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
一、生态扶贫工作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超常规举措,立足我镇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切实加大对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扶贫工作,拓宽社会力量扶贫渠道,形成社会合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保护修复家乡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协调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生态扶贫工作全过程。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地方特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生态扶贫工作思路,统筹推进脱贫攻圣与绿色发展。
坚持精准施策、重点突破。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坚持市县抓落实、镇村抓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生态扶贫政策措施,精确瞄准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我镇1个贫困村重点扶持,确保生态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生态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保护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探索组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劳动贫困人口增收。
三、通过多种途径助力贫困人口脱贫
(一)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推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村民自建等模式,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政府投资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吸纳一定比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二程建设,支付贫困人口合理的劳务报酬,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二)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文持设立护林员等工作岗位,让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加生态管护工作,实现家门口脱贫,在贫困区域万的自然保护区等,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服务和管理。在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同时,精准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三)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月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现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林产业、特色种养业等生态产业,通过二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增加资产收益,招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四)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等补助资金,优先支持有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使贫困人口获得补助收入。
四、各项任务措施
(一)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各类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因地区倾斜。组织动员贫困人口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程度。
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整本镇25度以上陡坡耕地基本农田保有指标,积极争取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支持,优先扶持有需求的村,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团人口。在树种、草种选择上,指导贫困户发展具有较好经济效益且适应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林种、草种,促使贫困户得到长期稳定收益,巩固脱贫成果。确保2020年底前,贫困村符合现行退耕政策且有退耕意愿的耕地全部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镇林业站、镇国土所)
2.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加大黑土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纳入相关规划的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因村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侵蚀沟综合治理,通过修筑谷坊、沟头防护、载排水沟及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初步遏制侵蚀沟道下切扩张,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入河泥沙,保护现有土地资源,使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趋向改善。(镇水利所)
(二)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
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态补偿收益程度。
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机制。建立健全各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调动森林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攻策,推动补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镇林业站、镇财政所)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依托和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票成优势,在相关规划的引领下,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支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争项国家级特优区评定时,对脱贫攻坚任务重、带动农民增收效吴突出的村适当倾斜。拓宽我镇投融资渠道,落实资金整合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服务,着力提高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培育壮大生态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入股分红、订单帮扶、合作经营、劳动就业等多种形式,建立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三体与贫困人口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1.发展生态旅游业。健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加大生态旅游扶贫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依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
下,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园、生态公园、休闲度假村、健康养生、居家养老、文化创意、农耕体验、采摘园等,扩大与生态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镇林业站、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镇扶贫办)
2.发展特色林产业、林下养殖业。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积极培育草食养殖业和特色水户养殖业,推进种养结合、农林复合经营,促进生态循环发展。全县林业生态产业重点推进优质水果、林下资源与山珍食品三大产业标准化基地创建。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与特色种养业、特色林业的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镇林业站、镇畜牧站、镇扶贫办)
(四)创新对贫困地区的支持方式
1.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推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推广经济林太所有权、林地经管权等新型权权抵甲贷款改革,拓宽贫因人口增收渠道。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资源、集体所有森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贫因村资户股份化、土地使用权反双化,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镇林业站、镇扶贫办、镇农经站)
2.推广生态脱贫成功样板。积吸探索通过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乡村建设带动贫因人口精准脱贫增收的模式,研究生态脱贫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多业增收等措施和政策,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模式,打造生态脱贫样板,积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镇扶贫办、镇林业站、镇农科站)
