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之现状论文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银行的并购浪潮愈演愈烈。国际大银行之间不断 “强强联合”或“兼并收购”,其旨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以降低成本,实现全球拓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一席发展之地,其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国际化 金融全球化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1.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我国商业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处于国家垄断地位,尤其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近几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商业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希望能够建立积极主动、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银行的国有垄断程度,促进银行之间的竞争,提高银行业的效率。而商业银行国际化实际上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内容之一,是市场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全面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在国际银行业务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会促进和加速我国银行向市场化的转变。
2.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
外资银行机构的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三大方面:
(1)市场转移的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中资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巨大冲击,外资银行将凭借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使得国内银行机构的市场份额相应缩小。
(2)资本外流的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国内货币资金首先以本币形式流入外资银行机构,同时外资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客观上可促使本币资金兑换为外币资金,随后出现资金从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出。
(3)人才流失的挑战。外资银行拓展中国市场,会以优厚条件吸取大量高素质人才,结果会使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流失。
鉴于以上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扩大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运用新产品和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合理的选择和培育优秀客户,促使资金流向更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审慎会计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3.商业银行国际化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进出口交易额迅速增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结算、外外汇买卖、互换交易、风险规避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出口产品售汇等业务提供广泛的服务。
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的背景下,要求我国的银行必须紧紧地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经营模式选择不利于进行国际化发展。银行的经营模式分为分业经营和混合经营两种。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我国则采取此经营模式。分业经营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混业经营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2.业务品种少,种类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长期以来高度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在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数据统计显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非银行收入能占据银行总收入的40%以上。反观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目前从事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务,如支票加工、资金转移、信用证托收、经纪代理等,其他类型的业务,包括交易业务和咨询业务办理得很少。虽然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起步阶段一般以加工业务这种最基本的业务为主,但决不能完全局限于此种业务。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应有较高的起点,不应再完全重蹈其他国家银行的覆辙。虽然银行办理非利息收入业务目前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应尽力实现业务种类的多元化。
3.人才严重缺乏。银行从事非利息收入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此种业务的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银行之间非利息收入业务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状况。相比之下,外国商业银行走的是一条重人才、讲效率的经营之路。外资银行机构非常注重人才的选用,它们往往为了业务的扩张,市场份额的扩大,不惜以高薪挖掘一些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4.资本金充足率低,不良贷款比例高。由于我国业务品种少,种类单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较低,实际资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这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业务范围,影响我国的国际化发展。
5.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外国商业银行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实力雄厚,有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先进的技术设备,电子化程度高,资金调拨灵活,同时,发展理论比较完善,金融创新意识强,能够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创新成果,服务意识强。与之相比,我国银行服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又缺乏创新和服务意识,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方略探析
1.在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我国商行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我国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且随着引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盈利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我国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创新的环境不够理想。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控股公司等来学习、借鉴、模仿它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反过来再来促进或带动国内的金融创新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拓展业务领域,加强涉外业务,开辟海外市场,实现经营的多样化和全能化。尽管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混业经营使银行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可以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在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混业经营已成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积极进行混业经营制度设计,逐步推进混业经营,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3.积极稳妥引进和利用外资银行,扩大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我国应扩大外资、合资金融机构设立的范围,增加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种类,既可以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竞争压力,又能使我国金融机构更进一步、更好地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运作和管理方法,以加速我国金融业人才培养,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上走向国际化。
4.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培养国际银行业务人才。我国的银行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有待迅速提升,这就需要我国商行在发展国际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优化我国银行资本的结构。同时,培养一些国际银行业务人才,并尽可能地引进国际人才,在增加业务面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这很有利于我国商行国际化业务的发展。
