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阅读《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中的部分语段,完成6—9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6、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2分)(▲)
A、而吾以捕蛇独存 B、影布石上
以其境过清 负势竞上
C、明灭可见 D、横柯上蔽
才美不外见 隐天蔽日
7、下面各项中哪一项的加点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2分)(▲)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争高直指
C、必先苦其心志 D、无案牍之劳形
8、选文中写水都极具特色,结合选文,说说两位作者是如何把水的特点描摹出来的?(2分)
▲
9、甲文中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景色后的感受,乙文中也写了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秀美景色后的感受,试比较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
参考答案:
6、D7、B8、《与》运用的是正侧面相结合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湍急;《小》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
9、甲文中作者看到富春江景色后产生“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乙文作者看到小石潭的秀美景色后,产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以此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
《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阅读答案2【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贝《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摆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阅读答案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猛浪若奔 奔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 转______________
(3)潭中鱼亩百许头 许_____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以______________ 清______________
2.下列成语中的“过”字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字意思不同的是()
A.过犹不及
B.矫枉过正
C.文过饰非
D.言过其实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朱元思书》选段中描写“水”的语句有___________;《小石潭记》选段中指写“水”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都突出了“水”____________的特点。《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趣,《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参考答案:
1.(1)飞奔的马;(2)通”啭“,婉转发声;(3)大约;(4)因为;冷清
2.C
3.(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日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一条小溪曲曲折折,时隐时现;
(3)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深极了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其箭,猛浪若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清澈见底;淡泊名利、爱慕美景(或爱慕美景、避世退隐);被贬官之后孤凄悲凉
《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阅读答案4[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15.(3分)(1)因为。(2)离开。(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各占1分)