3.规范管理生态管护岗位。研究制定生态管护员制度,规范生态管护员的选聘程序、管护范围、工作职责、权利义务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生态资源管护能力。加强生态管护员选聘工作落实,扎实开展生态管护员申报材料、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审核评定,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生态管护员管护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先招聘贫困人员为生态资源管护员,使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回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镇林业局、镇农经站)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层层落实责任
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村、各站所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统筹做好推进生态扶贫各项工作。(各村、各站办所)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站办所要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县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省级资金向贫困人口的倾斜政策,统筹整合各渠道资金,切实把生态扶贫作为优先保障的重点,资金投向贫困衬倾斜。加强扶贫项目组织申报实施的指导和服务,严格选,及时报送或审批。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谟划项目,做好前期工作,规范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撬动更多资源投向生态扶贫。要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扶贫任务,在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惠民项目、涉农资金整合、财政转移支付、金融投入、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镇财政所、镇国土所、镇林业站、镇水利所、镇扶贫办)
(三)加强技术培训
积极组织技术专家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加大对生态产业经营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的技术指导,培养一批活跃在贫困人口身边的“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加大对基层生态扶贫工作人员和贫困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生态扶贫工作人员的能耐,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市场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镇扶贫办、镇林业局)
(四)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生态扶贫工作动态管理和监督制度,统筹做好组织实施、日常调度、跟踪检查工作,对年度重点工作实行台账管理、定期调度,将工作情况作为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参考依据。对落实不力、过度滞后的进行挂牌督办,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激励,确保工作方案顺利推进。对生态扶贫资金监管实行“零容忍”,完善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审计、俭查、约谈力度,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严厉问责,确保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利益。(镇扶贫办、镇林业站、镇财政所、镇水利所)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科学发展
张歌莺
2010年第10期 ——生态建设
房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紧邻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足山地生态资源丰富的县情,在编制《房县“一统三分”战略总体规划》时,确立了“南烟北菌中稻虾、高山药材兼顾抓”的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全县建成各类产业基地61.1万亩,其中烟叶基地3.5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小龙虾基地1.1万亩,发展食用菌1200万袋,形成了长短结合、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产业板块。房县先后荣获 “全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全省食用菌大县”、“全省畜牧大县”等称号。“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神农贡米”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房陵”牌豆油精等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殊荣。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加工业、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做好“水”、“药”、“矿”、“布”等四篇大文章。2009年,水、药、矿、布四大生态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6%;工业企业入园率达45%,GDP能耗低于1.4吨标煤/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30%,工业企业治污率达90%,规模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15%。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规划总体布局,立足房县区位、生态、文化优势,明确了“借两山(神农架、武当山)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的旅游发展思路,完成了《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将旅游发展定位为着力打造中华诗经城、生态旅游城、休闲宜居城。工作中,我们依托中华诗祖尹吉甫与房县的渊源,成功举办首届中华诗经文化研讨会暨首届中国诗经文化旅游节,打响“诗经文化牌”;依托野人传说,野人洞、野人谷景区双双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打响“野人文化牌”;依托优质天然温泉,发掘唐朝建筑文化精髓,打响“皇家沐浴牌”。目前,帝苑大温泉开发、五台山森林公园建设等33个项目已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先期建设项目库,投资总额达130亿元。
实施“三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房县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境内森林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我们为了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三大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和产品,启动实施一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将污染大户搬出城区,严令污染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先后关闭了县水泥厂、县皂素厂等7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了县造纸厂、县黄磷厂等5家落后能耗企业。抢抓全国以电代燃试点县实施机遇,全面开展农村能源改造,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2009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6.4%。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启动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抓好饮用水水源地和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连续十年实现水质达标。同时我们大力开展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实施防洪、排灌、生态、观光等“四位一体”的“西河、三道河、马栏河治理工程”,建成人工生态湖7个,湿地公园面积达96万平方米,吸引了上百种禽类栖息,昔日的“臭水河滩”今日变成了“风水宝地”。
三是实施“绿地”工程。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林和经济林体系建设。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扩大生态公益林范围;以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为平台,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实施沿路沿河绿化美化工程。目前,全县完成荒山造林15.6万亩、退耕还林19万亩,兴建林业产业基地33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建成了五台山、柳树垭等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野人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围绕宜居宜业,建设生态家园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十堰最佳宜居地、十堰南部中心城市为目标,突出抓好县、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具有房县特色的生态家园。
