(意图:(1)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2)通过计算,观察、继续填写算式,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之间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习题。
(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探究,开拓思维。)
(如: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圈的?那种方法最简便?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做完的,有什么巧办法?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1、84页第1题:先看图,观察,在列式。用方法计算结果。
2、第2题,学生自己做,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3、看谁算得又快又准。84页第3题。
4、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有几只小鸟 + 6 =13 + 6 = 13 3
4 教学反思: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不进家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 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教具准备: 主题图。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二、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7题。
(1)、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四、提高练习
1、指导第5题。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2)、开火车,说答案。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9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总结:本节课你解决了那些问题? 教学反思:
做个加法表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2.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和以前一样,系统的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你们有信心吗?(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先在小组内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通过再次引导整理加法表时,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师: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师:你还有那些发现?
师:你明白同学们说的意思了吗?请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学的发现开始整理,完成课本P87的表格吧!(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的合作。)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找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找出得数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9等。第一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1。
第二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2。往下写8+4、7+5„„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2.再次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从中我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找到了很多藏起来的秘密,请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发现和快乐。
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板书设计:
做个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淘气的校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思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
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3.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寻找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具准备:主题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的课间时光吗?你们喜欢在课间做什么呢?
2、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小同学可热情了,他说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参观他学校里的课间活动,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议一议,做一做: 1.议一议
师:小朋友们请认真看看,你能在图中发现他们在做什么,谁来说说呢?你能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吗?请以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先在小组内跟伙伴们说说你的发现的数学问题吧!看看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师: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录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呢? 师:既然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现在老师先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拿出你们桌上的记录本,小组内以分工的形式,一个同学用笔记录下其他小朋友的数学信息,其他的小朋友可以汇报自己获得的数学信息。
师:看,图中除了小朋友们在运动,还有一些物体也在在等待我们观察发现呢。你发现了教学楼是什么形状?有几层楼呢?仔细观察,你还有没有新的发现,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2.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3.提出你的数学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在下课后的课间活动。)(学生可能回答踢足球、跑步、跳绳、踢毽子。)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可巡视,听听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结果。)生:有六个小朋友在跳绳,有7个小朋友在踢毽子„„(学生发言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记录数学信息,教师可巡视小组的完成情况,适当的给予指导。)(学生可以提出自己记录数学信息的方法,合理适当的方法都可以给予表扬,要求学生能够记录清晰明白即可。)
二、想一想,做一做:
师:刚刚淘气带我们去参观了他快乐的校园生活,那么回到我们的校园中、班级里,你有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吗?
看看哪位小博士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哪位数学小能人能解答得又快有准确!
三、全课总结:
通过了这节课,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在校园中处处都能发现到数学的影子呢?其实不只是在学校里,回到家中你也能够发现很多数学信息,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信息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小脑袋,你就能发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角落都有数学的存在呢!
四、自我评价。
根据课本第89页一个自我评价表,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
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组员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信息,然后在班级的中大胆说出自己组内的信息记录。
教学反思:
一起做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2.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积木、扑克牌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生2:同桌合作游戏。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戏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③ 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 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 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② 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P79例6 【课程标准描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借助已有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学习难点】通过尝试、探究、在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游戏、观察主题图,关注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关注学生数数、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以评价目标2。
3.通过巩固深化、学习目标检测,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游戏,看看我是第几?(评价目标1★)
教师找两组学生(10人)站成一列,然后报数:1、2、3、4、5、6、7、8、9、10 问:谁排在第1位?谁排在第2位?……谁排在第10位?
第3和第6位小朋友之间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9页主题图。
(评价目标1★)
⑴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⑵理解“第10”、“第15”、“之间”的含义。
2.尝试探究: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评价目标2★)⑴同位合作探究。
⑵汇报交流:①数数法。②画图法。⑶教师小结。
三、巩固深化(评价目标3★)教科书第79页“做一做”。
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呢?把方法和同位交流一下。【学习目标检测】
1.教科书第81页
6题。
2.教科书第81页
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