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概述(全文5篇)

时间:2020-11-05 21: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标准化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标准化概述》。

第一篇:企业标准化概述

第一章 企业标准化概述 第一节 企业标准化的概念 企业标准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活动。

企业标准化是指为在企业 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尤其要包括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企业标准和贯彻实施各级标准的过程。

注2:标准化的显著好处是改进产品、服务和过程的适用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节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制定企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结合企业标准化工作特点,企业标准化工作基本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企业标准化工作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关系到产品(或服务)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许多方面。认真贯彻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是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保证。

2、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对企业来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都具有约束力,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推荐性国家标准。与企业有关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一经纳入企业标准体系都具有约束力,也必须执行。

3、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依据。现代企业不仅其产品(或服务)要严格执行标准,而且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4、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运用,分工越来越细、协调面越来越广,对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岗位操作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这些要求要进行定量化、标准化,便于掌握、实施和检查。这样在企业除了原有的技术标准以外,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就普遍推行了。所以,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需要。

5、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这里讲的对标准实施进行的监督检查是指企业内部的一项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对所执行标准情况的自我监督检查要求。对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是指对标准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对其结果进 行处理的活动。监督检查是推动标准实施重要手段,也是整个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6、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对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和企业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企业标准化的对象 对象:具有重复性的生产技术、管理活动。

具体可从“人”、“物”、和“事”三个方面。

“人”:工作职责、工作程序、要求及考核。

“物”:产品、设计、工艺工装、原材料与半成品检验方法、设备等 “事”: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各种定额、管理组织、劳动定员等,第四节 企业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 1、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中,通过制定、贯彻和实施标准,建立起系统的、可控的、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行为科学的最佳秩序;

其次,充分利用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原则,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项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标准化是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为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在全社会进行跨国界的专业化分工,现代产品的功能和结构越来越复杂,要求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全球化。一般一辆汽车上万种零部件就需要上百家工厂协用生产。美国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零件,由六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00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这样的大规模现代化生产必须依赖标准化,使生产活动高度协调统一,使生产的全过程受控并有序地、系统地联系起来。

3、标准化是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前提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而标准化则是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必要前提,通过标准化活动,合理简化品种,零部件系列化和通用互换,可大大缩短产品设计开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4、标准化有利于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缩短生产周期 标准化可以消除新产品设计、开发、研制过程和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避免奖状浪费。通过标准化,大量使用标准件、通用件和借用件,使用高效率的专用工装,能大大加快产品设计开发速度,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5、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通过制定和实施原材料和能源标准,简化原材料和能源产品规格,在保证产品质量和过程、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用价廉原材料代替贵重稀有的原材料。合理地确定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定额,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6、标准化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产品的质量管理,实质是标准问题,没有先进的标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衡量一个产品的质量高低的依据是标准。标准不仅对产品性能做出了一系列规定的要求,而且对产品的原材料、加工工艺、测量检验直到包装、储存运输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全过程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稳定在一致的水平上。

7、标准化是实现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的基础 标准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活动的依据。标准化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按系统工程的原理,使输入转变为输出成为增值的过程,使各项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

8、企业标准化是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贯彻实施新标准的过程也是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过程,先进的技术标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技术的成果只有通过制定和实践标准这个桥梁才能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9、企业标准化是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业健康和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 10、标准化有利于促进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全企业使用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进步 第五节 企业标准化的发展过程 企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工业企业的科学管理一道产生的,并且是工业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业企业管理科学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出现以后产生的,工业企业的标准化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不是巧合,而是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的反映。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经验管理阶段 经验管理阶段也叫传统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就全世界来说,是从18世纪末到20 世纪 初,大约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产生,大机器工业确立统治地位,一直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基本结束这样一个经济时期。这时企业管理的任务,主要解决如何分工、协作,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并且能够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减少资本的消耗,取得更多的利润。

这个时期在工厂里虽然也制定、使用了一些标准,但标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不大,所以这个时期是属于企业标准化积累经验的阶段。

2.科学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大体上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也就是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这样一个重要的经济时期。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更加复杂化,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等等。

美国工程师泰勒首先突破了传统管理,提出了科学管理方法。他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更重要的是生产组织管理。他在1911年发表了一本专著,叫《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把资本主义企业一百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把经验上升为科学,用以代替单凭经验办事的传统管理。

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应该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并由对企业经营管理特别熟悉的人来担任。

