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范文合集

时间:2020-11-19 08:4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第一篇: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一个7岁的孩子,经常花钱雇同学来为自己写作业;一位处于花季的女孩,只因为父母未能满足其去香港看明星演唱会的愿望,便从高楼上纵身一跳;一个已经升入大学的男孩,学期末把脏被单和脏被套一次性邮寄回家,母亲洗好后再为其换上……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之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作一个圈套。家长的代劳、娇宠和有求必应,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缺乏最起码的劳动锻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那么爱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很简单:它只是一种爱的正确表现形式而已。从家长的职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便把爱无私地给予了孩子;而对孩子而言,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父母正确的爱、恰当的爱,也就意味着得到了爱的精髓。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过于浓重的溺爱成分,让孩子从小就得不到锻炼,得不到磨练品质与意志的环境,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去适应社会,如何才能获得竞争与创造的意识呢?

第二,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中国家庭代代相传的错误教育模式——经验主义,常常让父母不明就里地照葫芦画瓢。曾经有人向一群孩子发问帽子的用处:5~6岁孩子的答案是扇子、船帆、蚂蚁的船、小猫的摇篮、飞碟等,而10岁以上的孩子则回答:“帽子就是戴在头上的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却在减退。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才能的孩子,问题在于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智力思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与孩子在交流上产生障碍的原因,其实就是大人的定式思维造成的。孩童时代,孩子们随时都会问出一些离奇或者看似荒唐的问题,而有些家长没一会儿就烦了:“你那小脑袋瓜里面都想着些什么呀?”“你能不能问一些有用的问题?”可能他们没有换位思考过,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些回答意味着什么。等再次想交流时,孩子心里的门已经紧紧地反锁上了。相反,当一个孩子切开苹果时,惊喜地对妈妈说:“苹果里有一颗星星!”妈妈惊讶地回答他:“真的吗?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呢?宝贝你真棒!”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幼稚可笑甚至是愚蠢的。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其实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

第三,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的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奖励”这个词语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中国父母惯用的杀手锏,比如承诺孩子当考试成绩达到多少分,就奖励他玩具或者金钱。凡此种种,方式不同,但是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而忘记了奖励的初衷,那这样的方式还可取吗?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不局限于眼前的小利益,换一种奖励的方法,也许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加精彩的世界。比如说,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参加夏令营,或者带他们去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第四,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孩子是教育的产物。谁都知道,填鸭式的教育是不对的,但对于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而急红了眼的家长来说,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同谋者。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的唠叨就开始了:“今天的作业多不多?”“赶紧先做作业,妈给你做好吃的。”“玩什么玩,你这孩子的玩心怎么那么重?”各位家长,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是不是已经让孩子变成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机器”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习能力不太优秀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得到认可和欣赏,而许多拥有强烈自尊心、良好自信以及灵活创新能力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在某些学科上还没适应或体现出来天分,就被草率地称为“笨孩子”。当这些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优秀的成绩才能得到赏识时,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但是当这种努力归于失败时,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可能会随之崩塌,这样的后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灾难。

第五,教育目标朝令夕改,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

家长一味的代劳和包办模式,让孩子习惯了听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随波逐流,今天学习这个,明天练习那个,并不清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及言语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深重的。

教育孩子的精髓是了解并理解孩子。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这虽然是一个世纪以前的书,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呼吁家长和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尽量避免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发生,时隔100年之久,我们仍然没有完成。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的最大问题是——听话就是优点。然而,好孩子的定义是具有独立性、责任性、懂道理、有主见,未来的人才标准是具备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反应能力以及机敏的应变能力。只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家人教育观念不统一:比如,爸爸要求孩子简朴,妈妈却要求孩子时尚;父母不让孩子随意吃零食,爷爷奶奶却偷偷让孩子吃。家长对于教育的不一致,一是让孩子无所适从,二是让孩子学会钻空子,更甚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朝令夕改,忽宽忽严,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这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独立,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义务感以及他们的荣誉意识。

第二篇:中国的大学缺啥

个人小论文

中国的大学缺什么

东北师大政法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韩世泽

谈起咱们中国自己的大学,一种矛盾之感不禁会油然而生。的确,起自高考制度的恢复,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显著。中国的大学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平民教育”,教育理念的多样化,教育对象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多种化,赋予了中国大学独有的魅力,但与此同时,笔者认为,中国的大学还有诸多的欠缺,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还有许多路要一步步的去走:

