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括文章主题学案
概括文章主题
学案
学习目标:1、概括作品的主题,把握文章情感;2、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3、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练习。
学习课时:3 课时。
学习内容和步骤:
“评价”和“鉴赏”一样,本身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这里只能从高考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要求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
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说,主要是指两点:
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 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观点、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
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主体。没有材料,就没文章可言。一般说来,在议论性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全部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事理论据以及引用的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材料。在说明性的文章中,作者所介绍的事物和引用来说明事理的文字,也是材料。在叙述性的文章中,作者所叙之事件、所写之景物等,也是材料。
作者凭借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态度等,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灵魂。材料与观点的和谐统 一,构成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什么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
1.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从试题来看,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什么观点的,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也有要求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2001 年社科文阅读第 18 题:“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便属于评述材料作用的试题。
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性的原则。从操作层面说,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同时要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材料的,分析运用这些材料的前后作者说了哪些话。
2.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譬如 2001 年全国卷第 22 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这类试题实际上是要求对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作因果关系的分析,透过“结果“去寻求相应的原因。
3.评述文章的主旨:
本项不要求考生作直接评述,而是放在综合赏析题中,要求考生判断评述的正误。
我们在这一部分的三个小标题中都用“评述”二字却不用“评价”二字,这是因为这一方面的试题注重的是“评述”。就答题来说,也是以“述”为主,以“评”为辅的,所以考生对“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试题不必畏惧,因为它本身并不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价。
三、评价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
1.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2.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3.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四.文章主题思想赏析:
(一)概括主题思想:1、归纳内容要点要抓中心句..①段首提示性中心句;②段末总结性中心句;③段中过渡性中心句;④段外抒情性(综合性)中心句。
2.概括中心思想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有:
①抓关键部位: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就是与中心意思有关的关键部位。
②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是归纳中心最突出、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③结合文体特点:
记叙文:通过写什么人记什么事,表现什么人格精神。
抒情文:通过写什么景物抒发什么感情或阐发什么哲理。
议论文:通过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
小
说:通过写什么情节刻画了什么人物性格,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作恰当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二)主题思想的表现方法:
1、作者现身
2、情节昭示
3、人物语言
4、细节暗示 5、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三)应试对策:
1、明确答题误区:
①漫无边际;
②摘句而不归纳,或归纳不完整,遗漏要点; ③只归纳不赏析;
④概括失之偏颇;
⑤任意拔高; ⑥人云亦云;
⑦语言表达不清。
2、熟记赏析术语:
主题深刻、中心突出、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简意丰、主旨深远、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等。3、熟悉赏析模式
抒发……的思想的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等。
五、对应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 题。
寂寞丹青路
王 舒 ①小时候,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②画画,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做美术教师的父亲,年轻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可是,瘫痪的祖母,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于是,他便将他的圆梦之
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③一套《永乐宫壁画》,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吴昌硕画辑》,不知临了多少回。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④直到今天,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我一样也不会。因为,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⑤临着临着,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父亲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⑥背着父亲,偷偷摸摸参加了一次什么大赛。虽然缴了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拿到了我手里的时候,那份疯狂啊!十几年的辛苦,终于没有辜负我。
⑦当我目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只在刹那问掠过一丝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阵子沉默。好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苍凉。
⑧当时的我,根本没有的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对于我的画,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⑨那时,我真觉得自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早晚必定成名。于是乎,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了。
⑩唤醒我春秋大梦的,是梁畸先生。记得那次,在和平文化馆一次笔会之后,送梁老回家。路上梁老对我说:“画,其实也是道,是修身之道,也是寂寞之道,与名利毫无关系。在一般人眼里,只有名人字画才是字画。其实,名人和字画是两码事,为名而画失真情,无真情哪有真趣,无情无趣哪儿能叫画,你说呢?” ⑾从那时起的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我闭门读书,废寝忘食,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1)作者为什么最恨毛笔? 答:
(2)为什么最怕父亲? 答:
2.文中描述“我”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3.文中写梁老对“我”说的话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学画要注重修身,耐得寂寞,而不要热衷于名利。
B.本文以“临画去”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出“我”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C.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都表现出“我”临画的专注。
D.“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父亲对“我”这样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儿子美术才能的怀疑,又包含着自责之意。
E.本文的主旨在于告诉年轻人要注重自身修养,要废寝忘食地闭门读书。这一主旨在文章末尾点得很醒目。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2010 年广东卷)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 分)
答: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 分)答: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答:
练习三(2013 年 年 浙江 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8 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
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放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 11 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 3 分)
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 4 分)
13.作者为什么把牛 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 3 分)
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 5 分)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 5 分)
练习四(2011 年长沙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22 分)
听见马的呼吸
耿 翔 ① 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②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③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④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根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⑤我记着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做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因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⑥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⑦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⑧这次回到马坊,一半因为亲人,一半也因为马。我明白,那匹栗色的马再命长,它的形体,早应该在马坊消逝了。但我还想在乡土上,找到它的一些痕迹。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些乡土能保留这匹马的一些痕迹,我父亲一生喂养马的辛劳,也就会被保留一些。如果是这样,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就会被我漫漫地,从一些想象不到的事物里找出来,并且带着马的呼吸,间或还带着我父亲的呼吸呢。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⑨我出了县城,就不停地翻着深沟。县城的名字叫永寿,这是中国最吉祥的县名,也是我和父亲牵着那匹栗色的马,往村上驮过东西的地方。这回,我不想带任何东西回村,只想从村子里带走些什么。我已经听人说过,那匹栗色的马死时,村子里正落着那年的第一场雪。它曾那么强烈地回过头,完整地看完它生下一匹栗色马,又生下一匹栗色马的过程,才走出马圈,姿势优美地倒在雪地里。村上人没有急于埋葬它,更没人敢剥下它的皮,在生活特别窘迫的年月,分食一点马肉。而是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路,不分男女老幼,像对待村上最有名望的长者一样,守在马的遗体周围,看着雪花一片片地把它覆盖起来。
⑩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对它的一场雪葬。
⑾我相信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是记忆它的一切时,不想超越一匹普通的马。
⑿等到翻上马坊沟,一路在心里折腾着记忆的我,奇妙地在身体里感觉到,有了马的一些呼吸。它隐隐地,像从所有草木结籽的内心,给我传递这里的信息。我走下车,想让风野野地吹吹我,也决定弃车走回村里去,让脚步安稳地踏在乡野上,让泥土里的所有气息,就这样穿
过鞋底,穿过脚心,径直钻入我的内心。我可以激动,但不能张狂,因为这些年,我与这里熟悉父亲和那匹栗色的马的风物,照面的机会太少了。我不知道在乡村,这些风物身上的野性,还保留了多少,更不知道那匹栗色的马,会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
⒀我的心开始有力地跳动了。我想,我围绕着马坊,具体说围绕着这一片乡野上的草木、粮食、一匹栗色的马,还有父亲一样的亲人们,就是要让离散很久的心,很庄严地跳动回来。
⒁走过一座土桥,我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一块熟悉的土地上抬起了头。
⒂我不知道它这么执意地抬头,是不是因为从我身上,嗅到了什么气味。
⒃但我猜出,它一定是那匹栗色的马的后裔,它能够用那双遗传得更美丽的眼睛,迅速地把我与这片乡野联系起来。它一定会的。
⒄它稍后仰天长啸的一声,我是用心接住的。
(节选自《马坊书》,《黄河文学》)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A、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2 分)
B、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2 分)
2.文章⑨、⑩两段叙述栗色马死亡的故事,有何作用?(6 分)
3。这篇散文倾深情于乡土,融叙事、诗性为一体,请说说“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 分)
4、综观全文,探究“马的呼吸”在作者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8 分)
第二篇:新闻概括题学案
2012中考专题复习
新闻概括题学案
复习目标:熟练掌握新闻概括类题目的答题技巧,轻松应对中考此类题目
一、前置学习:
1、新闻的六要素:国际上又用 “五W”来衡量新闻,“五W”是
指,。
2、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 景和结语。
3、新闻基本结构的特点:
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句中不停顿,文末无标点。
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的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被称为
新闻的窗口。因此,导语部分至少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主体:新闻的主干,它要承接导语,用实在的、典型的、具体的材料,印证导语中的提示,对导语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
二、根据上述提示,认真完成下列习题,并写出解题的方法步骤。
1、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2004年6月3日,雅典奥运会圣火离开雅典,正式开始为期35天的环球之旅。在雅
典国际机场举行的火炬交接仪式上,雅典奥组委主席扎斯卡拉基表示,本次奥运圣火的环
球传递活动将首次穿越5大洲,经过27个国家的33个城市。同时,火炬将首次到达非洲
和拉丁美洲,并且途经每一座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
标题:
2、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
本报讯5月26日,记者从市旅游外事侨务局获悉,接国家旅游局通知,我市正
式获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至此,我省已有9个地级市和3个县级市获此殊荣。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特色独具。重要的旅游资源有:大雄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山龙宫、紫鹊界秦人梯田、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湄江风景区等。其中梅山龙宫和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已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
(摘自2010年5月27日《娄底广播电视报》)
标题:你认为拟写标题应注意些什么?有哪些实用的好方法?
