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会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会认识各种不同形态的圆柱。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二、情境认知
师:今天老师把我获得创意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机器人,问为什么会获得一等奖? 生:因为它们都是用图形搭成的。
师: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机器人中有没有相同的图形呢?现在老师邀请你们把它拆开,你们能把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吗? 同桌讨论,分成几类?
师:哪个孩子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其他的孩子仔细倾听,看你们分的和他们一样吗? 生分。
师:像这样每种形状相同的图形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师出示课件,并在黑板上板书名称。
三、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从你们的学具袋里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上,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学生描述,师随机板书)B、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拿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C、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件演示把一个长方体压缩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E、感知圆柱 F、质疑圆柱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孙悟空和他的金箍棒,反问:变化后的金箍棒还是圆柱吗? G、感知球,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最后一种,放在桌子上,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那的圆柱无法滚动? 师:圆柱和球滚动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2、连线
3、猜一猜
4、摸一摸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四种立体物体。
七、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解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
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2、能不能找到长方形呢?
3、汇报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用摸、描、印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
、汇报交流,说一说图形形的样子。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摸一摸,说说感觉,看一看形状,在纸上印出来。
说一说长方形的样子。
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讨论,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涂一涂。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郭文雅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实践中,获得对立体图形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显著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具准备:
课件、积木,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包装盒。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瞧,谁来了? 生:齐声喊出羊村小羊们的名字。
师:对!喜洋洋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教学方面的小礼品,(出示各喜洋洋和它的小伙伴们的画面。)
想知道都是些什么吗?(课件出示:礼品图片)
师:你们认识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
师:哪位勇敢的同学能大声的为我们介绍一下喜羊羊为我们带来的礼品?(请按顺序介绍)
二、操作感知
1.师:提出要求:这些物品摆放的太乱了,你能帮喜羊羊把这些物品按形状相同的分一分吗?(小组讨论,教师巡视)2.汇报结果:同学说分法,教师在课件上演示,把相同形状的物品放在一起)3.揭示概念
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把礼品分类的表格,揭示它们共同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5.活动
(一)正方体的认识
1.师:在每组小组长的桌面上都放着一袋积木,请组长从袋子中取出和魔方形状相同的积木,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出示正方体积木)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 能上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而且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6个面一样大)
6、你在哪里见过正方体呢?
(二)长方体的认识
1.师: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出示长方体积木)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 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2.师: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用刚才学习正方体的方法,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来给大家数一数。(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4、认识特殊长方体。
(1)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2)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不同摆法。(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
6、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的呢?
(三)球的认识
1.师手里拿一个篮球,问:这是什么? 再出示一个乒乓球,问:这是什么?
师:我们把这样的形状,叫做“球”。(出示球体)贴图并板书“球”
2.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3.师用手轻轻碰一下球,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容易滚动)
(四)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桌上,滚一滚,问: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它叫什么呢?(出示圆柱体积木)
贴图并板书“圆柱体”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一样大。
出示不同大小的圆柱体物体。
(有两个面都是圆形,一样大,容易滚动)4.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师: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各种图形及其名称)
三、知识运用
1、师:灰太狼看到喜羊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很是羡慕,带着问题也来到了一四班的数学课堂。
出示课件:连一连、数一数、填一填等练习题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第四篇: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2、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3、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能在参与合作探索中理解这些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几何体模型。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今天机器人乐乐来到我们一年(3)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东西?(课件出示)哇,是八宝箱耶!你们想知道箱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吗?
生齐答:想。
师:在你们面前有一个神奇的大篮子,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它,看看都有什么?(生开箱开始,又摸又看箱子里的物品。)(一分钟后)师:现在请盖上箱子,谁来说说? 生:里面有好多东西,有圆圆的,有方方的等。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吗?(学生有的不懂有的懂会乱喊)
师:好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上完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就都认识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吧。(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感知物体的形状(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再次打开箱子,再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图形的名称? ①学生打开桌子上的篮子。
②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2)说一说
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②请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生1:我知道有圆形。生2:我知道有正方形。生3:我知道有长方形。生4:我知道有圆柱。
师:同学们真厉害,竟然知道镇邪图形的名称。(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3)分一分,认一认 师:现在同学们再观察观察,这些物体中,有没有形状一样的呢? 生:有。
师:有啊,那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4)议一议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要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那些地方是相同的?
