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扶贫攻坚实施意见
1
关于扶贫攻坚实施意见 3 篇
关于扶贫攻坚实施意见第 1 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瞄准扶贫对象,确保真扶贫、扶真贫,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整合优化资源,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二、精准扶贫范围及对象
精准扶贫全县农村贫困地区,以 5 个省级贫困村和 7 个市级贫困村为基础扶持村点,以全县 3976 户 10701 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三个全覆盖:即挂点帮扶省、市级贫困村基础建设全覆盖、帮扶产业发展类贫困户全覆盖、救助保障类贫困户全覆盖。
三、目标任务
用 4 年时间,即 2015-2018 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
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一)减贫任务提前完成。我县以 2014 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 3976 户 10701 人为基数,全面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减贫进程。到 2018 年,力争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21-2020 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二)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保持省、市级贫困村和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到 2018 年底,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 50%左右。
(三)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到 2018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 2018 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主导产业,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职业素质,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贫困村服务体系较为健全,专业合作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四、精准识别
(一)核准底数。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在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中按照整户识别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精确复核,确保贫困对象的真实性和精准度。
(二)科学分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三种贫困户类型。
(三)建档立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建档立卡要求,完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四)动态管理。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以乡(镇、场)为单位,以年度为节点,以贫困户减贫工作进程为依据,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五、精准施策
(一)实施产业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农业银行、县农商行、各乡镇等配合)
1.用活产业扶贫资金。在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和干部驻村责任人携资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准产业并助其发
展。
2.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贫困村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合作社+基地+能人+干部+农户的模式,提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与金融机构协作,设立产业扶贫信贷通,支持贫困村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3.整合涉农政策资金。统筹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产业发展、土地整理等方面政策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产业、生产和经营三个体系,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推进贫困村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探索电商扶贫新途径。
(二)实施搬迁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规划局、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交通局、县教体局、县文广局、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县人社局、县微型元件产业指挥部、相关乡镇等配合)
1.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产城一体化建设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优化村庄建设,对不宜居住的村庄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全面准确摸清底数,按照整体搬迁的要求制定实施规划。
2.落实搬迁政策。根据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通过打造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组合式帮扶、综合配套等有效模式,有序引导贫困群众向工业园区、向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不断提升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水平。对列入整体扶贫搬迁的自然村庄,原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安排,可调整安排至移民搬迁安置点。
3.统筹部门资源。整合扶贫移民搬迁、避灾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等政策,落实相关配套投入。国土资源部门要确保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交通、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作为建设重点,对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进点道路、学校、幼儿园、文化室、卫生所等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三)实施教育扶贫(县教体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规划局、县国土局、各乡镇等配合)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搞好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让贫困村群众子女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贫困村创办幼儿园,寻求探索社会办学模式,力争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创办一所普惠性幼儿园。
2.强化贫困生教育资助力度。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直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
方面的资助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3.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通过定向委培贫困生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
(四)实施就业扶贫(县人社局牵头,县农工部、县公安局、县公路局、县残联、县教育培训中心、县各大产业园指挥部、县扶贫和移民办、各乡镇等配合)
1.提升就业技能。在教育部门普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雨露计划特惠扶贫力度,通过对贫困户新生代职业学历教育、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就地参与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素质和能力。
2.实施订单培训。结合当地企业用工需求,依托省、市职业院校资源,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 1 人掌握 12 项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
3.购买就业岗位。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通过购买城市新增的城管、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用于帮助贫困群众就业。
(五)实施医疗扶贫(县卫计委牵头,县民政局、县新农合中心、县财政局、各乡镇等配合)
1.提高大病补助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推进费用+病种的医疗救助模式,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
2.扩大报销范围。逐步扩大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范围,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
3.取消起付线。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在本县范围内住院治疗的,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
(六)实施救助扶贫(县民政局牵头,县人社局、县残联、县红十字会、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等配合)
1.加强低保和五保救助。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和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对获得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通过发放补贴、临时救助及其他帮扶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2.强化慈善、养老和社会救助。强化相关部门慈善救助职能,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贫困对象享受到基本养老生活保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引导有影响力的企业设立社会救助公益基金。
3.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分类施救的力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别救助。逐步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
(七)实施基础扶贫(县委农工部牵头,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委、县文广局、县人社局、县环保局、县规划局、县供电公司、各乡镇等配合)
1.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对贫困村范围内的自然村组逐年按规划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点,将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给予每个村点叠加扶持,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整治村庄环境。
2.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结合我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对已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户,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必须率先带头拆旧还基,归还集体,由集体统一规划。对特困扶贫对象住房救助实行交钥匙工程,到 2018 年基本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居问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村庄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率先完成 5 个省级贫困村中的 25 户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力争 2018 年完成全县农村 25 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硬化;2015 年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力争 2020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0%以上;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土地整治项目优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覆盖;优先支持贫困村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优先扶持贫困村小型水利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帮扶方式