1.缺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综合国力不断的提升,于是,很多人认为我国的人才机制很健全了,是人才发挥了重要的的作用。其实,不是这样的,现在我国的发展仍然来自于七八十年代那批接受过多种考验,历经挫折的老一辈的积极贡献,而现在的大学真正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发挥的作用少之又少。所以,我国的大学教育是缺人才的。虽然在数量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但是在质量上却不容乐观。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们的高素质人才急缺,大学里顶尖级的教授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缺,所以,在无形中造成了一种人才的不平衡。国家的发展靠经济,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靠教育。所以,我们需要人才,但我们的人才又缺,责无旁贷,大学应当承担起这份重任,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多方努力,积极探索新思路,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好教授、导师的指引作用,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努力。

2.缺精神 大学之“大”,乃全面、变通、高深、超然;大学之“学”,乃精神、思想、探索、创造。大学生是现代文明皇冠上的明珠,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些文字恰好地道出大学的作用以及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性。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大学当中,精神层面却有待提高。我们的意识很强烈,我们的心态很积极,但在无形中我们的大学心态却走上了一种畸形。诚然,喊出“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这口号不错,充分体现我们的自强之精神,但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却忽视了内在素养而去刻意追求外在的形象工程。在文化的殿堂里掺杂着社会的泡沫,在圣洁的学术中混淆着功名与造假,刻意的追逐,涵养的缺失,中国大学的精神有待回归。

3.缺资金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去年对全球52个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与金砖四国)进行了“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在52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

个人小论文

合作与培养机制,切实减轻学生压力,减轻学校压力。

4.缺创新

邓小平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最大的错误就是教育”。已故的钱学森教授在他临终前的前段时间对温家宝总理进言: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而现在我们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还在走一条庸才之道,我们还戴着应试教育的枷锁。因此,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教育应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鼓励个人创新,激发个人潜能,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加大科研创新与智力投资,提高的整体发展水准。

中国大学差在哪里?哪里都不差!中国大学正在很出色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61年来,中国的大学铺垫着社会前进的道路,鼓励、塑造着一批批年轻人,为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大学却有欠缺,缺在人才,缺在精神,缺在资金,缺在创新。当然,中国的大学由于起步晚、自身积累少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不能与牛津、剑桥、哈弗等世界名校同日而语,但只要我们中国的大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骄傲自大,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前行,我们就一直前进着!

第三篇:家庭教育托起中国梦

家庭教育托起“中国梦”

——关爱青少年,家庭教育要先行

作者单位:禄劝民族小学 姓名:包昌沫 职称:小教高级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禄劝民族小学 邮编:651500 邮箱:1091768409@qq.com 摘要: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出现亚健康状态,提升家庭教育,优化育人环境,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扫盲”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让爱完整,关注特殊家庭背景下的教育;家庭教育,补上青少年性教育这一堂缺失的课;以心养心,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正能量”中茁壮成长等方面进行阐述,呼吁天下的父母和老师携起手来,将我们手中捧着的雏鹰顺利地送上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中国梦 家庭教育 亚健康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把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定义为“中国梦”。毫无疑 1

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中国梦”的实现,显然离不开教育的助力。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教育,一直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将青少年培养成人才,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教育,是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源动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一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可见,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是和谐社会的“净化器”,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平衡器”,是全家老小一起成长的“循环机”。

当前,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用在子女教育上,有的家长沉迷于麻将中,将孩子交给“保姆”似的电视电脑,有的家长文化较低,家庭教育意识差,能力有限,有的家庭结构特殊,还有的家庭虽然已经举全家之力把下一代的教育放在了家庭奋斗的顶峰,可由于操之过急,或没有科学的家教方法,导致很多家庭教育误入歧途。比如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

培养;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物质刺激,让孩子的拜金主义日益突出;重视分数,忽视道德和三生教育,家长只望成才却忘了教做人……

前几天,我看到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有15%的儿童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其身体发育和躯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

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很容易引起身心疾病。众所周知,家庭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一个人自出生到走向社会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常任教师,甚至是终生的教师,因为教育后一代是父母神圣的天职。马克思曾经说过:“家庭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古人也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这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再加上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俗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了如指掌,是当之无愧的便于因材施教的天然教师。所以说,造成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病根在父母,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处于亚健康状态。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是其他社会教育所不可比拟的,它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当今独生子女较多,“421”