16.(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李 寄》 能两方面说明)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
一、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中国早期小说——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印象。
二、理解李寄的形象及其意义,认识故事所昭示的道理。
三、认知课文所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手法。
四、认识本文在《搜神记》中的突出价值与意义。
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中国早期小说——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印象。认识本文在《搜神记》中的突出价值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李 寄》
巨蛇伤人,多有死者,为一起,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为一落;
蛇妖欲啖童女,都尉令长患之,为二起,求养童女,送至蛇穴,为二落; 募索童女,未能得到,为三起,李寄应募,父母不听,为三落 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庸岭的险阻、大蛇的猖獗、官府的无能、九女的被吃------铺垫,侧面烘托了李寄的英雄形象
招募女童--主动请缨--临行告白----对父母的关爱-----李寄视死如归的镇定与从容
斩蛇过程---准备周全、虑事细密----智慧和勇气----保全自己、为民除害 有勇有谋、智斩蛇妖、为民除害
1.阅读干宝《搜神记》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一、导入新课
后记(经验、不足):
作业: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经过人们一次又一次宣传,民间故事被改成了各式各样的剧本,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民间故事------《李寄》
二、讲授新课
《李 寄》 1.关于作者
干宝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幼随父莹南迁,定居海盐。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召为著作郎。后参与镇压荆湘流民起义,赐爵关内侯。东晋初,朝政草创,经王导推荐,领修国史。历任山阴令、始安太守、司徒右长史、散骑常侍等官。传干宝少时,父死葬于澉浦青山。父有一宠婢,宝母甚妒,推婢于墓中以殉,未料“死而复生”。干宝因受其事感触,撰《搜神记》,在《搜神记》自序中说: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书中多述神仙鬼怪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美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许多名篇,如《董永卖身》、《相思树》、《干将莫邪》、《李寄斩蛇》等,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给后世文学创作以深远影响。干宝学识博通,其著述多已不传。2.六朝志怪小说
魏晋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不仅诗文创作更具文学意识,小说创作也形成一定的气候,主要表现为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分别出现了专门的辑集。其时宗教迷信盛行,社会流传的巫术灵验故事、方士的神仙传说都是志怪小说的素材来源。对此,鲁迅先生曾有精辟论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当时的志怪小说作品有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刘义庆的《幽明录》,王嘉的《拾遗记》,曹丕的《列异传》,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3.关于《搜神记》
干宝《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的代表作。《搜神记》的题材来源,据干宝《搜神记序》,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为“考先志于载籍”,一为“收遗逸于当时”,即或抄撮于故书,或采自魏晋时的传闻。由于干宝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从事写作,精心地加工整理搜罗到的材料,遂使《搜神记》成为不朽的名著。