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坚持“以特立城,以路拓城,以绿美城,以水兴城,以靓扮城”的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思路,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县城绿化、美化,大力实施“大树进城”和“城区靓化”工程,先后完成了西河公园、文化广场、三道河沿岸等绿地建设,栽植景观树300余棵,建成沿河两岸的绿化景观带9.8千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36%和9.8平方米。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一路一品”的“生态园林式”景观效果。房县县城先后两次荣获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2008年被授予省级园林城市。
二是建设生态示范镇。以水、电、路、通信等为重点,加快小城镇中心区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6亿元,实施了道路畅通、河道清淤、绿化美化工程。全县实现了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网络、电视等全覆盖,涌现出了以青峰、军店、化龙、门古、土城为代表的生态示范镇。
三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按照“住特色房、走水泥路、饮安全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的要求,坚持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景观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整合资金5.7亿元,打造融特色民居、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便捷交通于一体的“十村百里万户”新农村示范走廊。探索出了以葛坪河、五谷庙、桥上、杜川等村为代表的具有房县特色的“生态景观式”新农村建设模式。■
(作者系中共房县县委书记)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乌蒙论坛年第期■乌蒙笔谈现旅游收入亿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更加凸现。建设生态文明是黔西县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决策是黔西县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共贵州省毕节市委副书记熊灿平什么是“生态文明”简单地说就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保持自然界等领域原有的和谐、平衡。我们可以从老祖宗的生活中找到“生态文明”的影子。《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这些经典的记载来自于人类千百年的社会实践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但是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一段时间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倍美国的近倍印度的倍。目前我国仍有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总值的超过了的经济增长。十七大报告及时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毕节是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生态建设方面作了积极努力。年来毕节试验区森林面积从万亩增加到年的万亩覆盖率从年的增加到。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毕节试验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人民群众提高幸福生活水平的共同愿望。加快毕节试验区建设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自年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去年贵州省委提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和“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新思路所以必须在毕节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注重教育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增强环境意识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积极推进绿色消费节约能源资源倡导绿色文明提高生态道德水平。在全市范围内普及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知识使人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二、大力实施生态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将绿色理念置入从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种养———加工———运销”配套的产业链。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池建设为中心联动粮食、果业、渔业等产业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沼气发酵残留物沼肥综合利用实现大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值和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生态食品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推动一批乡镇建立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一批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创建一批农产品品牌。完善水利设施增强供水能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用水效率。二是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发展生态林业。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造林与开发结合继续推进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造林加强封山育林和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开荒保护天然林资源调整林业结构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的乌蒙论坛年第期协调发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加强以荒山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发展用材林、花卉苗木配套发展木材、果品加工工业。三是实施富农工程发展生态养殖业。加强林地、荒山荒坡、草场资源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稳步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建成一批优质畜牧产品基地。推进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综合利用畜禽废弃物打造畜禽养殖加工———粪便、污水———有机肥———优质无公害蔬菜循环链条实现生态养殖。四是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发展生态工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水电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沼气等新能源积极推广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废渣———建筑材料循环实施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和节约用水专项规划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淘汰落后用水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加大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环保型链接项目。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为实现毕节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那种粗放的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战略转移到合理保护、集约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战略上来。彻底放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生产和生活行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最终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毕节———以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为例中共贵州省毕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平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和强烈的责任感。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热爱自然、呵护生命、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结合毕节试验区的实际就生态文明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是指科学上的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以及由此保障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毕节是一个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年全区个县中有个国家贫困县、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比例高达全区农民人均粮食不到斤人均纯收入仅元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人复垦指数高达人民很难走出“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地区境内沟壑纵横、切割较大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之后断言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石山区”。