家庭结构(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独生子女)较为典型,许多孩子的思想意识里,只有他人为我,没有我为他人的思想。这样的教育不仅误了一代人,还意味着培养出一代素质差的父母,一代素质差的父母又意味着将会影响着三代人的教育,如此下去,中国梦的实现,如同纸上谈兵。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家教不好,去再好的学校也没用。打个比方吧,家长自我成长是“树根”,家庭教育是“树干”,学校教育是“树枝”,社会教育是“树叶”,我们的孩子是“果实”。只有根深干粗、枝繁叶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树根。我作为孩子的母亲和学生的班主任这双重身份,无论是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还是作为班级学生的家庭教育旁观者,都遇到过很多的困惑,也在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提升家庭教育,从我做起,从教师做起,将教师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辐射到更多家长身上。下面是本人的一些思考:

一、“扫盲”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

16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刻地知道,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道路上,家庭教育质量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知晓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善于家庭教育。目前,有许多家长认为,家长只要管了孩子上学的物和钱的供给就算尽责了,教育那是学校的事。我们班开家长会时,有的家长会问,就交一下钱吗?这样一句话,说明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很差。家庭聚会时,聊得多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每

个家长都会觉得不知如何教育,说明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也很低。而有的家长自以为“压”得住孩子,其实孩子是在痛苦地接受。我认为,国家应该将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像扫盲工作一样地来抓。以学校为主阵地,先对教师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再利用教师的优势,将家庭教育的知识辐射到每一个家长身上。老师作为“编外家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要起建设性的帮扶作用。

在家庭环境中,是不是只有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才能被称为“家庭教育”呢?实际不然,在教育领域,我们把所有家庭成员间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称为家庭教育。

于丹老师说过:“一个家庭教育最好的状态,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以言语或行动的施教,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循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说家庭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呢?是父母,甚至是祖母祖父都在随着孩子与时俱进,一起成长。所以我说家庭教育是循环教育,它有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也有晚辈对长辈的教育”。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却是父母的一面镜,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要从镜子里面反观自身有什么不足,及时地调整和完善。我在教育儿子时,就有深深的体会,自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我真切感受到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所以,家庭教育的质量,影响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关乎到民族的兴衰。

二、让爱完整,关注特殊家庭背景下的教育

不少青少年犯罪的事例显示,特殊家庭背景下的孩子较多。

比如单亲家庭、父母两地分居家庭、隔代教育家庭、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孩子,他们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了他们特殊的心理和人格,作为孩子的老师和监护人,要从孩子的情绪、心理、人格等方面多进行关注,给他们一份完整的爱,让特殊环境下的孩子成长的负能量缩到最小化。

三、家庭教育,补上青少年性教育这一堂缺失的课。网络资料显示,有关青少年受到伤害的强奸案以及青少年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多,有的实在令人发指。前几天,海南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一事,在暴露出师德糟糕的同时,也拷问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是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和性教育的缺失、性知识的匮乏,一方面是大量不良性信息影响着孩子们的性价值取向。面对如此现状,家长对孩子就不能只注重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适时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帮助建立科学的性态度,利用道德、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手段,不仅要让青少年懂得男女两性的差别等生理科学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知道生命的可贵和男女友爱的重要以及只有成年结婚之后才被允许有性行为的法律规范。家庭教育所处的特殊环境,为青少年补上缺失的这一课,一定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以心养心,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观察身边的家庭,我觉得当前很多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出现问题多亲子关系上。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可以说,一个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长,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所不能替代的。我们既要对孩子亲密有间、尊重有度,又要满足有限、帮忙有忌。我认为父母的角色应该这样扮演:爱而不宠的慈母,严而不厉的严父,尊重理解孩子的益友,目光独到的审美家,洞察孩子的心理医生。让孩子的精神不再留守。家庭教育,重在以心养心,把培养孩子内在心智作为核心,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尽量抛弃现实的浮躁和功利。

五、让孩子在“正能量”中茁壮成长

正能量是时下颇为流行的词汇。正能量指的是一切有助于我们告别心理依赖与拖延症、提升意志力与自控力的方法和理念。家长都是以孩子的幸福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当孩子幸福时,就传递着“正能量”,那么家长如果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引导孩子,那也是在传递着“正能量”给孩子,让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现代父母常因人际关系的纷扰、职场的竞争、家庭矛盾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而积聚一些“负能量”。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传递更多的“正能量”给孩子。比如对孩子的信任、理解,对孩子进行三生教育、感恩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做孩子的好朋友,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家长传递生活、学习、工作的“正能量”,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是成就“中国梦”的基础。关爱青少年成长,优化家庭教育是关键。希望每个家庭成员,点亮自己,站在孩子生命的前方,让孩子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希望天下的父母和老师携起手来,将我们手中捧着的雏鹰顺利地送上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吧!

