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2021年普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021年2月22日在普宁市第十五届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普宁市人民政府市长 黄锐亮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各位代表: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上级党政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这是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五年。荣获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称号,荣登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位列全国第81名,全省第1名。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13.58亿元,“十三五”期间(下同)年均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73亿元,年均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256.77亿元,年均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7亿元,年均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8亿元,年均增长0.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7元,年均增长7.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64亿元,贷款余额421.0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21%和6.9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1∶33.2∶59.7,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这是产业发展加速转型的五年。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累计引进28家企业,鼎孚新材料、绿洲胶囊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建成,23家印花企业全部入驻投产,42家印染企业入驻建设并陆续试产;青梅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顺利通过中期绩效评估。商贸市场持续活跃。星河COCO City、服装城二期等一批商贸平台建成开业。东部创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初步形成综合交通和土地利用等方案。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入选全国淘宝百强县,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新支撑更加有力。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9家,216个高新技术产品通过认定,新增省级博士工作站8个、省级工程中心4家、市级工程中心48家。星河·领创天下、潮汕学院创业学院荣获“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称号。新增专利授权6732件,新增注册商标32757件,累计60809件,商标总量居全国县域城市第五,全省第一。泰宝医疗被认定为省第一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最多跑一次”事项达1364项,新增减税降费超12.25亿元,新增“四上”企业319家,新登记市场主体58047户,年均增长28.81%。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这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初步形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完成20个乡镇场总体规划及523个村庄规划编制。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获省文明城市提名,占陇镇被列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汕湛、潮惠、揭惠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通车里程达107.9公里;改造建设国省道69.71公里,县乡道157.78公里,新建市政道路17条27.87公里,打通城市断头路6条,公路通车里程2329.17公里。改建城市小公园2个,实施集贸市场标准化综合改造示范工程5个;新增森林绿化7.2万亩、道路绿化655.1公里。建成润秋等大型变电站4个、5G基站354个,光纤入户率达到96%,完成168个水利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公安局办证中心、中医医院、慢性病防治中心、医疗急救(120)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场所顺利搬迁,便民利民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四好农村路”444.28公里、农村雨污分流项目1120个,新建、改造农村公厕695个,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街道)2个、示范村213个。大坪镇善德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利泰飞鹅岭农业生态公园入选广东“十佳”最美农业公园。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这是三大攻坚成果丰硕的五年。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7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26个,全市5222户10873名相对贫困人口、18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污染防治实现历史突破。全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5座、工业污水处理厂1座、河道(支流)一体化处理设施6座、农村一体化处理设施96座,新增污水管网4400多公里;市生活垃圾环保处理中心一期建成运营,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形成。练江干流告别黑臭,青洋山桥断面水质除氨氮外,其他指标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要求,榕江9条重点支流(河涌)全部消除劣Ⅴ类,龙江水质稳定达标,保持Ⅲ类。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综合清收银行不良贷款30亿元,有关上市企业风险有效稳控。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这是民生福祉更加殷实的五年。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市财政累计投入371.49亿元,比“十二五”期间翻一番。社会保障日益增进。市劳动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开展技能培训3.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4.66万人,打造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2个、大师工作室1个;建成公租房108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33户。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2015年提高54.2%、54.4%;城镇、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46.6%、85.2%。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教育强市和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普惠性幼儿园278所,新增优质学位3.9万个。投入超12亿元全面改造升级卫生基础设施,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市中医医院急诊门诊楼、医技药剂楼建成使用,完成2家中心卫生院升级、13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509个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医共体等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市中医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市融媒体中心开始运营,建成7个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和21个基层服务点;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个;新建镇级文化广场11个、小型足球场22个。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市运动会和梅花旅游文化节等。双拥工作扎实有效,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城。“村霸”和涉电信诈骗重点问题整治顺利摘帽,1镇10村获评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各类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这是自身建设持续加强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持续优化服务能力,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成为政府系统干部政治思想的“总开关”,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全面引领政治站位、价值取向、思想方法、施政方向,有效推动各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政府治理能力和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修订《市政府党组工作规则》,制定出台《财政资金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监督,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00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14件。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乡镇(街道)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名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一。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此外,顺利完成第四次经济普查、第三次农业普查、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组织实施第七次人口普查。地方志、档案、社科、文联、残联、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台港澳、民族宗教、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气象、地震、红十字会等工作也取得新进步。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以及揭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一是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措施,规范设置12个交通联合检查检疫站、26个发热门诊、4个核酸检测实验室、1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动员1.2万多名医护人员、2万多名共产党员、2.4万多名志愿者投入防控一线,安排抗疫经费1.63亿元,有效夯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全市5例输入性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87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解除医学观察,累计完成核酸检测49万例,去年3月19日以后无新增确诊病例。胜利完成支援湖北医疗救治、东莞流行病学调查、香港和白云机场核酸检测等任务。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二是经济基本盘成功稳住。积极稳妥应对疫情冲击,聚力抓好“六稳”“六保”,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及时出台《共渡难关普“惠”十二条》等帮扶措施,通过“税银互动”为185户企业提供贷款3.42亿元,去年3月底全面实现复工复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9237人。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举办农村产品对接会、电商云展会和蕉柑产业发展云论坛,淘宝镇增至18个、淘宝村增至70个,电子商务交易总额661.53亿元,增长30.3%。重点项目建设全速推进,汕湛高速全线通车,普宁高铁站改扩建工程建成使用,揭阳至惠来铁路普宁段启动征地拆迁。群众盼望已久的引水工程落地,北部中心水厂顺利开工。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三是营商环境有效优化。启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大厅全新开放,企业开办不超过2.5个工作日,不动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业务均实现一窗受理。出台《贯彻落实揭阳市促进产业发展“1+1+12”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企业服务官”制度,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6155户。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四是一批攻坚问题得到解决。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有序退出,普宁华侨农场改制设镇获省政府批准,落实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引进大型国有企业,深化与粤海水务合作,全面启动供水体制改革。组建“一河一策一专班”“一厂(场)一网一专班”,练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020年初23.6万吨/天增至31.75万吨/天,污水处理设施年削减氨氮排放量1516.66吨,流域9条主要支流中8条达标或基本达标,三江连通工程建设顺利,流沙新河、中河生态补水工程建成通水。榕江、龙江整治工作有效推进。稳妥化解上市企业风险,清收农合机构不良贷款7.82亿元,全市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妥善处置甬莞高速危化品泄漏等突发事件,道路货运整治成效明显。普宁广场、普宁大道商业街和洪阳金叶商贸物流中心等历史遗留问题有序解决。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五是一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省、揭阳市和我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学位4.6万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普宁学校一期建成开学,整合“麻雀学校”15所。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培训粤菜师傅475人、南粤家政技能人才1417人、农村劳动力8281人。提前完成213公里“四好农村路”决胜攻坚建设任务,完成汤坑溪10公里“万里碧道”建设。完善疫苗接种管理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冷链配送系统,完成26家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全市383家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及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标准。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新建4所垃圾转运站。完成52个行政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实现行政村集中供水全覆盖。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各位代表!回顾“十三五”时期,我们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揭阳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共同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企事业单位、驻军官兵、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普宁发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创新引领尚未形成,新旧动能转换不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增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仍需着力提升,“两违”整治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三是污染防治攻坚形势依然严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还要持续攻坚;四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五是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六是作风建设仍需加力,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系统研究、加快解决。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普宁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商贾名城、创新之城”的关键五年。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省政府和揭阳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根据《中共普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普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前两年强基础、后三年快发展”的“两步走”要求,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商贾名城、创新之城”建设水平取得较大成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政府治理效能有效提升,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成为投资兴业沃土。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展望二○三五年,经过“十四五”固本强基、“十五五”攻坚突破、“十六五”决战决胜,普宁高质量发展将取得历史性突破,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以及揭阳市工作部署,聚焦普宁的发展定位,加快城市更新提质,打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奋力建设“商贾名城、创新之城”,为揭阳建设活力古城、滨海新城、产业强市,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普宁贡献。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观大势、谋全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普宁篇章。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我们要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建设创新普宁。深化国有企业、财政等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各类创新载体壮大,大力培育效益型企业和梁柱企业。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改革激发更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创新之城建设取得新突破。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我们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业普宁。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深入推进产业强市建设,着力打造重点产业发展平台,主动谋求产业反向配套,推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我们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厚基普宁。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我们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智慧普宁。完善布局、织密网络、优化方式、提升效率,统筹推进智慧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市改造更新步伐,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提高规划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我们要加快融入“双循环”,建设开放普宁。加快培育内需体系,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创新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展投资空间,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我们要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普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普宁。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我们要大力改善民生福祉,建设幸福普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持续优化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实施健康普宁战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我们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平安普宁。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平安普宁建设成效显著,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021年工作安排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们要立足“商贾名城、创新之城”定位,落实“双统筹”,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确保“双胜利”。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计划。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一、加大力度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打造产业强市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制定实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努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做实做强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理顺园区体制机制,完善园区发展规划,编制落实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项目建设和意向企业清单,加强园区管委会团队建设,推动园区联动,产业链条衔接,实现“一区多园”有效管理,力争创建省级高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要扎实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加速推进水厂南路、英歌山北路中段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园区公交站、医院、市场和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通用厂房,加快鼎孚新材料、绿洲胶囊、江南果蔬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二期生活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消防二中队、公共管理服务中心、物流仓储、员工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全面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助力入园企业做大做强。以“工改工”和推动镇村工业集聚区提质增效为抓手,打造1个镇村工业集聚区改造示范项目。发挥行业协会等平台作用,继续举办衬衣节、内衣博览会、纺织服装推介会等节会,着力培育医药、纺织服装领域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推动产业从设计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提升,做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技术创新软环境,搭建信息网络、人才培训、企业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基地、创新创业研发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传统企业提升计划,强化政策精准扶持,以培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抓手,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进高、高上市、创品牌、提存量”。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金泰克、康洲药业、吉明丰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引进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和培育台账,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未来型企业。以建设智慧城市指挥平台为牵引,以“互联网+”“AI+”为重要抓手,结合新基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产业新动能和新兴产业。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聚力壮大现代服务业。围绕高铁经济提升城市价值,进一步做实东部创新城。推动粤东烟草综合性物流中心等项目落地建设,谋划在大南山枧头寮和流沙东上塘片区引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培育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服务和相关配套产业,拉动高铁核心片区发展。推进华智尚跨境电商服务平台、上寮国际电商城建设,拓展举办网络节、云展会等新型节会,谋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做大跨境电商进出口份额,抢占电商领域运营制高点。推动消费升级提质,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康养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谋划建设生命科学产业园,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引入深圳市沁康科技有限公司,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分院项目落地,做强科研教育、温泉康养、生态旅游产业,着力打造粤东生命科学与生态康养示范区。盘活原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土地,建设康养社区、康养酒店,加快推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普宁学校二期和星河明珠湾四期建设,启动星河COCO Garden建设,连片打造高品质宜居、教育和康养示范区。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二、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打造营商环境高地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加减法”、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抓好减税降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集中力量办大事预算安排机制,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推进数据共享、协同治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整合低效国有企业成立能源投资公司,加强与省属国有企业战略合作,组建投资控股集团,盘活普宁大道商业街等国有闲置资产,逐步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深化土地征收及农村集体留用地安置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盘活用好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和农房。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着力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坚持“乙方思维”,以服务提升为关键,实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数字政府”,推进市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推广“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等“粤系列”移动服务平台,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深入推进“证照分离”、企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改革,基本实现高频事项全域通办、网上办结。按照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制要求,将社会投资带方案出让用地类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40日内,社会投资小型工程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20日内。坚决落实系列惠企利民政策措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建设普宁市商会大厦。建立政企银对接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支持泰宝医疗等企业上市力度,培育更多上市企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招工难、融资难、用地难问题。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贯彻揭阳市“双3000亿”计划要求,成立招商办公室,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政策,强化招商服务,提升招商能力。加强招商干部业务培训,升级招商理念,提高产业感应力和政策应用力,培养高素质产业招商队伍。开展精准招商、产业招商,围绕产业细分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商方案,探索机构招商机制,依托普宁异地商会,推进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实效。主动加强招引项目跟踪对接服务,落实“企业服务官”制度,推行重大项目审批“代办制”,实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确保每个季度签约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大力实施“回家行动”,研究出台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扶持措施等政策,促进在外乡贤“回家学习、回家就业、回家兴业”。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三、凝心聚力提升城市品质,深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同步加强城市内涵挖掘和形态塑造,强化城乡协调、建管并举,着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内涵,升级城市品质。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对接上级重大战略规划,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多规合一”成果。立足“东进、北拓、南联、西优、中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打造“一城三区三片”发展格局,优化市域主体功能,拉开城市架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城”:中心城区,包含老城片、东部创新片(即东部创新城)与高铁核心片,老城片主导功能为公共服务、行政办公、科教文化、商业服务;东部创新片主导功能为总部商务、众创孵化、电商运营、创新智造;高铁核心片主导功能为商业商务、商贸服务。“三区”:即占陇镇园联动区、洪阳产镇联动区、里湖产贸联动区。因地制宜,以产业为先导、园区为载体,强化生产和服务联动,加强综合服务配套,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占陇镇园联动区主导功能为综合服务、纺织印染;洪阳产镇联动区主导功能为综合服务、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里湖产贸联动区主导功能为综合服务、健康旅游、教育培训。“三片”:西部生态优化片、北部农旅协同片、东部城乡融合片。西部生态优化片主导功能为生态旅游、休闲康养;北部农旅协同片主导功能为文化康养、农业旅游;东部城乡融合片主导功能为特色农业、品质居住。以点带面,抓好占陇镇城乡融合试点建设,推动中心城镇扩容提质,打造一批美丽小城镇。发挥汕湛高速等交通网络和土地资源优势,系统谋划普侨镇产业规划。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合推进揭阳至惠来铁路、国道238线普宁益岭至惠来交界段建设,争取启动陆河至惠来高速公路普宁段、普惠高速梅林互通立交工程,谋划建设汕湛高速出入口连接线配套、揭惠高速市区连络线和国道238线甘石径至池尾段改建工程,扎实推进国道324线池尾至云落段配套工程、省道255线麒麟至占陇段等一批国省道建设,进一步优化内外快捷通达的交通环境。统筹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市北部中心水厂及配套供水管网、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设。配合粤东LNG和揭阳市天然气管道普宁段工程建设。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制定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和实施计划。建成河滨南路、山湖路,推进荔园路、文竹北路延长线等市政道路建设,谋划军马路建设和流沙大道(东埔环岛—白马桥)升级改造,推动打通大学路等断头路。