仙、鬼、怪构成《搜神记》的主要形象系列。仙人集中在卷一,如赤松子、宁封子、偓佺、彭祖、琴高、刘根、钩弋夫人等;他们或辟谷服食,或乘风雨烟气上下,或双舃化凫,或变化隐形,或劾鬼召神,或呼风唤雨,或画符念咒,都似曾相识。倒是《董永》、《杜兰香》、《弦超》三篇,在仙故事中别开生面。兹以《弦超》为例,对《搜神记》的女仙形象略加解剖。《弦超》所显示的时代色彩是异常浓郁的。其一,在两汉志怪中,求仙之艰难是被强调的重点,至于仙界的生活究竟如何,人们并不关心,而魏、晋、南北朝志怪作者,却对后者倾注了较多的注意力。他们
无法为仙界的日常生活安排充实的、富于情趣的内容,遂推测仙人必然活得寂寞无聊。于是,与求仙相对的另一主题--思凡,便应运而生,因为,人间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眷恋的。葛洪《神仙传?彭祖》中的彭祖说:“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异毛;率好生僻,不交俗流。然此等虽有不死之寿,去人情,远荣乐,有若雀化为蛤,雉化为蜃,失其本真,更守异气。余之愚心,未愿此已。入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人间。”彭祖的话,无异于一篇思凡的宣言,只是术士气太浓,给人贪得无厌之感,很难使读者喜欢。比较起来,读者更愿接受成公知琼的下凡。她早年失去父母,孤苦无依,天帝可怜她,遂令她下嫁从夫。这样一来,成公知琼的翩然到来,以常人的观点来看,也是应该热情接纳的。因为,她毕竟是一位孤苦无依的女子。设想仙女也会寂寞,也会孤独,也会需要亲人,这使魏、晋、南北朝志怪中的仙,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小。至于董永因至孝感动天帝,天帝令织女帮助他偿债,织女的下凡,理由与成公知琼不同,但在思慕人间生活这一点上,两者并无差异。
其二,在两汉志怪中,亦不乏女仙,如西王母等,但她们总是居高临下地俯瞰人世。汉武帝以帝王之尊,在西王母面前亦只能仰视。甚至在较早的《列异传》中,凡人对女仙的任何不敬的念头,也会招致大难,如《麻姑》:“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蔡经只是心里想想(“意曰”),麻姑竟大动干戈。干宝笔下的成公知琼就亲切多了。自然,她与人的交往仍闪烁着仙凡相通的神秘色彩,所谓“宿世感运”,便传达出此种意味;但成公知琼毕竟和普通女性一样,作为妻子,对她的丈夫满怀恩爱之情。当她因春光泄漏,不得不与弦超分别时,恋恋不舍,先赠裙衫,再赠诗,然后“把臂告辞,涕泣流离”,那份情意,是能感动弦超的;后来,二人因偶然的机遇重逢,悲喜交加,重温旧好,这和人间夫妻的久别重逢有何不同?中国古代较早涉及人神(仙)相恋的是
赋这种文体,如先秦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读者一向当作虚构的作品来看;并非偶合,《弦超》的本事亦出自晋张敏《神女赋》(张敏还作有《神女传》),显然亦是虚构。这篇产生于晋代的虚构故事,将女仙世俗化、凡人化,正是魏晋知识阶层人格觉醒的标志之一,难怪人情味如此浓郁了。
其三,两汉志怪中的女仙,其容貌之美已得到大笔渲染,如《汉武内传》中的西王母:“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但对女仙的才情似未予重视。而《弦超》在简洁地交代成公知琼“非常人之容”后,一再写她长于诗、文,其文“既有义理,又可以占吉凶”,其诗可用于抒发别情,才色兼具,已近于唐人传奇中的佳人了。上述三个特点,表明魏、晋、南北朝志怪的女仙形象已相当丰满。鬼故事集中在十五、十六两卷,其中名篇颇多,如《河间郡男女》、《苏娥》、《秦巨伯》、《紫玉》、《卢充》、《贾文合》等。《河间郡男女》所描述的坚贞不渝的恋情是异常感人的。更值得注意的也许是王导对河间女复活所作的解释:“以精诚之至,感于天地,故死而复生。”在当时人看来,感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河间女复活即是例证之一。
《搜神记》卷一一《韩凭夫妇》亦旨在突出感情的永恒性。宋康王欲夺韩凭的妻子何氏,致使这对忠贞的夫妇先后自杀殉情。何氏在遗书中请求康王将他们夫妇合葬,可是残忍的康王却故意将二人分埋,使两冢遥遥相望,并以挑衅的口气说:“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出乎康王的意料之外,奇迹居然很快就发生了:“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形亡魂在,肉体虽消失了,但感情永生;对感情永恒性的确信是与灵魂不灭的观念糅合在一起的。
与《河间郡男女》相映成趣的是《贾文合》。它写贾文合得病而亡,在录送太山前被发现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是误召,放还阳世;途中遇一少女,亦系放还者。贾文合因喜欢她而提出交欢,少女怕玷污了自己的品行,不肯答应。复生后,两家有感于二人的奇遇,为之配合。故事赞扬少女的守礼,与《河间郡男女》之咏叹坚贞的恋情,各有所侧重。
