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精选五篇)

时间:2020-11-08 10: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金融产业作为从事资金融通的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做强做优做大金融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紧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产业自身发展”两条主线,结合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到2025年。

一、“十三五”回顾

过去五年,是金融办成立以来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的五年,也是区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全区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营造良好的中小微发展金融环境,金融供给总量不断扩大,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入,金融体系不断健全,金融生态不断优化。

(一)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4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44.1%和25.35%,实现金融业增加值0.89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6.3%。

(二)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十三五”期间,引进保险分支机构6家,评定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48个,全区新增三农终端和便民服务点131个,建成乡镇农金站7个、农金室61个,实现了61个行政村全覆盖。

(三)企业挂牌上市逐步推进。截止“十三五”末,累计培训企业80余家,助推全区45家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实现股权质押融资2.3亿元。

(四)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在涉农企业融资抵质押方面主推“三权”抵押贷款,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在涉农贷款中充分发挥作用,“十三五”期间,累计投放“三权”抵押贷款504笔,4560.7万元,主要以农村房屋抵押贷款为主,解决企业、农户融资担保难题。

(五)金融生态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全区打非、风控工作基本实现了常态化、机制化。加强了对辖内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两手抓,进一步做好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相关工作,持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二、规划背景

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将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一)发展金融产业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四五”期间,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运用多种手段开辟各类渠道,开发新的产品,实现金融创新发展。要统筹协调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互利共生、和谐共赢。要继续深化普惠金融发展,丰富合法的理财通道,着力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金融改革的成果。

(二)发展金融产业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结合实际,要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企业“去杠杆”。要创新绿色信贷,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授信,压缩退出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的“僵尸企业”贷款,支持企业“去产能”。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发挥农村居民在房地产去库存的重要作用,支持房地产“去库存”。要做强做大金融产业,构建组织完善、竞争有序的金融产业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充裕的信贷资金有效供给,降低贷款利率浮动比例,规范金融机构收费,支持企业“降成本”。要强化金融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金融领域的制度供给、制度结构,支持金融业“补短板”。

三、“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在中央、省市金融工作方针指引下,以促进金融服务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为目标,以市场化为导向,统筹发展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传统金融业态与新兴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激发金融创新活力,防范金融运行风险,为金融与经济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力争到2025年末,在全区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风险可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二)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补齐短板相结合,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紧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自身发展”两条主线,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金融新兴业态,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完善金融产业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有效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全区本外币存款余额超2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136亿元;

金融业增加值超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0%以上;

挂牌上市企业数量超60家。基本形成金融实力雄厚、区域布局合理、组织体系健全、市场功能完善、行业发展协调、金融运行稳定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

四、重点任务

围绕“加大资金要素供给、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及防范处置金融风险”等方面展开,努力将金融业培育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

(一)加大资金要素供给,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强化考核,优化服务,完善财政性资金“贷存挂钩”考核制,实行“多贷多存、多税多存”,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潜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二是优化金融要素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对小微企业有效信贷投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积极衔接各金融机构,主推“三权”抵押贷款,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在涉农贷款中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企业、农户融资担保难题,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助推我区“乡村振兴”战略。

(二)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我区经济实力。

一是积极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加强与股权交易中心的对接,走访区内企业,建立拟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强化宣传培训,按照挂牌上市标准,培育我区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目前我区挂牌企业42家,在这些企业中再次筛选几家优质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争取在新三板上市1家,科创板上市1家。

二是积极衔接股权交易中心,组织区内企业参加挂牌上市培训会,为企业树立融资意识,提高融资效率,改进资本结构,促进企业发展。

(三)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深入实施普惠金融工程。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普惠水平。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与市金融办的沟通对接,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加强与金融保险机构的协作,进一步推进我区农金室的规范运营,督促各乡镇高度重视农金室的建设运行工作,因地制宜的引领各村农金室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金融惠农政策宣传及农业综合保险承保等工作。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室的金融业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打通金融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创新建设农村金融要素市场。探索农村综合产权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强化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三信”工程建设,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开展形式多样、面向基层的普惠金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探索绿色金融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信贷体系,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畅通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好政府服务平台。把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加强政银企交流,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服务职能,打通融资壁垒,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构建各主要部门信息共享的合作平台,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银政企对接会,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创新政银企合作新模式。开展“引银入企、引企入银”双向对接活动,通过政银企现场对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出方案,加大对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推介会、重点企业调研、一对一服务等多种措施,抓实、抓细、抓好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五)破解贷款“担保难”题,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健全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导、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着眼引进省级担保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对接省金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并积极协调争取金控集团分公司在区设立分公司。

二是着眼重启区级政府性担保机构。积极筹备重新启动我区政策性担保公司,计划由再就业担保中心承担此项业务。

三是着眼规范民营担保机构发展。我区现有民营担保机构一家,积极对接该企业,盘活资金,发挥好担保机构的作用。

(六)积极推动创新,实现金融服务新突破。

一是险资入企实现新突破。积极对接我省各保险公司,利用保险资金额度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支持我区小微企业的发展,使保险业成为实体经济资金最稳定的供应者。与银行、证券、信托和基金不同,保险资金更倾向于收益稳定的长期投资和流动性较好的短期投资。