5.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业务网络的同时,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面向国际市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具有后发优势,能够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本身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引进来”。同时,我们还要大胆地“走出去”,要通过建立自身的国际业务网络结构,能够在国际贸易伙伴国和一些投资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代理处等,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的特色,促进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6.构建国际化的银行金融监控体系。在银行国际化的同时,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在银行的日常经营中需要母国和东道国的共同监管,构建一个国际化的银行金融监控体系。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金融创新不断,金融风险加大的今天,我国在商行国际化中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田智哲:商业银行科学领导与管理实践[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罗杰斯:商业银行的未来:组织机构、战略及趋势[M].新华出版社,2001
[3]罗明忠: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求及其均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赫弗南:商业银行战略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0
[5]曹凤岐: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1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活动开始与其他银行的业务交叉互补,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具体说,商业银行国际化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循环和实现优化配置。
2、业务的国际化。指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机构的国际化。指各银行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一个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进行的经营、各实体间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紧密相连的网络。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实证分析:
根据邓宁理论,企业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共同作用,驱使企业走向海外,并以此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优势分析: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给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后盾支持。
2.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性优势的进一步拓展,是加快银行业务经营国际化进程的基础。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加快步伐,我国银行业携手走向世界也不是遥远的事了。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化优势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地位,决定其内部化优势较强,实现经营国际化目标明确。《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为目标,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从事经营管理的地位。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优势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誉,决定其区位优势较明显,实现经营国际化待遇优越。改革开放十余年来,我国已逐步放开对外国银行进入的限制,外资银行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按照国际对等原则,凡是进入我国的外国银行,其宗主国也应允许我国银行进入其国内,并给予至少等同于他们的银行在我国获得的优惠待遇。目前进入我国设立银行机构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和港澳地区等,它们一般都是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且还有一个或几个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都是直接区位优势。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各种金融管制、限制都会放松,并直至取消,这虽然使商业银行的间接区位优势缩小,但却提高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誉,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方面:
1、变革产权制度:经济进步的取得来自于找到一个更好的行动组合或一个更好的协调机制即产权制度。
2、改革经营机制:主要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创造机制。
3、推动并购重组;积极推动商业
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在巩固和发展国内银行业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4、创新业务品种:现代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迅速,占其业务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5、强化科学管理:有了科学的管理,企业才会形成有机的整体,形成整体合力,产生最大的竞争力。
6、创造和谐氛围。
7、树立四大动态理念:(1)新的发展观——研究市场定位,取得局部优势;(2)新的资源观——运用新技术,创造名品牌,注入新理念;(3)新的竞争观——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坚持既竞争又合作。(4)新的服务观——树立新的营销观念,赋予金融服务更丰富的内涵。
8、加强风险监管:银行开展国际业务,非但面临普通的金融风险,而且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比之国内金融市场复杂,使防范风险对国际业务显得更加紧迫。
9、加速科技创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传统的富丽堂皇的厅堂坐店式服务将逐渐萎缩,经营的规模也不再是一种绝对的优势,竞争的胜负将首先取决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金融电子化水平的高低。
10、实行市场化的人才战略,积极培养银行所需要的高级人才:金融人才市场化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核心内容。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化方面: 1.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实力雄厚、海外分支机构多,国际化经验丰富的中国银行,可一步到位,直接采取以独资的代表外和分行为主要方式,以控制多数股权的附属银行为补充方式的战略;而海外分支机构不多,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的其他商业银行,则应分步到位,即先采取以控制多数股权的附属行为主,然后逐步过流到独资的组织方式,最终达到便于总行对海外机构进行管理和有利于总行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目的。
2.进行CI策划,强化商行国际形象。银行经营的是钱币,提供的是服务。CI策划工程,实际上是一个找出优势,找出不足,整合优势资源的调研开发过程。银行业很讲究知名度和信用度。银行形象可以说是代表了银行对各界期望的承诺。
(三)、我国商业银行区位优势方面的对策:无论选择哪种布局类型,国有商业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时,都必须结合区位优势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在发挥区位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坚持实施以下四大战略。
1.循序渐进战略。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也同样如此。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正处在起步阶段、学习阶段,实行市场化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化的压力。因此,我们只有虚心学习,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认清对手,认清自己,熟悉国际规则、国际环境,而这无一不需时间。国际化的目标是一个长远计划,有一个时间问题。2.地域扩展战略。这是国际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国际化进程实际上也就是走出去的过程。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是国际化的基础。4.区位发展战略。所谓区位战略,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区位优势,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分布。
5、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应依法经营,接受东道国有关部门的监管。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商业化步伐很快,除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外,还出现了大批股份制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服务机构,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和国外大型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人才、服务质量、分之机构和设施各
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别是存在制度性障碍。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世贸组织五年全面向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既拥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全面认识面临的环境和形势,要扩大国外分支机构,加大国际业务,扩展国际业务空间,实行银行业务的全能化、综合化、多元化;要大力培养适合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通过培训、研发、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等方式培养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懂英语、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的综合性人才。当然,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关系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成败的关键。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
