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除夕过年的随笔
今年还好,课不算多,可以大年初四(17日)再往回赶,不用像往年那样初三就得回大连来。最近过得挺悠哉,一般都是半天的课,觉得想活动活动了下午或者晚上就去金领跑跑,顺便洗个澡回来,很是舒服。活着就得对自己好一点,劳逸结合。
前天去看了《锦衣卫》,武戏挺好,文戏比较糟糕。主要的看点就是甄子丹的胸肌和吴尊的小蛮腰,这两处都给了不止一个特写呢。不知为啥吴尊每次出现都要大喊一声“飞鹰帮杀到”,在飞的时候这么喊一嗓子脚底下还能使上劲吗?而且落地之后还要摆个造型——分明是来闹场的。侦查敌情的时候,导演居然让他在平旷的屋顶上站着看望远镜,傻吗?十里地外都能看见他,倒是是谁被谁侦查。
里面赵薇说了一句“大漠风情,海阔天空”,也不知道她来的地方到底是大漠还是海边。
最搞的一个事是里面的西域女杀手名字叫脱脱。也不知道谁会给自己家的女儿起这么个名字——无论是写出来还是读出来都不好听啊。后来才明白,原来这小女子是打一阵脱一件,打一阵脱一件——边打边脱,颇有创意……
昨天,中国男足在日本的东亚四强赛中3:0搞定韩国,打破了32年来国际A级赛事逢韩不胜的纪录。说不好这是咸鱼翻身还是回光返照,不论如何,赢了就是提气,也让老百姓乐呵乐呵。这假赌黑没白打击,没准再继续治理治理,中国足球还真能亚洲一流。
要过年了,给大伙儿拜个早年,祝各位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篇二:除夕过年的随笔
这两天可清净了,爸妈弟都回家过年了,估计都有二十多天假期了。
于是我就留守了,等老公放假俺就放假,没想这两天还有点忙,很多人都要订新座椅套过新年吧!
这一年多一直很少自己独处的时间,突然间一个人了安静了却不习惯了,但有时候也还是觉得偶尔有点这样的时间很不错,有人找就跟别人聊聊天,没人找就自己看看视频吃吃东西,哼哼小曲,跳跳绳,然后折腾下将看不太顺眼的东西换地方。
一年又到年尾了,中国人民大迁徙活动开始,一年见不到的亲人朋友都能打打照面,我作为中国人觉得春节实在好,无论有钱没钱的都能放下手中的活儿歇歇,很多的亲情友情都在春节期间有更多的体现吧!至少我们地方风俗是觉得有人情味的!
出嫁了就有了不同的归属感,虽然我还是很想回自己家过年,我们那过年更多人走动更热闹,但嫁人了只能按现在的办,在老公家跟着他们走亲戚,初二才回娘家,现在倒是还蛮轻松,不知道以后拖家带口回娘家的感觉如何了!
昨晚跟老公有点矛盾,可能是我的恨铁不成钢心理作怪,总是希望他达到我所期待的,然后发了一通牢骚后我突然感觉到他跟我好像,很像几年前的自己,然后想起了一个人,回想起来,觉得我能理解那个人当初的一些行为和言语了,这也许就叫做醒悟或者领悟吧! 确实是什么年纪什么经历有什么样的反应,当时的我的一些心理行为我依旧记得很清楚而现在我终于懂了。
我们成长的道路还有很长,需要做的事情也还有很多,人生要经历的也还有很多,走吧,携手一条心就够了,希望有一天老公也会记得我这时候跟他说过的话,有一天如我般懂我!
希望这几天好好地为这一年收个尾,好好地休息好过好一个春节假期!