持续推进三旧改造,打造新坛三旧改造连片开发示范点,改造4个以上城镇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城市公园,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打造美好宜居的景观风貌。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下足管理绣花功夫。坚持精细化城市管理,巩固拓展省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加大土地资源的管控力度,完善控违管理体系,落实分类处置,推动斗文违建连片集中整治,完成75万平方米违法建设治理目标,理顺问题楼盘,严控小产权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城郊边缘、背街小巷、菜市场周边等区域治理,加强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行为管控,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形象。以建设智慧城市指挥平台为引领,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网格化、智能化水平。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四、乘势而上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打造富裕美丽乡村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力推进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谋划建设智慧物流和文旅项目,带动园区消费、技术、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确保通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验收,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步伐。继续擦亮中国水果之乡招牌,落实农业产业链“链长制”,打造青梅、蕉柑产业示范链,聚力现代农业项目招引,推动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集聚,着力建设青榄、蕉柑、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梯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成立青梅协会,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速“农业+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生态项目、特色田园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搭建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普宁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800亩水田垦造工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实施“灭荒”三年行动计划,着力破解土地撂荒难题。建设占陇、龙门涝区等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开工建设南溪粮食储备库,全力抓好“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工程,确保市场安全保供稳价。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公共财政向乡村振兴倾斜力度,持续推行“农民工匠法”,着力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启动省道337线(原县道崩东线)高埔桥至老鹰咀段路面改造等一批山区公路建设,加快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内河污染整治和绿道建设,抓好农村厕所革命、雨污分流等后续管护,巩固拓展干净整洁村全覆盖成果;对高铁、高速、国省道沿线和重要景区,开展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重点加强农房微改造和“四小园”建设,串珠成链打造一批美丽宜居村;以“4+N”个传统古村落和红色文化村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村。依法做好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建房行为的监督管理,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增强富农强村动力。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长效化。用好东莞帮扶机制,深入实施“万企帮万村”计划。完善“订单收购+保底分红”“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利益联结机制,做实做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五、全力以赴整治环境污染,全面打造绿色生态环境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绿色发展。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打好打赢水污染整治攻坚战。深入落实“河长制”,推进治水常态长效。以练江青洋山桥断面水质达标为导向,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削减污染物入河量为核心,完成水质净化厂、市区污水处理厂四期、市区箱涵清淤修复工程以及占陇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谋划建设占陇污水处理厂二期,加快建设军埠石桥头污水处理设施,力争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20万吨以上,新增工业污水日处理能力2万吨;查漏补缺,统筹分步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入巷、入户管网铺设,打通源头截污“最后一米”,全面做好“四水”收集,突出解决流域污水收集效率不高等主要问题。完成五斗陂水闸重建加固、汤坑溪南切流整治等一批练江治理水利项目建设。强化污染源监管执法,加大打击“散乱污”力度,加快推进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厂(场)建设经营,大力推进练江干支流生态修复,精准实施一级支流(排渠)消劣行动,持续提升练江干支流水质。继续推进榕江水环境生态保护,压实龙江污染预防性措施,确保水质持续优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万里碧道”建设。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强化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扩大垃圾分类试点,加快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成生活垃圾环保处理中心二期、北部生活垃圾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一期,谋划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配置,确保城乡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全过程规范管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坚持绿色发展,培育现代环保产业集群。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持续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着力解决露天焚烧秸秆等问题,并结合消防工作,做到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加强工业、机动车、建筑工地、道路扬尘防治管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实施新一轮绿化普宁行动,落实“林长制”,开展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和城市道路绿化美化行动,推进3.49万亩高质量水源林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和绿化水平。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六、毫不动摇抓好安全发展,全力打造平安普宁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创新社会治理,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普宁。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完善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人”“物”同防,严格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等入境物资检测消毒监管,强化农村和社区网格化防控,严格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做好疫苗紧急使用和有序接种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开展危化、工矿商贸企业、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安全等专项安全整治,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能力。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守牢金融风险底线。依法稳妥打击处置非法集资,加快化解农合机构不良贷款风险,继续开展整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专项行动。引导上市公司规范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普宁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打击寻衅滋事、“两抢一盗”、电信诈骗、制毒贩毒、非法集资、制售假烟、侵害未成年人等突出犯罪,不断增强社会安全感。升级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大数据+网格化”机制,加快市公安局实战训练基地和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等项目建设,探索创新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完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夯实基层执法改革工作成效。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活动,全面提升法律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动信访疏解、矛盾调解、积案化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七、加大力度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打造普惠民生福祉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更多资源投向民生领域,办好利民惠民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坚持教育优先,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设立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建成市教师发展中心。推进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学位建设工程,谋划新建普宁二中附属学校和高埔镇1所高品质学校,推动普通高校选址和规划,启动民德中学、里湖中学、赤岗山小学等一批校舍改扩建工程建设。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促进技工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巩固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打造2所揭阳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推进健康普宁建设。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支持公立三甲医院提质升级,加快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精神卫生医院和公共卫生应急救治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建设,推动人民医院新院区、疾控中心新办公场所选址和规划。加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入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不断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支持康美中药城做大做强,打造“服务体系健全、内涵建设丰富、特色服务集聚”的中医药发展良好格局。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帮扶失业重点群体再就业,有效化解劳资纠纷。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稳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妥善做好自主就业退役的军士和义务兵安置工作,支持建设部队军属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民政福利园建设,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落实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社会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强儿童保障体系建设,做好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工作。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举办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汇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加快推进“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方方纪念馆、庄世平博物馆、南阳山红色基地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修缮提升工程。整合区域非遗、美食、潮侨文化资源,继续办好梅花旅游文化节、英歌(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打造普宁品牌文化产品,发展“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等新业态,推进南溪水乡田园、善德梅海青梅特色田园、凤凰山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谋划明华体育馆升级改造工程,推动普宁体育中心选址和规划,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严格宗教和民间信仰场所管理,规范城乡殡葬行为,促进移风易俗。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我们按照“项目具体、措施明确、进度量化、可测可评”原则,广泛征集市民群众、人大代表、各地各部门意见建议,形成了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强化饮水安全供给、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等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在本次大会票决具体项目后,市政府将全力组织实施,确保落实到位。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八、驰而不息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打造服务型政府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积极顺应新时代要求和群众期待,聚力提振再创业的精气神,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不断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府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省、揭阳市和市委各项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坚决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提升执行落实能力。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引导和激励政府工作人员深入解放思想、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履职本领。全面落实揭阳市“八大攻坚行动”,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实施“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及“工作例会、会商会办、督查问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行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台账管理,把强化预算执行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着力提升项目谋划和组织实施能力。落实治理为官不为负面清单和容错纠错正面清单,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坚持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诚信建设,规范信息公开,增强政策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始终做到清正廉洁。深入开展政府系统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自觉。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过紧日子。突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各位代表!时间新旧相推,奋斗赢得未来。奔赴新征程、奋进新时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发扬“三牛”精神,汇聚强大合力,共创普宁新辉煌,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6wh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第二篇: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省跨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危中求进,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主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全力以赴保增长,抓住时机扩内需,着眼未来促转型,扎扎实实惠民生,既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又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宏伟进程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
1.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和珠三角9市现场会,制定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决定和方案,研究细化并分步推进《规划纲要》提出的试验区、示范区、重要基地、重点项目,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轮“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热潮。
2.与国家6部委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实施《规划纲要》。
3.出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导意见,编制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
4.开工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并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完善和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有效扩大投资需求。2.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及带薪休假等政策。3.大力推动“广货北上西进”。
4.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调控监管,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5.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6.加大对外经贸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内外销并举,重点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扩大出口。
7.组织和参与场经贸洽谈活动,创设沟通平台,千方百计抢抓订单、拓展市场。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1.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和八大载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
3.编制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4.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加快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5.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产业。
6.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7.淘汰落后钢铁产能。8.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和围海造地、土地开发整理。9.组织实施新十项节能工程。10.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四)狠抓自主创新,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1.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2.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
3.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4.质量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5.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带动战略。
(五)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增产。2.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3.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建设现代标准农田,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4.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6.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油茶、珍贵树种等发展迅猛。畜牧业持续增长,海洋渔业经济保持繁荣。
7.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规划得到加强。8.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
(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珠三角提升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1.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分片区召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省财政提前集中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园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3.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4.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步伐加快。
5.人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在珠三角城镇新增就业下降的同时,东西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上升,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七)全面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出台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决定,成功举办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对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港澳资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同城支行”等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与港澳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开拓海内外市场力度加大,帮助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开工。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澳门大学迁址横琴进展顺利。深港河套地区和深圳前后海地区开发积极推进。加快外经贸发展的战略转型,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东盟、印度等出口逆势增长。
全力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设品牌、扩大内销。利用国际市场调整时机扩大进口,资源能源、重要技术设备等进口较快增长。借助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发展空间。成功举办国际友城大会、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国际旅游文化节、粤东侨博会和首届外博会。省主要领导带队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日韩、澳大利亚和东盟有关国家签订各类经贸合作项目金额188亿美元。狠抓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95.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38.8%,世界500强企业新设及增资项目共83个。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导企业稳步推进并购海外优质资产、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协议投资15亿美元。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会机制或经贸对话协调机制,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顺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湾保税港等特殊监管区建设取得突破。粤台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深化。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
(八)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
按照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省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70项,占总数的53.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深圳、珠海、佛山顺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动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改革,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加快中心镇建设。着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一步下放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启动对全省1000家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7.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据兑付和组建统一法人工作,广州、东莞、顺德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创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创业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业上市。稳妥推进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和污水处理费等环境价格改革。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资金达111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7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组织“南粤春暖行动”等活动,千方百计帮扶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完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办法,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养老保险关系省内无障碍转移。全面解决早期离开国企人员养老保障问题。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妥善处理劳动纠纷,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残疾人事业有新发展。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启动实施“千校扶千校”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9.9%,提高7.9个百分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职教育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模式改革成为全国先进典型。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毛入学率提高到27.5%。继续推进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扩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有序,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涌现出《潜伏》、《喜羊羊与灰太狼》、《秋喜》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广播影视精品力作。粤剧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配合做好国庆6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意见,实施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加快革命老区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及设备装备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全面覆盖。中医药强省建设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将所有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以及280万名就读大学生和中职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宜居城乡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开展珠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及淡水河等重点河流污染整治,全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新增林业生态县9个,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56.7%。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防汛防旱防风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届全运会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国第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国家下达人口控制任务,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关系保持和谐。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等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妇女、儿童、老龄、人防、气象、地震、地质、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优化科学发展环境。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24件、全国政协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议617件、省政协提案633件;省人大议案8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9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3项。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联系,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广州市民主法制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开展网络问政,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取得新进展。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进廉政建设,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监察工作得到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快,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恐怖活动。持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和打传、打假、打私力度,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后盾。