参考文献:

1.《魅力家长》2013.2月号、2013.5月号。2.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新浪教育-新浪网。3.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百度文库。

第四篇: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缺失和构建

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缺失和构建

(2009-07-12 14:59:51)

转载

标签:分类: 企业文化

杂谈

利益之于企业,肯定是必然要重视,并且作为第一目标来追求的,而文化之于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就不会那么响亮了,各种回答不一而足。但是我想说,文化之于企业,套用一句俗话就是,文化之于企业不是万能的,而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万万不行的。

就拿近期的三鹿奶粉事件来说,60年的品牌价值就是因为产品一时的质量问题,顷刻间轰然倒塌,可05年的苏丹红事件,却为何没有把肯德基之流推倒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的品牌具有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品牌信仰,即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许多国际大品牌,如松下、微软、安利等都有这样的品牌信仰,虽价值取向各异,但都明白企业建立信仰体系的重要性,只有中国人一旦下海经了商,只想着如何赚钱这一件事,中国的企业,即使对企业文化有所涉猎,也只是蜻蜓点水样的走形式。孰不知西方很多企业,甚至包括娱乐电影都有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继而让消费者不光是买了产品,还让其行为和价值取向也跟着产品发生改变,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所谓,产品不是万能的,可文化信仰却能持久发力。正基于此,来谈中国企业的文化也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将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它主要是通过宣贯“内化”为员工的精神品质,然后又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外化为企业行为和企业形象,成为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内容。根据“企业文化结构模型”,企业文化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价值观体系、规章制度、行为、物质层。然而中国的多数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尤其在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这两部分,根本就没有发力,其他所谓的企业文化也多是表面文章。下面我列举一下其中的弊病。

一是名片文化。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当作是公司对外宣传的“名片”,总认为,文化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企业形象对外光环的一部分,对员工能做到不克扣工资就行了,于是节日里领导看望工作员工,卖不了的产品作为福利发放,或在上面领导参观时组织一场员工联欢会等等,一张张拿出来光彩夺目,可是名片是给别人用的,图片上了报纸,活动作秀了几次,除了企业或是领导者获得表彰之外,员工呢,忙里忙外却没有实质的收获,甚至连集体荣誉感都在折腾和抱怨中一无所有。

一是浮萍文化。这些企业文化如同浮萍一样,叶子碧绿十分好看,但是没有根,一有狂风暴雨,浮萍就会随波逐流,一飘千里。这种文化一般是表现在不少小型企业,生存的压力迫使这些企业不断的攫取利润,建立的企业文化大多数是停留在口号上,文化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生存现状,先解生存问题才能谈精神追求,这就是它残酷的真实面目。因此,员工流失的比例相当大,培养员工主要是技能,对于精神上的教育比较忽视,不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只希望能按时按点完成每月销售任务就行了。文化的主体是人,人员经常流动,皮将不存,皮将附焉。

接下来,我来谈谈形成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就是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在认识上的偏差。纵观我们中国企业的领导,多半是从一线的工人提拔上去的,多是理科或者工科出身,对于企业文化和宣传这些方面,一个是不够重视,再就是外行。不重视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缺失,从而形成文化真空,而外行则使整个工作事倍功半。比如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基于同等规模都有内刊和电视台的考虑,也纷纷上马,又是电视台,又是内刊。然而仔细研究,除了企业时政新闻的播发,和休闲娱乐内容,并没有深度的挖掘一些能够影响员工价值观的内容。而企业在其他媒体上的报道和宣传,也多是自卖自夸式的吹嘘,根本不顾受众的感受,更别提要求他做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的价值观体系了。