②对工人的操作进行动作研究,并据以制定标准操作法。就是通过对工人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去掉其中一切不必要的、错误的动作,找出最快、最好、最正确、最节省的动作加以确定,并制定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作业标准化方案”。这种做法后来被世界各国相继采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工业工程(IE)。

③按照标准操作法对工人的作业所需时间作精确的记录,有时甚至要精确到几分之一秒。有时要把工人的动作拍成电影,然后放慢速度进行分析,把其中必要的时间定为“标准时间”。有了这个“标准时间”,就有可能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定量化管理的科学依据。

④选择该工序最合适的机器设备、工具、材料以及其他条件,把这些条件规定为统一的标准条件。这就是,工人在标准条件下,使用标准的设备和工具,按照标准操作法进行作业。

⑤按照标准操作法选样和培训工人。

⑥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就是按照操作标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完成任务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工资,对不按操作标准执行的,即使完成了任务也以较低的工资率计算工资。

⑦在企业里建立与生产车间平行的职能科室。科室对车间没有指挥权,它只是从事定额的制定、作业标准的管理等等,做为厂长的参谋部。从而实现了管理工作专业化。

3.现代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 40年代起到现在。科学管理(也就是第二个阶段的管理)着重研究解决的是各方面的专业管理问题,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各方面专业管理的问题,主要是解决管理中的执行问题,但对企业中的全面管理和管理中的重大决策问题缺少办法。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①注重战略发展的研究和预测。企业的主要战略包括经营目标(比如所要获取的利润、要占领的市场、依赖的原料基地),为达到该目标对资源的配置以及利用资源的政策,实现目标和政策的经营计划,以及为制定计划而进行的市场预测等。以往的管理则不重视这些战略性的问题。

②实行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多样化。我们过去只强调生产专业化,而忽略了经营多样化。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公司里,除生产一种主要产品外,同时经营多种产品,以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③采用分权管理体制。因为企业规模扩大了,领导层次增多了,工艺、技术问题更加复杂了,加上经营品种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集权制已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许多企业改为分权的事业部管理体制,使事业部有相当的独立性以充分发挥各层次的管理主动性。

④实行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看成是处于运动状态的系统。处理企业的问题,要从全局观点、动态观点,按事物内在联系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力求全系统效果最佳。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系统管理理论的产物。

⑤重视职工素质的提高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

第六节 企业标准化新的要求 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发明推广应用的周期和产品更新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标准化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在新产品设计时通过零、部件的通用化和产品的系列化,使新产品有较高的继承性,就可以简化新产品的设计试制工作,避免生产线的大规模改造,且能简化工装、材料等的供应,从而可以加快新产品的发展速度。

②由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许多企业由单一品种的大量生产改变为生产专业化与经营多样化相结合的方针。这就要求企业的标准化能够同这种经营战略相适应。既能促进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又有利于产品的多样化,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③以前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的要求,一般只涉及企业管理中的执行问题,很少涉及经营战略问题和决策问题。如只是提产品质量如何提高,品种如何对路,材料如何符合需要等这类问题,很少去解决企业经营战略问题和决策问题,像产品的型式规划(如产品的系列型谱和品种规划),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战略性的标准化工作 ④要求现代企业管理注重对全过程的系统管理,用系统的观点和系统方法实行管理,并通过对各个分系统之间的协调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效果,而并不去孤立地追求每一个子系统的最佳效果。和这种管理原则相适应的企业标准化,也必须从以往那种零星地、孤立地、一个一个地制定标准的方式转到系统的解决问题的阶段。

第二章 企业标准化工作技术 企业的标准化技术业务工作,是指企业的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主管标准化的企业负责人,组织企业标准化专职机构(或人员)会同企业有关职能部门,运用标准化技术手段,做好企业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①企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复审。积极承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任务;

有能力的企业应力争参与、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②组织实施标准以及监督检查;

③采用国际标准;

④参与新产品开发、产品改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中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负责标准化审查、标准化技术服务等;

⑤积极推动产品的三化(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组合化、模块化、成组技术等的应用;

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⑦参与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等 第三章 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它涉及到技术、生产、销售各部门和设计、制造、检验、营销等各个环节和企业的员工。

第一节 企业标准化机构及人员 1、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可设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在厂长(经理)或总工程师的领导下,统一管理整个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在各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和车间设标准化组织或兼职标准化人员负责本单位的标准化工作,业务上接受企业标准化机构的领导。

