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推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XX县推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新理念,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全县商贸流通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繁荣活跃商贸流通市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2年,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年零售总额135亿元以上、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商贸企业3家以上、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平均年增长1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增长26%以上、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流通体系。
三、重点任务(一)培育商贸流通市场主体。对县域内新建或改建(扩建)总面积10000m2以上、入驻商户30家以上的专业市场,按规模大小给予奖励。对年纳税额较好的专业流通商贸企业,每年按税收贡献程度进行奖励。对县城区内摊位租金实行政府限额定价的经营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出租率不低于90%的公益性农贸市场,据实进行奖励。(牵头单位: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开发区管委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二)加快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有效整合县域内物流和信息资源,引导中小微商贸企业联合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结算,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继续支持以三顺物流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构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实际问题。对县域内新建或改建(扩建)的面积5000m2以上、年配送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按规模大小给予奖励。对年纳税额较好的专业流通商贸企业,每年按税收贡献程度进行奖励。(牵头单位: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税务局、开发区管委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三)支持电商产业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蜂巢大厦“互联网+”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电商企业与中小微商贸企业深入合作,推广“网订店取”等新型末端配送模式。对新建的电商产业园或电商创新创业基地、电商体验馆(特色馆),按规模大小给予奖励,获批国家、省市级电商示范产业园和电商示范企业后再次进行奖励,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对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网络零售业务、传统企业入驻知名电商平台、自建平台销售本县农特产品,经审核认定后,按年度网络零售额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开发区管委会)(四)培育限上商贸市场主体。建立商贸入限企业数据库,引导符合入限要求的商贸企业积极向上申报,对符合条件且正常申报成功的企业一次性奖励8万元。加大对入限商贸企业税收政策的培训及纳税辅导工作力度,指导新增入限企业按时进行名录申报以及限上企业报表网上按月直报,加快实施标准化管理等工作。对新纳入“限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前30名和纳税前10名的“限上”商贸企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各10家)给予奖励。对“限上”企业每家每年给予一定的统计经费奖励。(牵头单位: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开发区管委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五)鼓励地标优品企业创新发展。1、支持商贸流企业通采取“有节过节、无节造节”的方式举办各类重大节假日商贸促销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媒体等形式进行品牌推介和信息宣传,根据活动实际投入进行奖励。2、对符合地标优品“五进一出”工程的,严格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 XX市地标优品“五进一出”工程若干政策的通知》(X政发〔2018〕X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地标优品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X政规〔2019〕X号)等文件规定。(牵头单位: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开发区管委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六)鼓励开展组织学术研究。围绕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组织开展市场运行监测和重大课题研究的,经认定后给予市场监测和课题研究费用支持。(牵头单位: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七)支持重点领域便民工程建设。对新建或改建(扩建)的优质家政服务企业、当年考核达标的早餐店和便民果蔬店,经认定后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城管执法局)(八)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1、对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参加国内、国际展会,按参会参展实际支出费用给予一定的支持。2、鼓励提高公共保税仓平台利用率。对入驻企业租赁保税仓内仓库、厂房及展销场所开展业务的规模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3、对年出口总值1000万美元以上,对全县出口贸易有特殊贡献的企业、业务平台和重点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支持。4、对入驻保税仓内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同等享受我县所有外贸出口奖励政策。5、对经认定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年进出口服务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度(仅限硬件投入、软件投入开发费用、信息技术服务费)给予一定的补助。6、支持开展保税展示销售,鼓励开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平台系统、贸易金融系统、保税仓库WMS系统、保税商品关务/检务平台系统、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查询网站及运维等软硬系统建设。7、对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牵头单位: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开发区管委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人行)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开发区管委会、发改局、财政局、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城管执法局、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人行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负责按本工作方案推进落实。
(二)强化资金支持。设立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由县政府每年安排财政预算1000万元,滚动使用。XX县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按程序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相关部门监督监管下合理使用专项资金。
(三)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制度,将商贸领域专业市场、物流、电商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等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得分情况记入“六考”综合实绩;
