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民营企业的政协提案
【篇一】
去年11月1日,对民营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会议规格之高前所未有,传递出两个明显的信号:一个信号是民营经济地位重要贡献大。用数据体现为“56789”,我们浙江的版本是:2017年,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外贸出口、80%以上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就业。而我们柯桥的经济一直以来几乎就是民营经济;
另一个信号可理解为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不小影响大。有的民营企业家概括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三座大山”在我们绍兴在我们柯桥也有缩影:1.据轻纺城物流企业反映,9月份之前,每天发往广州、南通等地的货物挂车有120-150个左右,10月份开始减少到70-80个。装货时间原来从中午12点开始,直至次日上午9点左右,现在一般到当天晚上12点就结束了;
2.本市床垫行业上市公司,近期发生控股权变更,出于综合考虑,控股股东出让了不少于23%的股权,也让出了实际控制权。其中,融资难流动性短缺,是一个重要的推手。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一些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如何逢“山”开路,合力破解我区民营企业成长中的烦恼,保障我区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特建议如下:
建议一:提高站位,合力把民营企业家搞得香香的(一)自觉践行“亲”上加“清”,对民营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我区最大的特色和最大的优势。曾记得,绍兴市县分设,工业经济“五朵金花”大部分归属市区,我们只剩下“苦菜花”,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几乎成了我区工业经济的全部家当。可以说,民企兴、柯桥兴,民企强、柯桥强。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各镇街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像乡镇企业初创期那样、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那样,与企业家们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给企业家们鼓劲打气。同时,要大力保护企业家合法财产和人身安全,打击侵犯民营企业产权的行为,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家们投资放心、发展顺心。
(二)企业家要武装自己,坚持“三自我”,弘扬“六个一”。当下我区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客观地讲也有企业自身原因:在注重快速扩张时,部分企业经营粗放、负债过高,在环保、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稳健、不合规的问题,在加强监管执法的背景下面临很大压力。各级党委、政府也殷切希望民营企业家们健康成长。老总们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努力做到一颗红心跟党走、一板一眼谋战略、一心一意抓主业、一马当先闯天下、一身正气搞经营、一腔热忱做公益。
建议二:立足当前,用真金白银为民企救急纾困
(一)落细落地上级帮扶政策,彰显柯桥态度。总书记座谈会后,全国迅速开展“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央行提出了民企信贷“一二五”的指导目标,倡导银行对民企要“敢贷、能贷、愿贷”;
浙江省将实施10方面31项举措,旨在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
各地市也相应出台力度更大、措施更实的具体政策,形成我省支持民企高质量发展“1+11+N”的政策体系。为此,党政决策机构、政府职能部门、金融专业机构,要不负总书记的重托,把上级的帮扶政策落细、落地,结合我区实际,用真金白银为民企救急纾困。真心实意抓落实,防止“进站的绿皮火车——喊得响,走得慢”。
(二)顺势应时出实招,彰显柯桥温度。一是“减负”。涉及面广,牵涉上下的考评机制、行业的管理权限,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落实起来二难,有时“要勿来碰到省勿来”,或不了了之,或“长了唇中短了鼻头”。全省明确在2016年以来累计已减负3000亿元的基础上,计划三年再减负降本5000亿元;
减负要上下联动,方法简单易行好操作,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二是“融资”。融资的高山,说的就是“难”和“贵”。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唇齿相依,要优先解决中小民企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困境,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金融单位要贯彻央行对民企贷款“一二五”的政策精神,充分运用“改”“拓”“腾”等手段,加大对辖区民企的信贷投放力度,对中小民企实施信贷“增氧”;
关注“三张清单”,充分利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手段保障大企业滚续融资;
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要有机结合,发挥政府资金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合力共振,让政府产业基金“四两拨千斤”,为民企注入更多“活水”。
建议三:着眼长远,综合施策,把民营经济做得壮壮的(一)积极向上呼吁,争取金融倾斜扶持。纺织印染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多企业经过互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等“二化融合”后,与传统制造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进步,有人说:传统产业做到极致也是新兴产业。希望辖区银行要主动向上反映呼吁,适当调整风控限制,努力为辖区纺织印染企业提供金融倾斜服务。
(二)勇立潮头,打造一流亲商环境。区委明确了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政企合力、齐心协力跻身十强区。发展经济是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要把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厚爱传递到辖区广大民营企业,提振民企的发展信心,需要各部门、各镇街每位公职人员的共识和行动,否则一尺不通、万丈无用。建议在全区范围开展民营企业地位、作用再认识的讨论教育活动,进一步培养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是“自己人”的感情,为营造一流的亲商环境、构建新型“亲”上加“清”的政商关系夯实情感基础。
【篇二】
习近平同志在《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讲话中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海南省委省政府也连续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健康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在政策落细、落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政策获得感不足。
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抽样调查显示,63%的民营企业对海南省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表示满意。但是,政策措施的“红利”还未能充分释放,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存在,农业企业缺乏政府引导,工业企业用地报批困难,服务行业市场不规范,人才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超五成的企业家认为“政策申报条件高、审批程序复杂”影响政策落实,“缺乏落实细则”“企业没及时获得信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关注不及时,政府培训跟不上。调查显示,39%的企业认为政策宣传不到位影响政策落实,43%的企业认为“没能及时获得政策信息,没有积极主动去争取”,49%的企业认为“相关的优惠政策缺乏具体的落实细则”。
(二)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惠企效应不显著。调查显示,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与此同时,仅有32%的企业认为政策“帮助很大,有利于引导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几个方面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工业企业用地难、农业企业缺乏引导、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服务行业人才匮乏。
(三)“补助难领,基层跑偏”,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不畅。不少企业表示,政府有支持行业发展的许多政策和专项资金,但行业内的经费使用不够公开透明,企业申请经费补贴比较难,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不畅。
二、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建议政府在制定有关民营经济方面的政策时,应充分听取工商联和各类商协会组织、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有关民营经济的统计信息、政策信息、法律法规等文件,应发送商会,以便商会能够及时准确将这些信息传达给企业。
