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书笔记(通用)(合集五篇)

时间:2020-11-18 10: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说》读书笔记(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说》读书笔记(通用)》。

第一篇:《白说》读书笔记(通用)

《白说》读书笔记(通用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说》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说》读书笔记1

“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可反过来想想,不说白不说。”知名新闻人白岩松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这倒是也很好的解读了本书的题目《白说》。真的是白说吗?作为入行多年的资深新闻人,白岩松向来都是以能说而著称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道出了“多说固然危险,但沉默更加危险”的内心感言,让人不禁对新闻工作者有了重新的认识。看了这本书,我也不禁对自己从事的收费站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要敢说、要会说。

要敢说,这是义务所在、职责所在。新闻人要敢说,这是肩负着实现大众知情权的重任。我们要敢说,是出于对提升工作质量和使命职责的考虑,是在发现同事有违规违纪行为之后善意提醒纠正,是在发现司机有逃漏费行为时大胆指出制止。

敢不敢说,更多的是体现了身为高速公路工作者的态度和信念。作为一名党员,接受过党的教育和国家栽培的,理应对不文明、不正当、不合法的现象和行为拿出坚定的态度。大胆去说,保证通行费足额征收,这是我们的义务所在,职责所在。

要会说,这是技巧所在、方法所在。人们常说,对人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意气用事、盲目蛮干。比如和司机师傅的沟通,即便对方有错在身,也不必得理不饶人,善待司乘,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法依规处理,更重要的是让对方真正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再比如同事之间性格不合、有误会,我们也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换位思考,善待同事,不用侮辱性的、挑衅性的语言来攻击别人。

有技巧、有方法的表达,往往能促进事情往好的一方面发展。从在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为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负责,如果不讲究方法,想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失去了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成熟的收费班长的水准和操守。

沉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敢于去说就是一种进步,而有方法、有技巧的去说就更是难得。无论是治理不法司机偷逃费工作需要考虑;还是从同事之间交流经验方法,沟通感情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敢说、会说的人。

《白说》读书笔记2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

“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虽说这是作者白岩松对作品的谦虚,但作为新闻媒体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绝对是当下中国的现状——不管你是谁,你说了什么,都有人会持怀疑态度,大多数,都会。

就拿“罗一笑”来说吧,应该是近些天的事,可怜的小女孩罗一笑,患上了绝症血癌,她的父亲罗尔就在微信上众筹,话说罗尔好像是个编辑,当然很能写,再说女儿的病,做父亲的,悲伤也是真情流露,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打赏很快到了两百多万,这事本来就这么完了,但不,随后就有“热心喷子”和“医学专家”来挑刺找茬了“这臭不要脸的骗子深圳几套房呢”、“这病撑死两万”。绝症,两万就能给你治疗,两亿也未必能挽回一个生命。不管这病要多少钱治,这都不叫骗,这都是自愿的,除非他女儿没得病,这叫骗。就这几天吧,罗一笑死了,捐献了眼角膜、遗体。说句没良心的话,亏是死了,捐了眼角膜,证明了清白。其实证明清白本身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如果这件事一直是以一个骗局存在下去,以后,还会有人为更多的“罗一笑”出钱帮助吗?宁愿它是假的,为骗子“捐”个10块钱,也不能让真的,可怜的人在骗局的阴影里挣扎着无助的死去。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最直观的方面,真假难分,怀疑是有必要的。记得,那张表格试卷上有一题,“网民认为网上说真话的重要性”竟然有80%的人认为“不重要”或“无所谓”。

这是最简单的,没什么好讲。深点层面的,中国人不信仰,大多数,我说的信仰和白岩松说的一样,不一定要信什么牛鬼蛇神,有的时候你信这些神啊菩萨的也没用,只要你是为了利益而信仰的,你对他们没有敬畏之心,而是把他们当交易对象“我给你烧香,你给我保佑”那就废了,甭管你信的是谁。像白岩松说的信仰甚至可以是音乐,“总有一些时候当我们听到一段旋律,会感慨世界也不是那么糟糕”。信仰,就是那么回事。白岩松的信仰,是新闻。

“没信仰的人不会想活着,因为他的生活没意义。”“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两句话好像都对,但很矛盾,我可没见到过中国人集体跳楼。其实中国人不是不信仰,我们信仰利益,这不是钱什么的利益,而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利益——人自己的快乐,任何以自己为中心的信仰都是虚无的,人本身需要信仰来维持精神上的需求,你却信仰人,这不就和某个邪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吗?当然,夸张了。中国人不还活得好好的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还受点儒、法、墨、道的影响,知道点基本做人原则,再加上人对幸福快乐的追求本身没错,前提是你对幸福快乐的定义是可以有的,或者说就算你的定义不对,你的追求能在道德面前让步,这也行。

说这么多,还没说做事没原则,喜欢疑神疑鬼和信仰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血战钢锯岭》里的医疗兵多斯,在大部队撤回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冒着日本人的枪林弹雨救下了72人,这和抗日神剧不一样,这儿的子弹是会杀人的,这里的日本人不是智障,这是真正的战争,他始终想着再救一个“save one more!”,他从不怀疑,这是对的,为什么这么坚定?因为这是上帝跟他说的。

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疑,中国人,缺。对于信仰的话,不会有人因为我说了就怎样。说了也是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白说》读书笔记3

寒假期间,正好有充足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茗婉书吧”再次发起读书活动,和喜爱读书的书友们一起共读了《白说》这本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书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让我们跟随着音乐和书友们的“读后感言”走进这本书的内心世界。

关于“白说”。《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关于“幸福”。幸福能够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书中白岩松提到幸福和人、国家、信仰都有关。别人对你的一番言语或者评价可能就会改变你幸福的心态。国家政策制度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你对幸福的感受。信仰更是能够改变一个人对幸福的明白,大多数人的信仰都是人民币,人民币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有属于自己的其他信仰,你就会有一种属于你的另一种幸福。其实在作者看来,幸福不仅仅仅和人、国家、信仰有关,还和每个人的价值观、心态、性格都有关。

关于“失败”。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看完《白说》这本书,作者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同。作为一个文字的传递者,他没有隐藏自己,而是将生活中许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揭示出来。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由许多失败积累而来的,而我还比较满足于现在的生活。通过失败,我们会往更深处去思考自己,由此得出来的结论或思考总比顺畅时的感受要深得多。读大学时我经常有这种感受,但现在不常有了。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失败所带来的迷茫与痛苦,因为它又在警示自己:你成长的机会又到了!