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明确要求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力以赴保增长,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
我们结合实际全面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始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两手抓”,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需三管齐下,采取外需不足内需补、工业不足服务业补、外资不足内资补等有效措施,在非常时期运用非常措施迅速稳定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势头。
我们深深体会到,坚定不移调结构,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贯穿始终的主线。
我们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紧紧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和转型契机,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等“五大关系”,以“三促进一保持”为总要求,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狠抓节能减排节地,努力使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调结构、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长远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我们深深体会到,矢志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财政收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对社会民生的投入,着力推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市场供应和维持物价稳定,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想办而未办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实事,并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将危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
我们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坚持“干”字当先,强化责任落实,狠抓督促检查,分片逐市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省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被先进省市赶超的压力不断增大。
不仅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而且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影响,又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业增长恢复不快,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粮食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较大。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现有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初见端倪但规模不大、发展不快。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财政统筹使用空间缩小,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多方面的支出仍需进一步科学调整和压缩。
四是保障民生任务艰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有待加强。五是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省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胜之年,还要确保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顺利举办。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综观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将明显好于去年,但仍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已经触底,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充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家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明显,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加,但市场自我修复尚待时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面临考验。我省经济运行虽企稳向好但未根本好转,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既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信心;又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把各方面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制订得更周密一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牢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排实现“十一五”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6%;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五个重点。一个核心,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推进“三促进一保持”,这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个重点: 一是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制度设计和改善环境,推动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我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突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不断完善和落实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四是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托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生态发展,优化经济、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建设管理一体化。
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增进全省人民福祉。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实行扩内需拓市场促外需并举,加快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加快推进“新十项工程”建设,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300项,投资3900亿元、增长28.7%。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等省部合作项目,穗莞深、佛肇等珠三角城际轨道项目,广深沿江高速、江肇高速等公路项目,台山核电、阳江核电、珠海LNG接收站、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等能源项目,以及中委炼油等重化项目。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加强财政投资项目跟踪管理,坚决防止出现“烂尾”工程。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
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发展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深入推进万巷千街、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工程,加强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价格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抓好“广货全国行”等活动,构建稳定的内销平台,深度开拓国内市场。
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大城镇化规划引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做大城市经济。推动新兴城市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卫星城”、县城和中心镇,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完善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有计划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村道硬化、农村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安居、信息兴农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
结合“三旧”改造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规范有序开展拆旧建新。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建设一批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完善文化、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继续推进万村绿大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房建设,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力促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东欧、中东、南美、东盟、北非等新兴市场。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物资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推行新型通关模式,优化通关环境。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强“三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建设优质型、生态型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南亚热带农业、优质畜禽、珍贵树种、油茶等特色效益农林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保护。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珠三角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标准农田、标准鱼塘和标准渔港。积极发展现代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推进深水网箱养殖,实施南珠振兴工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大对农田水利和中小型灌区改造投入,基本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健全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贷款,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产品、打造品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办好第七届中博会。
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突出重点产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促产业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总部经济等八大高端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和谋划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集聚区。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佛山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加快高端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建设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办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和第八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支持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发展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文娱等传统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广东服务”国际品牌。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珠海通用飞机和航空产业基地、广州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南沙核电产业园、大型铸锻件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绿色装备制造示范等项目。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提升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技术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务实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建设。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产业尽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在数字家庭、电动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风能、太阳能、半导体照明、邮轮游艇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加快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争取与国家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加快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中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以质取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部分优势传统产业注册集体商标,推广实施企业联盟标准,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全面开展省院战略合作,加快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编制实施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对接工程”。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设现代产业先进标准体系。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扎实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重组,组建若干创新主体科研机构。推进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建设,在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新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华南超级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推动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点。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研发核心技术。
狠抓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坚决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善和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制定不同生态功能区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提高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力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淘汰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推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发电调度,继续推进小火电关停和火电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珠三角地区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推进林分改造,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林业和粤北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控制重点海域排污总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土地计划管理和土地审批。加强耕地保护,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三、积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和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
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双提升”、“双转移”为抓手,大力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研究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组织推动各市县按照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地主体功能进行定位,修改完善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试点。
加快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广佛同城化为引领,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环境再造和保护,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公路、水电油气管网等一体化建设,加快年票互通、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和电信同城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打造优质产业集聚地、裂变发展地,建立现代产业示范区。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与港澳协调城市规划,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区域统一的就业、社保、卫生服务等体系,率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扶持发展北部。建立支持山区跨越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山区5市生态发展、绿色崛起。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粤北各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建设我省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民营经济和引进外资并举,建设特色产业群和专业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东部。推动粤东4市产业错位发展、一体推进。培育发展石化、能源、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纺织服装、玩具、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临海临港工业、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业。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和汕头、潮州、揭阳三市集聚融合发展,建设汕潮揭城市群。支持粤东各市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发展对台经贸合作。办好第三届粤东侨博会。
振兴发展西部。推进粤西区域功能整合,推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一体发展。加快钢铁、石化、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临港重化产业集群。推进广钢环保搬迁湛江项目和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湛江港、茂名港、阳江港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物流等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支持湛江、茂名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成为通向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通道。
深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上水平。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推动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支持珠三角企业向东西北转移。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技工院校“百校扶百县”等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继续做好对口援建工作。加快对四川汶川和甘肃“三县一区”灾后援建项目进度,力争9月底前基本完成对口援建任务。积极加强与灾区经贸、旅游、劳务等合作。继续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广西、三峡库区等工作。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级政府部门职责关系。全面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切实精简机构、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提升效能。继续支持深圳、阳江和顺德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支持深圳、佛山、中山、江门等市开展创新审批方式改革,在省直部门开展优化审批流程、实行网上审批试点。加快政府与中介组织分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一级。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下放给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或特大镇。转变县镇政府职能,强化县镇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责。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的隔层财政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开展农田集约改革。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注重培植财源,坚持依法征收、应征尽收,提高征管效能,挖掘增收潜力。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财力主要用于解决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和省级财政竞争性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横向转移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规则和程序,实施项目立项、用地预审、环境评价、规划许可等事项的并联审批。加快组建地方金融机构,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金融体系。推进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城市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设置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加价等节水价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医疗服务分级定价等改革试点。完善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农资价格。推进路桥、电信收费改革,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有线电视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重组,鼓励优势国有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或困难企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推进董事会试点,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
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技。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外资项目,争取更多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央企业、大型民企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引导外资投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制订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海内外顶尖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广州、深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主要载体,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和商务服务外包。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自主生产、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转型,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拓展粤港澳台和泛珠合作。签署和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基础设施、产业、环保、文化、旅游、教育、司法等重点领域合作。落实CEPA和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业合作。完善粤港、粤澳高层会晤机制,加强粤港澳民间交流。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深圳前后海地区和深港河套地区开发。落实《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联合港澳推进横琴开发建设。积极扩大对台贸易,组织对台专项招商引才引技。加强与泛珠兄弟省区交通、经贸、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建设,与合作各方共同办好第六届泛珠论坛和洽谈会。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扩大和提升广东形象。
全面加强国际合作。面向世界,加强与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和实行零关税政策的机遇,完善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推进重大活动与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到东盟投资发展,加快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等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生产、营销网络构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及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五、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集中力量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点带面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
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力争全年新增就业125万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探索“积分制”方式建立农民工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实施“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及“百校千企”行动计划,开展全省职工技能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开展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试点。启动构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加强劳动监察和仲裁。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地税部门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模式,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加快解决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职工医疗保障问题。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稳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和珠三角地区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推进全民医保,推动医保异地转移接续。加快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快国家级工伤康复基地建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维护中小学校舍安全。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双零”培养模式。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深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做好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教活动,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省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加快全省有线广电网络重组、出版发行及新华书店重组。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重点文化工程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实施电影放映工程,逐步构建全省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形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扶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经典板块,鼓励创作文艺精品,培育文艺名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数字出版、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办好第九届全国(广州)艺术节。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逐步施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管,建立省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储备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办医,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作用。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
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落实帮扶责任,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竞争机制。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措施,集中力量落实对全省3409个贫困村、70万户贫困户的定点帮扶工作。建立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开展村级农民互助金试点。设立全省“扶贫济困日”。积极推进智力扶贫、旅游扶贫、劳务扶贫,增加贫困家庭非农收入。