二是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基金。由于经济形势持续低迷,转贷压力逼迫企业走入绝境,需要先行还款才能续贷。中小企业转贷基金由政府牵头,同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转贷资金到位速度非常快,基本周期只有传统过桥业务的1/3,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金融制度创新,积极引进或成立转贷服务机构1家。

三是开展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办法,增强信贷投放和服务能力。探索开展银行“首贷率”指标考核,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发放比例。加大金融工具的创新,灵活融资放贷,简化办理流程,服务地方经济。

(七)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守住金融风险底线。

一是始终坚守金融风险防控底线。始终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提高辖内金融机构和组织风险管理水平,促进辖内金融机构合规、有序发展。

二是健全理顺金融风险监测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和年度工作安排,加大风险监测分析和现场检查力度,提高监管有效性,完善信息共享和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全面准确掌握金融风险状况。

三是持续强化非法集资防范处置。着力完善政银企风险处置合作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流程和措施。

四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清理整顿。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坚持清理排查与依法打击相结合,重点对投资理财类公司涉嫌非法集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消除滋生非法集资的土壤。

五是规范完善金融领域监管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善和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推进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

六是充分发挥综合防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监管部门行政措施的前置引导和规制作用,加强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加强刑事、行政部门的协作配合,切实把握好工作的尺度、力度、范围和时机,坚决防范处置风险。

七是大力推动信用惩戒体系建设。推动信用环境建设,加大非法集资、反假货币的宣传力度,维护区域金融秩序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部门对金融产业发展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全区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事项。主动加强与省市金融管理部门对接联络,加强信息共享,形成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政策激励。争取省级及以上各种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在先行先试。完善金融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通过区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全融要素保障、全融产业发展及企业挂牌上市等重点领域的扶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三)加强人才引育。在大力开展金融产业活动中,更加注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力引进金融领域专家学者。深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金融人才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考核引导。每年出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调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扩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营造经济、社会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至2025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康治理问题强调,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是我医院全面发展,医院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的时期,也是医院加快发展的要害阶段,因此,科学合理安排发展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我院实际,提出医院五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推进区中医院建设。

遵循区委、区政府南向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医养康养综合体,着力建设中医特色专科、中医康养,区中医院立足遂宁城市南端,并辐射金桥新区、老池片区以及蓬溪荷叶、潼南米兴等周边乡镇,为遂潼一体化发展提供卫生健康保障,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分期实施建设”的原则推进,三年内建成二级甲等中医院。其中住院综合楼(一期)建设用地面积16163.43平方米(约24.25亩),拟设置编制床位240张,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计划于2022年底建成,2023年投入使用。

(二)医院二级评审,以创建促发展。

2020年12月我院中医科通过2年的创建,已经成功通过遂宁级重点专科评审,为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祖国医学,建设中医特色专科医院,我院计划2年内完成二级甲等中医院创建,为中医药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快人才培养,做好人才招引。

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医院人才培养重点围绕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分不同层次加强人才的建设培养。一是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二是遴选优秀中青年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做好空缺人才招引和储备。

(四)培养品牌意识,树立名牌科室。

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科投入,加强特色专科创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配备一定的专业设备。

(五)增添设备购置,优化科室布局。

拟在二年内通过招商引资拟引进一台CT设备,满足临床科室常规诊疗需要,门诊楼装电梯,我院中医科整体搬迁至门诊三楼,为市级重点专科复评做准备。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信息化时代来临,着力网络医院建设,实行网上挂号,网上就诊,网上付费,进一步优化流程,减少就诊时间,方便辖区居民就医。

(七)提升公共卫生,落实服务能力。

遵循“落实组织管理是前提,严格资金管理是保障,注重考核结果应用是基础,提高群众满意度是终极目标”的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开展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夯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做实、做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做到纲举目张,有条不紊,成功开设催乳项目,各种公共卫生服务包。

(八)家庭医生签约,提升服务水平。

家庭医生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好健康评估,全面摸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状况和疾病救治需求,建立工作台账,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重点加强对已签约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服务,对其他疾病给予相应的转诊服务和管理服务。

二、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共抓业务创建。

加强对中医院的建设、对本院的医疗业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各位副院长任成员的规划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根据规划进一步细化发展规划的各项保障措施。

(二)提高业务效益,夯实发展基础。

医院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提高业务效益才能夯实发展的基础。所以,一是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扩大服务总量,认真做好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做好扩大就诊人数;做好合理使用人才资源;做好增加医疗服务收入等项重点工作。二是加强内部治理;三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科技和人才培养,培育和开拓医疗市场。