(一)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全面落实县、乡(镇、场)、村三级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确保两个覆盖(即:省、市级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做到三个到位(即:驻点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县本级挂点乡(镇、场)县级领导负责指导所在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驻村帮扶,要结对帮扶贫困户、定点扶持省、市级贫困村;各乡(镇、场)要统筹整合帮扶资源,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建立完善干部驻村包户帮扶机制,实现两个覆盖。各级驻村帮扶包户工作组(队)要明确帮扶关系,落实帮扶责任人,建立帮扶台账,实行挂牌帮扶,真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明确本部门肩负的行业扶贫任务,制定本部门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的特惠政策措施,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明确职能,制订计划,抓好落实。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扶贫济困、大爱的平台作用,大力弘扬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的社会正能量,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危旧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学、务工就业、生产扶持、技术培训、残疾人优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形成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力度,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县直各单位要选派年富力强的得力干部充实到驻村包户工作组(队)中来。在驻村包户帮扶的同时,做好与省、市直定点扶贫单位以及市直其他帮扶单位的对接工作,在全县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各级驻村包户帮扶工作组(队)要积极深入挂点村开展帮扶工作,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队伍,完善机制。全县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扶贫工作保障机制。鉴于人事变动,县及时调整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场)要成立扶贫和移民机构,确保有 2 名以上工作人员,其中确保至少有 1 名专职工作人员(不具备单列条件的乡镇,由民政助理员兼任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做到机构设置、职能调整、人员编制、经费预算与精准扶贫工作任务相适应,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干部扶贫开发、政策执行、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严格考核,优奖劣罚。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实行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调度督查考核机制。落实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督查问效制度。同时,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作为乡(镇、场)和县直帮扶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列入乡(镇、场)、部门和单位及领导年度综合考评范围,作为单位和干部年度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
关于扶贫攻坚实施意见第 2 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县上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2 确保到 2020 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切实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
十二五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县累计实现 1.9 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是,按照现行标准我县还有 29 个贫困村、1.06 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更大,减贫成本更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我们党的政治使命。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扶贫工作事关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大局。2020 年是党中央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期实现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十分繁重,时间十分紧迫。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二、准确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省委和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目标任务
到 2018 年,基本实现现行标准下 29 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1.06 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12020 年巩固提升;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总体目标。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切实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2.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引领
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3.坚持精准扶贫,推进精准脱贫。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4.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脱贫攻坚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5.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6.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根据脱贫攻坚任务合理配置扶贫资源,统筹兼顾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突出问题导向,创新脱贫攻坚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脱贫攻坚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三、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方略,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四)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抓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这个关键环节,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基础,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使建档立卡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贫困户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攻坚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应退则退。严格按照脱贫标准和脱贫任务进行精准考核,脱贫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定期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县扶贫办、县民政局、县统计局、县残联,各乡镇党委和政府。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为主要参加单位,下同)
2.加强对扶贫工作绩效的社会监督,开展贫困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实行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扶贫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县扶贫办、县统计局、县委党校)
3.评价精准脱贫成效,既要看减贫数量,更要看脱贫质量,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县扶贫办、县监察局、县统计局)
(五)制定精准脱贫攻坚规划
4.制定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各乡(镇)要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各自脱贫攻坚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
图。29 个贫困村要按照精准脱贫标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找对路子,制定脱贫规划。(县扶贫办,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5.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任务与责任,按照精准扶贫措施和脱贫规划,主动做好行业发展规划与脱贫规划的衔接,制定分年度的帮扶计划、项目安排、资金投放规模、脱贫成效目标等具体措施。(县扶贫办,承担本意见工作任务和责任的县直各行业部门)
6.对非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实行同样脱贫扶持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各乡(镇)要充分运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成果,研究制定贫困人口分类扶持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根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及相关政策足额落实财政资金。(县扶贫办,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六)落实六个精准要求
7.扶持对象精准,聚焦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实行精准化管理,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信息平台,完善精准扶贫基础数据库,实现网络数据对接共享,做到贫困底数清、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清、脱贫责任清、脱贫进度清。项目安排精准,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贫困户、贫困村脱贫需要什么样的项目就安排什么项目。资金使用精准,资金跟着项目走,规划好的扶贫项目要有资金保障,要
及时足量,不能搞半拉子工程和胡子工程,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专项专用,专资专审,专户专管,跟踪问责,避免跑冒滴漏。措施到户精准,坚持因户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扶贫措施要符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村派人精准,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派驻的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要具备完成脱贫任务的能力素质,对不能胜任工作任务的要及时调整更换,不能滥竽充数、贻误战机,不能挂名扶贫。脱贫成效精准,要在精准脱贫上下功夫、想办法,出实招、见实效,真正让贫困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认同感,力戒数字脱贫。(县扶贫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残联,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七)加快转移就业脱贫
8.要围绕脱贫攻坚谋划发展,把脱贫攻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鼓励群众创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载体支撑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更多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到城镇落户,实现稳定脱贫。(县人社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公安局、县农业局)
9.加大贫困农民工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
相结合,鼓励贫困家庭子女积极就读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共同牵头,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扶贫办、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
