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时间:2019-05-14 20:1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主讲人:XXX

一、单元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73——81页,包括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两部分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图。

教材先教学数11~20各数,然后教学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最后出现一些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练习。

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在这幅情境图中,1个教师带着9个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及一些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首先让学生试着数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和学生一共是10个人,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接着数下去,看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让学生数一数。为正式教学数20以内的数做好准备。教师还要通过这个活动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品德教育和注意安全的教育。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例1教学数数,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准备。

例2教学数的读法,教材注意通过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教学。学生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几根小棒,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二十。例3教学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在练习十四中,还出现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习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在()中填上适当的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虽然图形本身是直观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不要求向学生介绍“数轴”这个名称,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例4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学生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如练习十四的第1题,要求学生把各个数用小棒表示出来。

练习十七习题的安排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第6题,让学生说一说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科书第78页安排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题,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些准备。例如,教学9加4时,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教材中通过摆1捆和3根小棒来说明10+3=13,3+10=13,13-3=10,13-10=3。这样学生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加、减法的关系,有助于教学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用加法计算减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安排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练习都是比较简单的,如11+2、13-

2、14-

4、11+3。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一点准备,但是这些计算不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练习十八的设计体现一定的弹性和给学生提供一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习题呈现的形式丰富多彩。练习十八除了安排一些巩固练习外,还安排了比较两数大小的问题,如第2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是《标准》加强的内容。第2题是一道不用数而是通过观察来估计一堆辣椒有多少个的题目,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数感。第5题是一道巩固数序的题目,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练习十八的最后是一道数学游戏,是已学加减法的混合练习。

三、课标要求:

1、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五、单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数的组成

2、理解十位和个位表示的意义。难点:

理解十位和个位表示的意义

六、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20以内各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七、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和“十加几”及其相应的减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11-20各数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教学时,让学生明白:“十个一”和“一个十”的区别,初步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的概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捆小棒、圈数、拨珠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0个一”可以捆成“一个十”十几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也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之间的组合与拆分的道理。

八、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两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和写法 1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1课时

九、问题研讨:

1、如何让学生初步在头脑中建构数位“十”的概念?

2、如何让学生理解十位和个位表示的意义?

第二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

主备人:李庆亮

一、单元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三、课标要求:

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很小的时候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学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的抽象,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七、教学建议

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八、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九、问题研讨:

怎样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在直观认识阶段,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更不要求对形体的结构特点有规范的语言描述。学生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例题和“想想做做”里的知识内容大致分成五步逐渐展开:呈现堆积木的游戏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堆积木活动——学生感知积木的形状,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揭示各类积木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几何名称——辨别常见物体的几何形状,寻找生活中有关的物体——以加强形体表象为目的的分类统计活动,以及与几何形体有关的其他练习。前两步安排在例题里,后两步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玩积木,一边玩一边学数学。

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玩积木的目的是了解每一块积木的形状,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可见,积木是不可缺少的学具。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不过,收集的容器和物体要认真筛选,保留形状比较“纯正”的,去掉已经变形的,以免造成感知形状时的误差。

在学生玩积木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让学生把积木分类,通过分类继续感知积木的形状。学生经过玩积木,初步了解了各块积木的形状,体会到有些积木的形状相同,有些积木的形状不同。在此基础上,应该要求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通过分类,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各种积木的形状。

在动手分类之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的、有半圆形面的积木,它们不是本单元的研究对象。只要保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鼓励学生自主分类,让他们充分经历分类过程,在分类中感受积木之间的形状相同和形状不同。学生有可能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成一类,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学生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要肯定这样分类是对的,但还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开,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开。二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对分成四类做出解释。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都有“弯曲”的面;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也不完全相同,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很不一样。不要求学生讲述的语言严密、准确、完整、有条理,更不要归纳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长方体的六个面不完全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这一步教学是学生有意义接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简单知识,主要是四种立体图形及其名称。

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这里的“颜色”和“大大小小”不是几何体的本质属性,而“形状”才是本质特征。教材在属于同一类的两块积木的下面,画出一个图形,代表这一类积木,并在图形的右边写出它的几何名称。如在两块长方体积木下面给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长方体”;在两个圆柱形积木的下面画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圆柱”。立体图形是同一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几何体的标志。尽管画出的图形在视觉上有立体的感觉,实质上是用画在纸上的图形来表示立体。学生利用这些图形在头脑里留下各种立体的表象。他们理解画出的图形代表了一批大大小小、各种位置摆放的同一类几何体;知道并会应用几何体的名称;看到立体图形就能够联想到有关的物体,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它的几何体。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初步空间观念的表现,是本单元教学所追求的具体目标。