其次,就是目前的企业在文化方面面临的传承危机。对比上世纪以前的家族企业,他们的创办者能够将家业做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必将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而这套方式方法会随着管理层的相对固定而一直沉淀升华。随着家族成员的继承,那些理念和价值体系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对于招收新的员工,他们也是首先建立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先进行手把手的严格培训和价值观体系的同化,再进行正式的的工作安排。这样,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首先在价值观和自我认同上就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样的企业文化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对外弘扬,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以前的中外著名企业不同,现在的企业多是股份制公司,董事会的股东们一般不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打理日常的行政工作,而员工也以聘用的形式在这里工作。和以前的家族企业相比,他们的工作效率高,用工成本低,但是随着职业经理人和员工的更替,企业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第三,当前流行的价值观体系严重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中国的企业从不缺少优秀的文化,缺少的是对“文化”的运用,过去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是半部厚黑行天下,各种各样的成功学、立志学满天飞。我们的成功学教育培训家们是不是在激励的同时,更多的引导一下工作价值体系呢,我们在多方鼓励创业的同时,是否也鼓励爱岗敬业、提升技能呢,是不是也像日本人那样把工作当成一种终身大事呢!没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是把工作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导致人心浮躁,加上企业和体制的变动,各企业员工跳槽频繁,流动性过大,这样进行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很难开展。

鉴于以上三点因素,那么,企业文化的构建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呢?笔者不才,略述几点,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首先,建议国家能够出台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职业诚信体系”。建立“职业成新体系”主要希望达到建立企业和员工的长期合作的机制的目的,这样企业才肯踏下心来花成本来培养员工,从而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员工的理念当中,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一下规章制度和岗位技能。而员工也能在这种长期合作过程中,真正的将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将自己效力的企业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而也不是简单的学习和机械的适应企业的文化,而是努力开拓自己的事业,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其次,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考虑横向发展。传统的企业都是从第二产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起家,因此从某方面来讲,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优势并不明显。这里,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尝试跨领域发展,这样既可以规避将“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风险,还可以进一步展示自己企业文化的丰富性。这里可以借鉴一下青岛海尔集团的运营模式。众所周知,海尔集团最初是从一家濒临倒闭的生产电冰箱的小企业起步,在张瑞敏的主持下,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化的企业集团。早在上世纪海尔集团就不仅生产洗衣机、电冰箱、还积极拓宽国际市场,投资拍摄动画片《海尔兄弟》、拍摄广告等,不仅使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理念蕴含在寓教于乐的动画世界里,还能因此获得丰厚的利润。

第三,企业可以通过精品的广告将自己倡导的文化理念宣传出去。不用我说,现在各种各样的广告铺天盖地,花样翻新,但是目的仿佛只有一个,就是将产品推销出去,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把受众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为止,处理不合适的话效果不言自明。其实,我们企业投巨资做得广告宣传,做得足够好的话,是能够将促销和宣传企业文化一举两得的。以芬必得在央视做得两则广告为例,一个是公益律师郭建梅的公益广告,一则是阳光学校校长石青华的公益广告,他们两个本身关注的就是中国的弱势群体,而在关注弱势群体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使他们自身也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在这过程中,芬必得能够给他们减少痛苦。于是广告的效果悄然升华:关注公益律师和阳光学校本身就能在很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而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们帮助,进而无声无息的将自己的产品和企业文化理念一并推销了出去。

第四,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使彼此之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节假日发一些福利品,别小看这福利品,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礼轻情义重”,因为礼品的价值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就让员工很难准确地用金钱计算自身的价值。于是,简单的用工与被用工之间往往多了一层情,很多企业口号里总有“用情留人”却往往只浮于口号,忽略了员工节日福利的重要性。

再有一点就是能够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每个员工都不可避免的有三个圈,同事圈,朋友圈,亲戚家人圈,平日里生活上,跟亲戚朋友谈起来,“我们公司又发福利品了”,“哇,你们公司真好,真有钱,效益不错!”羡慕之情洋溢于表,从而在保障了企业宣传的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在这一点上,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做得比较不错。以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中的老军工企业四二〇厂为例,记得演员陈建斌饰演的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他的经历代表了许多人对那个年代“单位”的感情。作为工厂的子弟,和工厂的小伙伴长大,当初的初恋、现在的生活都与这个单位息息相关。其实那个年代的人们怀念的,不仅是“单位”的福利和待遇,更是那个时候单位带给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愫。当年的做法,有许多都值得今天的企业借鉴。

如今的老板大多学经济管理、MBA,成功学、厚黑学;看似赶超比拼,实则急功近利,深入看,任何一家企业离不了文化,都会是无源之水,走不了多远。相反,将企业文化做好,做到民众信仰的那一步,那么上帝想将他毁掉都不那么容易。正如可口可乐的名言:“如果可口可乐被一把大火烧光,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还在,一夜之间它会让所有的厂房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有全世界民众对其文化的认可和支持做后盾,他还怕什么呢?

