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5篇)

时间:2019-05-14 21:3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武政办〔2011〕10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会展业发展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实现会展业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市会展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知名度,确立国家中部地区会展中心城市的地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构建“政府宏观指导、协会协调服务、企业主体操作”的会展体制,形成“市场运作、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依托武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把会展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整合会展资源、创立品牌展会、规范会展市场、延伸关联产业、优化会展环境、不断壮大展会企业。加快推进会展市场化进程,提升会展业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中部地区会展名城。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协调、监管、服务功能,营造会展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会展业各类经营主体公平、有序地竞争发展。

(二)坚持产业联动与专业化发展相结合。积极引导会展业与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融合互动,加快会展专业化发展步伐。

(三)坚持重点培育和大力引进相结合。加强与国内外会展城市、企业、项目的合作和协调,利用武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和品牌会展落户我市。

(四)坚持国际接轨和开放办展原则。切实在服务理念、服务意识、体制机制上与国际接轨,做强做大重点专业会展和品牌会展。发展目标

(一)会展规模逐步扩大。到2015年,全市年办展会数量突破1000场次,其中,每年举办国家级大型展会8-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展会20-30个。

(二)市场运作机制更加健全。到2013年底,政府有序让渡一般性展会的具体主办权;2013年之后,需由政府作为主办方的展会,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三)会展企业日趋壮大。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较强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能力、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展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专业展会团队和优质配套服务企业。

(四)场馆设施更加完善。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设施一流的会展场馆全面投入使用,以满足各类展会需求。

(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充分发挥会展业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会展场次和面积、经营收入、从业人员等主要指标位居中部城市前列。主要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序工作格局

1.强化政府指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市会展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加强部门之间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全市会展业资源,共同研究制定推进会展业发展的措施,协调会展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努力构建会展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2.明确工作职能,形成工作合力。市商务局要切实履行会展管理的行政职能,负责全市会展业的统筹协调、宏观规划、综合管理和引导工作;市贸促会要积极配合市商务局做好引进国内外品牌会展的配套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会展专业人员培训,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贸促系统的展会资源,努力提升会展国际化水平;各区、各相关部门、会展场馆要做好会展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结合各自优势,积极培育、创办和引进国家级、区域性展会,努力形成市里搭台,以区、部门为主,多方联动的会展工作新格局。

3.发挥协会作用,突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会展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通过制定和建立会展业行规、展会企业资质认证、展会等级认证和展会服务评估等规章制度,统筹协调,提升行业整体素质,营造公平合理、诚信有序的会展业竞争秩序,实现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以及对行业内企业竞争行为的规范,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会展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使之成为企业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会展行业协会要及时反映行业情况和意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参与我市会展业发展规划的制订,为我市会展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二)改善展会环境,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1.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开辟会展绿色通道。加强与口岸、海关、税务、检验检疫、工商、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协调,精简展会有关审批事项,优化办事程序。加强展会期间场馆治安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在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对重点支持的大型展会,给予展馆周边的广告、灯饰设置快速审批和绿色通道待遇;在城区主要出入口及突出位置设立武汉会展专题的大型户外电子广告牌,营造会展整体氛围;进一步完善专业展馆周边的公交路网,保证会展期间交通便利。

2.强化政策引导,加强资金扶持。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武汉市展会管理条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完善《武汉市会展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设立扶持会展发展资金,统筹整合现有各类专项资金,力争我市每年用于支持会展经济的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并视会展经济发展情况逐年增加,其具体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商务局另行制定。

3.加强城市会展品牌的推广力度。在城市推广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加强对我市会展环境和品牌展会的整体宣传推广,提高武汉会展城市国际知名度。制作武汉会展宣传片和服务指南,服务企业在汉办展、到汉参展。建立“武汉会展网”,健全全市会展信息收集、处理、发布机制,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媒介,大力宣传会展经济、展会企业、展会人才,对重点培育的展会和大型会展活动提供公益宣传,举办论坛、研讨等活动,增强武汉会展文化内涵,营造良好城市会展文化。