篇三:除夕过年的随笔
这几天正是春节喜庆期间,人们还是沉浸于节日的快乐氛围中,然而永康的人才市场是人来人往,就象是人们认为“车水马龙”四个字形容都市里的繁华景象一样的热闹,现在用来形容这个人才市场的热闹场面也是合适的——人才交流市场的情景真是“车水马龙”似的,这里有很多的人,有很多的各式各样大小汽车,场面相当的热闹!许多的招工老板开着车来到人才市场,把这里的几条主要通道堵塞的“水泄不通”,真是车多人也多。出现这种热闹的场面,是永康的经济基础好,发展的快,让许多的老板由于厂里的订单太多,生意好的火爆,最关键的也就是没有人干活,许多要做的产品就是人手不够,造成不能够及时交货,很耽心会失去好的生意而心痛的,他们着急地去人才市场招聘员工,希望能够招聘到满意的员工,来及时解决厂里的人手不够问题。从人才市场可以看出这些老板是生意兴隆的,生意是越做越大的,而且有的老板是上了档次的,也是上了规模的大厂,如果打工的人在这样的厂里打工,工资待遇是能够得到保障的,大多数的员工在这样的大厂里打工也是会满意的,这一点可以从永康的经济发展速度可以看得出来。在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人,许多人总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满意工作,总会有点儿眼花缭乱的左看右看,不知道什么样的待遇能够让自己满意的,如果说要想找到很满意的工作那是不太现实的眼光,首先应该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大小,去做适合自己的那份工作,如果说能够得到老板欣赏自己的,并能够得到老板肯定的赞扬,那就是好的一份工作。还有,那就是老板要换个角度为员工着想的厂,关心员工而不能有过多要求员工的厂,不经常过分要求员工超出体力劳动的厂,在这样的好厂里打工就没有必要去跳槽的,这样的厂可以说是老板高兴的——生意兴隆!员工在这样的厂里打工也是满意的,双方为了各自的要求都能够合作的愉快。
篇四:除夕过年的随笔
每年的春节,像流水账本上的一个记号, 停顿了一下,交了过去,引了未来,稍许的空白,却打断了许久的忙乱。
于是,你来我往的滚滚洪流里,在遥远的南北穿梭的劳累里,只为体会那瞬间的团圆的温暖。
无雪的冬日,尽是无尽的风沙和荒原,干燥的气息是死一般的静寂;
梦里,雪花翩翩,悄悄来临,滋润着被飞扬沙土窒息的麦田。这个无雪的年,虎走兔来,平常的如头顶掠过的浮云。因为平淡,才显苍白。日子流水,忧者愈忧,乐者愈欢。爆竹声声,彩灯辉映,世界因为人类而祥和,因为历史的久远而怀念, 因为饺子的飘香,才有了浓浓的年味。夜半除夕,盼天明,裹新衣,拆散的鞭炮,被手中香火头个个点燃,村庄的旮旯里,巷道里,爆玉米豆般的啪啪作响,碎纸片儿飞散。硝烟味里,扑鼻而来,童年的过年的画面,依稀可见。尽管时空那么遥远。
春晚的剧目演完,新年的钟声敲响。窗外的炸雷的礼花,将黑夜染白,手机的短信来了删,删了来相同的祝福重复了一万遍。最终,静了。悄然好几天,似乎进入了冬眠。在酣然美梦里,依旧是雪花翩翩,似梦非梦里。世界已是白雪皑皑。
篇五:回老家过年作文随笔
日月经年,风过无痕迹,梦在他乡多几时?心在故园栖。---题记
1、毕竟是年了,而且是大吉大利的农历壬辰龙年,刚刚入秋的时候,妈还同意今年到城里来过春节,但到了年根儿,妈又反悔了,没办法,我只好再次回乡下老家过这个龙年春节,来享受几天“热炕冷屋”但毕竟是与母亲团聚了的---日子。
2、岁月是一缕难以捕捉的风,却也是香茶一盏,浓淡之间,品味的过程总是很有情调。
母亲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对寒冷已经很适应了。说实话,我倒是很难适应农村的这种“冷屋热炕”了,尤其是晚上,躺在被窝里,炕是很热乎,但屋子还是很冷,冻鼻子冻耳朵冻脸蛋儿,往往是一宿被冻醒好几次。老家的室内温度只有零上六七度这个样子,看来母亲真的很习惯了,因为她老从没说过一句有关冷的话题,况且每天夜里又都是睡得很香甜,这倒令我很服气。