10.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县、乡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农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好订单、定向培训,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县人社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总工会、县工商联)
11.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县人社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商务局)
(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脱贫
12.分类制定县、乡、村特色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加工业等。把脱贫攻坚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发掘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县农业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林业总站、县商务局、县旅游局、县供销社、县扶贫办、县妇联,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13.加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县农业局、县委农办,县发改委、县林业总站、县农机局、县扶贫办、县供销社、县残联)
(九)着力加强教育脱贫
14.完善教育扶贫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经费进一步向贫困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向基层倾斜,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落实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合理布局贫困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办好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
供就业支持。(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扶贫办、团县委)
(十)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
15.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积极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与培养。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县卫计委、县编办、县发改委、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扶贫办、县妇联、县残联、人寿保险公司汤阴分公司)
(十一)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
16.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人口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大农村低保统筹力度,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脱贫攻坚政策
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三年内逐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将靠家庭成员供养的参与社会生活自理困难的重度残疾人,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照我县低保政策予以救助。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建立农村低保和脱贫攻坚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监测管理、工作机制有效衔接。(县民政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统计局、县扶贫办、县残联)
17.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十二)积极探索资产收益等扶贫新模式
18.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或贫困残疾人。资产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积极探索合作扶贫新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企业、流通组织、新型农民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分散生产和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要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22 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县农业局、县委农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林业总站、县水务局、县工信委、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供销社、县扶贫办、县残联、县供电公司,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十三)临时救助扶危济困脱贫
19.加大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力度,对那些遇到突发灾祸可能返贫致贫的群众,要及时掌握情况,及时给予临时救济和社会救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县民政局、县财政局)
(十四)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20.对全县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健全发现报告、应急处置、帮扶干预机制,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县民政局、县编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23 县教体局、团县委、县残联、县妇联)
21.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县残联、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
22.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基本生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妇联、县残联)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制约发展瓶颈
(十五)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23.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投入我县贫困村交通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扶贫办)
24.加强贫困村水利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工程等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在符合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等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县水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国土资源局)
25.加强农村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24(县气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扶贫办)
26.加快推进贫困村电力农网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提升电力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光伏扶贫工程,支持光伏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发展光伏农业。(县供电公司、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农业局、县扶贫办)
(十六)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
27.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县工信委、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移动公司汤阴分公司、联通公司汤阴分公司、电信公司汤阴分公司)
28.加快实施数字广播电视入户工程。(县文广新局)
29.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电商人才培训。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工程,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开展互联网为民便民服务,提升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村建立服务网点,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供销社、县邮政局、县政府金融办、县人行汤阴中心支行)
(十七)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
30.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农房抗震改造,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落实补助政策,探索采用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政府金融办、人行汤阴中心支行、县残联)
31.优先安排贫困村开展人居环境连片整治,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县委农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卫计委、县林业总站、县文广新局、县爱卫办)
32.加大贫困村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农村水田林路建设。财政支持的微小型建设项目,涉及贫困村的,允许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管。(县发改委、县财政局)
33.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财政局)
五、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十八)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
34.发挥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脱贫攻坚新的资金渠道,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
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财政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放大财政资金的倍增效应,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扶贫办及各涉农行业部门)
35.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多规划衔接、多部门协调长效机制,整合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各乡(镇)要根据本地脱贫攻坚需要,增加对贫困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扶贫办,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36.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坚决从严惩处。推进脱贫攻坚领域反腐倡廉建设,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检察院分别负责)
37.建立扶贫公告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保障资金
在阳光下运行。(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
(十九)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38.积极争取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县政府金融办、人行汤阴中心支行、县发改委)
39.中国农业银行汤阴支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汤阴支行、邮政储蓄银行汤阴县分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贫困村信贷投放。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允许采用过桥贷款方式,撬动信贷资金投入。(县政府金融办、人行汤阴支行、农行汤阴支行、农发行汤阴支行、汤阴邮政储蓄银行)
40.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支持贫困村培育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鼓励上市企业到贫困农村投资建厂、并购企业、合作开发。(县政府金融办、人行汤阴支行、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妇联、县残联、县委农办)
41.积极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予以补助。建立完善针对贫困人口的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县财政局、人行汤阴支行、县农业局、县林业总站、县残联、县扶贫办、人寿保险公司汤阴县分公司、财