4.加强展会统计,为政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把会展业统计纳入现代服务业统计范围,建立规范科学的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健全会展业行业统计网络。各区、各有关部门、会展行业协会、会展场馆及会展活动举办相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统计部门做好会展业统计工作,为产业发展评估及产业政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三)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会展人才培养

1.加快推进会展市场化进程。在市会展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区、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市场和展会发展规律,把更多的展会资源和发展契机让渡给企业。对于一般性展会,应当即时退出;对于政府培育多年和财政投入较多、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无形资产价值的品牌展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拍卖等形式,实行有偿转让退出;对于需由政府主办的展会,政府可采取授权、委托方式,交由会展企业承办。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尽快形成一批展会支柱企业,促进我市会展业的持续发展。

2.做大做强展会企业。整合会展业资源,支持展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快速扩张。通过交流与合作,引进一批国内外会展业龙头企业进入我市,并通过收购、控股、参股、合作等方式,跨地区、跨行业组建多层次的大中型国际展览集团。打造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扶持一批服务水平高、经营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展会企业。着力培育新兴展会企业,鼓励社会各方利用产业优势、网络优势,投资组建会展公司,拓展会展业务。

3.大力发展会展关联产业。大力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产业、休闲产业、文化产业、科技产业的融合,延伸会展产业链条,促进会展物流、保税仓储、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酒店、餐饮、零售、交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发展为会展业配套的服务业,逐步形成以专业会展公司、社团组织为主体,以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配套的会展市场体系。围绕我市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会展经济服务于新型工业化的水平,努力打造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平台,夯实会展发展的产业基础。

4.加快会展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我市科教和人才优势,逐步在高等教育中增设会展专业,为会展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专业人才;开展人才培训,为展会活动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公开招聘国内外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带动形成一支熟悉展会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四)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招展引展工作

1.动员全市力量,多渠道引进展会资源。各区、各相关部门、会展场馆要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联系,积极培育、创办和引进国家级、区域性展会;各级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及各大企业集团要积极加强同国内外同类行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和争取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性、全国性的展会来汉举办;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会展机构来汉投资会展业,举办各类展会,繁荣我市会展市场。依托我市区位和产业优势,按照专业化发展方向,细分市场定位,大力开拓展会领域。

2.学习先进经验,广泛开展合作。加强与国际展会组织、跨国展会公司的交流合作,学习会展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加强在办会办展、场馆设施、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五)整合会展资源,做大做强展会品牌

1.整合展会项目,提升会展竞争力。以建设国际展会品牌为目标,整合现有同类同质展会,合理配置会展资源,提升一批会展节庆活动的规格和影响力。依托我市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精心策划高规格、高品质、有基础、能办好的高端会展。

2.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一流品牌展会,培育综合性、专业性、国际性展会品牌。优先发展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展会项目,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类展会。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金融、文化、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的展会项目等。

3.高标准办好现有定期展会。结合我市实际和产业优势创新展会形式和内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定期展会项目,对我市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展会,如“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产品博览会”、“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湖北·武汉)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等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牌展会,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专业展会借助定期品牌展会的平台脱颖而出。

4.发展特色常年展会。我市要以特色产业展会,如房地产、物流、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展会项目为常年展示形式。引进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常年展会主题和先进管理理念,提高常年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常年展弥补了定期展受时间、场地等的限制,为入驻商户采取持续性的营销策略和周期性的产品更新提供了便利。

5.积极发展会议、节庆等各种形式的展会。充分拓展会展功能,在办好现有国际、国内重要论坛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国内经济组织、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和新闻单位的合作,积极引进和兴办档次高、影响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论坛、会议。加强“会、展、节、赛、演”的有机结合,按照继承传统、开拓创新、面向未来的办节思路,促使我市重要节庆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实效。

