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通用)[精选5篇]

时间:2020-11-09 18: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通用)》。

第一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通用)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范文(通用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征文的经历,对征文都不陌生吧,征文要求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相信写征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1

“嘿呀、嘿呀…。”是哪家在漆黑深夜还点着通明的大亮灯,在辛勤地为家操劳,使家而明亮?是我们的家!这盏黑夜中的明灯,在社区,不,在温州,是一束最闪耀的光芒。

告诉你,我们可是这社区里少有名气的勤劳之家。四代祖传,代代勤勉!

要说,就从奶奶说起。我奶奶这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左洗右刷,从没闲着。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其他活儿。我起床目视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似乎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硬朗。干体力活过久,对身体有些许的影响。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净,如果一些地方她还认为脏的,要重复着拖来拖去,不拖干净决不罢休。如果实在不行,她会皱紧眉头,摇摇头,拿来洗洁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响下,妈妈也是一位勤勉的人。是我们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正因为这种态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妈妈下班后,我总能听到她匆匆的脚步声和气喘吁吁声。妈妈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为我们准备晚餐的菜。她表现得没有特别的夸张,只是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声喘气。晚饭后,妈妈放弃了娱乐项目,也没有倒头休息,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让奶奶休息。

一次深夜,我不知怎的,惊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见书房里闪着微弱的灯光,妈妈还在收拾书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续不断。我看见妈妈脸颊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妈妈的背微微驼着,曾经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儿怎么有些驼呢?我的睡意全无,书房里的灯依旧亮着。妈妈,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还要不辞辛劳在家整理家务。妈妈不愧是我们的勤劳榜样!

我在奶奶、妈妈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勤劳。在学校我可是卫生大组长,不仅劳动响当当,学习也不例外。

一次,林老师布置作业,很少。但要求我们认真完成。是的,只有两项,一项是常规作业,另一项是作文。那次我写了两个小时!作文写了五面。完成的很认真。也许是平时课外书看得多,拿起笔来,我的灵感就会突发,越写越有劲。那次作文,我被当众表扬,那是勤劳的结果呀!

我们家的家风——勤劳之风,愿它常驻我家。愿那勤劳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之中!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2

我的曾外祖父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打小时候起,父辈就不断给我们兄弟姐妹讲曾外祖父的故事,讲做人的道理,激励、鞭策我努力工作,拼搏奋进。

我的曾外祖父叫林炳葱,1928年加入农会组织,1929年结识浙南著名红军将领、红十三军代理军长雷高升后,加入农民赤卫队,先后参加了多次战斗,并积极筹措军需物资,组织交通联络,秘密安排红十三军将领和战士食宿等后勤事宜。1932年雷高升同志牺牲后,他就地隐蔽,减少活动,保存实力。

1935年,刘英、粟裕带领红军挺进师到浙南一带活动。在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的领导下,浙南的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发展迅速。曾外祖父不但在这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南岙村党支部书记,在瑞安与平阳交界处发展党员,为党筹集经费,为红军部队购买物资、安排住宿、护送党的干部、递送情报。

1937年6月,刘英同志率领临时省委机关工作人员在瑞安和平阳交界处隐蔽、转移,曾外祖父负责地下交通线的组织工作。在掩护刘英同志安全转移后,被国*党十九师逮捕,敌人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最后被枪杀,壮烈牺牲。

我是听着曾外祖父的故事长大的。“你要继承先烈的遗志,一心跟党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永不变色”,这是父辈经常教育我的话。正是在红色故事的熏陶下,我在大学时代就入了党。

母亲告诉我,曾外祖父被捕后,知道必死无疑,就托人叫我外公带一条旧裤子把他身上稍新的裤子换回来。他的这种节俭精神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如今,每当我看到女儿吃完饭碗里还剩几粒,我都会把女儿的饭碗拿来吃干净。几次下来,女儿也吃得越来越干净了。

曾外祖父在村里人缘很好,与人为善。我的父母也经常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我读小学时,一位同学家里很穷,住茅草屋,缺衣少食。母亲知道后,就叫我把旧衣服送给他穿。我家虽然也不宽裕,但毕竟父母亲都在乡卫生院,有固定工资收入。我堂弟读书交不起学费,也是母亲给交的。

我上初中后,有一次学校要给困难学生发补助,班主任将我也列入补助名单,让我填表格。母亲却劝我放弃补助,她说,比我们穷的人还很多,让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同学吧!