做好人口计生、民政、双拥等工作。落实人口计生管理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两无”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流入流出两地协同管理新模式,支持韶关、惠州开展人口计生改革综合试点。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惠州第十三届省运会,抓紧推进2011年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全面贯彻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加强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地震、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深圳、珠海等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和突发事件预知预警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管理,推进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在粤外国人的服务管理。加强信访、调解工作,巩固完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健全矛盾排查调处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妥善处理群众关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涉黑、“两抢一盗”、绑架拐卖儿童妇女、“黄赌毒”等严重刑事犯罪和制假贩假、走私贩私、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密防范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强化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六、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破解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加大办理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提案的工作力度。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听证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等渠道理性表达诉求。推进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更加注重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民主性、科学性。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全面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健全行政问责制,重点问责不作为和乱作为,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问责必严。
加强政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公务接待等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达标、表彰庆典等活动。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注重协调发展、民生优先、继承发展,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十二五”规划。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将隆重举办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和第一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这是全省、全国和全亚洲人民的一大盛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举全省之力做好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各项筹备组织工作,坚持科学办会、安全办会、节俭办会,努力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团结、祥和、文明、精彩”的体育文化盛会,推动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我们要高水平做好筹备工作,加强与亚奥理事会、亚残奥理事会及各国各地区奥委会的沟通联系,强化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亚运场馆及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一流设施的目标。我们要高效率科学组织赛事,开展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做好赛时运行工作,精心组织火炬传递和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全力做好参会人员出入境、住宿餐饮、医疗保障等服务,按照“平安亚运”要求加强安保工作,实现一流组织的目标。我们要高标准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积极开展珠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实现一流环境的目标。我们要营造热情友好的迎亚运氛围,深入开展“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主题活动,掀起全民迎亚运、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高潮,推广亚运文化,广泛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亚运的氛围,确保亚运会、亚残运会办得精彩成功。
第三篇: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9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省跨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危中求进,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主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全力以赴保增长,抓住时机扩内需,着眼未来促转型,扎扎实实惠民生,既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又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宏伟进程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9052亿元和3649亿元,增长6.9%和10.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珠三角地区部分市首次出现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的好势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4∶50.3∶44.3调整为5.1∶49.3∶45.6。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贡献率达49.1%。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7.7%,省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全年增长8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6万亿元,增长15%。汽车、船舶、核能、风电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增加值增长4.9%。预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8%和5.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广佛同城化取得重大进展,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粤东、粤西和山区五市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实际增长12%和10.7%。城镇新增就业17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社保参保人数和社保基金总量居全国第一,365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对口支援四川汶川和甘肃“三县一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援建项目已开工721个、竣工423个,累计到位资金75.9亿元,开工率、竣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达97.3%、57.1%和69%。灾区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移交16所中小学校和一批公共生活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和珠三角9市现场会,制定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决定和方案,研究细化并分步推进《规划纲要》提出的试验区、示范区、重要基地、重点项目,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轮“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热潮。与国家6部委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实施《规划纲要》。出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导意见,编制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开工建设莞惠、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加快广深沿江、广珠西线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并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善和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有效扩大投资需求。省市政府与各大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2万亿元。加快实施“新十项工程”,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53亿元,增长19.5%。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中海石化(惠州)1200万吨炼油和汕头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等33个项目建成投产,广州西江引水、揭阳潮汕机场、台山核电一期工程等74个项目新开工建设,中航通用飞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华润海丰电厂“上大压小”工程等7个项目获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及带薪休假等政策,在全国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家电、汽车、旅游、住房、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保持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2亿元,增长16.3%。大力推动“广货北上西进”,到国内重点城市举办130多场促销活动,成交额达5800多亿元。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调控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2.3%。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省财政新增安排22亿元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预计民营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54%。加大对外经贸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内外销并举,重点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扩大出口。组织和参与300多场经贸洽谈活动,创设广东易发网、粤港国际商贸通等平台,千方百计抢抓订单、拓展市场。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111.2亿美元,其中出口3589.6亿美元,分别由1月下降31.1%和23.6%转变为12月增长32.3%和23.5%,全年下降10.8%和11.5%,呈现降幅持续收窄、总体好于全国的态势,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和八大载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整体规模赶上香港,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编制实施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电子信息等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比亚迪电动汽车、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汽车产量达113万辆,居全国前列。龙穴造船基地30万吨自主知识产权超大油轮成功造成并交付使用。广州中低速柴油机、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沿海石化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中委合资南海(揭阳)石化2000万吨/年超重油加工项目获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另选址湛江东海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加快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批,68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74.8亿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产业,我省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1039万吨,关停小火电553万千瓦。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和围海造地、土地开发整理,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同比下降11%;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53.7万亩,比上年翻一番;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比上一轮规划核减耕地保有量523万亩,增加建设用地规模635万亩。组织实施新十项节能工程,单位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能耗超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装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地级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超千万吨。(四)狠抓自主创新,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创新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跃居全国第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新增两院院士5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位。全面推进省部和省院产学研合作,新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4个、创新联盟9个,组织引导全国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员入驻3000多家企业,辐射带动1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省部产学研合作4年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利税1000多亿元。省院合作转移转化中科院4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值130多亿元。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华南新药研发大平台跻身国家生物医药重大创制平台行列。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深港创新圈等重大创新集群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节能减排、数字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增加值达3100亿元,增长23.4%。质量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新成绩,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带动战略,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分别增长14.8%和49.3%,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稳居全国首位。(五)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优质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及家禽、肉猪等生产效益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25万亩,有97个县(市、区)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3个、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油茶、珍贵树种等发展迅猛。畜牧业持续增长,海洋渔业经济保持繁荣。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规划得到加强。3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乐昌峡和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珠三角提升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分片区召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财政提前集中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园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产值924.4亿元、创税48.2亿元,分别增长19.3%和21.7%。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总量、在校生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规模增长超过三成,转移欠发达地区生源17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共培训82.4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28.5万人,分别增长40.9%和20.8%。人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在珠三角城镇新增就业下降的同时,东西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上升4.8%,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3.7万人、增长23.6%。
(七)全面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出台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决定,成功举办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对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港澳资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同城支行”等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与港澳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开拓海内外市场力度加大,帮助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开工。《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澳门大学迁址横琴进展顺利。深港河套地区和深圳前后海地区开发积极推进。加快外经贸发展的战略转型,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东盟、印度等出口逆势增长。全力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设品牌、扩大内销。利用国际市场调整时机扩大进口,资源能源、重要技术设备等进口较快增长。借助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发展空间。成功举办国际友城大会、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国际旅游文化节、粤东侨博会和首届外博会。省主要领导带队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日韩、澳大利亚和东盟有关国家签订各类经贸合作项目金额188亿美元。狠抓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95.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38.8%,世界500强企业新设及增资项目共83个。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导企业稳步推进并购海外优质资产、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协议投资15亿美元。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会机制或经贸对话协调机制,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顺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湾保税港等特殊监管区建设取得突破。粤台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深化。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
(八)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省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70项,占总数的53.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深圳、珠海、佛山顺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动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改革,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加快中心镇建设。着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一步下放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启动对全省1000家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7.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据兑付和组建统一法人工作,广州、东莞、顺德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创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创业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业上市。稳妥推进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和污水处理费等环境价格改革。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资金达111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7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组织“南粤春暖行动”等活动,千方百计帮扶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完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办法,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养老保险关系省内无障碍转移。全面解决早期离开国企人员养老保障问题。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妥善处理劳动纠纷,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残疾人事业有新发展。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启动实施“千校扶千校”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9.9%,提高7.9个百分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职教育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模式改革成为全国先进典型。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毛入学率提高到27.5%。继续推进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扩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有序,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涌现出《潜伏》、《喜羊羊与灰太狼》、《秋喜》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广播影视精品力作。粤剧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配合做好国庆6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意见,实施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加快革命老区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及设备装备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全面覆盖。中医药强省建设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将所有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以及280万名就读大学生和中职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宜居城乡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开展珠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及淡水河等重点河流污染整治,全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新增林业生态县9个,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56.7%。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防汛防旱防风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届全运会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国第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国家下达人口控制任务,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关系保持和谐。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等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妇女、儿童、老龄、人防、气象、地震、地质、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优化科学发展环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24件、全国政协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议617件、省政协提案633件;省人大议案8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9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3项。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联系,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广州市民主法制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开展网络问政,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取得新进展。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进廉政建设,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监察工作得到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快,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恐怖活动。持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和打传、打假、打私力度,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在国际金融严重动荡、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比预期要好的成绩极其不易,在南粤大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谱写了崭新篇章。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并发表重要讲话。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明确要求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温家宝总理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三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这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为我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力以赴保增长,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我们结合实际全面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始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两手抓”,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需三管齐下,采取外需不足内需补、工业不足服务业补、外资不足内资补等有效措施,在非常时期运用非常措施迅速稳定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势头。我们深深体会到,坚定不移调结构,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贯穿始终的主线。我们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紧紧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和转型契机,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等“五大关系”,以“三促进一保持”为总要求,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狠抓节能减排节地,努力使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调结构、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长远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矢志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财政收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对社会民生的投入,着力推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市场供应和维持物价稳定,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想办而未办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实事,并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将危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坚持“干”字当先,强化责任落实,狠抓督促检查,分片逐市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省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被先进省市赶超的压力不断增大。不仅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而且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影响,又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业增长恢复不快,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粮食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较大。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现有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初见端倪但规模不大、发展不快。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财政统筹使用空间缩小,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多方面的支出仍需进一步科学调整和压缩。四是保障民生任务艰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有待加强。五是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解决。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省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胜之年,还要确保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顺利举办。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综观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将明显好于去年,但仍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已经触底,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充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家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明显,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加,但市场自我修复尚待时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面临考验。我省经济运行虽企稳向好但未根本好转,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既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信心;又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把各方面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制订得更周密一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牢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排实现“十一五”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6%;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五个重点。一个核心,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推进“三促进一保持”,这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五个重点:一是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制度设计和改善环境,推动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我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突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不断完善和落实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是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托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生态发展,优化经济、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建设管理一体化。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增进全省人民福祉。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实行扩内需拓市场促外需并举,加快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加快推进“新十项工程”建设,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300项,投资3900亿元、增长28.7%。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等省部合作项目,穗莞深、佛肇等珠三角城际轨道项目,广深沿江高速、江肇高速等公路项目,台山核电、阳江核电、珠海LNG接收站、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等能源项目,以及中委炼油等重化项目。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加强财政投资项目跟踪管理,坚决防止出现“烂尾”工程。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