2、中型企业 中型企业可设立以厂长(经理)或总工程师为首,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企业标准化委员会,负责重大问题的讨论、审批和决策。有关职能部门设标准化组或设置专兼职的标准化人员。

3、小型企业 小型企业可指定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企业标准化工作,重大问题由企业领导审批和协调。

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的职责 1、组织实施企业标准化机构下达的标准化工作任务;

2、组织实施与本部门有关的标准;

3、按照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奖惩;

企业各类人员的标准化职责(一)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1、确保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

2、确定与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

3、确定企业标准化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4、审批企业标准化规划、计划及活动经费;

5、组织建立并审批标准体系、审批企业标准;

6、鼓励、表彰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员;

(二)企业标准化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 1、确定并落实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与本企业相关的要求,制定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

2、组织制定并落实标准化工作任务和指标,编制企业标准化规划、计划;

3、编织企业标准化体系表,建立标准体系;

4、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做好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和企业标准的复审;

5、组织实施各类标准;

6、做好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标准化审查;

7、组织实施标准并负责监督检查;

8、组织本企业的标准化培训;

9、归口管理各类标准文件,建立标准资料档案,收集标准化信息;

10、承担或参与外部标准化任务,参加国外标准化活动;

(三)对企业标准化人员的基本要求 1、具备从事标准化管理的上岗资格;

2、熟悉并能执行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3、熟悉本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情况;

4、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二节 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一)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 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应规定:

1、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体制、组织机构、任 务、职责、工作程序和要求;

2、企业标准制订、修订、复审的工作原则、程序及具体要求;

3、实施标准、标准实施监督检查的原则、方式、要求、程序和分工;

4、标准及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要求;

5、贯彻实施各类标准的程序和方法;

6、标准化规划、计划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7、标准化培训的任务、目标、方法和程序;

8、标准化成果奖励程序和要求;

(二)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规划、计划 企业标准化工作规划、计划包括:

1、制定、修订企业标准的规划、计划;

2、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规划、计划;

3、标准科研规划、计划;

4、实施标准的项目计划;

5、标准化培训计划;

制定各类计划和规划的依据:

1、企业标准体系表;

2、配合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需要开展的标准化工作;

3、企业产品标准化、工艺工装标准化的要求。

计划管理工作内容:

1、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应由标准化机构研究、审查,企业领导批准,列人企业年度工作计划下达。

2、为保证计划实施需落实组织和人员、落实措施和落实进度。

3、检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如确因客观因素不能完成时,应予以调整。

4、工作完成后应进行总结。

(三)企业标准化培训内容 1、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

2、标准化基础知识及相关基础标准;

3、宣贯与本企业有关新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

4、组织学术报告、标准化动态专题讲座等。

(四)标准化信息管理 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标准化信息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标准化信息能够加快企业新产品开发速度;

3、提高企业标准水平;

4、有助调整产品结构,快速占领市场;

标准化信息管理的特性:

1、广泛性 2、法规性 3、系统性 4、时效性 5、服务性 企业标准化信息的范围 1、生产、经营、科技、贸易等方面的标准文本;

2、国内外标准化期刊、出版物、专著等;

3、有关的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4、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及技术法规;

5、其他与本企业有关的标准化信息.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包括:标准化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保管、使用及废止等活动。

1、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收集渠道 2、及时收集有关标准的发布、修订、更改和废止信息;

3、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登记、编目,及时传递、借阅和使用;

4、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

第三章 健全和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GB/T15496-2003 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 GB/T15497-2003 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 GB/T15498-2003 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GB/T19273-2003 企业标准体系 评价与改进 企业标准体系: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企业标准体系表: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

企业标准体系表应按照GB/T1307-1995《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执行。

系列标准中四项标准的关系(1)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是四项标准中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围绕建立和实施一个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为核心所需进行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总要求。

(2)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和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这两项标准对企业要建立的标准体系是以技术标准子体系为主,包括有实现技术标准所必需的企业管理标准子体系和工作标准子体系构成的完整的系统。

(3)本系列标准增加了第四项标准,即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 评价与改进》,作为一项必要的工具,以推动企业标准体系的不断持续改进,保证其持续有效性和适宜性。

(4)本系列标准吸纳了当前国内外先进的标准和管理实践经验,如系统方法、过程方法以及戴明有效管理模型(即P-D-C-A模式)等。

第一节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总要求 1、企业应按照GB/T15496、GB/T15497、GB/T15498的要求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2、企业标准体系应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

