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韵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评析>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常识>
体裁:诗
类别:七言律句
年代:中唐
作者:刘禹锡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抔,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低。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8)到:到达
(9)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作者简介】:刘禹锡简介
【朗读节奏划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翻译】: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翻译二】: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在线朗读】:
【简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第二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及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第三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韵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评析>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常识>
体裁:诗
类别:七言律句
年代:中唐
作者:刘禹锡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抔,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低。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8)到:到达
(9)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第四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案
课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主备 万芬芬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词主要内容,熟读并背诵。
2、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感悟作者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体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
【预习·交流】
1、走进作者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诗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与白居易齐名,并称为“刘白”;与柳宗元并称为“刘柳”。其诗精练含蓄,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背景透视(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节奏划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自学·合作】
1、用自己的话描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教学反思: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研读·赏析】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形成鲜明对比。有感情诵读,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巩固·拓展】
1、积累运用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拓展延伸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词语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旧时】晋代。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雀桥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B颔联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极力渲染乌衣巷没落荒凉的气氛,传达出一种感伤没落、恋旧的情绪。C“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D通过“王谢堂”与“百姓家”的对比,亦即老屋易主,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变迁。然而又不直说老屋易主,倒说燕子改换门庭,语意隽永,耐人吟咏。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第五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单位:吴桥县水波中学姓名:赵金玲
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河大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酬和诗,诗中刘禹锡回顾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经历,并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抒写了自己在这特定的环境中的感情,虽充满悲凉却不悲观。同时,也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完了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后,已经接触过了刘禹锡这个人物,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了十首律诗了,对律诗的结构、韵律及朗读节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这首诗的学习,把握节奏,准确朗读上不是问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阅历较浅,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涵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豁达大度的情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并背诵,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诗歌教学强调的是把握诗的意象,进而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因此我把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定为一个目标。它也是我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诗歌学习要了解诗词的意蕴,还需进一步的探究,即评词品“味”,对诗词中的美词佳句作深入的赏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丰富内涵。因此我确定了赏析诗歌名句为第二个目标。它也是教学安排中的一个难点。同时这首诗中作者的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这首诗的核心,为此确定了我教学的第三个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及课时安排:
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想象入境法、联系扩充法。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学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整首诗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共包括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简介诗歌背景。
1、导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一位
大师,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一位文豪,他历经二十三年的贬谪,依然壮志不倒,笑傲江湖。他就是不服输,不言败的乐观勇士—刘禹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简介作者及背景
3、解题: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在这一环节中,导入语的设计力求简洁直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个导入语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对下一环节读懂诗歌起到一定的作用。简介写作背景,是本课教学中必要的一个环节,否则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就不易被理解。这一环节,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二环节:朗读感知大意
1、一读:解决字音
2、二读:划分节奏?找出诗的韵脚,试读一读。
3、三读:把握语气、语调,试一试。
4、四读:男女生赛读,读准、读熟
(这一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朗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采用不同形式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以读促知,以读促学。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也为背诵做铺垫。第三环节:译诗解说内容。
1、结合文下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勾画出不懂的地方。
2、小组内讨论难懂的地方。
重点词:酬乐天见赠巴山楚水弃置身闻笛赋翻烂柯人 侧畔歌一曲长精神
3、你能说出诗歌大意吗?(课件)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赋啊,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4、小结:“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是
1.释字,扩充。2.解说诗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破解文言词语,了解诗歌的大意,弄清楚诗人的坎坷遭遇,及他的人生感受,把握诗人的精神追求,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感情做铺垫。同时,明确译诗解说内容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环节: 吟诵传情达意
1、请从首联中找出诗人有过怎样的遭遇?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我们应该读出——之情,试读。(悲愤)
2、再读颔联,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暮年返乡有何感受?我们该读出——感情?(悲凉)学生试读
3读颈联,诗人情感有何变化?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我们该用什么调子读?试一试。
4、读尾联,说一说诗人对朋友表明了怎样的人生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要读的高亢激昂),试一试。
5、听录音,学生试读,并展示吟诵全诗。
6、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7、小结:(课件展示)怎样用“吟诵传情达意”呢?
①深刻理解作品。②酝酿情感。③把握节奏。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词间蕴含着幽微意蕴,跳荡着节奏张力。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然后再次回归诵读,读出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同时把对诗句的理解转化为有声的朗读传达出来,为赏析名句做准备。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吟诵,也时刻注意方法的积累归纳,以便于实现由指导学生朗读到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的吟诵的飞跃。)
第五环节、评说深入赏析
1、用评说深入赏析”,就是给诗写诗句赏析,请看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赏析。(课件展示。)
①炼字:“暗”字,突出了柳树的茂密,树荫的浓郁;一个“明”字,则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媚和娇艳。这一“暗”一“明”别具一格地描绘了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②情感:同时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的喜爱之情。③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写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
⑴.诗意解析。⑵字词品味。⑶情感体会。⑷修辞手法。
3、请大家自选角度,赏析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上一环节的吟诵传情达意。学生在把握全诗的情感的同时,对诗句的理解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我又设计了联系旧知,举了赏析名句的例子,再次明确了赏析的方法,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为学生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扫除了障碍,搭建了平台。)
第六环节:抒情表达感受
(课件展示。)
1、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是刘禹锡面对坎坷人生不服输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请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读出了你不幸的遭遇,悲愤的心情,试问人生又有多少二十三年?我为你鸣不平!
(课件展示。)
2、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预设①: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我读到了您思念故友的悲痛,也读出了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你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悲凉心情。预设②: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历经坎坷,可是您却毫不沉沦,仍然怀抱希望,我读出了你的豁达大度和积极乐观,你是我的人生榜样。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让学生宏观的把握全诗,在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感人力量,学习诗人面对坎坷,永不言败的精神,做生活的强者。)
附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长期遭贬
————辛酸、愤懑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怀恋、怅惘
世事变迁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展望未来
————豁达、进取
感叹身世
感谢赠言
————积极、昂扬
振作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增强语文教学中直观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整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这样显示了这首诗的主要内涵,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把握。)
小结:这首诗跌宕有致、意趣盎然,借景物表明哲理,寓哲理于事物之中,这也是刘禹锡诗歌的一个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朗读感知大意、译诗解说内容、吟诵传情达意、评说深入赏析、抒情表达感受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感知情感、感受精神,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