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专题片解说词终稿
绘山水画卷 做生态文章
——广安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纪实
广安,一片碧水浸润的土地。位于四川东部、华蓥山脉中段,南邻重庆市。1993年设立地区,1998年撤地设市,辖广安区、武胜县、岳池县、邻水县,代管华蓥市,幅员6344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
广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记载的文明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嘉陵江、渠江浸润着这片沃土,以其独特优势培育了广安细腻温婉、精致灵动的人文性格,孕育了辉煌的巴蜀文明,诞生了朴素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今天的广安,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保护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级文明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殊荣。一座巴蜀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宜居创业新城正在快速崛起!在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实践中,广安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和理念,瞄准生态强市目标,书写着生态发展的崭新乐章。
【生态规划篇】
以人为本,惠民富民,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生态市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立“伟人故里,生态广安;川东北生态屏障及特色旅游区”的战略,广安人在厚重的历史文化熏陶下,开始了对生态文明的新追求,掀起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新热潮。
编制《广安生态市建设规划》,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和部门,形成了政府部署、部门联动,上下同心、全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委确立了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支撑体系等五大建设领域,开展生态农业、工业生态化、生态文化旅游业、自然资源生态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生态保障体系七大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城乡形态优美、产业支撑有力、功能配套完善、体制机制顺畅,充满生机活力的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区,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篇】
近十年来,是广安建市以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最多、成效最明显的时期,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绿色工程、清洁工程、家园工程等,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
投入3亿多元先后建立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污水收集处理网络,实现了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7万吨。建起了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站,设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了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快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投资7000万元铺设管网,用户近9万户,天然气年用量达2900万方。
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实施城市亮化黑化美化,着力公用设施建设,多层次、多格调、各具特色的城市绿色走廊,(字幕)广安城区黑化面积23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路近30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达到790.4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8平方米,城市面貌、品位大力提升,营造了清新宜人的人居生态环境。
在梯次拓展而日趋清晰的城市生态景观轮廓线内,思源大道、思源广场、渠江公园、西溪河公园、神龙山公园等7个城市景观,以及城市雕塑16组,街头绿地游园26处。绿色社区、生态小区和绿色学校荡漾着生态文明的时代风尚。一抹抹绿色伴随着宽阔的道路延伸,一块块绿地在道路旁铺展,在楼宇间漫延。
【农村生态篇】
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将环保工作重心逐步向农村下移,增加生态建设补助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在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基层创建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优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字幕)全市共成功创建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小区23个,生态村65个,绿色学校142个(其中邻水二中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7个,生态家园301个。
紧紧抓住中低产田土改造,不断改善耕作条件。(字幕)近几年来,共投入资金25102万元,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61万亩,改造坡薄地砌筑地埂236360条19239千米,新建机耕路43条79千米、田间道路1166条458千米。新建排灌结合渠926条924千米,建“三池”及塘堰260665口439万方,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实施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工程,抓好农村沼气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7949口,推广沼液综合利用52万亩,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生态公益造林,(字幕)全市完成成片造林182.3万亩(退耕还林53.4亩)、四旁零星植树52万亩,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2.4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135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30.8%。科学规划水利建设,合理划定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综合利用有限水资源并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40%。广安区、岳池县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岳池县魏家沟、广安区会龙河和蒙溪河3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小流域”,广安市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规范化建设示范市”。
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桔秆还田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字幕)实施稻田保护性耕作13.28万亩,配方施肥116.67万亩,增施微肥38.36万亩,桔秆还田31.0万亩。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建成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30万亩,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9个。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示范区,建成生态示范区及试点区6个,初步形成岳池农家文化旅游带、武胜农业旅游示范区。邻水县甜橙基地、华蓥市黄花梨基地等生态观光农业已显现吸引力,其中黄花梨基地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市建立了119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开展红层找水,发展一户一口自来水井,人民群众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活动,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硬化、油化道路,修建便民路,农村公路里长达7408公里,通畅率48.82%。积极整治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探索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创新实践,小桥流水,碧水青山,到处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工业生态篇】