3、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上级标准;

4、应能满足本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需要;

5、企业标准体系应在企业标准体系表的框架下制定;

6、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相互协调;

7、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应能保证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

8、企业标准体系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协调,并提供支持(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融合为一体 );

9、以GB/T19273对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进行评价或确认;

第二节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企业标准体系一般有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法规、企业的方针目标和基础标准,因法律、法规、企业的方针目标对企业标准体系起宏观指导作用,所以在体系表中一般不列出,第二层次是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企业标准体系结构(一)技术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中的技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

在企业范围内,凡是企业需要实施的上级技术标准都要纳人技术标准体系中;

凡是企业内部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都要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并纳人技术标准体系中。

技术标准体系应包括设计、工艺、检验、安全、卫生、能源、环保、定额等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适用多品种生产):

技术标准体系的第一层次是技术基础标准,覆盖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所有技术标准。它指导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技术标准的依据。例如“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GB/T20000,GB/T13017),通用技术语言标准(术语标准,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技术制图标准,量和单位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互换性与精度及实现系列化的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通用标准,各专业工作的指导通则或导则)。

第二层次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技术标准,它包括与质量有关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卫生、能源、环保、定额等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序列结构(适用单品种生产):

序列结构以产品标准为中心,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技术标准、按质量环顺序组成,同时考虑安全、卫生、能源、环保、定额等技术标准。

序列结构:(二)企业产品标准备案 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闸备案。具体备案要求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备案的法律要求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是法律、法规的耍求。《中华人人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补充规定:“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备案的要求 1、便于对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情况实施审查。

2、便于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企业产品标准执行有关强制性标准情况。

3、备案标准可以作为产品质量纠纷仲裁依据。

报送企业标准备案的材料 除了企业报送备案申报文、产品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外,有的省还另有要求,如增加了“企业产品标准批准发布文件”、“企业产品标准验证报告”、“企业产品标准审定意见或审查会议纪要”等。

受理备案程序 按标准化法律、法规要求,企业产品标准要到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般情况是企业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材料先报送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做符合性审查并签署意见后转送同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也有地方是向两个部门同时报送备案材料的。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受理程序 1、收到企业备案材料后,及时登记。

2、对备案材料进行符合性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在五天内将备案材料退回企业,并说明退回的理由。

3、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并经受理部门分管负责人同意后,赋予备案编号,并在企业产品标准文本封面上加注备案编号和加印“×××质量技术监督局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专用章”。然后,受理备案部门向同级行业主管部门、申报备案单位、企业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各发出一份备案材料,本局归档一份。提出企业标准编号方法,以供参考。

4、市、县(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受理备案企业产品标准,经备案后,应同时向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报送备案材料 (三)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管理标准体系的基本要求:

1、管理标准体系应在企业标准体系表的框架下制定,管理标准体系表应符合GB/T13017;

2、管理标准体系应贯彻国家、行业的管理基础标准;

3、企业应充分吸收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实际,将其应用在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

管理标准的意义 1、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3、依法治理企业的需要 管理标准的属性 管理标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表现在标准中所规定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的要求,符合人—机体系运转规律;

符合生产力合理布局、生产力诸要素合理组合及建立生产过程政策秩序的要求。如产品质量管理标准、操作标准等 社会属性表现在标准中所做的规定应符合国家的基本制度、政策;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有利于正确处理劳动者间的关系;

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如环境保护标准,劳动定额标准等。

管理标准与管理制度的差异 1、系统的差异 管理标准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系统分析 的方法,对企业所需要管理的事项,运用标准化原则进行协调、统一、结构优化和系统处理后制定的标准。

管理制度针对管理工作的一般程序、要求和问题做出的规定。部门之间可能存在不协调。

2、可操作性和考核性的差异 管理标准对每个环节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规定,而且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定量化,不能定量的也规定得具体明确。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考核性。

管理制度一般定性的多,定量的少,不便于实施操作,也很难进行针对性的考核。

管理标准的格式 封面,目次,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定义、符号和缩略语,职责,管理内容与方法、报告和记录,必要时增加附录。

职责:明确由哪些部门实施此顼管理活动,他们的职责、权限。该管理活动涉及几个部门时,应规定出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应明确该项标准贯彻、实施、检查、考核的部门及方法。

管理内容与方法:

(1)应详细规定核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逐步列出开展此活动的详细步骤,明确输入、转换的各个环节和输出内容。其中包括物资、人员、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与其他活动接口处的协调措施。