产保险公司汤阴分公司)
(二十)完善脱贫攻坚用地政策
42.在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分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时,要向贫困村倾斜。(县国土资源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
(二十一)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3.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解决贫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农村的转化。强化贫困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县科技局、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总站、县科协)
44.加大政策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人才扎根贫困农村建功立业,对表现优秀的人员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县人社局、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县残联、县科协)
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二十二)建立驻村精准帮扶机制
4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定点帮扶工作,完善驻村帮扶选派机制,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当代表,派驻单位做后盾,主要领导负总责工作要求。驻村第一书记要真正发挥宣传政策、组织动员、摸清底数、制定规划、协助落实、建好班子的作
用,助推精准扶贫。第一书记派驻单位要分包所驻村,单位主要领导为该村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成立扶贫工作队,切实做到精准帮扶。要接地气、访民情,全面摸清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指导村党组织制定村级发展规划,选准特色产业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县扶贫办,县直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单位)
46.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单位落实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精准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巡查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驻村第一书记日常考核管理,对派驻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实行双重考评。完善保障机制,落实驻村第一书记生活补助,让驻村第一书记安心工作,确保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动员党员干部与派驻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县扶贫办,县直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单位)
(二十三)完善社会力量精准参与机制
47.充分发挥好 1017 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积极构建全县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扶贫对象脱贫需求的精准有效对接。(县扶贫办,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委统战部、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残联)
48.县工商联要组织民营企业大力开展企业帮扶贫困村行动,鼓励企业家到贫困村担任名誉村主任,与贫困村开展扶贫共建。(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
49.对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支持政策。全面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人社局)
七、大力营造良好氛围,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十四)加强贫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50.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振奋贫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凝聚全县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发挥村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
51.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村倾斜,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村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文广新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教体局)
(二十五)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
52.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有计划地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宣传我县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解读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及时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实际效果、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宣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宣扬社会帮扶的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营造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扶贫办)
53.落实国家扶贫荣誉制度,对在脱贫攻坚中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各类社会组织、团体、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荣誉,大力表彰。(县扶贫办、县人社局)
八、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夯实脱贫攻坚工作政治保障
(二十六)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
54.成立县委书记任政委,县政府县长任指挥长的汤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组织协调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七个专项脱贫攻坚行动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九大脱贫攻坚工程。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包村制度。(县扶贫办、县直有关单位)
55.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成立相应的脱贫攻坚领导指挥机构。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建立县乡村层层抓扶贫工作的责任落实机制。乡(镇)
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要向县里作出脱贫进展情况报告。各乡(镇)要认真承担加快发展、贫困村达标、贫困户脱贫的具体责任,做好人力、财力、物力的统筹保障,组织项目实施和管理等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把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二十七)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56.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高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作为保障重点。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驻村,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
57.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加大驻村干部考核力度,不稳定脱贫不撤队伍。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驻村干部,要重点培养使用。(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县扶贫办,县直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单位)
(二十八)加强脱贫攻坚队伍建设
58.加强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相适应的脱贫攻坚队伍和机构建设,完善县乡脱贫攻坚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充实配强脱贫攻坚工作力量。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加强扶贫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扶贫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县编办,县扶贫办,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二十九)实行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制
59.所有承担本意见规定脱贫攻坚任务的各单位,要认真做好与其他相关部门和乡(镇)对接,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协调下,制定保障支持脱贫攻坚实施的配套政策文件和本行业系统的专项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经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审定后下发。所有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于每年 6 月底和 12 月底前向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委、县水务局、县教体局、县农业局、县卫计委、县住建局等承担本意见规定脱贫攻坚任务的县直各有关单位)
(三十)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
60.制定出台我县脱贫攻坚目标考核办法,对乡(镇)党委和政府进行考评,主要考核指标为脱贫成效。(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统计局)
61.建立脱贫攻坚工作督导制度,严格督查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情况,重点督查脱贫目标任务落实及完成情况,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乡(镇),提出严厉批评,直至追责。(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
62.加快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时效性,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年度支出进度要达到 90%以上。对纳入扶贫规划和...
第二篇: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
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
贫困是我省最基本的省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我省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国相比,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致贫因素较多、返贫压力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今年初,总书记视察我省时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省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特殊关怀,为我们加快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上来,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举全省之力深入实施“1236”行动,坚决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谱写中国梦的甘肃美好篇章。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突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整区域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坚持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增加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金融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目标任务
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收入差距。