专业:工商管理类学号:11204090743姓名:杨林林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范文)
金
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
论
文
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工、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境内外公开上市,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而向上市银行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和股改上市,这几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业务结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这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1.组织机构集团化。
年代初,特别是近几年来,不仅中小银行纷纷合并结盟组成紧密型银行集团与大银行竞争抗衡,大银行也主动合并构成超级大行称雄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以取得经营中的主动权,增强抗风险能力。2.分支网络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兴于60 年代,70~80 年代在和南亚国家发展很快。我国改革之初和东欧苏联变革之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互设网点基本形成格局。3.业务经营综合化。
年代以前,各国对商业银行管制较严格,在业务范围上有明确的限制,大多采用“分业式”管理。从70 年代始,在金融法规比较健全和商业银行经营较为规范的前提下,各国相继放宽了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不仅允许经营债券和有条件地参与股票业务,而且还开办了信托、保险、租赁、保管、代理、外汇、咨询等多种新业务。可以说,凡是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业务,银行都开始办理。4.收益渠道多元化。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是存贷款,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但90 年代以来,银行利差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缩小,以便吸引存贷客户。为了保持稳定的收入,银行把注意力转向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大量新型交易工具,已成为投资获利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已多达上千种,经营有方的银行从中获利甚丰,所以,银行在保持表内业务稳定收入的同时,十分重视表外业务的开拓。5.同业竞争激烈化。
当今的银行业竞争已不受国界的限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必须相互金融市场,不得设置障碍,银行将面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竞争。6.对外服务周到化。
信誉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信誉主要来自服 务,服务质量关键取决于效率。虽然微笑服务和规范用语必不可少,但现代化的业务处理设备、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受客户欢迎。(1)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银行业改革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还有一系列的考验都在等待着刚刚走向国际舞台的我国商业银行。我们要正视国际金融环境带来的挑战,清醒的认真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一)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局势复杂多变,1994年爆发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特别是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复杂性、突变性、传播性。目前,次贷危机从信贷市场蔓延到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不小的打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虽然亚洲、中东和南非等地金融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但是增长的势头并不稳固,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地区局势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规范。这些都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机构经营层次有待提升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22.58%,除港澳之外的其他境外地区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3.83%,工商银行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不足3%,与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50%左右的占比水平相差甚远,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2)。我国商业银行部分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模式较为落后,规模有限,资产较少,人员不足,制约了经营层次的提升,无法在与当地商业银行竞争中占有主动。客户本土化进展也比较缓慢,多数境外机构核心客户基础薄弱,没有充分融入当地经济,成为当地主流银行;也没能好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等客户资源,制约了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海外机构的分散化导致业务发展呈现孤岛效应,内外联动层次较低,全球化经营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银行之间竞争过于激烈
竞争过激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有序发展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依赖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进出口国际贸易,银行的国际业务早已成为一个有力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全国贸易总额的急速增加,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开展国际业务的经营,这也因此打破了中国银行曾经垄断经营的局面。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竞争有利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业务的创新,有利于达到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然而,随着竞争的不断扩大,利润空间被急速压缩,各大银行甚至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业务方面的增长,而忽略了业务质量的提高。如:某些银行降低信用证的开征条件,或者接受信用担保开征等等。这些行为一方面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3)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战略
(一)认清当前形势,树立发展理念,当前商业银行虽然意识到国际业务的重要地位,但很少意识到这类业务也需要结合营销策略,这就需要银行不仅要分析客观经济形势,也许加强研究客户需求,坚持以客户为核心的方针,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通过有效竞争,以增加银行业务的竞争力。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智力保障 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世界成功开展跨国 经营的银行,无不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为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求,我们需要一支既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又熟悉本地经济与文化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对于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拔人才要放眼全球,在全球范围选拔具备国际化经营视野、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第二,从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中,通过选拔考试,有计划地增加境内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的管理能力。第三,要继续推进境外经营机构薪酬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吸引、留住、用好国际化人才。(4)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综合竞争力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数量朝着有力于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有明显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继续推广现有的银团贷款、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存汇业务的同时,结合当地惯例,丰富现有业务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紧跟国际上商业银行业务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大趋势(5),注重扩大零售客户数量,提高个人中高端客户比重。海外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竞争优势,通过发展ATM、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拓宽低成本服务渠道,实现物理网点和虚拟服务渠道并举,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实现对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无边界全程服务。通过对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知名度。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金融》