我的父亲曾在厦门海军某部当兵,复员时,组织上安排他到上海轮船公司工作,但他把这个名额让给了战友,自己却回到农村。最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乡卫生院院长。这是一个新行当,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他居然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乡村医生。

60年代末,乡里一个生产队有20多人吃了死牛肉,上吐下泻,生命垂危。父亲马上组织抢救,并冒着大雨徒步到十公里外的区卫生院拿药。回来时,水已将路淹没。父亲把药扛在肩上,在齐胸深的水中艰难跋涉一天,终于把药拿回来。20多名农民兄弟得救了,但父亲却中了湿气,得了慢性肾病,直到后来发展成肾癌。

父母的言传身教,使与人为善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宽以待人、凡事让人三分的性格。这几年我越来越热衷于慈善,可能也缘于此吧。

我的父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在利益面前的谦让,对工作的认真态度,面对疾病的顽强,以及善良、正直、淡泊的人生态度,都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每当我碰到困难和问题,一想起曾外祖父的故事,一想起父母的教诲,我马上会振作起来,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人生中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3

谈起我家的家风,我想起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记得真切的,有些是听父亲母亲后来说的。这些事看似稀松平常,却影响我至深,浸润我一言一行。

百善孝为先

《三字经》里黄香温席的故事,父母不知给我讲了多少遍,百善孝为先是小时候父母经常给我上的课,也是我家的传承。

讲起孝道,父亲经常拿奶奶给我做教材。我的祖奶奶不到70岁就中风瘫痪了,那时候家里负担重,又缺少劳动力,大家都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奶奶当然也不例外,白天她跟着大家一起下地干活,休息的时候就跑回家照顾祖奶奶,给她喂饭。晚上还要去祖奶奶房里看她好几遍,渴了给她喂水,不舒时给她挠一挠、按一按。祖奶奶大小便失禁,也是奶奶一直给她擦洗身子,更换衣物。“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你奶奶尽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几年,直到她去世,那几年里我从没听过她一句抱怨。”奶奶读书不多,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大德。

耳濡目染,父亲也传承了奶奶的美德。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对爷爷奶奶大声说话,老人生病的时候,父亲总会亲自去老家接老人看病。近几年爷爷身体不太好,老有头脑眩晕的症状,父亲带他看遍了附近的医院,一听说有什么新药就会第一时间请教医生,确有其效便会托人在外面寻。保健枕、按摩仪,只要听说有用就会往家里买,爷爷的记忆不太好,有时不记得是否吃过药,父亲便每晚叮嘱,若是没亲眼看见爷爷服药,还会把药瓶里的药数一遍,确保爷爷已经吃过才放心。

待人以宽

“饶人不痴汉,痴汉不饶人”是曾祖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来又成了父亲的口头禅。小时候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父亲对我说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就对了。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最初的理解。

那是1998年夏天,母亲带着不满两岁的弟弟上街买菜,弟弟被背在背后,手里拿着母亲的钱包把玩。菜市场人多路挤是小偷经常出没的场所,弟弟手里的钱包因为并不在母亲视线范围之类自然成了小偷的目标。趁着母亲挑菜的间隙,小偷一把抢过弟弟手里的钱包转身就跑,弟弟哇哇大哭起来,母亲赶紧回身,发现了原因,两步抢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小镇上的人们大多互相认识,于是周围的人都围过来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母亲当街质问起小偷,让他把钱包还回来,一开始小偷死不认账,周围有人便出来作证说自己看见了。僵持之际,围观群众中认识父亲的人赶紧打了电话给他。

一会儿,父亲到了,他先谢过周围的热心群众,然后让大家都散了,之后父亲出人意料地请小偷到家里吃顿饭,小偷一开始不敢去,以为父亲是要关门打贼,后来在周围人的劝解下还是去了我家。中午,母亲烧了一大桌子菜,父亲让他别客气,还不时给他夹菜。“兄弟,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但路子千万不能走错了。”父亲斟了一杯酒递给他。小偷接过父亲的酒,望着满碗的菜,两行泪滚了下来。

原来小偷是镇子周围的人,当时围观群众中有人认出了他,把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人原也不是什么坏人,就是最近几年家里有老人一直生病,光景很不好,估计也是没有办法才走上了歪路。这件事情之后,再没听过他偷鸡摸狗的消息。

清白做人

我家温饱有余,算不上富裕,但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对于利益不要锱铢必较,不义之财不可得,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纪90年代,不到30岁的父亲当上了镇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不算什么官,但在旁人眼里却有不少实惠。那时候金融市场不像现在这么活跃,贷款管得紧,镇上和村里想贷款的人却不少,僧多粥少,于是大家就想起了“办法”,记忆中经常有人拎着土鸡蛋、老母鸡、烟酒之类的东西来我家拜访,父亲总是一一谢绝。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提着几个袋子来到我家,庄稼人实诚,一来就说明了意图。父亲听后笑着对老伯说:“老人家,您看这样要得不,您先把东西带回去,再来找我谈业务,您这东西搁这儿我就没法跟您往下谈了。”老伯拗不过父亲,只得提了东西回去。事后,父亲带上其他同事去老伯家走访,了解他家情况以及贷款原因。老伯家条件符合业务规定,父亲便及时为他办理了贷款。