瞄准本地区医疗技术发展前沿,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实施专科建设计划,把握住最新成果,力求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实力来培育和开拓医疗市场。树立人才是医院业务发展第一资源,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意识,拟订加速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拉大分配差距,向要害岗位和技术骨干倾斜。依靠人才、技术的优势来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实力。

(四)健全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一是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专家咨询、群众建议制度,要依据规划,认真研究制定工作计划。二是强化保障机制,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保障各项计划实施。三是完善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规划中期督办评估、修订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五)更新发展观念,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新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在巩固、充实、完善现有内涵建设基础上,着重做好:一是改进医疗服务,转变服务观念。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病人求医”向“医院离不开病人”的转变,在服务方式上实现“单纯治病”向“综合治疗病人”的转变,在工作作风上实现“病人围着医院转”向“医院围着病人转”的服务过程转变。二是着力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是我医院全面发展,医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时期,也是医院加快发展的要害阶段,因此,科学合理安排发展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我院实际,提出医院五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和任务

1、继续深入开展好医院治理年活动,本着整顿提高的原则,做好持续性改进工作。

2、加快人才培养,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医院人才培养重点围绕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分不同层次加强人才的建设培养。一是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自修学习,二是遴选优秀中青年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培养出具有省级水平的学科带头人1——3

人,具有市级水平的学科带头人5——6

人,具有县级水平的学科带头人8——××人,三是护理骨干在省级内轮训一遍,医、护人员大专以上文凭比例占85

以上。

3、培养品牌意识,树立名牌科室,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向心脑血管科,泌尿外科、颅脑微创外科等科投入,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配备一定的专业设备。

4、设备购置。拟在五年内通过招商引资拟引进一台核磁共振设备。

5、医院建筑规划符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筹建一栋九层,约一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病房大楼,资金从拍卖二门诊、每年的节余、吸纳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等渠道中解决。来自

头条号

公务员圈子,QQ287627102,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6、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和气压弹道碎石术,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术,胆管癌根治术,全髋置换术。

7、医院业务收入以每年收入基础的10倍递增。

8、申报省级文明单位。

9、发展专科护理,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五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室护理等开展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10、临床护理人员配置符合要求,普通病房开放床位与护士之比≥1:0.4,ICU

床位与ICU

护士之比≥1:2——2.5.二、对策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业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各位副院长任成员的规划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根据规划进一步细化发展规划的各项保障措施。

2、提高业务效益,夯实发展基础。医院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提高业务效益才能夯实发展的基础。所以,一是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扩大服务总量,认真做好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做好扩大就诊人数;做好合理使用人才资源;做好增加医疗服务收入等项重点工作。二是加强内部治理;三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加强科技和人才培养,培育和开拓医疗市场。瞄准本地区医疗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学科建设,实施专科建设计划,把握住最新成果,力求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实力来培育和开拓医疗市场。树立人才是医院业务发展第一资源,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意识,拟订加速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拉大分配差距,向要害岗位和技术骨干倾斜。依靠人才、技术的优势来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实力。

4、健全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实现。一是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专家咨询、群众建议制度,要依据规划,认真研究制定工作计划。二是强化保障机制,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保障各项计划实施。三是完善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规划中期督办评估、修订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5、更新发展观念,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新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在巩固、充实、完善现有内涵建设基础上,着重做好:一是改进医疗服务,转变服务观念。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病人求医”向“医院离不开病人”的转变,在服务方式上实现“单纯治病”向“综合治疗病人”的转变,在工作作风上实现“病人围着医院转”向“医院围着病人转”的服务过程转变。二是着力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篇:**职业中专十四五发展规划

**职业中专“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的通知》等文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打造职教强县,推进科教兴县,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职专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职教工作回顾

**职专自1982年建校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风雨历程,走了一条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走向辉煌的历程。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调整专业设置,先后开办家电维修、服装裁剪、民用建筑、电子实用技术、电算化会计、果树栽培、财务会计、焊钳、护理、计算机等10多个专业,学校现有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民族音乐与舞蹈和工业机器人专业。学校曾进行了电算化会计、工人岗前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操作学习等培训,并相继建立了家电维修、服装、裁剪、木雕加工和食用菌培植四种产业,为**经济发展培养了3.5万名技术人才,为高职对口院校输送大中专人才20000余名。其中幼儿教育专业两届毕业生全部被市、县、乡各学校幼儿园聘用,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

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前形势及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得到落实,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职业教育办学专业单一,办学仍以升学为目的,没形成特色办学;三是职高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这就更加显得我校职教发展以升学为主的路子将越来越窄。在这种情况下,尽快制定出职业教育近中期发展规划,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巩固小康社会成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的通知》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我县、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统筹,推动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实施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和全民艰苦创业战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大职教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提高职教办学水平和质量,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相结合,努力构建与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打好基础。

2、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原则。职业教育要适度超前,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预测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提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做好产业工人准备,要适度超前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2)创新原则。走“东西”联合办学的路子,与天津、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积极主动地办好联办专业,采取1+1+1或0.5+0.5+0.5的办学模式,培养实用性人才。