同时,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落后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不作为单位进行追责问责。
本工作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关于扶强做大商贸企业的措施及建议(讨论稿)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县商贸流通业体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优化布局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管理创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建设几个独具特色的能叫得响的大市场,倡导发展几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吸纳大量中小店铺成为大公司的加盟连锁店,建起我县现代商贸流通业体制的主体框架,建设大型物流中心,专业市,初步建立起一个与清流县情相符的、具有鲜明经营特色的、能够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商业网络。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要把构筑我县大商贸流通业发展摆上应有地位,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三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作为议事协调职能的三产办和作为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三产促进局、三产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加强对我县商贸流通业的统一规划布局和协调督导。各级及相关部门要找准位置、扮好角色,共同为我县大商贸建设献计出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出台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使我县商贸业及网点建设规范有序,在用地、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要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保证大商贸大流通发展
1规划的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投资方向的信息引导,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加强协调,确保规划实施。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章,加强对商业网点设置的指导和协调监督,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积极支持商贸流通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非正式网络或战略联盟、经纪事务所、信息咨询、劳动服务等中介组织。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善于利用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和民间资本活力和潜力巨大的优势,大力吸纳民间资本发展现代商贸业,引导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发展新型业态,拓展市场空间。
二、调整布局,构建集聚区。
打造五个功能板块,北大路汽车贸易集聚区;雷公布现代城市物流园区;桥下闽西北二手车交易市场;金鼎、雁塔、永顺、北区大型超市区;龙津农贸市场、城关第二农贸市场、北区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聚区。主要抓三件事:一是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可以操作的流通发展规划,特别是综合考虑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商店数量及服务地域范围等因素,对网点布局结构提出阶段性的明确要求。二是引进大的提升小的。以市场换理念、换管理,引进一个或几个高水平的零售业巨头。三是注重在布局结构调整中形成自己的拳头。抓现代商贸流通,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紧扣中心抓商机,围绕优势上强项,在优化服务中形成自己的拳头。
三、做好重大项目策划和服务。
一是在建项目有序推进。积极做好雁塔、永顺等大型超市入住。二是前期项目有机转化。原谋划储备的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维修服务、大型停车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集二手车交易、汽车美容维修、大型停车场、驾驶员之家、高速公路施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闽西北二手车交易市场,要及时完成前期谋划、转化、升格、落地。三是积极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条件。制订出台《清流县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三产经济发展。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对现有设施比较完善,经营面积较大的商场,要积极保护,防止恶性竞争。
四、加强引导,壮大三产。
﹙一﹚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第三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建议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第三产业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引导投入,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提高;金融部门对符合本第三产业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逐年增加贷款规模,增加授信额度,给予贷款支持,扶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二﹚鼓励企业投资经营各类商贸业(含社会餐饮)。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且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项目,年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50万元以上,按其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部分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和“老字号”企业
落户清流,对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新建经营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商场,按其实现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所得部分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三﹚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对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且能纳入我县统计,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批发零售企业,其中零售部分的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老的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增加到3000万元以上的,年上缴增值税县财政实得2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000元;对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以上的新增加的餐饮业,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老的餐饮限上(年营业额200万元)企业,年营业额增幅达28%以上,年上缴营业税15万元以上的,对该企业所产生的营业税2%奖励一次性给企业,最高不超过5000元。对当年销售额(或营业额)首次达到1亿元以上,且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200万元以上的商贸企业,按经营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所得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支持专业市场建没。对新建建筑面积5000平米以上、10000平方米以上、1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市场,企业年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地方实得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上、150万元以上的,县财政按企业年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地方实得部分的20%给予奖励,最高分别不超过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