《紫玉》和《韩凭夫妇》的相同之处较多。吴王小女紫玉与韩重相“悦”,“私交信问,许为之妻”。韩重托父母去求婚,吴王一怒之下,断然拒绝,致使紫玉心情抑郁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归来,得知紫玉去世,“往吊于墓前”。紫玉“魂从墓出”,与韩重相见,并唱了一首哀怨欲绝的歌。这种感伤情调以及对感情的执著,都与《韩凭夫妇》相通。区别在于: 韩凭与何氏系夫妻之情,韩重与紫玉为恋人之情。宋康王因好色而蓄意制造悲剧,是卑鄙的权贵;吴王因不满于女儿的私订终身而拒绝韩重求婚,是个“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父亲。
《紫玉》还有些内容是无法与《韩凭夫妇》作比较的。比如对于“死生异路”的强调。紫玉在唱完那首哀怨欲绝的歌后,唏嘘流涕,邀请韩重到她的墓中去,韩重不愿意,说:“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他后来虽然进去了,也仅停留了三天三夜。韩重的这种态度,紫玉表示非常理解:“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并非偶合,在《搜神记》卷一六《卢充》中,当卢充得知“崔是亡人”而他曾“入其墓”时,亦“懊惋”不已;他与崔少府女的婚姻,亦以三日为限。
“死生异路”的观念在《搜神记》卷四《胡母班》中有更集中的表达。胡母班走泰山府君后门,让他死去的父亲做了本地社公。此后,胡母班的几个儿子便相继夭折。原来,他父亲想念诸孙,将他们召到阴间去了。泰山府君的一句话点题:“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
无论是《紫玉》、《韩凭夫妇》,还是《卢充》、《苏娥》,读者从中都不难感受到作者对鬼的深厚的同情心。人对她们不带丝毫敌意。但卷一六《秦巨伯》却写了一个狡诈残忍的鬼: 其本事出《吕氏春秋》卷二三《慎行论?疑似》。《吕氏春秋》称这种“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的鬼为“奇鬼”,可见他们本属于鬼中的无赖;正如人类中存在阴贼之徒一样,鬼世界亦然。这种恶鬼的出现,并不影响志怪作者对鬼的基本同情的态度,正如志怪作者并不因为人类中有邪恶者就仇视整个人类一样。
怪故事集中在十七、十八、十九三卷。怪,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妖精,系由年老的动物、植物、器物变化而成,是与人格格不入的异类。它们作恶多端,常干坏事,并不时幻化为男子,淫人妻女,如《田琰》中的犬怪。也许有必要指出,在涉及男女关系的志怪小说中,和人恋爱的鬼几乎全是女性(已死的丈夫与活着
的妻子同居属于例外),同样,下凡结婚的也全是女仙。为什么不是男鬼或男仙呢?我想,主要因为,倘若一位男仙下凡,或一位男鬼现形,来到人间建立家室,又不能“从一而终”,那就有玷污人妻女的嫌疑。而女鬼、女仙与人间的男子恋爱,却不会被视为品行不端。与上述现象成为对照,物怪却常以男性的面目出现在男女关系中,这便鲜明地显示出了怪的可恶。
物怪有时也幻化成求爱的女性,其中尤以狐最善于蛊惑男子。如《阿紫》中的阿紫。后世称善作媚态迷惑人的不正派女子为“狐狸精”,就是由这类故事演变而来的。阿紫的神通也确实够大的。王灵孝因而放弃了职守,抛弃了发妻,被救出来后,还恋恋不舍地回顾那段“乐无比”的生活;阿紫之善于媚惑,可见一斑。至于别的物怪,虽也想方设法媚人,但那本领就小多了。如《搜神记》卷一八《苍獭》。苍獭之不高明,从几个方面看得出来:其一,全身上下都穿着青色的衣服,撑着青色的伞,装束甚为古怪;其二,它诱惑的对象是管堤的小吏丁初,丁初从未见过这样一位女子,现在忽然有个女人冒着阴雨天气走路,不能不引起他的怀疑;其三,丁初快步地走,它也追得很急,但距离却越拉越大,足见其能耐有限。如此獭怪,却多次用色相来迷惑年轻人,假如有人上当的话,那也只是因为男子太好色(人性的弱点)。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从《搜神记》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魏、晋、南北朝人对物怪的蔑视之意。无论物怪有多么大的神通,人都不必害怕它们。采取这种态度的理由是充分的。第一,人有办法使物怪现出原形,只要带上一只猎犬或一面古铜镜;第二,方士可以服怪,如《搜神记》卷三《淳于智》所写;第三,气豪胆壮、风度旷达足以服怪。第三类与魏、晋、南北朝的士风相通,故事也较有趣,如《搜神记》卷一八《宋大贤》。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战胜物怪,战胜物怪的前提是自身人格的健全。卑鄙委琐,利欲熏心,就不仅不能战胜物怪,还会被物怪所捉弄。《搜神记》卷一七《倪彦思》便是一例。嘉兴倪彦思家,忽来狸怪,惟闻其声,不见其形。它来不久,便把奴婢窃骂主妇的话告诉了彦思;彦思觉得有利,遂容许它住在家中,相安无事。后来,因狸怪提出要彦思的小老婆作陪,触犯了彦思的利益,彦思就请了方士来驱逐它,可是方士也无能为力。下面的一个细节是意
味深长的:
郡中典农闻之曰:“此神正当是狸物耳。”魅即往谓典农曰:“汝取官若干百斛谷,藏著某处。为吏污秽,而敢论吾!今当白于官,将人取汝所盗谷。”典农大怖而谢之。自后无敢道者。三年后去,不知所在。
《倪彦思》表明了一个意思: 人不立德,便不足以胜物怪。此外,故事还流露出几许愤世嫉俗之情。试想,“自后无敢道者”,不是暗示人人都有把柄捏在狸怪手中吗?