(3)市场导向原则。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地方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学校就办什么专业,职业学校要紧紧围绕地域经济和社会需求,根据市场和企业的人才供需情况,通过专业控制、强化技能培训,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4)校企合作原则。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在专业建设、师资与技术、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职业学校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毕业生,并为企业培训职工。企业要为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服务。

(5)开放办学原则。学校要树立大职教观念,坚持职高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优化职业高中教育的同时,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及全县教师教育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三、职教发展战略目标

1、宏观目标

总体上要

“切实明确一个信念,真正做到两个加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明确的“一个信念”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2)“两个加强”就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校要始终以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也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只有把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并能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会赢得企业的信任,也才能加快学校自身的发展。

第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就是能动手,而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因而,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制约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学校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强化实际训练,强化技能培养。我们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一定要改变重学术、重系统知识而轻技能、轻实际能力的老观念,不要总是想让学生多学点数理化,多学点外语,而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实训实习时间一般要在半年到一年,甚至更多。这一条必须保证,要保质保量的实施。

(3)“三个转变”就是要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第一是办学思想的转变,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只要学校能下决心帮助学生学到本领并找到工作,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转变职业教育的对象仅仅就是学生的狭隘认识,明确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一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教育,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教师教育培训、企业职工培训、民工外出打工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的代理培训等等。

第二是办学模式的转变,按照“订单式”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是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努力实现“以升学为主”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学校要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其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只有做到就业顺畅,才能做到招生兴旺。学校要建立毕业生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中介的紧密结合,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再次,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这样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办出优势。

第三是办学机制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一是学会“两条腿”走路(升学和就业两条路,逐渐增大就业的比率);二是走“校校联合”办学之路,与东部发达地区职业学校联手办学,相互弥补,优势结合;三是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与企业实体联合,将学习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走“订单式”办学路子。在职教专业设置上要突破目前专业的限制,总结过去职高专业设置的经验,再增加电子技术和机械设计两个专业,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开办一个实用性专业(如商务英语),要力争达到五个专业,甚至保持更多。

2、具体目标

(1)积极争取,向北征地110米,向东征至白宜公路,约70亩,以解决校园面积不足问题

(2)继续扩大“走出去”,力争实现单招毕业生就业好。

(3)加大高职单招招生宣传力度,确保单招生源呈逐年上升趋势。

(4)近两年与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实现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的转变,为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外省和外地区培养合格人才。

(五)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计划在2-3年内,学校将修建图书楼、苹果实训楼、创业就业培训中心、体育运动中心,改造完民族音乐与舞蹈实训室和信息楼实训室。

(六)不断完善学校专业设置,加大培训力度,完善教师结构,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3、发展方向

(1)整合全县职教资源,建立全县职教综合中心。学校要主动出击,取得多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统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政府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促使职业教育资源向我校集中;通过政府加强对职成教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通过统筹整合,促进我校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力争使我校成为全县的职教综合中心,统揽全县职教工作,形成全县职教工作一条龙,教育培训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2)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教育。要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高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在高中教育阶段,要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专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4)不断改革创新。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改革,要积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作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

(5)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是目前国家的头等大事,我们要抓住契机,扩大面向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通过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支持和统筹安排下,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管理,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职教工作,并成立学校职教部,切实把职教工作摆在与初中教学同等的地位上来;

三是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法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尊重服务的新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尽量避免千军万马挤过考大学这座独木桥的局面;

四是不断加大职教投资,不断完善职教设备,不断壮大职教师资力量;

五是要彻底转变职教办学“闭门造车”的现状,尽快到外面去学习“取经”,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及时了解职教发展最新动态,凡参加职教会议的领导老师回校后,要及时将会议精神在全校乃至社会上传达,加大宣传力度,取得群众和社会的依赖,争得政府的支持,由政府统筹安排职教发展;

六是在实践中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职专教学中逐步弱化文化课教学,强化专业课教学,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为主,努力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七是投入一定资金,扶持和鼓励教师主动探讨、研究职业教育工作;

八是完善职专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职业教育向良好方向发展壮大。

以今天的改变走向明天,以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始,美丽的画面已经展开。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心中美丽的梦想,让我们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用我们勤劳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去开创**职业教育崭新的未来!