﹙五﹚支持物流业发展。鼓励企业投资货物运输、仓储、配
送、码头等公共物流项目,设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新建的物流企业,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年实现地方税收100万元以上,按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最高限额50万元。
第三篇: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根据通知精神,我将XX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区的商贸流通业有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商贸流通业户共有XXXX户,其中个体工商户XXX户,私营企业XXX户,国有及集体企业XXX户。1-8月份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XXX万元,增长XX%;私营经济XXX万元,增长XXX%;集体经济XXX万元,增长XXX4%。商贸流通业纳税实现XXX万元。同时,大型商贸企业安臵人员岗位达到XXX余人,对解决人员就业,缓解社会压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发展成效
(一)企业经营规范灵活。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新兴的商业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商贸流通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结构、人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大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批重点市场、骨干企业脱颖而出,成为XX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支撑。培育起XX购物广场、XX超市中心店、XXX装饰材料批发城等一批骨干商贸
流通企业,带动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商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十分显著。
(三)企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电子收款机、计算机、中央空调、步行电梯、灯光照明、背景音乐等现代技术设施和管理在不少大中型商场得到运用,商业经营设施和购物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服务功能的完善,提高了商业竞争力。
(四)商贸流通业态渐趋多样化。商业业态由单一业态向多种业态迅速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初现端倪,实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企业逐渐发展。XX集团在XXX、XXX、XXX均建立了大型连锁超市,XX、XX、XX、XXX等均在区内建立了连锁经营网络,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重点项目情况
(一)XXXXX国际商贸城。该项目由XXXX集团臵业有限公司XXXX分公司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XXX亿元,一期建筑面积XXX平方米。目前一期1、2、3号楼房主体建筑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和安装电梯等工作。项目已投资XXX余万元,引进了XXXXX、XXX等30余个品牌入驻。
(二)XXX装饰材料批发城。该项目建成商铺XXX间,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项目总投资XXX万元。目前项目已经完工,正在对东部XXX间进行装修、招商和启动。项
目建成后由XXX装饰材料批发有限公司统一管理。
(三)XXX水产批发市场。项目由XXX水产批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该公司由XXX集体及村民入股,于XXXX年XX月XX日成立,主要业务是水产品(国家限制产品除外)销售、市场开办等。项目总投资XXX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XXXm,投资已经达到XXX万元。目前该项目1、2、3、4号楼主体已经完工,内外装修基本完成,水产品加工车间和冷库正在封顶,地面硬化、给水、排污等工程基本完成。
四、发展的环境及影响
随着外资商贸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分享市场份额,也对中国商贸企业的发展产生新的促动。
从我市情况看,随着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GDP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市里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解决就业、纳税、促进商品流通等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越来越明显。从我区看,随着XX海港、XX铁路、XXX高速的建设,全区外来企业、外来人口逐步增多,流动性增强。随着居民收入的不同增加,消费观念逐步改变,对促进河口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五、工作开展情况
从目前情况看,管理力度相对减弱。原机构编制随之取消,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协调,导致商业发展
2秩序较为混乱。为加强对商贸流通业的管理指导,我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成立专门机构。成立了商贸科,配备X名精兵强将,下一步大学生分配时,重点充实商贸科的力量。
(二)认识上高度重视。工作框架主要是“两个重点,一个管理”。一个重点是工业,一个重点是商贸流通业,一个管理就是抓行业管理。将商贸流通工作纳入经贸局乃至全区的重点工作之中。
(三)制定扶持政策。根据区领导安排,制定了《骨干商贸流通企业扶持政策(讨论稿)》,从政策上给予扶持,目前正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制定了商贸流通业和物流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准备提交区领导研究。
(四)开展酒类流通管理工作。根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对酒类流通实行登记备案和溯源制度。我们召开了全区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会议,组织全区商场、宾馆、批发商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同时在电视台下发通知,给每家酒类经营业户下发通知,要求登记备案和实行溯源制度,给予一个月的过渡期,过渡期后进行市场检查,确保酒类市场安全及人身安全。
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充分。由于建区较晚,城区居民和流动人口相对较少,部分人对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不够充分,思路不明确,商贸流通行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影响
了发展。
(二)商业网点定位不明确。业态控制不够合理,缺乏功能鲜明和享有盛誉的特色街区,专卖店、专业街比重偏少,各种类型的专卖专业店、品牌店和精品店等有待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三)缺少知名品牌。多数商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在品牌、管理等方面与知名商业企业存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中高档消费者对消费环境、商品品质的要求,造成很多居民异地消费。
(四)缺乏鼓励和扶持商贸流通业的优惠政策。各级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如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偏重于鼓励工业企业的发展,对商贸流通企业的优惠政策太少。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走出去学习。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进行学习考察,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实行拿来主义,充分借鉴和利用,促进商贸流通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实施行政推动,启动专业市场。对于新建的水产批发市场、装饰材料批发城等专业市场,借鉴先进做法,适当给予行政推动,帮助市场启动应用。