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所有片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80%的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4.实现六大突破
(1)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16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解决现有1.84万户8.3万人的无电问题,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适宜地区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普及。
(2)富民产业培育。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3)易地扶贫搬迁。到2017年,力争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23.7万户112万人完成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4)金融资金支撑。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到2020年,新增存款可贷资金85%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层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5)公共服务保障。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困难群众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片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性村民活动中心,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6)能力素质提升。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二、政策措施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破解路、水、电、房等瓶颈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来抓。农村公路方面,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用好国家相关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优先安排产业发展急需和人口较多贫困村的道路硬化,确保每年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和乡村客运站、停靠点1300个。水利方面,立足不同的旱情特点和水源条件,加快引洮供水等骨干调水工程和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项目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省级安排到贫困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达到70%以上。电力方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首先解决无电户和易地扶贫搬迁安臵区的用电问题;通过国家支持建设光伏分布式电源,解决好游牧民和居住偏远分散的农户用电问题。危房改造方面,按照特困户、易地搬迁、地震灾区和灾害多发区“四优先”的原则,加快危房改造,逐步提高省级补助标准,到2016年完成1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房砖混砖木结构全覆盖。
6.培育富民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取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制定专门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发展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乡村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流通,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民、农民集资入股等形式,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扶持发展以民间民俗工艺品资源和人才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45%以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40%以上,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达到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7.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整体搬出、以集中安臵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臵的原则,依托城镇和中心村、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和国有农林场,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符合生态和避险要求、有产业基础的区域建安臵区。统筹推进安臵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年均搬迁22.4万人,人均补助8000元,协调落实每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
8.加快推动公共文化工程。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抓住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机遇,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村。完善、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设施和服务水平,保证长通久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对口帮扶等活动。
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统筹发展。以就近就地入园入学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和布局。加快片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鼓励片区县招聘有任职资格的大专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有计划组织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进修深造。在每个县建立1所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落实国家对片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完善学前教育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到2016年,实现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今后5年,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任教的义务教育特岗教师每年提供2万元补助。实施片区县定向招生、定向培训计划。
10.提升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水平。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加快贫困地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采取定向、委托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疗卫生人才,用3年时间对1700多名村医进行一次轮训。每年为片区县招聘3000名医学类大学生或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选派1000名以上省市县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到贫困县乡开展不少于1年的卫生扶贫工作。建立吸引医疗卫生人才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机制,到2016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优惠政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逐年提高报销范围、比例和补助水平。在乡镇设立卫生专干,免费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贫困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推拿按摩技能培训纳入扶持范围。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优先向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家庭倾斜安排各类项目和资金。
11.强化科技支撑。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挂钩。整合省市县三级科技资源,今后3年每年扶持17个贫困县区、20个以上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3个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示范点。鼓励科技项目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建立科技扶贫专门网站,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技能培训等服务。
1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底作用,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的有效衔接,对特殊贫困人口分类按标施保。优先解决重残、重病、单亲及生活极度困难扶贫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近三年每年新建互助老人幸福院1000个、增设床位1万张,将现有2400多名重度残疾儿童纳入救助范围。依托学校、文化中心等场所,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工作。健全覆盖贫困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和外出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跟进机制。
1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挥各类流通组织优势,加强冷链建设、加工配送、产销对接和信息引导等工作,着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快形成为贫困地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到2017年,努力实现大型超市及配送中心覆盖到县区、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贫困地区消费环境和便利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14.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为依托,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生态补偿等工程向片区县倾斜。提高贫困县公益林补偿标准。到2016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净增2.4%,到2020年净增5%。支持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环境连片整治。提高补助标准,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一池三改”等环保项目。
15.加强劳动力培训和促进就业创业。把劳动力的培训和素质提升作为根本性措施来抓。坚持资源整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到2016年,在三大片区市州新建3—6个国家级、1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从2014年起,每年对6万名以上贫困家庭的“两后生”进行2—3年的学历性职业教育,20万名以上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技能培训和资质认定的有机结合。采取政策支持、创业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臵等措施,使片区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片区县在集中用工地区都应建立劳务输转服务机构。
16.深化对口帮扶和东西协作。拓展同国家定点帮扶单位和天津、厦门等东西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争取更大支持。落实省政府与国家五大行业协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专业协会帮扶片区县全覆盖。实施“民企陇上行”行动,促进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对口帮扶贫困县产业开发合作。强化省内市州对藏区的帮扶责任,完善各级各类对口帮扶措施。设立甘肃爱心扶贫基金,搭建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的扶贫爱心捐助平台。
17.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片区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对县转移支付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提高片区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将农民承担比例由25%降到20%以下。