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发展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深入推进万巷千街、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工程,加强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价格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抓好“广货全国行”等活动,构建稳定的内销平台,深度开拓国内市场。
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大城镇化规划引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做大城市经济。推动新兴城市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卫星城”、县城和中心镇,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完善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有计划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村道硬化、农村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安居、信息兴农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
结合“三旧”改造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规范有序开展拆旧建新。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建设一批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完善文化、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继续推进万村绿大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房建设,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力促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东欧、中东、南美、东盟、北非等新兴市场。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物资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推行新型通关模式,优化通关环境。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强“三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建设优质型、生态型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南亚热带农业、优质畜禽、珍贵树种、油茶等特色效益农林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保护。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珠三角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标准农田、标准鱼塘和标准渔港。积极发展现代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推进深水网箱养殖,实施南珠振兴工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大对农田水利和中小型灌区改造投入,基本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健全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贷款,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产品、打造品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办好第七届中博会。
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突出重点产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促产业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总部经济等八大高端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和谋划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集聚区。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佛山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加快高端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建设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办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和第八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支持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发展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文娱等传统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广东服务”国际品牌。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珠海通用飞机和航空产业基地、广州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南沙核电产业园、大型铸锻件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绿色装备制造示范等项目。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提升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技术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务实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建设。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产业尽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在数字家庭、电动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风能、太阳能、半导体照明、邮轮游艇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加快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争取与国家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加快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中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以质取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部分优势传统产业注册集体商标,推广实施企业联盟标准,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全面开展省院战略合作,加快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编制实施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对接工程”。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设现代产业先进标准体系。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扎实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重组,组建若干创新主体科研机构。推进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建设,在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新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华南超级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推动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点。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研发核心技术。
狠抓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坚决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善和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制定不同生态功能区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提高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力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淘汰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推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发电调度,继续推进小火电关停和火电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珠三角地区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推进林分改造,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林业和粤北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控制重点海域排污总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土地计划管理和土地审批。加强耕地保护,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三、积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和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
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双提升”、“双转移”为抓手,大力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研究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组织推动各市县按照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地主体功能进行定位,修改完善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试点。加快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广佛同城化为引领,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环境再造和保护,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公路、水电油气管网等一体化建设,加快年票互通、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和电信同城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打造优质产业集聚地、裂变发展地,建立现代产业示范区。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与港澳协调城市规划,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区域统一的就业、社保、卫生服务等体系,率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扶持发展北部。建立支持山区跨越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山区5市生态发展、绿色崛起。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粤北各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建设我省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民营经济和引进外资并举,建设特色产业群和专业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东部。推动粤东4市产业错位发展、一体推进。培育发展石化、能源、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纺织服装、玩具、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临海临港工业、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业。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和汕头、潮州、揭阳三市集聚融合发展,建设汕潮揭城市群。支持粤东各市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发展对台经贸合作。办好第三届粤东侨博会。
振兴发展西部。推进粤西区域功能整合,推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一体发展。加快钢铁、石化、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临港重化产业集群。推进广钢环保搬迁湛江项目和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湛江港、茂名港、阳江港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物流等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支持湛江、茂名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成为通向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通道。
深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上水平。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推动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支持珠三角企业向东西北转移。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技工院校“百校扶百县”等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继续做好对口援建工作。加快对四川汶川和甘肃“三县一区”灾后援建项目进度,力争9月底前基本完成对口援建任务。积极加强与灾区经贸、旅游、劳务等合作。继续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广西、三峡库区等工作。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级政府部门职责关系。全面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切实精简机构、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提升效能。继续支持深圳、阳江和顺德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支持深圳、佛山、中山、江门等市开展创新审批方式改革,在省直部门开展优化审批流程、实行网上审批试点。加快政府与中介组织分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一级。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下放给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或特大镇。转变县镇政府职能,强化县镇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责。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的隔层财政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开展农田集约改革。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注重培植财源,坚持依法征收、应征尽收,提高征管效能,挖掘增收潜力。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财力主要用于解决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和省级财政竞争性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横向转移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规则和程序,实施项目立项、用地预审、环境评价、规划许可等事项的并联审批。加快组建地方金融机构,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金融体系。推进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城市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设置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加价等节水价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医疗服务分级定价等改革试点。完善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农资价格。推进路桥、电信收费改革,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有线电视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重组,鼓励优势国有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或困难企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推进董事会试点,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
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技。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外资项目,争取更多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央企业、大型民企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引导外资投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制订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海内外顶尖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广州、深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主要载体,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和商务服务外包。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自主生产、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转型,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
拓展粤港澳台和泛珠合作。签署和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基础设施、产业、环保、文化、旅游、教育、司法等重点领域合作。落实CEPA和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业合作。完善粤港、粤澳高层会晤机制,加强粤港澳民间交流。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深圳前后海地区和深港河套地区开发。落实《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联合港澳推进横琴开发建设。积极扩大对台贸易,组织对台专项招商引才引技。加强与泛珠兄弟省区交通、经贸、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建设,与合作各方共同办好第六届泛珠论坛和洽谈会。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扩大和提升广东形象。
全面加强国际合作。面向世界,加强与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和实行零关税政策的机遇,完善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推进重大活动与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到东盟投资发展,加快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等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生产、营销网络构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及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五、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集中力量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点带面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力争全年新增就业125万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探索“积分制”方式建立农民工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实施“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及“百校千企”行动计划,开展全省职工技能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开展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试点。启动构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加强劳动监察和仲裁。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地税部门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模式,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加快解决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职工医疗保障问题。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稳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和珠三角地区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推进全民医保,推动医保异地转移接续。加快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快国家级工伤康复基地建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维护中小学校舍安全。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双零”培养模式。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深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做好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教活动,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省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加快全省有线广电网络重组、出版发行及新华书店重组。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重点文化工程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实施电影放映工程,逐步构建全省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形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扶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经典板块,鼓励创作文艺精品,培育文艺名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数字出版、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办好第九届全国(广州)艺术节。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逐步施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管,建立省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储备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办医,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作用。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
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落实帮扶责任,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竞争机制。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措施,集中力量落实对全省3409个贫困村、70万户贫困户的定点帮扶工作。建立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开展村级农民互助金试点。设立全省“扶贫济困日”。积极推进智力扶贫、旅游扶贫、劳务扶贫,增加贫困家庭非农收入。
做好人口计生、民政、双拥等工作。落实人口计生管理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两无”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流入流出两地协同管理新模式,支持韶关、惠州开展人口计生改革综合试点。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惠州第十三届省运会,抓紧推进2011年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全面贯彻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加强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地震、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深圳、珠海等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和突发事件预知预警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管理,推进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在粤外国人的服务管理。加强信访、调解工作,巩固完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健全矛盾排查调处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妥善处理群众关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涉黑、“两抢一盗”、绑架拐卖儿童妇女、“黄赌毒”等严重刑事犯罪和制假贩假、走私贩私、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密防范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强化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六、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破解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加大办理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提案的工作力度。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听证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等渠道理性表达诉求。推进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更加注重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民主性、科学性。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全面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健全行政问责制,重点问责不作为和乱作为,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问责必严。
加强政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公务接待等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达标、表彰庆典等活动。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注重协调发展、民生优先、继承发展,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十二五”规划。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将隆重举办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和第一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这是全省、全国和全亚洲人民的一大盛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举全省之力做好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各项筹备组织工作,坚持科学办会、安全办会、节俭办会,努力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团结、祥和、文明、精彩”的体育文化盛会,推动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我们要高水平做好筹备工作,加强与亚奥理事会、亚残奥理事会及各国各地区奥委会的沟通联系,强化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亚运场馆及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一流设施的目标。我们要高效率科学组织赛事,开展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做好赛时运行工作,精心组织火炬传递和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全力做好参会人员出入境、住宿餐饮、医疗保障等服务,按照“平安亚运”要求加强安保工作,实现一流组织的目标。我们要高标准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积极开展珠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实现一流环境的目标。我们要营造热情友好的迎亚运氛围,深入开展“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主题活动,掀起全民迎亚运、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高潮,推广亚运文化,广泛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亚运的氛围,确保亚运会、亚残运会办得精彩成功。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肩负着更加艰巨、繁重而光荣的任务。我们坚信,任何困难阻挡不了我们科学发展的步伐,任何挑战动摇不了我们先行先试的决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共创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和谐新广东的美好未来!