还有一次,镇上一位开饭馆的付叔叔来到我家找父亲下棋,将近傍晚,父亲便留了他吃晚饭。席间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表示想扩大餐厅规模,需要资金,请父亲帮他想想办法,晚饭之后他便告辞了。晚上,母亲打扫卫生的时候在付叔叔白天坐过的沙发靠垫后面发现了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钱,父母相视,明白了付叔叔的目的。第二天,父亲带着信封去付叔叔的饭馆,准备把钱还给他。父亲到的时候,饭馆里有人正在吃饭,他便把信封塞进付叔叔手里,说道:“老付啊,上次我在你这里借的钱我现在周转开了,今天来还你,谢谢啦!”当时付叔叔先是一脸错愕的样子,随后便脸红了。付叔叔的贷款申请在政策支持范围内,父亲也按规定给他办理了。付叔叔踏实勤劳,又经营有方,饭馆生意越做越好,很快便还清了贷款。

没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么说的就是怎么做的,虽都是些日常琐碎事,体现的却是我家的风尚,我深信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4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才能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家风,只要能从中体悟到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风,好家风是无声的教诲,铭记在心、代代受益。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纪晓岚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懒惰、戒奢华、戒骄傲;宜勤读、宜敬师、宜爱众、宜慎食。曾国藩十六字箴言家风有: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我们祖上并没有传下如此这般的正式格言家训,但在父母亲的生活、行动、言语等诸多细节中,或许能捕捉我们家家风的踪影。

据母亲所说,父亲年轻时家境还算可以,但后来奶奶患了重病,爷爷身体也日渐衰弱,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家里重担全部落在刚二十出头的父亲身上,哥哥的出生无疑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担子。父亲和叔叔去隔壁村庄做帮工,老爸做瓦匠,叔叔做木匠,脏活、苦活、累活,没有半句怨言,收入不多,加上从亲戚邻居家借的,勉强支撑奶奶的医药费和一家几口的口粮,奶奶终究还是没有逃过病魔的魔掌,几年后离开了人世,家里欠下了不小的一笔债。爸爸和叔叔依旧是咬紧牙关,或脏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赚来钱,都勤快的去干,后来活儿越来越多,都有了伙计跟着他们干,再后来,附近的活儿少了,爸爸就去县里揽一些小工程,一点一滴,终于还清了之前的债务。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并没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为什么老爸带着一群人干活,家里条件并不比别人家好呢。每临近春节,家里都是人来人往,有时老爸连续几天都是早出晚归,我疑惑不解,不知道哪个时点,我突然意识到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原来工程款一直拖欠导致工人工资发不出来,每到年关,工友们都来向父亲要工资,父亲是个厚道的人,平日里已垫付不少,此时只能将家里不多的积蓄给工人们发工资;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个经理要工程款,据说那些经理到年底就躲起来生怕别人向他讨钱,这也就不难理解父亲地早出晚归了。

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和哥哥的学费、借读费、住宿费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村里也有几户人家的孩子辍学了,而无论家里多困难,父母从没动过不让我们上学的念头,因为他们知道读书对我们是何等重要。

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我平日里和母亲一起的时间多。母亲勤劳,小时候我穿的都是她纳的“千层底儿”、用自家种的弹得棉花做的笨重棉裤、缝缝补补的衣服和袜子;母亲俭朴,吃饭碗里不剩半颗米粒,将有些发黄的馒头皮儿剥下来吃,给我们吃馒头芯儿,还总谎称皮儿有劲道;母亲唠叨,但唠叨中无不透露着对我们的爱。如今家里条件改善不少,母亲的这些习惯却依旧保留,我们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响。

家风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浸渍、渲染,融化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之中。父亲的负责担当、吃苦耐劳、善良厚道,母亲的勤劳、俭朴、爱家顾家,都潜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响着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质都值得借鉴和传承。家庭的教育铺就了人生底色,终将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应该承接父辈的正能量,借鉴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将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风传承给下一代。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5

小时候很怕父亲,因为父亲很严厉,从来不跟我们亲热嬉闹。一米八四的大个子和笔挺的身材更是对我们形成了巨大的威力。每天只要一听见门外有父亲的脚步声,我们姊妹五人马上就敛起笑容,赶紧各自学习或做事去。

父亲是公社的食堂管理员,要想往家里带点吃的那是顺手牵羊的小事,但是父亲从来不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国家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饿得眼睛都绿了,到公社、生产队偷东西的事情常有发生。我们家八口人,天天喝面糊吃野菜,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把食堂里的馒头、麻花带回来几个,让我们也解解馋,饱饱肚子啊!可是父亲总是空着手回来,到家里吃饭的时候,他说“我不吃了,我在公社吃得很饱,肚子没地方装了”。其实父亲说的是假话,他是想省一点粮食给我们吃,母亲最清楚。

