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玲玲的画》教学反思,欢迎借鉴!《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亦有遗憾。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通过检查学生的识字率达99。8%。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读上下功夫。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2《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曲折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被水彩笔弄脏了,伤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整幅画变得更加漂亮了。
识字部分,我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记忆生字。同时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识字。学生整体掌握还不错。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线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话点明了整篇课文的主题,“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但是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举出相似的实际的生活例子。于是,我设计通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小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让他们明白坏事有时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导学生要乐观面对一些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说一说自己周围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加深他们对爸爸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亦是如此,不仅要学会,更要会用。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3《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4《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改进措施:
讲后反思,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5《玲玲的画》这一堂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修改了画,并且使画看上去更好了。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优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普通话标准、语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态自然等,这些都是之前在学校就已经打好的基础,并不是我能够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这屈指可数的优点,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
在教学时,我太多过于注重教学的进度,一直往前面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是不是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没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没有跟着我从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跟着我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走神、发呆。
二、不会组织学生,课堂的纪律不好
虽然有老师告诉我说,纪律好了很多,但还是不够,我不会组织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飞的思想收拢,心思收回到课堂,课上有一个说拟声词的环节,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课堂一下就活跃了,之后我就收不回来了,只能干巴巴的喊口令,强制收回来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还是处于这个环节,只是没有讲出来,这样一来,课堂的听课率自然很低。
三、不会发现课堂闪光点,联系实际不足
课后评课时,廖老师和张主任说课堂上课件上面出现错误,我立马能够改正,而不是说老师课后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没有抓住这一个闪光点,继续点明课文的道理——坏事变好事。经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我才恍然大悟,是啊,还可以这么处理的。
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应该要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少说,没有用的不说,学生不理解的不说。这一课我说的太多,很少让学生自己说,甚至于联系实际时,都没有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匆匆结束。
四、朗读不够,板书不严谨
平时学生的朗读拖音现象严重,老师读得好,不知道怎么让孩子们学习。周丽老师给了我建议:平时朗读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读的音频,给课文打拍子,有节奏就会好很多,朗读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也要到位,指明读的哪里好,其他孩子就会模仿。板书不严谨,不足,无法看出课文的过程,字迹不工整,需要多多练习。
今后,要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得到能力;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中间练习自己组织学生,吸引注意,收回学生思维的能力、经验,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生为本,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第二篇: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墨渍,玲玲才获得了思维飞跃的契机,最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一堂由新桥小学陈忠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也是一堂属于学生的语文课,这既是一个打破定向思维的教学流程,也是一例教师与学生均获得成功的大胆尝试。
一次并不陌生的“初遇”
“聪明的小眼睛看过来,我姓陈,小朋友叫我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陈老师!”“能不能甜甜的叫一声呀?”“陈—老—师!”正式开课前,素未谋面的师生们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齐声回答。“再加上一声‘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个贯穿始终的提问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课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别响亮。“读了‘玲玲的画’这个题目,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用一个问题作为了这节语文课的开场白。他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一大堆充满想象的解释,正式启动了这堂课学生们的大脑。
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有意将这个提问贯穿着,要么做预备铺垫,要么设置理解思路迂回揭示谜底,要么让学生自主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来稍显零乱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得到了意识上的统一,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老师讲课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关键的部件
教师提出了关于课文的理解的问题,却没有盲目求快解决。这节语文课,教师依然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
没有用教师的权威,去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一次无法删减的模仿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将探究、评判的权力和标准交给学生,却掌握着理解的节奏和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将全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课文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上。
一场不能止步的变革
尽管教师在这节语文课的课堂组织和课前准备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觉得上好这堂语文课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篇课文的起因是,画被弄脏,却又来不及画,结果则是获得了一等奖。如何将坏事变为了好事?其经过是,得到父亲的提示,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学生应该自己去细细体会,最终得出,只要积极动脑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结合低年级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尝试书写,以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课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给孩子书写记忆生字的时间应更加充足,更应在课堂中得到突出。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
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三、理解词意,感语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受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四、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五、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
1、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
2、你知道吗(集录课外积累的词语);
3、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挖在何处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语文这块基石上,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写:
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玲玲三幅画的句子体会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此刻玲玲的心情。课堂上自我感觉这部分落得很实,学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变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读,读中指导感情。
上课开始,我直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采用开火车朗读课文,因为这课内容简单,没有难读的'句子,所以直接检查朗读,节省时间训练说话。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时,我就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如“爸爸催玲玲睡觉的句子,爸爸对玲玲说话的句子”。我都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字,我也及时纠正,如“叭————趴”学生把这两个字读错,立即板书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只是当时处理时教师没有落实,今后注意。