第四篇:2010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9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省跨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危中求进,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主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全力以赴保增长,抓住时机扩内需,着眼未来促转型,扎扎实实惠民生,既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又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宏伟进程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9052亿元和3649亿元,增长6.9%和10.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珠三角地区部分市首次出现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的好势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4∶50.3∶44.3调整为5.1∶49.3∶45.6。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贡献率达49.1%。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7.7%,省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全年增长8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6万亿元,增长15%。汽车、船舶、核能、风电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增加值增长4.9%。预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8%和5.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广佛同城化取得重大进展,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
地区发展提速,粤东、粤西和山区五市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实际增长12%和10.7%。城镇新增就业17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社保参保人数和社保基金总量居全国第一,365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对口支援四川汶川和甘肃“三县一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援建项目已开工721个、竣工423个,累计到位资金75.9亿元,开工率、竣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达97.3%、57.1%和69%。灾区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移交16所中小学校和一批公共生活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和珠三角9市现场会,制定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决定和方案,研究细化并分步推进《规划纲要》提出的试验区、示范区、重要基地、重点项目,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轮“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热潮。与国家6部委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实施《规划纲要》。出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导意见,编制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开工建设莞惠、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加快广深沿江、广珠西线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并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善和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有效扩大投资需求。省市政府与各大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2万亿元。加快实施“新十项工程”,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53亿元,增长19.5%。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中海石化(惠州)1200万吨炼油和汕头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等33个项目建成投产,广州西江引水、揭阳潮汕机场、台山核电一期工程等74个项目新开工建设,中航通用飞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华润海丰电厂“上大压小”工程等7个项目获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及带薪休假等政策,在全国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家电、汽车、旅游、住房、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保持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2亿元,增长16.3%。大力推动“广货北上西进”,到国内重点城市举办130多场促销活动,成交额达5800多亿元。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调控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2.3%。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省财政新增安排22亿元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预计民营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54%。加大对外经贸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内外销并举,重点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扩大出口。组织和参与300多场经贸洽谈活动,创设广东易发网、粤港国际商贸通等平台,千方百计抢抓订单、拓展市场。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111.2亿美元,其中出口3589.6亿美元,分别由1月下降31.1%和23.6%转变为12月增长32.3%和23.5%,全年下降10.8%和11.5%,呈现降幅持续收窄、总体好于全国的态势,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和八大载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整体规模赶上香港,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编制实施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电子信息等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比亚迪电动汽车、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汽车产量达113万辆,居全国前列。龙穴造船基地30万吨自主知识产权超大油轮成功造成并交付使用。广州中低速柴油机、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沿海石化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中委合资南海(揭阳)石化2000万吨/年超重油加工项目获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另选址湛江东海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加快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批,68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74.8亿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产业,我省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1039万吨,关停小火电553万千瓦。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和围海造地、土地开发整理,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同比下降11%;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53.7万亩,比上年翻一番;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比上一轮规划核减耕地保有量523万亩,增加建设用地规模635万亩。组织实施新十项节能工程,单位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能耗超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装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地级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超千万吨。
(四)狠抓自主创新,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创新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跃居全国第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新增两院院士5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位。全面推进省部和省院产学研合作,新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4个、创新联盟9个,组织引导全国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员入驻3000多家企业,辐射带动1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省部产学研合作4年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利税1000多亿元。省院合作转移转化中科院4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值130多亿元。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华南新药研发大平台跻身国家生物医药重大创制平台行列。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深港创新圈等重大创新集群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节能减排、数字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增加值达3100亿元,增长23.4%。质量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新成绩,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带动战略,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分别增长14.8%和49.3%,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稳居全国首位。
(五)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优质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及家禽、肉猪等生产效益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25万亩,有97个县(市、区)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3个、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油茶、珍贵树种等发展迅猛。畜牧业持续增长,海洋渔业经济保持繁荣。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规划得到加强。3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乐昌峡和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珠三角提升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分片区召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财政提前集中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园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产值924.4亿元、创税48.2亿元,分别增长19.3%和21.7%。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总量、在校生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得明显成效。积极推动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改革,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加快中心镇建设。着手编制技工学校招生规模增长超过三成,转移欠发达地区生源17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共培训82.4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28.5万人,分别增长40.9%和20.8%。人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在珠三角城镇新增就业下降的同时,东西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上升4.8%,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3.7万人、增长23.6%。
(七)全面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出台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决定,成功举办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对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港澳资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同城支行”等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与港澳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开拓海内外市场力度加大,帮助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开工。《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澳门大学迁址横琴进展顺利。深港河套地区和深圳前后海地区开发积极推进。加快外经贸发展的战略转型,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东盟、印度等出口逆势增长。全力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设品牌、扩大内销。利用国际市场调整时机扩大进口,资源能源、重要技术设备等进口较快增长。借助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发展空间。成功举办国际友城大会、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国际旅游文化节、粤东侨博会和首届外博会。省主要领导带队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日韩、澳大利亚和东盟有关国家签订各类经贸合作项目金额188亿美元。狠抓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95.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38.8%,世界500强企业新设及增资项目共83个。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导企业稳步推进并购海外优质资产、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协议投资15亿美元。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会机制或经贸对话协调机制,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顺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湾保税港等特殊监管区建设取得突破。粤台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深化。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
(八)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省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70项,占总数的53.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深圳、珠海、佛山顺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体制改革试点取
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一步下放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启动对全省1000家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7.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据兑付和组建统一法人工作,广州、东莞、顺德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创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创业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业上市。稳妥推进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和污水处理费等环境价格改革。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资金达111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7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组织“南粤春暖行动”等活动,千方百计帮扶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完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办法,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养老保险关系省内无障碍转移。全面解决早期离开国企人员养老保障问题。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妥善处理劳动纠纷,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残疾人事业有新发展。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启动实施“千校扶千校”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9.9%,提高7.9个百分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职教育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模式改革成为全国先进典型。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毛入学率提高到27.5%。继续推进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扩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有序,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涌现出《潜伏》、《喜羊羊与灰太狼》、《秋喜》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广播影视精品力作。粤剧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配合做好国庆6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意见,实施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加快革命老区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及设备装备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全面覆盖。中医药强省建设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将所有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以及280万名就读大学生和中职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宜居城乡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开展珠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及淡水河等重点河流污染整治,全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新增林业生态县9个,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56.7%。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防汛防旱防风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届全运会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国第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国家下达人口控制任务,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关系保持和谐。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等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妇女、儿童、老龄、人防、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力以赴保增长,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我们结合实际全面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始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两手抓”,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需三管齐下,采取外需不足内需补、工业不足服务业补、外资不足内资补等有效措施,在非常时期运用非常措施迅速稳定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势头。我们深深体会到,坚定不移调结构,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贯穿始终的主线。我们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紧紧把握国际金融危机气象、地震、地质、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优化科学发展环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24件、全国政协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议617件、省政协提案633件;省人大议案8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9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3项。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联系,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广州市民主法制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开展网络问政,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取得新进展。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进廉政建设,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监察工作得到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快,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恐怖活动。持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和打传、打假、打私力度,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在国际金融严重动荡、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比预期要好的成绩极其不易,在南粤大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谱写了崭新篇章。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并发表重要讲话。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明确要求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温家宝总理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三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这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为我带来的倒逼压力和转型契机,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等“五大关系”,以“三促进一保持”为总要求,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狠抓节能减排节地,努力使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调结构、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长远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矢志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财政收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对社会民生的投入,着力推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市场供应和维持物价稳定,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想办而未办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实事,并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将危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坚持“干”字当先,强化责任落实,狠抓督促检查,分片逐市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省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被先进省市赶超的压力不断增大。不仅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而且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影响,又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业增长恢复不快,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粮食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较大。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现有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初见端倪但规模不大、发展不快。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财政统筹使用空间缩小,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多方面的支出仍需进一步科学调整和压缩。四是保障民生任务艰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有待加强。五是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省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胜之年,还要确保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顺利举办。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综观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将明显好于去年,但仍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已经触底,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充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家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明显,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加,但市场自我修复尚待时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面临考验。我省经济运行虽企稳向好但未根本好转,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既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信心;又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把各方面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制订得更周密一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牢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排实现“十一五”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6%;研究与发展
