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11-17 18:0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论文》。

第一篇: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论文

0引言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综合的、全面的城镇建设方案,不仅涉及小城镇的用地,而且与小城镇的功能、经济、空间、形体和环境等有关,并侧重于长远性、指导性以及政策性。

城市设计以提高和改善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满足居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需求,追求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空间。在镇区建设规划阶段,城镇建设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从整体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目的主要是关注小城镇整体方面的问题,从小城镇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特征。现仅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及小城镇整体结构关系的建构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目的是有助于小城镇建设规划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

1)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2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

城市设计: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3)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2.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城市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2.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映社会结构是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在小城镇物质形态背后潜藏着人与物、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和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经过长期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对于居民精神的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亲切感、邻里感、社会感、自我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血缘、地缘和宗教缘等,无视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失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由于历史的积淀,小城镇的社会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这种社会形态不具有意识的组织就能形成,因此城市设计首先要保持原有社会网络,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而且可以产生一种内聚作用,形成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安定的珍贵因素;其次要通过小城镇合理的用地布局赋予现代小城镇的社会组织以新的内容,适合居民当代的生活方式。

3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结构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关系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形体和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是技术能力与功能要求在形体和空间上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城镇经历了长时期的变迀,都将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结构形态和组织关系。镇区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公共空间和形体的关系,从而建立小城镇的整体结构关系。

一些小城镇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城镇基础设施、用地相容性、环境容量和建筑经济寿命等指标的影响,往往存在一种维持原有结构秩序化组成的趋向,使小城镇结构具有稳定性等特点。城市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小城镇原有的结构和原有城镇结构相协调,使小城镇的结构得到保护和延续。随着城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城镇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城镇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滞后于发展变化,会导致城镇结构的衰退。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这种结构性衰退,使各组成要素和子系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建立起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小城镇结构的重整要延续和传承并发展原有的结构秩序,体现出小城镇整体结构的动态性。

作者简介:程俊虎(1974-),男,工程师,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齐君(196夕)男,高级工程师,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学院:专业:姓名:完成时间: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划任务严峻,尤其是在我国广为众多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更是被推上了国家发展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做好小城镇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小城镇的设计规划工作,熟知规划中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并注意防止一些问题的出现必不可少,尽量使规划合理高效是我们规划工作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 小城镇概述 镇域居民点体系 小城镇用地分类 正文:

一、世界城镇化

1.1发展的阶段性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世界的城镇化在此阶段岳经理了一百年,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

(2)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成熟阶段。

1.2城市化水平的峰值

我国2000年左右,每年城市化率以1.2-1.4%增长,高出正常增长水平(正常增长水平为0.6-0.8%)。日本1946-1973年,城市化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达到0.93%。

城市化水平峰值的确定: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他们的发展水平,如北欧国家、美国等,有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预测,要根据其国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3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的城镇化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迅速,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其发展的高峰期,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2)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地位更加突出。

(3)多级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4)城市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5)城市治理要法制化、透明化。

1.4世界城市化经验

从规划来说,要有好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规划要可调整,要有弹性,在实际执行时若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更改;规划要走法定程序,树立其权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管线等。

二、小城镇概述

2.1 聚落

(1)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2)小城镇有建制镇和城关镇,现在有了集镇和村的规划标准,城关镇的规划按城市的标准来进行。

(3)城镇化与工业化

在发达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有的国家出现过度城市化,如印度,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方面的管理都不够,致使出现了许多人口问题;有的国家出现滞后城市化,如我国,城市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因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致使城市化的发展缓慢,出现了城乡二元化;一些发达国家因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问题过早的出现,导致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城中人口纷纷外迁,形成了“空心城”,如美国。

2.2我国的城镇化

2.2.1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

(1)城镇化迅速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年平均增长达到0.93%;

(2)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提高;

(3)城市中的各种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200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1m²,比1998年增长了20m²;

(4)城乡一体化正在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有对立到融合,一直到现在正努力发展为互动平等。

2.2.2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

(2)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不完善;

(3)城镇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东部地区人口承载力强,相较于西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部地区经济塌陷;

(4)城市发展较粗放,不能使各种资源和设施的利用达到最佳,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

三、镇域居民点体系

3.1 镇域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镇区和村庄的发展条件,预测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2)镇域统筹发展;

(3)划定镇域的空间管制分区,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4)确定居民点的规模、等级,对其发展进行定位;