(六)规划展馆布局,发挥功能区各自作用

1.重点打造国际博览城。以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场馆规模优势,定位于举办大型、综合性品牌会展,把四新地区建设成以国际性展览、展示为主导功能的综合性大型博览场所。不断加大周边地区配套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完善路网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商业网点及星级酒店等高档配套项目,积极发展电讯邮政、银行、税务、海关、商检、保险、运输、贸易咨询等配套服务,形成集展览、会议、食宿、购物、商务、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国际博览城。

2.着力改善武展会展区功能。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发挥其中心区位和会展传统优势,定位于举办与市民生活较接近的中小型轻工商贸展会,在武展地区建设以展销、零售为主导功能的民生性会展场所。进一步完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周边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重点建设轨道交通、快速交通、智能交通、大型停车场、盲道系统、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形成各种交通方式叠加、人口快速集聚和疏散的现代交通格局。

3.积极提升光谷会展区功能。以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为核心,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积极加快东湖会议中心建设,并将其定位于举办高端会议、高新技术类专业会展场所,在光谷地区建设以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为主导功能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场所。

第二篇: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

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

武政【2005】9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5 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各院中央军委关于2004年冬季士兵退出现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5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4】5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研究,现就做好我市2005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接收安置的对象和时间

2005年接收安置对象为:服务役满2年以上未被选取为士官的义务兵、服现役满本期规定年限未被选取为高一期的士官,以及因伤病残等原因滞留部队服役超过2年的士兵;精简整编单位服现役未满规定年限的编余士官(服现役满9年未满10年的士官除外);部分未满本期规定年限但服现役满10年以上的士官。上述提前退役的士官,在其《士官退出现役登记表》“批准单位意见”栏中应有“因部队精简整编提前退出现役”字样。因

国家改革发展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大力宣扬退役士兵中的先进典型,宣传退役士兵安置政策法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妥善做好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

2005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是采取安排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确保2005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对于符合国家现行安置政策的城镇退役士兵,凡是父母或配偶有工作单位的,继续坚持“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原则,介绍其回父母或配偶所在系统,各系统和单位必须无条件接收,采取安排工作、经济补偿等多种形式予以妥善安置;因调整精简部队提前退役士兵的安置,与服役期满的退役士兵同等对待;对转业士官、荣立三等功(含三等功)以上的城镇退役士兵等重点安置对象,要在同等条件予以优先安置;对符合转业条件而作复员安置的士官,在落户条件上可予以适当放宽。各级安置部门要按照边接收边安置的原则,及时将退役士兵的档案关系和工作关系开具到其父母或配偶所在系统或单位,尽量缩短他们待安置的时间。城镇退役士兵因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分配的,由当地政府发给其待分配期间的生活补助费;因接收单位原因导致退役士兵不能按时上岗的,由接收单位从安置部门开出介绍信的当月

要确保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能够领到一次性经济补助,得到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各有关部队要认真落实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积极性。

对返回农村的退役士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其要加强培养和使用,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教育培训、农用物质供应、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扶持有专长的退役士兵创办经济实体,推荐优秀的退役士兵作为基层组织的后备力量,发挥他们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对生产、生活、住房方面确有困难的农村退役士兵,当地政府应予以扶助。要继续大力培训和开发使用农村退役士兵两用人才,注意培训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切实加强对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对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安置工作的领导。对安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狠抓落实。要强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国家安置政策,依法维护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对以假材料谋取安置资格、占用农业户口指标入伍、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城镇退役士兵,以及在农村入伍后购买城镇户口的,一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为加快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夯实基础,创优环境,不断提高会展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把重庆建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初步形成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框架;到2020年,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品牌汇集、服务优质、管理规范、氛围浓厚、功能彰显的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展出面积:到2012年,展出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展出总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会展收入:到2012年,会展业直接收入2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200亿元以上;到2020年,会展业直接收入1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800亿元以上。

——会展场馆:到2012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力争达到50万平方米,建成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适用西部国际会展中心;到2020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品牌会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品牌会展。到2012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0个;到2020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5个。

——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集约度高、创新意识强、服务质量好的大型会展企业。到2012年,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会展企业1—3家;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亿元的会展企业3—5家。