《白说》读书笔记4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白说》读书笔记5

还记得几年前读了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感觉他写的文字就像他做的节目一样,直抵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一些思考。所以挺喜欢他的书,最近阅读了他的新作《白说》一书,我对作者又有了一种认识。书中秉承了主持节目的风格,充满了睿智,以其凌厉且平实的笔锋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印象最深的是其在汶川地震灾区时的直播,朗诵了一首诗《生死不离》,并用《德意志安魂曲》配乐,白岩松称之为‘莫名其妙觉得它对’,归纳出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白岩松的书中文字处处有这样的妙句,读后受益颇深。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时自己也在想,我用什么塑造学生的灵魂了?还是应该就像白岩松在书中说的那样“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我们教育者应该有的信心和力量去塑造人?我也并不相信世界上的哪一本书能一下子改变你的人生态度或者轨迹,但是我却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能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我想这就是阅读的意义,也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读完《白说》,觉得白岩松并没有“白说”。金句层出不穷,比如“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等。书里的内容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位媒体评论员的思想性。虽然白岩松自己说“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可他却说得乐此不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担当。尤其欣赏的是他在书的封皮上写的一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很平淡的话,却掷地有声,他的责任感,他的作为新闻人的担当无不令人佩服。

他文字背后有时间的沉淀和文化人的隐忧。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像小说的番外一样,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白说》,真不会白说,总会有那么一些文字打动你。

每次读白岩松老师的书都会觉得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在这个浮夸的社会当中,人们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而变得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白岩松老师总会通过亲力亲为给我们指引方向。《白说》亦然如此。它集中了白岩松老师近几年在不同场合的讲座,通过后期对内容的重新编排使得文章逻辑更清晰,语言更“白岩松”,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从《白说》中可以看出,老练睿智果敢的白岩松,依然坚持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著作发声,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但“不说,白不说”。单凭这份气概和气度,足以令人钦佩。而作为一个普通人,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了一位好友,带给我们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现实中,寻找一点生之哲理,活之泰然的勇气和信心。

这次全国职工读书活动让我结识这本书,书只读了三分之一,但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让人无法不喜欢,欲罢不能,继续读之。

第二篇:《白说》读书笔记

《白说》读书笔记1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去图书馆还书。我们还借了12本书,爸爸还给我找了一套曹文轩和黄蓓佳的书。

我一回来就拿了一本《白说》看了起来,这本书里说的白棉花可不是真的棉花,是一顶白色的降落伞。

这本书里讲的是克俭和一个美国人杰克,但是克俭他们把杰克听成“夹克”了,所以他们都叫他夹克。杰克受伤了,克俭和小伙伴们一起照顾杰克。杰克不会说中国话,克俭他们每次和他说话都是用画画来表示,有一次,克俭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碗,还在碗边上画了杰克,杰克一看就明白了,是克俭叫他去吃饭。还有一次,克俭和姐姐去给杰克买药,在路上他们到了一座城,门前有一个守卫说要检查他们的包袱,姐姐沉着地说:“哎呦,大哥你也闻到了我娘做的红枣糕啊,我娘做的红枣糕呀,可香了,走出三米都能闻得到。”说完,姐姐在包袱里掏来掏去,掏出了一块红枣糕给守卫,姐姐很平安地走出了城。他们去河边挖芦苇,还差点挨了枪子呢。

后来杰克的伤快好了的时候,来了一个人,通知杰克还要去开飞机,打日本兵。克俭听了很难过:“我说什么也不要让他走。”说完就伤心地跑开了。但最后杰克还是走了。

这本书很好看,克俭他们机智勇敢,热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白说》读书笔记2

今天已经是读书的第十三天了,这十三天里,看似短暂,但坚持下来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刚开始读书,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督促自己的好平台。

但渐渐的,我把由督促变为了约束,因为在工作下班后、同事聚会后、出游玩耍后……真的想躺在家里歇一歇,让我拿起书去阅读,并写下感想,真的如同吃饱饭让我去跑步一般。所以这十三天里我有好几次想要放弃。今天读到“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让我再次思考阅读的目的,再次重新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我重新思考了我为什么阅读,难道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吗?不是的,最初激情澎湃的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求知益智、为了修身养性、为了在生命和灵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坦然。

因为我相信,读书是一件有益于我的事情,更多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的进步而阅读。那么接下来,即使工作与生活依然忙碌,也要坚持读书,哪怕只是一段,细细品读后,写下感想,那么也是点滴的进步与提高,就没有辜负我们这个平台,就没有辜负自己的光阴。也希望大家继续阅读,不要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白说》读书笔记3

开始翻阅这本书,是源于对白岩松的个人人气,还有书名比较奇怪。

《白说》是白岩松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过去和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青春、幸福、信仰,在热烈的掌声中,央视第一评论员登上了属于他的演讲舞台。对白岩松本书的观点有两个想特别聊一聊的点,也是非常贴近身边的所思所想所做。

其一,媒体人的责任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其二,“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爱,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的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白岩松的“白说”,终究不会白说!

《白说》读书笔记4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自从掀起大学习热潮后,大家借阅图书量突飞猛进,整个站区都充满了读书的氛围,看书成了收费员们闲暇时的小甜点,大家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我当然也不甘落后,其中白岩松写的《白说》一书深深吸引了我,白岩松大家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对他的认知仅限于他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被所有的荣誉和光环包围着,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但当我读书以后,对他的认知逐渐清晰,他是一位喜欢古典音乐、喜欢足球也爱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说敢做、坚持运动、并兼职大学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书中说道:“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白岩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证实了这一点,他大学刚毕业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但报道的那天却被通知:“对不起,你的关系已经被退回广播学院了,我们不要你了”,对于当时只有21岁的他,遭受如此打击之后,不是用冲动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冷静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一年以后,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换来在《中国广播报》和一群中老年人排节目表的工作,他又选择用冷静的态度去面对此时的不如意,正是由于他的这份冷静,才有后来的成功,他始终坚信失败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很快,他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编辑、业务骨干,有了此后所有的成就。

每届“感动青银”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经受了苦难和挫折,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勇于面对失败并要战胜它,同志们大胆向前,用我们的热情去为高速事业做贡献。