(5)根据因地制宜、共享共建原则,统筹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

(6)确定镇域主要的道路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做好防灾减灾抗震工作。

3.2 镇区和村庄分级

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镇区>5000030001-510001-30000<=10000

村庄>30001001-3000601-1000<=600

3.3人口预测

3.3.1 人口分类

(1)常住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住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2)通勤人口:就业、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人口。

(3)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等的人口。

3.3.2 人口计算

Q=Qo(1+k)n+pQo:常住人口k:自然增长率p:机械增长数

3.4 居民点的选择与布局

3.4.1 中心村的选择

(1)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备;

(2)有能力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

(3)区位交通条件好,在镇域内布局合理。

3.4.2 迁并村庄

(1)位于城镇近郊区(离城镇非常近的村庄人口算入镇区人口);

(2)存在严重自然灾害安全隐患难以治理的;

(3)人口少,生活环境较差,人均耕地少的;

(4)用水严重短缺,水质不达标的;

(5)地方病发病率高;

(6)大型的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

(7)国家有重大的设施、项目而确定要搬迁的。

3.4.3 空间管制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四、小城镇用地分类

4.1 居住用地 R

镇的居住用地为R1、R2,城市的居住用地分四类

4.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

C1:行政管理用地,如镇政府、派出所;

C2:教育机构用地;

C3:文体科技用地,如体育场、图书馆、展览馆;

C4:医疗保健用地;

C5:商业金融用地;

C6:集贸市场;

C7:社会保障用地,如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

4.3 生产设施用地 M

M1:一类工业用地,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M2: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的工业用地;

M3: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污染,易燃易爆的工业用地;M4: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4.4 仓储用地 W

W1: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W2:存放危险物品的仓储用地

4.5 对外交通用地 T

T1:公路交通用地;

T2:其他交通用地

4.6 道路广场用地 S

S1:>=6m的各种道路;

S2:公共活动广场

4.7 工程设施用地 U

U1:公共工程用地,如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的用地;

U2:环卫设施用地,如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等的用地;

U3:防灾设施用地,如消防用地等

4.8 绿地 G

G1:公共绿地G2:防护绿地

4.9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E1:水域、河流、池塘用地;

E2:农林用地,如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地;

E3:牧草地;

E4:保护区;

E5:有历史意义的墓地;

E6:未利用地;

E7: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

五、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

5.1建设用地规划

5.1.1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一般镇

居住用地28-38%33-4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2-20%10-18%

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

公共绿地8-12%6-10%

合计64-84%65-85%

5.1.2 建设标准

(1)确定地块的容积率;

(2)确定建筑高度;

(3)确定建筑密度;

(4)绿地率:建设区内的绿地所占的比例;

(5)公共设施配套;

(6)交通出入口的方位;

(7)停车的泊位问题;

(8)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9)建筑间距和建筑风格

5.2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应选在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地方,并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分布在常年大气污染罪的的地方,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与生产劳动的地点接近,但不受其影响,在山地丘陵区要注意其朝向。

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绿地规划

6.1.1 绿地规划的要求

(1)点、线、面相结合,与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相协调;

(2)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的利用洼地、坡地等劣地进行绿化;

(3)合理选择配置绿化树种,低投入高效率。

6.1.2 绿地规划的布局

(1)点线面相结合;(2)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

(3)绿化与水面相结合。

6.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2.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满足镇域居民规划区内生产生活的要求,并要保留余地,根据城镇的条件、规模和性质进行差异性配置;高中及职中以上的学校、综合性医院、百货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要立足于镇域发展的需要。

6.2.2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应布局在人口较稠密的区域,集中成片形成镇区中心;

(2)既服务于城镇居民,同时考虑服务辐射区及外来人口的需求,并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衔接;

(3)公共建筑应体现地域特色;

(4)教育机构、医疗保健、集贸市场、社会保障用地外的用地宜进行集中布置;

(5)教育、科技机构与文化体育场馆结合布置;

(6)学校用的应选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不危及学生安全 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必须>300m,主要出入口应有标志,不应直接开向主干路;

(7)商业、金融等性质相似的设施可集中设在城市中心,临近出入口,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七、道路用地

7.1 道路分级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车速403020—

道路红线24-3616-2410-146-8

车行道宽14-2410-146-73.5

每侧人行道宽4-63-50-3—

道路间距>=500250-500120-30060-150

特大、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

7.2 道路系统

1.满足内外交通运输要求:

(1)铁路:铁路站应分布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最好是相离或相切,并将客货站布在同侧,客站接近居住区,货站接近工业区;当不可避免必须穿过城镇时,要配置对应功能区。

(2)公路:沿城镇一侧发展。

(3)汽车站:客运站设一个,设在城镇边上交通便利的地方,交叉口不宜超过4-5条。

2.地形地质条件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小城镇主干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垂直切割等高线。先确定主干路,主干路要尽量保持平顺。

3.其他要求

道路走向要尽量引进夏季风;沿江地区一侧道路敞开,形成景观效应,并布置一些垂直于岸线的道路;主干路与冬季风主导风向垂直。

八、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

8.1 工业用地

8.1.1 工业用地自身的要求

工业用地应避开七级以上的地震区,避开洪水淹没区,地基应高于最高水位的0.5m以上。

8.1.2 小城镇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1)应尽量减小城镇中工业用地对其他用地的干扰;

(2)避免工业排放对小城镇的影响;

(3)工业用地应相对集中。

8.2 仓储用地

8.2.1 仓储用地的分类

仓储用地可以分为为本镇服务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仓储用地、中转储备的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农产品仓储用地四类。

8.2.2仓储用地的选址

仓储用地要选在地形平坦,地势较高,有排水能力的地区,在布局时要采用集中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方式,仓储用地要接近货物来源,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仓储用地要远离居住地,保证安全。

第三篇:城市设计与规划4457

04457城市设计与规

城市设计与规划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古代西方保留至今惟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2、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是斯卡莫奇理想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是地主所有制,而欧洲是封建领主制。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的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3)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但中国由于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始终未把海外贸易作为发展的重点,而欧洲很早就发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

4、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准确地为可持续发展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促进城市起源的重要因素是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理

6、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

7、城市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占主导地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位。

15、隋朝建造的大兴城除了

8、度量城市化水平是以城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镇人口为标准的。城市化可分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生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坊里。

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水平达到

16、唐长安城布局特点中轴30%左右;

2、中期阶段,城对称布局、规整的方格网、居市化速度较快,较短时间城市住里坊制

化水平达到60%左右;

3、稳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体系

成。由此有城市化进程的S形

17、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曲线图。

类的标准:大城市,是指人口

9、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生重要影响的《考工记》,写是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口50作于西周。

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人口

10、工业革命后,城市布局发不足20万的城市。生了变化:城市圈层式的扩

18、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展;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商业与公共用地;交通系统变分级编制,由城市的人民政府化大;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题。

19、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与发展

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11、三国期间,魏王曹操公元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中,以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局方法。

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

12、《雅典宪章》和《马丘比段。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综合丘宪章》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和经常性、实践性的特点。出一些重要的方向,而且它是20、按总体规划的层次要求,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雅典宪章》中最核心的城市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思想是功能分区,“雅典规划。详细规划可分控制性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两种类型。

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马

21、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丘比丘宪章》中着重提出了生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和详细规划建设用地的各项控谐问题。

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13、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生活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安排和规划设计。

心在城堡,而经济中心在城

22、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层市。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次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开放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性的特征。

14、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23、各层次规划图纸比例要

求: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0~1/25000,小城市总体规划的图纸比例为1/5000~1/10000。

24、城市性质的含义: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5、确定城市发展性质依据: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确定城市性质应注意的问题: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切忌主观想象,不要随意提出国际、国际化、大都市等;城市性质的表述应语言精炼、定位准确;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性质的确定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26、城市规模的研究所包括的内容有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是受自然、机械增长率支配的。

27、城市人口是指与城市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口。人口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28、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指在城市主要职能的部门从业人员;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政府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第四章 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指标

29、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18.0~28.0平方米/人;工业用地10.0~

25.0平方米/人;道路广场用地7.0~15.0;绿地≥9.0;其中:公共绿地≥7.030、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用城市用地。

31、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15%。

32、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三类用地 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33、地下水过量开采会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漏斗。

34、风玫瑰图一般指风向频率玫瑰图和平均风速玫瑰图。风向频率玫瑰图一般常用8个、16个方向

35、机场用地适用坡为0.5%~1%。机场的选址应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36、城市煤气管网布置中,煤气管不能在地下穿过房屋及其他建筑物。