但我无法割舍我的故园,因为我来自那里所以我没有理由背叛那里。
是的,老妈当然知道我对乡下的寒冷很不适应,我曾经多次跟妈说,我城里的家冬季室内的最高温度到过零上三十三度,在屋里可以穿背心的。而老妈对我沾沾自喜式的表白并不以为然,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那热的屋子,我可呆不了”。
是的啊,老妈21岁来到我们家,如今50多年了,一辈子含辛茹苦,勤勤恳恳,在曾经缺衣少穿挨饿受冻的最为困难时期(一九六0年代),与老爸一起,不仅要赡养公婆,还要拼命把我们兄弟四个一个个拉扯大,应该说,老妈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尽管如今儿女的日子都还说得过去,但老妈并不羡慕,也不想过着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辈子养成了平淡无奇的生活习惯。
融在城市的我却不能再学老妈了,没有为什么,只有现实。
3、老爸两年多前先走了,家里剩老妈一个人,我们急于让老妈进城来,就是因为怕老人家出什么意外,因为毕竟老妈的腿脚不怎么好。但老妈还是不愿意进城接受我们的伺候,对此我和妹妹已然是无可奈何了,因为不遵从老妈的选择就是不孝,就怕老妈因为不适应另外的环境而对老人的身心有什么伤害。
一辈子了,没有点活干怎么行?老妈绝对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城里当白吃饱,老妈可不行。老妈喜欢一早起来给灶子扒扒灰,到园子里抱一捆儿苞米秸,坐在锅台前烧火做饭;老妈喜欢吃完饭刷刷碗筷,然后喂喂院子里的那只京巴狗;老妈喜欢用自己亲手扎的鸡毛掸子掸掸柜上的尘土;老妈喜欢去干庄稼地里的那些早已熟悉的农活;老妈喜欢与邻里姐妹们坐在炕上聊聊家常做做针线。
妈说:“进城?我认识谁呀?谁搭理我这农村土老太婆?”
其实我很理解老妈的想法,一方面,妈说她还能干,尽量不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妈认为进城没有熟人,出门都是车,根本有乡下自由!
4、是的,我越发觉得自己变得很市侩了,城市的人流拥塞着金钱包裹的人情,你不去做就是对城市人情的无理践踏,随波逐流,我还是很会的,否则,我会成为城市的弃儿。
那些原生态的纯朴仁厚与田园淡雅,很难在城市里寻得踪迹,对于像老妈这类纯粹的土老百姓,怎么能看惯繁华背后的孤寂与无聊?在农村,邻里之间谁给谁送一把青菜,谁给谁送两个黄瓜土豆,这都很平常,而就在这很平常的朴素情感之中,已经孕育着山高海深,情义浓浓,在乡村,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讨价还价,没有任何所图所利。
城里有如此简单的人情么?我不知道。
5、茶在嘴里弥漫着香涩,感恩写在我双眼的伫望里。
与老妈一起在乡下生活了十天(平素在城里上班是没有这么多的时间陪老妈的),与故乡的老少爷们一起生活了十天,不论是认识的那些“少小离家”,还是不认识的这帮“老大偶还”,都是乡里乡亲,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个眼神,足够了,就这样的平常和简单,不需要做作佯装。
6、浅唱低吟,心拈馨香一瓣,对大地皑皑白雪。
人在他乡,心是很容易碎的,而今回到故乡,感受我永远的田园,心又是很容易醉的。
我知道自己已经是晃闪在他乡的一只孤影,踩着城市的繁华,却总有点寂寥恍惚与迷离。
享受故乡的日子,十天多么?十天少么?
