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精选五篇]

时间:2020-10-18 21: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

第一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优抚的改革与发展。

答:(1)完善社会优抚政策法规体系;

(2分)(2)构建多元社会优抚保障模式;

(2分)(3)推进优抚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2分)(4)改革退伍军人安置办法;

(2分)(5)做好社会优抚保障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工作。(2分)2.简述国外社会保障立法的特点。

答:(1)立法较早;

(2分)(2)社会保障法制比较健全;

(2分)(3)立法模式各不相同;

(2分)(4)各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大都经历了从相对单一、少数的社会保障领域立法到综合、全面的社会保障立法。(4分)3.简述社会优抚的概念和特点。

答: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说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5分)(1)优抚对象具有特定性。(1分)(2)社会优抚的政治性。(1分)(3)保障待遇的激励性。(1分)(4)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1分)(5)优抚内容的综合性。(1分)4.简述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

答: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是建立社会保障合理的管理体制的基本依据,也是管理系统正常、有效运行的准则与保证。社会保障管理应该坚持下列六大主要原则。(2分)(1)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2分)(2)依法管理的原则(2分)(3)社会化管理原则(2分)(4)属地化管理原则(2分)(5)政事分开原则(1分)(6)公正、公开与效率原则(1分)5.简述社会优抚的作用。

答:(1)社会优抚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保证(3分)(2)社会优抚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3分)(3)社会优抚是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2分)(4)社会优抚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2分)6.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答:(1)性质和目的不同(2分)商业保险首先是一种企业行为,保险公司依法竞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社会保险是国家政府的一种社会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2)实施的手段和对象不同(2分)国家和政府用强制手段来确保参保对象参加社会保险制度,而商业保险则遵照自愿原则。

(3)法律依据不同(2分)商业保险以商业合同法为依据,社会保险以相应的社会保险法为依据。

(4)实施的主体不同(1分)社会保险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政府,商业保险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团体。

(5)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1分)(6)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财务安排不同(2分)社会保险是用需求约束的“固定支付”机制。商业保险则不同,它是严格的以支定收的“固定交费”的供给约束机制,投保人要根据每个人的风险系数缴纳保险费,经过精确计算的保险费加利息应当等于支出。

7.简述建立和完善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措施。

答:(1)加大财政投入、加快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多元化;

(3分)(2)制定一套规范、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3分)(3)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市场化,(2分)(4)应立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分)8.简述我国社会保障管理面临的问题。

答:(1)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2分)(2)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管理;

(2分)(3)政事不分,监督检查不力;

(2分)(4)责权不明确,管理层次不清晰;

(2分)(5)社会公共福利性组织缺位,企业社会负担过重。(2分)9.简述缴税制、缴费制和储蓄制三种缴纳模式的共同之处。

答:(1)三种缴纳模式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作后盾,确保社会保障收入、支出、运营的规范性;

(2分)(2)都有严密的、分工明确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体系,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2分)(3)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多渠道,强调企业和个人义务,社会保障范围力求辐射到全社会的每一位公民;

(2分)(4)为减轻社会保险负担,政府对发展补充保险从政策或法律上予以规定或支持;

(2分)(5)财政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运营。(2分)10.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优缺点。

答: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制度易建,给付及时。(1分)(2)无通货膨胀之忧。(2分)(3)再分配功能较强。(1分)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现收现付制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分)(2)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收入替代率具有刚性。(2分)(3)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可能诱发代际之间的矛盾。(2分)11.简述社会保险的特征。

答:(1)强制性。社会保险是法律规定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内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并按规定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2分)(2)互助互济性。社会保险基金在规定的较大统筹范围内调剂使用,发挥着长期互济的功能。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并履行了缴费义务并不是都能得到偿付,有时只是其中一部分单位或劳动者受益,表现为均衡了参加社会保险的所有企业和所有个人的负担,并分散了其风险。(3分)(3)普遍性。社会保险是为分散劳动者风险、为劳动者提供帮助而设立的,因此其覆盖范围应该是全体劳动者。在一些国家已经实行了全民社会保险,在我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只是在城镇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中实行,但是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一直处于不断扩大之中。(2分)(4)非营利性。由于社会保险实行强制性原则,所以如果追逐利润目标,就等于借助法律强制来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谋取利益,就会损害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因此,社会保险实行非营利原则。(3分)12.阐述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及其主要的福利思想。