在仙、鬼、怪故事之外,《搜神记》还有不少著名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前者如盘瓠神话(卷一四《盘瓠》)、蚕马神话(卷一四《女化蚕》),后者如东海孝妇传说(卷一一《东海孝妇》)、范式、张劭友情故事(卷一一《范巨卿张元伯》)。后两个故事成为元代杂剧的重要题材,关汉卿有《窦娥冤》,宫天挺有《范张鸡黍》。
《搜神记》中还有其他内容,如神灵感应(集中于第四、第五卷)、天灾地妖(集中于第六、第七卷)、瑞应符命(集中于第八、第九卷)、以梦占卜(集中于第十卷)、万物化成(集中于第十二卷)等,它们大都“承于前载”,干宝只是做了辑录、分类编排和文字润色的工作。如卷一二《落头民》、《■虎化人》、《猳国马化》诸条,本事出自《博物志》;卷一《和熹邓后》、《禾三穗》,本事出自《东观汉记》;从“广异闻”的角度来看,其价值不高,但干宝搜罗完备,亦功不可没。有些故事的叙写,较“前载”曲折、生动,见出烹炼之功。
《搜神记》的问世,标志着“搜神”体在志怪小说中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它在中国志怪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都应以此为基点来加以阐述,否则便不得要领。这一点,我们将在《志怪小说的审美追求》一节加以评述。
4.《李寄》故事在干宝《搜神记》中的价值与意义
干宝的《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中国早期小说,《搜神记》中不少作品还显得比较稚嫩,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语言还不够丰富;作为志怪小说,《搜神记》主要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主要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表现了相当多的宗教迷信思想。然而《搜神记》之所以能成为比较有成就的志怪小说集,主要在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上局限有所突破,在某些篇章中注入较多的人生意趣,《李寄》即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该文志怪的意味除了其中的“大蛇托梦”、“下谕巫祝”等个别内容有所表露,总体上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当时可能实有其事(与我们熟知的《西门豹治邺》故事有一定相似性),也可能是
民间传说,作者进行了记录与加工。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也远较书中的一般故事更为完整、复杂。由于作者也是一个史学名家,在语言的驾驭与人物的勾绘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鬼神或异迹入其笔下就能焕发出动人的光泽,因此李寄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智勇双全的少女形象。另外,李寄故事也是《搜神记》中少有的具有强烈斗争精神的篇章,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英勇斗争为民除害,给人以相当的鼓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舞力量。
5.朗读课文并翻译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
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6.课文简析
本文描写穷苦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事迹,热情赞颂其不畏凶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智大勇,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官吏的怯懦无能、草菅人命。
故事情节虽较简单却很完整,叙事也井然有序。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事件,展开矛盾。闽中庸岭,有大蛇为害,郡县官吏束手无策,还听从大蛇的意旨,残忍地以童女祭蛇。累年已用九女,蛇害依然。其次,写将乐少女李寄不顾父母反对,挺身而出,主动应募。再次,写李寄斩蛇的经过。她事先“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做好周密安排、充分准备,表明她不信邪,不畏凶残,对即将到来的拼斗胸有成竹。届时她“诣庙中坐,怀剑将犬”,沉着应对。又“先将数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设巧计引蛇出洞。乘大蛇“啖食”之际,放犬“啮咋”,自己从后奋力砍杀,终于为民除去一大祸害。斩蛇的过程,既表现了她的机智,也表现了她的勇敢。其次,写她入穴寻得九女髑髅,叹其怯弱,哀其不幸,自然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寥寥数字,传神地表现出这个少女从容自信的情态和气度。在叙事中,李寄的勇敢机智和官吏的怯懦无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文章对李寄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能抓住情节的展开来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最后写越王“聘寄女为后”以及对其家人的奖赏,在情节结构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削弱了李寄斩蛇除害的社会意义。李寄与父母的对话流露出重男轻女的倾向,也有损李寄的形象。7.故事情节分析
《李寄》塑造了有勇有谋、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少女李寄的形象。李寄这一形象是《搜神记》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之一。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小说文笔洗炼,全文484字,却一波三折,故事开端、发