三、抓说话训练,为写话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在多处进行说话训练。如在体会“端详”这个词语时,课堂上我随机叫学生说一句话,虽然学生在造句时有点难度,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能说造几个句子,只要坚持学生在准确用词上就会有进步。
当学生体会玲玲把弄脏的画画了一只小花狗,此刻高兴的心情时,我设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补充句子,训练学生想象空间,训练说话。
学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为人时,我又设计了你此刻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训练说话,进行教育。只要能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相信学生在训练中说话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写话能力也能提高。由于时间没有安排好,因此没有进行写的训练,以后要把写的内容安排在课内。
四、抓拓展。
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课文,又指导四个生字,我还进行了拓展,虽然拓展安排时间有点紧,但我已经开始进行尝试,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相信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合理安排时间。
虽然本节课按计划完成任务,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实,教师的话过多,时常重复学生的话,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4
我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学生走进文本。
1、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去说、该怎么去说,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玲玲从中明白的道理。找出来后自己读、汇报读、比赛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通过对坏事和好事的理解,来进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4、再次读这个道理时,学生对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读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师总结时,有两个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得以识字为主,所以我在板书“脑筋”俩字时,做了一下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学习了生字一举两得。
5、下面就该通过读对话走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文中又拓展到课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坏事变好事的的事?学生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说的很好。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5
《玲玲的画》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亦有遗憾。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通过检查学生的识字率达99。8%。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读上下功夫。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6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7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
一、教学效果: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二、成功之处:
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8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9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曲折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被水彩笔弄脏了,伤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整幅画变得更加漂亮了。
识字部分,我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记忆生字。同时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识字。学生整体掌握还不错。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线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话点明了整篇课文的主题,“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但是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举出相似的实际的生活例子。于是,我设计通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小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让他们明白坏事有时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导学生要乐观面对一些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说一说自己周围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加深他们对爸爸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亦是如此,不仅要学会,更要会用。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0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1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分“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是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着,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2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大部节学生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字扎实有效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习,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在认识“叭”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声音。
收获之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字词
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端详”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获之四: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3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4
《玲玲的画》这一堂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修改了画,并且使画看上去更好了。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优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普通话标准、语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态自然等,这些都是之前在学校就已经打好的基础,并不是我能够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这屈指可数的优点,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
在教学时,我太多过于注重教学的进度,一直往前面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是不是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没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没有跟着我从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跟着我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走神、发呆。
二、不会组织学生,课堂的纪律不好
虽然有老师告诉我说,纪律好了很多,但还是不够,我不会组织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飞的.思想收拢,心思收回到课堂,课上有一个说拟声词的环节,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课堂一下就活跃了,之后我就收不回来了,只能干巴巴的喊口令,强制收回来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还是处于这个环节,只是没有讲出来,这样一来,课堂的听课率自然很低。
三、不会发现课堂闪光点,联系实际不足
课后评课时,廖老师和张主任说课堂上课件上面出现错误,我立马能够改正,而不是说老师课后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没有抓住这一个闪光点,继续点明课文的道理——坏事变好事。经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我才恍然大悟,是啊,还可以这么处理的。
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应该要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少说,没有用的不说,学生不理解的不说。这一课我说的太多,很少让学生自己说,甚至于联系实际时,都没有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匆匆结束。
四、朗读不够,板书不严谨
平时学生的朗读拖音现象严重,老师读得好,不知道怎么让孩子们学习。周丽老师给了我建议:平时朗读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读的音频,给课文打拍子,有节奏就会好很多,朗读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也要到位,指明读的哪里好,其他孩子就会模仿。板书不严谨,不足,无法看出课文的过程,字迹不工整,需要多多练习。
今后,要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得到能力;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中间练习自己组织学生,吸引注意,收回学生思维的能力、经验,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生为本,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第三篇:《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
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了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
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2
一、识字教学:
本次识字教学的设计意图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达到正确认读生字的目标,每个环节由易到难,重点指导读准三拼音节、检查前后鼻韵母及平翘舌音的发音。在交流识字方法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只要方法得当的都及时给与肯定。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教老师写的目的是想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字形结构及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通过书空、书写练习进行巩固,最后设计了展示及评价这一环节既为了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同时也想通过评价让学生做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指导学习课文的1——7自然段: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伤心(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配合两幅图,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图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同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哭着说的句子时,想想玲玲说些什么)、师生引读、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仔细地”时)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课前预习,培养习惯
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及如何借助字典去理解词语,因此,我把理解“端详”一词的教学任务放在课前,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字典查找“端详”的意思,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自己动手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去解决难题。
(四)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在最后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端详端详第二幅画,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出什么主意来安慰玲玲呢?请用上“玲玲,别哭。要是——不是很好吗?”这样的句式来进行表达。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做动作来巩固新知“端详”,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其次,课堂中我比较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之间的评价,板书做到图文并茂,合理利用课件。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1、识字教学还未能做到高效,没有让学生通过说组词来记忆和理解生字。
2、未能及时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3、在指导朗读对话时,幻灯片中没有出示旁白,使学生未能更好的读出感情来。
4、由于紧张,把同桌合作读对话一环节误说了小组合作读。
5、学生在识记“叭”字存在困难时没有及时给予识记方法的指引。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4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5
《玲玲的画》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亦有遗憾。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通过检查学生的识字率达99。8%。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读上下功夫。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6
《玲玲的画》这一堂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修改了画,并且使画看上去更好了。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优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普通话标准、语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态自然等,这些都是之前在学校就已经打好的基础,并不是我能够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这屈指可数的优点,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
在教学时,我太多过于注重教学的进度,一直往前面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是不是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没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没有跟着我从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跟着我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走神、发呆。
二、不会组织学生,课堂的纪律不好
虽然有老师告诉我说,纪律好了很多,但还是不够,我不会组织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飞的思想收拢,心思收回到课堂,课上有一个说拟声词的环节,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课堂一下就活跃了,之后我就收不回来了,只能干巴巴的喊口令,强制收回来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还是处于这个环节,只是没有讲出来,这样一来,课堂的听课率自然很低。
三、不会发现课堂闪光点,联系实际不足
课后评课时,廖老师和张主任说课堂上课件上面出现错误,我立马能够改正,而不是说老师课后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没有抓住这一个闪光点,继续点明课文的道理——坏事变好事。经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我才恍然大悟,是啊,还可以这么处理的。
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应该要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少说,没有用的不说,学生不理解的不说。这一课我说的太多,很少让学生自己说,甚至于联系实际时,都没有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匆匆结束。
四、朗读不够,板书不严谨
平时学生的朗读拖音现象严重,老师读得好,不知道怎么让孩子们学习。周丽老师给了我建议:平时朗读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读的音频,给课文打拍子,有节奏就会好很多,朗读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也要到位,指明读的哪里好,其他孩子就会模仿。板书不严谨,不足,无法看出课文的过程,字迹不工整,需要多多练习。
今后,要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得到能力;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中间练习自己组织学生,吸引注意,收回学生思维的能力、经验,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生为本,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7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挖在何处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语文这块基石上,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写:
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玲玲三幅画的句子体会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此刻玲玲的心情。课堂上自我感觉这部分落得很实,学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变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读,读中指导感情。
上课开始,我直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采用开火车朗读课文,因为这课内容简单,没有难读的句子,所以直接检查朗读,节省时间训练说话。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时,我就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如“爸爸催玲玲睡觉的句子,爸爸对玲玲说话的句子”。我都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字,我也及时纠正,如“叭----趴”学生把这两个字读错,立即板书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只是当时处理时教师没有落实,今后注意。
三、抓说话训练,为写话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在多处进行说话训练。如在体会“端详”这个词语时,课堂上我随机叫学生说一句话,虽然学生在造句时有点难度,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能说造几个句子,只要坚持学生在准确用词上就会有进步。
当学生体会玲玲把弄脏的画画了一只小花狗,此刻高兴的心情时,我设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补充句子,训练学生想象空间,训练说话。
学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为人时,我又设计了你此刻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训练说话,进行教育。只要能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相信学生在训练中说话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写话能力也能提高。由于时间没有安排好,因此没有进行写的训练,以后要把写的内容安排在课内。
四、抓拓展。
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课文,又指导四个生字,我还进行了拓展,虽然拓展安排时间有点紧,但我已经开始进行尝试,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相信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合理安排时间。
虽然本节课按计划完成任务,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实,教师的话过多,时常重复学生的话,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我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学生走进文本。
1、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去说、该怎么去说,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玲玲从中明白的道理。找出来后自己读、汇报读、比赛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通过对坏事和好事的理解,来进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4、再次读这个道理时,学生对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读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师总结时,有两个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得以识字为主,所以我在板书“脑筋”俩字时,做了一下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学习了生字一举两得。
5、下面就该通过读对话走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文中又拓展到课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坏事变好事的的事?学生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说的很好。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8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曲折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被水彩笔弄脏了,伤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整幅画变得更加漂亮了。