答:哈耶克,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既是主张经济自由的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奥地利学派的骨干。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5分)(1)反对计划经济;

(1分)(2)主张自由市场;

(1分)(3)主张实行自由货币;

(1分)(4)社会自由观;

(1分)(5)机会平等观。(1分)13.简述社会保障管理的概念和原则。

答:所谓社会保障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及监督的过程。(4分)(1)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1分)(2)依法管理的原则;

(1分)(3)社会化管理原则;

(1分)(4)属地化管理原则;

(1分)(5)政事分开原则;

(1分)(6)公正、公开与效率原则。(1分)14.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2分)(2)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3分)(3)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3分)(4)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分)15.简述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点。

答:(1)在阶级关系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在阶级观点上尽管有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总体上是不科学的。(2分)(2)在依靠力量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统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同样看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新社会的创造者,企图靠乞求统治阶级发善心来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主义方案。(4分)(3)在建立理想制度的道路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王国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2分)(4)在对待社会更替的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制度的更替,归结为认识问题。(2分)16.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优缺点。

答: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制度易建,给付及时。(1分)(2)无通货膨胀之忧。(2分)(3)再分配功能较强。(1分)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现收现付制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分)(2)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收入替代率具有刚性。(2分)(3)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可能诱发代际之间的矛盾。(2分)17.简述社会保险的特征。

答:(1)强制性。社会保险是法律规定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内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并按规定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2分)(2)互助互济性。社会保险基金在规定的较大统筹范围内调剂使用,发挥着长期互济的功能。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并履行了缴费义务并不是都能得到偿付,有时只是其中一部分单位或劳动者受益,表现为均衡了参加社会保险的所有企业和所有个人的负担,并分散了其风险。(3分)(3)普遍性。社会保险是为分散劳动者风险、为劳动者提供帮助而设立的,因此其覆盖范围应该是全体劳动者。在一些国家已经实行了全民社会保险,在我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只是在城镇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中实行,但是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一直处于不断扩大之中。(2分)(4)非营利性。由于社会保险实行强制性原则,所以如果追逐利润目标,就等于借助法律强制来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谋取利益,就会损害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因此,社会保险实行非营利原则。(3分)18.阐述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及其主要的福利思想。

答:哈耶克,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既是主张经济自由的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奥地利学派的骨干。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5分)(1)反对计划经济;

(1分)(2)主张自由市场;

(1分)(3)主张实行自由货币;

(1分)(4)社会自由观;

(1分)(5)机会平等观。(1分)二、论述题 1.论述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福利和宗教福利观的主要内容。

答:(1)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两者的对立,把奥古斯丁关于来世幸福和把理想社会置于上帝之城的思想修改为尘世社会的理想,认为社会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神性的实体,天国的等级制与世俗社会的封建等级是同构的。(6分)(2)他反对着急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性的否定。(2分)(3)自然法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和抚养后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身上存在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4分)(4)他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支配的,人不仅要受自然本性支配,而且要受理性支配,要具有公民道德和承担人类的使命,在实现自己的世俗目的之后,还要承担宗教的义务。(5分)(5)他认为君主必须保证幸福的实现,整个社会还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来确保人类的幸福。(3分)2.述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答:实施《济贫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强迫劳动,解决贫民流浪问题,该法的内容一方面是强迫劳动,另一方面是实行慈善救济,以强迫为主,兼顾救济。(2分)7《济贫法》一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其规定的救济对象有三种:一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

二是无劳动能力的贫民;

三是无依无靠的孤儿。(2分)其提出的主要救济措施是:(1)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

(2)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

(3)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建立贫民习艺所;

(4)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社会责任;

(5)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5分)根据《济贫法》规定,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院的责任,教区应在其所辖区域内建立济贫院以救济那些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穷人,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

并有责任为强壮的穷人安排工作;

治安法官负责征收济贫税,监督、检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每个济贫区都要委任若干贫民救济官,其任务是为所有贫民和他们的家属安排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一是健壮贫民,要求通过做工来实现自给;

二是无工作能力的老弱残障者,以院内收容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救助;

