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最终五篇)

时间:2021-02-11 07: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

第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

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粤府办〔2020〕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15号)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幼有所育公共服务制度,大力推进我省3岁以下婴幼儿(以下简称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安全健康、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建立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标准、服务供给和监督管理体系,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

到2020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广州、深圳市建成5家以上,其他市建成2家以上具有带动效应、可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有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明显增加,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覆盖城乡、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整体水平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二、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

(一)全面落实休假政策。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产假、配偶陪产假等政策,积极探索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产休假。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长、实施远程办公等措施,为家庭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支持脱产照护婴幼儿的父母重返工作岗位,并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总工会、妇联负责)

(二)加强生育服务和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由各级妇幼保健院牵头建立科学育儿指导团队,通过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方式,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国民营养计划的衔接,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新生儿访视、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膳食营养、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安全防护、疾病防控等服务。保障免疫规划疫苗供应,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提高母乳喂养率,培养科学喂养行为习惯,提高婴幼儿食品质量与安全水平。(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妇联、中医药局负责)

三、加大对社区和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

(一)统筹规划建设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各地政府要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

要在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和配套安全设施,与住宅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或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在2023年前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和布局要充分考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适宜性、集中建成区域等因素,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省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卫生健康委负责)

(二)发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各地在社区、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中,要统筹考虑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设施。鼓励各地政府通过政府补贴、行业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做好公共活动区域的设施和部位改造,为婴幼儿照护创造安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发挥综合效益。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农村服务体系,鼓励利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闲置校舍、闲置办公场所等资源,以委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非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省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民政厅、教育厅负责)

四、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一)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落实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措施,重点推进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参与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改造和建设。鼓励在就业人群密集的产业聚集区域兴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普惠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省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教育厅、市场监管局负责)

(二)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学校、商业楼宇及青年女职工集中的单位,采取单独或联合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改造,提供非营利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省总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市场监管局、财政厅、妇联负责)

(三)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探索建立托幼服务一体化新模式,鼓励各地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的幼儿。鼓励各地在新建幼儿园时,按有关标准设置适当比例的2至3岁幼儿托班。加大普惠性幼儿园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公办和民办幼儿园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增加托育资源供给。(省教育厅、卫生健康委负责)

五、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管理

(一)完善登记备案制度。举办事业单位性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由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审批和登记;

举办社会服务机构性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在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注册登记;

举办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在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相关组织单独或联合开办面向单位职工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根据机构性质在县级以上机构编制部门或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经核准登记后,应及时向机构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登记机关应当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将有关机构登记信息推送至本级卫生健康部门。(省委编办,省民政厅、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教育厅、总工会负责)

(二)规范机构设置。加快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及设施建设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及管理相关政策。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要按照《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等相关标准和规范,配备综合管理、保育照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等人员。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信息公示、质量评估、收托管理、保育管理、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探索将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信用信息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省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厅、民政厅、市场监管局、公安厅、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消防救援总队负责)

(三)加强卫生保健。贯彻落实保育为主、保教结合的工作方针,各地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按照职责,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咨询服务和监督检查。每年组织一次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卫生保健培训和健康检查,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四)强化安全监管。各地政府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规范发展和安全监管负主要责任,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监管责任。督促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器材及安保人员。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进行监管,定期向社会发布符合标准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信息及监督检查情况。组建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好家长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发生安全责任、食物中毒等事故的,严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对虐童等行为零容忍,对相关个人和直接管理人员实行终身禁入,涉嫌违法的严格依法处理。(省市场监管局、消防救援总队、公安厅、卫生健康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政厅、计生协负责)

六、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用地保障。各地要将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并优先予以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要适当向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用地倾斜。鼓励利用低效土地或闲置土地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对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和非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划拨方式予以保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

(二)加强政策支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规定。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实行居民价格。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收费标准根据服务成本、市场需求、社会承受能力及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制定。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应与其提供的服务水准相匹配,实行市场调节,明码标价并向社会公示;

非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可参考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自行确定。鼓励各地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等扶持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发展,优先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公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应对烈士子女、困境儿童等群体给予优惠照顾,减免费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税务局、市场监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厅、民政厅、卫生健康委、宋庆龄基金会负责)

