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预防五篇范文

时间:2020-12-07 23:0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预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预防》。

第一篇: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预防

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的预防

3~6 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迅速,智力发展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水,以及能量的需要量比成人相对较大,但胃肠消化功能又不成熟,故极易造成营养缺乏和消化不良。儿童的饮食已接近成人,主食由软饭转为普通米饭、面食,菜肴同成人,但是此阶段儿童常出现偏食、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儿童易发生营养缺乏病。

营养不良

这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大多数因能量和(或)蛋白质不足引起,有时又叫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随着我国居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卫生条件的好转,严重的营养不良明显减少,但轻度的营养不良仍较常见,多由于喂养不当、膳食不合理和慢性疾病引起。最初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逐渐消瘦,体格生长减慢,直至停顿。长期营养不良也会影响身体增长。全身各部位皮下脂肪的减少有一定顺序,最先是腹部,以后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预防营养不良的主要方法是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强调合理喂养、平衡饮食的重要性。保证餐桌食物品种多样,感官形状好,能引起孩子食欲。不要单纯用淀粉类如米糊、糕干粉等喂养孩子,因其缺乏蛋白质和脂肪,也不可用麦乳精、炼乳或含乳饮料喂哺孩子,这些食品中糖多而蛋白质少,只可做为饮料。选择适合患儿消化能力和符合营养需要的食物,尽可能选择高蛋白高热能的食物,如乳制品和动物蛋白质(蛋、鱼、肉、禽)和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从小开始为孩子安排良好的生活制度,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加上丰富的营养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以及有益的卫生习惯,可使儿童保持旺盛的食欲,防止营养不良。

儿童肥胖症

与营养不良相反,这是一种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活动过少,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一般认为按身高的体重超过标准平均值 20%即可称为肥胖;也有认为按年龄的体重超过同年龄平均值 2 个标准差以上即为肥胖。可按超重数量分为轻、中、重三度肥胖。轻度者超过标准体重二个至四个标准差之间,中度者超过三个至四个标准差之间,重度者超过四个标准差以上。

近年来我国儿童的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经研究发现儿童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定关联,故应及早重视加以预防。儿童肥胖大多数属单纯肥胖症。3~6 岁儿童易发生肥胖症,孩子食欲极佳,喜吃甜食,体重增加迅速。一般体态的肥胖,皮下脂肪积聚增加,分布在颈、肩、乳、胸、背、腹和臀。这些孩子的智力发育正常,性发育一般也正常,有时可提前。肥胖可造成机体某些器管、系统功能性损伤,活动能力及体质水平下降,尤对儿童的精神、心理也会造成严重损伤。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此类儿童在活动中提前动用心力贮备,致心功能不足,通气功能下降,有氧能力降低,学龄期肥胖儿童血压偏高,血脂升高,而血浆免疫球蛋白虽增加,但免疫机能降低,中性粒细胞功能减低,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加,重度肥胖儿易患皮肤感染。血清铜、锌水平处于亚临床缺乏状态。肥胖女童月经初潮早,多伴各种月经紊乱。

心理一精神损伤短期内常不易察觉,但实际上比生理损害严重的多,肥胖儿的个性、气质和能力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压抑,肥胖发生越早,对其体型的压抑越大,丧失自信心,变的孤僻,易发生激烈的心理冲突,甚至自杀或绝食。此类患儿中 41.1%智商减低,并且对成人期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生也有重要影响。儿童期肥胖至成人期也肥胖者占 80%以上。从宏观角度看,单纯性肥胖是社会性的能量浪费,肥胖对社会、对个人均无益,已成为威胁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对于肥胖儿童的膳食管理:从平衡善始与合理营养开始,少吃淀粉类食品和甜食。一般摄入能量原则是:5 岁以下每日为 2.51 ~ 3.35MJ(600 ~ 800kcal);5~10 岁为 3.35 ~ 4.18 MJ(800~1000 kcal)。饮食应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应满足需要量。可以摄入适量蔬菜和水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设法满足小儿食欲,避免饥饿感。应选热能少而体积大的食物,如芹菜、笋、萝卜等。必要时可在两餐之间供给热能少的点心如不加糖的果冻、鱼干、话梅等。