识字部分,我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记忆生字。同时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识字。学生整体掌握还不错。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线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话点明了整篇课文的主题,“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但是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举出相似的实际的生活例子。于是,我设计通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小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让他们明白坏事有时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导学生要乐观面对一些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说一说自己周围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加深他们对爸爸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亦是如此,不仅要学会,更要会用。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9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0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大部节学生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字扎实有效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习,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在认识“叭”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声音。
收获之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字词
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端详”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获之四: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1
《玲玲的画》,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墨渍,玲玲才获得了思维飞跃的契机,最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一堂由新桥小学陈忠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也是一堂属于学生的语文课,这既是一个打破定向思维的教学流程,也是一例教师与学生均获得成功的大胆尝试。
一次并不陌生的“初遇”
“聪明的小眼睛看过来,我姓陈,小朋友叫我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陈老师!”“能不能甜甜的叫一声呀?”“陈—老—师!”正式开课前,素未谋面的师生们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齐声回答。“再加上一声‘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个贯穿始终的提问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课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别响亮。“读了‘玲玲的画’这个题目,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用一个问题作为了这节语文课的开场白。他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一大堆充满想象的解释,正式启动了这堂课学生们的大脑。
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有意将这个提问贯穿着,要么做预备铺垫,要么设置理解思路迂回揭示谜底,要么让学生自主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来稍显零乱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得到了意识上的统一,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老师讲课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关键的部件
教师提出了关于课文的理解的问题,却没有盲目求快解决。这节语文课,教师依然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
没有用教师的权威,去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一次无法删减的'模仿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将探究、评判的权力和标准交给学生,却掌握着理解的节奏和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将全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课文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上。
一场不能止步的变革
尽管教师在这节语文课的课堂组织和课前准备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觉得上好这堂语文课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篇课文的起因是,画被弄脏,却又来不及画,结果则是获得了一等奖。如何将坏事变为了好事?其经过是,得到父亲的提示,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学生应该自己去细细体会,最终得出,只要积极动脑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结合低年级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尝试书写,以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课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给孩子书写记忆生字的时间应更加充足,更应在课堂中得到突出。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2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
一、教学效果: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二、成功之处:
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4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5
【学习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
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三、理解词意,感语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受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四、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五、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
1、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
2、你知道吗(集录课外积累的词语);
3、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第四篇:新二年级上册语文玲玲的画教案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玲玲的画
教材分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尝试用“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复述课文; 4.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懂得遇到问题要学会思考,多动脑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一块弄脏画面的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小小年纪的曹冲就会想出称象的办法,只要开动脑筋,生活就可能变得更有智慧。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可爱的小朋友——玲玲。
2.谈话激趣。
(1)教师板书课题:25 玲玲的画。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指名读、齐读。)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3)书写“画”,注意书写笔顺。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愉悦、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节好课从好的开端开始。从课题发现本课要学的生字,随文识字也从课题入手。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
(2)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大屏幕,再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3)将词语的拼音去掉,又让学生练读,开火车读,最后,再把其他字去掉,只留下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铃、详、幅、奖、催、叭、脏、筋”。
(4)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5)将这些生字打乱顺序让学生进行抢读。(奖励读得好、记得快的小朋友)(6)指导书写“幅”“候”,提问学生应该注意哪些笔画?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是一种互补的学习方法,也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学习方式,用多种识字游戏,如抢答、开火车、做小教师等,多种方法巩固生字。
三、美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插图(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次读课文,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准备评奖的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结果:非常满意。(好事)
3.指导书写“评”“奖”和“及”,提醒“奖”下面的 “大”要托住上部分;“及”第一笔是“撇”。
4.推荐交流得好的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5.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6.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班里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通过读,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7.教师再指名交流,并相机进行点拨,重点指导理解词语:“端详”;理解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2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一下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课件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第二课时的复习生字是对生字词的巩固,温故知新。本课生字较多,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夯实基础。
二、积累语言、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交流。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设计意图:第二课时的朗读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能够自读自悟,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谁能够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讲一讲?