(三)加强队伍建设。有关部门要指导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根据需求设立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培养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人才。各地政府要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南粤家政”工程等就业培训规划,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或技能提升补贴。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将保育员、育婴员等与婴幼儿照护相关职业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范围,指导用人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教育研究。(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负责)

七、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政府要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出台具体政策措施,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规范发展。要督促指导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发生。建立全省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计生协、省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参与。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宣传、指导、监督和管理,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强化协作配合,共同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康发展。在全省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活动,加快建设一批形式多样、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不断提高我省婴幼儿照护服务整体水平。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2月25日

(本文转载于广东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二篇:XX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

XX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提升全区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水平,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有效落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国办发〔2019〕15号)《XX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意见》(X政办〔2019〕X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需求为目的,初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家庭为主、社会参与”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体系,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稳步推进全区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创新发展、管理规范、质优量足为总体目标。

2019年底,在全区人口密集的场所建立母婴设施,启动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工作,在明光路街道建设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示范点。

2020-2022年,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街道(镇、开发区)覆盖率达80%。在全区人口密集场所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体系,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到2025年底,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推进机构与家庭、社区的有效融合,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三、基本原则

(一)家庭为主,托育补充。

家庭对婴幼儿照护负主体责任,确有照护困难的家庭由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或社区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服务。

(二)政策引导,普惠优先。

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与其相衔接的支持政策,调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优先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三)安全健康,科学规范。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确保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区教育体育局、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监管和业务指导。

(四)属地管理,分类指导。

结合城市区域优势,整合城乡公共资源和基层工作基础、群众需求的特点,实行试点示范,针对性地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

用人单位依法全面落实产假、护理假等政策。支持脱产照护婴幼儿的父母重返工作岗位,免费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用人单位采取设置育婴室、哺乳室、母婴室等,延长哺乳时间,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积极措施,为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

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妇幼保健工作,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婴幼儿家庭开展新生儿访视、膳食营养、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安全防护、疾病防控等服务。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婴幼儿父母,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上门服务等形式,为其提供育儿指导和照护服务。

建立由卫生健康牵头,教育、妇联、工会等各相关部门合作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依托城市生活e站、家庭发展服务中心等阵地,配齐相关专业指导人员,加强对家庭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建立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体系

按照标准和规范,在城区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并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的,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

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减租减税等多种方式,在居住、就业人群密集区域和用人单位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商务楼宇以单独或联合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鼓励采取政府补贴、行业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在加快推进老旧居住小区设施改造过程中,为婴幼儿照护服务创造安全、适宜的公共环境。

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作用,大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社区,融合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站)及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开展婴幼儿照护等服务。

(三)规范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1.建设和设置标准

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建设标准和规范,由城乡建设部门依据有关规定抓好监督落实。民政、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据国家婴幼儿照护服务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好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核准登记工作。

2.登记备案流程

举办非营利性托育服务机构的,举办人应当向机构编制部门或民政局提交相关材料,依法申请办理登记,并按照实际条件和服务方式,在经营范围内注明托育服务(全日制、半日制或计时制)。机构编制或民政等相关部门完成登记后,应当及时将信息推送至同级卫生健康部门。举办营利性托育服务机构的,举办人应当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并依法申请登记手续,在经营范围内注明托育服务(全日制、半日制或计时制),专营婴幼儿照护服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完成核准登记后,应当及时将信息推送至同级卫生健康部门。

托育服务机构经核准登记后,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健康部门备案,卫生健康部门提供备案回执和托育机构基本条件告知书。需提供餐饮服务的机构,应当依法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提供餐饮服务。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招收2至3岁的幼儿,纳入幼儿园日常管理,并向所在地卫生健康部门登记备案。

3.安全责任

托育服务机构应当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照护服务、安全保卫等监控体系,制订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安保人员和物防、技防设施,监控报警系统确保24小时设防,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婴幼儿健康管理工作,在紧急情况下必须优先保障婴幼儿的安全。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托育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依法加强安全监管,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四)推动综合监管机制建立