(二)重心下移,面向企业,加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力度。一是提升政策宣传的思想认识。将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避免“重业务轻宣传”,杜绝“重上级轻企业”。二是强化政策宣传的保障工作。首先,人员保障到位。其次,经费保障到位。三是加强培训。政策出台后组织企业召开沟通交流会,详细解读政策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三)强化监督机制,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一是力破政策措施落实中的“中梗阻”,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加强政策落实情况检查,优化政策落实环境。
【篇三】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稳定就业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时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用地、融资、税费等成本,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扶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当前,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在**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如下:
一、**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7年12月,**市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共24907家,其中:个体工商户20296家,注册资本14.353亿元;
民营企业共4611家,注册资本279.33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22312家,注册资本100万至1000万元2211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384家。
全市个体工商户提供就业62487人,民营企业提供就业39512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总人数5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员工缴交“五保一金”,为**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
现阶段**市民营经济主要表现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对gdp和地方财政贡献巨大。2016年**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86.88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市gdp83%,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3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缴交税费16.89亿元,占75.47%。
二是开拓了就业门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市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就业达11多万人。
三是民营经济涵盖各行各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市已初步形成了椰子加工、电线电缆、食品包装、化工印刷、水产品加工、**鸡产业、佛珠产业、矿产业、饲料产业、商贸物流业、旅游服务业、文化教育医疗、房地产业等为主导的民营经济格局。
四是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育了一些龙头领军企业,创建了一批国家、省级品牌。已创建各类品牌599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鸡原产地保护标志),国家驰名商标3个(春光、勤富、岛屿),省级著名商标19个,海南名牌农产品8个。
五是各级党委政府及金融部门都十分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绝大部分民企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有少部分民企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市注册登记民营企业虽然有4611家,规模企业只有134家,其中房地地企业94家,其他仅40家。有706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无法正常生产纳税,占企业总数15.31%,面临被市场陶汰。
二是传统加工企业居多,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高,生产经营效益低下。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市有30%民营企业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发展前景不乐观。
三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人才引进难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民营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总体不高,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限;
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大都是家族式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程度低;
甚至有别业主法制观念淡薄,制劣售假,瞒报税款,不守信用等行为时有发生;
有些部门单位对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宣传不够,引导不力;
招商引资工作相对被动,成果不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推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成立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一名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融资、用地、用工、专项资金扶助、人才引进、品牌打造、产品展销、招商引资、各类纠纷等问题,改变目前多头抓但又抓不好的状况。同时,建立省领导联系重点民企制度,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2、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尽快制定出台我省加快民企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让民企尽快发展壮大。建议省政府设立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基金,从地方财政中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用于扶持发展前景好、信誉度高的企业,奖励贡献突出的企业、培训民企业主、争创国家和省级品牌。同时,加大财政对民营企业贷款的贴息支持力度,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助保贷”融资平台建设,加强监管,协调各金融机构简化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推动企业发展。
3、千方百计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省委省政府要进一步构建“大招商”格局,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工作。引进一批优质、高端,关联度大、特色明显的项目,推动我省经济飞跃发展。
4、多措并举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和开拓市场。省政府对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民营企业,要给予资金奖励。今后,凡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省政府要加大一次性资金奖励,调动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打造品牌的积极性。
5、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省政府要根据国家有关方面政策,制定民营企业人才引进的意见办法,解决人才引进在户口落户、子女上学、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对企业引进人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培训员工;
要宣传引导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以改变企业人才严重匮乏的被动局面。
6、大力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要创造舆论环境。建议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民营经济工作会议,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二要营造政策环境。要出台扶持政策,严格兑现,给创业者注入“强心剂”,吃上“定心丸”。三要改善法制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欺行霸市、欺诈坑骗和非法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大树守法经营、诚信至上之风。四要优化服务环境。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范围,做到先发展后规范,放水养鱼。