十九世纪末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根据毕节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构想后经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年月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可以说建立毕节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二十年来全区封山育林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增加到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土壤侵蚀量减少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上升到年的元解决了大部分人民的温饱问题加快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毕节试验区建设不仅使全区人民开始摆脱了“人口膨胀、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而且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众所周知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转■乌蒙笔谈
第四篇:市委书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市委书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7月18日上午,市委书记瞿海先后与来益调研实践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沃土计划”实践学生、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调研组成员座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爱云,副市长黄东红分别主持合作交流座谈会。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率队出席座谈会并介绍了调研、实践有关情况。
与“沃土计划”实践学生座谈时,瞿海对北大师生来益表示欢迎,并从三个方面向师生介绍了益阳的情况。瞿海说,益阳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益山益水、资源富集,背倚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智慧新益阳、汇聚新动能,益阳正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人才资源,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强与华为公司、58集团等的合作,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瞿海表示,益阳将进一步创新机制、出台政策,以满腔热忱向天下英才敞开怀抱、张开双臂,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好待遇、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期待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合作的标杆。
就“益阳市脱贫攻坚及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课题与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调研组交流座谈时,瞿海介绍了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情况。他表示,北京大学调研组来益调研,能帮助我们以科学的精神、专业的方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益阳将高度重视,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努力形成客观准确的调研结果。瞿海指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益阳将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在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市场导向、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改革创新、破解瓶颈,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续写益阳“山乡巨变”新篇章。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沃土计划”项目是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融入社会、助力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沃土计划”项目落地益阳,是我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深化校地合作、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有力举措。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是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倡议下,于2005年11月6日成立的北京大学校级研究机构,致力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与减贫问题研究,十多年来完成了大量的调研报告和书籍出版工作,部分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被有关中央机关采纳。根据相关协议,此次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来我市开展脱贫攻坚相关调研,主要是总结我市脱贫攻坚特别是产业扶贫方面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据了解,今年9月,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将在安化县举办第七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论坛。
第五篇:乡镇(街道、管理处)脱贫攻坚实地考核工作方案
乡镇(街道、管理处)脱贫攻坚实地考核工作方案
为做好实地考核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实地考核时间
2021年2月3日—2月7日,具体到乡镇(街道、管理处)时间由各考核组确定。
二、实地考核对象
1.一类乡镇(贫困人口3000人以上):(7个)
2.二类乡镇(街道、管理处)(贫困人口1000人至3000人):(XX个)
三、实地考核内容
重点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克服疫情灾情影响、脱贫退出质量、巩固脱贫成果、问题整改落实和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使用等情况开展考核。
四、实地考核组织
脱贫攻坚实地考核工作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一)分组安排。
全县组成4个实地考核组,人员从县扶贫办和县驻村办抽调,每个考核组负责6-7个乡镇(街道、管理处)实地考核。
(二)考前培训。
2021年2月2日组织召开考前培训会议,主要培训考核安排、内容、方式、评分等要求。参训人员为各考核组全体成员。(三)实地考核。
1.查阅资料。对照实地考核评分细则,查阅乡镇(街道、管理处)工作开展和政策落实情况。了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和存在的困难不足等情况。
2.考核抽样。(1)村抽样。村由各乡镇(街道、管理处)自主考核,实地考核结束后将村排名表密封由各考核组带回。实地考核每个乡镇(街道、管理处)抽取2个村,原则上抽取位置相对偏远、贫困户相对较多、本脱贫任务较重的村,由县扶贫办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统一抽取,密封后交由组长带到乡镇(街道、管理处)。各考核组根据工作安排,在进村入户调查当天从乡镇(街道、管理处)出发时,由组长当众拆封公布当天所选第一个抽查村名单,完成第一个村考核后,再拆封第二个抽查村名单。(2)户抽样。每个村抽取12户农户,其中贫困户8户(含2020年脱贫户4户,不满4户的全部抽查,再重点从监测户和返乡回流户中抽取);非贫困户4户,以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外的三类人员户(即低保户、分散供养的五保户、重残重病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为主,电话调查所抽户的50%,入户核查所抽户的50%。
3.进村入户调查。各考核组按照考核评分细则要求进行入户走访,根据计分办法据实计分。
(四)情况汇总。
各考核组当天汇总考核情况,梳理问题清单和佐证,根据问题清单计好分。考核任务全部完成以后,考核组梳理出被考核乡镇的总问题清单和佐证,计分结果严格保密,并把乡镇对县直行业部门评价表密封,连同考核原始资料整套封存,统一于2月8日前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扶贫办考核指导股XX室XX:XX)。五、工作要求
1.资料准备。县扶贫办在2月2日前抽取样本村名单并封存。各乡镇(街道、管理处)根据考核评分细则提前整理好相关资料。
2.纪律要求。实地考核实行组长负责制,各考核组组长对考核得分、具体扣分项目负责,不搞平衡通融,严禁隐瞒包庇、弄虚作假。要切实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市委十项规定。各乡镇(街道、管理处)及所辖行政村要积极配合实地考核组开展工作,不得干扰实地考核工作。凡本次考核发现的问题,考核组上报问题描述不清楚或因对政策把握不准的,一律不作为问题。
3.车辆及食宿安排。考核组用车由县扶贫办负责统一调配,食宿由受检单位负责安排,考核组成员按照规定交纳食宿费,考核组成员的差旅费统一回本单位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