(2)蛋白质为生长发育所必需,故供应量每天每公斤体重不少于 2 克。

(3)碳水化合物体积较大,对体内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皆有帮助,可作为主要食品。但要减少食糖量。

(4)脂肪供给热能特别多,应予限制,例如油煎、炸的食物,各种甜食,肥肉等含脂肪多的食品。

(5)减少总热能摄入量,要依小儿的实际情况而定。

(6)维生素及矿物质应当保证供给,常做户外活动也非常必要。

(7)根据以上原则,食品应以蔬菜、水果、杂粮,米饭为主,还要有适量的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鸡蛋、豆及其制品。膳食管理需要家长和患儿的长期合作,才能获的满意效果。

2.解除精神负担。有些家长为肥胖儿过分忧虑,到处求医,有些对患儿进食习惯多方指责,过分干预,都可引起患儿精神紧张或对抗心理,应注意避免。对情绪创伤或心理异常者应多次劝导,去掉他们的顾虑和忧郁。要使患儿加强信心,改变过食少动的习惯。

3.增加体格锻炼。增加孩子的活动量,加强被动和主动体格锻炼。要提高患儿对运动的兴趣。运动要多样化,包括慢跑步、柔软操、乒乓球及游泳等。肥胖儿的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最好同时参加,易见疗效。每日运动量 1 小时左右,可逐渐增加,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开始时,由家长带领锻炼,不断鼓励,克服由于因肥胖而致运动时易喘,动作不灵活而容易中断的通病,一旦体重减轻时,锻炼主动性即可提高。运动锻炼不但可使能量消耗增多,还可促进甲状腺素的生理反应,减低胰岛素的分泌,使脂肪合成减少,有利减肥,并可促进肌肉发育,保持体力。在综合训练停止后易出现“停训反跳”,应继续制定低强度的维持方案,长期坚持下去。

4.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禁食、药物减肥和手术去脂等均不可取。

5.心理治疗及行为矫正:对此类儿童应定期门诊观察,鼓励和提高他们坚持控制食量及运动锻练的兴趣,使其增强信心,坚持不懈。指导他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习惯,控制每日看电视的时间,少吃肥甘食品;解除其对肥胖的心理负胆,体重一旦减轻,精神自会好转。

锌缺乏症

锌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参与体内数十种酶的合成,调节能量、蛋白质、核酸和激素等合成代谢,促进细胞分裂、生长和再生,锌对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和生殖功能影响很大。据调查,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锌缺乏的发生率相当高。最近上海、青岛、重庆三市对小学生进行了补锌试验,发现补充锌同时补充其它多种微量营养素可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

锌缺乏症是人体长期缺乏微量元素锌所引起的营养缺乏病。首先是摄入量不足,挑食偏食是主要原因;第二,需要量增加,生长迅速的儿童易出现锌缺乏;第三,吸收利用障碍,慢性消化道疾病可影响锌的吸收利用,如脂肪泻使锌与脂肪、碳酸盐结合成不溶解的复合物影响锌的吸收。开始孩子出现厌食,味觉减退异常,甚至发生异食癖,常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影响进食。继而生长迟滞,身材矮小,生殖器官发育落后,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较慢。

预防:家长要随孩子年龄增长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如蛋黄、瘦肉、鱼、动物内脏、豆类及坚果类含锌较丰富,要多摄入这些食物。现市售有多种强化锌的食品,要注意其锌含量,长期食用多种强化锌的食品,锌摄入量过多可致中毒。如食入锌过多可引起急性锌中毒,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对儿童危害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营养性疾病之一。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卫生研究所对 5 岁以下儿童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 10.3%。过去小孩常常是因为营养不良,摄入量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治疗上一般都是西医补铁,中医补血。现在大部分儿童患这种病多是吃出来的。铁摄入量不足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孩子长期每日摄入的铁平均每千卡热能低于 4mg,即有可能发生缺铁。孩子生长快相对需要量增加,随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及时给孩子增加富含铁的事物或补充铁也会发生缺铁。

患贫血的孩子皮肤黏膜较苍白,以唇、口腔粘膜最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有时可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症状。常有烦躁不安,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研究发现,边缘铁缺乏即可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及时补充也难以完全挽回损失。贫血引起的儿童神经精神的变化已逐渐引起重视,现已发现在贫血尚不严重时,即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智力测验发现病儿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