【篇四】
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7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经济贡献率达70%。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营造宽松平等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出台实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资金等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助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由于受多因素的制约,我市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还不够强,整体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提升空间还很大。突出表现在: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由于明晰产权意识不强,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权不明晰,基本上民营企业都是家族性质。由于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往往是一个决策者在指挥企业运营,一旦他倒下,那这个企业很可能也倒下,风险很大。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很多民营企业招聘不到优秀人才。一边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不了业,在社会上漂着;
另一边是民营企业在苦苦找人才。
二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不规范、不周严,防范于未然的意识不强。这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所在。对于银行来说,放贷是一种商业投资行为,银行必须考虑把钱贷出去还得能收回来,甚至还要求有所回报。为什么银行愿意跟在大企业身后跑,想把钱贷给他们,但民营企业却是跟在银行身后跑还贷不到款,就是因为银行要放贷,要控制风险,而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不严格,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保障不牢,信用度不高。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由于我市民营企业主大多数是农民出身,文化素质偏低,很多企业的目标仅仅盯在成本和利润上,对企业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不少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缺少创新的文化氛围。
建议:
一、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规范管理专项提升行动
管理问题是造成民营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管理创新,形成独特的管理策略,进而营造市场竞争壁垒和独特优势,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模式。建议政府针对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开展一次提升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专项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家更新管理理念,从过去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从依靠家族制管理向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
帮助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设立民营企业家培训基金
针对我市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建议政府制定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以全面提高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设立民营企业家培训基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培训计划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三、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
引导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扶持民营企业增加直接融资,培育民营企业上市,充分资本市场力推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出台信贷、担保、政府采购、财政扶持等多方面政策激励民营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力争早日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与壮大的精神和灵魂。企业文化决定企业能走多远。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文化,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职工的精神境界,树立为企业服务的价值观念;
培养群体竞争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企业的文化氛围与政府的政治(政策)氛围、企业外界(即社会)氛围也密切相关。政府营造的政治、经济区域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层次、范畴和氛围。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与扶持。
【篇四】
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7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经济贡献率达70%。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营造宽松平等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出台实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资金等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助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由于受多因素的制约,我市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还不够强,整体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提升空间还很大。突出表现在: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由于明晰产权意识不强,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权不明晰,基本上民营企业都是家族性质。由于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往往是一个决策者在指挥企业运营,一旦他倒下,那这个企业很可能也倒下,风险很大。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很多民营企业招聘不到优秀人才。一边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不了业,在社会上漂着;
另一边是民营企业在苦苦找人才。
二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不规范、不周严,防范于未然的意识不强。这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所在。对于银行来说,放贷是一种商业投资行为,银行必须考虑把钱贷出去还得能收回来,甚至还要求有所回报。为什么银行愿意跟在大企业身后跑,想把钱贷给他们,但民营企业却是跟在银行身后跑还贷不到款,就是因为银行要放贷,要控制风险,而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不严格,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保障不牢,信用度不高。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由于我市民营企业主大多数是农民出身,文化素质偏低,很多企业的目标仅仅盯在成本和利润上,对企业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不少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缺少创新的文化氛围。
建议:
一、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规范管理专项提升行动
管理问题是造成民营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管理创新,形成独特的管理策略,进而营造市场竞争壁垒和独特优势,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模式。建议政府针对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开展一次提升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专项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家更新管理理念,从过去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从依靠家族制管理向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