18.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整合方式。优先支持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好的县乡村。以县为主,建立统一的协调组织,运用市场机制,整合投向贫困地区的各类资金。允许按市场方式配臵政府掌握的扶贫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协调国家开发银行落实与省政府签订的扶贫开发合作协议,组建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按照统贷统还的原则,放大投资总量,专项支持农村道路和安全饮水扶贫项目,力争每年投入200亿元左右。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贴息贷款竞争,采取差额贴息的办法,扩大贴息范围,加大贴息规模。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机制,允许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
19.强化金融支持和保障。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扶贫资金互助社。支持省农村信用社尽快在贫困地区增设2500家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站,确保农牧民在2.5公里半径之内享受到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农耕文明贷款等工作,探索利用股权基金、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完善抵押担保、信用担保贷款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确权进度,探索创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的抵(质)押贷款品种。增加财政补贴额度,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增强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加快扶贫对象信用评定工作,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20.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税收扶持政策。在片区县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减免。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所得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享受企业所得税“前3年全免、后3年减半”的优惠。对贫困地区在异地园区投资兴建的企业,其税收分成应向贫困地区倾斜。对片区县的资源开发项目,协调建立合理的税收分配制度,保障资源开发地的利益。对片区县新办企业和县外在片区县兴办的企业,在3年内免征所得税。对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21.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充分考虑甘肃自然灾害多发的实际,贫困地区新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要有防灾减灾措施;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技术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发展防灾减灾产业;要提高灾前预警预报水平,开展灾时抢险救灾、医疗救助,加强以住房救助为主的灾后重建。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有效防止因灾返贫。
22.深入推进双联富民行动。强化双联单位的扶贫职责,组织干部轮流驻村,帮助编制扶贫规划、培育富民产业、争取项目支持、协调金融贷款、组织技能培训,尽力帮助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省市(州)组长单位各确定1名县处级干部兼任县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
三、保障机制
23.组织领导机制。坚持省里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建立基础设施连片推进、公共服务和产业扶持到村入户的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推进职能。省直各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能,做好相关衔接汇报、规划制定和监督实施工作,争取国家对口部委的支持。片区县党委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各级扶贫部门应加强协调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好协调监管责任。扶贫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应设立扶贫工作站或扶贫专干。
24.“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50岁以下的机关干部,提拔前后都应安排到贫困县、乡、村至少锻炼1年。新考录和没有基层经历的公务员,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组织贫困地区干部分批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挂职锻炼。
25.村干部优化和人才保障机制。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注重在退伍军人、致富能人、返乡青年中选拔配强党支部书记,通过下派、引进、选调大学生村官等方式优化充实村级班子,整顿软弱涣散班子。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村干部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村干部业绩考核与工资报酬挂钩的激励机制。注重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坚持“三支一扶”等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高校毕业生回乡领办创办企业,每年选派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专家、技术骨干赴贫困县、乡、村开展对口帮扶或技术培训。鼓励省属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贫困县创办企业,5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安排工作。
26.建档立卡和动态监测管理机制。按照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和标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逐级收集汇总基本资料,落实帮扶措施。健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完善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定期监测评估家庭经营情况,准确反映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情况,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动态管理、有进有出,为分类施策提供可靠依据。
27.“减贫摘帽”激励机制。按照脱贫时序,对于提前脱贫“摘帽”的片区县、贫困乡,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奖励。实行“摘帽”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对提前“摘帽”的县乡领导班子给予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任用。
28.监督考核机制。建立扶贫导向的考核机制,把扶贫攻坚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扶贫成效作为片区县考核的主要内容。由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负责实施,重点考核片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考核结果与班子配备、工作评议和干部使用直接挂钩。对推动扶贫攻坚不得力、考核不达标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调整。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强化审计、监察和财政等部门的监管责任,每年进行专项审计和随机抽查,坚决杜绝和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相关部门要按照本文精神,制定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
第三篇:扶贫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农村扶贫开发
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及中央、区、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意见》(宁党发„2012‟36号)、《中共吴忠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吴党发„2012‟42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发展能力弱,经济欠发达,农户因灾、因学、因病返贫现象严重仍然是制约我县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县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属于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集中的国定贫困县之一。面对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等多重压力,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1— 而紧迫。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和谐富裕新盐池、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迫需要。全县干部群众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硬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确保全县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贫困村为单元,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攻坚首要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生态农业道路,全面实施移民搬迁等“九大”扶贫攻坚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富裕新盐池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自力更生。着眼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坚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坚持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统筹、生态移民与整村推进相统筹、生态建设与产业培育相统筹、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统筹,以贫困村为重点,打好 —2— 扶贫攻坚战。
——坚持政策支持、投入优先。以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有力引擎,以财政投入为基本保障,加大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的政策、项目、财政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对象范围
主要目标:到2015年,贫困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80元以上,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到2020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综合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实现扶贫对象“三不愁、四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冬季取暖,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安全饮水。贫困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对象范围:按照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以下,且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全县共有12040户40580人贫困群众,分布在8个乡镇的97个行政村675个自然村。
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实施九大扶贫攻坚工程。
(一)实施移民搬迁扶贫攻坚工程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围绕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产业培育、移民培训、—3— 社会管理等重点环节,认真落实搬迁移民的户籍、住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强农惠农等补贴政策,全面完成十六堡、北塘、隰宁堡等移民新村2251户7883人移民搬迁任务。突出产业培育,着力解决生态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加大花马池镇、麻黄山乡52个自然村劳务移民工作力度,有序解决劳务移民周转房等后续问题。
(二)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攻坚工程