3、在新闻中,开头常有一段用来概括新闻主要事实的话,我们称之为导语。下面这则新
闻缺少“导语”部分,请你根据后边的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写出这则新闻的“导语”。
长寿湖飞来黑天鹅
(本报4月28日讯)
昨日,在长寿湖安顺岛湖边钓鱼的徐光军突然发现湖里多了4只全身羽毛纯黑发亮的水禽。经辩认该水禽为黑天鹅。
黑天鹅是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水禽,为什么会在长寿湖现身?对此,长寿湖风景区管委会有关人士称,其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去年长寿湖取缔养殖网栏,实行生态养殖后,长寿湖水质明显改善,为水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4、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这则消息的导语。
本报讯 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____
___。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的。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你认为补写导语应注意些什么?有哪些实用的好方法?
5、把以下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答:
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答:
你认为概括一句话新闻或概括主要内容应注意些什么?有哪些实用的好方法?
当堂巩固:
《语通》P43 7(1)P448、10、11、1
3课堂巩固:
1、为下列一则新闻拟一标题,不超过10字。
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伦敦警方28日将安保升级,对伦敦市中心的5栋建筑物展开了严密排查,逮捕了20名可疑人员,其中多人是警方在坎伯威尔的一栋大楼内寻找失窃物品时发现他们非法偷电才被捕。婚礼当天,伦敦警方将派出5000名警察和数千名便衣维持秩序。威廉王子婚礼队伍行进沿线已经立起了护栏、警示牌等设施,短短两公里距离对英国安全部门和警方将会是一场最严峻的考验。
答:
2、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
旨在提高全面、特别是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促进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公益活动——心理阳光工程今天启动。这一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卫生部疾控司、教育部社政司、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发起。
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卫生部公布了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主题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现。我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人群有3000多万,由于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对待、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致悲剧的发生。答: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近日,由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的巡山队已到达可可西里保护区腹地,全面开展2005年春季反盗猎大搜捕特别行动。
春季是盗猎案件多发期。怀着幼仔的母藏羚羊开始集群,雄性藏羚羊也处于体质较差的时期,行动相对迟缓。以往盗猎分子经常疯狂猎杀藏羚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近日向记者介绍说,主力巡山队将从南线长江源头地区到达可可西里腹地及青海、新疆、西藏3省(区)交界地带,在藏羚羊集中的重点区域进行反盗猎大搜捕。
答:
4、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 边巴次仁)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答:
5、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不超过15字的标题。
新华社消息大陆各地台商对连战大陆行给予高度关注。许多台商认为此举增进了台商在大陆发展事业的信心,并对连战访问成果寄予厚望。
在北京经营房地产的台商黄紫玉说,连战此次来访是拥有台湾民意背景的。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高层会晤对话,让台商今后可以更加放心地在大陆发展自己的事业。在连战的祖籍地漳州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龙海市鞋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高百合说:“连战此行必将对两岸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答:
1、人物(陈述对象):奥运圣火;事件 :全球之旅。
答案:奥运圣火开始全球之旅
2、娄底正式获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拟写新闻标题:人物+事件
3、因为生态养殖改善水质,4只黑天鹅飞临长寿湖安顺岛湖边
4、解析: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新闻的“窗口”。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用语要求简明扼要。分析这则消息
时间:今天(徐州沦陷纪念日)
地点:徐州
人物(who):9名耄耋老人;
事件(what):从全国各地相聚徐州,忆往昔峥嵘岁月,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答案:“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补写导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5、解析:新闻压缩成一句话后,这句话一定要有具体事件,且要突出其最主要的信息(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我们不妨从寻找新闻材料的五个要素入手。
人物: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
事件:“世界和平女神像揭幕”;
时间:6月3日;
地点: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法国)。
组合这些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按新闻常采用的主谓陈述形式“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来表述。
答案: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法国揭幕
概括一句话新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6、解析: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和拟写一句话新闻基本一致,在字数限制严格的情况下,首先考虑事件及事件的结果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
人物(who):“联合国”,而非“赫伯物.伊瓦特博士”
事件(what):“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人权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 结果:通过
答案:联合国投票通过《人权宣言》或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
概括主要信息:人物+事件+结果
第三篇: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
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
江苏省宿迁中学 高三创新部
学习目标:
1.梳理做过的11篇文言文“归纳与概括”题,进行分类,总结这类题的命题特点及趋势。2分析典型题,总结“归纳与概括”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3.依据命题特点及答题方法,命制两道“归纳与概括”题,并给出答案。教学过程:
一、考题回顾:
(一)请大家将下列我们做过的文言文阅读题再做一次(尽量不要去看答案)。1.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核按钮》P49)
2.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015年江苏卷《欧阳伯和墓志铭》《核....按钮》P51)
3.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2016年江苏卷《家传》........《核按钮》P57)
4.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2017年江.........苏卷《汪容甫称先生行状》《核按钮》P47)