三、规划布局

(一)会展经济核心区。在渝北区悦来镇规划建设40万平方米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发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保税港区建设等集聚优势,集中培育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会展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山水园林生态特色的西部国际会展产业城,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核心增长极。

(二)会展经济中心区。以南岸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周边道路、宾馆、餐饮等会展配套设施,重点举办房地产、金融、通信、通讯、商品交易等会展,建成大中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陈家坪重庆展览中心为依托,重点举办商品展销、文化创意等中小型会展项目和新创办小型会展项目,建成中小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白市驿重庆农业展览中心为依托,利用周边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等产业优势,建成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以及生活服务会展活动中心区。

(三)会展经济特色区。万州区要加快规划建设三峡库区国际会展中心,依托库区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中药材博览会等库区特色农产品交易展会。黔江区要加快规划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发挥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土家族风土人情等优势,重点培育和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展活动、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涪陵区、合川区、永川区、江津区要依托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展示经济,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

大足、荣昌、璧山等县要依托已建专业会展场馆,围绕五金、畜牧科技、鞋业等优势产业,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活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会展场馆。按超前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完善、注重实用的思路,深化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筑设计,加快推进征地工作,确保2010年5月实现开工,两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2年10月投入使用。鼓励区县结合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规划建设会展设施。

(二)打造品牌会展。整合现有同类同质展会,合理配置会展资源,提升一批会展节庆活动规格和影响力,培育打造品牌会议展览活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会议展览。引导区县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民族文化,举办会展节庆活动。鼓励相关组织和企业对所属会展品牌注册商标,申报重庆市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会展企业按照国际化、专业化要求策划实施会展项目,争取通过国际展览协会(UFI)、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认证。

(三)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加快组建国有控股大型会展战略投资集团,引导现有会展企业组建股份制会展企业集团或会展联盟,鼓励各类经济实体成立会展公司。支持外商和沿海企业到重庆投资会展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重庆。加快会展企业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步伐,提升会展企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积极开设“绿色通道”,快速、高效服务会展企业办理登记手续,支持会展企业依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支持优势会展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

(四)推动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相关产业,构建以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旅游、餐饮、住宿业、教育等为支撑,广告、策划、印刷、装修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行业配套、产业协作、运行高效的会展业服务体系。

(五)建立会展业统计体系。市统计部门要会同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市级相关部门、有关区县、市会展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加强会展统计的调查研究,建立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季报制度、核算制度,全面准确反映会展经济发展情况,为制定会展产业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六)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成立会展业研究机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加强高等院校会展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开设会展专业和技能培训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会展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会展人才培训工作,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为全市会展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五、扶持政策

(一)设立重庆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培育和引进大型品牌会议展览、推介会展活动、扶持会展企业、培育非政府主导型会议展览活动和会展业发展研究、信息平台建设、会展人才培养等。

(二)市政府及市级各部门主承办的全国性或全市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引进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2020年前按项目总收入减去项目总支出的差额计征承办单位营业税。

(三)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参照执行西部大开发15%的所得税率优惠政策。

(四)场地租金按政府指导价格执行的会展场馆,2020年前享受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先征后返的优惠。

(五)凡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品牌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实行一次性奖励。

(六)凡引进举办75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活动和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落户重庆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展活动,对引进者实行奖励。

(七)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会展企业,自开办之日起,两年内按企业所得税的市级留成部分实行全额返还。

(八)对50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项目,该项目当年贷款发生的利息,按年利率2%、贴息时间不超过1年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每个项目贴息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九)会展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符合《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渝府发〔2009〕58号)条件的,可享受安家资助、分配激励、项目扶持、培养使用、保障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在我市工作并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前5年全额返还。