建立日常检查机制。建立举办者自查、行业协会监督、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定期巡查、相关职能部门随机抽查、街道(镇、开发区)协调辖区相关执法机构联合检查的综合监管体系,开展照护服务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检查发现工作。建立归口受理和分派机制。建立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的归口受理机制,对巡查发现或投诉举报的线索进行初步核实,并分派到相关职能部门处理。建立违法查处机制。婴幼儿照护机构涉及违反多个法律法规的,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整合区域内执法力量,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建立婴幼儿照护机构诚信档案,将婴幼儿照护机构的违法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行违法失信惩戒制度。依法公开婴幼儿照护机构的登记、备案等基本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信息管理机制。民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应当将婴幼儿照护服务有关政策规定、托育机构登记备案要求等信息在官方网站公开,接收社会查询和监督。对婴幼儿照护机构基本信息、服务过程、人员信息、诚信记录以及业务数据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促进优质服务,加强动态监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

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列入区政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梳理社会力量进入的堵点和难点,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为社区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可按照《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商务部

卫生健康委公告2019年第76号)有关规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独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优先立项,政府按一事一议给予适当奖补。对于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在各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婴幼儿照护机构,按程序报批后给予适当奖励。

(二)加强队伍建设。

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区教育体育局要做好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对师资人员的需求调查,鼓励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引进照护服务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将育婴员、保育员等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训规划,加快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三)加强综合保障。

将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用地计划并优先予以保障。加快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和母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为婴幼儿出行、哺乳等提供便利条件,营造婴幼儿照护友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组织管理。

成立XX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落实问题归口受理责任制,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体制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大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康发展。

(五)加强责任担当。

按照属地管理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各职责单位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规范发展和安全监管负主要责任和监管责任,建立健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有效期2年。

第三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粤府办[2006]90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把握机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广东建设,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险是其核心。“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推动我省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十五”时期,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两个大的扩展、三个根本性转变”:在保障对象上,实现了从国有单位职工向所有劳动者、其他非就业群体的扩展;在覆盖范围上,实现了从城镇向农村扩展;在制度体系上,实现了从单一制度向多层次保障体系的转变;在工作机制上,实现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法制化的转变;在管理服务方式上,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向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管理的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具体表现在:

1.社会保障覆盖面显著扩大。截至2005年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四大险种参保人数均突破千万人大关,分别达1564.9万人、1130.7万人、1265.3万人和1605.1万人,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56.8%、51.1%、295.1%和67.1%,均居全国首位;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419.4万人,比“九五”期末增长80.1%。参加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约78万人,参加农村医疗保险300多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2546万人,覆盖率为50.5%,比2003年增长了59.8%。全省有171.9万人纳入低保救济,比“九五”期末增长357%。已保五保对象达23.9万人,基本实现了“五统一”供养。全省共有镇级敬老院1458间,集中供养3.6万人。

2.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得到较好落实。建立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或最低工资标准)同步调整的正常调整机制。截至2005年底,全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847元,比2000年增长56%;月人均领取失业保险金404元,比2000年增长69%。“十五”期间,全省支付各项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待遇分别达95.7亿元、42.0亿元和3.0亿元;共发放医疗救助2.65亿元,救助232.1万人(次)。农村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00元。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加大了费用报销比例,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金额10.9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41.6%。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2005年五保人均年供养标准达1468元。“十五”期末,全省低保救济支出比“九五”期末增长197%。

3.社会保障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市级统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19个地级以上市(含省直)养老保险(统筹加个人账户)基金、17个地级以上市的失业保险基金以及全部地级以上市的医疗、工伤保险基金保持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137亿元,是“九五”期末的4.3倍。77个县(市、区)的农村合作医疗转变为县级统筹。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层次不断提升。到2005年底,全省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已达217.2万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5%。

4.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全面启动。深圳等市初步建立了地方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区试行覆盖职工子女、城乡居民等非就业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各地相应出台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建立了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多数统筹地区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制度,并开始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

5.社会救助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建立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运行机制。帮助灾民新建或重建住房127.1万间,灾民新村近170个,使灾民的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保障。全省共有救助站62个,流浪儿童保护中心8个。

6.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明显。以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为中心,职业培训、推荐就业和优惠政策扶持相配套的安置改革顺利推进,“十五”期间共完成对14.7万名退役士兵和4107名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无军籍职工的接收安置工作,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90%。

7.捐助工作和慈善事业逐步走向社会化。全省已建立经常性捐助站168个,街道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设立经常性捐助点2950个。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省慈善总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两年共募得善款7亿元。