帮助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设立民营企业家培训基金
针对我市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建议政府制定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以全面提高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设立民营企业家培训基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培训计划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三、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
引导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扶持民营企业增加直接融资,培育民营企业上市,充分资本市场力推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出台信贷、担保、政府采购、财政扶持等多方面政策激励民营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力争早日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与壮大的精神和灵魂。企业文化决定企业能走多远。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文化,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职工的精神境界,树立为企业服务的价值观念;
培养群体竞争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企业的文化氛围与政府的政治(政策)氛围、企业外界(即社会)氛围也密切相关。政府营造的政治、经济区域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层次、范畴和氛围。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与扶持。
【篇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民营企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殊作用。在全省扶贫开发中,我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扶贫号召,主动参与省工商联组织开展的“百企帮百村,千企扶千户”精准扶贫工程,坚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光彩精神,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结合扶贫地区和扶贫对象的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扶贫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方式,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彰显生力军的风采。截至目前,全省有539家民营企业参与到扶贫当中,投入项目资金约1.93亿元,涉及260个村委会,惠及近2万名贫困人口,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民营企业在促进产业发展、解决就业上有独特优势
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从当前的进展看,“两不愁”只是极少数人的问题,实现“三保障”也只是少数人在医疗、住房方面有差距,但能否稳定脱贫、逐步走上富裕是大部分贫困农民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靠发展产业,靠实现就业,而民营企业在促进产业发展、解决就业上有独特优势。因此,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要统筹考虑脱贫攻坚与农业现代化,重视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民营企业在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优势,促进企业的优势与贫困地区的土地、生态、劳动力等特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转型升级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县、贫困村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就近就业,实现就地脱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行动的态势较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有认识偏见。一些地方有忽视民营企业特殊作用的倾向,尤其在ppp扶贫项目准入和扶贫资金的投资管理上,少数部门用有色眼镜对待民营企业,设置门槛,制造“三门”。
2、民营企业的帮扶思路与贫困群众融合较难。中部落后地区有些贫困户文化水平低,自身要求不高,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突出,对企业的扶贫理念理解不深,认识不到位,有的甚至不接受不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帮扶效益。
3、支持民营企业的扶贫政策落地较难。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出台了许多扶贫政策,但各自为政,出台的政策比较分散,缺乏集中管理,再加上宣传不到位,使多数民营企业不知情。另外,有些政策申报程序复杂,条件高;
还有些政策缺乏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比较难操作,致使不少扶持政策落地较难,也影响了民企的参与热情。
4、民营企业扶贫积极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目前参与扶贫的民营企业才500多家,这在全省占比很小。经了解,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在等待、在观望,他们的扶贫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建议
1、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殊作用。要树立“扶持帮扶企业就是扶持贫困农户”的意识,切实重视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研究拓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渠道和方式,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跟踪服务。对ppp扶贫项目的准入上,做到公正公平,确保企业参与有热情、有干劲,持续长久。
2、坚持产业带动的“造血式”扶贫理念。大力探索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经实践检验,通过产业带动的“造血式”扶贫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持续性最强的方式,而民营企业在促进产业发展、解决就业上有独特优势。在实施模式上,可探索扶贫ppp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贫困地区的优势资设立ppp扶贫项目,引导鼓励民企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产业和就业开展帮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增强扶贫企业政策红利的获得感。加强多规合一改革,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收集汇总各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建立扶贫政策综合信息平台,方便企业查阅了解。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进一步降低政策申请门槛,简化审核程序,提高政策获得便捷性。加大各种扶贫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要做好扶贫项目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帮助企业解决好项目审批、土地流转等实际困难。对参与就业扶贫的企业,要落实好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对参与公益扶贫的企业,要落实好企业和个人公益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等政策。金融机构要下大力解决扶贫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做好金融支持,提供更多的政策性金融。
4、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充分发挥省内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民营企业扶贫工作的宣传,讲好民营企业扶贫故事,传递民营企业正能量。要注重挖掘典型,总结提炼可信可比可学的案例加以推广。对在参与扶贫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要以各种形式进行表扬表彰,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此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身脱贫攻坚。
【篇六】
民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和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民企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促进其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