父亲从来不许我们占公家便宜,他说:“公家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动,看都不能看,因为你看了就想拿,拿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父亲的严加看管下,我们一家人天天饿着肚子,也不敢走到公田里去偷掰一穗苞米,偷摘一颗苹果。每到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父亲就提醒我们:上学、下地干活都不许走生产队果园边上的路,免得担嫌疑。我们不服气,心想“不从那走从哪走?我们不偷不就行了吗?”父亲看出我们的心思,正告我们:“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你从那边走,看果园的人就得出来看看,是不是有人偷果,给人家添麻烦。”我们只好听父亲的话,绕着道上学。

父亲的教育虽然没让我们得到“实惠”,但是却得到了左邻右舍的称赞。生产队长开会表扬我父亲,说“曲洪山会教育孩子,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父亲是生产队里最信得过的人。有一年秋天,生产队要储存上千斤地瓜作种子。队里没有地方,只能放在私人家里。那时家家都想从中捞点便宜,都自告奋勇。队长对我父亲说:“放在你家最放心!相信你!”父亲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比拣了钱还高兴。回到家里二话不说就把西屋大炕滕出来。地瓜这东西特别娇惯,温度太高了长芽子,太低了又怕冻坏。父亲就让母亲每天做饭时注意火候,保证西屋炕不凉不热。

地瓜运来的时候,生产队没过称,以示对父亲的尊重和信任,父亲坚决不同意,队长只好大略称了一下,说是1200斤。队长说:“放时间长了,会跑水分,春天过后份量就不会这么多了。”父亲记住了1200这个数字,天天告诫我们不许偷吃,如果谁动了公家的地瓜,他要以家法处治。母亲有点不高兴,说:“这么多地瓜,孩子们饿了吃一两个也算不了什么,要不然让他们换一家去。”父亲听了这话,眼睛一瞪:“我看谁敢!”母亲就不敢吱声了。

西屋没有门,只是一块布帘子,一掀就可以进去,可是父亲的嘱咐像打雷一样,我们连动一下门帘都不敢。第二年春天,生产队来拉地瓜,一过称,不但没有短斤缺两,还涨称了(其实队长当初过称时就故意少说了一些)。这件事传出去之后,父亲的声望更高了,“手脚干净”成了众人对父亲的一致口碑,也从那以后,生产队年年把地瓜存放在我家,又年年按期如数地拉回去。

父亲就是这样传承着祖宗的家训,保持着清正高洁的品格不受半丝污染。他一生没有从公家拿过一张纸,没有在公田里拣过一粒米,没有在山上砍过一棵树,甚至没有挖过一个树根,他的心地就像他的衣服一样永远干干净净,整齐严肃。

父亲的不贪公物让我们有了好家风,一代传一代,直至今日。前几天,我和先生商量清明节为公婆扫墓的事,路挺远,小叔的车只能坐五个人,如果我和儿子也去的话,就只好再打一辆车。我先生说:“我单位的车闲着,我可以开去。”我儿子马上举手报告:“妈妈说公家的便宜不能占,你开单位的车不是占公家便宜吗?”我和先生相视一笑,当即决定不用公车,我和儿子换个时间坐出租车单独去。

我们深深地怀念父亲!是他老人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保持了清正家风长久不败。在父亲过世的第xx个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真诚地道一声:“父亲您好!我们感谢您!”

第二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1 如果你常到我家去,你就不难发现:我们家经常在饭后说笑话,讲当天的趣事,因而开怀大笑。是的,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朗朗笑声的幸福小家。我的家虽然充满笑声,但一家人对我和弟弟的教育却是十分严格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爸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它的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了自己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名、利,也不去羡慕别人家多么有钱,有权势,只是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着。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晴朗的秋日,爸爸要去参加他初中的同学聚会。这对于正待在家里正无聊的我,无疑是个出去玩的大好机会。

“爸,就带我去吧……”我拉着爸爸的手摇着,祈求道。

“嗯……”

“爸,你就带我去吧……我待在家里都快发霉了,好不好嘛!”我见爸爸在犹豫,立刻又开口哀求道。

“好好好,真受不了你!”

“耶!耶!我可以出去啦!”我高兴得在家里蹦来蹦去,“我可以好好玩玩了。”

待我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看到爸爸,他还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衬衫。

“爸爸,你不换衣服吗?”