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五个重点。一个核心,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推进“三促进一保持”,这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五个重点:一是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制度设计和改善环境,推动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我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突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不断完善和落实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是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托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生态发展,优化经济、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建设管理一体化。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增进全省人民福祉。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实行扩内需拓市场促外需并举,加快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加快推进“新十项工程”建设,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300项,投资3900亿元、增长28.7%。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等省部合作项目,穗莞深、佛肇等珠三角城际轨道项目,广深沿江高速、江肇高速等公路项目,台山核电、阳江核电、珠海LNG接收站、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等能源项目,以及中委炼油等重化项目。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加强财政投资项目跟踪管理,坚决防止出现“烂尾”工程。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
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发展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深入推进万巷千街、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工程,加强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价格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抓好“广货全国行”等活动,构建稳定的内销平台,深度开拓国内市场。
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大城镇化规划引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做大城市经济。推动新兴城市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卫星城”、县城和中心镇,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完善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有计划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村道硬化、农村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安居、信息兴农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
结合“三旧”改造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规范有序开展拆旧建新。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建设一批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完善文化、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继续推进万村绿大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房建设,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力促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东欧、中东、南美、东盟、北非等新兴市场。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物资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推行新型通关模式,优化通关环境。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强“三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建设优质型、生态型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南亚热带农业、优质畜禽、珍贵树种、油茶等特色效益农林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保护。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珠三角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标准农田、标准鱼塘和标准渔港。积极发展现代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推进深水网箱养殖,实施南珠振兴工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大对农田水利和中小型灌区改造投入,基本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健全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贷款,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产品、打造品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办好第七届中博会。
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突出重点产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促产业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总部经济等八大高端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和谋划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集聚区。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佛山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加快高端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建设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办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和第八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支持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发展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文娱等传统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广东服务”国际品牌。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珠海通用飞机和航空产业基地、广州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南沙核电产业园、大型铸锻件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绿色装备制造示范等项目。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提升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技术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务实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建设。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产业尽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在数字家庭、电动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风能、太阳能、半导体照明、邮轮游艇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加快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争取与国家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加快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家电、管理和土地审批。加强耕地保护,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三、积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和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中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以质取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部分优势传统产业注册集体商标,推广实施企业联盟标准,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全面开展省院战略合作,加快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编制实施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对接工程”。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设现代产业先进标准体系。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扎实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重组,组建若干创新主体科研机构。推进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建设,在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新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华南超级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推动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点。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研发核心技术。
狠抓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坚决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善和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制定不同生态功能区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提高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力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淘汰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推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发电调度,继续推进小火电关停和火电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珠三角地区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推进林分改造,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林业和粤北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控制重点海域排污总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土地计划
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双提升”、“双转移”为抓手,大力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研究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组织推动各市县按照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地主体功能进行定位,修改完善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试点。
加快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广佛同城化为引领,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环境再造和保护,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公路、水电油气管网等一体化建设,加快年票互通、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和电信同城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打造优质产业集聚地、裂变发展地,建立现代产业示范区。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与港澳协调城市规划,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区域统一的就业、社保、卫生服务等体系,率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扶持发展北部。建立支持山区跨越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山区5市生态发展、绿色崛起。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粤北各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建设我省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民营经济和引进外资并举,建设特色产业群和专业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东部。推动粤东4市产业错位发展、一体推进。培育发展石化、能源、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纺织服装、玩具、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临海临港工业、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业。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和汕头、潮州、揭阳三市集聚融合发展,建设汕潮揭城市群。支持粤东各市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发展对台经贸合作。办好第三届粤东侨博会。
振兴发展西部。推进粤西区域功能整合,推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一体发展。加快钢铁、石化、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临港重化产业集群。推进广钢环保搬迁湛江项目和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湛江港、茂名港、阳江港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物流等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支持湛江、茂名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成为通向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通道。
深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上水平。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境评价、规划许可等事项的并联审批。加快组建地方金融机构,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金融体系。推进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城市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设置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加价等节水价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医疗服务分级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支持珠三角企业向东西北转移。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技工院校“百校扶百县”等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继续做好对口援建工作。加快对四川汶川和甘肃“三县一区”灾后援建项目进度,力争9月底前基本完成对口援建任务。积极加强与灾区经贸、旅游、劳务等合作。继续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广西、三峡库区等工作。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级政府部门职责关系。全面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切实精简机构、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提升效能。继续支持深圳、阳江和顺德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支持深圳、佛山、中山、江门等市开展创新审批方式改革,在省直部门开展优化审批流程、实行网上审批试点。加快政府与中介组织分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一级。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下放给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或特大镇。转变县镇政府职能,强化县镇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责。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的隔层财政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开展农田集约改革。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注重培植财源,坚持依法征收、应征尽收,提高征管效能,挖掘增收潜力。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财力主要用于解决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和省级财政竞争性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横向转移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规则和程序,实施项目立项、用地预审、环
定价等改革试点。完善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农资价格。推进路桥、电信收费改革,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有线电视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重组,鼓励优势国有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或困难企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推进董事会试点,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
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技。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外资项目,争取更多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央企业、大型民企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引导外资投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制订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海内外顶尖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广州、深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主要载体,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和商务服务外包。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自主生产、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转型,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
拓展粤港澳台和泛珠合作。签署和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基础设施、产业、环保、文化、旅游、教育、司法等重点领域合作。落实CEPA和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业合作。完善粤港、粤澳高层会晤机制,加强粤港澳民间交流。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深圳前后海地区和深港河套地区开发。落实《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联合港澳推进横琴开发建设。积极扩大对台贸易,组织对台专项招商引才引技。加强与泛珠兄弟省区交通、经贸、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建设,与合作各方共同办好第六届泛珠论坛和洽谈会。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扩大和提升广东形象。
全面加强国际合作。面向世界,加强与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和实行零关税政策的机遇,完善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推进重大活动与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到东盟投资发展,加快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等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生产、营销网络构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及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五、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集中力量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教育工程,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双零”培养模式。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深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做好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教活动,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省文艺院团改革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点带面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
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力争全年新增就业125万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探索“积分制”方式建立农民工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实施“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及“百校千企”行动计划,开展全省职工技能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开展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试点。启动构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加强劳动监察和仲裁。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地税部门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模式,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加快解决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职工医疗保障问题。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稳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和珠三角地区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推进全民医保,推动医保异地转移接续。加快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快国家级工伤康复基地建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维护中小学校舍安全。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和普及高中阶段
试点,加快全省有线广电网络重组、出版发行及新华书店重组。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重点文化工程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实施电影放映工程,逐步构建全省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形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扶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经典板块,鼓励创作文艺精品,培育文艺名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数字出版、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办好第九届全国(广州)艺术节。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逐步施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管,建立省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储备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办医,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作用。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
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落实帮扶责任,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竞争机制。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措施,集中力量落实对全省3409个贫困村、70万户贫困户的定点帮扶工作。建立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开展村级农民互助金试点。设立全省“扶贫济困日”。积极推进智力扶贫、旅游扶贫、劳务扶贫,增加贫困家庭非农收入。
做好人口计生、民政、双拥等工作。落实人口计生管理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两无”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流入流出两地协同管理新模式,支持韶关、惠州开展人口计生改革综合试点。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惠州第十三届省运会,抓紧推进2011年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全面贯彻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加强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地震、统计、档案、方志、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注重协调发展、民生优先、继承发展,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高水平、高质参事、文史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深圳、珠海等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和突发事件预知预警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管理,推进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在粤外国人的服务管理。加强信访、调解工作,巩固完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健全矛盾排查调处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妥善处理群众关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涉黑、“两抢一盗”、绑架拐卖儿童妇女、“黄赌毒”等严重刑事犯罪和制假贩假、走私贩私、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密防范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强化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六、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破解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加大办理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提案的工作力度。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听证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等渠道理性表达诉求。推进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更加注重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民主性、科学性。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全面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健全行政问责制,重点问责不作为和乱作为,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问责必严。