(三)深入开展酒类流通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市场检查工作,把酒类流通环节安全工作抓细抓死。
(四)充分挖掘发挥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商贸流通业进行管理,需要深挖职能,在实施酒类流通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特许经营管理。
XXX的商贸流通业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从企业发展到市场管理都有了较大发展,下一步希望继续给予更大的关心和支持,促进商贸流通业更快发展。
第四篇:苏仙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
苏仙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
苏仙区作为全市“两城”建设的主战场和排头兵,抢抓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商贸流通工作,并作为重要产业加快推进,着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一、当前发展现状
苏仙区属郴州市城区的城乡结合部。2011年共有限上商贸企业102家。2011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亿元,同比增长18.4%。按所在地分:城镇56.7亿元,同比增长18.2%,占94.7%,乡村3.2亿元,同比增长21.8%,占5.3%。
2011年苏仙区限上商贸企业基本情况表
(一)批发零售业
2011年全区有限上批零企业50个,占限上商贸企业49%。2011年全区批发零售业销售53.2亿元(限额以上46.9亿元,占行业比重88%),其中批发业4.5亿元,同比增长7.6%,占7.5%;零售业48.7亿元,同比增长22.2%,占81.4%。2011年,全区批零业上缴税收18697万元,同比增长12.27%。
(二)住宿餐饮业
2011年全区限上住餐企业52个,占限上商贸企业比重51%。2011年住宿餐饮业销售6.6亿元(限额以上6亿元,占行业比重90%),其中住宿业1.4亿元,同比增长9.2%,占2.4%;餐饮业5.2亿元,同比增长0.1%,占8.7%。2011年,全区住餐业上缴税收1539.89万元,同比增长23%。
(三)物流业
2011年全区共有第三方物流企业11家,逐步形成了以泓广物流、锦运物流、惠康农资公司为龙头的物流市场。形成了以惠康农资公司为龙头的农村日用工业品、农资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8个,其中年销售总额过亿元的市场有2个;营业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5家,即拓普电器、生源商业连锁超市、步步高超市、黄公平超市、良田供销社白露塘超市。
二、存在的问题
(一)商贸聚集不强。苏仙区撤地建市前为郴县,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商贸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而同城的北湖区属小郴州市,商贸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大型批发市场、高档商贸网点遍布城区,如罗家井市场、北湖市场、步步高超市等。郴州市撤地建设10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商贸放在五岭广场地区,新建了五岭大市场、沃尔玛超市、华天酒店、雄森大酒店等一大批商贸企业。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才将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放在城东新区,但由于起步晚、配套设施不健全,大型商贸企业落户少,还没有形成强大聚集效益。与同城北湖区相比,不论是销售总额、企业数量、企业质量,还是商贸聚集力、辐射范围、对GDP贡献率都相差甚远。据统计2011年北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9.2亿元,是我区的3倍。2011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贡献率6.8%,占GDP的比重9%。
(二)政策引导不够。一是规划滞后。长期以来,我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未制定全区性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市场定位不符合我区区情。二是政策支持力度小。由于农业人口多、农村面积大,我区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给予的优惠政策多,但对商贸流通业重视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三是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区大型商贸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城镇,农村分布少,2011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亿元,仅占5.3%。全区有商品网点7500家,其中城区4100家,农村3400家(大部分为小商店)。
(三)市场结构不优。商贸行业的黄金比例是购物占40%,餐饮占30%,休闲娱乐占30%。而我区三者比例严重失衡,餐饮占16%,购物占74%,休闲娱乐占10%,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一站式消费,影响了商圈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区以低档商贸网点为主,如各类小商店,高档商贸网点少,目前区内只有一家五星级宾馆奥米茄大酒店。由于我区的超市网点布局不够合理、辐射功能较弱,加上人们从众心理和消费习惯,逛街购物往往青睐城中心的沃尔玛、中皇城、家润多这些商业购物中心。而城东新区居住、公共设施功能配套完善,对人流、商流的潜在吸聚能力强,却缺乏相应的商业集群,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四)物流体系不全。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促进商贸繁荣、服务民生、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流通方式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区目前商贸物流整体水平不高,物流
效率偏低,难以满足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商贸物流企业偏少,普遍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运作方式、运行模式不能适应工业和商贸企业精细化服务的要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配送能力不强;商贸物流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融资难、税负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贸物流业发展。
三、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规划引导,科学布局,促进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
一是规划引导。根据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加紧制定苏仙区商贸流通业发展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打造苏仙特色、品牌商贸流通业,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二是科学布局。抓紧完善全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在全市已有规划基础上,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我区发展方向,重点就商业中心、专业(特色)街区、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综合超市(市场)等相关配套设施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着力打造苏仙岭、爱莲湖、飞天山、裕后街、王仙岭、城东新区等城市商贸流通聚集区,着力打造良田、坳上、栖凤渡、五里牌、白露塘等城镇商贸流通聚集区。
(二)城乡并重,统筹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扩大商圈辐射面。针对我区商圈聚集和消费习惯现状,大力发展城乡连锁经营。发展连锁经营是现代商贸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是住宿、餐饮及零售业的发展方向,是先进管理方式在更长的产业服务链上的扩大和延伸,有利于提高抗风险能力。在积极做好城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同时,重视加快乡村商贸流通业建设,加大支持乡镇农贸市场改造提质,做大做强一批乡村商贸流通企业,扩大乡村辐射面,进一步拉升乡村消费水平的和质量。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放宽郴州大道及槐万路周边农民建房机遇,引领农村商贸流通发展,提升农村商贸流通水平。