**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20年9月

第四篇:XX镇“十四五”发展规划

XX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16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XX镇“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XX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镇已流转土地1.7万多亩,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种植各类蔬菜4000多亩,种植中药材近千亩,大棚西瓜种植2000多亩,小麦良种繁育3000多亩,牲畜存栏1.2万头,渔业养殖水面800多亩。探索发展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新兴产业经营模式,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全镇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二、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

一是制定实施了《XX镇工业发展实施方案》、《XX镇工业发展奖补细则》;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X镇进驻规模企业有太和金诺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泰源纺织品有限公司、鸿茂纺织品有限公司、源通敷料有限公司、太和县灏翔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近3亿元。二是积极打造济广高速出入口轻工业板块,大力发展以“泰源纺织”、“灏翔纺织”、“鸿茂纺织”为核心的纺织制造产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目前我镇共完成招商引资近1亿元,其中博涛塑业投资5100万元正在有序建设;投资6220余万元的安徽宇耀纺织品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正在运营。

三、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258户5351人,2015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回头看后,建档立卡贫困户2345户,贫困人口5598人。2014年脱贫242户960人;2015年脱贫252户887人;2016年脱贫779户1586人,洪河村、康庄村出列;2017年脱贫332户,685人;2018年脱贫444户837人,贫困村玉皇村顺利出列。2019年拟脱贫518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XX镇卫生健康工作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计划生育自2016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在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年出生率达13.32‰;奖励扶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应享尽享;婚检、孕检、基因检测等各项工作均都能按照县要求的如期完成。卫生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争创“群众满意医院”,基本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医改工作,积极进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家庭签约服务项目,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9505人,家庭签约人次13555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2958人,办理慢性病本1763人,全部进行了管理;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家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均在97%以上,全面实现了孕产妇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加强乡村一体化工作,投资20余万元全部建成“规范化乡村卫生室”,各卫生室配置了水冲式厕所,改善了卫生室环境,引进执业(助理)医师12人,进一步提高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

社保任务圆满完成: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就业扶贫等民生工程在我镇的落实。每年养老保险缴费率达100%,到龄人员信息采集完成任务数100%,全民参保任务达100%,就业脱贫全部实现百分之百帮扶,百分之百就业。社保所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各5次,培训人数达200人,50人实现成功创业,申请创业补贴42人,共计420万元。创办就业扶贫驿站3处,建成3处,现已吸纳就业贫困户60余人,并且全部签订劳动合同。

民政工作落实到位:落实低保工作,维护了我镇的社会稳定,使扶贫户、困难户的生活得到了救济和保障,目前我镇农村低保户1099户,1768人,其中扶贫户有880户1463人,城市低保12户,20人,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优抚工作:已为我镇优抚对象131人,享受60周岁退役士兵补贴的239人做好登记造册和抚恤金发放工作。临时救助工作:我镇共救助完成因病因灾人员18户,给予每户1000-3000元不等的救助金,确保临时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我镇80周岁以上老年人1139人已逐人登记造册,每人每年240元高龄补贴已发放到位。7位百岁老人,每人每年2400元的长寿保健费也已享受。为305位特困供养对象,按时发放五保金,确保五保老人生活无忧。认真落实殡改工作,同时对死亡人员的火花费用进行补助。

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致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纳社会志愿者队伍,引领群众参与各类赛事节庆活动。对全镇1个镇级、8个村级文化中心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确保文化中心发挥社会效益,真正服务群众。2019年4月3日,太和县文化东部协作区双基运营现场会在我镇赵寺村综合文化中心召开。

五、完善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

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镇村完善10个便民服务中心,严格落实《XX镇关于加强村室建设提高便民服务工作水平实施意见》,实行全程代理,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工作,站东村、洪河村成功创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其余7村均顺利通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验收;三是做好镇村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按照月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对镇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激发了镇村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开展无职党员评先评优活动,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基础社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稳定的形势仍然严峻。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第五篇:西安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西安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西安全面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加快西安金融业的发展,对于推动西安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2010年7月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均明确提出了要把西安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冀希以金融的发展助推西安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关中—天水经济区乃至整个大西北经济的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战略部署,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精神,以及省市关于金融业发展的有关要求,加快推动我市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结合国家有关金融政策法规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二、发展现状与机遇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西安认真贯彻国家、省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深化金融改革,努力防范金融风险,大力整顿金融秩序,不断优化金融环境,依托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金融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市场规模继续保持西北地区首位,名列中西部地区前茅。2009年,西安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98.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3%,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已成为经济中的优势产业。

1、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西安已初步建立起以数量众多的各类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市场主体,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信用社等为补充的功能较为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一五”以来,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区域管理总部大都落户西安,并将西安作为其拓展区域业务的基地。截止2009年底,西安金融机构总数达200余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中等水平。银行类金融机构25家,分支机构近1000家;保险类金融机构共有59家,其中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56家;保险类金融机构共有121家,总部设在西安的保险公司2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8家、人寿保险公司11家、中介机构92家。与此同时,其他补充型贷款提供机构不断增加,为扩大西安企业融资渠道和改善融资环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金融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一行三局”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在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成立了西安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指导协调全市金融工作以及服务全市金融机构的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金融工作的发展,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职能部门应有的作用。

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为扩大企业融资渠道,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西安在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债券市场、增加机构数量、发展期货市场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基本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宏观调控、银行信贷市场为主导,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其他融资渠道协调发展的格局。