8.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基本解决11.9万名农垦系统职工和10万多名

华侨农场职工参加地方养老保险问题;将企业离休人员养老待遇与当地机关离休费基本拉平;解决了省直3万名早期退休人员待遇偏低问题;帮助关闭破产煤炭、冶金、有色金属企业的退休人员、老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将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公安民警等人员医疗费用自付部分全额报销政策等等。

(二)发展环境。

本世纪头十年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广东省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和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央关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把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广东省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十一五”时期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广东省社会保障工作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体制和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将在协调各方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和谐广东建设作出更积极的贡献。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必将在此期间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2.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各项改革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各种社会矛盾仍将增多并趋于复杂化,给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年金制度推进比较缓慢,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全面推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慈善捐赠、福利彩票等尚未制订地方性法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适应农民工收入低、流动性强特点的养老保险参保办法尚未制订出台。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保险、退伍安置、社会救助等政策措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广东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保障水平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待遇水平偏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水平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突出;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总量大幅度增加与部分统筹地区收不抵支、累计赤字的情况同时存在,地区结构性失衡明显,影响社会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的目标尚未全面实现,制约着统筹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广东省40多个县的农村合作医疗仍处在乡镇统筹水平,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社会保障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保险经办人员不足,截至2005年底,广东省社保经办人员与参保对象的比例达1∶10498,远低于全国人均管理3549人的水平。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滞后,部分经济欠发达县区仍然依靠手工计算社会保障待遇。现有的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机构房屋陈旧、设备落后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敬老院危房改造任务繁重。农村合作医疗基层管理服务网络还不够健全。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广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保障责任由国家、集体、个人合理分担,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通过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广东。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制度健全、覆盖城乡、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探索建立安全、高效的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运营方式;社会保险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社会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备。

(三)目标任务。

1.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

(1)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以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到2010年,将95%的本省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80万人,工伤、失业、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00万人、1300万人、2200万人和600万人。

(2)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进一步强化。基金预算和预警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建立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信息系统,实现监督快速化、全程化和权威化。

(3)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管理服务体系更加规范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广东省联网。

(4)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具有广东特色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到2010年底,广东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9%,其中社区管理服务率达80%。

2.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完善。

(1)救灾应急保障系统进一步健全。建立省、市、县三级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灾害应急机构和减灾工作机构,建立信息传输系统和定位监控系统,救灾防灾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地级以上市及灾害多发地区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设置相对固定的灾害应急庇护场所,及时安置紧急转移的灾民。

(2)社会救助系统进一步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标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提高;农村福利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捐赠机构和慈善事业服务网更加健全,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慈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3)社会福利保障系统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每个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都建立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社会福利机构,解决孤、老、残、幼等对象的生活问题。社会孤儿保障机制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服务产业加快发展。福利彩票发行量持续增长,力争广东省彩票发行量每年增长10%以上,2010年销量达50亿元以上。

(4)优抚安置系统进一步健全。逐步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义务兵家属优待金财政保障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推进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促进就业工作,努力开创部队、退役士兵和用人单位“三满意”的退役士兵安置新路子,逐步实现城乡退役士兵安置一体化。继续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工作,积极探索国家保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3.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统筹发展。

(1)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到2010年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步将未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纳入农民工养老保险。到2008年,将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行业、非煤矿山等采掘行业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将与城镇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畴。......

第四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粤府办〔2012〕99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完善相关行业规划和配套政策,规范行政行为,消除制度障碍。尊重企业意愿,支持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兼并重组。

2.市场运作,公平竞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开展兼并重组。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效、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

3.积极稳妥,确保稳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资产债务处置、职工安置等问题,依法维护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企业职工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三)发展目标。

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以汽车、钢铁、水泥、稀土、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家电、食品、金融等产业为重点,促进我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兼并重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培育12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

大力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引进央企、民企、外企等战略投资者参资入股,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活动力。到2015年,打造一批资产超千亿元、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国企集团,以及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带动力强的本土跨国企业。

二、重点任务

(四)清理限制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定。进一步破除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全面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坚决取消各地区自行出台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各项规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法制办,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五)理顺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企业跨地市进行兼并重组的,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各地市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等因素,协商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不含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并将分成方案报省财政厅备案。按照相关统计制度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后工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的归属问题,实现成果共享。企业跨县区(园区)兼并重组的,由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税收利益分成办法。(省财政厅、统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六)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兼并重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改制重组,并放宽对民营资本在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鼓

励民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相关领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负责)