(三)整合资源,提升品位,促进商贸流通业更高发展
加快苏仙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除了要注重扶持老企业,巩固区域特色,做好市场提档升级工作外,今后更要关注引进新企业、上马新项目,大量培育新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限上企业,特别是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实现区域商贸业量和质的同步提升。更要着重进一步改善商贸业结构,通过招商引资、选商引资,逐步扩大新型业态的比重。目前苏仙区主体消费已提高至新的层级,要适时加快引进国内外著名商贸品牌企业,在业态上重点引进大型商贸综合体,大型住餐企业,引导消费需求,提升消费水平。
(四)完善功能,优化服务,强力推进物流业有效发展
加快泓广物流等一批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建设,改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功能,发展统一配送,提高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精细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商贸服务业与物流业对接,发展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务,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鼓励中小企业加强合作,创新物流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发展共同配送。支持品牌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城际和国际物流配送网络。
第五篇:荆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荆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荆州市商务局
(一)发展现状
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0亿元,同比增长18%,居全省第四位,在长江沿岸24个二级城市中居第八位。以商贸流通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达到35.2%,高于第一产业6个百分点,在周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民营经济占绝对比重。截止目前,国有、国有控股、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民营、个体经营者等多种经济成份同台竟击,各显其能。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商业企业基本进入了民营序列。2008年,全市民营商贸流通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服务业营业收入315亿元,占全社会总额的85%,比“八五”期末所占比重提高了40个百分点。
——新兴业态加盟荆州,商业服务品位提升。自1996年以来,荆州市商业服务业利用市场和设施优势,积极对外开放,采取“两总两合一联一售”(总经销、总代理、合资、合作、联营、出售)方式,引进了一大批(包括中商、武商、大润发、沃尔玛、工贸、国美、苏宁、肯德基、麦当劳等)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和品牌。这些品牌进入荆州,为荆州商业服务业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引进企业、引进资金、引进管理技术注入了活力。既培植了地方税源、扩大了就业,又提升了 全行业的档次和品位。与此同时,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物流中心、网店(e店)、便利店、连锁店、加盟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齐聚荆州,大大增强了荆州商业服务业的功能、活力和生命力。
——一批商品市场形成规模,集散辐射功能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全市通过兴建、扩建、改建和规范管理,共建各类专业和综合市场
个,工业品市场
个,农副产品市场
个。两湖农产品交易市场、蓝星商贸城、洪城商港、监利天府庙大市场和洪湖大市场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商品市场。截止2008年,全市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发展到
个,其中蓝星商贸城和洪城商港成交额超过
亿元。2008年全市集贸市场成交额已达
亿元。
——中介服务方兴未艾,行业后勤保障有力。一是全市经纪人机构和执业人员已形成一定规模。据统计,全市已有经纪人公司113家,执业人员2927人,二是商业联合会、酒类行业协会、家具协会、烹饪协会、美发美容、水果、洗染、石油成品油等中介服务和自律性组织也相继成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三是舶车场、货物运输、货物中转、货运代理、专业仓储、信用担保、保险、评估、信息调查和会展等行业的发展已开始起步,有些行业发展已基本成熟。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建立沿江现代物流带为核心,加快荆州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从行业现状和区位条件看,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必然带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来强劲的购买力,毫 无疑问会给我市商业服务业创造大量的生意机会。伴随物资频繁流动,我市商业服务业批发商圈(目标市场的服务半径)必然会扩大,由现在的200km-250km,扩大到400km-500km。我市现有或即将建成的各类批发(交易)市场业必将步入后发展的黄金时代。二是长江经济带开发开发,长江中游湖北段1060km经济带将成为投资的热土,必然带来社会资本向这一区域流动。一般而言,每100元的投资就有25元转化为消费支出。这无疑使我市(长江岸线483km)商业零售行业增强服务功能,延伸零售商圈,扩大经营规模释放前所未有的能量。三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这一区域的一、二产业,无论是规模与质量还是水平与功能都会得到强力提升,投入和产出的物资总量将迅速增加,这对于我市传统物流业来说是其走向现代化极好历史机遇。通过长江沿岸物流主体、客体、载体和中介组织等资源的整合,一定会促使我市现代物流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对加快荆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机遇,同时也存在挑战:
一是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我市消费总水平仍然偏低。江苏常州人均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600元,而我市只有5880元,是我市的3倍。未来一个时期,扩大消费需求压力很大。以我市现有商业服务业的硬软环境要完成如此大的扩销任务必然是一个大的挑战。
二是收入差异导致消费差异过大。一是城乡消费差别扩大。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0.5万元;二是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消费差别扩大,受就业、健 康、法权等状态因素影响,收入和消费两极分化将日趋严重。如果考虑消费的差异化,必然使商业服务业网点的布局以及网点内部经营门类设置差异化。当然,差异化经营是我们所推崇的,同时,无疑会给全行业的全程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是传统流通方式和经营形式仍占据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新型商业业态发展滞后,服务方式和经营形式过于传统,商业服务企业规模偏小,有机构成低,抗风险能力弱。开拓市场和挖掘市场潜力的能力较差。特别是营销设施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商业服务业现代化建设进展缓慢。我市现有商业服务业的技术、物流和信息设备等条件与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极不匹配,行业练内功,‘小马拉大车’,挑战在所难免。
四是外贸出口绝对额小,城市外向度低。外贸出口受加工贸易出口偏低;出口主体增长不快;出口结构不尽合理;民营企业出口规模小;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2008年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仅8%。外贸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之一,明显腿短。在湖北长江中游沿岸经济提速前进时,外贸乏力将给全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带来压力。
二、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工作目标