(3)明确每个过程中各项工作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以及达到要求,应如何进行控制,并注明任何例外或特殊惜况,必要时可辅以程序或流程图。

(4)内容复杂的管理标准,当条的层次太多时,可根据管理活动的特点或类别,分别列出若干章,分别叙述。

(5)管理要求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求应当用可以比较的特性表达。

管理标准体系的要素 管理基础标准、体系评价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环境管理标准、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安全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服务管理标准、安装交付管理标准、包装搬运存储管理标准、测量检验和试验管理标准、设备与基础设施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标准、经营综合管理标准共17个要素。

(四)工作标准体系 工作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中的工作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工作标准体系的基本要求 1、企业对生产、经营有关的工作岗位应建立工作标准,并形成体系,以保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实施。

2、工作标准体系应在企业标准体系的框架下制定,并与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协调一致。

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 1、工作标准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人员三个层面构成。

2、管理层工作标准分为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两类工作标准。

3、操作人员工作标准分为特殊过程操作人员和一般操作人员两类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的特点 1、差别性 2、动态性 3、应变性 4、非稳定性 制定工作标准的意义和目的 作业标准化的过程是形成群体习惯和群体行为准则的过程,是人的要素素质的升华过程。它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不必要的、不合理的作业程序和作业动作,而且能促进工人克服已经形成的不合理的习惯和操作上的缺点,防止个体差别和非不稳定性不必要的扩大,增进人的作业的可靠性。

工作标准编写原则(1)最高决策者及决策层其他管理人员,每个职务都应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工作标准。

(2)中层管理人员,正职和副职的职责和权限都需要制定工作标准。

(3)部门的工作标准可以用部门正职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代替。

(4)一般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应体现在工作标准中,工作标准应按岗位制定,不按现实分工制定。

(5)应为操作岗位员工制定通用的工作标准。

(6)对特殊过程的操作人员,可对特殊工种、特殊岗位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

(7)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应体现在具体的岗位工作标准中,应按工种制定。

(五)职责、权限及人员资格要求 1、职责、权限 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与其承担的任务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这是行使其职能的必要前提。有职无权以及责、权、利脱节都会削弱管理效能。

2、岗位人员资格要求 明确岗位人员的基本资格要求,包括文化程度、操作水平、管理经验等,对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应对其经验和技能进行评定,需要时发给资格证书 工作内容及要求 1、岗位目标 2、质量要求与定额 3、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4、业务分工与沟通(信息传递)方式 5、对特殊过程工作岗位 6、对每个岗位按作业顺序列出工作(作业)的细节,明确输人、转换的各环节和输出的内容。

第二篇: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概述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概述:

1、本公司于2014年04月份开始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

2、根据规范配置人员与设备,做好基础设施的整改,加强员工培训,再建立分层承包管理制度,签订安全生产协议。公司安全生产口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使全体员工对安全员工对安全生产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建立了相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4、2014年

日至

日公司组织以

为组长,为组员的安全标准化自评组进行了安全

生产自我评定。认为基本达到了安全生产标准要求。

第三篇:企业凝聚力概述

企业凝聚力概述

企业凝聚力是一种合力。它是由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效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各种因素合成的一种向心情感,是粘合剂,是磁场,是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和谐的结果。企业凝聚力出现在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上。

企业凝聚力由五个要素构成:

1.领导者个人和整个领导集体的影响力。

2.企业生活环境、文化设施、工作条件、工资报酬、激励机制和企业发展目标六个方面合成的吸引力。

3.由外围员工经过班组、车间几级管理层次围绕领导核心的向心力。

4.企业产品、企业效益、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的骄矜感和自豪感。

5.企业精神、管理氛围、职业纪律和宣传思想工作激励、熏陶化成的顾大局识大体的团体意识。

而凝聚力的要素构成呈塔状,五个母项要素包含着更小层次的子项要素。子项缺项便会动摇母项的稳固,影响母项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企业凝聚力的生成。

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1、企业凝聚力与协同效应

企业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对企业成员的诱导作用方面。诱导即通过对企业成员的诱发、劝导,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以保证企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诱导的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协同效应,也就是1+1>2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两个单个的人团结起来创造的效益可以大于他们分别单独创造的效益之和。

2、企业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要使企业凝聚力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必须有一种作用力,使它得以规范化,这种作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能力。一个好的领导能够引导企业成员,使他们的合力方向朝向企业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企业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正相关,只有在有一个好领导的前提下,它们才具有正相关性。

