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论文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型期,社会经济在全面发展的时候,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乡村人居环境的矛盾越发严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人居环境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批判的视角阐述现在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得到如何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构建生态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品质。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1.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真正实现社会现代化。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只有农民真正的富裕,我们国家才算真正的富强,因此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举措。我们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资源储备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实在必行,我们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乡村能否美丽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国策,提高节约环保意识,发展低碳经济,创造适宜人们居住的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为生态文明作出贡献。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国内外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现有资料和文献的收集与处理,分析出我们现在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前政策和制度的深刻理解,探讨如何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旨在提出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2.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乡村居住条件分析
(1)住宅建设问题。乡村区域现在的住宅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并且乡村地区的各个方面都缺乏配套的服务设施。有的村镇编制了规划但没有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导致了各功能布局凌乱。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混杂在一起,严重的干扰了居民的生活,难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一味的照搬照抄城市的社区模型,没有联系各个村落的现实情况,导致了乡村的住宅风貌千篇一律,新农村建设的原意被完全扭曲。乡村的原始风貌被钢筋水泥所代替,使乡村没有了乡土气息,不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愿景。由于知识的匮乏,农民缺乏耕地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经常自拆自建房子,盲目的追求房子大而宽,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2)居民用水问题。饮水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大多数乡村没有解决自来水问题。乡村地区的生活用水主要靠雨水,人们为了储存雨水,深挖水井,从而产生了农村的一大特色景观。曾经的水井水质良好,矿物质丰富,可以直接饮用,是村民的健康保障。然而,现在乡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井水经常被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污染,滋生细菌,如果直接饮用威胁到村民的身体健康。(3)人畜混杂问题。广大乡村地区基本都存在牲畜的饲养问题。为了牲畜饲养的方便以及牲畜的安全,牲畜的圈舍都跟居民的住房很近,导致住房附近都是牲畜的粪便,滋生细菌,污染水源,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
2.2生态环境问题
(1)基本无垃圾装置。长期以来,农村的生活垃圾都是随意丢掉。广大的乡村地区基本没有垃圾装置,这种随意倒置垃圾不仅影响了乡村环境的美观,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壤。(2)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残留污染问题。随着农药、化肥的普及,广大乡村地区放弃了以前的绿色肥料,广泛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了土壤的肥力下降。同时蔬菜水果大量的喷洒农药,造成了蔬菜瓜果大量农药的残余,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3)水资源污染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与乡村人居环境息息相关。乡村的生活污水都没有经过处理,随意倾倒,造成了附近的河流和湖泊的污染,造成水体的总磷和总氮超标,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2.3基础设施问题
(1)乡村公路问题。乡村的交通方式主要是公路,但是许多乡村的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很多乡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很窄的道路,这使得乡村与外界的联系不亲密,不能及时的将当地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受道路的影响,城乡统筹一体化很难实现,使得乡村人居环境相对落后。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乡村公路质量低下,经营不到一年,面目全非,破坏十分严重。(2)乡村文化娱乐问题。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的需求至上,需要满足精神文化的要求,乡村地区也是一样,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精神的需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乡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设施基本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文化活动也开展的很少,有也基本是下乡放电影这种很传统的活动,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这种传统的活动已经很难满足村民的要求。目前乡村地区已经有的的文化设施辐射能力低,发挥作用难,导致了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精神文化不够丰富,基本没有任何的娱乐设施。(3)电力问题。由于农村企业的介入,导致农民生活用电不稳定,停电现象严重。一旦出现问题,电力没有保障。(4)网络问题。农村网络覆盖率很低,农民对网络的接触也少,网络知识匮乏,当今互联网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们对于新闻只能通过电视获得,不利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也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2.4乡村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
乡村传统文化之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很多优秀的农耕文化,展现最淳朴的乡风文化越来越少,并且很多优秀文化已经消失,走向了衰亡。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的不仅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多的是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的体现,是华夏文明的代表,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它必须要得到保护。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加上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误解,具有乡村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基本都被钢筋水泥所替代,这与城市无异,我们最美乡村的建设是要去保护它的原真性和传统型,显然是与这个要求相违背的。我们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乡村,我们需要建设原真、淳朴的古村落,这样的村落更让人敬畏。在新形势下,乡村的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我们必须看到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紧迫性。
3.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根据美丽中国的要求,我们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需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要尊重自然,尽可能的还原乡村原始面貌。
3.1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首先,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对每个乡村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可实行的乡村规划,严格按照乡村规划来建设,综合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从而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构建中国美丽乡村。加强村内基础道路的建设,对已经建设好的道路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对正在建设的道路要严格质量,延长村内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建立村内筹资、社会捐助、政府资助相协调的可持续的的管护制度。要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把具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从而保证其完整性。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高乡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其次,推动乡村人口的城市化。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能力的农民搬进城市,在城市定居下来,并为其在城市生存提供帮助和就业指导。
3.2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在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原有生态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让人们获得幸福,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如何促进村名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显得格外的重要。(1)农户与企业相结合。要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同时要加强村名之间的互助,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吸引农户回家就业,避免空心村的恶化和自然村落的消失。(2)因地制宜,发展企业。每个村落都应该挖掘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发展,通过这样,促进村民的就业,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4.结论与讨论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当今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现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是未来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依据,通过对目前我送过人居环境建设现状的描述,发现了一系列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家政策,提出了解决目前人居环境的措施,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没有提出人居环境的评价方法以及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在这个方面存在继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贾向琳,居住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2007(10).