《白说》读书笔记5

如今,初入大学的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轰轰烈烈的、是肆意妄为的、是不平淡的,但也许大学生活可能就是三点一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烈。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有5%是幸福,有5%是艰难,剩下的90%都是平淡,但往往聪明的人懂得把剩余90%的平淡转化为幸福,而这第一步就是要接受平淡。

我如白岩松老师所说:“现在许多大学,学生念书念的心猿意马,总想要早点实践。”是的不久前的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作为一个传媒生,对大厂更是有着憧憬。还没有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开始未雨绸缪。却忘了要安静地做好眼前的事儿。其实一份好的工作、好的恋爱、好的婚姻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带着功利心往往很难地做好一件事情。

我们以为恋爱是每天送花、甜言蜜语;工作是宏图大业、精彩纷呈。但其实这些就像是烟花因为能看见的次数少,所以人们才会觉得它弥足珍贵。真实的人生不会每天都是在放礼花,我们要接受,婚后老公在泡脚、夫人在织衣、孩子在写作业。接受在工作中默默做一些平淡的事情。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真想。

看梅西、看C罗、包括科比,他们之所以有今日的成绩,正是因为每天都在忍受着极其枯燥的生活,不停的训练,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

“只有接受平淡,才可能不平淡,因为生活不会给你那么多机会,所有的不平等都是在忍耐了足够的平淡之后诞生的。”

《白说》读书笔记6

作者姓白,所以书为《白说》。其实,不管作者姓什么,这本书都应该叫《白说》。“我没开微博,至今也没上过微信。”这是作者在写这本书时说的话。

作者名为白岩松,是一位做新闻的工作者,把一星期的新闻“精兵简政”成四十五分钟,让喜欢新闻的人可以在四十五分钟内了解到国事,与国内的一些情况。我每星期都会用那简短的四十五分钟去把一星期的新闻看一遍。作者问,你幸福吗?相信很多人听了后也会和我一样,拿不定注意,不停的问自己,我幸福吗?那换一种方式问又怎么样呢?有一天我们会幸福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吧!百米赛跑总会有一条固定的终点线,即使你跑得慢,十几秒,二十几秒也就到了,总能撞线,但幸福没有终点,有的人刚跑不久就到了,有的人跑了很久也没到。我们不是口口相传着一句“其实,我们喜欢的并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同样我们喜欢的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你听说过百分之百的黄金吗?没有,99%,99.9%,99.99%,99.999%......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可以无限靠近,却无法彻底到达。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让生命中有一点闲的时间,现代,手机阻止了无聊,但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就算中国人有那闲功夫,像牛顿一样躺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了,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把它吃了。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而我们对待生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我们的口号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赚钱,赚钱永远没有够。在这个“爱拼才会赢”的国度里,被苹果砸到要么抱怨,要么吃了,好不容易有个替代牛顿的机会,就这么被现代中国人舍弃了。只有钱才有吸引力,哪有与人类有关的万有引力?把有闲,当成对生命的奖励与激励,我们还需要时间。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像,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作者在参与整个伦敦奥运会报道的时候,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一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奥运委员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会我们怎么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让人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谁躲得开失败?谁躲得开挫折?可是如果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介绍过挫折与失败的教育,不能体面且有尊严的面对失败,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因失败而伟大,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已经跪了多少年,但岳飞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对吗?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别姬了。但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和百姓的谈论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是那么喜欢的感觉。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木了,所谓温水里的青蛙,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与挫折,是上帝对你的一个提醒,让你从失败这门课里,接受某种教育。

有人问作者,哪个体育项目和人生最相似呢?作者说是跳高。即便只剩下最好一个选手,即便你以获得最终的掌声,也仍然要把横杠再升高一米,进行又一次的冲刺。跳高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项目:“你一定要以最好一次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我希望,我的人生,亦是如此。

《白说》读书笔记7

很客观的讲说。之前的自己总会是一个小愤青的姿态去看问题,看社会,看国家。觉得贫富问题太过差距,社会制度严重不协调,大城市有人文,有氛围,有环境,小城市,虽然在发展可终归还是欠缺。国民在火急火燎,卯足劲地向前奔跑。对于这些,之前非常抗拒,心有不平,为什么天平会如此倾斜,为什么阶级这么难以打破,为什么国内国外差别如此之大。可当你心平气和去了解,去看待这个问题,你会去宽容快速发展的中国夹带着的问题。更多地就会是理解并减少了抱怨。国情如此曲折,能够在经历动荡文革之后捉住改革开放的契机国民生产总值发展越居世界第二,能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稳定发展,能够让世界看到新面孔。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面是底子不行,一面是冲力欠缺。就像我们说的先天不足,可不是要后天来凑么。如此一想,只剩沉重和期盼。沉重地是医疗,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国民幸福指数,地区发展不协调。期盼着不仅国家苏醒改革,个人也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去奋斗。

套用一句话来结尾,祖国,爱的深沉。

《白说》读书笔记8

本来并未想到要看这类书籍,但偶然朋友赠给我这本书,那么还是值得看看的。

白岩松我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为著名的新闻人,如今看他的文字,果然,有丰富文化底蕴、有个人独特的见解才能到他如今的地位。他的语言,直接了当的告诉你说是或者不是,如此这般如此那般,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不委婉、不虚假、不无趣、不耐人寻味。很多文字我都会反复看上几遍,觉得噢!那些原来就是我想说的!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占5%,剩下的90%是平淡。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过得不那么平淡?不太容易,尤其年轻的时候更不容易。

想想自己的生活,就觉得太过索然无味,仿佛平淡有95%至多。看过这段文字,如何把平淡过得不平淡,就值得这个年纪的自己好好想想。

好书,推荐。

《白说》读书笔记9

为了爱国的缘故,得奖后,我低调了两个小半天儿,不好意思大声说我刚在读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得好珍惜,直到现在都舍不得把最后的几十页读完,不好意思说,每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都会在梦里把故事继续。等着这风头稍稍冷了一点儿,我从书店借了本彩绘版的《白说》,读它的原因是我爸爸生前在棉厂工作,似乎有点牵强,但小时候的记忆是很珍贵的,一不小心,就会越来越淡薄,所以我还是决心写几段,纪念一下。

先说这本书,封面上写着这样一行字:“没有人这样写过棉花。一部农村走向工业化的血泪史诗”。好吧,我的确很少读专写“棉花”的书。至于血泪史诗,我不得不说,真的很吓人。我是晚上读的这本书,不时觉得冷冷的。且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因为读完之后觉得在情理之中。结尾的猜测也多少让人觉得可以接受。也不多说里面的血腥场景,我只是想写写另外的关于棉花的闲言碎语。