教 案 内
展、高潮、结局、尾声,一应俱全,非常完整。主要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四步骤”。“三起三落”是对李寄斩蛇前情节的概括。“四步骤”是对李寄斩蛇过程的概括。
李寄斩蛇前的故事仅用274字进行交待,文字简约却是波澜起伏,“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具体分析如下:
巨蛇伤人,多有死者,为一起,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为一落;
蛇妖欲啖童女,都尉令长患之,为二起,求养童女,送至蛇穴,为二落; 募索童女,未能得到
,为三起,李寄应募,父母不听,为三落(这第三落中又同时含有悬念:李寄最后去成没有?她为何去应募?她会不会被蛇妖吃掉?)故事至此,三起三落,波澜跌宕,而李寄女又言词恳切,试图说服父母,可“慈怜”的父母,终究不能同意小女自去送死,而李寄的“终不听去”,又使故事陡生悬念。“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八字写见她决心之大,也写出了她胸有成竹的把握。
这篇小说对李寄智斩蛇妖的描述亦颇精彩,斩蛇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怀剑将犬,备办米餈; 第二步灌以蜜(左麦右少),穴口诱蛇;
第三步,纵犬啮蛇;第四步,挥剑斫蛇。这一段是对李寄斩蛇的正面描述,充分地表现了她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而蛇死庭中后,她入蛇穴,举出九女骷髅,发出“汝曹懦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的感慨,以及随后她怀着悲痛的心情“缓步而归”,这些言行又使我们看到了她深沉、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段写李寄杀蛇后被聘为后,以及其父得官,母姊获赏,表现了传统价值观念对李寄的充分肯定。
这则小说生动地描述了少女李寄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故事。作品赞美李寄的机智、勇敢和善良,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英勇智慧、战胜灾害的大无畏精神的歌颂。8.写作特点
小说的第一个特点是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首尾完整。故事的开端写山高岭深,巨蛇为害。祭以牛羊不足,它每年还要吞食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接连有九名少女葬身蛇腹。环境荒僻险恶,蛇妖气焰嚣张,官吏怯懦无能,弱者惨遭荼毒,这一切造成了一种岌岌可危的情势,为李寄的出场作出层层铺垫。参见《公羊传》、《李寄不怕凶险,主动应祭。她年龄虽小,却深明大义,慷慨陈辞之后,不顾父母的阻拦,毅然独“自潜行,不可禁止”。表现出她关心人民、志在除恶的大无畏献身精神。故事的高潮写李寄智斩蛇妖,为民除害。她请剑将犬,准备缜密;诣庙坐待,沉着冷静;引蛇出洞,足智多謀;挥剑斫蛇,勇敢无畏。写得步步扎实稳健,处处险象环生,令人惊心动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气概非凡的少年女英雄形象。故事的结尾不仅叙述了李寄被聘为后、全家受到赏赐的情形,而且写到“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突出了斗争产生的效果和人民对她的赞颂。
小说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一是“都尉、令、长”等官吏,面对大蛇,畏惧无能,甚至募索女孩去祭它的愚蠢、昏庸、怯懦的群象,和李寄毅然应祭、智斩蛇妖的英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二是“长七八丈,大十余围”
,“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的硕大凶猛、森然可怖的蛇妖,与稚弱年幼、身小力薄的李寄形成鲜明对照。通过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对于一切危害人民的事物,只要敢打善斗,就能战而胜之的道理。
小说的第三个特点是注意进行细节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当李寄斩蛇之后,小说描写她入洞举出九具遇害少女的髑髅,感慨地说:“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这不仅流露出李寄对她们的怯弱和被吃的无限惋惜,也表现出李寄的善良性格和一片同情之心。作者接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着描写李寄“缓步而归”,英雄大战之后,从容自信的情态,跃然纸上,四字可谓传神之笔。
当然,小说所写李寄离家的言辞和封后受赏的结局,也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色彩,体现出作品的一定局限性。(赵叔)9.李寄形象的分析