[3]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
[4]骆永明.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状况及防治对策[J].土壤:2006(5).
[5]杜书廷,尚世宇,生态理念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6]胡伟.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J].新农村建设:2010(5).
[7]谢媛字.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南方论刊,2010(5).
第二篇:“生态文明”理念考验未来人居环境建设-建筑规划论文
“生态文明”理念考验未来人居环境建设-建筑建筑规划论
文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类更应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自然界。长期以来,人类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人,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或内在目的,认为自然界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人类,因而导致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缺口非常大,导致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
站在与时俱进的高视点上,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同时实现最少的废物排放,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同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共处的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既包括经济、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协调性,也包括人们对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认识。
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上,主要表现是:建房规模急剧扩大与城市土地资源供给有限的矛盾;追求豪华的建筑与浪费水土和建材等自然资源的矛盾;盲目的房地产建设与毁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矛盾;不合理的建设施工与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住宅和小区选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矛盾;家居建筑设计结构与不合理的装修危害人体健康的矛盾,以及一些高楼建筑设计与建筑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矛盾等等。
应该说,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自然基础,而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后果又会表现在人与人的矛盾上。目前我国房地产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尖锐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在这样的情势下,我国的房地产管理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坚持了这一点,就能够从人与人的关系上协调市场主体企业和国家、购房者的经济利益,大大减少当前存在的许多矛盾,从而容易实现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协调。
此外,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是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工业社会进入到现在的生态社会,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从过去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转变到两者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发展房地产业坚持了这一点,也就能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顺国家、企业和购房者的经济利益,减少当前存在的许多矛盾。并且要看到,在“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关系中,后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协调又是前者“人与人的关系”实现协调的基础。由此,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出的方向,抓住根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同时促进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种关系的和谐,就成为我国改进房地产市场管理和推动其协调运行的正确方向。
“人居环境生态化”指引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新趋势
当前随着世界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建立,在全球范围内,也已经出现了一个日益明显的“经济生态化”发展趋势。它的表现遍及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发展各种“生态产业”,例如“生态工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和进行各种“生态区域”建设,例如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户”;以及生活上的:吃“生态食品”、穿“生态服装”、住“生态住宅”、使用“绿色交通”等。
与此相一致,在人居建设和发展房地产领域,一个“人居环境生态化”的明显发展趋势也已经形成。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绿色住宅”(包括“生态住宅”和“健康住宅”)等建筑形式的出现。目前在我国各地,绿色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已经到处出现,并且正在向着广度和深度继续迅速发展。这一趋势明确地显示了我国和世界房地产的发展走向。它预示着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将向“绿色住宅”的方向倾斜;人民的购房意图和社会福祉将向“绿色住宅”的方向转化,同时发展“绿色住宅”也将是房地产企业的正常、稳定、持续的长远更大市场利益之所在。
国外经验可以给我们以某些借鉴。例如荷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环境和维护人的健康,由政府大力提倡,实行建设“环保屋”计划。屋顶铺草皮,四壁利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给热水,排水管用陶瓷替代塑胶,引雨水冲洗厕所,室内设置湿度、扬尘、化学品、放射性毒素等测量计,建筑材料使用循环再造物质,避免混凝土及乙烯烃等化学材料,符合环保和健康要求。1995年前后荷兰就已经在5个城市推行建设“环保屋”,之后荷兰人住“环保屋”就成为时尚。现在随着更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造价会更低,“环保屋”就更迅速地风行起来。