一、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我市民营企业情况看,截至2015年年底,本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66.75万户,同比增长20.77%。去年本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781.42亿元,增长13.5%,占全市gdp比重达47.1%;
实现税收1130.81亿元,占全市的38.97%。民营企业的年产增占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从我区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2.管理水平低下。目前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
3.决策盲目,风险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二、几点建议
1.继续发挥区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把经济管理职能转为高效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应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
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3.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强化风险意识,避免盲目拓展业务方向,对企业自身摆正位置,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努力开发核心产品。比如赞普科技就集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于一身,并与市内多家高等院校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探讨、推进新的人力资源合作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始终遵循赞普科技的创新、执着、专注、诚信的价值观,让沟通更高效,更顺畅。
4.深化金融改革,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摒弃“零风险论”,树立合理风险的信贷观念,对本地区民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区分不同类型,调整相应的信贷准入标准,大胆向信用度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发放贷款。适当扩大提供票据承兑、贴现、开具信用证和保函等信用服务,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鼓励开办创业贷款、提单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
【篇七】
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体现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活力、助推企业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形成。但在调研走访中,一些民营企业家反映,我省依然存在着“小企业长不大、中企业做不强、大企业雁南飞”这种政府与企业的双重困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市场主体活力不强。民营经济户数减少。2014年第三季度末,我省民营经济户数为199.8万户,2015年同期为189.9万户,2016年同期为190.8万户,2017年同期为183.3万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企业发展质量不高。我省目前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7家。广东、浙江、江苏上市企业分别为541家、382家和359家,广东、江苏一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就超过我省的总量。2017年我省仅有两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最多的年份也才只有三家,而浙江、江苏、广东分别为120户、82户和60户。我省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还远未形成。
(二)民企家权益仍需加强。对不同所有制经济企业产权保护不平等,司法执法不规范、不得当。在一些民营企业案件中,部分司法人员在没有法律依据和充分证据情况下,违反司法程序,限制人身自由或以恐吓等方式接管企业家财产,甚至以明显低价拍卖企业涉案财产。差异性执法使一些矛盾持续发酵,使一些企业失去了信心和热情。
(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统一集约建设,缺乏标准规范,安全管理不健全,利用率低,政府部门之间,省市(地)之间没有统一的对接平台,税务、项目咨询、政策解读、金融、资质申领等公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享。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2018年1月10日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的部署,建议如下:
(一)推动企业分众群体快速成长。加强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助力“新四军”(农民工、转岗职工、科技人员、大学生)崛起。推进“小成长”,加强小微育成体系建设,为小微企业链接上下游产业提供行业、产品、政策等支持,助力小微企业成长。促进“中做强”,对成长型中型企业加强金融和科技支持,强化产业资源协调优化配置和互补,促进中型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高壮大”,促进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提升,加快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建工作,建立创新发展考核体系,构建起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形成以科技型企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优质市场主体。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9月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清晰职能,企业无事不插手、企业有事不撒手。建立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每年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给民营企业话语权和解决问题的出口,使他们有机会合理、依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党委政府激励企业成长的长效保障机制,从精神、物质和政策层面对纳税百强、利润百强、安排就业百强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三)强化民企产权保护。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全面推动行政区域内“每万人口行政诉讼发案率”指标落实,实现政府践信守诺。开展评级专项活动,引入包括民营企业参与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对13市(地)和有关部门的政务诚信进行打分。集中处置典型问题,清查“新官不理旧账”违约毁约行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对符合再审条件的企业申诉案件,纠正民企产权纠纷申诉案件。优先开展涉及民企产权的错案冤案纠错专项行动,依法启动再审程序,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坚决予以纠正。开展民企产权保护宣传活动。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优势,广泛形成尊重民营企业、爱护民营企业家的共识,让民营企业家在社会上获得尊重,更有安全感。
(四)搭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便利企业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已建平台与升级平台的对接,构建各自的开放窗口,形成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的渠道。推动企业登记、监管、投资、金融等方面信息资源开放,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公共服务集约化,降低企业成本,提供发展保障。
第二篇:政协提案 关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XXX 民营企业是我市最有活力和效率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对我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和进入我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着财富,特别是在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当前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有效需求疲软,经济稳固回升态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去年以来,我市以资源型为主体的产业体系遭受市场销售萎缩、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经营困难等巨大冲击,经济增速同比下降。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如竞争力不断减弱、经济效益快速下滑、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体制不健全、融资方式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薄弱等等。如何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对推动我市经济增长将会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要达到全会提出的目标,完善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关键是要建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