本文描述李寄为民除害的英雄行为,塑造了她机智、勇敢、善良的形象,这一形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逐步明晰、深化。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李寄虽未出场,但庸岭的险阻、大蛇的猖獗、官府的无能、九女的被吃,无不为其后李寄的斩蛇行为设下铺垫,侧面烘托了李寄的英雄形象。当官府又开始招募女童时,李寄主动请缨,临行前对父母的告白,从语言方面显示其对父母的关爱,也表现出李寄视死如归的镇定与从容,这对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女来说尤为可贵。斩蛇过程充满凶险,李寄准备周全、虑事细密,当庞然巨蛇出现在面前时也没有乱了方寸,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斩杀大蛇,不仅保全了自己,更为百姓除了一害。李寄的形象从而正面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胜利,李寄也没有喜极而躁,只是“缓步而归”,更表现出一种与年龄不很相称的淡定。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选自晋干宝《搜神记》。它通过李寄斩蛇这一事件,歌颂并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智慧的少女李寄的形象。李寄是一位十分有主见的姑娘,她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大蛇为民除害,并且订下周密的计划,表现了她的智慧。李寄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少女。她年仅十二三岁,面对着“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长七八丈,大十馀围”的庞然大物,她毫不畏惧。“从后斫得数创”,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杀死大蛇后还“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于是缓步而归”,态度何等的从容!只有大智大勇才有这样的表现。作者在文中将李寄
与东冶的官吏作了尖锐的对比。这些官吏因为“多有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安全,不惜以女啖蛇,“累年如此,已用九女”。相信“巫祝”的鬼话,要以无辜少女去填蛇腹,这些官吏是何等的昏庸、怯弱。这个故事客观上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无情揭露。
四、布置作业 1.阅读干宝《搜神记》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附录资料
《搜神记》精彩故事选介
三王墓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杀害,其子长大后为父报仇。以其头托付侠客,终于杀楚王。鲁迅以此故事为题材写成小说《眉间尺》。
董永叙董永家贫,父死后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天帝派织女下凡为其妻,织缣百匹偿债,而后离去。《天仙配》的故事由此演变而来。
东海孝妇叙一孝妇为冤狱所杀,精诚感天,死时颈血依其誓言缘旗竿而上,死后郡中三年不雨。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即以此为蓝本。
韩凭夫妇写宋康王见韩凭妻何氏美丽,夺为己有,夫妇不甘屈服,双双自杀。死后二人墓中长出大树,根相交而枝相错,又有一对鸳鸯栖于树上,悲鸣不已。后世“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可能受其影响。吴王小女吴王夫差的小女与韩重相爱,因父亲反对,气结而死。她的鬼魂与韩重同居三日,完成了夫妇之礼。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第三篇: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李 寄》 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教学目标(从传
一、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中国早期小说——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印象。
二、理解李寄的形象及其意义,认识故事所昭示的道理。
三、认知课文所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手法。
四、认识本文在《搜神记》中的突出价值与意义。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中国早期小说——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印象。认识本文在《搜神记》中的突出价值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难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李 寄》
巨蛇伤人,多有死者,为一起,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为一落; 蛇妖欲啖童女,都尉令长患之,为二起,求养童女,送至蛇穴,为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落;
募索童女,未能得到,为三起,李寄应募,父母不听,为三落 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庸岭的险阻、大蛇的猖獗、官府的无能、九女的被吃------铺垫,侧面烘托了李寄的英雄形象
招募女童--主动请缨--临行告白----对父母的关爱-----李寄视死如归的镇定与从容
斩蛇过程---准备周全、虑事细密----智慧和勇气----保全自己、为民除害
有勇有谋、智斩蛇妖、为民除害
1.阅读干宝《搜神记》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一、导入新课
后记(经验、不足):
作业: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经过人们一次又一次宣传,民间故事被改成了各式各样的剧本,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民间故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李寄》
二、讲授新课
《李 寄》
1.关于作者