(七)支持国有企业及老字号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激励制度,将市值管理绩效、兼并重组绩效纳入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范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股权激励。积极支持老字号企业兼并重组,依法确认老字号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权属,加强对老字号品牌价值的保护,鼓励各种资本参与老字号企业改组改制,特别是对劣势老字号企业实施战略重组。(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财政厅负责)

(八)引导企业海外并购。建立健全海外并购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创造条件促进对外投资合作的便利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渠道、高端人才等资源,加快发展成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我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省外经贸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金融办负责)

(九)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鼓励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产权交易平台等中介机构,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促进境内外并购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交流渠道。积极引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参与跨国并购,发挥法律、技术、商务等专业服务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境外并购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案,保护企业利益。(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司法厅、金融办,广东证监局负责)

(十)加强风险监控。深入研究企业兼并重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风险评估,妥善制订相应的应对预案和措施。加强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防止恶意收购,防止以企业兼并重组之名甩包袱、偷逃税款、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对重大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配合商务部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严格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国办发〔2011〕6号)规定,引导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外经贸厅、国资委、公安厅、监察厅,广东证监局负责)

(十一)妥善处置债权债务关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分类处置兼并重组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依法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参与企业兼并重组的债权债务处置。(省金融办,广东证监局负责)

(十二)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积极稳妥做好兼并重组企业职工生活保障、劳动关系处理、就业技能培训、再就业扶持、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50号),切实保障职工权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十三)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有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按照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发展先进产能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

三、政策措施

(十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等规定,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财政厅负责)

(十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重点发展产业企业兼并重组专项资金,通过信贷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本地

区企业兼并重组。在省属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中安排资金,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相关用途的财政资金投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省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支持兼并重组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先安排技术改造挖潜资金,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立项。(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各地级以上政府负责)

(十六)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按照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对兼并重组后的企业实施综合授信。鼓励证券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企业兼并重组,向企业提供直接投资、委托贷款、过桥贷款等融资支持,完善退出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换债等方式为兼并重组融资,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和其他金融创新方式作为兼并重组的支付手段,大力推动部分改制上市企业整体上市。(省金融办、国资委,广东银监局,广东证监局负责)(十七)完善相关土地政策。兼并重组涉及的划拨土地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对省重点发展产业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所涉及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土地,经省国土部门批准后可以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省国土资源厅,各地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

(十八)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建立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国资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厅、外经贸厅、地税局、统计局、工商局、法制办、金融办以及广东银监局、广东证监局等部门参加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地级以上市要努力营造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良好环境,推动本地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序开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实施品牌服务促进创业发展

实施品牌服务促进创业发展

省电力公司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创业服务年”活动的统一部署,在省效能办的指导下,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安排,创业服务年活动已全面展开。

一、提升品牌服务意识,营造服务创业氛围

公司通过切实有效、广泛深入的学习动员,进一步提升品牌服务意识,激发全员服务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一是认真学习。通过专题汇报、党政联席会议等各种形式,及时学习传达“创业服务年”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等有关支持创业方面的政策文件,组织学习讨论,将全体干部员工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部署上。

二是全面动员。公司党组责成公司有关部门专题研究,提出优质服务硬措施。公司总经理秦红三在省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上专门动员布署创业服务年工作,强调系统要高度重视,象抓“机关效能年”活动一样切实抓出成效。省公司党组书记杨新法将在近日召开面向县公司的电视电话会议,再次专题动员推进优质服务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公司副总经理谭永香、纪检组长范爱虎等公司领导也在相关专业会议上多次强调各负其责,切实推进“创业服务年”各项工作不断深入。

三是大力宣传。在全面动员的同时,公司对“机关效能年”活动成效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大力宣传,组织开展活动标语悬挂。《江西电力报》连续多期以头条、整版的方式推出相关报道,激励广大员工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服务实践。系统各单位充分运用社会、行业自办媒体等,层层营造“服务创业当先锋、创优环境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二、提升品牌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创业格局

公司主动融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以国家电网品牌服务,为江西经济“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提供高品质的供电服务。