妈妈常跟我讲起爸爸的事。我自己也记得一些。比如爸爸以前在供销社,算盘打得好,人聪明,后来在酒厂工作,因为不愿意离家远,拒绝在外工作。后来他在棉厂工作,经常出差,小小的我经常在家门口等着他回来。后来看到他在全国各地的留念照,偶尔也会想去他曾去过的城市看看。他的办公室在厂子大门对着的那个楼里,那是我们小乡镇上最早的楼房。我和家属院的小伙伴们经常去挖楼道上的小方石砖,我们也曾在棉厂各个囤棉花包的石灰地上奔跑、追逐、玩耍。不出差的时候,爸爸主要的工作,是在办公室看报纸以及喝茶水,各种开会。所以爸爸有空闲练习毛笔字,以及下棋等等。后来爸爸也在车间忙,很多阿姨操作超级高大的纺车。几乎很少听到血腥的事,除了厂子水塔上的猫头鹰不停地叫,爸爸爬上去跟它聊天。后来厂子倒了,爸爸也喝了很多苦得要死的无数中药。爸爸的离世,对我来说,是关于棉厂的最血腥的事了。我还记得有一年爸爸在收棉花时,来不及回家吃饭,我跑去找他,叫他回家吃饭。大包大包的白棉花排着队等着过称,那时候的物价没有现在这么高,好多棉花也卖不了太多钱。我也曾和小朋友们一起骑车去棉花地帮忙摘棉花,也曾见过给棉花打农药。后来爸爸承包了车间,我也经常去帮忙,有时候是包装,有时候是帮忙折袖口。爸爸在石灰板上写着一些粉笔字。那是他对人生的感叹和疑惑。后来,爸爸最后一次写字:坚持就是胜利。

棉花本该是暖人的。记忆本该也是暖人的。借这本血粼粼的小说,记录下我记忆里的零星点点。感恩一切的发生。愿一切安好——所有的年代,所有地方的人,以及万物。

《白说》读书笔记10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的一句名言,也是白岩松写这本书的初衷,更是他平等地交流其世界观和价值观。

成与败

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人们总是追名逐利,好面子,喜欢追求表面上的成功,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更是忽视了它的另一面——失败。正如他的一次经历,在伦敦奥运会上,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组委会的回答中有一句话:“体育教会了孩子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是否让处在竞争,速成时代的你一愣?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既然,为何要去逃避,不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呢?而是把十之一二的成功无限地放大。人们很少静下心来思考过失败,其实如何面对挫折才是你首要去思考的问题。成功和失败具有相对性,也如抛硬币有成功就有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可以使你汲取经验,激发你探索新知的兴趣,也为获得更大的成功夯实了基础,做下了准备。成败,看得淡然些,从容处之,所以往往经历过多次失败的成功者比机缘巧合下的成功者更能受到人们的敬仰。这也许就是白岩松所说的体面且有尊严地失败的意义。

故乡与文化

对故乡的眷恋是几乎唯一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柏拉图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而故事对我们来说就是记忆,更是文化。他的旅行就证明了这一点:德国的莱比锡是博览会的举办地点,更有世界名车保时捷。而当地人从未提及,一个个路标指引你通往一处处故居。人们如数家珍地说,巴赫在那生活过二十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担任乐队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他们的底气正是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再看看中国的城市介绍,总是把获得的称号,荣誉,举办过什么项目,写在最显眼的位置,而那些丰富的,祖先留下的遗产,早被人们定义为过时,抛之脑后。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中国的公民,我甚至为此感到心寒。

在海外的游子拥有这种感觉,身处异乡,提及故乡,心中总会有深深的自豪,因为中华和故乡的文化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了他们的灵魂之中。我爸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在美国留学,每个月总要叫他的父母寄来门前的大麻糕和蟹黄小笼包,已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对家乡饮食文化的眷恋。

时光飞逝,都市不断发展故乡,村落渐渐远去,老家早已物是人非,人们对故乡的文化越来越淡。我希望每个人心中总保留一块净土,用心呵护,安放对故乡文化的情愫,留住乡愁。

送给大家一首诗:《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用与无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这些人们注重的事可归为有用。而品茗,弹琴,书法这些既不可以赚钱又不可以拉近关系的事情则归为“无用”。慢慢的,这些无用的事就被推倒了边缘。

我喜欢无用这种态度,无用即大用,把自己栖居在一个空灵的世界中,珍视灵魂,拒绝庸俗,急功近利。

扫去浮华,淡泊名利,亲近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一如千百年前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创作此画,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自己的心。千百年后,一切烟消云散,唯有这幅画长存,这就是坚持信念者所应得到的。

再如李白,年轻时他梦想跻身政坛。那时候,当官是他最大的梦想,一转身,由于再难当官,故致力于文学事业,挥洒笔墨这件事看似无用,却也正是成就他的事,影响了无数代人。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无用”事业才成就了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白说》读书笔记11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白说》读书笔记12

看完这本书后最深的感受是,特别羡慕白岩松的儿子。羡慕他有这样一个睿智的父亲。全书读来,就像是一位学富五居的长者向你传授一些经验,跟你分享他对于人生、信仰、以及时代的思考。其实读书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在读别人的时候,也是在读你自己。你会看到自己与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思考的差异。这真是一件奇妙且有趣的事情。既叹服于作者的睿智,又汗颜于自己的幼稚。哈哈,读完这本书心情真的是略复杂。

这本书主要内容有四部分:

1、有对于人生的思考

2、对于信仰的追求

3、如何更好地沟通

4、对于时代以及中国现在及未来的思考。

这本书是我的好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前前后后看了差不多三篇。无论读多少次,都不会对书中所说的内容厌倦,反而每一次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与思考,结合书中的观点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会有新的思考。可以这么说,这本书让你开始懂得思考。一边留意生活,一边开始思考。

白岩松真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工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对于信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热爱运动与音乐。这样一个人或许就是将生活活成诗的模样吧。虽然他总是说,生活的真相就是平淡。于平凡生活中寻得些许趣味儿,这辈子足矣!