“不换了,穿那么好看干什么。”

“可……”

“哎呀,我们不要和别人比,我们只要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知道吗?”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嗯!”我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在聚会时,爸爸遇到了一个和他曾经很要好的同学张叔叔。张叔叔的儿子成绩很差,他们便聊起了家风、家教对儿女的影响。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注重家教对孩子的影响了,只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够了,自己却不管孩子,任由他们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说道。

“说来也惭愧,我就是这样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关心着、管教儿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儿子会怎么样。”张叔叔叹了口气说着。

“家庭中的家风、家教好,这个孩子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爸爸对张叔叔说着。

张叔叔也附和着:“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听了他们的谈话,我也觉得:不仅大人要注重家教,孩子也要谨记父母的话,这样才会不至于误入歧途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爸爸的话我会永远铭刻在心,永远。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2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3 我住在农村,爸爸妈妈常跟我说: 人穷志不穷,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拾金不昧。我那时并不明白那句话,直到八岁那时候,乐乐才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

觉得八岁那年,乐乐和我一起到花都湖骑自行车。乐乐和我正骑在中途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了一个很漂亮的钱包。和乐乐说: 乐乐,快看!有一个很漂亮的钱包被别人给丢在地上了,我们得发财了!我们把它捡回家吧!乐乐听了,十分生气,说: 我们不能把这个钱包捡回去,如果我们把这个钱包捡回去的话,那这个钱包的主人一定会十分着急的。我们还是把这个钱包送到失领处吧。好吗? 我听了,感到羞愧万分。于是,我和乐乐说: 乐乐,那我们现在就把这个钱包送到失领处吧。乐乐听了,心情就变好了,马上一边拿着那个漂亮的钱包,一边拉着我到失领处哪里了。

我和乐乐一起骑着自行车,有说有笑的。骑了差不多七分钟,我和乐乐就到了失领处。到了失领处的时候,乐乐就把钱包交给了失领处的阿姨,阿姨见了,对我和乐乐说: 你们真是两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呀!我和乐乐听了,甜甜地笑了。

不久,那个钱包的主人来到了失领处,那个阿姨告诉她: 看,坐在那儿的两个孩子。您的钱包就是她们找回来的。钱包的主人知道了,对我们连连道谢。我们连声说: 不用谢!于是,我和乐乐就一起继续骑自行车了。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诚实。

第三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优秀征文2000字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优秀征文2000字

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素质和教养,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它是一个家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我的家风是什么?我开始追忆、思索。

“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孝敬父母是创建和睦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背奶奶上坟的情形总会不时浮现。那时我刚上小学,我们一家去给爷爷上坟,山有些陡,奶奶是小脚,加上她年近70,没法再爬山下坡,父亲和母亲就轮换着背奶奶,妈妈常年在家干农活,体力好,背奶奶的次数又多些。我上五年级时,奶奶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等你妈妈老了走不动时,你可要背你妈妈呀!”奶奶生育9个孩子,子女成家后,她独自生活,几个儿子共同赡养。在6个儿媳妇中,我母亲最孝奶奶,她穿的绣花鞋和系的围腰全是母亲做的。缝年过节或平时家里有好吃的菜,一定叫上奶奶一同吃。

如今父亲和母亲也年过70,我隔三差五回去看看,给他们洗洗衣被,收拾收拾屋子。如有病痛,我和丈夫就送他们去医院。我常想,父母年轻时不但要抚养我们成长,而且还搞家庭建设,吃了不少苦,现在我们应该孝敬他们、让他们安度好晚年。我的儿子现在安徽读大学,每个星期都给外公、外婆打电话,放假回家,第一时间就是看望他们,乐得俩位老人心里甜蜜蜜的,夸孩子懂事、省心。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感恩使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我上小学在农村,那时家里穷,父亲的工资低,母亲一人在生产队“苦公分”,上有奶奶和外婆要赡养,下有我和弟弟在抚养,加之还盖房子,真是苦够吃不够。盖房那会儿要请人,村民们很朴实,也体谅我们不收工钱,母亲过意不去,晚上帮人做针线活,比如绣花、做鞋、补衣服,有时帮人家写信来给予回报。

我和弟弟参加工作后,家里的日子有了好转,母亲时常提起困难时帮助、支持和关心过我们的那些人,她常念叨:“盖房时三叔和大哥帮抬石头,李大爷、阿国叔帮砌石脚,二姑爹赶着骡子帮驮瓦并且还资助我家大米……”这些年来,父母住在县城,虽然他们年纪大了,但仍然进行着能力范围内的感恩,李大爷病了瘫痪在床,回村里看过几次;二姑爹的大儿子生病住院,又找医生又送饭;六哥的小儿子考上大学,回去祝贺……知道村里有人来看病住院就主动去探望,村里谁家进城办事,需要帮忙,他们尽力而为。

农历正月十五的龙灯盛会“闹花灯”,是我们密祉的传统佳节,父母每年都回村里支持这项公益活动,与当“灯头”的家庭一起筹备十五要出的龙灯和表演的节目。母亲参加各式彩灯的扎裱,父亲创作花灯节目,老俩个从早忙到晚,不亦乐乎。母亲说:“一村人就是一家人,虽然人家不望着我们感恩回报,但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己就活得轻松,愉快、踏实。”是啊,其实感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要感恩的不仅是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事,还有更多的曾经帮助过的那些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求回报。