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政策倾斜将对此提供保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已经使人们明确地看到,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我国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些决定了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具体取向,也决定了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房地产政策必然要向“经济生态化”的方向倾斜。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目前某些不适合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的非正常虚高经济收益将受到抑制,而符合这一需要的正常经济利益,加上国家采取经济手段所给予的经济利益,即持续更大的市场经济利益必将得到实现和保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松霈
第三篇: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刘汉林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
---“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
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
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 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
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 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 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 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
门和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 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 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 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 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 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 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 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 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 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 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 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 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 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 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
第四篇:人居环境论文
广西大学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朱盼飞 1103300108 摘要:
大学校园环境直接或间接在影响着人才培养,因为大学时全日制教育,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的几年中一般都会生活在校园内,校园环境对同学们直接影响了同学的心情,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情进行学习活动,这将导致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方面无法全面。
关键词:学习环境、校园环境、人才培养、环境评价以及改善
引言:本人通过对广西大学的人居环境的整体调查作出分析并提出整改方案,主要调查方向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类。主观评价有对于西大安全、环境、设施、出行、舒适等方面的满意度;客观评价包括安全性、健康性、方便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
正文:
广西大学是一所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设有30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习的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各国留学生和成人教育学历生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广西大学占地面积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湖光潋滟,环境清幽。
然而,作为一个公共型大学,外来人口多,人流量极大,此时整个校园的规划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拿道路规划来说,有效的实现人车分流,既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安静,又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宿舍通风采光的好坏也直接的关系到学生身体健康,良好的朝向能调节学生的心情„„
⑴基础设施:
西大正门,由于正在修建地铁,而且设有公交车站。导致交通极为混乱,小贩众多,环境也因此显得不堪入目。从正门往里看,可以看到综合楼,正门到综合楼之间有一条大道,然而却多为校外人员占用,在校学生并为能够充分的利用其资源。大道的两旁有两条小径,小径旁虽有绿树遮阴却没有良好的供人歇息的石凳之类的公共设施。
校园内部,交叉路口较多,却未见红绿灯,因此经常发生小型车祸,严重影响学生的上下课安全。在安全性能方面,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宿舍偷盗事件,因为大多数在校学生的防盗意识欠缺,以及宿舍楼本身的设施过久,如摄像头之类的监控设备不能配备完全,导致偷盗事件屡屡发生,成为了广大新老学生最为头痛的事。
在校园内,设有校车,路线为正大门——东大门、正大门——行健文理学院以及东大门——行健文理学院,为广大师生的上下课以及出行提供了许多的便利。西大更是拥有医院和广西省内目前最完备的图书馆,和东西两个体育场,让在校学生可以安心的学习并且锻炼生体,生病也能及时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基本设施方面,西大整体来说,方便性和便捷性都已经做的很好,但是在安全、舒适方面仍然需要提高。⑵生态环境:
西大内部设有许多的池塘,绿化率也很高。
但是许多池塘因为清理和水质问题,经过其附近时,经常能闻到臭味和看到污浊的水,滋养了许多的细菌和蚊虫,导致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却成了人们不愿多停留的地方。
绿化率很高,但是却未多设有休憩之处,制约了许多的功能,让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路过,而不能在绿荫之下学习休闲。
因为多数的垃圾箱都设置在宿舍楼的门口不远处,又因为南宁地处赤道附近,夏天极长,导致许多的学生被蚊虫困扰,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上课质量。