5.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元故楼主簿行状》P50).... 6.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戚元鲁墓志铭》《核按钮》P69)........ 7.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菜园院佛殿记》《核按钮》P69)...... 8.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崔慰祖的形象特点。(4分)(《崔慰祖》《核按钮》P19)..... 9.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孙君小传》《专....
题集训》P19)
10.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请简要概括。(4)(《富弼》..............《专题集训》P20)
11.结合全文,请你概括方苞为田间先生撰写墓表的原因。(4分)(《田间先生墓表》《专......题集训》P20)
(二)进你对以上11道题进行分类,并说出你这样分类的理由。
(三)通过对11道题的分类,请你说出江苏高考“归纳与概括”题的命题特点。
二、典型题分析: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读经之书,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
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1.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三、课堂演练:
1.请阅读下面两则做过的文言文,分别命制一道“归纳与概括”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题目:
答案: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暱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崐山相国;其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③久未决,君上书安溪相国。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④。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⑤到今邪?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既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归。今上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君内行饬修,遭母丧,既禫⑦,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肯,时年六十矣。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夫!”
铭曰:“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注:①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②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③谳(yān):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④咍(hāi):讥笑。⑤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⑥箚(zhā)子: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⑦禫(dàn):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
题目:
答案:
第四篇: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
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
用多种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现代文阅读中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几乎每一个语段阅读测试的最后几道题都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只是题干表述用语或设问角度有所不同而已。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以对‚骗局‛内涵的理解为抓手,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2002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亲近自己的双腿》:‚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____。‛试题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能力。不仅记叙类文字如此,议论、说明类文字也是这样: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____。从全文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____,更要有____。‛完成试题后,去掉关联词和一些试题情景语言,剩下的是‚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感情‛,显然就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阐明的见解。至于2003年中考《奥林匹克新格言》,命题者干脆就直截了当地设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面对这类试题,许多学生常常无从下手,犹豫半天后,只是随便地写下一个答案,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对文本主旨的整体把握能力呢?
首先,必须清晰地认识,现代文阅读材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许多试题都必须在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所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是准确把握文本主旨的前提条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全方位的,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一般情况下通读记叙类文字要能回答这么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的是什么事?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么样?它们互相是怎样起作用的?可采用由浅入深,从先到后的顺序,从文中采摘关键词句,进行提炼、筛选、合并、浓缩,从而在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由材料(情节)入手
任何一篇文章总是通过某些具体的材料来表现文章主旨的。如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⑴;⑵___;⑶___‛。试题要求回答文章用哪些材料表现出了车夫的‚尊严‛,强调了材料与中心的联系。
文章的主要话题,也就是这篇文章所陈述的主要对象,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个事物,有时是一种情感。如果你知道了整篇文章说的主要是什么,那么你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感悟作者取舍材料的标准,也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什么写这(些)故事?这(些)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的主旨自然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由文章的标题入手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它能帮助我们透过文章的内容看到文章的心灵———主旨。所以读文章可以以文章标题为抓手,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2003年上海中考《成全一棵树》,标题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又蕴涵着文章的主旨:孩子的汗水救活了一棵树,母亲的心血培育了一个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阅读文章标题,如果标题本身是一个短句,要充分重视它与文章主旨的直接联系。如2005年上海市初三模拟测试卷《能给予就不贫穷》、《孩子,你其实不必这样》等,这类短句通常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是语言表述略有差异而已。如果标题是偏正词组,像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2005年市模拟考《优雅男孩》等,则必须认真揣摩标题中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语的内涵,联系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