现在的情况是:
1.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不平等待遇
自1992年邓小平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就一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民营经济刚开始是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到现在变成以国企为主导,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是这种定位上的不同,导致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在现有体制下很多国有企业背靠政府的强大优势使得国企在很多领域具有垄断地位和优惠政策,在税收、信贷、土地、许可、准入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重视,比民营企业享有更多的优惠。国企赚钱上交的红利很少,亏损有政府补贴。在准入、法律、政策等处于完全的的优势地位,不重视小企业,我市水泥行业有的国企赔钱和民企竞争,实属不正当竞争,不平等竞争。在这一点不平等待遇下,民营企业怎么能竞争过国有企业呢?当国有企业有政府控制的资源作后盾时,银行(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银行)怎么可能不给国有企业更优惠、更便宜的信贷资金?对于一个多元经济社会而言,各种经济成分的平等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最好的政策就是能够获得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待遇.但社会上对民营企业偏见还不能彻底消灭,现行政策体制中对民营企业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待遇.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是民营企业的普遍要求.2.只有公平竞争才有竞争力
2011年末数据,中国有14.47万户非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企业的营业收入为39.25万亿元,总资产为85.37万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也就是国有资本为29.17万亿元。资产和营业收入国企比重均占全国工商企业的35%,但创造的就业岗位只有3635万个,不到全国就业总数的5%,即使加上金融类国企也不超过6%。而民企以较少的资源却创造了大部分的就业岗位。理论上不管国企的数量或比重多少,只要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就不会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率,但目前中国的国企是个政企不分的怪胎,国企的董事长总经理不是由企业的董事
会而是由党的组织部门任命的干部,这种得天独厚的竞争资源,决定了民企不可能与国企公平竞争。于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只有公平竞争的市场,消费者得利,企业有竞争力,而垄断只会造成企业的低效率和低竞争力。为此建议:
1.优化环境,搞好服务,开创非公经济发展新局面;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破除障碍、排除阻力,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要在减负和减压上用气力,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在服从和服务上见成效。要督促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人性化和亲情化服务,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要营造政务服务的良好环境,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让经营者和企业在公正、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创业发展。
3.按照市场原则,依法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环境,就是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地进入市场,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市场竞争。
4.为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与创新环境。虽然民营企业创办环境有所改善,但在办理民营企业相关手续中仍然存在着涉及的政府部门过多、程序复杂、收费过高等不合理现象,制约了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在金融、税收、信贷诸方面扶持民间资本的投入和民营企业的创新,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5.重视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包含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产权是前提,组织是保证,管理是基础。由于每个民营企业的创办历程、产业类别、规模大小、技术含量及其特点不同,因此,各个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具体操作及其途径存有差异。但是,从当前民营企业存在问题来看,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员工的利益关系。
6.要不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统一的、一视同仁的企业扶持政策搭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议对民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某些重要环节、方面给予特别的扶持帮助。在工业发展平台上,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尊重企业、支持企业、爱护企业、关心企业,全力营造“善待企业就是善待财富”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更多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新产品开发风险大等问题,支持企业拓展市场,鼓励企业举办或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展览会、产品交易会,鼓励企业进行市场开发战略研究,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7.应该依托民营经济强市富民。继续创优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推进民营经济实现整体转型和跨越。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抢时争速,攻坚克难,切实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素质,奋力推进市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第三篇:政协提案
关于增设北关小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建议
近年来,我县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步流向县城,给县城学校带来很大的招生压力,加之,我县主要的教育资源延川中学、延园小学都在南关,分布较为集中,这就导致了学校附近一房难求、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加、北关家庭上学不便等问题。
如何使“县城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北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建议从我县教育的实际出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需要,以及五位一体、建设美丽延川等新理念融入的同时,建议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增减、县城发展、居民主要分布情况,较为准确预测每年入学人数,及时调整我县教育规划,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配套及教育布局。
(二)科学规划,增设北关学校,有利于我县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县小学、中学都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增设北关学校不仅能有效缓解南关的招生压力、基础设施压力,切实解决北关孩子入学难的问题,还能与南关学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我县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四篇:政协提案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 保障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我老秘网市农村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一段时期,我老秘网市部分农村治安状况令人担忧,偷盗抢劫等犯罪日益猖獗,农民普遍缺乏安全感,农村社会治安问题隐患颇多,任务繁重。