第五篇:中国家庭教育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专家:“啃老”表明中国家庭教育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核心提示:

“傍老族”、“啃老族”,在当下社会已不鲜见,这不仅是家庭小事,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最近,北京父母状告“啃老”独子和山东拟立法禁止恶意“啃老”的新闻,再次把“啃老族”推到风口浪尖。“想„啃老‟,没那么容易”,这是社会发出的强烈信号,更是希望以此刺激那些“啃老”的青年,走出父母庇护的翅膀,学会在社会打拼自立。

都说“养儿防老”,可如今有的成年人却游手好闲,赖在家中坐等父母供养,着实成了“养儿啃老”。更有甚者,对养着自己的父母非但不感恩,稍有不顺便恶语相加。

最近,北京一对被独生子“啃老”7年的父母,将儿子小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赶其出门。该案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父母因为“啃老”问题与孩子对簿公堂,足可见其“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心痛。

悲情,绝望父母告亲儿

据媒体报道,小徐大学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不是上网就是睡觉,滋润地过起“啃老”的日子。刚毕业那会,父母催促小徐找工作,但他老说工作难找。无奈,父亲老徐通过同学的关系,把儿子安排到其公司。可小徐工作了3个月,就辞职不干。此后,老徐又帮着联系过几家单位,但小徐总说“没意思,不想干”,老方一帖。

更夸张的是,去年,小徐认识了一名女网友,竟然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的劝说,他振振有词:“没工作也有权利恋爱……作为父母,你们有义务养我。”

时光荏苒,转眼7年过去,可29岁的儿子仍坦然赋闲在家,老徐夫妻忍无可忍,将小徐诉至海淀法院。法院执行判决过程中,小徐百般阻挠,还对父母吼道:“你们就是想逼死我,我让你们断子绝孙!”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但这是对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而小徐完全有劳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期在家“啃老”,于情、于理、于法都难容。

“想„啃老‟,没那么容易了。”法律界人士认为,海淀法院的判决不仅直接表明立场,也是给家长和孩子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课:父母拒绝“啃老”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这场父母与儿子的“啃老”拉锯战告一段落,却不禁引人深思。

啃老,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有的家长出于对子女无私之爱,默默承受子女的“啃老”;而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以就业压力太大等借口,心安理得待业在家,不思进取。

无独有偶,山东拟立法规定禁止恶意“啃老”,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立法容易,实施则难,被“啃老”的父母极少会拿起法律武器,与孩子对簿公堂。但大多数网友认为,立法禁止恶意“啃老”,为那些默默被“啃”的父母撑了腰,至少发出法律“信号”,警示“啃老”族生活最终还需自食其力。

悔恨,盲目溺爱终害己

最近,某网站联合北京大学发布今年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对35万余份来自90后就业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很多毕业生坦言,比起潇洒的学生时代,毕业后的日子更加苦逼,吃穿住行之外,保持“月光”已算庆幸,仍有30%的人不得不“啃老”。

客观而言,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可能一段时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需要父母提供帮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以现实压力为理由,长年不愿出去工作,依赖父母生活,那就另当别论。身为父母,更不能任由孩子如此。

反观小徐的案例,老徐夫妻也是后悔莫及。夫妻俩对小徐从小就百般疼爱:小徐小学时当过班长,听说其任务太重,老徐的妻子跑到学校找班主任,要求别让儿子当班长;小徐考上当地一所大学,住校不到一个月就提出和宿舍同学相处不好,他们便让小徐回家住。正是溺爱纵容,使小徐的行为不断“升级”。

其实,“啃老”事例中,很多父母起初是心甘情愿被“啃”。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家住杭州市小营街道的小叶,大学毕业3年。刚开始,小叶也投过简历、找过工作,但总是不满意。后来,她索性闲在家中,靠父母生活,谈恋爱的开销也由父母资助。面对亲友的劝说,小叶很坦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与其勉强干不喜欢的工作,不如嫁个好丈夫,反正现在父母养得起我。”

而小叶的父母也不以为然,觉得女儿“啃老”无所谓。“工作可以慢慢找,急不来的。”小叶的母亲已经退休,父亲经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认为养女儿不算负担。