2、金融业务迅猛发展,规模总量持续扩大

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22.93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提前3年完成《西安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的4500亿元的目标;“十一五”前4年年均增长20.6%,增幅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前茅,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125.29亿元,年均增长16.2%,低于全市存款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

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866.17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提前2年完成《专项规划》目标;“十一五”前4年年均增长22.5%,增幅创近几个五年计划最高,高于“十五”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2.7和1.8个百分点。

2009年,西安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3841.70亿元,是“十五”末的11.7倍,年均增长85.1%。年末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147.54万户,年均增长8.6%。2009年末,西安拥有证券公司21家,比2005年增加3家;上市总股本112.18亿股,是2005年末的2.7倍,年均增长28.7%。

2009年,西安实现保费收入122.11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8.4%,提前1年完成《专项规划》目标。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5.90亿元,年均增长23.4%;寿险保费收入96.21亿元,年均增长29.9%。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25.15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7.5%。

3、金融创新成效显著,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西安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壮大。国有大型控股银行积极推进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优化服务质量;股份制银行不断壮大,丰富了我市金融服务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立足地方,为城市居民、中小企业和城市建设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开,在金融支持“三农”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证券业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保险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金融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网上支付、手机移动支付、电子充值券等金融创新服务产品,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4、信用环境建设不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加速优化 “十一五”期间,西安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各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和工作机制,建立了西安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西安市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银行间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运行,全市及各区县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已经形成。同时,制定实施了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债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强化了金融案件的办理力度,提高了诉讼效率,进一步优化了司法环境。此外,金融机构组建了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人民币银行账户管理系统、银行卡联网通用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等重要业务系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集中代收付业务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和农民工的支付需求,提供了高效、安全、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尽管西安金融业已逐步发展成为西安经济中的优势产业,但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地方法人性金融机构实力不强、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使金融业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成为当前西安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障碍。

1、金融结构矛盾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信贷结构不太合理。2009年末,西安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占64.5%,比2005年提高17.5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则从38.5%降低到25.7%,信贷资金不断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则有所减弱。

二是证券业务结构单一。从2009年西安证券市场成交额看,股票成交额占全部证券成交额的94.6%,而基金成交额、债券成交额则分别只有0.5%、0.1%,其他证券业务发展更是滞后。

三是保险业务发展失衡。尽管西安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在副省级城市和国内同类城市中居于前列,但西安的保险业务发展较为不均衡,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产业保险、再保险等险种占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2、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依然不强

“十一五”期间,尽管西安的地方法人性金融机构市商业银行进行了财务重组和战略引资,但实力依然不强,2009年末西安市商业银行存贷款占全市的比重分别只有6.8%和6.4%,占比很低。与此同时,三家证券公司中除了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实力稍强外,其余两家实力较弱,业务单一。

3、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依然不高

截止2010年6月底,西安上市公司只有23家,另有2家通过证监会审核,但在副省级城市中较为靠后。与此同时,西安上市公司总体规模偏小,盈利能力较弱,再融资能力亟待加强;债券市场发育滞后,发行份额小,市场发展相对不足;产权市场不完善,交易机构整合进展缓慢。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中央、省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努力把金融改革推向新的阶段。200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通过全国公选为十个地市配备了主管金融工作的政府领导,为确保全省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切实的组织保障。2010年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围绕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3万亿元的目标、围绕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金融发展计划,认真谋划好金融业的长远发展问题。

与此同时,西安市政府也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了政府对地方金融事务的管理、协调和服务,从而为“十二五”期间西安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区位优势日趋显现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国务院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我市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以此引领和辐射带动整个大西北地区,为西安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此同时,2010年7月初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在部署未来10年工作时,更是将西安定位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给西安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经济带动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期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2009年年均增长14.5%,不仅高于规划目标1.5个百分点,也为建国以来西安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而随着西安人均GDP进入5000美元以上时代,西安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工业化提升、消费机构升级、产业结构转型的全新时期,西安吸纳金融要素的能力明显提高,经济对金融的带动力将持续增强。

4、各方挑战依旧严峻

首先,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使得金融机构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截止2009年底,已有东亚银行、汇丰银行两家外资银行入驻我市,加拿大丰业银行已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同时,还有诸多外资金融机构到我市进行市场评估,我市金融机构必须在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等方面提升整体素质,才能应对激烈竞争的挑战。其次,国内一些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出台各种金融扶持举措支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这也为我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目标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中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目标,都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按照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要求,依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意见、政策,以“建设一个中心、实现两个目标、加快三个发展、构建四个体系、依托五个着力点”为基本思路,即紧紧抓住建设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实现把金融发展成为西安的支柱产业和把西安建设成为金融强市的目标,加快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服务发展,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支持体系,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健全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安全为着力点,全面加快金融业发展,提高我市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目标任务

在未来的五年里,紧密围绕“建设一个中心、实现两个目标、加快三个发展、构建四个体系、依托五个着力点”的基本思路,初步把西安建设成为西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力争实现金融机构显著增加、金融市场规模快速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15%左右,在全市GDP中的比重达到8.5%左右,逐步将金融业由目前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全面实现金融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1)做大市场规模