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服务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经过10~12年的不断努力,力争使我市商业服务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明显提高,市场主体、客体、载体和中介组织超常协调发展。商业服务 企业竞争力、行业效率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逐步形成适应湖北长江经济带消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行业结构,促进行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8%;到2015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翻,超过1000亿元;到2020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翻一翻,超过2000亿元。到2020年,力争有30家商业服务业企业年销售额(营业收入)过3亿元,20家过5亿元;10家过10亿元。建立规范农家店5000家;建设5个国家级批发市场。借助长江黄金水道,使我市真正成为多功能、广辐射、可调控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通畅的长江中下游商品流通中心。
外贸出口保持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力争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 4亿元,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力争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超过7亿元;到2020力争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超过11亿元。到2020年,力争有 18 家外贸出口企业年出口额过1000万元美元。
(二)工作措施(实施六大工程,以大贸易、大流通服务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
1、企业工程,求规模----使商业服务业龙头企业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工农业生产发展相匹配。培育大型区域性商贸服务企业,发展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小型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能力。一是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改造传统商业企业,使荆州城区大中型商场和各县市发展起来的中型商场相互协调,以此为基础培育一、二级商业中心,打造荆州商业航母,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二是将现有一定 规模和效益的小型传统贸易企业进行改造、重组和规范,注入新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促使其健康发展成为荆州商贸的中坚力量。三是对零售市场实行行商归店、坐商归行,减少空间门类流动,实施“农改超”工程,规范零售行为。力争3~5年内将县域乡镇和城市社区零售网点有序布局起来。依据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使各类企业在区位、规模和档次上实行错位经营,合理形成第三级商业中心,使一、二、三级商业中心相得益彰。
2、市场工程,求特色----借助区位优势和一、二产业特点使各类交易市场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根据荆州的产业和区位特点,培育两类市场。一是综合性中转市场,也可运作配送中心,即将“天南海北”的特色商品聚集起来,向长江经济带城乡(目标市场)辐射,以满足一定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经营需求,为物流配送搭起桥梁和纽带。运作的办法是将现在荆州城区的各类小型市场,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协议形式,实施资本营运,按一定的方式使其资产由实物形态转移为货币形态,集中起来后,按各家的投入多少量化股份,设立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国家级批发市场,实行企业化、规范化经营和管理,进而演化成区域性配送中心。另一类是专业性批发市场。要重点发展粮油市场、水产市场、纺织品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二次商品市场等。要“自然而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合理布局”,办出特色和品位。
3、业态工程,求集约----引进先进商业服务业管理技术和经营装备,丰富和提升各种业态经营管理内涵。从提高商业组织程度入手,发展国际公认有利于提高全行业有机构成,能满足错位需求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便利店等。重点是重振批发,发展连锁,培育物流,建设电子商务。
第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城市流通功能。一是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培育物流市场,明确和细化社会分工,积极培育物流市场的主体、客体、载体和中介组织。截止目前,我市规划的二十一世纪物流中心项目已申报成功;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中心已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洪湖闵洪水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将于今年上半年投入营运。到时三个项目可实现商品交易额40亿元。二是加快建设和完善立体化综合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重点建设好投资2.14亿元、占地600多亩的荆州港口,使港口泊位规模达到3000吨,年吞吐能力达到15万标箱,力争使荆州成为国家一级口岸。三是加强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帮助连锁企业、批发代理、配送中心等注入物流元素,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催生10家规模大、功能强、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并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二、适时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上消费。财政税收、法律法规、信息安全、市场准入、信息观念、技术人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长期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我市电子商务应用要走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路子,将呼吁国家尽快制定有关税收、电子支付、电子签名、身份认证、网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和消费者信用体系的建设,尽快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创 造发展环境,完善保障机制,使荆州80%的商业信息搜集、整理、发布电子化;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对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广大市民认识网络和运用电子商务,促进网上消费。
第三、重振现代批发业,实现商业再造。一是要科学运作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使得大企业在市场里做大做强,通过其对上游企业的影响,促进批发业在当地和周边企业的重组。二是要推动较大工业企业、商业零售企业通过产业延伸、行业收购等方式,引导和促进一批专业化的大型批发商。三是要调整众多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原有市场主体经营批量过小的集合结构,促进市场成交额向大批发商聚集。四是要努力解决批发业和批发市场存在的经营产品过于传统、雷同,而对名、特、优、新、精等一线品牌的引导、开发不足,市场科技含量和现代物流配送水平低等问题。通过批发企业的辐射作用,有的放矢地培育四大购销网络(即:在目标市场处于形成发展阶段的品牌商品购销网络、重要生产资料购销网络、大宗机电产品购销网络和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餐饮服务业网络)。以县域商业为“二传手”和“桥头堡”,充分发挥商品购销网络集散和辐射的双向功能,通过品牌营销、网络营销,提高批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2020年,我市培育20家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大类商品批发企业集团。