我咀嚼爱与被爱的滋味:每天帮老妈做饭炒菜,迎来送往,与老妈一起回忆以往的那些岁月沧桑,想到就说,无头无尾,天空海阔。最使我感动的是,妈知道我要走的前一天晚上,用她那颤巍巍的双手为我的皮鞋打油,还唯恐油打的不均匀,戴上老花镜,一点一点的用布擦呀抹呀,一直到老人看了满意,才小心翼翼的把鞋子放到炕梢,等待我第二天回程时穿出铮亮……
泪,偷偷地,我不可以让妈看见我流泪的样子,也没有对妈说出那句谢谢,因为妈听不惯恭维的话。
有妈有多好?我心里很明白。
慈祥的母爱,平凡的母爱,不掺杂任何虚假的母爱,自自然然真真实实,之于母爱的伟大处,除了敬仰,我遥不可及。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自己绝对不是这个城市的人,我的家在160公里外的乡下,我的故乡在群山环抱的乡下,尽管我已经融在这个城市二十多年。
人在他乡望故乡,人在故乡念远方。
篇六:回老家过年作文随笔
春节即将来临。外出打工的民工返乡潮已经启动。
春节,我曾偕夫人回河北老家我妹妹那里过年。回京后,收到一位在中央新闻单位工作的年轻朋友的手机贺年短信,我随即在电脑上给他写了一封长信,畅谈我回家过年的一些感想。
昨天,我在电脑里发现了七年前,我写给朋友的这封回信,觉得还没有过时。现原封不动地公开发表如下。
某某:
春节好!代问你夫人和你家少爷好。
收到你的手机贺年信。谢谢!我还不会发手机短信。不是“学不会”也,是“不学”也!我嫌收发短信,太烦人,太分散精力,太耽误工夫,把时间都撕成了碎片儿,什么正事也干不成了。周围的人都要教我学发短信,说非常简单易学。我坚决不学,并发出狠话说:“谁要是教我学发短信,我就跟谁急!”我这个人很顽固。
我的朋友遍天下。每年我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数百条贺年短信,都是祝贺新春嘘寒问暖的话,我很欣慰。只有你一个人独树一帜,是利用贺年的机会,跟我探讨一些思想观点问题,我很乐意跟你进行交流。我不怕我的观点谬误,就把我作为你调查民情民意的一个对象吧,诚请你指正。
春节回老家过年,昨天刚回到北京。回老家过年有感,跟你交流:
一,每年到春节,都有这么多人不顾千难万险要回家,这表明的是我国农业社会的特征,家族和亲情的吸引力,大于同龄人的吸引力。像我的儿女,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家庭、家族观念日趋淡漠,一到过年过节,就跟同龄人聚会。我的儿女谁也不跟我回老家过年。一到过年,儿子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女儿一家则是去海南的家度假,跟朋友相聚,或是到国外旅游。家族和亲情的吸引力,对他们年轻人来说是很小很小的了。在我儿女身上体现出的,这是典型的工业社会的特征。我并不感到失落,觉得这很正常。
二,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这反映我国城乡差别还很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社会和自然的规律。有差别,要取得平衡,就必然会流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城乡差别大小,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1998年我第一次去台湾,回来后大家要我介绍一下情况。我不敢说,我怕犯政治性的错误。因为在台湾地区,基本上没有了像我们大陆地区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了。有流动,只是外出旅游或是城市人到农村流动,并且是小股流动。这表明城乡差异很小了。现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人口流动,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三,我发现,我们老家的农村人对今天的生活很是心满意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项政策,农村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我特别支持党的惠农政策。在我国,农民还是主体,政策正确与否,看农民的态度,国家的稳定也看对农民的态度。这些年来,中央的惠农政策是见了效的,农民拥护共产党。
古人说过:“聚财则民散,散财则民聚。”中国农民的胃口很小,要求不高,多少给些个优惠,农民就心满意足,就很感激。其实,这件事做起来一点儿也不难,不用太大的投入就可以赢得民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
四,农村的文化建设太差,远远满足不了新一代农民的需求。这一过年,就是喝酒,打牌,赌博,喝得个昏天黑地,赌得个家破人亡。
我回老家过年,是去的县城我妹妹家。我妹夫原来是我们县的常务副县长,再转岗做县政协主席,后做县人大主任,现在退下来了。我曾跟他探讨过多次,县城里都没有任何年轻人、小孩子玩的设施,我们县绝不是没钱,就是没人做这样的事。有钱了,就是盖高楼大厦,修大马路,文化设施没有建设。我记得县城原来有个大礼堂,有个河北梆子剧团,小时候看过戏。现在,大礼堂拆了,县剧团也解散了。
人们吃饱了穿暖了,手里有富裕钱了,就会有精神上的需求。我们没有提供条件,满足这种日益增强的精神需求,有钱干什么?没地儿花,就是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大放鞭炮,铺张浪费,讲究排场,图个虚荣。我很不赞成这样做。
五,我是在妹妹家看的春节晚会的,有我的妹妹、妹夫、弟弟、弟妹等人。看了第一个节目,我就皱起了眉头,说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大过年的,应该是很喜庆的,上来就了个手推车推个半身不遂的的病人上场,真晦气!