《白说》读书笔记13

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读白岩松老师的《白说》

对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的高度认同感、热血和梦想,是这本书能诞生的原生力量。令我拍案叫绝的是白老师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书中遍布,闪闪发光。让录下来权当书评,其实还是对《白说》一书的精彩提练,并没有新鲜的东西。

幸福:无限靠近但无法抵达。白接受了这样一个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又将它引申了一下: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有用与无用:有用的不贵,无用的才贵。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七十岁高龄画了几年,送给了一位叫“无用”的僧人,这是连作者自己都感觉到没有什么用的一幅画啊。同样是戴在手上,有用的顶针就比无用的戒指便宜多了。

坚持:坚持就是失败。什么事业都要享受其中的乐趣,一旦喊上坚持,那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道德经: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这个观点我很认同。在此之前,我听完了《黄明哲正解道德经》,也深受黄老师观点影响。

讲故事: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顿悟,说服别人,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子里,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办法也可能就是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

传媒:传媒原本应该具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如果传媒只剩下解闷,时间长了,观众就该去解手了。这一段话在书里面划线的很多,我读到的时候,有近3000位读者划线,想法有几十页,看也看不完。我在想,交好朋友,也应该有这五种功能。哈哈,酒友也是。缺一不可。

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逻辑”:遗留在中国人DNA中的二元对立逻辑,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危险的。我认为,一个人思想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认可人性,接受每一个鲜活的多姿多彩的个体甚至想法和行为。不要再简单评论一个剧情里面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了吧!

文化:贼没文化,损失巨大,那么一个民族要是没文化或者不弘扬文化,该有多大的损失呢?

理想主义者:书上说,这年头骗子跟理想主义者很难区分,我通常会这样判断:只谈方向不提供方法的,就是骗子;既谈方向又能提供方法的,才是理想主义者和建设者。我也想说,如果骗子手里有了权力,却依然没有提供方法,那就成了流氓。

因为看这本书,我在微信读书的书架里收获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辛德勒的名单》、《查令十字街84号》、陈鼓应、蒋丽梅先生所著《中信国学大典老子》(庄子)等书,也顺便欣赏了克莱伯《命七》那出神入画的指挥。

今天正好是感恩节,感谢白岩松,感谢微信读书,感谢应急管理战线上所有同仁的努力奋斗,赐予我了一个平安无事可以读书的值班室。

《白说》读书笔记14

《白说》与其说是白岩松的一本自述,不如说他是在以新闻人的角度与你聊天、话家常,态度诚恳,言语平实,容易接受又发人深思。

用简单的语言诉说并不简单的事是一种本领,而能撼动人心则更需要智慧。显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努力。

就拿白岩松本人来说,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白岩松爱读书,这从他的经历中看得出,从小泡在图书馆,以书为友共度了几十年,在全家去搞“历史”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从事“新闻”行业,多年后才猛然发现,其实搞“新闻”的人才最狠,其他人都在“挖”历史,而自己却是在“做”历史。二要有独特的思维见解。白岩松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同一条新闻,怎么报道能抓人眼球,入木三分?同一件事情,怎么做能彰显特色,体现价值?这就要从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做文章。三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古语说,实践出真知,此话不假。理论再好,不去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秀花枕头。

第三篇:《白说》读书笔记

《白说》读书笔记

《白说》读书笔记1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白说》读书笔记2

本来并未想到要看这类书籍,但偶然朋友赠给我这本书,那么还是值得看看的。

白岩松我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为著名的新闻人,如今看他的文字,果然,有丰富文化底蕴、有个人独特的见解才能到他如今的地位。他的语言,直接了当的告诉你说是或者不是,如此这般如此那般,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不委婉、不虚假、不无趣、不耐人寻味。很多文字我都会反复看上几遍,觉得噢!那些原来就是我想说的!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占5%,剩下的90%是平淡。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过得不那么平淡?不太容易,尤其年轻的时候更不容易。

想想自己的生活,就觉得太过索然无味,仿佛平淡有95%至多。看过这段文字,如何把平淡过得不平淡,就值得这个年纪的自己好好想想。

好书,推荐。

《白说》读书笔记3

看完这本书后最深的感受是,特别羡慕白岩松的儿子。羡慕他有这样一个睿智的父亲。全书读来,就像是一位学富五居的长者向你传授一些经验,跟你分享他对于人生、信仰、以及时代的思考。其实读书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在读别人的时候,也是在读你自己。你会看到自己与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思考的差异。这真是一件奇妙且有趣的事情。既叹服于作者的睿智,又汗颜于自己的幼稚。哈哈,读完这本书心情真的是略复杂。

这本书主要内容有四部分:

1、有对于人生的思考

2、对于信仰的追求

3、如何更好地沟通

4、对于时代以及中国现在及未来的思考。

这本书是我的好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前前后后看了差不多三篇。无论读多少次,都不会对书中所说的内容厌倦,反而每一次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与思考,结合书中的观点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会有新的思考。可以这么说,这本书让你开始懂得思考。一边留意生活,一边开始思考。

白岩松真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工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对于信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热爱运动与音乐。这样一个人或许就是将生活活成诗的模样吧。虽然他总是说,生活的真相就是平淡。于平凡生活中寻得些许趣味儿,这辈子足矣!

《白说》读书笔记4

开始翻阅这本书,是源于对白岩松的个人人气,还有书名比较奇怪。

《白说》是白岩松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过去和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青春、幸福、信仰,在热烈的掌声中,央视第一评论员登上了属于他的演讲舞台。对白岩松本书的观点有两个想特别聊一聊的点,也是非常贴近身边的所思所想所做。

其一,媒体人的责任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其二,“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爱,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的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白岩松的“白说”,终究不会白说!

《白说》读书笔记5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的一句名言,也是白岩松写这本书的初衷,更是他平等地交流其世界观和价值观。

成与败

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人们总是追名逐利,好面子,喜欢追求表面上的成功,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更是忽视了它的另一面——失败。正如他的一次经历,在伦敦奥运会上,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组委会的回答中有一句话:“体育教会了孩子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是否让处在竞争,速成时代的你一愣?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既然,为何要去逃避,不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呢?而是把十之一二的成功无限地放大。人们很少静下心来思考过失败,其实如何面对挫折才是你首要去思考的问题。成功和失败具有相对性,也如抛硬币有成功就有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可以使你汲取经验,激发你探索新知的兴趣,也为获得更大的成功夯实了基础,做下了准备。成败,看得淡然些,从容处之,所以往往经历过多次失败的成功者比机缘巧合下的成功者更能受到人们的敬仰。这也许就是白岩松所说的体面且有尊严地失败的意义。