三是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来抚养。(5分)旧《济贫法》对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它以法律的形式将制度福利化,明确了政府在济贫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为各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的样本;

(2分)(2)政府通过征税救济穷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成为福利制度形成的标志;

(2分)(3)强调穷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救济,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最后,规定了家庭和社区在救济穷人的责任,为后来的一些社会福利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发。(2分)3.论述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非自愿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的目的是阐明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他试图在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寻求解决危机和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5分)(2)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包括对有效需求的解释和对影响收入转变为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的阐述。(4分)(3)经济危机理论。他确认“有效需求不足”为痼疾的中心病象,从考察决定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因素人手,编制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5分)(4)政府干预理论。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但如果社会失业严重,仅凭市场价格机制无法使社会经济调节到充分就业水平,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其核心是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社会货币总支出,扩大全社会对消费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以消除危机,实现充分就业。(6分)4.论述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带来的不良影响。

答: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承受水平,从而超过了社会保障应有的适度水平。(3分)不良影响有:

(1)社会保障支出过快增长,加上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往往导致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危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3分)(2)国家往往在社会保障政策中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因而社会保障支付危机必然带来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府的信誉,并最终将负担转嫁给下一代承担。(3分)(3)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作为消费性支出,对于资本积累产生挤出效应,造成社会经济的投资不足。(3分)(4)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引起雇主缴纳社会保障税收增加,这些增加的人工成本在不能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承担时,必然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4分)(5)社会保障水平超度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过高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和过高的社会保险福利水平会造成部分人自愿失业或提前退休,坐享社会保障待遇,这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有损害了社会公平。(4分)5.论述我国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

答:所谓“新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指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对传统福利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的基础上逐渐确立起来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它的特征即社会化。目前,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以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依据,以不断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走社会化、多层次化的社会福利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包括以下四层含义:(4分)(1)社会福利制度的结构需要向项目完整、功能全面、服务系统的方向发展。其中,社区服务应当成为整个福利制度的基础,社会化福利则构成整个福利制度的主体,而职工福利则在恢复其本来面目的条件下充当着社会福利的补充角色。(4分)(2)确立社会福利制度应当以不断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保持协凋性,又要有区别,不能将救济与福利混淆在一起,更不能将福利待遇与劳动所得混在一起。福利制度应当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生活服务需求,包括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等。(4分)(3)社会福利应当尽快走向社会化。无论是官方直接举办的民政福利事业,还是单位举办的职工福利事业,均应尽快走出板块状的自我封闭状态,对整个社会开放,并采取社会化的手段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4分)(4)社会福利应当坚持多层次化。由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社会成员的阶层分化亦十分明显,因此,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对福利的需求是不同的,国家福利制度的安排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4分)

第二篇:(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科学与技术》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科学与技术》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题目1

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答: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首先,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电能为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呈直线上升。(5分)

其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的先后发明,使人类快速传递消息成为可能;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发明,更使人们享受了文明生活。电能已经充分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分)

再次,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5分)

题目2

简述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答: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污染,基因污染是指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并且这些外来的基因可随被污染的生物的繁殖而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一种非常特殊又危险的环境污染。(5分)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和药品要进入市场,必须进行消费安全评估。(5分)

(3)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基因治疗有较大的不确定性。(3分)

此外,还存在异种移植的危险性、生物武器的恐慌等种种安全性问题。(2分)

题目3

简述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及其意义。

答: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E=(△m)c

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光的速度为c=3×10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8分)

从公式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相应的惯性质量必定增加△m=△E/c

;反之,每减少△m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E=(△m)c的巨大能量。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7分)

题目4

简述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答: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是到目前为

止关于宇宙起源最科学的一种解释。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8分)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观点,宇宙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第二个阶段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的主体阶段。(7分)

题目5

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8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7分)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2)

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题目6

简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上较为完美的结合。(3分)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3分)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地对环境产生污染。(3分)

(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2分)

(5)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助节能的,或者有利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料优先开发。(2分)

(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2分)

二、论述题

题目1

新技术革命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整个社会的影响(10分)

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成果可以概括为“3C”革命和“3A”革命。“3C”革命是指通信、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技术革命,它们将人类社会推向了划时代的信息社会。“3A”革命是指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3A”革命的深入发展,将整个人类社会全面推向自动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遍及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话、电视、计算机连为一体,将世界变成为地球村。

其他高新技术也同样改变了世界图景。材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新能源技术将解决困扰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公民时代”,进入一个陆海空立体新时期。

(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0分)

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通信、运输、商业、金融等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总体来说,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运行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分)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如: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互联网络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并日趋一体化;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社会生活和业余活动内容及结构的变化;

家庭电气化和家务劳动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

总之,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需求观念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单层次走向多层次多角度,从片面走向全面,人们视野将变得更开阔。人类还将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题目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体会的?