春节晚会炒作了有大半年,就憋出这么个晚会?要是让我做这太节目,也不能做成这个样子。玩了大半年的神秘,揭开锅一看,竟然是这么个样子。没有几个值得称道的节目,我只给打不及格。花钱倒是小事,把全国人民给愚弄了半宿。
特别是某某某那幅老脸早该让他在屏幕上消失了。他的节目就像黄鼠狼下耗子,一年不如一年。他除了丑化、讽刺、挖苦、贬损、取笑农民、残疾人,基本上没有新鲜的了。他的表演,那不叫幽默,也就是耍贫嘴,出洋相!很多的小品都拿寡妇说事,个个都流露淫亵的低级的庸俗的情调,对单身妇女是一种公开的侮辱和调戏。妇联该说话。单身妇女本来就够不幸的了,别再羞辱她们了,积点口德吧!
为什么不搞些健康、向上的节目?对观众,特别是对年轻人,对孩子们有积极意义的节目呢?看了这样的节目,年轻人,孩子们,能学到什么呢?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的节目出现这些情调应该是不容许的。我都不明白,怎么就没有人说话呢?难道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我实在是不明白。你们新闻部门该说话呀,这种低俗的晚会该取消了。还不如省市的晚会情调高雅。
老茂和陈佩斯的小品格调是高雅的,有品味,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中央电视台拒之门外,也太小心眼了,心胸太狭窄了。那些媚俗的节目,只是逗观众傻笑,没劲,该封杀!
春节晚会对全国的文艺发展方向应该有一个引导作用。也不知道他们将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因向何方?春节晚会上还弄个背诵《百家姓》的小孩子表演,太无聊了。那一群编导似乎是外星人,像这样的“背书机器”,中国多得是,可以说比比皆是,一点儿都不新鲜。这有什么用?还有背3。1416。。。。。。。我看了这个节目都觉得太无聊了,主持人拿着无聊当有趣!
去年的整个这下半年,文化艺术界一直在炒作春节晚会。似乎所谓文化就是这些了,表明文化艺术界太空虚了,太无聊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闲来无事,随便聊。祝你一切顺利!
篇七:回老家过年作文随笔
晚上吃过饭,用热水烫烫脚,一家人在厨房围着炉子谈谈心、说说话。
这些年来,回老家过年已经成了习惯,不管离家多远,总要回到梦中眷恋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和难忘的童年。细数起来,好像从来没在异乡过过春节,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抛下一切,踏上这片柔软而熟悉的土地上。
回家过年,必定会沿着小时候玩耍过的街道走一遍,看看谁家新起了楼房,看看谁家的旧宅围墙又掉落了几块砖。荒芜的小路上再也看不到原来的脚印,斑驳的墙皮上都是时光的痕迹,摩挲着满是青苔的山墙,再想想早已逝去的岁月,不由得内心满有惆怅。
一个人在老家的小路上散步,新年刚开始天气就有些阴沉。抬头望去,几根电线划破了一缕炊烟,天空朦胧着细细的雨丝,给新年笼上了一层羞涩。街上无人,冷冷的空气中满是厨房溢出的烟火味,满是小院中飘出的欢闹声。偶尔有爆竹声传来,那是调皮的孩子在院子里燃放烟花呢。
新年刚过,就下起了雨,其实期盼的是一场洋洋洒洒的雪。总觉得新年是需要下一场雪的,有了雪,新年才像新年,新年才有过头。有雨的新年多少有点凄冷,多少有点忧郁,但有雪的新年就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就充满了童年的欢乐。
有雪的新年像是一张等待被描绘的白纸,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和期待,给了我们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在屋檐下听着时钟滴滴答答地走,抬头数飘落的雪花,心里就会有说不出的安静。