预防措施是做好卫生宣传,使家长认识本病对儿童的危害性,对孩子要精心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好的食物,如肝、瘦肉和鱼等,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严重时需要到医疗保健机构看医生,给予铁剂补充。

第二篇:预防常见传染病

预防常见传染病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如何与病人相处等培养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及如何防止传染病。

教学内容:

增强对传染病的认识,了解对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防病于未然,并懂得一些预防和应急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分析讲解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而且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引起暴发流行,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一)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师:有句话叫健康快乐,有健康才会有快乐,但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痛的折磨,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病?并判断一下会不会传染。

生: 流行性感冒、麻疹、乙肝、水痘、肺结核等。[师生互动]

师:根据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下列疾病中,哪些病是传染的?哪些病是不传染的?”。

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师:这些能传染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出示数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传染病的特点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师:传染病的特点:提示有句广告词叫“得了灰指甲,一个„„” 生:传染俩。

师:这说明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生:具有传染性。

师:其次,传染病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在一定区域暴发,传染病和穿服装一样,一个人穿黄色的,最后越来越多的人穿黄色的服装,那么黄色就成了(学生“流行”)色,所以传染病还具有流行性。

切记: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如果暴发流行,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二、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传染病的产生必须具有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才能产生.例如: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过程。如:通过空气,水,食物,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免疫力差的容易感染得病的人群。

1,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答: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2.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答: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三、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应急措施 几种传染病的预防 乙肝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为:①血液传播。②医源性传播,包括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像一些消毒不严格的牙医诊所牙钻,内窥镜,污染的针,针灸 的针„„都会成为传播乙肝的重要途径;性传播。③母婴垂直传播。④日常接触传播。⑤有蚊虫叮咬等传播。

乙肝的预防措施有:

(1)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有效的措施。增强疫苗预防意识,根据需要尽早接种乙肝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2)尽量减少输血。不是十分必须时不要输血。必须输血时要尽量用志愿者的合格血液。长期大量输血者,受血前1个月接种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后,再接受大量输血。

(3)使用安全的血液和血制品。

(4)不用他人的洗漱用具(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修足、纹身、扎耳环孔等尽可能到正规场所。

(5)杜绝注射器反复使用,保证一人一针一管。(6)洁身自爱。(三)怎样预防传染病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为此,要切实做到: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3.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5.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四、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一般是由病人及带菌者,借助于水、食物、密切接触和苍蝇等,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有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等症状。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

1.细菌性食物中毒:由细菌或细菌毒素引起。常常有共同进餐的人一齐发病的情况,且有严重呕吐的症状。

2.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病人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粪便可呈脓血状,常伴有发热,儿童患者可能会休克。

3.阿米巴痢疾: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粪便呈果酱样。

4.病毒性肠炎:也叫做流行性腹泻。病人常伴有感冒等症状。

预防措施:肠道传染病主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坚持“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九字方针。具体如下:

1.患了肠道传染病要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治疗,不得从事饮食业工作,以免将病传染给他人。

2.疑似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带菌者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隔离检查,预防性服药。饮食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要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持健康证上岗。

3.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物,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要保证清洁卫生水和安全食品的供应;饮食要清淡卫生,买来的熟食要重新加热煮透,不吃生小海水产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4.提高人体抵抗力。不要太疲劳,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接种甲肝疫苗、伤寒菌苗等疫苗。

第三篇:预防乙肝常见问题解答

预防乙肝常见问题解答

一、免疫程序、接种禁忌及注意事项

(一)乙肝疫苗免疫程序?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共需接种3针,免疫程序为0、1、6 个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接种第2及第3针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是保证乙肝疫苗保护效果的关键。首针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且越早越好。

(二)接种乙肝疫苗有什么禁忌?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包括: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以及抗生素过敏者;患有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妊娠期妇女;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三)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甲肝疫苗等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疫苗同时接种时要在不同部位分开接种。

二、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一)乙肝疫苗的保护时间?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的逐渐下降。抗体滴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的1-3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年时仍保持同一水平,以后阳转率逐渐下降,到免后第三年时可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逐渐下降。目前大量资料显示,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20年。

(二)新生儿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何时可检测抗体?