立体图形的教学可以像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个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睛看看老师画的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像图形所画的,于是确认这个图形能够代表众多积木的形状,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教师画的立体图形要在课前准备好,在学生闭着眼睛想的时候一下子整体出现在黑板上面,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可这样的图形像积木,在头脑里代表实物就行。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名称是数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每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外延是属于每类的所有对象。本单元只是直观认识四类几何体,只要求学生具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表象,不达到了解概念的程度。所以,不用语言描述各类几何体的形状特点,不给各类几何体下定义。

4、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经过对积木的研究,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等四种几何体。教材引导学生带着这些“体”的表象回归现实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这一步教学活动具有两点意义:一是通过数学表象的“具体化”,再次感受四种几何体的形状,进一步加强已经建立的表象。如寻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把物体与头脑里的长方体“模型”作形状的比照,确定这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这就加强了长方体的表象。二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从而培养用数学眼光看身边物体的态度与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的上面一行是四个立体图形,下面一行是四个物体。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各个物体的形状分别属于哪一类几何体。学生可以想“哪个物体是正方体形状的?哪个物体是圆柱形的?……”由于认知还在“表象”阶段,学生能够在物体和立体图形之间连线,但没有条件说出连线的理由。教学时,只能问学生“你怎样连线的?这样连线可以吗?”不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连线?”在完成这道习题以后,还可以继续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5、在把立体图形分类的活动中,巩固四种几何体的表象。“想想做做”第2题给出了12个几何体的图形,要求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把在这12个几何体分类,并统计各类几何体的个数。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要判断每一个图形表示的是什么几何体,并且不受所画图形的大小、颜色的干扰,不被所画几何体的位置摆放而影响。要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让这两种形体相混淆。尤其是识别像第一行第一个那样的长方体,第三行第二个那样的圆柱,对几何体的表象有很大的加强作用。另外,教材在这道题里首次安排简单的表格和填表活动,应该帮助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内容,指导他们填表。如竖着看表格的两列,左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右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的个数。横着看表格的每一行,分别是一种立体图形及其个数。

第3题仍然是识别立体图形,促进几何体与其图形及名称的相互融合。这道题结合了左右和第几等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综合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现实世界,接触身边事物与现象,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机会。广义地说,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数学问题。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里,时时刻刻都要心中有数学问题,为了心里的数学问题而进行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面不同,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要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头脑里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使表象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了解。“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让每名学生都有操作不同形状物体的机会。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讲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周玉农

一、教学内容:(第38---41页)

二、教材解读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

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三、教学课标要求

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编排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四、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牢固、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

六、教学建议

1、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2、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3、培养学生分类能力发展

七、课时安排

分类……………………………………………………… 2 课时

八、问题研讨:

怎样培养一年级学生口算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 教材解读 :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

这组教材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卡罗纳》是篇略读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教学是通过让学生阅读这感人的故事,体会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理解、互相关爱,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

《给予是快乐的》也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看图作文,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写出来的习作会比画面所反映的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生动。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要求把经过写具体,最好还要写写自己的感受。习作时,教师注意指导,讲评时,请学生读一读精彩片段或全文,师生共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

“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日积月累”是一首课外的古诗。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先读一读,再讲一讲;最后背一背。“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教学时,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勤积累。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3、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教学重难点:

1、《古诗两首》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搭石》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意义。

4、《卡罗纳》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时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他们已学会从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预习课文。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对于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已经没什么问题。但他们的阅读往往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之外,再深入地挖掘文本,抓住一些重点语句谈感受,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写成批注。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读出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另外,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一些小练笔。

单元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设计应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语句,想象批注,拓展延伸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自由、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熬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1、自主阅读、学写批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动的语句去学习。教师可出示一些自学提示帮助学生阅读,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试着将个人独特的感受写成批注。古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写批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动脑、勤动笔的阅读习惯。学生在批注—交流---评议的过程中,语文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如教学《搭石》一课,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教师出示自学提示:请学生画出写得美的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写得认真,交流得投入。

再如教学《卡罗纳》一课,可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也可以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空白处写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问。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畅谈感受和体会。

2、指导朗读,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每篇教材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深入人物内心体会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因文而异,采用以下不同的朗读形式,科学有效地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读出感情,培养语感。

(1)创设情境,对比朗读

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地震的录象,先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地震的可怕与危害。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是怎样做的,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2)抓重点语句,练习朗读

第23和24两课都是略读课文,文中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进行细致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组织教学。如《

24、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我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和保罗言语和行为的句子读一读,揣摩人物的内心,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灵深处激发起无私助人的强烈愿望。