“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节约是一种公认的好习惯,更是一种美德。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和弟弟,只有勤劳、节俭日子才能过得好,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父亲在单位上班,母亲在农村,家里的所有农活都得母亲一人扛着。记得在生产队劳动时,母亲为了多增加公分,包挖过一亩多豆田。因豆田很硬,难挖,所以大多由壮年男子或耕牛来犁公分就高,可由于公分高,母亲一个女人家,天还没亮就去挖,直到天黑才回家。家里第一次盖房子时,部分石头是母亲利用生产队劳动之余的早晚到村后的石场背的,她能背的就背,背不了的请人抬。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母亲特别高兴,因自家的承包田,自己作主,不受制约,该种的种上,管理跟上,她种的庄稼年年丰收,从此家里就有了吃不完的粮食。

“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粗茶淡饭、细水长流”是母亲时常讲的一些谚语。父母穿的衣服基本是我和弟弟买,因多年来他们形成节俭习惯,认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净就行,有时我们不穿的还拿去穿,说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单、被套,母亲“改造”后继续用。一天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接着吃……我对父母说:如今家里生活条件好了,该是享受的时候,不要过多节约,该穿该吃的都不缺。但他们仍然很节俭。回想父母从30岁起到60岁,在农村老家盖过两次房子,县城买了一套住房,不靠勤劳、节俭,拿什么盖?

父母勤俭的好习惯不仅影响我们姐弟,也让我们的下一代受益。我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只用过两个书包,高中三年学校统一定制的校服就买过一套,毕业时我数数上衣的补丁共有三个,左右肩各一个,恰好是背书包的位置,袖子上一个,都是我用同色面料从里面添补上的。每月生活费约400元,钱不乱花,他的理由是:自己是到学校求学的,不是去比吃穿,再说,那用的可是父母的钱。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谦虚就是不自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品行和修养的重要体现。父母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话都说明了谦虚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而能不断进步,骄傲自满只能停步不前。父亲是弥渡县花灯团退而不休的老职工,好学、敬业、能吃苦,一辈子酷爱他的音乐事业。至今,只要团里有大型节目参演,仍请他写音乐、作指挥,大型花灯表演剧《正月十五闹花灯》等剧目的音乐荣获省州文艺汇演音乐创作奖。目前,71岁的父亲,还忙于收集整理《弥渡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工作。母亲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只读过两年书。但她从小喜爱刺绣,且一直努力自学,她绣的裹背、枕头、绣花鞋是我们家困难那个年头的生活来源之一。后来家里经济条件好了,不需要她再做绣品帮补了,但她仍坚持刺绣,她绣的《老寿仙》、《八仙》、古式裹背等先后获得了“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称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渗透在我和弟弟的生活和工作中。

“和为贵、谐为美”

父母用“远亲不如近邻”来教育我们和邻居要和睦相处,邻居与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能做到相互关心,相互谅解,那就给自己和他人都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记得小时候到县城找父亲,那时他住的是一幢瓦楼房,父亲住楼上,上下是木楼梯,如不小心走得重或者水弄在楼板上,父亲一定要批评,因会影响邻居。

成家多年来,我谨记父亲的教导,如今我与邹家、赵家做邻居,几年来,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只要有机会在一块都有讲不完的话,说不完的家事,十分开心。邹家在房顶上种了蔬菜,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菜,总是热情的送上门或让我去采摘。有时我从两家之间约1米高的隔墙上爬过去,把需要的菜采过来,绿色环保的菜味道就是不一般,吃着放心,然而更多的是暖心。

在我们几家的大门前是一条6米宽的通道,用于停放车辆,没有清洁工来清扫,于是我们三家都“争”着打扫,数赵家最勤快,经常一大早就扫完,我家成了落后分子。我深深体会到能结为邻居是种缘份,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是社会和谐环境中的一朵鲜花,这朵鲜花需要大家浇水呵护,才能枝繁叶茂,连成大片花圃,整个社会才能更加美丽和谐、温馨。

点点滴滴的回忆,让我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恩,我爱我家。然而,没有国哪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千万个家庭有好的家风,国家就和谐稳定、蓬勃向上、国富民强。让我们重视家风、端正家风、涵养家风,共同创建社会文明新风。

篇二: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优秀征文2000字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

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第四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天道酬勤,身教甚于言传

前洼小学陈海娥

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我们健康地成长。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无论哪一种,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