答:(1)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10分)

(2)其中心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10分)

(3)可结合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谈谈自己的感想。(10分)

题目3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15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15分)

第三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题号:207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题号:2072)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

一是经济自由主义。

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8分)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

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7分)

2.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答:现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本性即其广泛性和多质性决定的;(5分)其次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5分)最后,这也是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的需要。(5分)

3.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4分)

(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4分)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分)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3分)

4.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的三股新潮是什么?

答: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5分)

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5分)

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5分)

5.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4分);(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4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分);(4)对文艺与社会一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3分)。

6.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答: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4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4分);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4分);四是乌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3分)。

7.20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有哪四个发展方向?

答:(1)行为主义:其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寻求预测和监控行为的途径。(4分)

(2)格式塔心理学:这个学派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突出了整体的综合的研究。(4分)

(3)精神分析:核心概念是人类行为的本能以及“无意识”。(4分)

(4)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背景和巴甫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3分)

8.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全程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4分)

(2)全域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4分)

(3)全民教育。它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成人扫盲以及消除男女教育差异,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分)

(4)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3分)

9.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答: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5分)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5分)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5分)

10.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4分)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

(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3分)

11.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构建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充分认识文艺的审美特性;(3分)

(2)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以价值论为补充,以主体论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3分)

(3)文艺新学科建设受到重视;(2分)

(4)文艺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2分)

12.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系统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秩序或内在规律。

(3分)

(2)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3分)(3)区分历时态与共时态:索绪尔侧重强调共时态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语言的结构。(2分)

(4)区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深层系统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表层系统则是个人的言语表达,语言学应着重研究深层系统。(2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4分)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

(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3分)

二、论述题

1.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答:第一,当代人文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5分)

第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5分)

第三,在主要思维方式方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5分)

第四,从社会实践功能看,出现了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5分)

第五,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5分)

(本题要求具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占5分)

2.当前世界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尤其最近我国关于高考不再分文理科的热议更加强化了这一思潮。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答:(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一文沟通,理一理沟通,文一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12分)

(2)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12分)

(3)联系实际进行论述。(6分)

3.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开学以后头几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小姑娘回家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

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在教师办公室呆着不肯回家。他对老师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看看老师不作声,又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

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1-5)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的社会心理背景。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

和疏导,给家长提出必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向社会作积极宣传,实在是十分重要的。(15分)

4.试以某一具体学科的发展为例,说说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答:比如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就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这个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1)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典型地反映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的鲜明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管理和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联,列宁把管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最能收效的中心任务。应运而生并对社会实践发挥了能动作用的管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0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之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个对象——对人、事、物等组成的物质一社会一文化系统进行自觉控制的行为和过程,以至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并发展成为跨科学部类、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学科群——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管理科学。可以说,管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通过不断分化、综合,形成了多科性、综合性庞大体系这一总体发展特点的缩影。(10分)

(3)管理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体现了对人的认识的深化。管理学研究的焦点,从自然人、机器人,到“经济人”,到“社会人”,到“复杂人”,到“信息人”,标志着管理学几度飞跃。这一发展轨迹,充分反映了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总体特点: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10分)

(回答本题,一是要求答出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三个总体特点,即“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二是要求结合某一具体学科的发展来回答,比如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等等均可,绝不限于上述管理学这个学科。)

第四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生产与运作管理》简答论述分析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生产与运作管理》简答论述分析题题库及答案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简述流水线生产的优缺点。

优点(1)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2)生产节奏性强。(3)生产过程封闭性强。(4)流水线上各工序之间生产能力可相对控制。