三、了解物体的特征
(1)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滚一滚。
①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体验。③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感受。(2)小组汇报: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3)交流反馈
①球
学生汇报: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会任意地滚动 板书:球 ②圆柱 学生汇报:
生1: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我们叫它圆柱。生2: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板书:圆柱 ③正方体。
学生汇报: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板书:正方体 ④长方体 学生汇报: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这些面的大小不全是一样大的。
生2:六个面没有一样大,但是我发现它们前后相对应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板书:长方体。
四、课堂活动
(1)认一认,说一说。
(课件出示课文第70页上的图形)学生认一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2)分一分,连一连。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一题。②指名说一说每个物体各是什么形状的。(3)数一数,填一填。
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二题 ②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和球?(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我说你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克服在活动,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2、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和图形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巩固左右的相对性,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及拼摆的过程。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更加准确地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能熟练地判断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及有关这些形状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位置与顺序。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这几个方位,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现在老师说方位,你们用最快的速度指出这个方位,能做好吗? 师:好,注意听了!
(师随机说方位生指,速度越来越快.)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真牢啊,非常棒,给自己来点掌声.(2)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立体图形,谁还记得?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师:真棒,记得真牢。谁还记得每个立体图形都有哪些特点呢? ①学生分小组边回忆边互相说一说。②全班交流。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大。生2: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生3: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放平了可以滚动。生4:圆圆的,滑滑的,可以自由滚动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摆(1)我说你做
要求:①先放两个圆柱。
②在两个圆柱上面放一个长方体。
③在长方体上面放一个正方体。(2)自由想象
①学生自由拼图,边说边拼。老师巡视、指导。②讨论交流。
(3)摸一摸,摆一摆。
①学生分组活动,每两个学生一组玩“摸物体,摆造型”的游戏。
②游戏说明:一个学生指令,另一个学生蒙上眼睛后按指令行动。先摸出指令要求的立体图形的物体,在按指令拼搭。③互换角色多玩几次。
(4)“小小设计师”
①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谈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机器人、动物、交通工具、房子等。比一比哪个小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②小组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③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5)“数一数” ①活动导入: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一件作品中各种物体各用了多少个? ②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③要求学生说一说: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73页“练一练”第2题 ① 学生仔细观察,边看边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②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2)拼搭游戏。(课本第73页第1题)
① 一名学生提要求,另一名学生按要求进行拼搭。② 两学生角色交换。
③ 比一比,谁摆得又对又快!(3)数一数,填一填。(完成课本第73页第3题)
①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② 集体交流方法并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
东湖洲小学
执教者:刘佩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具体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小棒。【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出示速算题:①3+5= 5-2= 3+2+3= ②8-8= 7+2= 10-5-2=
③10-3= 5+4= 3+2+4= ④4+6= 8-5= 7-2-3=
生速算出答案。学生每正确算出3道题都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师:啊!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听!是什么声音?(白天鹅的叫声)原来这几只美丽的白天鹅飞起来了,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无忧无虑地游玩„„(边演示边放录音,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问: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的场面,你能叙述出来,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由旧知导入新知,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新、旧知的“异”与“同”之中,主动地去思考,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共有几只天鹅?)
问: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该怎么办呢?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问:从几只里减去2只?(从原来4只加上3只的总数里减去2只。)
师补充算式:4+3-2,并读算式。生读算式。
问: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
(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
指名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讨论4+3-2怎么计算呢?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强调,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师问: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出现连续的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列式?
列式为4-2+3。(师板书)
请同学们试做。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回忆例
1、例2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摆一摆:按这样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
完成书上第75页做一做。(摆小棒,补充算式,再计算)
看书质疑。
师生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场景深深吸引,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出示第76页的第1题画面)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的。
问: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再问: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投影出示)
在○里填上“>”、“<”或“=”。
9-3+2○7 1+6-4○4 9-7+5○5 8+2-5○5
6+4-9○9 9-3+2○9 8+2-1○7 4+3-1○5
找房子游戏。(电脑演示)
[运用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切实的帮助。]
生抢答完成。
四、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电教媒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