2.谁是故事大王:根据课件提示语:得意、伤心、满意,比一比谁讲的故事更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讲一讲、比一比的方法,指导学生把故事内容说完整,通过语气的变化让故事更生动,以此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体会主人公玲玲的情感变化,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联系实际、渗透思想
1.教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把你遇到过的事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2.推荐小组中交流得好的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就是学生的舞台,让学生站在舞台的正中央是教师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五、布置作业
把《玲玲的画》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告诉爸爸妈妈哪个小朋友讲得最完整,拿到了“故事大王”的称号。
设计意图:语言运用不仅用在课堂上,平时也有注重渗透训练,让孩子经常与家长沟通学校的上课情景,也是语用的良好途径。
六、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起因:准备评奖的画弄脏了,来不及画。(坏事)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结果:非常满意。(好事)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五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必须扎实扎根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而不能孤立或游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时,我始终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注重课堂生成,注重在朗读中求知、悟情、启智。同时,我还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重点,拓展思维。因此,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预先设计的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纵观整节课,气氛和谐,情感激荡,思维活跃,处处洋溢着激情与理智之花,有点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究其原因:
一、备得深,导得精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阅读教学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或文本中人物那起伏的情感。备课时,我紧扣玲玲和爸爸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设计:先让学生找出文本中表示情感的词语,再读出蕴含人物情感的话语,然后感悟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为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启智,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情感境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上课伊始,如果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求知欲,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何有创造性地导入本课?着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但费时;谈话导入,简洁明了,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图画导入,能激起学生兴趣,但易走入歧途。几番易稿,最后定为播放音乐,谈话导入。这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为板书课题,指导读写设置铺垫。从课堂实效来看,播放音乐,谈话导入的设计最合本课实际。请看案例:
1、播放音乐,谈话导入。
小朋友,刚才我们听的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小小姑娘)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屏幕右上角写了:欣赏歌曲《小小姑娘》)真聪明!今天老师把小小姑娘请来了。瞧,她正大步朝我们走来。(播放课件,点击声音:大家好,我是玲玲!)小朋友,你们该怎样说?(你好!玲玲。玲玲,你也好!)玲玲,你好!我是吴老师。现在,我和小朋友们正准备学习你的故事。小朋友,你们知道故事的名字吗?(玲玲的画)
2、板书课题,指导读写。
玲玲的“玲”怎么写?(王字旁加个“令”)玲玲是个漂亮的女孩,我们可要把它写漂亮些哟!王字旁写瘦小点,“令”字写宽大些,这样写出的玲字才正确,美观!(学生练习)会写还不行,还要会读,我们一起对着玲玲图像叫叫玲玲,好吗?(玲玲)大声点。(玲玲)再大声点。(玲玲)你看,我们把玲玲叫笑了。
二、关注学生,注重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过程。教师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以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我在教《玲玲的画》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删除了“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圈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这一环节。在检查完读文后,我发现学生朗读水平一般,我就及时播放带文字的带读音的动画片,并要求学生轻声跟读,随后告诉学生怎样朗读的窍门:眼看文字,脑想图画,口读文字。并增加了学生用此种方法练读这一环节。随着课件的渲染,随着朗读的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对文本感悟的增强,课堂越来越活跃,学生的情绪越来越强烈,我的教学完全顺着学生思维而动,以致不知不觉地解决了“这儿”的词意,生成了“金手指”一幕,水到渠成地解决了玲玲喜悦心情产生的原因,《我家的一角》获一等奖的原因。(在爸爸的指点下,污渍变成小花狗,使原来的图画《我家的一角》不仅变得更漂亮了,还增添了家的温馨。)
三、注重实际,合理拓展
拓展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造就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但拓展的不好,只会在原地打圈圈,有画蛇添足之嫌,无功而返。我在教学《玲玲的画》时,根据学生认识具有直观性,联想的现实性,我先让学生观看课件《乌鸦喝水》,然后让学生依据乌鸦喝水的故事,联系课文的中心句,口头填空: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____事往往能变成____事。因为学生有文本中的故事和课件《乌鸦喝水》的情节作依据,学生在老师的稍微点拨下,就填出了:喝不着水,喝着水;不可能,可能;困难,容易;悲伤,高兴等词语。课堂充满了灵性,闪耀着智慧。
四、巧用媒体,注重朗读
现代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合理运用媒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帮助学生求知、悟情、启智;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在教学《玲玲的画》时,用多媒体串连各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整个课堂给人浑然一体感觉。这是这堂课中感到最满意的地方。所以我以后要常用媒体串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读书方法,是最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读书方法。我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读来进行的。同时,我还努力从孩子自己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孩子去感悟人物情感,发现坏事变好事的窃门。为此,我安排了六个“读”的环节:①自读,感知文本。②选读,读出兴趣。③跟读,读出节奏。④练读,读出方法。⑤分角色读,读出体会。⑥齐读,读出语气。正因为读的充分,读的透彻,文中的难点才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文中的道理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亮点之处,必有失误之所。思考许久,觉得最大失误就是:注重了学生的生成,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以致于,忘记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归纳性描述对学生的学习作一番回顾,把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回顾精彩之处,思索失误之所,心中感慨万千。归纳之:上好一堂语文课实在不易。吾辈则须策马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