重点实施贫困村农业综合开发、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等项目,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保障人均口粮田。加快贫困村人畜安全用水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到2015年基本实现贫困村无危房目标。加大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逐步实现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稳步提高贫困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加强贫困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防风治沙等重点林业工程,抓好封山禁牧与草原生态保护,进一步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推进原则,到2015年,全面完成25个重点整村推进贫困村和生态移民村的扶贫项目建设任务,每个乡镇每年确定1个重点整村推进贫困村或生态移民村为扶持对象。相关单位及乡镇要用好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资金,捆绑行业部门资金,凝心聚力,扎实推进,使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稳步提高。
(三)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到户扶贫攻坚工程
1、推进重点贫困村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用足用活中央、自 —4— 治区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围绕适宜在当地发展的滩羊、甘草、小杂粮、黄花、牧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扶贫示范区、产业扶贫示范乡镇、产业扶贫示范村、产业扶贫示范户,引导扶贫产业适度集中连片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根据贫困户自我发展条件,选择适合的增收项目,分期分批进行项目到户扶持。扩大互助资金规模和使用范围,引入“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创新扶贫工程,到2015年,全县互助社规范运行,非移民村互助资金村均达到50万元,全部达到A级互助社目标,“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创新扶贫工程实现全覆盖,使更多的扶贫对象得到互助资金项目的扶持。全面实施“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双到扶贫攻坚工程,按照户均3000元的扶持标准,贫困户根据自己意愿,选择以滩羊、甘草、小杂粮、黄花等为主的特色优势增收项目,到2015年,对全县12040户40580人贫困群众全部扶持一遍,50%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四)实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扶贫攻坚工程
1、着力提高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项目资金,实施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投入,贫困家庭子女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培训免收学费,补助生活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培训补助生活费,鼓励贫困家庭子女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85%的贫困家庭学生稳定接受高中及高中以上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5— 对残疾人等特定人群逐步实行免费职业教育培训。
2、着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人员一对一帮扶活动,选派科技人员进驻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指导工作。加大贫困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实施工业科技扶贫创新项目,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及贫困人员就业,不断提高科技对扶贫开发的贡献力。以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为重点,对贫困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按照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开展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使受训人员取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转移就业。加大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
3、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人民生活和健康需要的较为完善的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县各乡镇都有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和生态移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行贫困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4、着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保供养、高龄补贴、残疾人津贴等制度为补充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生活常年困难和残疾人口的基本生活。
—6—
5、着力加快农村文化旅游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贫困村电视、电话、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推进力度,到2015年,85%的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民风建设,加大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工作力度,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思想、文明意识。依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精品生态旅游开发,大力发展乡土民俗旅游、特色农家乐等项目。
6、着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流动人口与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九大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与社会管理相适应的扶贫模式。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扶贫理念,寓扶贫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扶贫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渗透。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杜绝吸毒、贩毒、赌博等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
(五)实施计划生育扶贫攻坚工程
加大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不断深化“少生快富”工程,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扶贫项目资金向计生贫困户倾斜,进一步加强贫困村计划生育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扶贫攻坚工程
—7—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积极引导18-45岁之间有培训愿望的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强劳务品牌培育和推介,切实保障转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对贫困家庭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的学生,全部实施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教育。加大“雨露计划”工作力度,按照年均增加100人的速度开展培训。
(七)实施社会帮扶扶贫攻坚工程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定点驻村帮扶,党员干部包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包劳动力就业、金融企业帮发展资金机制。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拓宽协作领域,提升协作层次,支持福建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我县投资建设“闽宁产业园”、“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各级各部门帮扶力量向重点贫困村调整配置,坚持“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帮扶村发展生产。党员干部要结合“下基层”活动,为帮扶贫困村制定脱贫计划,选择发展项目,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帮扶村到2018年有9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
(八)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扶贫攻坚工程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我县优势资源,大力培育节水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煤炭、石油、风能、太阳能、石灰岩、皮毛肉、小杂粮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新型工业化扶贫示范区,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煤炭开发、新能源、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提高新型工业化对贫困村的带动作用。
—8—
2、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建立“农户+协会+龙头企业”和“农户+协会+基地+企业”的农业产业化营销发展模式,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基地,对形成规模并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贴息贷款并给予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对带动300户和500户以上农户发展产业的龙头企业,分别给予以奖代补项目资金15万元和20万元(每年1个)。支持贫困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致富带头人采取资金入股、技术与供销服务、劳动就业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带动100户和200户以上贫困农户的,分别给予以奖代补项目资金5万元和10万元(每年2个)。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推进产业化规模经营,让更多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家进入农村,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加快大县城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工业经济实力,积极培育县城服务经济功能,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优化县城生态环境,搞好面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和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特色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和服务设施集中建设,推进县城扩容升级,激发经济活力,提升支农能力,改善民生质量,吸纳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扶持发展一批各具特色重点小城镇。着力打造陕甘宁蒙毗邻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加快陕甘宁蒙交汇处跨省区物流集散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吸纳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能力。
—9—
(九)实施财政政策保障扶贫攻坚工程
1、加大财政支持贫困乡村发展力度。在认真执行国家、自治区、吴忠市扶贫资金投入政策基础上,县财政2013—2015年每年列支1000万元,三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其中用于扶持25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和生态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1500万元,“扶贫到户,责任到人” 双到扶贫攻坚工程600万元,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增量900万元。
2、加大财政支持贫困人口就业力度。凡是盐池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且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用工企业,3年内以实际招用人数,按每人补贴1年的社会保险(企业缴纳部分);吸纳贫困人口50名以上就业且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用工企业,在享受自治区给予贷款贴息支持的基础上,县财政还可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支持,企业可申请劳务移民公租周转房;吸纳100名以上贫困人口就业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用工企业,可申请建设劳务移民公租周转房。