(十)参加培训并取得会展执业资质类证书的,对参加培训人员按培训费的一定比例实行补贴

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商委制定。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的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会展办公室是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全市会展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重大会展活动归口统筹和事前备案,负责“会展之都”建设工作,承担会展行业管理工作并拟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市内、本市外出、外地来渝举办的大型展会的统筹和协调,指导会展品牌和企业培育。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将会展工作纳入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对会展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二)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和会展公共服务水平。海关、商检、民航、铁路、港口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参展参会客商、展品展具迅速进出的“绿色通道”;公安、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监管服务保障;工商、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部门要负责维护健康有序的会展市场秩序,规范会展交易行为,对其轻微的违规行为,工商部门要运用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以规范为主;交通运输等部门要负责进一步完善会展场馆的交通网络,加强运力调控;市政部门要负责提供重要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临时广告区域,靓化城市形象。宾馆、酒店等要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三)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市会展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协调、自律”作用,加强对会展行业的协调和监管,制定和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开展企业资质认证和会展活动等级评定,组织实施会展企业的评比活动,推进交流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全市会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建立会展准入制度,凡申请市政府主办的会议展览节庆活动,提前到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备案。建立会展品牌保护机制,禁止三个月内在同一区域举办内容、名称相同或相近的会展活动,杜绝会展市场的恶性竞争。建立组展商、服务商、参展商、专业观众、消费者的纠纷调解和仲裁体系,维护会展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会展活动安全管理。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的安全措施,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会展活动安全许可的程序和标准,切实落实会展企业的安全责任。会展场馆要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强化安全监督。

(六)加强会展活动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会展刊物等公众媒体的传播优势,开设会展专栏、专题节目,大力宣传推介重庆会展业和会展活动。对重要的大型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市属宣传媒体优惠提供一定数量的电视台重要广告时段、主要报刊版面,扩大舆论宣传影响。

第四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

(武政办〔2009〕3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步伐,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武发〔2004〕13号)和我市有关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前段工作的实际和现阶段工作的新要求,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树立抢抓城市发展机遇的意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简政放权,招商引资,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全市城中村改造建设步伐,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底基本完成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综合改造任务的总体要求,在目标时限内,全面完成56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户口改登、撤销村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工作。完成56个村的改造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审批和改造用地报批手续;完成56个村的改造用地挂牌出让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56个村的拆迁。同时,积极推动二环线外涉及重大建设项目并基本具备条件的城中村改造工作。

三、明确管理权限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武发〔2008〕17号)精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下放城中村综合改造的管理权限。

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工作目标的制定、改造建设规划方案的审批、规划设计条件的核发、改造用地手续的办理,对各区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检查。

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各有关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双登”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审核,组织编制改造建设规划方案,做好改造成本的测算、招商引资、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整合调剂和建设强度的综合平衡等工作,对拆迁安置和改造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四、完善保障措施

(一)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以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各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制订和完善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落实;要组织强有力的工作专班,认真做好“双登”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审核等基础工作,精心组织编制改造建设规划方案,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各方投资主体参与城中村的改造建设;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进度,确保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二)市规划、国土房产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及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有关行政审批事项,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严格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实施方案(试行)〉、〈武汉市基本建设项目有限并联审批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武办发〔2007〕20号)和《武汉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公布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办事时限、程序、收费的通知》(武审改字〔2007〕1号)规定的办事时限内办结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服务意识,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积极支持各区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及时做好分类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三)因城中村改造确需调整规划控制用地的,由区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意见,市城中村综合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究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市规划局按程序对规划控制用地进行调整。

(四)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方案审批后,若确需调整规划布局的,由区人民政府提出调整建议,报市规划局审查,符合相关规定的,下达调整批复。

(五)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用于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平衡的地块(以下简称打包地块)涉及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各相关建设单位要加快打包地块建设的推进,以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如打包地块建设推进计划明显滞后于城中村改造建设进度要求,而城中村改造建设条件又已经成熟的,由区人民政府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按批准的规划实施城中村改造建设。对因先行启动城中村改造建设使打包地块面积减少,影响项目资金平衡的,由打包项目责任单位报市人民政府另行研究。