越长大越觉得过年没什么味道,说来说去还是少了许多仪式。现在不仅是城市,农村的传统也在逐渐丢失殆尽,贫瘠的土地上再也找不回滋养万物的那层厚重,村里人的脚步也开始变得虚浮,就像城市的匆忙一样,也少了许多淡定和稳重。原来所向往的田园生活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半城市化半农村的畸变产物。
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再也听不到烟花爆竹的声响,只有在农村才能嗅得到被火药浸泡过的节日气息。或许有一天这样熟悉的空气在农村的新年也会变成一种奢望,被我们写在回忆录中,成了难以释怀的回想。很多事物都在逐渐消失,很多事物都走在了灭绝的道路上。新年的仪式感也正在被我们强迫或者主动忘掉,新年的年味也就越来越淡了。
有雨的村庄里,到处朦胧着浓浓的水汽。从小路转回,在整洁的马路上跺一跺脚上的泥土,整个村庄都没了声响。
篇八:回老家过年作文随笔
回老家过大年
每到春节前夕看到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奔向火车站的人们,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跟随着父母回老家过年的情景。我的老家在东北,我的父母都是在铁三局的工程单位工作,那时候父母的单位规定每四年提供一次回家探亲的待遇,这个待遇就是由单位给开免票乘坐火车,就不用个人掏钱买票了。四年才能回家一次去看望远隔千山万水的爹娘和兄弟姐妹啊,那种踏上归途后的迫切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回想起我小时候回老家坐火车的情形,那可比现在的游子们辛苦多了。那时候,火车没有提速,我们回老家得坐3天3夜的火车;因为那时候的生活困难,大人们也舍不得买卧铺票回去,单位给开的免票只能享受硬座;火车上的人是出奇的多,印象最深的是有时候连个站着的地方都没有,更令我难忘的是上车后如果没有座位了,人们便会一起抢座位下面的位置,铺上几张报纸,就赶紧躺进去,记得有一次我还很荣幸地躺了进去,那是父亲好不容易抢来的,那是个深夜,我躺进去不大一会儿就睡着了,当天亮了我醒来后,突然感到身下一片潮湿,原来是哪个旅客不知在什么时候朝座位下面泼了水,那人绝对想不到座位下面还睡着一个弱小的孩子。
当漫长的旅程终于结束快要到站的时候,我们就会老早地提着行李跑到车门口等着,唯恐因为上下车的人太多被挤得下不了车。终于下了车,在站台上见到久别多年的亲人时,大家的眼圈都是红红的,一边笑着一边用手抹着闪动的泪花;等回到家后,家里早已经有人摆放好大桌的酒菜,端上热气腾腾的酸菜馅儿饺子了。东北人过年吃的东西也是很有意思的,东北人会吃冻梨、冻柿子、冻花红;他们过年是要吃粘豆包的,黄灿灿的,包着饱满香甜的红豆,沾着白糖吃,他们喜欢大块儿的吃肉、大碗的喝酒,处处尽显北方人的豪放;还记得小时候看到大人们把囫囵个的猪头埋在雪堆里,把包好的饺子和粘豆包都放在院子中的小房子里,东北的气温极低,那可是个天然的冰箱呢。
又是一年新来到,我不觉又回想起在老家过大年的情景。如今的火车提了速,游子们耗在行程上的时间一定会缩短了许多吧。
篇九:全家在一起过年随笔
挥别旧岁,欢乐的鸡年即将过去,喜迎新春,吉祥一的狗年快要到来,在慈父慈母的翘首期盼中,在游子的匆匆行色中,中国最重的传统佳节,春节就要来到啦,是回“家”过年,还是在“家”过年,这是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一个紧迫的问题,人人都离不开一个“家”字。因为“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无论你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会有一种亲情回荡在心头,“家”是我们人生的驿站,“家”是我们生活的乐园,“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然而“家”的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亲情,没有亲情的人,就是没有家的人。