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做到扶持责任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明确工作目标和配套政策,健全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充分 —10— 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建立成员单位协作配合机制,加大整合资金力度,抓好扶贫开发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规划引导,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国家及自治区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科学编制扶贫开发工作专项规划,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扶贫项目前期规划、评估论证和申报管理,千方百计争取各类扶贫开发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度推进。
(三)强化部门职能,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职能,制定、落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措施,整合资源力量,全面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要不断探索专业扶贫与行业扶贫、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子,切实做好贫困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瞄准贫困人口群体,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宣传扶贫开发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要加强贫困村 “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贫困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进扶贫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开展“双培促双带”“农村党员和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广大乡村干部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工作能力,为
—11— 贫困村打好人才基础。
(五)强化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县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管理、监管力度,定期不定期对扶贫资金运行、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
(六)强化扶贫统计监测,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县统计、扶贫、民政、财政、发改、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监测,结合贫困村扶贫开发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及新扶贫标准的建立,加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数据库、扶贫开发项目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及时、科学、准确的统计监测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七)强化效能目标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县委、政府把扶贫开发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作为考核任用重要依据。各乡镇每年要向县委、政府报告扶贫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县政府要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动态管理及考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八)强化扶贫队伍建设,促进扶贫事业发展。切实加强扶贫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体系,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工作力量。各乡镇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扶贫开发工作,配备专职扶贫干部,对贫困村扶贫骨干和扶贫部门干部,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计划,分批组织培训,提高扶贫工作能力,对 —12— 长期在扶贫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并择优提拔使用。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13—
第四篇:扶贫攻坚标语
1.全面落实到户帮扶政策,加快贫困群众致富步伐。2.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3.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二年内基本消除贫困。4.整村推进扶贫富村、扶贫济困到户惠民。
5.加大到村到户扶持力度,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6.拿出真本事
勇啃硬骨头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7.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8.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9.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
10.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1.脱贫不等不靠
致富敢闯敢冒 12.脱贫攻坚
党心所向
民心所依
13.精准发力 聚焦重点 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14.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5.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6.集众智,聚群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17.国扶困实现梦想和谐,民脱贫共同奔向小康。横批:永跟党走。
18.政策扶贫,科技扶贫,躬身常送雪中炭;耕耘致富,经营致富,挥汗频添锦上花。
19.号角声声 攻坚令前 决胜开局又逢春
人民心心 富裕与共 全面小康盛金秋,横批:中国风采 20.号角声声 攻坚令前 决胜开局又逢春
信心满满 脱贫策下 签约小康再园梦 21.号角声声 攻坚令前 决胜开局又逢春
信誓旦旦 点将台上 脱贫收官再致富,横批:全面小康 22.号角声声 攻坚令前 决胜开局又逢春
民望殷殷 脱贫战中 埋头苦干共圆梦 23.号角声声 攻坚令前 决胜开局又逢春
步伐阵阵 致富路上 移山壮举永无畏 24.号角声声 攻坚令前 决胜开局又逢春
红旗飘飘 小康路上 为民造福续新篇 25.号角声声 攻坚令前 决胜开局又逢春
战鼓雷雷 党群齐动 脱贫摘帽奔小康
结对帮扶,一户一策,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役 造就穷山区群众美好明天
立足为人民,千户脱贫推首任;攻坚酬热土,百村致富结同心
1.以积极态度、得力措施,扎实作风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2.积极探索符合者海实际的精准扶贫模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3.用心、用情、用力工作,确保各项脱贫攻坚措施落地见效。4.搞准民情、精准识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坚决杜绝“数字脱贫”。5.全面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6.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7.着力推进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尽快改变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8.实施安居工程,尽快改变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9.建档立卡到户,精准扶贫到家。10.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11.凝心聚力抓扶贫 全心助民奔小康 12.瞄准扶贫开发对象 全面落实扶贫政策 13.扶贫攻坚全面发展 产业带动同步小康 14.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打好扶贫攻坚硬仗
15.扶贫对象精准 项目安排精准 资金使用精确 措施到位精准
因村派人精准 脱贫成效精准
16.坚定走精准扶贫之路 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 17.精准扶贫,率先脱贫。
18.建好水、电、路、讯、房,提升科、教、文、卫、保。1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民致富基础。20.加大到村到户扶持力度,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21.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22.向贫困宣战,一起动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23.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发展产业齐心脱贫 24.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消除贫困户。
25.我出力,你出力,扶贫济困齐努力;我添彩,你添彩,同步小康更精彩。
26.扶贫手拉手,大爱心连心。
27.扶贫济困献爱心,和谐社会暖人心。
第五篇: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2005年很快就过去了,根据党委的要求和部署,我连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扶贫攻坚工作计划,以“党员的先进新教育”为契机,以培养典型专业示范户为突破口,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经过一年来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结合我连扶贫攻坚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组织机构健全,制度措施完善。年初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措施,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带一,所有的贫困户都有党员帮扶,形成了良好的扶贫格局。
二、加强宣传教育,治穷先从治愈开始
制定连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促进我连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1、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职工。
2、加强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组织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及时疏导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我连的社会稳定,为职工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6、对群众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科技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教育干部群众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远、以及要我发展与我要发展的关系。
三、开发扶贫项目,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根据兵团“1+3”文件精神,结合连队现有自然地理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种养殖业,拓宽致富渠道,变输血为造血,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解决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问题。
1、清挖沟渠:协调一监区与我连的关系,协调劳力挖渠排碱,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土地增产、职工增收,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2、立足于产业帮扶,支持有实力的大户,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和种殖业。以现有专业户为基础,号召群众养牛、养羊、养牛、养鸡、养猪、种蘑菇以及大棚种植项目,向他们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培养典型专业示范户。
四、重视对特困户的帮扶及临时性的帮扶相结合:
随时看到和了解到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给与适当的帮扶,以帮他们度过难关,一年来为尽快使贫困户脱贫,除争取贴息贷款、贫困母亲救助等9万元外,加大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今年我连为7个低保户提供互助金12万元,今年受临时救助人员45人次,调整产量指标35人次,组织劳力给贫困户除草、补种、覆土、共计350余人次。各个时期发放救灾、救济粮、款折合人民币近5千余元,扶贫帮困捐款达到2100余元。
按照兵团“1+3”文件精神提出的“济贫扶富抓亮点”的工作方针,组织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让一部分专业户和能人先富起来,在把特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由党员干部重点帮扶致富项目,带动中间,达到每家每户都有致富项目,共同奔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