(六)改造成本核算下放到区,由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成本核算工作专班,严格按照城中村改造政策和改造成本核算操作规范进行改造成本的核算,不得弄虚作假,不得违反政策规定。改造成本核算操作规范由市国土房产局会同市规划局另行制定。

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费、勘测定界费、规划咨询费、供地附图测量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村集体房屋拆迁补偿费、还建房项目中按规划要求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计入改造成本。上述费用均不作为挂牌底价1.15倍的基数。

村集体房屋拆迁补偿费,按市物价局公布的重置价标准进行计算。

(七)规划设计机构进行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的规划咨询,应以区人民政府核定的改造成本和市国土房产局提供的城中村改造拟挂牌项目现时楼面地价为依据,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满足城市交通、安全、日照、消防等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兼顾城中村改造资金平衡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测算开发项目的建设规模。

(八)对部分用地严重不足的村,各区可采取货币补偿、调剂用地和结合旧城改造的方式来推进改造工作。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区人民政府可对已确定的各村建设规模进行统筹调剂。

(九)市规划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各村用地实际情况,可在武政办〔2004〕173号文件规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还建用地容积率。

(十)城中村改造还建项目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村为单位按还建房总量5%的规模配建。

(十一)区人民政府和市国土房产局应督促落实规划控制用地的拆迁、验收及移交工作。城中村改造建设完成规划控制用地的拆迁腾退后,规划控制用地的相关使用单位应及时接收,不得出现管理上的空档,避免二次拆迁。各区人民政府要积极配合相关使用单位做好腾退地的控管工作。

相关使用单位按征用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

(十二)各村安置后剩余的还建房,由区人民政府统一掌握,调剂给用地不足的村用于还建安置,或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作为经济适用房销售或廉租房使用。具体办法由区人民政府会同市国土房产局另行制定。

(十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应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要求和实际土地资源情况,参照城中村改造政策制订风景区总体改造方案和分步实施计划,经市城中村综合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究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市城中村综合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市规划、国土、民政、社保、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协调和技术指导。

五、加强组织领导

对城中村实施改造是我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按照目标任务,加强工作调度,积极主动作为,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此项工作。建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市城中村综合改造领导小组要定期对各区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对目标完成好,工作成绩突出的区、街、村及市相关部门要予以表彰与奖励。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城中村改造的监察工作,对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弄虚作假、循私舞弊、故意推诿、失职渎职等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00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等工作的通知

(武政〔2009〕3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城中村、旧城、棚户区改造及东湖宾馆至武汉天河机场主干道景观路综合整治改造工作(以下简称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步伐,完成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的紧迫感

实施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是我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的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抓住机遇,克难攻坚,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空间。

二、建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一)为加强对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市长阮成发任组长、副市长孙亚任副组长,各有关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附后),主要负责制订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有关政策,研究解决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城改办),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家祥兼任主任,承担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日常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一站式服务”的要求集中办公,实行“封闭运行”。市城改办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订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计划和目标;

2.负责起草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的有关配套政策;

3.负责办理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项目的立项、规划、土地、拆迁、建设、房产的审批手续;

4.负责对各区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

5.负责研究解决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6.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

7.承办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各区人民政府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同志任副组长的区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区域内城中村的人口、户籍、房屋、土地等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审核,做好改造成本的测算;负责组织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整合调剂和建设强度的综合平衡等工作,组织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和改造实施方案;负责招商引资工作;负责组织落实各村按时完成拆迁安置工作;负责对拆迁安置和改造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2.负责组织旧城改造项目的调查摸底和成本测算;负责组织编制旧城改造项目的初步改造方案和改造规划方案;负责招商引资工作;负责组织拆迁安置工作。

三、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程序

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市城改办及相关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一)城中村改造工作程序

1.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城中村的人口、户籍、房屋、土地等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审核,编制改造规划,经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并报市城改办组织论证及审查同意后下达批复。

2.区人民政府组织城中村改造成本测算、土地资源的整合调剂和建设强度的综合平衡,编制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经市城改办组织论证及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3.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批复后,市城改办组织办理项目立项、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还建及产业项目的“一书一证”、用地预审、用地报批、供地方案报批、拆迁审批等相关手续。具备条件的,由市土地交易中心组织挂牌。