3、企业凝聚力与企业士气

士气就是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实现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也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从这一点上说,企业士气与企业的凝聚力是一致的。一个企业士气旺

盛,则企业凝聚力就强,就能较好地适应外界变化,处理好内部冲突;企业成员对企业及企业领导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企业的目标就得以实现。与协同效应一样,企业士气同样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正确引导。

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因素

企业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企业成员本身的心理、行为,又包括企业外界对企业的影响。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企业凝聚力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1、企业成员的相容性

企业成员的相容性即企业成员的相互接纳程度,表现为各企业成员的同质性与互补性。企业成员之间的爱好、兴趣、目标、信念等具有同质性,而性格、知识则具有互补性。同质性的多少与互补性的大小,关系到企业凝聚力的强弱。

2、企业成员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5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层次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假如要让一个薪水很少的人经常参加娱乐活动,一般很难,他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多挣钱上,以首先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在5个层次的需要中,社交需要也叫归属需要,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交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这一点上来说,企业的凝聚力与企业成员的5层需要均有关联。

3、企业领导的行为与方式

领导是企业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内部不团结,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成员。而一个精诚团结、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的领导群体会对企业成员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企业成员的内部团结,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企业规范

企业规范是企业每个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的统一成员行为观念的标准体系。企业规范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的如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不成文的如约定俗成的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等。企业规范是维系企业行为的无形力量,是评价企业成员行为的尺度。企业成员严格遵循企业规范,将会受到表扬、鼓励。反之,则会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和批评,迫使他重新回到企业规范上来。否则,就会受到企业规范的惩罚。因此,企业规范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动力,它能够理顺每个成员的个体目标,使之与企业目标一致。如果缺乏企业规范或有规不依,则企业的凝聚力就难以形成。

5、外部环境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否则就会被淘汰。面对时代的压力,多数的企业成员都会有一种紧迫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团结起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凝聚力。外界环境变化了,企业凝聚力也会随之变化。企业领导只有善于利用外部环境,才能使企业凝聚力长久不衰,不断增强。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途径

1.加强企业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团队精神与凝聚力,沟通是一个重要环节,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而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频繁的信息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工作就容易出成效,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就容易产生对公司的信任,士气才会提高,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所以高层要把确定的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目标下达给下属,并保持沟通和协调。这时,企业团队成员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和骄傲,乐意积极承担团队的任务,工作氛围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沟通,可以促使信息在成员之间的流动,使成员之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相容性。在公司目前的形势下,企业员工之间尤其要加强沟通。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进行创新、改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样,势必会触动一部分成员的利益,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企业不注意加强与这些人的交流与沟通,这些人就有可能对企业的凝聚力产生消蚀作用。

2.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环境

企业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为了控制团队力量的流失,这就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一套完善的激励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提高的氛围,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成长,实现价值追求。企业的培训应该联系企业文化,着眼于细微之处,融落于生活之中,从做人点滴到做事精要,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培养员工的归宿感、使命感。而员工的全面成长,也将为企业发展蓄备强大后续动力,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正确行使领导职能

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是一种借助他人完成目标的过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在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应善于运用民主的方式、恰当的授权,给企业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以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了解被领导者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以避其所短、扬其所长,从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给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目的。

企业的领导要想正确行使其领导职能,必须作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有创新意识。领导不应满足于守住一个企业,而要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高瞻远瞩,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通过学习,系统全面掌

握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有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有过硬的综合分析能力,善于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能听取各方面的正确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敬业精神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一个“勤”字,即事业心强,热爱本职工作,积极肯干;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纪律严明,遵守企业规章及纪律,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4.加强企业规范建设

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对员工是缺乏凝聚力的。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不仅可以使员工在企业内部得到锻炼与提高,而且能够创造并实现企业公平。健全完善的企业规范,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检查制度、财务制度等,是鼓励先进,约束落后,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健全完善的企业规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上下能否顺利沟通、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各项管理能否到位。管理的核心是人,因此仍然要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完善企业规范

第四篇:企业财务会计概述

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概述

一、基础知识

1、会计是一个总体范畴,包括()()、()等若干分支。企业财务会计是应用在()中的一个会计分支,是以()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与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计算、核算和监督,并据以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向()和()等各方面提供准确信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专门的经济管理活动。

2、企业财务会计的特点:

3、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4、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实际上是()的具体化。包括三个方面:()、()、()。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指:()。

5、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是指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和单位,其所界定的是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是指一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分期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前后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核算。会计期间分为()、()、()和()。其中,()称为会计中期;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为记账本位币。

6、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为基础。会计确认必须同时符合四条基本确认标准:()、()、()和()。

7、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相关性,与()有关;可比性包括两层含义()和();及时性要求做到:()()()。

二、知识巩固

1、企业定期或者至少每年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集体资产减值准备,这体现了会计信息的()要求。

A.一致性B.可比性C.谨慎性D.实质重于形式

2、为解决会计核算中财产计价和费用分配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的是()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期间D.货币计量

3、把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是同自有资产进行核算,体现了会计信息的()要求。A.可靠性B.重要性C.谨慎性D.实质重于形式

4、在下列会计基本假设中,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A.货币计量B.持续经营C.会计主体D.会计分期

5、为持续经营假设作必要补充的是()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6、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属于企业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会计处理方法程序稳定的前提条件()。

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期间D.货币计量

7、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主要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A.可靠性B.相关性C.谨慎性D.可理解性、8、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是()

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权责发生制D.货币计量

9、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必须有合法的原始凭证为依据,这是()要求。A.重要性B.可靠性C.谨慎性D.可理解性

10、下列项目中,不符合谨慎性要求的是()

A.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B.由于技术进步对固定资产加速提折旧 C.在通货膨胀时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 D.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提折旧

11、()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绳。A.会计规章B.会计制度C.会计法D.会计准则

12、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A.可靠性B.相关性C.及时性D.可理解性

13、会计确认标准不包括()

A.可计量性B.可比性C.可靠性D.相关性

14、企业要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购入材料商品等存货属于()A.资金分配B.资金筹集C.资金运用D.资金耗费、收入

15、及时性的要求不包括()

A.及时收集会计信息B.及时提前确认收入C.及时传递会计信息D.及时处理会计信息

三、能力提高

1、从核算成本效益来看,对所有会计事项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用完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处理方法,这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A.可理解性B.谨慎性C.相关性D.重要性

2、下列关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表述恰当的说()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明确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 C.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D.会计主体,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3、某公司2008年销售萎缩,预计到2009年春节出现销售旺季,于是预计销售收入50000元确认,这违背了()。

A.可靠性B.可比性C.谨慎性D.实质重于形式

4、某企业2009年1月份发生下列支出:(1)支付本保险费7200元(2)支付本报刊杂志费5400元(3)支付去年第四季度短期借款利息9600元,按权责发生制,该企业1月份负担的费用()A.22200元B.4250元C.12600元D.1050元

5、相关性是以()为基础的。

A.可靠性B.及时性C.重要性D.权责发生制

第五篇:企业信息管理概述

一、填空题

1.信息的正确性,包括(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研究分析的客观性)。2.信息时间方面的价值属性,包括(及时性)和(现时性)。

3.(从来源来分),信息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4.(WSS)协作系统的基础是(群件Groupware)。

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数据库用户(包括数据库管理员)和支持数据库运行的各种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构成。

二、选择题

1.企业信息管理的基本工具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L.2.知识一般可分为(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控制性知识)。3.信息内容方面的价值属性包括(正确性)、(相关性)、(完整性)。

4.基本活动可分为:(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等)。5.辅助活动可分为四种:(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三、名词解释

* 数据仓库DW 与*提高综合竞争力数据挖掘 DM

* 商务智能 BI*降低风险

*造和累计商务知识与见解 8.(信息技术)是虚拟组织的核心管理工具。

9.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接口。

五、解答题

1.数据与信息的联系与区别是?

答: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而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信息是被认识了的数据,是数据的含义;信息更本质地反映事物的概念,而数据则是信息的具体表现,所以信息不随载体的性质而改变,而数据的具体形式却取决于载体的性质。2.企业信息管理的基本条件

答:用户的积极配合高层冷到的参与科学的管理基础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专业开发队伍合理的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 1.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人、机器和机构)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有效地满足组织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全过程。

2.企业信息管理,是以整个企业信息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企业信息管理活动的结果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学问。3.数据Data,是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4.信息Information,是已经被处理成某种形式的数据。

5.知识Knowledge,是从相关信息中过滤、提炼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资料。

6.决策支持系统 DSS,就是能够利用数据和模型来帮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的高度灵活的、人机交互式计算机信息系统。