(2)工商银行、中国银行2007年年报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 葛兆强(3)《银行业国际化“渐入佳境”》 姜建清(5)《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 吴念鲁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必须进行国际化经营本文简要介绍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涵义主要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涵义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通过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或建立的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相关的金融服务进行银行业务的跨国经营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银行在国外开展的业务活动和在本国内从事的有关国际业务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的早期国际业务以进出口贸易融资为主产生于13世纪金融服务出现的初期阶段19世纪中叶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发展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也快速扩展但由于其业务主要还是局限于贸易融资因此当时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及其海外分支机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进入20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为数不多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及其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才有了飞速的发展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共只有7家银行在国外合计建有115个分支机构贷款总额不到100亿美元发展到1987年底美国在国外建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即已增加到153家国外分支机构总数达到902个贷款总额达到2980亿美元伴随着这一巨大变化商业银行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即由国际贸易需求推动其发展迅速转向主动地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发展
纵览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及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内涵与外延应该包括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由于银行机构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银行业务国际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同样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深化发展也有赖于银行机构国际化的推动和促进因此要求商业银行的国际
化经营原则上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国际化的深化发展、并行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须是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对于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来说一些在国外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的中小银行通过参与贸易融资、国际借贷和其他与外汇业务相关的国际业务活动也可认为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一种特例属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范畴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意义
由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所组成的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代商业银行发展无以回避的必然选择正持续、不断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推进世界银行业领域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若能紧紧地抓住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有效地接受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那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考量其意义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1.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但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到2006年底已跻身于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
经济体而且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也持续不断地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199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按当年汇价折人民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8%十年后的2000年提高到43.9%到2006年更是达到67.3%我国经济不再是几十年前对外依存度低、总量规模不大的那样一种形态的经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依存程度的提高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必然要求更多、更加有效地使用国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要实现这样的一种资源配置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全速发展无疑是诸多手段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手段与方法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经济进一步高涨与发展的必要和必然选择足以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2.面对机遇和挑战的重要选择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按照WTO的运行规则面对加速推进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有机遇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历史上那种“你不想改变就没有变化”的时代在我国早已不复存在无论人们喜欢与否、意愿如何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地面对和经历来自外部及未来的各种各样的冲击波的冲击包括复杂的互动循环、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激烈的竞争、难解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人们必须习惯于从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解决问题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过去熟悉的业务经营领域中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努力拓展与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各种经营业务无疑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良策之一
3.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及其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我国商业银行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与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撰写的《北京市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前12名没有一家中资银行在中资银行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在该排名清单上的37家银行中后13家全部为中资银行央行根据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大类指标进行的这项排名无论单项或是综合指标考察在北京的中资银行的竞争力都低于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化经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同外国银行相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有效学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创新的先进经验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善经营不断提高其竞争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纲海闻: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2004年10月
3马霞光: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问题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第五篇: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国际化的动因、条件、区域选择、形式选择、战略选择等五个方面对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进行解析,提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应成为现阶段中国零售企业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零售 国际化 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发布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 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 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 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1.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6)
2.夏春玉,零售企业的国际化及其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4)
3.郭铁民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