新生儿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一般人群可以不进行抗体(抗-HBs)检测。如果母亲为HBsAg阳性时,新生儿有必要进行抗体检测。可选择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的1~5个月时采血,因为这时体内抗体滴度最高, 如抗-HBs< 10 mIU/ml,可进行再次接种。

(三)使用乙肝疫苗进行基础免疫过程中,前后3针疫苗的生产公司或疫苗类型不一样,会有哪些问题,有效吗?

不同公司或不同类型的乙肝疫苗,不同剂量疫苗之间,接替使用理论上效果不受影响。但是,为保证操作规范性,应使用同一品牌、同一剂型乙肝疫苗。

(四)接种疫苗后,需要加强接种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较好,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世界卫生组织也无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的建议。

三、乙肝两对半中常见的不同组合阳性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一)抗-HBs和抗-HBc两项阳性能否接种乙肝疫苗?

抗-HBs和抗-HBc两项阳性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HBV),而且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抗-HBs),对HBV有免疫力,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二)抗-HBs、抗-HBe、抗-HBc三项阳性者是否还存在病毒复制?可以接种乙肝疫苗吗?

以上三项抗体阳性,说明感染乙肝病毒(HBV)后,HBV已经停止复制,对HBV有免疫力,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但对于部分反复发作的慢性肝炎患者,虽然呈现抗-HBs、抗-HBe、抗-HBc三项阳性,仍存在突变株乙肝病毒复制的可能性。

(三)乙肝患者有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患者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对乙肝疫苗不会产生效果,故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对由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而现在已经自然获得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者(乙肝“二对半”检查中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也没有必要再接种疫苗。但即使给这些感染者接种了乙肝疫苗,也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四)我是怀孕7个月的准妈妈,我和丈夫都是乙肝携带者,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出生后应该怎样预防乙肝的传染?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新生儿,孩子出生后应在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和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于1月和6月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

四、成人重点人群及意外暴露情况下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一)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有哪些?

成人中某些重点人群暴露机会多,感染乙肝病毒风险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推荐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包括需要频繁使用血液或血制品者、血液透析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监狱内的囚犯、慢性肝病患者、静脉吸毒人员、HI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属和性接触者、有多个性伴侣者、性病门诊就诊者、糖尿病病人、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因职业原因可能暴露于血液和血制品者。

(二)意外暴露情况下(例如,伤口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污染,或皮肤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1)对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暴露者: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IU(12小时内),越早越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间隔1和6个月后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如既往曾经检测过乙肝感染指标,出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可不必接种。

(2)如果既往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未完成全程免疫的暴露者,应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三针全程免疫。

(3)接种过乙肝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暴露者,应根据其抗体水平而定。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100 mIU/ml,可不必处理;<100 mIU/ml者,应加强注射1针疫苗;如果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为200~4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间隔1和6个月后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

五、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使用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分离出来的,其血浆中含有滴度较高的抗-HBs,经过浓缩工艺而制成的,对乙肝病毒有较好的免疫作用。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1)阻断母婴传播,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次免疫球蛋白100IU~200 IU,并按照免疫程序完成乙肝疫苗3针次接种,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具有良好作用。

(2)如医生、护士等在给乙肝病人治疗、护理或采血时,不小心手指被染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刺入、吸入、溅入伤口、粘膜等,应立即给予这些乙肝暴露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间隔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并同时接种乙肝疫苗3针次,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第四篇: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一、肠道传染病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科学依据: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可使水受到污染。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可造成病原体扩散。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健康行为:

(1)注意日常卫生,参见第一章基本健康行为“日常卫生”内容。

(2)预防肠道传染病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2.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是肠道传染病的早期症状。

科学依据:大多数传染病在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强,识别肠道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但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防止疫情扩大。

健康行为:

(1)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去就近的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出现群体肠道传染病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保留残留食物。

二、呼吸道传染病

1.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保持个人手的清洁。

科学依据: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手接触分泌物后,可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2.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科学依据: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呼吸、咳嗽、喷嚏时将带有细菌或病毒的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气中,易感的人随呼吸吸入或接触等方式感染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就会发病。

健康行为:

(1)不随地吐痰。(2)咳嗽、打喷嚏没有纸巾、手帕或来不及时,建议用胳膊肘遮挡口鼻。(3)保持空气流通,参见第一章基本健康行为“日常卫生”内容。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可降低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可能性。

科学依据:积极锻炼身体,可增强体质,有效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活力;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均衡的膳食可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健康行为:

(1)应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2)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理压力,以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3)注意均衡饮食,适度增加营养,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等食物。

(4)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二、肺结核病

1.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科学依据: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吸入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传播。

健康行为:

(1)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

(2)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可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2.出现咳嗽、咯痰2周以上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科学依据:及时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是防止肺结核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国家为初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免费提供1次痰涂片(3份痰标本)和普通X光胸片检查;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国家统一方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的痰涂片检查(3或4次,每次2份痰标本)和治疗结束时的1次普通X光胸片检查(初、复治患者各提供1次免费)。

健康行为:

(1)出现咳嗽、咯痰2周以上的症状,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包括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和结核病定点医院等机构)就诊。(2)肺结核患者要坚持完成全程规范治疗,这是治愈肺结核、避免形成耐药的关键。任何治疗的改变应通过医生决定。

五、艾滋病

1.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科学依据: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安全套是用优质天然乳胶制成的圆筒状薄膜套,能避免直接接触性伴的体液,可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健康行为:

(1)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2)妇女应主动使用女用安全套或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3)安全套不能重复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打结、丢弃。

3.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

科学依据: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可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的机会。

健康行为:

(1)拒绝毒品。(2)不幸染上毒瘾的人,要尽早戒除毒瘾。(3)对于暂时无法戒除毒瘾的人,可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和针具交换的方法。

4.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科学依据: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美容等进入人体的器械,都能传播艾滋病。

健康行为:

(1)提倡无偿献血。(2)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3)使用一次性或自毁型注射器。如没有条件,注射器具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4)理发、美容、修脚等服务行业所用的刀、针和其它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5.怀疑或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和治疗。

科学依据: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约1/3的胎儿和婴儿会受到感染。

健康行为:

(1)孕妇在怀孕早期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向医生咨询,充分了解艾滋病对胎、婴儿和自身的潜在危害,自愿选择是否继续怀孕。(2)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终止妊娠,应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寻求咨询和终止妊娠的服务。(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继续妊娠,应到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寻求免费预防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和婴儿检测服务。(4)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应进行婴儿喂养咨询,对所生婴儿实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并在婴儿第12和第18个月进行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第五期

常见的意外伤害预防

一、道路交通伤害

1.系安全带、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科学依据: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第一位伤害死因,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伤害已被证实是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和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健康行为:

(1)乘车或驾车时要系安全带;儿童应使用安全座椅,安全座椅应安装在后排左侧(在司机后方),严禁儿童单独或由家长抱着坐在副驾驶位置。

(2)驾驶摩托车时要佩戴头盔,要系好带子,而不是简单地把头盔扣在头上。购买头盔时,要选择符合标准的、适合自己头部大小、颜色鲜明的头盔。(3)不超速驾驶。(4)自己酒后不开车,同时要劝阻喝了酒的亲友不开车。(5)禁止无证驾驶和疲劳驾驶。(6)注意步行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增加自身的可视性(如佩戴反光材料)。(7)注重车辆维护保养。

二、溺水

1.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科学依据:儿童溺水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暴露于“危险”的水体。这些水体包括游泳池、水井、池塘、水库、湖泊、江河等,还包括家中的浴缸、浴盆。

健康行为:

(1)5岁以下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应该做到:

•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里,或呆在开放的水源边,不能把儿童独自留在卫生间和浴室。

•无论儿童在家里、室外或其他地点的水中或水旁,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专心看管,不能分心,如打电话、聊天、做家务。

•儿童一定要由成人监管,不能将5岁以下的儿童交给未成年人看护。

•在儿童乘船、嬉水、学习游泳时,家长应为儿童准备并使用合格的漂浮设备,如救生衣等;