37、卫生防护带可以与高压走廊统一布置,从而节约用地。

38、城市给水水源取水点上游100米以内不得有工业及生活污水排入。

39、地震的基本烈度是以100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是设防的依据。

40、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提供科

学依据。

围城市;工业区分散在城市的41、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周围,并按工业性质和污染程类用地是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度,均匀地、合理地布置在城地;二类用地是需要采取一定市的四周,城市内部有若干工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业小区和分散的工业点。这种三类用地是不宜进行城市建布置形式或以避免工业的大设的用地。

量运输对城市的干扰。工业区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 工业

42、城市总体体布局的基本区布置结合地形,与其他用地原则: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呈间断式交叉布置,这种形式发展原则;城乡融合,力求系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形,并根据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增强工业企业不同的污染情况布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置工业。组团布局:在城市总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体布局中,根据规划布置意图带动全局。

组成几个规划分区,每一分区

43、城市用地按大类、中类和组团中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居小类三级进行划分,以满足不住区,使生产与生活有机地结同层次规划的要理求。城市用合起来。群体组合布局:在工地共分10大类、46中类和73业用地布置中,有的将工业用小类。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哪地分为市区工业用地、近郊工些用地?

业区、远效工业区等,而使城

44、工业企业内部的专用仓市形成群体组合的城市形态。库属于工业用地,露天矿用地

48、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属于水域和其他用地类,居住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配置,城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属市各类公共设施需要配套齐于居住用地。

全,应按城市的布局结构进行

45、防护绿地指对城市环境分级或系统的配置,局部地域卫生、灾害等具有防护、减灾的设施按服务功能与对象予作用的林带等绿地。生态景观以成套的配置。公共设施要按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的确定要考虑居民对设施方有直接影响的区域。我国规定便使用的要求出以,也要考虑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定到公共设施经营管理的经济额为每人7平方来,没有上限性与合理性。公共设施的分布限制。

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46、绿地在保护城市环境方考虑。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面的功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态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置。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景观组织的要求。公共设施的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并留有余地。公共设施的布置于城市防灾。城市绿地就其所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有权归属方面。基本可分为:

公共性绿地、专用性绿地、私第六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有性绿地。

49、城市道路交叉口间距快

47、工业用地在城市总体布速路为1500~2500米、主干局中有四种布置方式:工业包

路为700~1200米,次干路为

350~500米、支路为150~250米。

50、城市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以公里∕平方公里表示。

51、主干道指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次干道指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52、步行街的类型包括:完全步行街,公共交通步行街;局部步行街;地下步行街;高架步行街。

53、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原则: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由于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如工业区、仓库区、货码头等)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第七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54、铁路建筑与设备分为二类:与城市直接有关的客运站、货运站、工业站、专业站,与城市无直接关系 :编组站、车辆段、列车段、客车整备场

55、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宜为4~7km2,再近接警报后5分钟应到达出事地点。

56、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压力管就避让自流管。

57、排水制度的分类:分流

制:用管道分别收集雨水或污水,各自独立成系统,污水管专门排污水,有些工业废水要单设管道系统。合流制:只埋单一的管道系统来排除污水和雨水,此种系统目前已不常采用。

58、排水系统布置的一般形式:截流布置:由主要管道分区收集污水,在各主要管道末端用一根大的干管连接,将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扇形布置;在地势向河流方向有较大倾斜的地区,为了避免管道坡度和污水流速过大,严重冲刷管道内壁,常采用这种形式。分区布置;在地势高差较大时,可在高地区和低地区分别布设管道,高地区的污水可直接流入污水处理厂,低地区的污水,如在需要,可用水泵抽送入污水处理厂。分散布置。在地形平坦,或向外倾斜,或用地分散的城市,为了避免污水管埋设太深,采用分散布置较为经济。各分区有独自的干管和污水处理厂,自成系统。

59、城市给水工程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给水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60、城市防灾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城市人民防空规划。

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 61、居住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报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62、城市居住区的尽端式道工业、交通、公共设施等用地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居住较之小城市的比重要高,相对区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地居住用地比重会低些。同时63、一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也由于大城市可能建造较多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高层住宅,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会适当比之小城市低。城市性地;二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公质:一般老城市建筑层数较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低,相对于居住用地所占城市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用地的比重会高些;而新兴工主的用地。三类居住是指市政业城市,或是相对独立的产业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园区等,因产业占地较大,相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对居住用地比重就较低。自然等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条件:如在丘陵或水网地区,居住是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会因土地可利用率低,增加居用地。