信贷市场:到2015年末,全市存款规模达到25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贷款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3%左右;存贷比提高至70%以上;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每年实现双降。

资本市场:到2015年,力争上市公司达到40家左右;股权融资规模达600亿元;债券融资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争取建立西部开发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200亿元;发行信托规模达到100亿元;争取设立西部能源期货交易所。

保险市场:在未来5年内,保持全市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全市保费收入达400亿元,力争保险深度达到6%,保险密度达到4000元以上。

(2)增加机构数量

银行类机构:在未来五年内,争取设立西部发展银行或欧亚银行;引进国内外银行类金融机构15家,设立村镇银行10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所突破。

证券类机构:在未来五年内,力争新增5家证劵营业部;争取新增5家期货经纪公司;培育1-2家总部在西安的证券公司。

保险类机构:在未来五年内,吸引中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新增3-5家保险分公司;积极探索和努力培育1-2家总部在西安的保险公司;继续支持永安、华夏等总部在我市的保险公司向保险集团公司发展;力争新增一批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

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在未来五年内,着重发展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使我市成为西部地区的投融资中心,力争有1-2家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公司;积极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并鼓励本地机构发展;加快设立西部开发投资基金,争取成立1-2家基金管理公司。

(3)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未来五年内,努力打造以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为模块的金融服务区。为提供更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改进外币兑换、银行卡、旅行支票、电子汇兑、开立账户等服务,开发推广适合各类需求的理财、融资、结算等特色金融产品,协调推进支付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快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和发展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代理、专业理财服务等机构,大力发展金融咨询、现代投资银行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保障金融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继续完善规范的客户投诉处理程序和快速应对机制。同时,注重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结合,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特色产业金融创新基金。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府组织领导

1、健全机制,完善沟通渠道。进一步充实市金融办力量,强化其职能定位,以便更有效地制定我市金融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配合协调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做好防范、化解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工作。同时,推动西部主要城市之间的金融合作,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间的金融协调,加强与省级金融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定期召开市级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和金融形势分析会,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信息交流、情况沟通和业务研讨工作,及时研究和反馈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问题。

3、制定政策,营造宽松环境。为了进一步巩固我市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在“次级区域金融中心” 的基础上,着手出台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设立“西安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和发展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向外拓展业务市场,增强我市金融业的聚合力和辐射力。

4、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切实把金融监管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密切配合,坚持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做好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引导,制定有力的防范、监控措施。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实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水平,保障我市经济金融稳健、协调、安全运行。

(二)优化信贷市场结构

1、增加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大引进金融机构的力度,引导聚集发展。加快西安金融深化和开放步伐,进一步开展对外资银行的宣传招商工作,吸引外资银行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并落实配套优惠措施。大力促进现有的全国性银行在我市增设分支机构。制定政策措施,重点引进全国性城市商业银行来我市设立分行。紧紧围绕我市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和大西安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同时加快银行业自身发展,提升银行业的规模和综合竞争力,重点推动西安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并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上市。

2、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围绕未来五年我市重点发展的八大工业优势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战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调整信贷结构,着重解决特色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金融与特色产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加大优势产业的融资力度,支持现有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我市特色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创新型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对接,高度重视节能环保、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问题。在整合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专项资金的同时,落实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股权投入等方式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确保金融对我市产业发展的贡献度逐年提高。

3、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积极促进银行类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鼓励其组建中小企业贷款中心,改进针对中小企业信贷授信审批制度,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进行经营理念创新和业务创新,推广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链式营销和集群营销,在有效控制风险和合规操作的前提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同时,鼓励银行针对中小企业量身定做信贷创新产品,争取在股权、商品权、专利权、著作权、应收账款等权利质押方面取得突破。(三)全面发展资本市场

1、兼顾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市证券市场、期货、债券、产权等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应在积极引导和壮大现有机构的同时,积极培育创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为代表的创新型融资机构,并注重风险投资公司、PE、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等新型融资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尽快完成试点并推广,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加快我市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提供有效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2、鼓励企业上市融资。结合我市产业特点,进一步落实《西安市加快企业上市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我市鼓励企业上市专项资金的作用,推动支柱产业、特色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或启动上市绿色通道。采取境内与境外、主板与创业板并举的方针,建立拟上市企业跟踪管理机制,分类指导,制定科学的上市规划。大力培植上市后备资源,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突破。