4.区人民政府依据改造规划或改造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拆迁、招商等工作。

(二)旧城改造工作程序

1.区人民政府组织对拟改造范围内的人口、户籍、房屋、土地等基础资料进行调查和审核,提出旧城改造备选项目及初步改造方案,经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城改办,经组织论证和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下达土地储备计划和用地批复。

2.市城改办组织办理土地储备项目的用地规划许可、拆迁审批等相关手续。

3.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拆迁、招商等工作,组织编制规划方案,由市城改办组织审查和办理规划设计条件,交由市土地交易中心实施挂牌。

四、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是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改造工作。

(一)分解任务,明确目标。各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市人民政府目标任务要求,抓紧对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制订工作计划,细化方案,倒排工期,综合平衡,整体推进。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将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二)优化环境,大力招商。各区人民政府要花大气力做好招商工作,建立招商引资机构,搭建区级融资平台,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一批实力强、信誉好、资质高的知名企业、重点项目投资落户。要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市场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吸纳社会各方资金来参与城中村和旧城改造。

(三)科学组织,有序拆迁。城中村改造原则上实行净地挂牌,确需将未完成拆迁的城中村先行挂牌的,由区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市城改办批准后实施。对先行挂牌的项目,要在挂牌文件和摘牌后签订的出让合同中明确要求用地单位在1年内完成拆迁工作,摘牌1年内未完成拆迁的,取消其取得用地的资格,并依法予以处罚。对实行实物安置的,要优先抓好还建房的建设,市城改办和有关部门对还建房项目的审批手续要简化程序、及时办理。各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有序的氛围,依法拆迁,有情操作。做好拆迁安置和过渡期居民生活的统筹安排,保障居民正常生活。

(四)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各区人民政府要把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的政策、标准和程序公开,对拆迁、建设、回迁安置等重要环节要实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监察、审计部门要全程介入,确保每一项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

(五)完善鼓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市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改办等部门关于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意见的通知》(武政办〔2004〕173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武政办〔2009〕36号)等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完善鼓励政策,积极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

在城中村改造中,因村土地资源不足,需要通过整合村以外土地进行综合平衡的,其整合用地的土地收益,由市城改办根据成本测算的结论提出减免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减免。

对各区城中村和旧城改造融资进行贴息,由市财政局根据各区改造量确定各区的融资贴息规模,融资贴息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按6:4比例分担。

在本通知发布之前已批复城中村改造规划的,从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半年内完成整村拆迁的,可按还建规模的20%奖励还建面积;1年以内完成整村拆迁的,可按还建规模的10%奖励还建面积。在本通知印发之后获得城中村改造规划批复的,从城中村改造规划批复之日起,半年内完成整村拆迁的,按还建规模的20%奖励还建面积;1年以内完成整村拆迁的,按还建规模的10%奖励还建面积。

对2010年12月前完成城中村改造目标的,完成一个村奖励200万元;对2011年12月前完成城中村改造目标的,完成一个村奖励100万元,由区人民政府对目标完成好、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六)加强监管,严格考核。要加强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项目的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故意推诿、失职渎职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不力要通报批评,并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

本通知由市城改办负责解释。

二00九年六月二日

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

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

阮成发 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

孙 亚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成 员:

刘家祥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石大鸿 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主任 王太晖 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 倪子林 市法制办主任 王 立 市建委主任 黄继友 市发改委副主任

徐晓兰 市监察局局长

张福来 市财政局局长

徐会希 市地税局局长

张文彤 市规划局局长

周玉珍 市国土房产局局长

尹海香 市劳动社保局局长

刘志海 市民政局局长

吴 清 市工商局局长

张培增 市环保局局长

左绍斌 市园林局局长

姜铁兵 市水务局局长

付明星 市农业局局长

谢世腰 市教育局局长

夏建中 市公安局副局长

袁建梅 市城管局副局长

蔡 杰 江岸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 强 江汉区人民政府区长

胡勤华 硚口区人民政府区长

涂山峰 汉阳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志振 武昌区人民政府区长

秦 军 青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 涛 洪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刘家祥兼任主任,程介儒、盛洪涛、阎磊、袁建梅、叶齐伟任副主任。