一是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新发展。认真关注分析我省经济形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准确把握电力供需形势,在去年应对1000万千瓦最高负荷未拉闸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应对1200万千瓦最高负荷不拉闸的目标。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统一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抓紧实施新一轮农网扩需项目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二是努力满足创业服务对象用电需求,构建“大服务”新格局。实施“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努力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各业务部门高度协同的“大服务”格局。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做好重点工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服务;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开展与重点客户的联合演练;创新服务方式,围绕创业服务对象需求,提供贯穿业务全过程的综合保障;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充分维护好创业服务对象及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提升客户价值,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着力改进服务薄弱环节,推动公司系统品牌服务再上新水平。公司系统以改善服务

薄弱环节为着力点,力促服务品质再提升。南昌供电公司启动新一轮的供电服务提升活动,赣西供电公司着力实施明查暗访、效能监察、督办、考核“四项常态化”,大力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通过学习动员、精心组织,一季度,公司系统“创业服务年”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一是作风建设持续强化,高效完成春节保电任务。保持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年”与“创业服务年”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全员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今年元月份,江西电网用电负荷连创新高,电网成功应对1026万千瓦的高负荷。3万员工坚守岗位,确保了春节期间全省电力供应充足和平稳运行。

二是加快政企合作步伐,着力服务低碳经济发展。主动介入,高效推进南昌等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省电力公司已与南昌、宜春两市签订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利用电力交易平台,统筹平衡各发电企业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撮合“以大代小”发电权交易,有效推进“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工作。

三是优质服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为优化创业环境做出了贡献。公司各部门提前完成了具体方案的制定,公司系统各单位针对实际,深入推进工作。九江供电公司加速推进客户项目用电报装,健全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功能,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点、客户代表全程跟踪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时限管理;上饶供电公司等单位组织了明查暗访;弋阳县供电公司与供电所签订《服务创业责任书》,明确具体要求和责任。

三、全面推进品牌服务,推动江西创业发展

3月29日,省公司发出了《关于印发〈江西省电力公司“创业服务年”活动重要措施〉的通知》。下一阶段,我们要全力落实“六加速、一确保”创业服务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品牌服务,确保“创业服务年”活动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一)加速电网新一轮发展,助推江西经济进位赶超

继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今年固定资产计划投资45.36亿元(不含农网扩增项目),建设63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新增变电容量293万千伏安,线路长度834公里。加快解决供电“卡脖子”和县域电网单电源供电问题,年内完成5个县、56个乡、485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

(二)加速科学规划网架结构,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网新布局

4月份完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网规划、共青城电网规划等专项规划;5月份优化井冈山电网规划。加快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京九铁路电气化、九江沿江大开发等重大工程配套电网项目;加快推进彭泽核电外送电网建设及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全力服务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工程建设。

(三)加速智能电网试点建设,策应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初步预计2010年电网智能化投资4.4亿元。积极跟踪南昌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进程。今年在南昌建设1个充电站,全省建设300个充电桩,配合宜春“亚洲锂都”发展战略,争取在宜春建设1个充电站。关注太阳能光伏发电进展,助推江西全力打造全球重要光伏产业生产基地等。

(四)加速配套电网建设,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用电需求

密切跟踪全省重大工程,制订配套电网建设项目节点计划,加强工程进度调度和项目督查。加快推进南昌特高压建设前期工作,推进武汉—南昌特高压工程,力争“今年开工,明年投运”;服务向莆铁路、南昌、新余光伏产业园、高安、景德镇陶瓷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满足新钢、萍钢等大型企业扩改用电需求。

(五)加速服务绿色通道运转,打造“创业速度”

完善大客户经理制,打造报装用电“创业速度”。园区创业型企业用电报装时间比《供电监管办法》规定缩减50%。为1000KVA及以下的单电源创业型企业免费提供设计方案。对业扩报装全过程监督,实行100%回访。实行各类客户业务的同城异地受理和95598预受理,开通网上营业厅。逐步建成多功能智能缴费平台,推广自助缴费终端和即时缴费系统,提供便捷多样的缴费手段等。

(六)加速推进“三个建设”,提升国家电网品牌形象

采取有效载体形式,不断推进公司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服务品牌塑造的内外良性互动格局。开展“满意百分之百”创建活动,广泛宣传“国家电网”品牌,提升公众的直观感知度,进一步增强队伍服务意识。

(七)确保电网应对1200万千瓦最高负荷不拉闸

按照应对1200万千瓦最高用电负荷不拉闸限电的目标,提高负荷预测水平,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合理安排运行方式,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下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