故乡与文化

对故乡的眷恋是几乎唯一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柏拉图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而故事对我们来说就是记忆,更是文化。他的旅行就证明了这一点:德国的莱比锡是博览会的举办地点,更有世界名车保时捷。而当地人从未提及,一个个路标指引你通往一处处故居。人们如数家珍地说,巴赫在那生活过二十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担任乐队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他们的底气正是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再看看中国的城市介绍,总是把获得的称号,荣誉,举办过什么项目,写在最显眼的位置,而那些丰富的,祖先留下的遗产,早被人们定义为过时,抛之脑后。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中国的公民,我甚至为此感到心寒。

在海外的游子拥有这种感觉,身处异乡,提及故乡,心中总会有深深的自豪,因为中华和故乡的文化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了他们的灵魂之中。我爸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在美国留学,每个月总要叫他的父母寄来门前的大麻糕和蟹黄小笼包,已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对家乡饮食文化的眷恋。

时光飞逝,都市不断发展故乡,村落渐渐远去,老家早已物是人非,人们对故乡的文化越来越淡。我希望每个人心中总保留一块净土,用心呵护,安放对故乡文化的情愫,留住乡愁。

送给大家一首诗:《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用与无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这些人们注重的事可归为有用。而品茗,弹琴,书法这些既不可以赚钱又不可以拉近关系的事情则归为“无用”。慢慢的,这些无用的事就被推倒了边缘。

我喜欢无用这种态度,无用即大用,把自己栖居在一个空灵的世界中,珍视灵魂,拒绝庸俗,急功近利。

扫去浮华,淡泊名利,亲近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一如千百年前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创作此画,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自己的心。千百年后,一切烟消云散,唯有这幅画长存,这就是坚持信念者所应得到的。

再如李白,年轻时他梦想跻身政坛。那时候,当官是他最大的梦想,一转身,由于再难当官,故致力于文学事业,挥洒笔墨这件事看似无用,却也正是成就他的事,影响了无数代人。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无用”事业才成就了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白说》读书笔记6

为了爱国的缘故,得奖后,我低调了两个小半天儿,不好意思大声说我刚在读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得好珍惜,直到现在都舍不得把最后的'几十页读完,不好意思说,每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都会在梦里把故事继续。等着这风头稍稍冷了一点儿,我从书店借了本彩绘版的《白说》,读它的原因是我爸爸生前在棉厂工作,似乎有点牵强,但小时候的记忆是很珍贵的,一不小心,就会越来越淡薄,所以我还是决心写几段,纪念一下。

先说这本书,封面上写着这样一行字:“没有人这样写过棉花。一部农村走向工业化的血泪史诗”。好吧,我的确很少读专写“棉花”的书。至于血泪史诗,我不得不说,真的很吓人。我是晚上读的这本书,不时觉得冷冷的。且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因为读完之后觉得在情理之中。结尾的猜测也多少让人觉得可以接受。也不多说里面的血腥场景,我只是想写写另外的关于棉花的闲言碎语。

妈妈常跟我讲起爸爸的事。我自己也记得一些。比如爸爸以前在供销社,算盘打得好,人聪明,后来在酒厂工作,因为不愿意离家远,拒绝在外工作。后来他在棉厂工作,经常出差,小小的我经常在家门口等着他回来。后来看到他在全国各地的留念照,偶尔也会想去他曾去过的城市看看。他的办公室在厂子大门对着的那个楼里,那是我们小乡镇上最早的楼房。我和家属院的小伙伴们经常去挖楼道上的小方石砖,我们也曾在棉厂各个囤棉花包的石灰地上奔跑、追逐、玩耍。不出差的时候,爸爸主要的工作,是在办公室看报纸以及喝茶水,各种开会。所以爸爸有空闲练习毛笔字,以及下棋等等。后来爸爸也在车间忙,很多阿姨操作超级高大的纺车。几乎很少听到血腥的事,除了厂子水塔上的猫头鹰不停地叫,爸爸爬上去跟它聊天。后来厂子倒了,爸爸也喝了很多苦得要死的无数中药。爸爸的离世,对我来说,是关于棉厂的最血腥的事了。我还记得有一年爸爸在收棉花时,来不及回家吃饭,我跑去找他,叫他回家吃饭。大包大包的白棉花排着队等着过称,那时候的物价没有现在这么高,好多棉花也卖不了太多钱。我也曾和小朋友们一起骑车去棉花地帮忙摘棉花,也曾见过给棉花打农药。后来爸爸承包了车间,我也经常去帮忙,有时候是包装,有时候是帮忙折袖口。爸爸在石灰板上写着一些粉笔字。那是他对人生的感叹和疑惑。后来,爸爸最后一次写字:坚持就是胜利。

棉花本该是暖人的。记忆本该也是暖人的。借这本血粼粼的小说,记录下我记忆里的零星点点。感恩一切的发生。愿一切安好——所有的年代,所有地方的人,以及万物。

《白说》读书笔记7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去图书馆还书。我们还借了12本书,爸爸还给我找了一套曹文轩和黄蓓佳的书。

我一回来就拿了一本《白说》看了起来,这本书里说的白棉花可不是真的棉花,是一顶白色的降落伞。

这本书里讲的是克俭和一个美国人杰克,但是克俭他们把杰克听成“夹克”了,所以他们都叫他夹克。杰克受伤了,克俭和小伙伴们一起照顾杰克。杰克不会说中国话,克俭他们每次和他说话都是用画画来表示,有一次,克俭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碗,还在碗边上画了杰克,杰克一看就明白了,是克俭叫他去吃饭。还有一次,克俭和姐姐去给杰克买药,在路上他们到了一座城,门前有一个守卫说要检查他们的包袱,姐姐沉着地说:“哎呦,大哥你也闻到了我娘做的红枣糕啊,我娘做的红枣糕呀,可香了,走出三米都能闻得到。”说完,姐姐在包袱里掏来掏去,掏出了一块红枣糕给守卫,姐姐很平安地走出了城。他们去河边挖芦苇,还差点挨了枪子呢。

后来杰克的伤快好了的时候,来了一个人,通知杰克还要去开飞机,打日本兵。克俭听了很难过:“我说什么也不要让他走。”说完就伤心地跑开了。但最后杰克还是走了。

这本书很好看,克俭他们机智勇敢,热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白说》读书笔记8

《白说》与其说是白岩松的一本自述,不如说他是在以新闻人的角度与你聊天、话家常,态度诚恳,言语平实,容易接受又发人深思。

用简单的语言诉说并不简单的事是一种本领,而能撼动人心则更需要智慧。显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努力。