当前,农村偷盗抢劫多为团伙作案,由于乡镇派出所警力薄弱,不能及时出警制止偷抢行为,因此犯罪分子气焰嚣张。有的家中有人,盗贼照样明目张胆地开着车偷抢粮食、近日,某县十几个村接连发生耕牛、山羊、生猪被盗案件,一时人人自危。少数周围群众为了免受损失,已不再养家畜。由于电力设施屡遭偷盗破坏,农民无法使用电力灌溉,只得使用成本更高的柴油机器。
目前,我老秘网市农村犯罪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在犯罪对象上分为牛、羊、猪、农用物资、农机具甚至农用水电设施;在作案方式上呈现团伙作案、流动作案;在作案工具上日趋专业化,不但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甚至直接用汽车盗运大宗赃物。
二、产生原因
(一)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与物质需要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
我老秘网市农村经济当前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大多数农民在摆脱贫困后,已不满足于温饱水平,看到部分致富群众享受高消费,使他们产生了强烈消费欲望,当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后,违法犯罪就成为极少数人寻求暴富的“捷径”。牲畜和其他贵重物品,甚至盗贼打伤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思想意识的转变与教育滞后的矛盾。市场经济在带来农村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部分农民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文化生活相当贫乏,部分困难群众子女辍学,小学毕业就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村民大会基本不开,集体教育一片空白。
(三)农村治安机制不健全,刑事案件得不到及时侦破,农民的生命财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导致部分农村治安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农村的社会控制力减弱,社会不稳定,治安案件多发。
三、对策
(一)切实提高农民素质、用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法治理念教育全体农民,使其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二)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破除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小农意识和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鼓励村民自我创造、自我发展、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和诚实劳动发展家庭经济,增加家庭收入。
(三)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要对农村各种刑事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对案件要发现一起破获一起,用高破案率震慑犯罪,弘正气、息民怨、平民心。
(四)建立长久有效的治安防范体系。
1、继续落实好警力下沉工作,充实一线派出所警力;
2、落实民警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分片包干、一村一警、严格奖惩制度;
3、建立村级治安联防队,政府给予一定经济补助;
4、广泛发动群众,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人人喊打、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是各级党委、政府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应当主要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政府应作出努力,使劳动者在《劳动法》和各种劳动行政法规的保护下,能够安全、卫生、文明、体面地劳动,并享受着应得的各种社会保障。据了解,我老秘网区在实施《劳动法》及其他劳动法规中,有些企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尤其在建筑、娱乐、服装、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
1、用人单位用工手续不规范,不与受雇人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存在着内容不规范、时间短、不认真履行的情况。有的企业在招工时采用歧视性手段,如扣压受雇人员身份证或其他资格证书、强行收取押金等。
2、经常超时加班且不给工人补休、不给加班费的现象存在于某些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型企业。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经常迫使工人加班加点,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大批工人失业,一方面相当多的企业又在加班加点,经常加班加点的情况表明,这些企业是缺少劳动力的。
3、企业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工资支付没有统一规定,也缺乏刚性措施,致使拖欠工人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4、企业不给工人办理各种规定的社会保险,造成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养老保险、工伤、医疗保险欠缴保费现象严重,个人账户空头规模越来越大,使工人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社会保障。
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劳动法》和涉及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劳动法》家喻户晓,成为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有力武器。
2、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执法人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配足监察专用车辆和办案设备。
3、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依法查处拖欠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或欠缴工人的社会保险章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
4、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每天8小时工作制,控制或限制加班量(如真需要加班,也应到劳动监察部门备案),以增加就业率,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保障劳动者的利益。
5、政府应正确理解对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目前,企业存在的拖欠工资,超时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等现象都是违法行为,对这些行为政府都有监管的义务。关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的到来,生理发育加速,带来中学生成人感的意识增强,而心理发展较生理发育迟滞而带来心理半成熟现状,两者矛盾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逆反、孤独、青春期焦虑等。
2、家庭原因:独生子女现状,父母溺爱的同时,期望值过高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挫折、嫉妒心理等。
3、社会原因:社会发展快,生活节奏快,成人压力大,精神焦虑,无形中带给中学生很多负面情绪,导致中学生经常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如同学间、师生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与人相处,遇问题不善解决等问题,有些甚至出现早期的偏执或反社会人格。
二、针对这些中学生心理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除政党设臵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外,应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核中。
2、建议各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学生或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
3、建议政府适当拨发给学校一些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建设。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应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大院、健身娱乐场所的建设,确实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培育新型农民、高素质农民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建议建立一套科学、正规、完整的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尤其是在培训方面,针对目前有偿培训的实际,应努力探索一条经常化、实用化、免费的“两化一免” 新机制。通过教育培训,开阔农民的视野,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措施:
一、党委、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
1、政府要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民培训经费用于培训工作支出。
2、建立乡镇或村级培训学校(基地或夜校),使农民不出乡镇或村就能接受培训,方便农民参与学习培训。
3、党政班子中分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抓。一是围绕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抓好培训项目;二是抓好培训任务的落实;三是抓好培训经费的管理。
二、政府要把农民培训纳入目标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1、市政府每年根据各县(区、市)的农村人口基数为依据,下达目标任务。
2、农民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各种培训项目班,要求要有培训计划,培训目的目标、培训总结和与接受农民培训单位签订的培训合同、培训课程安排表,建立考核制度。
三、注重培训效果,突出培训重点
1、农民培训的针对性要强,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农民学习的特点,利用晚上或农闲时节,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不能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农民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实践。
2、抓好农民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乡(镇)、村要做好接受培训农民的推荐组织管理,要把农村中的各类示范户、带头人优先推荐参加培训,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3、承担培训任务的部门要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好“三农”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要、农民学习的特点等,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使教学效果更好。
关于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建议 提案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我老秘网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推进低碳工业园建设,这的确是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建议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二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大力培育清洁能源、低碳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在要素协调、项目支持、发展空间等方面重点倾斜,聚集优势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强做大,促进我老秘网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三是着重发展循环经济。适应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重点,在能源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实现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双赢。
四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注重中长期低碳战略技术的储备。以科技局为依托,积极为全市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技园所的合作创新搭建平台,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和配合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中心,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
五是搞好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围绕“两区”建设和低碳工业园建设,加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筛选和上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
第五篇:政协提案
案由:整合支农资金,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入
提案人杨爱平怀宁县石镜乡财政所0556-4040076246134
2009年,我县开始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四年来,我县农村道路硬化、小型水利建设、环境卫生、文体设施等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村级组织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种老百姓看得见、用得上、得实惠的项目建设,增加了凝聚力,阳光村务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广大群众的知晓度和满意度都非常高。随着村级公益项目的全面实施,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存在问题
1、群众筹资酬劳难到位。目前,项目申报是以村为单位,可实施的项目一般受益的往往只有少数村民小组,未受益或受益不大的群众筹资酬劳激情不高,而受益群众筹资酬劳标准受政策限制,所筹集的资金也非常有限,群众筹资这一块基本只靠社会捐赠。
2、村级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很难拿出资金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投入
3、财政奖补标准较低。从2009年到现在,尽管财政奖补标准在逐年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需求。2012年财政奖补标准最高,人均达30元,这样对于人口仅千人的小村,财政奖补3、4万元,工程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就无法组织实施。财政奖补投入与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和农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4、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发挥不明显。近年来,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文化、教育、城建等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但由于项目分散在各主管部门,单个项目资金投入少,没有与其他资金形成合力,产生不了明显效益。有些项目因后续管护措施和资金不到位,几年后很难看到效益。
二、建议对策
1、科学合理组织项目申报。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主要劳动力仅春节前后在家,这就要求县综改办紧紧抓住劳动力返乡有利时机,及时布置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工作,其他支农部门也应及时下达下支农项目,好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扶持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预算测算和申报工作,激发筹资和参与建设的激情。
2、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入。坚持普惠制和特惠制相结合,对部分受益人口少、群众积极性高、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项目,要加大财政奖补比重,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帮组他们兴办公益事业。
3、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扎实建好村级公益设施。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文化、教育、城建、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合理编制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通过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这个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我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发挥整体和聚集效应。
4、完善项目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为保障村级公益设施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护资金,签订管护协议。在管护资金落实上,应按照“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村级集体投入为补充”的要求,县财政应通过预算安排村级公益设施管护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确保村级公益设施管理和养护需要。
201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