•带儿童在设有专职救生员的公共游泳场所游泳,救生员可提供救援和复苏急救,也可减少游泳儿童发生溺水的危险行为。

•浴桶和浴池在没有使用的时候应把水放尽。

•建筑房屋时在地上挖的坑也应该把雨水排尽或填上以防止积水。小的容器如洗涤盆应妥善保管,以防止雨水留存。

(2)不去江、河、池塘等开放性水域中游泳、捉鱼或在旁边玩耍和打闹;即使在游泳池,也不能单独游泳,绝不能在无成人监管下游泳。

(3)避免在不知深浅的水中跳水或潜水。

(4)掌握施救溺水同伴技巧,当同伴落水时,在大声呼救的同时,使用树枝、木棍等施救,不能盲目下水以免造成更多的伤亡。

三、中毒

1.安全存放农药,预防儿童中毒。

科学依据:在广大农业地区,杀虫剂是造成儿童中毒的主要毒物,不仅造成儿童急性中毒,并会造成长期慢性的毒性作用,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重大的危害。

健康行为:

(1)避免随意放置杀虫剂、灭鼠剂、常用药物及其他对儿童来说的危险物品,这些危险物品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例如上锁的橱柜、抽屉等。

(2)对于一些常用的家庭化学用品,如洗涤剂、洗发水和煤油等,也应加强管理,避免随意放置,或者采用一些警示标签、无法让儿童开启的措施,以避免其误服。

2.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科学依据:农村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在房内烧炭取暖,城市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洗澡时浴室通风不良造成。健康行为:

(1)在农村,采取正确的燃煤取暖方式,防止一氧化碳的产生。(2)正确安装和使用直排式燃煤热水器。

(3)在洗浴时注意浴室的通风。

四、烧烫伤

1.热源远离儿童,预防烧烫伤。

科学依据:烧烫伤的发生在婴儿伤害中占18%,在1-4岁儿童的伤害中占9%。绝大多数烫伤是由于接触高温液体引起的。儿童烧伤主要发生在家中,家中最常见发生在厨房。

健康行为:

(1)小儿洗澡应先放冷水再添加热水;家中热水器水温调至50摄氏度以下。(2)热水瓶、饮水机应摆放合理;热汤、热水、热容器等物品均不可随意置于地面上或小儿可触及的低矮桌椅或其他小儿容易触及的地方。(3)将室内的起居区域与烹饪区域分隔开,在家中使用烟雾探测器,电源线路装置应安全隐蔽。放置热源的桌面尽量避免使用台布。(4)安全燃放烟花爆竹。(5)烧烫伤发生后,对烧烫伤创面立即使用冷水(非冰水)进行冷却。

第六期

心理健康

一、维护心理健康

1.有效人际沟通能够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科学依据:有效的人际沟通,不仅可以满足人认识社会与他人的基本需要,建立社交网络,改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深化自我认识,挖掘自我潜能。缺乏倾诉情感的能力的人更容易患身心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胃溃疡等)和精神障碍(如药物依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健康行为:

(1)能恰当地表达喜欢、欣赏、称赞、感激、不满、生气、失望、愤怒等。如“谢谢你的帮助,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我不喜欢你用那种态度和我说话。”不要认为向别人倾诉会让人看不起,也不要认为哭是没出息的表现。(2)坦诚而清楚地说“不”。(3)别人讲话时,注意倾听,即保持认真、警觉、注意观察和深入思考,并给予回应。(4)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

习惯。(5)鼓励学龄前儿童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6)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应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7)中青年要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8)中老年人要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

2.怀疑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早去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

科学依据:心理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轻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康复,严重的精神疾病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有效的药物治疗、社会心理治疗等手段,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健康行为:

(1)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和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治疗;或致电心理咨询热线获得帮助。

(2)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陪同其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3)正确观念:心理有问题≠精神病。心理问题≠思想问题。

3.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心健康。

科学依据:睡眠可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健康行为:

(1)每日应规律运动,睡前宜做温和及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泡热水澡、肌肉松弛及呼吸运动,切忌睡前两小时进行剧烈活动。(2)维持规则的睡眠作息,每日按时上床入睡及起床。维持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当室温、灯光、少噪音及舒适床垫。(3)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如果躺在床上超过三十分钟仍然睡不着,就起床做些温和的活动,直到想睡了再上床。(4)晚餐后禁喝咖啡、茶、可乐、酒及抽烟。睡前的小点心有助睡眠,然而不宜吃太饱。(5)睡前可用温热水洗脚,以改善血液循环。(6)如果您出现了早醒或睡眠不深,甚至整夜不眠,自己无法调整,影响了正常工作、生活,应该及时就医。(7)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严重的打鼾,并且白天嗜睡,应该及时就医。