就拿白岩松本人来说,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白岩松爱读书,这从他的经历中看得出,从小泡在图书馆,以书为友共度了几十年,在全家去搞“历史”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从事“新闻”行业,多年后才猛然发现,其实搞“新闻”的人才最狠,其他人都在“挖”历史,而自己却是在“做”历史。二要有独特的思维见解。白岩松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同一条新闻,怎么报道能抓人眼球,入木三分?同一件事情,怎么做能彰显特色,体现价值?这就要从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做文章。三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古语说,实践出真知,此话不假。理论再好,不去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秀花枕头。

《白说》读书笔记9

如今,初入大学的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轰轰烈烈的、是肆意妄为的、是不平淡的,但也许大学生活可能就是三点一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烈。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有5%是幸福,有5%是艰难,剩下的90%都是平淡,但往往聪明的人懂得把剩余90%的平淡转化为幸福,而这第一步就是要接受平淡。

我如白岩松老师所说:“现在许多大学,学生念书念的心猿意马,总想要早点实践。”是的不久前的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作为一个传媒生,对大厂更是有着憧憬。还没有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开始未雨绸缪。却忘了要安静地做好眼前的事儿。其实一份好的工作、好的恋爱、好的婚姻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带着功利心往往很难地做好一件事情。

我们以为恋爱是每天送花、甜言蜜语;工作是宏图大业、精彩纷呈。但其实这些就像是烟花因为能看见的次数少,所以人们才会觉得它弥足珍贵。真实的人生不会每天都是在放礼花,我们要接受,婚后老公在泡脚、夫人在织衣、孩子在写作业。接受在工作中默默做一些平淡的事情。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真想。

看梅西、看C罗、包括科比,他们之所以有今日的成绩,正是因为每天都在忍受着极其枯燥的生活,不停的训练,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

“只有接受平淡,才可能不平淡,因为生活不会给你那么多机会,所有的不平等都是在忍耐了足够的平淡之后诞生的。”

《白说》读书笔记10

很客观的讲说。之前的自己总会是一个小愤青的姿态去看问题,看社会,看国家。觉得贫富问题太过差距,社会制度严重不协调,大城市有人文,有氛围,有环境,小城市,虽然在发展可终归还是欠缺。国民在火急火燎,卯足劲地向前奔跑。对于这些,之前非常抗拒,心有不平,为什么天平会如此倾斜,为什么阶级这么难以打破,为什么国内国外差别如此之大。可当你心平气和去了解,去看待这个问题,你会去宽容快速发展的中国夹带着的问题。更多地就会是理解并减少了抱怨。国情如此曲折,能够在经历动荡文革之后捉住改革开放的契机国民生产总值发展越居世界第二,能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稳定发展,能够让世界看到新面孔。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面是底子不行,一面是冲力欠缺。就像我们说的先天不足,可不是要后天来凑么。如此一想,只剩沉重和期盼。沉重地是医疗,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国民幸福指数,地区发展不协调。期盼着不仅国家苏醒改革,个人也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去奋斗。

套用一句话来结尾,祖国,爱的深沉。

《白说》读书笔记11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自从掀起大学习热潮后,大家借阅图书量突飞猛进,整个站区都充满了读书的氛围,看书成了收费员们闲暇时的小甜点,大家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我当然也不甘落后,其中白岩松写的《白说》一书深深吸引了我,白岩松大家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对他的认知仅限于他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被所有的荣誉和光环包围着,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但当我读书以后,对他的认知逐渐清晰,他是一位喜欢古典音乐、喜欢足球也爱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说敢做、坚持运动、并兼职大学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书中说道:“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白岩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证实了这一点,他大学刚毕业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但报道的那天却被通知:“对不起,你的关系已经被退回广播学院了,我们不要你了”,对于当时只有21岁的他,遭受如此打击之后,不是用冲动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冷静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一年以后,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换来在《中国广播报》和一群中老年人排节目表的工作,他又选择用冷静的态度去面对此时的不如意,正是由于他的这份冷静,才有后来的成功,他始终坚信失败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很快,他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编辑、业务骨干,有了此后所有的成就。

每届“感动青银”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经受了苦难和挫折,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勇于面对失败并要战胜它,同志们大胆向前,用我们的热情去为高速事业做贡献。

《白说》读书笔记12

作者姓白,所以书为《白说》。其实,不管作者姓什么,这本书都应该叫《白说》。“我没开微博,至今也没上过微信。”这是作者在写这本书时说的话。

作者名为白岩松,是一位做新闻的工作者,把一星期的新闻“精兵简政”成四十五分钟,让喜欢新闻的人可以在四十五分钟内了解到国事,与国内的一些情况。我每星期都会用那简短的四十五分钟去把一星期的新闻看一遍。作者问,你幸福吗?相信很多人听了后也会和我一样,拿不定注意,不停的问自己,我幸福吗?那换一种方式问又怎么样呢?有一天我们会幸福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吧!百米赛跑总会有一条固定的终点线,即使你跑得慢,十几秒,二十几秒也就到了,总能撞线,但幸福没有终点,有的人刚跑不久就到了,有的人跑了很久也没到。我们不是口口相传着一句“其实,我们喜欢的并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同样我们喜欢的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你听说过百分之百的黄金吗?没有,99%,99.9%,99.99%,99.999%......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可以无限靠近,却无法彻底到达。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让生命中有一点闲的时间,现代,手机阻止了无聊,但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就算中国人有那闲功夫,像牛顿一样躺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了,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把它吃了。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而我们对待生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我们的口号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赚钱,赚钱永远没有够。在这个“爱拼才会赢”的国度里,被苹果砸到要么抱怨,要么吃了,好不容易有个替代牛顿的机会,就这么被现代中国人舍弃了。只有钱才有吸引力,哪有与人类有关的万有引力?把有闲,当成对生命的奖励与激励,我们还需要时间。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像,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作者在参与整个伦敦奥运会报道的时候,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一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奥运委员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会我们怎么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让人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谁躲得开失败?谁躲得开挫折?可是如果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介绍过挫折与失败的教育,不能体面且有尊严的面对失败,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因失败而伟大,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已经跪了多少年,但岳飞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对吗?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别姬了。但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和百姓的谈论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是那么喜欢的感觉。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木了,所谓温水里的青蛙,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与挫折,是上帝对你的一个提醒,让你从失败这门课里,接受某种教育。