市委、政府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全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力争使全市经济在高速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狠抓循环经济建设。打造 “一带四点”的发展格局,广安前锋循环经济示范带,邻水、华蓥、武胜、岳池四个工业增长极,共有六个工业园区。
在企业、在园区,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芳草如织。六大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化工、设备制造、食品饮料、医药为主导产业,强势推进项目聚集,不断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工业园。
狠抓污染物减排,严格准入控制增量,调整结构削减存量,大力开展化工、建材、煤炭、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专项整治,十年来,限期治理重点工业企业累计188家,关停并转“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上千家。
【生态文化篇】
按照“保护、发展、美化”的方针,对邓小平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多处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恢复,经中央批准新建了故居陈列馆、邓小平铜像广场,精心培植各种花草树木,一个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展现在世人面前。2004年,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邓小平故居、邓小平纪念馆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思源大道典雅气派,街中心有广能、华电、金融等广场;大道两侧高楼林立,商贸活跃。思源广场是广安城中最大的纪念和休闲广场,以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思想创意铸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宝鼎屹立于广场北端的平台之上,古朴凝重,气势磅礴。迷人的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美不胜收,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选择。
萃屏山是广安十六景之一,现已建成萃屏公园,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园名。神龙山位于城南新区城郊,根据古代巴国遗址记载,现已建成神龙山巴人古堡风景区。
华蓥山石林景区、邻水大峡谷、岳池翠湖、华蓥仙鹤洞、武胜宝箴塞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风景区各具特色,石林景区以秀丽的喀斯特石林、天坑、溶洞景观为代表,以石奇树怪而闻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翠湖以山色青翠而得名,却非翠字能写尽,其四季风光,各有奇观,美景应时而变。仙鹤洞风景区位于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宝鼎山脚,占地10000余亩,集山高、岩危、水急、洞奇于一体,属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宝箴塞位于武胜县农林乡方家沟村,依山而建,闽南团城建筑风格,有江南民居特色,房屋设计精巧,重叠有序,古色古香,独具特色。
围绕小平故里核心景区,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形成一个方圆29平方公里的 “乡村旅游圈”。牌坊村于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金狮山庄被市旅游局评定为“二星级农家乐”,天赐园成为东环线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全市旅游年接待游客85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58亿元。
广安民俗文化繁荣,岳池灯戏是源于川东北的地方剧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创建并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坐歌堂是广安山区乡村古老的风俗,滑杆抬幺妹在华蓥山区已流传100多年,云童舞在华蓥山区已流传1200多年。
【结束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生态建设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社区还是企业,“创绿色广安,建生态家园”已成为全市人民共同的心声。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广安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建设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同频共振,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和谐的目标合拍相应。
新广安,新征程,如今的广安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以“智慧诚信、追求卓越”的情怀,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胆魄,朝向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社会日臻和谐的目标奋力前行,全面开创健康、富裕、和谐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
第二篇:清除“白色污染”,进一步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
1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用残膜污染专项整治活动正式发动,将经过农用残膜交旧领新、给予机械化收回残膜的农户必定补助等方法,进步农用残膜收回利用率,铲除“白色污染”,进一步改进生态与人居环境。废品处理
据自治区农牧厅巡视员马明介绍,这些年,宁夏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不只大幅度进步了粮食产连还有用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但是,跟着农膜运用量逐步增大,“白色污染”疑问也日趋严重。据统计,宁夏每年地膜覆盖栽培近400万亩,各种农用地膜运用总量2.5万吨,相应发生废旧地膜约2万吨。
为处置这一疑问,宁夏将在覆膜面积较大的城镇建立收回网点,便利农人就近交售残膜或进行残膜交旧领新;一起,引入、扶持残膜加工公司,对收回的残膜进行加工和无害化处置,避免田间地头呈现随意燃烧、填埋等二次污染,逐步形成农膜运用、收回、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此外,宁夏还将加强源头办理,出台方针一致运用早春覆膜厚度0.010毫米、秋季覆膜0.012毫米抗拉强度性能指标好的地膜,制止公司出产、农人运用厚度小于0.010毫米,耐候期小于6个月的农用地膜。
“在农用残膜污染整治中,残膜收回机械化是进步残膜收回率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公司、农户都积极参与进来,宁夏将对农机协作安排置办残膜收回机械,残膜机械化收回作业,机械化收回残膜的农户给予必定补助。”自治区农牧厅农业机械化办理局局长王林说。
依照“田间地头无暴露残膜,村庄林带无飘挂残膜”的作业方针,到今年底,宁夏将在运用农膜较多的中南部地区完成县(区)有加工公司,乡(镇)有收回网点,乡(村)有残膜收回机械协作安排,农用残膜收回利用率到达80%以上。香港电子废品回收
第三篇: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 刘汉林 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
第四篇: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刘汉林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
---“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
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
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 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
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 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 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 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
门和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 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 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 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 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 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 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 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 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 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 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 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 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 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 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解说词