过年就是亲情的凝聚,就是亲情的交流。就是亲情的深化。回家的路无论多么遥远,无论多么艰难,回“家”过年的信念坚定不移,其实这就是“家”的力量。回家过年是盘点旧岁,谋划新年的重要时刻,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辛勤耕耘的一年,也是岁物丰成的一年,千家万户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千家万户为人民的幸福而自豪。回家过年,就是千千万历个游子带着自豪的心情,带着幸福的微笑,从遥远全国各地,回到久别的父母身边,回到盼日久的妻儿身边,全家团圆,快乐过年,尽显赤子情怀,尽显家庭情结,尽显家国情怀,所有这一切就美美地体现在回家过年上。其实这就是“家”的意义。
篇十:全家在一起过年随笔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那时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甚至很少能见到半导体收音机。偶尔有放映队在村头放电影,那些半大的孩子不吃晚饭就在那里抢占地盘。在那样寡淡的日子里,孩子们盼望着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热闹的节日,而过“大年”又是这热闹的节日中最丰盛也是最奢侈的。
二十四、扫房子
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左右,一大早就会被爸爸喊起来,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和桌椅板凳都搬到院子里,拿绑着长竹竿的笤帚扫房子。有些年份也会刷房子,刷房子的材料不是现在的涂料,而是用白石灰。把石灰块放到铁桶里倒上水,水桶里就“嘶嘶”地冒着白烟翻滚起来。那时,感觉到天真是冷,在房檐下经常挂着一尺多长的冰柱子。有时,我和哥哥也会把糖精水盛在碗里放到院子里,用不了半天时间这水就变成了冰块。就是这样严寒的天气,也丝毫不能阻挡我们扫房子或是刷房子的热情,这工作一般需要干上整整一天,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红红的炉火旁,心里竟感觉到无比的温暖。
炖大肉、备美食
那年头过年炖上几大盆肉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因为猪肉是按照人口分配需要肉票,还因为我们口袋里的钞票实在不允许买太多的肉,顶多是炖上一盆猪头肉。我的姥姥家在农村,农村人在家里养几头猪还是可以的,每年我们都要早早跟舅舅说好,让他帮忙从人家手里买几个猪头。有时自己吃不了,爸爸也悄悄用自行车推着,带上哥哥到镇上转卖给别人家。
虽然炖不起肉,但炸几盘还是可以的。妈妈把肉切块撒盐裹上打了鸡蛋的面液,只把肉炸得半熟,然后用草纸包成几包放到篮子里,篮子就挂在我家小屋里的房梁上。等大年三十那天或是正月里来亲戚的时候,再用这炸肉炖白菜。我家小屋的那个房梁并不高,我踩着凳子踮起脚尖就能够着。于是,等妈妈用炸肉时就老是觉得肉不够数,其实她心里应该清楚的,孩子们偶尔偷几块解解馋也不是什么大错。
我家做的最多的是炸绿豆丸子。这丸子的主材绿豆是秋天从山上采的野生绿豆,我们也管它叫胡绿豆,要比一般种植的绿豆硬的多,往往要用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上磨磨。磨绿豆的工作是我和弟弟的,弟弟的个矮够不着磨眼,我就只站在一边给他舀上几勺,他就欢快地推着磨转起来…… 二十八、把面发
我们那里的炉子都是用笼盆(烧制陶瓷的装胚胎的匣钵)做的,不是烧柴而是烧煤饼。在这炉子上还可以再放一个笼盆,盆口挂上一些钩子,烤火烧或是烤地瓜。