工作难、收入低、物价高、压力大……这些已成为“啃老族”们自我安慰的通用理由,而更多父母的宽容,助长了他们“啃老”的底气。然而,如此无条件纵容,伤害的不仅是家长,更是孩子。孩子无压力地生活惯了,当生活的风雨来袭时自然束手无策,最后只会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宁波市海曙区某社区曾做过一次调查,社区2000余户居民中,有18位大学毕业生过着“啃老”生活,他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不找工作就在家呆着,短的半年多,长的两三年。

“我们是一个老社区,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所以孩子„啃老‟,对父母来说有不小的压力。”社区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孩子觉得,自己读大学时父母每月也给一两千元生活费,如果工作收入不高,还不如在家休息。而家长方面,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怕孩子吃苦;有的虽然想让孩子工作,但孩子不愿意,也不忍相逼;还有个别家长觉得孩子找的工作不理想、不体面,不如不做。等孩子“啃”得时间太久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很多家长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感悟,该放手时就放手

“其实,让孩子工作,重要的不在于收入多少,而是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生活,了解社会,面对风雨。如果长期赋闲在家,会失去为生活打拼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宁波天封社区曾做过帮助“啃老”青年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社区党委书记李缇虹认为,对未就业在家的孩子,要区别对待,有的的确是惰性使然、不愿吃苦,而有的则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和转折点,重要的是社会和家庭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社区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两年,一直待业在家沉迷网络游戏,靠父母供养。社区慢慢引导他到周边一些企业实习工作,虽然小伙每次都因为不适应干不久,但他逐渐体会到工作赚钱不容易。现在,他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成为网络游戏职业玩家,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

对这样的孩子,迈出第一步,就可能改变一生。

精神上不“断奶”、经济上就难以独立。南京大学,告别“啃老”生活。他感言:“现在只有勤奋工作,时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才对得起养我的父母,希望和我有一样经历的朋友,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该放手时就放手,被“啃老”的父母是时候让孩子走出家门闯一闯了。“梦想的姿态,逆着风也努力绽开……汗水滴入胸怀,为勇气灌溉,可能受伤可能难堪,越是黑暗越是灿烂,泥土的笑,风的呼喊,大声地唱,奔向彩虹,跑出一片天……”期待越来越多“啃老”的孩子跨出关键的一步。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啃老”现象,大多是青年在顶住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下的“自主”选择。我们的家庭教育仍然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总以为为孩子安排越多越好,这也造成了青年人在经济上和生活自理方面对父母的依赖。年轻人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做决定时要考虑家庭承受能力,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而不是让父母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记者袁艳 通讯员 张碧薇)

(浙江日报 袁艳张碧薇)

下载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家庭教育的四大缺失

    中国家庭教育的四大缺失 就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席话可是......

    2013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2013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2013年12月20至2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主办的2013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本届高峰论坛以“家庭教育的价值与使命”......

    中国最缺的是技术行人才

    中国最缺的是技术行人才 中国现在最缺的是技术行人才,不太注重文凭,像数控技术,高级电焊,报关员,物流师,等等,有经验,有技术是最受企业欢迎的现在全国都在建立职业技校,专门培养这些......

    缺材料承诺书

    项目容缺受理承诺书 篇二:缺项承诺书 近年发生的诉讼及仲裁情况承诺书工程投标的申请书,现我方向贵方慎重承诺: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良好,具备履行合同能力,无不良经营行为;无因投......

    缺岗检讨书

    篇一:没有到岗的检讨书检 讨 书尊敬的领导: 今天xxx服务大厅该我值班,而我没有认真值班,没有按时到岗到位,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没有及时向领导请假。我通过认真反思,为我自己的行......

    消缺管理办法

    消 缺 管 理 办 法 1设备缺陷管理是搞好设备管理,保证安全、经济、文明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发现,切实掌握,积极消除设备缺陷是各级运行、检修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值班过程中......

    缺岗检讨书

    缺岗检讨书 缺岗检讨书1 我要对9月28号请假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作检讨。由于在早上身体不适导致无法工作,只是自己吃了一点药,看看能不能好转,所以就没有向领导汇报,想着到了下午......

    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精选五篇]

    "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能看出一对一课外辅导的潜力也在其中。课外辅导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市场。1月26日,新浪网联合全国30省的40多家媒体在北京隆重举行了教育界年度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