(3)读中想象,情景表演

本组课文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画面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内容,然后再将画面所展现的情景表演出来,学生通过亲身的表演,再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如《古诗两首》一课教学,学生已经熟读了古诗,了解了诗句的大概意思。这时,我鼓励他们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然后再与同桌将想象的情景表演出来。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到了好友送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感受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搭石》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描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两人过搭石互相礼让,二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这两个画面描写得非常美,展现了乡亲们淳朴的心灵美。教学时,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画面去谈体会,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再和小伙伴一起将喜欢的画面表演出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3、注重拓展延伸,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如果只抓住一本教科书去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挖掘课堂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抓住文中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形成一个开放、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氛围中,提高了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如教学《古诗两首》一课,我让学生搜集一些课外的送别诗或者其他一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选择一首背诵下来,课堂上交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我国丰富的古诗词。

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治疗和台湾政治方面的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先小组内练习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还与语文园地六的“口语交际”训练巧妙地连接起来。

教学《搭石》一课后,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召开一个“寻找生活中的美”的交流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寻找美、发现美,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完成小练笔。

《卡罗纳》一课的主人公卡罗纳,遭遇了巨大的不幸,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去关爱他,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安慰卡罗纳呢?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物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说话练习,同时也学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去关心别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爱的教育》一书,了解更多感人的文章。

《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直抒胸臆,同样表达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主题,是对课文的有机拓展。教学本课后,我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教学本单元之后,可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以“爱”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或组织一次朗诵会或故事会,让“爱”在学生心中孕育生长,并把爱的芬芳传播到四方。

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8——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2——3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问题研讨:

单元整合教学与经典文章的充分品读有冲突怎么解决?习题设计:

第六单元

爱的奉献

一、写一写,把你字写得漂亮些、工整些,好吗?快动手吧!(10分)

lǎn duò

xí jī

kōng kuàng

zàn ting

qiǎn zé

diāo líng

lì hài

lián mǐn

yí zhí

xìng yùn

二、选一选,你能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吗?要认真呦。(6分)

猛涨(zhǎng zhàng)

俗语(shú sú)

协调(tiáo diào)

联结(jiē

jié)

给予(gěi jǐ)红润(yǜn rǜn)

三、你能把这些词语填写正确吗?再写几个本单元你积累的词语吧。(10分)

清()荡漾

血()亲情

号()大()

恍然()

()当然

人影()()

四、你能给它们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词语吗?(5分)

五、精彩回放。(10分)

1、你能默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5分)

2、还能写出描写送别的诗吗?(5分)

六、选词填空。(4分)

等待

期待

1、我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地()电视剧的播出。

2、丑小鸭一直都()着变成白天鹅,得到大家的喜欢。

3、晚上,明明一直在幼儿园的门口()妈妈来接他。

4、每天晚上,妈妈都会陪我一起学习,她一直()我能考上大学。

七、根据原文填空。(10分)

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的声音,像();(),(),给人画一般的()。

2、一排排搭石,(),(),它们联结这()的小路,也联结着()的情感。

八、阅读直通车。请你欣赏美丽的文章,然后理解并回答问题。(20分)

一碗馄饨

女孩和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见前面有个小吃店,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小吃店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东西?”她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混沌和一碟小菜

女孩刚吃了几口

泪就掉了下来

纷纷落在碗里

她说

我们不认识

而你却对我这么好

愿意煮馄饨给我吃

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和她吵架?”

1、读了短文,你能给这个故事写个结尾吗?(5分)

2、你能在短文的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吗?(8分)

3、你能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提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吗?(4分)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结合生活中的自己的行为简单的说说吧!(3分)

八、我的习作。(25分)

你要把字写漂亮呀!

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很多真实的爱的故事,能写写你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听到的或者是见到的。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最好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题目自己拟订。

下载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主讲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用乘除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 东湖洲小学执教者:刘佩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 【课型】 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P79例6 【课程标准描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 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材分析[精选合集]

    第六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 新知识点】 众数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 教学要求】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备课)

    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小学 主备人 学科数学版本人教版 总课时3课时 年级一年级 上(下)册上册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 11-20各数的认识课型新授: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6元......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主讲稿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主讲稿 一.单元教材梳理 本组教材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编排了识字1是关于春天的由成语或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是一篇看图学词识字课......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数学乐园教案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数学乐园 【教材说明】 数学乐园,集数的认识、计算、生活中的数、用数学为一体,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它类似“六一游园“活动,内容包罗万象,或富有......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年级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多幅优美漂亮的情景图出现,把学习内容与情景图相结合在一起,以便学生更好更简单直观的学习汉语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