总之,把握文章主旨的途径有许多,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背景入手,如2001年《山村传圣火》等,这里所指的背景主要指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也包括注释、及其他命题者卷面提供的补充信息,如2004年《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的相关链接,2005年《我的老师》提供的另一种结尾方式等。需要强调的是,考试实践中不应该使用单一的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而是要若干种方法综合运用,也就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文章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由具体细腻描写入手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除了叙事完整,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以外,必然有一些细腻、生动的描写。哪些东西在文章中需要具体描写,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呢?取舍标准只有一个:凡是最能够表现写作意图的内容,也就是最能够突出文章主旨的内容,最值得细细地描写!因此,阅读揣摩文章中的语言、行动、心理、乃至景物描写,分析它们的含义和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第④⑤⑥段中,有大量‚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车夫的外貌描写,细细品味,它们集中表现了车夫人格的伟大:他蹬车,既是为了挣生活,更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他是一个强者,要靠自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体现出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这些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由议论、抒情的语句入手
一篇记叙性文字,通常作者总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一些议论,点明所写故事的价值和意义,有时也会在叙事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这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都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好帮手。上文所引的2005年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阅读材料,全文最后一节是这样的:
‚从细微到宏大,从狭隘到广博,女人的爱充满一生。每当我从街上走过,总习惯把女人对号入座,她是女儿?妻子?抑或母亲?无论肯定了哪一种,我总是对她们肃然起敬‛。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结尾点题,作者用一种带有抒情意味的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2004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结尾部分: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了强调突出。
同学们无论平时还是考试的时候,阅读记叙类文字都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把文章中非记叙描写性文字圈画出来,给予特别‚关照‛,因为它们能有效的提示文章的主旨(如果是非记叙类文字,则应该注意文章中出现记叙描写的原因,与文章其他部分的内在联系)。阅读当中不仅要注意结尾部分的大段的议论或抒情,也要留意穿插在叙事中间的议论和抒情语句。有一种特殊的点题方式常常被大家所忽略,即作者不是用第三者的口吻议论或抒情,而是借用文章故事人物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来对所写事物发表看法,河北省中考曾选用过一篇散文《会飞的蒲公英》,通观全文找不出一处作者的直接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但是文中母子对话时,母亲对蒲公英的议论,‚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显示了文章的主旨。阅读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类借文中人物的口和心理活动,对文章所写人、事、物发表看法的文字,文章的主题往往蕴涵在其中。
由反复出现或褒贬鲜明的词语入手
阅读记叙文,在把握文章大致的情节线索或情绪主线,理清文章内容结构,例如时间的转换,地点的变迁,人物的变化,或者其他所写对象的转换时,对一些中心句,一些过渡句,一些褒贬色彩强烈或反复出现的标志性语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这些语句作为阅读理解的基本元素掌握并储存起来,以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2004年浙江省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
……
⑨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
在这篇文章中,‚耻辱‛与‚贫穷‛是贯穿全文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作者着力强化的意念,值得大家阅读时充分关注,这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文章主旨的共同钥匙。
第五篇: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
一、学习目标:准而全地提取、概括信息要点。
二、真题体验:P141《针挑土》。
三、考点解读:P142。该考点包括概括段层意、概括特点、概括原因。
四、知识储备及答题规范:P143基础
一、P144题点、P145-146答题规范一二点。
五、课堂讲练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答: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2004年高考全国卷I)
答:
3、阅读下面的文段,归纳作者爱花的原因: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答:
六、课后作业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到幽绝,瓶花妥贴,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是增添了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呤出了古人这句词来。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魂销。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昆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是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爱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珠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好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子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浓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桃》,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拉,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问题,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1、作者笔下“帘”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出三条。(不超过15字)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用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在内”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
1、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3、(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课后作业
1、增添诗情画意 隔中有透、雅致 因物生情。
2、(1)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2)历史上有着许多与帘有关的故事传说;(3)要求建筑师、园林师重视用帘背后的文化意蕴。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
1、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3、(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课后作业
1、增添诗情画意 隔中有透、雅致 因物生情。
2、(1)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2)历史上有着许多与帘有关的故事传说;(3)要求建筑师、园林师重视用帘背后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