4.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调节心态或寻求帮助,能够减轻恐惧或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科学依据: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健康行为:

(1)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从官方获取相关信息,如事件的进展、防护措施等,不要轻信小道消息。(2)突发事件发生后,注意自己的感情、行为和思维的变化,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感到痛苦是正常的,如悲伤、担心、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等。在随后的几周和几月里多数人可能会感觉好起来,如果几个星期后痛苦没有减少或变得更坏了,应寻求专业的帮助。(3)不要通过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方式缓解负性情绪。

二、抑郁

1.躯体疾病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引起抑郁情绪,应及时缓解。

科学依据:抑郁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缺点或性格缺陷。躯体疾病,如各种癌症、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以及生活事件的应激,如亲人病故、生孩子、工作压力太大等,均可导致抑郁情绪,这并不意味着患上了抑郁症。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心理治疗及适当的抗抑郁药治疗,抑郁大多能够缓解。

健康行为:

(1)有一两个知心朋友,遇事能够谈心。(2)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社区或工会组织的活动,充实生活。

(3)接纳他人,也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秀,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4)不要通过抽烟、喝酒解闷、消愁。研究显示,使用酒精、尼古丁会引发抑郁。

2.怀疑患有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科学依据: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兴趣减退持续超过2星期,可伴有自责、无助、无望、自杀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下降、性欲减退、注意力减退。心理治疗及抗抑郁药等相关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健康行为:

(1)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所警觉,如果怀疑患有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如果有身体的不适、体重的下降,但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要想到可能患有抑郁症。

(3)如果怀疑周围有人要自杀,要立即告知其亲友,寻求心理/精神科医生帮助。紧急情况时报警。

三、焦虑

1.正常的焦虑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缓解。

科学依据:焦虑是当人们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都会产生的情感反应,绝大多数属于正常反应,腹式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方式等方法可以缓解焦虑。

健康行为:

(1)增加自信,减少自卑感,减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负性判断,如“明天我肯定考不好”,“我将被老板辞退”。(2)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做事”本身,而不是放在你想要透过做事而获得的结果上面。

(3)当发现自己愤怒、担忧、害怕时,有意识地进行腹式呼吸。(4)当出现紧张、失眠、压力大时,可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练习,高血压患者可每天进行2次。

2.怀疑患焦虑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科学依据: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抗焦虑药物等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是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健康行为:

(1)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所警觉,如果怀疑患有焦虑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第五篇: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

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结核病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

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

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温馨提示: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人群集中地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够,而且人群集中的地方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大要点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

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3.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呆咬等途径途径传播。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疼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下载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预防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预防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幼儿常见敏感期

    小班幼儿常见敏感期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到,在垒高......

    幼儿小班常见游戏

    幼儿园小班游戏 一、切西瓜 在传统的“切西瓜”游戏中,孩子们在“切切切,切西瓜,我把西瓜切两半”的儿歌中,当老师手切到两位小朋友中间时,需要两位孩子沿着圆圈朝相反的方向绕圈......

    幼儿如何预防流感

    如何让幼儿预防流感呢? 1、是要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世界公认的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2、保持1米的距离。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那些带病毒的唾液可以溅到约70厘米远,因此......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教案

    2013年春季学期小学一年级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教案 教者:石丽萍 时间:2013年5月6日 一年级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教案 教学目的: 知道常见的春季传染病,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教案.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教案近段时间气候变化无常,温度忽高忽低,空气比较干燥,容易得呼吸道传染病。为此,设计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预防。课前让学生去收集有关预防呼吸道......

    预防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预防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主备人石彩丽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地方预防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懂得在传染病流行时,要怎样避免被传染。教学重点:......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同学们: 随着春季的来临,传染病也如鱼得水地伴随而来,我们只要了解或掌握传染病的一些预防知识,就可以远离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传染病的一些相......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同学们: 随着春季的来临,传染病也如鱼得水地伴随而来,我们只要了解或掌握传染病的一些预防知识,就可以远离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传染病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