3、大力发展债券票据融资。大力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短期融资券及城市公用设施项目债券等筹集资金。重点服务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加快集合票据业务的推广,为中小企业进行票据融资提供绿色通道,提高融资效率。同时,应做好发行的后续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促进市场有序扩容,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4、积极发展期货市场。结合我市优势,积极培育期货市场,争取陕西苹果浓缩汁成为期货市场上市品种和申请设立西北能源期货交易所,填补期货市场空白。同时推动现有期货经纪公司的发展壮大;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加大风险防控力度,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价格风险,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稳步进行,促进我市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5、进一步发展西安产权交易中心。落实我省以西部产权交易所为中心、建立西部统一产权交易市场的机构整合步伐,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依托西安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天津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OTC)会员单位的优势,争取把西安产权交易中心打造成为西部产权市场的龙头。注重扩大产权交易市场的业务范围,积极探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和转让,规范股权交易模式开发产权交易品种,推动未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托管与交易,并争取国家批准场外股份交易市场在我市试点,形成统一监管下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机制。

6、加快新三板市场的发展。为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融资能力,要在进一步完善新三板市场要素的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到新三板市场上市的指导、扶持力度。同时注重对已经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进行拟在主板上市的宣传,储备资质良好的企业的信息资源,重点培养,争取企业在多层次融资平台融资,逐步解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四)加快保险业发展和创新

1、扩大保险规模,推动市场建设。强化我市在全省保险区域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保险市场,提升我市保险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稳步增加保险公司的数量和类型,规范发展保险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包括民营和外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保险业,实现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同时,推动保险业深化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内控机制改革,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人员素质,夯实发展基础。

2、鼓励产品创新,增加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和辅助社会管理职能。把发展保险业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结合起来,鼓励保险企业创新企业年金、公众责任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商业保险业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城乡统筹保险工作开展,积极发展涉农保险,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拉动作用,继续推广设施蔬菜保险试验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服务“三农”的农业保险框架。

3、积极探索保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结合当前我市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及融资变化,探索保险资金运用于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遴选一些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同时又与保险资金性质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建立拟投资的项目数据库,加强我市相关部门与保险集团、保险总公司的沟通协调,争取设立以交通规费等稳定收入为担保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担保资金、发展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等,使之成为我市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保险资金的理想投资模式。

(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1、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涉农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充分发挥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作用,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步伐,引导现有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增加投入,做大规模。鼓励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发起主办村镇银行,发挥其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2、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各种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手段电子化、信息化,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运用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等手段,推动农业保险商业化运作,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

(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1、加快投融资体制建设。继续发挥投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核心作用。不断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优化平台投资回报机制,建立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收益机制,完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和投融资决策等制度,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产业化,建立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同时,加强政府信用资源的整合和分配,有效增强政府信用的运作能力,实现政府信用放大。深化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对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2、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有效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应用BOT、TOD、PPP以及融资租赁等方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进一步提高融资成效。加强投融资平台资金管理,建立平台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调度和规划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降低财务成本。推行“拨改投”机制,利用规费、土地储备收益权、存量资产、国债、税收返还等多种方式,扩大平台的现金流或资本金,延长平台“资本链”,提高平台的信用评级。

(七)完善金融生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1、切实增强金融意识。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和手段,加强开展金融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金融信息,增强公众现代金融理念,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在全市营造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和氛围。

2、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诚信西安”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精神。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办法,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形成信用约束机制,发挥信用制度在规范市场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中的积极作用。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社会基础信息中介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发展独立的资信评估机构,通过信用担保分散和化解信用风险。另外,要强化法制建设,制定规范信用体系建设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加强财政、司法、工商、税务、公安、海关及金融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积极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金融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3、推进金融信息化。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联系,整合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货币政策预测、金融统计、金融稳定监测、反洗钱监测、国际收支统计以及支付清算系统的信用信息,形成一个高效的跨部门的统一信息平台,建立西安企业信息系统和个人信息系统,形成全社会共享的企业信用档案系统、信用评级机制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用共享。建设“西安金融”网站,提供西安金融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实现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模式的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4、培养金融人才队伍。采取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金融队伍的整体素质。利用我市高等科研院校聚集的优势,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金融机构需求与高等院校培养的对接,既满足我市金融人才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金融机构培训,培养国际型金融人才,制定有关人才政策,在住房、科研经费、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补贴,在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减免,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

5、强化金融功能区建设。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以老城区传统金融商贸区为基础,高新金融创新实验区为核心,以西安金融商务区为新增长点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服务区。重点吸引国内外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代表处,及跨国公司的资金结算中心、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和国际性金融组织办事机构、各类中介机构、各类咨询机构入驻西安金融商务区,初步建成金融要素聚集、金融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商务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现代金融服务区,以此增强整个西安金融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和物化载体。

下载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夏州“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临夏州“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十一五”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保持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支持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临夏......

    湖北“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促进全省金融业在“十二五”期间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我省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

    辽阳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辽阳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辽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业支持经济振兴,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

    2021年某县生态环境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某县生态环境十四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们将围绕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绿色发展方式、创新治理体制机制等战略,以求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持续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

    医院感染管理科“十四五”发展规划

    XXXXXXX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加强我院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2篇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篇一为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020年县“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思路

    2020年县“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思路一、×县交通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立足“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按照“一产利......

    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十四五”发展规划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对全面贯彻党的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