记得我小时候很爱挑食,不是挑菜就是挑肉、而且还常常剩饭,吃不完就倒掉,每次洗手洗脸的时候都要用大半盆水,妈妈发现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对我进行了批评教育,还给我讲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相比之下,我真是比爸爸妈妈小时候过得幸福多了。可我还大手大脚的浪费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又是一个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我如此大肆的浪费食物和水真是不对。这件事情让我懂得了许多。此后,我真的做什么事都不在浪费了,一块橡皮用了还剩一点我也要将它用完。作业本没有用完我用它来打草稿。

成年后,我也这样教育着我的孩子,虽然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勤俭节约的品德已经形成。

书,是我的精神粮食;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乐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爱读书,自然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得女儿小时候,还只是认得几个字时,最喜欢的就是听我讲故事。我不厌其烦地讲,她不厌其烦地听。我讲累了,拿着书自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也捧起心爱的画册乐此不疲地看起来。

由于我爱看书,喜欢到爱不释手的地步,所以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钻到书堆里。或许我已把书,看成是我心灵的寄托了吧!孩子也同样,只要完成了作业,也会扎进书堆里,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交流交流读书心得,何乐而不为?

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前几年,村上的人们争先恐后到镇里买房。我不以为然——在村里工作,到镇上买房,显然没有这个必要嘛!

“目光短浅!”同事不客气地批评我,“你就不看现在的形势?,这时候不在镇里买房,你就享受不到城镇发展给咱们老百姓带来的福利„„”我仍然不为所动,“——况且,你女儿已上大学,镇里交通便利,没准你将来住镇里,他们小孩子回来还能勤一些,„„”我心里格登了一下,——这家伙,算是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了。

回到家琢磨半天,一想到将来方便孩子“常回家看看”,我就主意拿定了。先买套小的,让公婆去住!心动不如行动,当月就把购房合同签订了,之后,没想到的是房价一路飚升,等到女儿放寒假回来,高兴地笑道:“妈妈的孝心,帮咱家发了一笔小财,我也要把这“孝”字传承下去,或许我将来还是个土豪呢!”孩子真的是长大了,我的行动,让她明白了“越孝顺,越富有”的道理,身教甚于言传,此言不虚。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4年,儿子迎接中考,学习任务繁重,日日挑灯至深夜。作为母亲,心情是矛盾的,几多欣慰,几多不舍。于是我作了一个决定:重拾初心,参加多年以前就想考却不敢考的本科考试。我要用行动告诉他: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终身学习”也不只是一个口号,付诸行动胜于任何雄辩。于是,我买来有关书籍,每天晚上,我陪着儿子一起学习。无声的激励,让孩子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中考的时候,一举进入全区前二十,顺利升入重点高中。然而,我的第一次本科考试失利了,考试成绩下来,我来不及消沉,舍不得半途而废,重整旗鼓,立即投入第二轮学习,以期来年再战。我这样做更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刚上高中,不能让他有任何放松的思想,要让他明白“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更要让他学会如何面对挫折,胜不骄败不馁。

身边有同事不理解,这么大岁数了又不和工资挂钩,还考什么本科?我付之一笑,心里想,天道酬勤,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垂爱那些锲而不舍的人。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金秋,我顺利通过了本科考试,心仪已久的“本科毕业证书”终于收入囊中。此时儿子已升入高三,又是关键之年,我们的“继续教育”又正好开始了,于是,我和儿子又进行了一场学习竞赛。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顺利完成了这次学习,并获得“优秀学员”的称号,期待儿子也能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生活的总基调,是一种潜在的、恒久的、无形的力量。家风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陶冶着孩子的性情,升华着孩子的思想,开发着孩子的智能。只有良好淳朴、健康向上的家风,才能使人(特别是孩子)找到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为美好的人生奠下坚实之基。

第五篇:家风家教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

庾岭镇中心幼儿园 杨园园

一个家族的兴旺,是要靠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和积淀,长此以往,代代相传。这种言传身教及其这些零散的只言片语,铸就了治家兴家的经验总结,引领其家庭走向兴旺辉煌,进而彰显出家庭的特点和风格或风尚,这就是家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的家风是什么?我开始追忆,思索。

一.“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孝敬父母是创建和睦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背奶奶上坟的情形总会不时浮现。那时我刚上小学,我们一家去给爷爷上坟,山有些陡,奶奶是小脚,加上她年近60,没法再爬山下坡,父亲和母亲就轮换着背奶奶,妈妈常年在家干农活,体力好,背奶奶的次数又多些。我上五年级时,奶奶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等你妈妈老了走不动时,你可要背你妈妈呀!”奶奶生育4个孩子,子女成家后,她独自生活,几个儿子共同赡养。在3个儿媳妇中,我母亲最孝奶奶,她穿的绣花鞋和系的围腰全是母亲做的。缝年过节或平时家里有好吃的菜,一定叫上奶奶一同吃。如今父亲和母亲也年过半百,我隔三差五回去看看,给他们洗洗衣被,收拾收拾屋子。如有病痛,我和弟弟就送他们去医院。我常想,父母年轻时不但要抚养我们成长,而且还搞家庭建设,吃了不少苦,现在我们应该孝敬他们、让他们安度好晚年。