每年过年前,妈妈会烤上满满一笸箩油火烧,最后再放几块地瓜。烤火烧的煤块是平日里一点点积攒下来的,黑黑的发着油亮的光。妈妈会把炉火生得特旺,我就一只守在炉子旁,看妈妈把火烧一个一个挂到炉子里。我期待火烧出炉的那一刻,火烧被扔到笸箩里,带来的不仅是满屋弥漫的面香味,更有满心的欢喜。这些火烧不只是我们正月里的美食,还是我家走亲访友的礼品。
写春联、贴年画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我们换的不是门神而是年画和春联了。弟弟虽然年龄比我小五六岁,但他的毛笔字在那时还是能拿得出手的,我们家那大大小小门框上的春联就都是他写的。春联上的词也是我们两个人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现在已经记不清写的具体什么内容,反正都是喜庆的话,大人们也不管我们诌得好不好,只要写上贴出去他们就一个劲地说不错。那些年画都是我跟妈妈精心挑选的,其实再挑选也都是类似的内容。每年也基本都离不开《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还有舞剧《红色娘子军》等的剧照,一张张张贴在房间的墙面上,屋子就顿时有了暖暖的生机。后来年画上的内容陆续有了《铁弓缘》、《红楼梦》一类的历史剧,我也看着这些年画一天天长大起来。
小姑娘、盼新衣
记得有一年,我家北边的邻居去市里开会,带回来几件五元一件的睡裙,那些睡裙胸前是机绣的镂空花,我们院子里的女孩一人一件,那时候也不懂什么是睡裙,我们都穿着它逛街,穿着它上学还觉得特别美。而每年一到腊月,我会盼着爷爷发工资,至今我还记得爷爷发工资的日子是每月的十五号。有一年冬天,爷爷带回来两双皮鞋,大红色的盘带鞋是我的,黑色系鞋带的是哥哥的。穿着那双红色的皮鞋,我一会儿跑到邻居家,一会儿又跑到院子的大门外,这双皮鞋着实让我骄傲了一会。最多的时候,是妈妈领着我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到城里,买回几尺花布以及几尺蓝色的或是灰色的布料。往往大年三十的晚上,妈妈还在灯下一针一线地做最后几道工序。我也一趟一趟地去问,“快好了吗?”妈妈做的新衣总是又肥又大包着屁股, 穿上新衣我会拿着镜子一遍一遍的照,仿佛镜子里的我一下变美了许多。
做礼花,放鞭炮
腊月里,爷爷带回来最多的东西是我和哥哥喜欢的鞭炮。这些鞭炮会一直熥在地板上(我们那里的人家冬季取暖大多是地炉,即屋里铺着瓷砖一样的地板,地板下是纵横的烟道,地炉在房子外面的墙体上,外面烧火烟会顺着屋里的烟道排到外面),过年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放。我左手拿一支香,右手捏着一个红红的小鞭炮,等鞭炮芯子被呲呲点着了,就会急促地仍出去,听着鞭炮在远处炸响,又是高兴又是害怕。
爸爸也会在年前翻出一些宝贝,大多是铁屑、铜屑、铝屑之类,邻居家的大哥哥也会拿出来一些炸药。邻居家的大哥哥在煤矿挖煤,那时候炸药管控不是很严,在井下挖煤一点点炸药还是不难找到。他们把这些材料紧张地拼凑到一起,装到一个自制的铁家伙里,引出一根长长的芯子。大年三十的夜里,大家会聚在一起,有人喊“快闪开,要放花了”,于是我们就捂着耳朵跑到自家屋门口,专注地盯着放花人的手,等红的黄的绿的花交替着从自制的花炮里窜出时,满院都是激动的欢呼声。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不知过去的邻居和儿时的玩伴现在都在哪?只是感觉日子一天天好了,年味却一天天淡了。
篇十一:全家在一起过年随笔
过年对于已过而知天命年龄的人来说,更多的是忧虑。龙年来了,龙年应该怎么努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是给深思熟虑的。
我不相信命运,认为相信命运的人更多的是不自信;我不相信机会,认为机会永远多于时间;我不相信衰老,认为衰老的标志是总爱回忆;我不相信失败,认为失败的最终结果是成功。
拥有健康,健康的前提心情舒畅。失败了不能心灰意冷;成功了不能得意忘形。永远的我,不和过去的我纵向比较,不和身边的友横向比较,只与未来的我靠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