7.数据仓库 DW,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相对稳定的数据集合,其目的是支持管理人员业务分析与决策的制定。

8.数据挖掘 DM,是一种从数据库或数据仓库库中发现并提取隐藏在其中的模式信息的技术,母的是帮助决策者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发现被忽略的要素,而这些信息对预测趋势和决策行为是十分有用的。

9.商务智能 BI,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上午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活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上午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

四、判断题

1.(陈述性知识)提供概念和事实,描述系统状态、环境和条件,使人们知道是什么。2.(过程性知识)提供有关状态的变化、问题求解过程的操作、演算和动作的知识。

3.(控制性知识)也称为元知识,是指用控制策略表示问题的知识,包含有关各种处理过程、策略和结构的知识,常用来协调整个问题的求解过程。

4.(信息的定义表明)信息的价值属性可以从内容、时间以及形式三个方面来描述。5.信息的相关性说明统一信息对不同的决策目标、对不同的人来说,其价值是不同的。6.信息价值的长期性表现为信息价值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存在,并随时间递减或保持不变。7.信息技术的任务和目标:

---------------任务和目标IT工企业利益

---------------1.提高成产力* 联机事务处理OLTP* 提高速度* 事务处理系统 TPS*减少错误*客户集成系统CIS* 降低成本

* 让客户处理自己的事务 2.提高决策质量* 练级分析处理 OLAP*产生可选择的方案* 决策支持系统DSS* 建议解决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GIS* 提高决策质量* 经理信息系统EIS*提升绩效

* 人工智能系统 AI 与*改*善业务流程专家系统 ES

3.信息技术的六种主要任务

答:提高生产力,提高决策质量,加强团队合作,建立企业间伙伴关系与企业联盟,实现全球化,推动组织改革。

4.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答: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结构、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行为 5.数据库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答: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可控 余度,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管理系统成为用户与数据库之间的接口,对数据的操作不一定以记录为单位,也可以数据项为单位,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6.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其功能包括:

答:数据库的定义功能,数据库的操作功能,数据库的保护功能,数据库的维护功能 *7.三类陈宫的战略思想 :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六、论述题

*波特五力模型(图+论述、举例)潜在进入者

↓(潜在进入者威胁)行业内对手

供应商→与目前对手←购买者(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竞争(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

(1).潜在进入者威胁: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先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於竞争,因此使收益降低。

(2)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市场上可替代铲平或服务的存在意味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将会受到限制。

(3)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买方拥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一定会利用它。这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其结果是影响收益率。

(4)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与买方相反,供方会设法提高价格,其结果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收益率。(5)行业内对手的竞争:竞争会导致对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或降低,结果同样会减少企业的利润。

七、案例分析

1.信息系统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共享性和全面性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以储备对公司有价值,同时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信息。这可以用一些信息管理的软件。其次,成功的企业信息管理要求企业能够有效的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搜集的数据。企业可以运用专门的软件去分析各种数据,这也要求企业在完成信息收集的时候保持数据具有条理性和准确性。

下载企业标准化概述(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标准化概述(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人才观概述

    企业人才观概述是指企业对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使用、考核、引进等方面工作中,都受到一定的人才观的影响。因此,企业人才观对......

    企业招投标概述

    企业投标概述 于欢欢前言:招投标文件框架、语言、思路大致相同,只是实际各家所编制的招标文件在商务标或技术标部分略作变化,所呈现的范文又往往相对抽象,令大家理不清思路、摸......

    概述企业债务重组

    概述企业债务重组 为避免债权人通过诉讼(仲裁)、强制执行等刚性手段来解决债务争端,实践中,负债企业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是申请破产。其二就是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在理......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概述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概述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与绩效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由绩效......

    企业目标管理理论概述

    企业目标管理理论概述对于一艘盲目航行而没有目的地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再充足的马力也失去意义。如果你的汽车没有目的地,油箱再满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公司也一样,目......

    企业纳税风险概述

    企业纳税风险概述 企业纳税风险是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33

    企业文化被喻为管理的圣经,却被多数企业用一份报纸、几句口号、几条标语、几次活动就构筑成所谓的企业文化,不仅没有深化文化、更没有运用文化,只是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秀的一部......

    物流和物流企业概述

    第一章物流和物流企业概述 一、判断题 1、流通实际上就是物流。() 2、掌握了物流信息技术,就掌握了改善物流状况的关键。() 3、物流使企业的第一利润源。() 4、物流企业合理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