缺点(1)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低。(2)搞超产受到了制约。(3)给工人身心带来了一些不当的影响。

2.简述定置管理的作用和要求。

定置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改善劳动环境。

第二,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第三,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第四,有利于安全。

第五,有利于降低消耗。

第六,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

第七,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职工队伍的建设。

第八,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定置管理的要求有:

第一,在开展定置管理时要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围绕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来进行。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生产实际去开展定置管理。

第三,要把定置管理的活动落实到各项工作的标准化上来。

第四,在开展定置管理中要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决不可搞铺张浪费,搞形式主义。

第五,要动员和发动全体员工参加。

3.简述六西格玛管理的特征。

答:(1)对顾客需求的高度关注;

(2)高度依赖统计数据;

(3)重视改善业务流程;

(4)积极开展主动改进型管理;

(5)倡导无界限合作、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

4.简述工作日写实的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基本内容。

答:一般可按五步进行,这就是选择——记录——观察——整理——总结。选择,是根据目的去确定被写实对象;记录,是在确定被写实对象的基础上,将被写实人的具体情况填人有关记录表,应在观察日之前完成;观察,是在预先确定的观察日,在规定的轮班内,按时间顺序观察并记录被写实对象的工作活动,在观察时,要做到观察人坚守岗位,实事求是的对被写实人情况作记录;整理,是将观察结果加以分类、整理、汇总,按工时消耗的不同性质将发生时间区别,求出占总时间比例;总结,是将整理的资料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制定对策,落实任务,检查总结,以求改进。

5.简述企业总平面布置的总体原则和具体原则。

答:总体原则主要有:

(1)有利于企业内各项生产、服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加强管理;

(3)有利于保证生产、服务的安全,增进职工的身心健康。

其具体原则有:

(1)综合的原则;

(2)单一流向的原则;

(3)最小最大的原则;

(4)安全的原则;

(5)立体的原则;

(6)弹性的原则。

6.简述设备管理的发展。

答:(1)设备管理信息化;

(2)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

(3)可靠性工程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4)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5)从定期维修向预知维修转变。

7.简述服务蓝图作用。

(1)服务蓝图能让员工树立全局观点,整体性服务意识,清楚地看到每个人在其中的位置,在服务整体中的职能和作用,从理性上树立实现以顾客为导向并超越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

(2)通过展示服务个环节组成要素及关系,形成服务战略;

(3)通过对服务人员与顾客接触线分析,明晰顾客在哪个环节感受和评价服务质量,为改进设计打下基础;

(4)认清服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服务质量,改进服务目标;

(5)为内、外部营销活动提供重要基础,为识别成本、收入和向不同服务要素投资提供基础;

(6)能清楚提供由表及里地提高服务质量途径。

8.简述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答:(1)它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2)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产品质量除受技术和物的影响外,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3)在市场激烈竞争下,消费者成了最终质量的评定者,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在增强。

9.简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

答:(1)明确清晰的生产与运作系统职能战略。

(2)确定合理的生产与运作组织形式。

(3)制订科学的生产与运作运行计划。

(4)实施准确的生产运作系统运转活动。

(5)提供良好的生产与运作系统维护、改进。

10.简述简单流程图的七个基本符号及名称。

答:

11.简述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特征。

答:(1)需求的分化;

(2)多元化的细分市场;

(3)低成本与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4)产品开发周期短;

(5)产品的生命周期短。

12.简述企业地址选择的影响因素及选址程序。

答:影响因素:

(1)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布局、规划;各地方的规划、发

展及有关法规;

(2)市场需求;

(3)资源的利用;

(4)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5)协作关系;

(6)保护环境和景观;

(7)创造发展的条件。

选址程序:(1)准备工作,(2)调查研究,(3)制定方案。

13.简述设备管理的内容。

答:(1)设备的合理规划决策、选型、设计、制造或购置;

(2)设备的正确安装、使用与维护;

(3)设备的检查与修理;

(4)设备的更新改造。

二、论述分析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开展清洁生产的认识。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包括:

(1)物资平衡理论

按照物质不灭定律,企业在生产中,物资按照平衡原理进行转换,生产废料是由原料转化的。废料愈多,说明原料消耗愈多,清洁生产坚持物质平衡原理,要是废料产生最少,必须坚持原料投入最少,只有少投入才有可能较少废料产出。然而原材料少投入是一个方面,还必须做到原料的最充分利用,对产生的废料再利用,使其成为生产的进一步延伸,变废为宝,拉长生产链,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技术,使废料做到最少。

(2)最优化理论

清洁生产是典型的投入产出问题,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投入最少,产出最大。即以满足需求最大、产出废料最少为目标函数,以原材料、能源、生产工艺、过程控制、设备运行、产品和服务、资金、人员、周围环境、方针、政策等为约束条件,认真加以综合求解,获得最优化结果。

(3)技术进步支撑理论

清洁生产是追求效益、造福人类的生产方式,必须坚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去作支撑,求得其不断地推进和发展。要以产品服务设计、生产工艺过程、服务过程、产品使用、服务的提供,废弃物的不断再利用及处理的各个方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等等大理、主动地加以利用,使清洁生产成为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

2.试述ABC管理法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答:这种方法又称重点管理法。其基本原理是:把品种繁多的物资进行分类,按其重要程度,耗用数量、资金占用等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做到抓住重点照顾一般。

企业使用的物资品种很多,按其所占用的资金的大小分类排队,可以分为A、B、C三大类。

A类物资,品种约占10%,而资金占用约占65%;B类物资,品种约占35%,而资金占用约占25%;C类物资,品种约占55%,而资金占用约占10%。

分出三种类型的物资后,就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一般来讲:

A类物资属于消耗量大,比较贵重,占用面积较多的物资,这类物资品种不多,但占用资金多,应成为物资管理的重点对象,实行定期订购的控制方式,对库存盘点、来料期限、领发料等都严格要求。

C类物资属于消耗量不大,单价较低,面积占用较少的物资,或不经常领用的零星器材、维修备件等。这类物资品种繁多,但资金占用很少,应定为物资管理的一般对象,采用比较粗放的管理方法,即定量定购的控制方式,可以适当加大保险储备量,以防缺料现象的发生。

B类物资,其特点和重要程度介于上述两类物资之间,企业要根据物资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选用定期定货方式或定量定货方式。

3.试述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设备管理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它包括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作用:

(1)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

(2)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保证。

(3)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是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

(5)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

设备管理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而且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成败兴衰。

我们必须摆正现代设备及其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善于通过不断改善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来为企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试述生产现场管理的原则。

答:生产与运作现场管理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要立足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原则。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即企业生产与运作现场管理的一切活动的最终日标都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上。如果脱离了这一点,现场做得再好也是徒劳无益的。

(2)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则。它是指在按市场需求去组织生产的过程中,努力降低成本、消耗,用最少的投入,去换取最大的产出,使运作过程确实保证成为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

(3)要不断讲求创新的原则。在生产与运作现场管理中,要不断地实现创新。这既体现在思想上,又要落实在组织、制度、法规、行动上。

(4)要贯彻规范化的原则。在生产与运作现场管理中,讲求思考问题规范、行动规范,按预先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求去做。要严格规范、照章办事。

(5)要突出强调服务的原则。就生产与运作现场而言,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生产与运作现场转。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产与运作现场水平的高低、资源的利用状态。

第五篇:(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科学与技术》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科学与技术》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盗传必究

一、论述题

题目1

新技术革命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整个社会的影响(10分)

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成果可以概括为“3C”革命和“3A”革命。“3C”革命是指通信、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技术革命,它们将人类社会推向了划时代的信息社会。“3A”革命是指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3A”革命的深入发展,将整个人类社会全面推向自动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遍及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话、电视、计算机连为一体,将世界变成为地球村。

其他高新技术也同样改变了世界图景。材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新能源技术将解决困扰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公民时代”,进入一个陆海空立体新时期。

(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0分)

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通信、运输、商业、金融等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总体来说,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运行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分)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如: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互联网络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并日趋一体化;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社会生活和业余活动内容及结构的变化;

家庭电气化和家务劳动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

总之,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需求观念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单层次走向多层次多角度,从片面走向全面,人们视野将变得更开阔。人类还将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题目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体会的?

答:(1)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10分)

(2)其中心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10分)

(3)可结合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谈谈自己的感想。(10分)

题目3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15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15分)

下载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