有人问作者,哪个体育项目和人生最相似呢?作者说是跳高。即便只剩下最好一个选手,即便你以获得最终的掌声,也仍然要把横杠再升高一米,进行又一次的冲刺。跳高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项目:“你一定要以最好一次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我希望,我的人生,亦是如此。

《白说》读书笔记13

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读白岩松老师的《白说》

对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的高度认同感、热血和梦想,是这本书能诞生的原生力量。令我拍案叫绝的是白老师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书中遍布,闪闪发光。让录下来权当书评,其实还是对《白说》一书的精彩提练,并没有新鲜的东西。

幸福:无限靠近但无法抵达。白接受了这样一个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又将它引申了一下: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有用与无用:有用的不贵,无用的才贵。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七十岁高龄画了几年,送给了一位叫“无用”的僧人,这是连作者自己都感觉到没有什么用的一幅画啊。同样是戴在手上,有用的顶针就比无用的戒指便宜多了。

坚持:坚持就是失败。什么事业都要享受其中的乐趣,一旦喊上坚持,那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道德经: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这个观点我很认同。在此之前,我听完了《黄明哲正解道德经》,也深受黄老师观点影响。

讲故事: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顿悟,说服别人,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子里,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办法也可能就是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

传媒:传媒原本应该具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如果传媒只剩下解闷,时间长了,观众就该去解手了。这一段话在书里面划线的很多,我读到的时候,有近3000位读者划线,想法有几十页,看也看不完。我在想,交好朋友,也应该有这五种功能。哈哈,酒友也是。缺一不可。

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逻辑”:遗留在中国人DNA中的二元对立逻辑,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危险的。我认为,一个人思想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认可人性,接受每一个鲜活的多姿多彩的个体甚至想法和行为。不要再简单评论一个剧情里面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了吧!

文化:贼没文化,损失巨大,那么一个民族要是没文化或者不弘扬文化,该有多大的损失呢?

理想主义者:书上说,这年头骗子跟理想主义者很难区分,我通常会这样判断:只谈方向不提供方法的,就是骗子;既谈方向又能提供方法的,才是理想主义者和建设者。我也想说,如果骗子手里有了权力,却依然没有提供方法,那就成了流氓。

因为看这本书,我在微信读书的书架里收获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辛德勒的名单》、《查令十字街84号》、陈鼓应、蒋丽梅先生所著《中信国学大典老子》(庄子)等书,也顺便欣赏了克莱伯《命七》那出神入画的指挥。

今天正好是感恩节,感谢白岩松,感谢微信读书,感谢应急管理战线上所有同仁的努力奋斗,赐予我了一个平安无事可以读书的值班室。

《白说》读书笔记14

今天已经是读书的第十三天了,这十三天里,看似短暂,但坚持下来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刚开始读书,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督促自己的好平台。

但渐渐的,我把由督促变为了约束,因为在工作下班后、同事聚会后、出游玩耍后……真的想躺在家里歇一歇,让我拿起书去阅读,并写下感想,真的如同吃饱饭让我去跑步一般。所以这十三天里我有好几次想要放弃。今天读到“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让我再次思考阅读的目的,再次重新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我重新思考了我为什么阅读,难道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吗?不是的,最初激情澎湃的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求知益智、为了修身养性、为了在生命和灵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坦然。

因为我相信,读书是一件有益于我的事情,更多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的进步而阅读。那么接下来,即使工作与生活依然忙碌,也要坚持读书,哪怕只是一段,细细品读后,写下感想,那么也是点滴的进步与提高,就没有辜负我们这个平台,就没有辜负自己的光阴。也希望大家继续阅读,不要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第四篇:党员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白说》

特地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在接触传媒行业后,一直视白岩松为自己的偶像,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传媒人和个人学习的东西。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他的每一篇演讲稿,正如他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讲故事说道理”“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避免了他批评的主持人大赛中“流畅的废话”的误区,他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践行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因而每一次的演讲,他都根据受众的不同职业和地域,讲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细节,让人在细节中、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他的想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读书笔记()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第五篇:《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

张斌

读大学时,曾有一段时间喜欢看书,小说、散文等等。喜欢透过作者的一双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所以那时候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最喜欢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同样的新闻,经白岩松的嘴一说就非常走心,关键之处的反问总能引起观众的思考。

《白说》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

《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么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这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教书七年来,并没有好好静下心来读过一本完整的书,最多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文章有过研读,真的错过了很多。

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欢,所以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所以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教师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知识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下载《白说》读书笔记(通用)(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说》读书笔记(通用)(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说》心得体会

    《白说》读后感 《白说》这本书分为五大块,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一次,但是一次不够,不够让我理解它,所以我又再看一次。现在很少有人不玩微博,微信,特别是像......

    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一)光景冯康敏在船上闲来无事时读了白岩松的《白说》,很是佩服,作者做到了周国平所说的"和时代的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站在一个高度来看待当今社会,评价年轻人。结合......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1 初闻白岩松老师是来源于父亲跟我的聊天,他说白岩松是一位非常敢说的主持人,当时我并不理解,可能是因为年纪小不热衷于时事。看《......

    读《白说》有感

    读《白说》有感 《白说》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白岩松的演讲稿组成的,最早的一篇写自2000年,最迟的一篇写自2015年,大部分演讲稿都是针对大学生写的,语言很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很激奋人......

    《白说》读后感范文

    《白说》读后感 前些日子实在感觉生活乏味,我不知道拿什么来填充枯燥无味的机械工作,同事给介绍了《白说》这本书,说是白岩松先生写的,乍一听就觉得简简单单两个字的书名背后是......

    读《白说》有感5篇

    品味书香 涵养心性——读《白说》有感臧晓 青岛市委党校图书馆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品味书香,品味生活,修身养德,诗意人生”。工作之余,喜欢随性的读读书,在读书中滋润心灵,在读书中......

    白说不白说.(读书心得体会)doc

    白说不白说 ——读白岩松《白说》感悟 还记得几年前读了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感觉他写的文字就像他做的节目一样,直抵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一些思考。所以挺喜欢他的书,最近阅......

    对女孩子表白说的话

    对女孩子表白说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陪在你的身边.我知道,我能做的只有遥远的思念.你快乐吗?你幸福吗?我默默祝福你. 因为你,我成了一个废人,你要付全部的责任,我不会吃饭、不会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