第四、培育本帮流通企业,强化市场调控手段。一是培育荆州血统型区域大型商业服务业企业,发展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小型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能力,通过企业主导,社会投入,政府支持,在荆州城区培育一座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20亿元的销品 贸。各县市培育1~2家2万平方米、年销售额3亿元的中型商贸企业,以此雄厚荆州商业家底,提高城市社会自我保障度,科学增强城市功能。
第五、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我市的连锁经营起步晚,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像样的连锁经营企业,即或是有,也只是象“小胡鸭”是一个雏形,规模很小。未来两年、五年、十年,要多行当、多业态发展连锁经营,拓展连锁经营范围,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工作重点是以批发企业为龙头,延伸经营方式、经营触角和商业模式,打造10个特许连锁的地方品牌。几年前,荆州市实现商贸有限公司(原百货站)策划了“一家连锁”的商业模式,由于体制、资金、人才等原因搁浅,现在可以在主管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支持下实施。
4、出口工程,求平衡----力求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一是强化大外经贸意识,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指导工作的方式,克服内陆意识,坚定全方位对外开放信心,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出口工作的认识,坚持鼓励外贸出口国策,提高外贸企业经营水平,开拓了国际市场,强化技术改造资金,促进企业上等级,上规模。二是强抓出口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改善我市的出口产品结构。重点建设楚源、沙隆达、新生源、江汉化工为主体的化工出口基地;神电汽车、石油四机厂、洪城机械等企业为主体的汽车零部件、石油钻采设备,环保给排水设备出口的基地;奥达纺织、玉沙毛巾、福特威鞋业、联丰日用品等为主体的轻纺产品基地;洪湖德炎、越盛水产、宇祥畜禽、湖北双港等养殖业为主体的水产品、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加大扶持技 9 改力度,重点抓好品牌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与国外名牌厂商合资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网络。三是建立外贸促进体系,构筑指导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抓出口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改善我市的出口产品结构。重点建设楚源、沙隆达、新生源、江汉化工为主体的化工出口基地;神电汽车、石油四机厂、洪城机械等企业为主体的汽车零部件、石油钻采设备,环保给排水设备出口的基地;奥达纺织、玉沙毛巾、福特威鞋业、联丰日用品等为主体的轻纺产品基地;洪湖德炎、越盛水产、宇祥畜禽、湖北双港等养殖业为主体的水产品、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加大扶持技改力度,重点抓好品牌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与国外名牌厂商合资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网络。要切实做好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信息平台建设、扶持政策、产损跟踪和外贸救济等服务工作。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跟踪机制和统计制度,密切跟踪实施贸易措施给我市产业带来的效果和影响,指导产业充分利用贸易救济措施为我市产业带来的恢复与发展的时机,加快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跟踪我市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影响,协调相关产业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熟悉产业情况,掌握产业信息的优势,使行业协会、商会真正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四是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培育外贸出口经营主体。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体制新、机制活、成本意识强的优势,推动它们走向国际市场,引导和扶持它们扩大出口;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五是用外向型的引资项目壮大出口实力。抓住沿海地区企业向内地转移 的机遇,有针对性的开展引资工作。针对沿海地区产业调整,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引进生产出口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增强出口后劲,保证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依托本地区比较优势,引导外来投资者将资本投向生态环境、农副产品深加工、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IT、机电、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提高全市外贸出口的整体水平。六是着力优化外贸流通环境,加大我市外贸助推能力。商务部门和海关、商检、税务、外汇、银行等涉外部门要加强协作,努力为广大出口企业营造健康有序的外贸出口环境。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行外经贸管理功能创新,努力同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外向型的经营机制和开放型的市场体系。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依靠法律和市场,引导、协调和监督,健全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外经贸服务、促进、救济和预警体系。
对于县域外贸出口。要因势利导,更多地深入基层,重点抓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了解情况,做好促进工作,按照分解目标,扎实地做好跟踪落实。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进程中,要建立完善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的外贸出口机制。
5、信息工程,求便捷----建立立体信息网络,为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要通过各类信息的生产(搜集)整理和发布机制,建立信息平台,为电子商务服务,为快速交易服务。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市现有信息资源和载体的作用,帮助各类企业登陆信息平台;二是建立中介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并发展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1 的功能,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在市商业联合会下设肉类、酒类、成品油、美发美容、人像摄影、烹饪、汽车、水果、洗染、二次商品等以及大类或单个商品的多个行业协会和经纪人公司。通过中介组织的设立一方面促进行业自律;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一级一级为本行业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与法律咨询、科技推广、组织谈判与交流、行业保护、商业顾问、形象策划、市场调研、信用控制等中介信息服务。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适时组建荆州市市场调查有限公司,作为信息工程的标志性企业加以培育和发展,为商贸企业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6、人才工程,求发展----培养精通国内外贸易复合型职业经理人队伍,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素质。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期内,荆州商业服务业必须实施人才工程,为全行业超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现有资源,培养和开发一批人才,建立人才库,供各类企业选用。二是引进一批人才,要通过优厚的待遇吸引有识之士加盟荆州的现代商业服务业建设;三是要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用人机制和选人政策(规则),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重大项目
1、物流项目
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根据荆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一主两副”3个综合物流园区:以港口物流园区为主要物流园区,以东部物流园区和北部物流园区为辅助物流园区。建设5个专业物流中心:工业物流 12 中心、农业物流中心、消费品物流中心、农资物流中心、原料物流中心。