潮泉镇路线及情况介绍:
一、路线:
由南大门牌坊进入潮泉镇(韩国工业园简介)——潮汶路铁路桥北(潮泉社区简介)——镇政府驻地(小城镇建设简介)——旅游大道(道路及金鲁蒙金银花基地情况)——进入柳沟村(柳沟社区建设)——柳沟村委向东(翦云山景区简介)——7450工厂(中资颐年山庄项目情况)——环山路(潮泉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孙楼村(设施大樱桃及林果生产情况)
二、情况介绍:
1、韩国工业园:位于前方右手边的是总投资3.6亿元的韩国工业园项目。该项目是我市定向规划的韩资企业集聚区,也是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重工的产业延伸配套基地。整个园区占地217亩,总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车间3万平方米。已进驻韩国现代、松斋、圣美、JW机电、宝星机电5家韩资企业,主要生产工程机械、汽车的相关零部件。生产设备及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圣美公司自去年8月试生产以来,已生产工程机械驾驶室2000多台,实现产值4000万元;松斋公司今年又购进数控加工中心,建成挖掘机结构件生产线;JW机电、宝星机电两家公司新建车间8000平米,建成了国内较先进的挖掘机动臂生产及自动酸洗、喷涂生产线。整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4000万元。
2、潮泉社区:潮泉社区规划占地5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居民楼87栋,安置居民3000户。其中一期工程已完成9栋,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306户。二期工程计划建设11栋,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安置居民360户。该社区按照“生态文明”社区的总体要求,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建设标准,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并将民意贯穿社区建设全过程,每项政策、每个步骤,都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做到让群众“知情选择”,努力使群众顺心、安心、舒心、放心。
3、城镇建设:作为我市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试点乡镇,潮泉镇把抓好四化两处理工作作为提升形象、扮靓小城镇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投资200多万元,在韩国工业园和潮汶路沿线绿化3.4万平方米,种植各类苗木1.5万余株,在驻地老泰临路沿线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万余株,打造了高标准、永久性绿化景观。特别是投资150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高标准的垃圾压缩站,购置了摆臂车和密封车。每个村建立一处垃圾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模式,始终保持了镇村环境的整洁卫生。
4、旅游大道:旅游大道自2010年5月开始建设,总投资580万元,全长3公里,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位于路东侧的是金鲁蒙生态示范园,以中药材金银花种植为主,引进了“蒙花一号”、“九丰一号”、“蒙山红”等优良金银花品种,将逐步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科技示范、产供销于一体 的综合基地。
旅游大道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改善了交通设施条件,尤其是打通了镇区到旅游景区的快速通道,对整个旅游开发及镇区东部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又在总长10公里的旅游大道和老泰临路道路两侧,共栽植了金银花4万余株,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打造了金花银海的特色路域景观。
5、柳沟社区:柳沟社区是我市确定的20个示范社区、2个低碳社区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把生态文明村创建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把社区作为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旅游发展的总体框架统筹规划,着力推进生态化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计划新建居民楼36栋、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力争2-3年内全面建成可容纳3000户群众居住的低碳环保新型社区。目前已建成小康楼住宅4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安置村民96户。建成了“六室一房”的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先后开通8米以上的街道16条,村内巷道32条,硬化主街道12公里,主次街道全部都修建了排水沟并安装了高标准路灯50盏。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街心公园和6处文明角,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6、翦云山风景区:投资5.5亿元的翦云山景区开发项目,由山东傲饰置业公司投资兴建,目前已完成综合服务区游客接待中心、碧水度假区演艺广场建设及肥子鼎安装、养
生康体区3公里进山水系和8公里台阶石、文化体验区20余处景点建设,五星级商务会所及分时度假样板区11月份开工。景区去年通过了国家旅游局3A级验收,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利税3000万元。
7、中资颐年山庄项目:位于前方右手边的是泰山中资颐年山庄项目,总规划面积327亩,主要建设托老、疗养、会议、接待、生态乐园、餐饮及娱乐等设施,建设成为以老人疗养休闲为主体,集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培训服务、餐饮为一体的特大型生态疗养、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目前,原7450工厂437户职工已全部完成搬迁,项目整体规划已由中国建筑北京设计院、山东博远建筑设计公司等设计单位完成,中国诚通资产管理公司已与中铁22局及山东高速等单位签订意向,预计明年初动工建设。
8、(环山路)全镇经济林产业发展:近年来,潮泉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镇,建设美好新潮泉”的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村环境优美宜居、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富民增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前提和基础,着力培育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实施了农业观光园区建设的“553”工程,即打造白窑北、孙楼林下、卧猫岭、擒马岭、缚龙沟五大金 4
银花观光基地,孙楼大樱桃、柳沟板栗核桃、上寨数字化苹果、张庄高光效苹果、黑山韩国红玉苹果等五大果品采摘基地,以及柳沟种禽、黑山三黑特色养殖、上寨白羽王鸽三大生态养殖基地。目前,全镇已拥有上寨牌苹果,孙楼牌、大王牌大樱桃、核桃,柳沟牌板栗、茶叶,黑山“三黑”、上寨白羽王鸽,泰泉、孤山牌山鸡蛋等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
在特色产业培植上,按照“东部堰边、中部连片、西部林下”的原则,灵活采取实园、堰边、路旁、林下等多种栽培模式,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东部柳沟村利用地堰新栽植金银花45公里、6万余株,中部下寨、上寨、张庄、大王等村,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或承包大户,先后发展了金鲁蒙、金地、荣强等金银花种植基地,西部孙楼村则采取林下间作模式,发展金银花1600亩。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金银花7800多亩,力争年底突破一万亩,明年达到两万亩,全力打造泰安金银花第一镇。
9、孙楼村产业发展:孙楼村干部群众持续实干大干,治山兴林搞开发,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目前,全村共有大樱桃面积1400亩,核桃面积2600亩,金银花种植面积1600亩。去年,全村林果业总收入达到1250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成了名副其实的林果专业村。在大樱桃发展上,孙楼村把发展设施樱桃作为产业升级的用力点,按照设施樱桃的建设要求,新调出300多亩地,统一接穗,进行树种结构改造,突出抓好
设施樱桃的扩面推广,收入是露天樱桃的4倍。孙楼村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观光路两侧核桃树下,发展林下金银花 1600亩,创新了金银花栽培模式,带动了全镇的林下经济推广。目前,金银花长势良好,预计亩增效益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