加强政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公务接待等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达标、表彰庆典等活动。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量编制“十二五”规划。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将隆重举办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和第一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这是全省、全国和全亚洲人民的一大盛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举全省之力做好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各项筹备组织工作,坚持科学办会、安全办会、节俭办会,努力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团结、祥和、文明、精彩”的体育文化盛会,推动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我们要高水平做好筹备工作,加强与亚奥理事会、亚残奥理事会及各国各地区奥委会的沟通联系,强化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亚运场馆及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一流设施的目标。我们要高效率科学组织赛事,开展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做好赛时运行工作,精心组织火炬传递和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全力做好参会人员出入境、住宿餐饮、医疗保障等服务,按照“平安亚运”要求加强安保工作,实现一流组织的目标。我们要高标准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积极开展珠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实现一流环境的目标。我们要营造热情友好的迎亚运氛围,深入开展“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主题活动,掀起全民迎亚运、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高潮,推广亚运文化,广泛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亚运的氛围,确保亚运会、亚残运会办得精彩成功。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肩负着更加艰巨、繁重而光荣的任务。我们坚信,任何困难阻挡不了我们科学发展的步伐,任何挑战动摇不了我们先行先试的决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共创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和谐新广东的美好未来!
附:
名词解释
1.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双提升: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双转移: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或较高素质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
4.“三旧”改造: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5.“两高一资”行业:具有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特点的行业。
6.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的一种网络。
7.绿道网: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常沿河滨、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绿道网即众多区域绿道(省立)、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8.新十项工程:包括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水利、产业转移、宜居环境、社会发展、资源储备保障等工程。
9.十大创新工程:包括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新能源产业创新、高性能节能环保新材料创新、绿色照明、科技服务业培育、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粤港澳创新圈建设等工程。
10.南粤春暖行动:为在我省务工的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专项行动,包括农民工就业、交通、素质提升、社保、子女入学等十项内容。
11.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双零”培养模式:指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模式,主要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和就业,学生在学期间交替进行课堂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实训。
13.人口计生“两无”活动:乡镇(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社区)无政策外出生活动。
14.流动人口管理“一证通”制度:即在全省范围内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逐步将流动人口居住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纳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实现居住证全省通用,一证多能。
第五篇:普宁市大坪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普宁市大坪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自评报告
大坪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一、大坪镇概况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统一认识,全力创建教育强镇
(二)创新思维,大力优化办学条件
(三)强基固本,稳步提升教育水平
(四)突出特色,努力发展素质教育
(五)解放思想,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四、自评结果 同心协力办教育 把握机遇创强镇
---普宁市大坪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少年智则人民智,教育强则国家强。近年来,大坪镇党委、政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为契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环境。现将我镇开展创建教育强镇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坪镇概况
大坪镇位于普宁市西南部,南与陆丰市陂洋交界,北与陆河县水唇镇为邻,总面积75平方公里。林木、水力、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石遍布多个山头,储量约有1亿立方米。大坪镇下辖12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32000人,镇区面积1.56平方公里。
近几年来,大坪镇经济发展迅猛,201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57亿元。镇内主要工业企业有4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雪源食品厂、雅斯登织造制衣有限公司、佳益果品厂等工业企业。农业朝生产基地化方向发展,有青梅、油甘、青榄等4.2万亩的生产基地,发展势头喜人。大坪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好的发展,有“小山城”的美誉,现大坪镇已成为普宁市南阳山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在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始终把发展教育摆在优先的重要战略地位,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我镇有小学11所,其中大坪小学获得揭阳 市“文明学校”、普宁市“十佳校园”荣誉称号,埔岭小学、稔尾小学分别获得普宁市“平安校园”荣誉称号;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所,小学附设幼儿园2所,广东省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目前,全镇在校小学生1627人,在园幼儿810人;小学专任教师126人,幼儿专任教师21人,成人技术学校兼职教师10人。辖区内有普宁市直属的大坪中学,我镇初中生绝大部分到该校就读。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市创强办的悉心指导下,大坪镇举全镇之力,集全民之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教育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规范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总结我们的做法和成绩,就是统一认识、创新思维、固本强基、突出特色、解放思想。
(一)统一认识,全力创建教育强镇
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我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教育,镇委书记陈石恩、镇长温武宗经常深入调研,了解学校情况,及时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和困难。近三年来,镇委、镇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10次,切实研究部署各项教育工作,结合本镇实际谋求教育发展大计,规划教育发展蓝图。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自觉学习《义务教育法》、《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有关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不断加深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认识,本着抓好教育就是抓好大坪镇的未来的信念,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把创 建教育强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投资环境,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大坪的基础工程。
2、落实抓教育、管教育的责任。镇委书记、镇长亲自抓教育,并安排一名党委委员分管教育工作,镇党政其他班子成员也相应联系一所学校。着力解决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规范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学校办实事,为教师排忧解难。签订了《镇、村主要领导任期教育发展目标责任书》,制订并落实了《镇干部联系学校制度》、《镇、村主要领导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坚持对校长进行考评和奖励,使教育的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强”氛围。2012年8月,我镇召开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动员大会,启动“教育创强”工作,明确提出大坪镇要在2013年年底实现创建教育强镇的任务。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亲任“创强”领导小组组长,镇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全镇“创强”工作。通过召开各级会议,通过张贴标语、挂横幅、镇有线电视站、村广播等载体和方式,加大“创强”宣传力度,使“创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在全镇干部群众中掀起一股关注教育、支持“创强”的热潮,形成全镇上下齐齐参与,共创教育强镇的氛围。
(二)创新思维,大力优化办学条件
1、优先规划教育发展 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先把教育纳入了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订了《大坪镇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2、优先保障教育用地
一直以来,我镇在规划用地方面优先考虑教育。为适应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政府和当地村委优先提供学校建设用地。近年来,为教育征地共14亩,使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3、优先解决教育问题
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中,我镇的镇委、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倾力为教育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为教育办实事,每年为教育办几件实事,如深入埔岭小学、埔心小学、稔尾小学、龙坑小学调研解决了运动场的征地和建设问题;到新福小学调研解决了学校路口的村民商铺阻碍学校道路交通和整体规划的问题,到大坪小学、埔岭小学调研解决了学校建设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多次到各学校了解教学硬件设施情况,优先投入资金为所有学校配置安保器械、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等。
4、优先安排教育投入
镇党委、政府排除一切困难,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72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创强”工作中,夯实全镇教育文化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快速推进大坪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5、优先落实教师待遇 我镇是边远乡镇,为稳定教师队伍,镇党委、政府把尊重教师、关心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一是积极协助市财政落实好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工资,落实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二是落实安居工程。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镇中心区规划了2000平方米用地兴建教师宿舍楼。现全镇共有教师住房42套,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三是大力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近三年来,镇政府、大坪中学、新福小学共投入60多万元奖励尊师重教的“先进单位”和教育教学成绩优秀的“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三是对生活较为困难的教师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另外,每年还定期组织教师体检,并积极开展教师文体娱乐活动。目前,我镇教师队伍稳定,全镇教师爱岗敬业、安教乐教、积极进取。
(三)强基固本,稳步提升教育水平
我镇为增强教育综合实力,全面实施四项工程。
1、实施布局调整工程
为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让每位孩子都能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促进我镇教育快速可持续发展,结合本地实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对全镇中小学校进行整合,重新布局。一是把规模较小、场室不足的原属完全小学的塘唇小学、三溪坝小学设为非完全小学,高年级学生到邻近的新福小学、大坪小学就读。二是将大坪小学附设幼儿园改建为镇中心幼儿园。三是把村民陆续 搬迁、生源越来越少的善德小学撤并,原善德小学的学生就近分别在新竹小学、埔心小学、大坪小学等学校入读。
2、实施学校提升工程
近三年,我镇加大投入,对全镇中小学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征地14亩,扩大校园面积 8900平方米;投入486万元新建校舍9幢,建筑面积达 5070平方米;投入44万元对所有校园进行了美化绿化净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投入550万元完善各校的设备设施。尤其是埔心小学共投入145万元,新增校园面积
700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702平方米,按标准完善各种学科功能场室,配备常规教学仪器,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其余学校均加大投入,促使学校的硬件建设上水平、上档次。现各校已达到了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100%,非完全小学达到有关要求。无56人以上大班额现象。
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园条件。在学前教育方面,2013年,我镇对园舍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投入60多万元,将原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改建为镇中心幼儿园,并按标准配齐各类设施设备,扩大户外活动场所,配备了良好的师资,加强了幼儿园管理。
通过学校提升工程,全镇学校和幼儿园办学条件显著提升。
3、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为改变我镇的信息技术设备滞后的现状,我市领导大力支持,拨付各类配套设施设备共610万元,我镇财政也筹集资金50多万元,为各校添置现代化教学装备。目前,全镇共建有多媒体教室11间,计算机室11间,电子阅览室11个,实验室9个。各校多媒体教室座位数逐年提高。各校按要求将学生、教职工、校舍、校产基本信息录入省教育基础数据库关及时更新。全镇中小学教学用计算机共325台;教师办公计算机共67台,小学教师人机比为3∶1。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镇各校接通互联网,实现“校校通”。各类功能场室、体卫设备设施均达到标准要求。全镇小学图书拥有量39150册,生均图书24册。同时,我镇举办或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提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4、实施队伍优化工程
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我镇大力实施队伍优化工程。(1)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一是支持校长参加各级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持证率100%。镇内还经常组织学习培训,从分析个案入手,大力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强化校长的表率作用,要求校长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求真务实,清正廉明、顾全大局”的意识,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做到人本管理、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依法治校。三是要求学校班子团结协作,自我约束,在政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相互支持信任,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荣誉上互相谦让。四是健全校长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度,从德、能、勤、绩等方面作考评,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目前,我镇的校长平均年龄46岁,5人本科毕业,6人大专毕业,全部是中共党员和小学高级教师职称,队伍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求真务实,廉洁治校,是一支克己奉公、开拓创新的领导队伍。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学历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我镇大力实施多种形式的素质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师德教育。我们大力倡导笃学善教、敬业爱生的高尚师德,开展征文、演讲、技能大赛等师德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我镇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其中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地市级先进 教育工作者1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6人,县市级“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共42人。
二是支持继续教育。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各中小学每年都组织多批次教师参加教学观摩和业务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另外,为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我镇对每位在职进修并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教师给予奖励性补助。全镇教职工155人,中级职称教师126人,初级职称教师19人,未评聘专业技术教师10人。本科学历20人,专科学历120人,中师学历15人。目前,全镇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3%; 幼儿园教师大专学历占85%。
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针对本地实际,我镇制定名师培养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推进骨干教师培养工作。一方面搭平台,大力开展各类评教赛讲、岗位练兵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另一方面铺路桥,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高级培训,并邀请名师专家到我镇送教、讲座,与名校结 对交流,使骨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在名校、名师、名家的引领下成长成才,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四)突出特色,努力发展素质教育
1、加强德育网络建设
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我镇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学校内,各小学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构建了由校长室、教导处、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组成的校内德育网络,负责学生政治思想、法纪安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教育。充分利用班校会、学科渗透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校外,充分发挥公安、综治、司法、妇联等职能部门以及法制副校长在安全、法制、道德、文明等方面教育作用,密切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目前,我镇德育工作层层有人抓,校内校外有人管,德育效益明显提高。多年来,我镇各学校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为积极引导我镇小学生爱党、爱国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每年清明节和国庆节期间,我镇各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到位于龙坑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在活动中,通过解说员讲解等形式,我镇小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斗和广东地区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强化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增强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3、教育科研水平逐步提升
我镇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目标,建立健全各学科教研机构,深入开展“以镇为面,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现全镇各校形成校校有课题、各科有专题,教师全员参与教研的良好局面。全镇有17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其中地市级 2篇、县市级15篇。有1篇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
4、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1)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镇始终坚持以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大力开展教学课堂改革和教学科研活动,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减负、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镇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均在95%以上,体育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5%以上,优秀率在27%以上;全镇小学在七年级新生素质测评中各科合格率均在91.7%以上。近三年,我镇在七年级新生素质测评中成绩优异,历居山区乡镇场的前茅,在2011年,各率 领先,被市教育局评为表彰单位;在市教育系统安全考核中,成绩显著,连年来被市教育局通报表扬。
(2)特色教育成效显著。
多年来,我镇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素质教育办出特色,结出了累累硕果。
体育教育屡创佳绩。我镇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加强师资培训、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节”活动,带动全镇小学生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体育已成为我镇特色强项。近年来,教师、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获市级以上团体奖3个、单项奖5人次。其中塘唇小学学生参加普宁市运动会获得游泳项目单项金牌3个;参加普宁市迎奥运游泳比赛,获得少年组金牌、单项二等奖。
艺术教育成绩喜人。各校加强艺术教育,每年都在“六一”节举办文艺表演,在9月份举办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活动。镇也相应举办了大型的文艺汇演和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比赛活动。通过镇有线电视站,同学们在台上充满艺术的精彩表现,深入千家万户,为家长和民众送去了节日大餐。
(五)解放思想,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高质量高水平巩固“普九”成果。我镇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落实各种帮扶措施,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及流动人口子女的读书问题。近三年来,我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升学率100%;辍学率为0,残疾儿童入学率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100%。
2、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我镇现有幼儿园4所,其中村办幼儿园2所,公办大坪镇中心幼儿园和民办培星幼儿园为市达标幼儿园。幼儿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办园质量不断提升,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和信任,全镇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1%。
3、成人教育成效喜人。我镇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实用知识、科学技术、劳动技能培训,成人教育的培训面得到了不断拓宽。青梅、茶叶和水产养殖等种养业的发展以及涌现了很多养猪专业户就是我镇成人教育的显著成果。镇委、政府每年都邀请市级专家到镇内授课,为群众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并进行现场指导,有效提高了我镇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大坪镇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三年培训各类人员4080人次,年培训面达4%以上。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近两年,我镇加大投入,切实抓好镇、村文体设施建设。2010年,投入近100万元建成了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近200万元完善农村的文体设施,修建大坪镇灯光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为普宁市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山区片篮球比赛赛场;完善了文化室建设,为全镇12个村委设立“农家书屋”。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我镇经常在国庆、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村(居)民开展各种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特别是组织了一 支由教师、机关干部、村青年等为队员的镇篮球队,已连续参加三届普宁市运动会,均获得山区片赛区第一名;每逢国庆节、春节镇篮球队都为民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比赛。我镇还被市政府授予“体育强镇”称号。我镇积极协同有关部门开展科技、电影、文化、卫生、法律下乡等文化活动,对群众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科普知识、法律知识、文化艺术、家庭美德、婚育新风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示范村、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提高了公民的素质。全镇新农村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幸福大坪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通过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我镇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清醒地知道,大坪镇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学校办学条件仍有待改善,教育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素质仍有待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不高。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
(一)继续加大投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紧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加大名校长、名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积极开展科研,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走科研兴校、科研兴镇、科研兴教的道路,创造良好的质量效益和办学特色,打造更大的区域教育品牌。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的各项指标,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分,自评结果为:政府责任68.8分,教育管理19分,办学水平11.8分,自评分合计99.6分,必达指标全部达到要求。各项指标全部达到省教育强镇的指标要求,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报,敬请督导验收。
大坪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