三个物流园区:
1)港口物流园区,地址:盐卡港区;占地面积1000亩;建设期限:远期(新建)。
2)东部物流园区:地址:火车站以东、荆襄河以西区域;占地:150亩;建设期限:远期(改造)。
3)北部物流园区:地址:318国道以北、荆襄高速中路以东区域;占地:60亩;建设期限:近期动工(分期实施)。五个物流中心区:
1)原料物流中心:地址:荆江大堤以南,郢都路与御河路之间的区域;占地:150亩;建设期限:远期(新建)。2)农资物流中心:地址:荆岳铁路与318国道交汇西北;占地:150亩;建设期限:近期(新建)。
3)农产品物流中心:地址:318国道以北,荆襄河以东的区域;占地:600亩;建设期限:正在建设(分期实施)。4)日用工业品物流中心:地址:长港路与豉湖路交叉口西北区域;占地:150亩;建设期限:近期(改造)。
5)工业物流中心:地址:燎原路与江津路交叉口东南区域;占地:200亩;建设期限:近期(改造)。
2、连锁经营项目
1)农家店(生活必需品)全市连锁配送:总投资60亿元(含流动资金),在全市100个乡镇,2400个行政村或建或加盟,发展2500个规范农家店。既把工业品送下乡,又将农副产品送进城,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双向物流。年购销额达150亿元,年利润22亿元,三年收回投资。
2)农资店全市连锁配送:总投资80亿元(含流动资金),在全市100个乡镇,2400个行政村或建或加盟,发展2500个规范农资店。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年购销额达200亿元,年利润20亿元,四年收回投资。
3)机电产品(包括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全市连锁配送:总投资10亿元(含流动资金),在全市100个乡镇,或建或加盟,发展1000个规范机电产品专业店。引入现代物流元素,既经营机电产品,又开展相关服务。年销售额达50亿元,年利润22亿元,三年收回投资。
3、会展中心项目
海子湖荆州(国际)会展中心:集展览、会议、商务、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智能化展馆,位于风光旖旎的海子湖度假区,濒临长湖,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具有举办国际展览、国际国内会议、各种商品展销的功能。总投资25亿元,占地25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面积共可设置近3000 个国际标准展位;拥有5万平方米的室外展览面积。配备有多媒体大屏幕、红外同声传译等现代媒介系统的豪华智能型会议;及多个中小型会议室、洽谈室和贵宾室。1万平方米的中、高档餐厅和快餐厅,可为来宾提供中西式快餐、大型自助餐等多档次及荆楚特色餐饮服务。能实现楼宇控制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和保安监控自动化,拥有先进的网络通讯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展览,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客户关系网。2020 年投入使用。
4、电子商务项目
荆州电子商务中心:总投资4.5亿元,包括专业交易市场交易中心、高度数字化管理的综合仓库、10万平方米的现代物流中心等设施。中心负有建设、营运荆州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重要使命,将围绕我市大通关工程及建设长江经济带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依托计算机网络、数据标准化和流程优化改造等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手段,与口岸查验部门、运输作业单位、中介代理机构、企业、银行等联网,建设现代化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并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商贸、物流以及城市功能紧密联系,通过数据传输与处理,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以达到优化荆州口岸通关环境,提升区域物流业运作水平之目的。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扩大内需,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提供保障。一是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作,构建农村市场销售网络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到2010年,我市新建和改造连锁“农家店”2000家。2009年实现家电产品农村销售额10亿元,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个百分点;二是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培育中心城区和县域中心城镇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发挥其吞吐、聚散和辐射作用,扩大商品购销。2008年,我市规划的二十一世纪物流中心项目已申报成功,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中心已于07年底投入使用,洪湖闵洪水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已投入营运。2010三个项目 15 可实现商品交易额15亿元;三是以长江流域商务协作会为平台,培育荆州地方工业品和农副土特产品的目标市场;四是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改善流通条件,提高流通效率;五是开展“以旧换新”和“以旧售新”业务,促进汽车和耐用消费品消费升级换代;六是拓展新兴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二)加强管理,包括政府对行业的管理,行业组织的内部自律和商业服务业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出台推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办法和意见,鼓励企业做强做大。要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行业自律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业内企业的人、财、物管理要从粗放转向集约,向管理要效益,加快扩大再生产的速度。
(三)加大投入,增强全行业的功能和实力。一是企业自身加大投入,更新改造经营装备,改善企业软硬环境;加强全行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商业服务业;三是各级政府制定针对行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确保企业轻装上阵,加快谋发展的步伐。
(四)制定政策,鼓励出口,提高我市经济外向度。一是优化结构,开拓市场。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拓展新兴市场。组织更多的企业参加国内广交会、华交会等大型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专业博览会,广泛寻求贸易机会。二是培育品牌,扩大效应。引导外贸企业增强创建自主出口品牌意识,把落实商务部 “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政策作为荆州市外贸企业品牌发展的重点,完善出口品牌促进体系。三是积极扶持,谋求发展。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组织外贸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外 经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要实施 “走出去”战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方式,在国内经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多个领域内有所作为。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原材料、半成品出口;积极引导纺织、服装等荆州市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企业设立境外经贸集聚区;把我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蛋糕”做大,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管理,推进外派劳务集中招收制度;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要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加紧构建境外农产品生产和物流基地,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体系。各级政府要辅以相应政策扶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200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