住用地的数量,加大该项用地64、低层住宅是指1~3层的的比重。此外,因纬度高低的住宅,多层住宅是指4~6层不同地区,为保证住宅必要的的住宅,中高层住宅是指7层日照间距,而会影响到居住用及以上的住宅。

地的标准。城市用地标准:因65、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服务半径应为800~1000m,居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半径应为400~500m,居住组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70、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应为150~200m。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是66、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包括: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系统甩组成。这种人车分行的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道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私人方面的影响;居民行政管理体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之后,制方面的影响;住宅的层数对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地区便广为采用。人车混行的有很大影响。

道路系统,是居住区最常见的67、住宅群体的平面组合的居住区交通组织形式,这种方基本形式:行列布置;周边布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置;混合布置;自由式布置。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68、居住区道路分级布置的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红线宽度要求。第一级:居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基本都20~30m;第二级:居住小区采用这种方式。人车共存的道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更加强14m;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认为人路,红线宽度一般为4~6m;车来应是对立的,而应是共存第四级:宅前小路,一般宽度的,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不小于2.6m。

为一个整体,使街道重新恢复69、居住用地指标的拟定主勃勃生机。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城市规路系统

模,在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第九章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的比重方面,一般是大城市因

历史更新

71、《内罗毕建议》中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的;《威尼斯宪章》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国际宪章。

72、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绝对保护区以外,其周围还要划出50米的建筑控制地带。73、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经历了从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到历史城区及其自然人工环境的过程。历史地段:也叫历史街区,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74、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包括(1)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完好的文物古迹,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2)现状城市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7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留存城市记忆;继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契机。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

号:

课程名称:《小城镇建设》 完稿日期:

年 月

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小城镇及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通过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且通过小城镇的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

公共财政体制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范围,把那些本不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

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 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再次,加强信息提供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新信息、新技术不但能提高农业的质量,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乡镇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城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使小城镇真正拥有一级财政和一级财力。具体的措施包括合理划分县、镇财税的分配比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使小城镇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拥有自己的预算权和决算权。最后,各小城镇还应筹建和完善一级国库,同时还要依据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以及小城镇之间的转移支付体系,从而保证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长远的发展。

只有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对农村财政体制加以改革,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艳,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2]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福建论坛,2004,(7)

[3]赵月,葛长银 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梁尚敏,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现代财经,2002,(8)

[5]刘溶沧,赵志耘 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厉以宁 中国经济运行于增长[M] 学习出版社,2002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论文

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

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

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小城镇建设要分清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

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

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小城镇建设,在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历史底蕴、民族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目前许多地方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而且还做得比较有特色。就贵州来说,目前的黔北民居,就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各地也纷纷前往参观取经。当然,借鉴成功经验,这是必须的,但也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就失去了小城镇建设的了特色和灵魂。就个人所见,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一是注意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小城镇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带动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在考虑地理、交通、气候等环境影响的同时,还需要充分保护和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核心,就是文化。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小城镇建设,也不能忽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发挥。一些地方搞小城镇建设,轰隆隆的推土机一扫而过,原来的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全部深埋在地下,哗啦啦的一片高楼拔地而起,看似华丽,实则生硬冰冷,没有特色,就像一个人一样,没有特点,没有性格,就不会给人留下印象。如此的小城镇建设,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二是要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素来以多彩贵州著称,贵州的小城镇建设,就必须体现出贵州多彩的一面。小城镇建设就要充分考虑该地民族特色,给予充分的打造和发挥,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温馨小镇。而不是照搬照套,一律的高楼,横竖交叉的笔直的大街,让人一看就觉得没有新意。比如说西江苗寨,之所以闻名遐迩,就是因为特特别,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了苗族同胞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城镇建设,就要充分展现独具特色的地方,为今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资源。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因素,要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争取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下载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论文[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论文[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城镇建设论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题目:加强小城镇建设 协调城乡发展步伐姓名:李 晓 婷 学号:12***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校:青龙电大分校完稿日期:2012年11月加强小城镇建设 协调......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 内容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

    小城镇建设论文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

    小城镇建设论文

    论如何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协调城乡发展步伐【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

    小城镇建设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 文 学员姓名 学 号 专 业 学 校 二O一五年月日 小 城 镇 建 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

    小城镇建设论文

    学号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瓯海分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论文(作业)题目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姓 名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小城镇建设论文

    论加快定西市小城镇建设步伐 [内容摘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省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层次......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 张普国 学号:0962004452101 完成日期:2011-1-2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湾乡白崖村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