二、勤俭节约的提醒

勤俭节约是一种公认的好习惯,更是一种美德。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和弟弟,只有勤劳、节俭日子才能过得好,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父亲,母亲在农村,小时候爸爸出门在外,家里的所有农活都是妈妈一人扛着。记得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白天有干不完的农活,晚上还要坐在灯下缝补衣物,特别辛苦。我心疼妈妈,每次放学回家吃完饭,就帮妈妈洗洗碗,再去地里帮妈妈干会活才去学校。

“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粗茶淡饭、细水长流”是母亲时常讲的一些谚语。父母穿的衣服基本是我和弟弟买,因多年来他们形成节俭习惯,认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净就行,有时我们不穿的还拿去穿,说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单、被套,母亲“改造”后继续用。一天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接着吃„„我对父母说:如今家里生活条件好了,该是享受的时候,不要过多节约,该穿该吃的都不缺。但他们仍然很节俭。回想父母二十多年以来,把农村老家装修过后,县城买了一套住房,不靠勤劳、节俭,拿什么盖?

父母勤俭的好习惯将影响我和我弟一生。

三.和为贵、谐为美”

父母用“远亲不如近邻”来教育我们和邻居要和睦相处,邻居与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能做到相互关心,相互谅解,那就给自己和他人都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记得小时候到县城找父亲,那时他住的是一幢瓦楼房,父亲住楼上,上下是木楼梯,如不小心走得重或者水弄在楼板上,父亲一定要批评,因会影响邻居。

多年来,我谨记父亲的教导,跟邻居始终和和睦睦。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只要有机会在一块都有讲不完的话,说不完的趣事,十分开心。邻居在房顶上种了蔬菜,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菜,总是热情的送上门或让我去采摘。有时我从两家之间约1米高的隔墙上爬过去,把需要的菜采过来,绿色环保的菜味道就是不一般,吃着放心,然而更多的是暖心。

一到冬天,下雪之际,早上起来我们家门口总是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我深深体会到能结为邻居是种缘份,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是社会和谐环境中的一朵鲜花,这朵鲜花需要大家浇水呵护,才能枝繁叶茂,连成大片花圃,整个社会才能更加美丽和谐、温馨。

四.“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感恩使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我上小学在农村,那时家里穷,父亲的,母亲干点农活贴补家用。上有奶奶要赡养,下有我和弟弟在抚养,加之还盖房子,真是苦够吃不够。盖房那会儿要请人,村民们很朴实,也体谅我们不收工钱,母亲过意不去,晚上帮人做针线活,比如绣花、做鞋、补衣服,有时帮人家写信来给予回报。

我和弟弟上大学后,由于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七大姑八大姨的都给帮忙,这些我都记忆犹新。后来母亲时常提起困难时帮助、支持和关心过我们的那些人,她常念叨:“盖房时三叔和大哥帮抬石头,李大爷、阿国叔帮砌石脚,二姑爹赶着还资助我家大米„„”这些年来,父母年纪大了,但仍然进行着能力范围内的感恩,李大爷病了瘫痪在床,经长去看他;二姑爹的大儿子生病住院,又找医生又送饭;六哥的小儿子考上大学,去祝贺„„知道村里有人来看病住院就主动去探望,村里谁家进城办事,需要帮忙,他们尽力而为。

母亲说:“一村人就是一家人,虽然人家不望着我们感恩回报,但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己就活得轻松,愉快、踏实。”是啊,其实感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要感恩的不仅是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事,还有更多的曾经帮助过的那些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求回报。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下载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通用)[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通用)[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风家教征文

    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 霍村小学韩会娟一个家族的兴旺,是要靠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和积淀,长此以往,代代相传。这种言传身教及其这些零散的只言片语,铸就了治家兴家的经验总......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努力坚持成功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大田县上京中心小学四年四班昂林紫轩 我们家既不穷也不富,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在爸妈的努力之下,家里也在不断变化。 爸爸是个电脑店的老......

    我的家教家风故事

    我的家教家风故事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作者 王跃 无眠的夜,总想起我的母亲:她面对困境的那种坚强,乐善好施的那份善良,对家庭对工作的那种担当,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她一生都在践行着......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老屋那扇石磨 儿时的时光总是在往后无数个岁月年轮的缝隙里穿插交织,极惹人怀念,宛如许久以前心中那只远飞的纸鸢。离开老屋很久了,在老屋生活过的点点滴滴时......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我家的家风家教是三个字:“孝”、“礼”、“净”。接下来就让我给你说说我的家风家教......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最近读了几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谈论到一个话题——家风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笔写上几句话,略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他承载着一个家庭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