综上,西大内部的生态环境大方面上做的不错,然而在管理和小方面上却严重不足,导致许多本来是好的方面也发展成了不足之处。⑶宿舍居住:
宿舍是每个将读大学的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西大的西校园住宿条件却严重偏低,宿舍过于陈旧没有及时翻新,更有6A这种已经很少能见到的宿舍楼存在着,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怨言。
除去6A宿舍外,西校园的1、2、3、4、5栋这些男生宿舍,没有热水供应,虽说南宁地处赤道附近,然而到了冬季夜晚气温也会下降到4、5摄氏度,洗冷水明显过于勉强,造成了许多学生偷用热得快,引起许多的安全问题。宿舍的功能也极为的不全面,没有衣柜,床过窄过短,能存放物品的地方不多,使得宿舍多为混乱不整洁的状态。
宿舍的安全问题有很大的漏洞,如西校园三栋可从宿舍楼后面爬上二楼;宿舍的房门也不够安全,如果一个人在宿舍,根本不敢休息、洗澡或者上厕所„„
对于新建的22栋、23栋那一块宿舍,相比旧宿舍要好些,规格为4人住,但是宿舍内部活动空间过小,通风不好,如果遇上南风天,将会潮湿,从而滋生出许多的细菌,并且衣物得不到干燥宿舍会产生异味,让生活在其中的同学不能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
整体来说,西大的住宿条件应该提高,人的生命活动主要有衣食住行,住得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⑷公用地数量以及规模:
虽然西大的占地面积居全国前列,然而能供大家学习利用的公共空间却显得少了。一般的在校学生都会选择离食堂、宿舍和教学楼近的地方进行公共活动,然而原本为公共活动地带的西苑餐厅旁的空地现在被用作新的新闻楼建设,致使西大仅有的较大的公共活动地区被占用,让学生的许多活动变得局限。
学习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要在于大家的交流以及沟通,大学的学习更是如此,虽然学校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例如自习教室和图书馆,但是这些场所都是非常安静的适合个人学习的地方,不能起到大家共同参与的讨论的目的,这也是西大校园建设的一大漏洞。⑸饮食便利:
西大拥有多个食堂,并且都建立在宿舍附近,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空余时间,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去食堂的路上,食堂都配备有电视,能让大家在学习生活之余了解实事。在西五栋前方更是有著名的“狗洞”,让许多因为专业课作业而经常熬夜的学生能够得到“粮食补助”。“狗洞”也有许多卖水果的地方,供学生选购,出门在外也能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支撑起艰苦的学业。⑹上课便利:
西大因为拥有学生较多,校区也分为东西两个,教学楼也不可避免的多了,为了适应学生的上课,有些教学楼离得过远,然后因为排课问题,经常会出现一节课下课匆匆忙忙赶到下一节课的上课地点就已经上课了,这回让许多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听不进课,影响整体上课的质量,如若有些慢一些的学生更是容易迟到。
因为上课赶得匆忙又会出现飙车现象,使得校园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综合以上6个方面,①应该加强多外来人口的控制力度以及对西大校门口的摊贩和交通的管理;②加大对池塘的资金投入,改善水质以及专门请人进行定期管理,让西大校内环境得到整体的提高;③对宿舍进行更新和修缮,例如6A此类宿舍应提早更换,过于老旧,存在太多安全隐患,可适当提高住宿费,相信同学们不会有太多怨言;④相对公共用地问题,更好解决,对一些较大的、利用率小的空地进行一点的围合,并进行一定的宣传和修饰,设置多谢休憩的座椅等设施,相信会有很多的同学愿意去到这些地方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⑤对于饮食方面,西大做的很好,只要加强对“狗洞”安全卫生的监管,相信同学们会有在家的感觉;⑥上课便利,希望校方能在排课以及宿舍安排方面进行一定的征询和调查,然后再进行排课,相信这样会让同学们拥有充裕的时间,及时抵达课堂调整为最佳状态进行学习。
试想,如果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的是一片垃圾或者一堵肮脏的墙,你的心情如何?要是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的是一片绿绿的树林,树下是一排排凳子,凳子上坐着或看书或交流的同学,那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结论:虽然西大的人居环境依然有着许多许多的不足,如校门口交通过于混乱,离市区较远,校园内部安全隐患较多,生态环境有待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也拥有着很多的优秀之处,如校内设有校车,食堂方面供应充足,设有校医院、体育场等。当我们在学习时,分不清是室内还是室外,因为空气都是那样的清新„„学习了一天了,去操场跑几圈,在足球场翻几个跟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参考文献 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⒉《人居环境》范祥清刘少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⒊《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翟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⒋《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 李晖 李志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⒌《人居环境学》 安光义 王桂霞 韩建民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⒍《心理学实验与生活》 曾美英 曼宁 毛荣健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⒎《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孙平华新 柏益尧 科学出版社,2010
⒏《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 周长城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⒐《生活质量》 叶兆言
文汇出版社,2006
⒑《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 刘君卓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针对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户外人居环境
土木学院是西大创建最早的工科类学院,拥有计算理学和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学院拥有一栋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中心占地达60亩,实验室建筑总面积1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结构损伤断裂破坏及耐久性研究、岩土工程环境模拟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减灾防灾研究等大型、高水平科研平台,水利水电实验研究基地为我国高校中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之一。
因为大学除了专业课外,其他课程都为流动教室,同学们自主选课,因此一个班的同学可能也就上专业课时能接触到,其他时间接触相对少了许多,所以我觉得除了多个研究所和教学所需的地方外,应该设立一个较大的活动中心,供同学进行娱乐、学习交流、运动。
整改图如下:
第五篇: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 刘汉林 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