第五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促进企业上市融资若干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促进企业 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若干意见

(武政(2008)26号 2008年4月21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适应我市“两型社会”建设需要,抢抓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机遇,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企业上市外部环境,加快促进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经研究,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一)2008年由市财政局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改制上市融资的各项补贴、奖励。以后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的可能,逐年适当增加预算安排以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二)对后备企业改制上市实行分阶段补贴。上市后备企业库内的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给予20万元补贴;通过湖北证监局辅导验收的,给予30万元补贴;上市申报材料被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的,给予50万元补贴。

(三)后备企业实现上市且募集资金80%以上投资于我市的,给予50万元奖励。

(四)上市公司以配股、增发、发行公司债、可转债等方式实现再融资,且募集资金80%以上投资于我市的,按照实际募集资金的1‰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最高限额为50万元。

(五)鼓励创业投资基金(机构)参与后备企业改制上市,创业投资基金(机构)每参股一家后备企业,给予创业投资基金(机构)10万元奖励。

(六)上述补贴和奖励资金的具体操作办法由市金融办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二、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一)后备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涉及土地使用证、房产证、车船使用证、自主知识产权等过户时,权利主体未发生变化的,有关部门按变更登记处理,只收取工本费。

(二)后备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原因调账增加的税收,属市级财政留成部分的,由市财政通过适当方式给予等额补贴,专项用于企业生产发展。

(三)后备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涉及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由市财政将市级留成部分的50%通过适当方式奖励给企业,由原股东享有。

(四)鼓励后备企业对原划拨土地使用权采取按现状补办出让手续(凡列入全市储备供应计划和重大项目规划控制的用地除外),或者采取国有土地租赁方式实行有偿使用,按相关规定最低标准收取出让金或租金。其中,国有企业改制的,按政策规定标准不足以安置职工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用于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对后备上市企业(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可根据企业改革的不同形式和需要,确定土地出让的具体年限。

(五)市属国有企业改制的,经有批准权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由市国土房产部门委托有资格的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统一持有。

(六)后备企业改制上市前如实申报缴纳了各项社会保险费、税款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妥善处理,由市劳动社保、税务部门出具申报上市的相关证明。

(七)后备企业在符合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市环保部门在企业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成立工作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一)成立市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上市办),该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与市金融办合署办公,适当引进专业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制订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发展规划,研究拟定支持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指导拟上市企业改制上市,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协调处理企业申报上市和上市公司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企业改制上市提供“绿色通道”。由上市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国资委、经委,市财政、工商、国税、地税、规划、国土房产、环保、劳动社保、商务、科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参加,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依法依规协调解决后备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部门须于每次联席会议后5个工作日内,向市上市办反馈工作意见。设立上市“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在后备企业手续齐备的前提下,相关部门须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后备企业改制上市相关手续及证明文件。

四、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强上市后备资源管理

(一)由市上市办按照中国证监会制发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拟定上市后备企业分类标准,遴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成长性企业进入市上市后备企业库,对库内后备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形成上市后备企业梯队。

(二)由市上市办建立专业机构信息库,搭建后备企业与境内外知名的证券经营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沟通平台,为后备企业改制上市提供咨询、培训、辅导等优质服务。

(三)由市上市办通过培训班、专题讲座、推介会等形式,每年组织后备企业进行公司规范运作和上市知识普及培训,强化后备企业的上市意识。

(四)由市上市办联合中介机构推动未改制的后备企业进行规范改制,指导改制企业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做强做大主业,夯实上市基础,尽快进入上市程序。

本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由市上市办负责解释。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按照《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执行,其他各区可参照本意见制定相应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措施。

二○○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下载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