干宝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幼随父莹南迁,定居海盐。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召为著作郎。后参与镇压荆湘流民起义,赐爵关内侯。东晋初,朝政草创,经王导推荐,领修国史。历任山阴令、始安太守、司徒右长史、散骑常侍等官。传干宝少时,父死葬于澉浦青山。父有一宠婢,宝母甚妒,推婢于墓中以殉,未料“死而复生”。干宝因受其事感触,撰《搜神记》,在《搜神记》自序中说: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书中多述神仙鬼怪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美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许多名篇,如《董永卖身》、《相思树》、《干将莫邪》、《李寄斩蛇》等,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给后世文学创作以深远影响。干宝学识博通,其著述多已不传。2.六朝志怪小说
魏晋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不仅诗文创作更具文学意识,小说创作也形成一定的气候,主要表现为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分别出现了专门的辑集。其时宗教迷信盛行,社会流传的巫术灵验故事、方士的神仙传说都是志怪小说的素材来源。对此,鲁迅先生曾有精辟论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当时的志怪小说作品有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刘义庆的《幽明录》,王嘉的《拾遗记》,曹丕的《列异传》,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3.关于《搜神记》
干宝《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的代表作。《搜神记》的题材来源,据干宝《搜神记序》,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为“考先志于载籍”,一为“收遗逸于当时”,即或抄撮于故书,或采自魏晋时的传闻。由于干宝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从事写作,精心地加工整理搜罗到的材料,遂使《搜神记》成为不朽的名著。
仙、鬼、怪构成《搜神记》的主要形象系列。仙人集中在卷一,如赤松子、宁封子、偓佺、彭祖、琴高、刘根、钩弋夫人等;他们或辟谷服食,或乘风雨烟气上下,或双舃化凫,或变化隐形,或劾鬼召神,或呼风唤雨,或画符念咒,都似曾相识。倒是《董永》、《杜兰香》、《弦超》三篇,在仙故事中别开生面。兹以《弦超》为例,对《搜神记》的女仙形象略加解剖。
《弦超》所显示的时代色彩是异常浓郁的。其一,在两汉志怪中,求仙之艰难是被强调的重点,至于仙界的生活究竟如何,人们并不关心,而魏、晋、南北朝志怪作者,却对后者倾注了较多的注意力。他们无法为仙界的日常生活安排充实的、富于情趣的内容,遂推测仙人必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活得寂寞无聊。于是,与求仙相对的另一主题--思凡,便应运而生,因为,人间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眷恋的。葛洪《神仙传?彭祖》中的彭祖说:“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教 案
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异毛;率好生僻,不交俗流。然此等虽有不死之寿,去人情,远荣乐,有若雀化为蛤,雉化为蜃,失其本真,更守异气。余之愚心,未愿此已。入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人间。”彭祖的话,无异于一篇思凡的宣言,只是术士气太浓,给人贪得无厌之感,很难使读者喜欢。比较起来,读者更愿接受成公知琼的下凡。她早年失去父母,孤苦无依,天帝可怜她,遂令她下嫁从夫。这样一来,成公知琼的翩然到来,以常人的观点来看,也是应该热情接纳的。因为,她毕竟是一位孤苦无依的女子。设想仙女也会寂寞,也会孤独,也会需要亲人,这使魏、晋、南北朝志怪中的仙,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小。至于董永因至孝感动天帝,天帝令织女帮助他偿债,织女的下凡,理由与成公知琼不同,但在思慕人间生活这一点上,两者并无差异。
其二,在两汉志怪中,亦不乏女仙,如西王母等,但她们总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居高临下地俯瞰人世。汉武帝以帝王之尊,在西王母面前亦只能仰视。甚至在较早的《列异传》中,凡人对女仙的任何不敬的念头,也会招致大难,如《麻姑》:“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蔡经只是心里想想(“意曰”),麻姑竟大动干戈。干宝笔下的成公知琼就亲切多了。自然,她与人的交往仍闪烁着仙凡相通的神秘色彩,所谓“宿世感运”,便传达出此种意味;但成公知琼毕竟和普通女性一样,作为妻子,对她的丈夫满怀恩爱之情。当她因春光泄漏,不得不与弦超分别时,恋恋不舍,先赠裙衫,再赠诗,然后“把臂告辞,涕泣流离”,那份情意,是能感动弦超的;后来,二人因偶然的机遇重逢,悲喜交加,重温旧好,这和人间夫妻的久别重逢有何不同?中国古代较早涉及人神(仙)相恋的是赋这种文体,如先秦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读者一向当作虚构的作品来看;并非偶合,《弦超》的本事亦出自晋张敏《神女赋》(张敏还作有《神女传》),显然亦是虚构。这篇产生于晋代的虚构故事,将女仙世俗化、凡人化,正是魏晋知识阶层人格觉醒的标志之一,难怪人情味如此浓郁了。
其三,两汉志怪中的女仙,其容貌之美已得到大笔渲染,如《汉武内传》中的西王母:“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但对女仙的才情似未予重视。而《弦超》在简洁地交代成公知琼“非常人之容”后,一再写她长于诗、文,其文“既有义理,又可以占吉凶”,其诗可用于抒发别情,才色兼具,已近于唐人传奇中的佳人了。上述三个特点,表明魏、晋、南北朝志怪的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仙形象已相当丰满。
鬼故事集中在十五、十六两卷,其中名篇颇多,如《河间郡男女》、《苏娥》、《秦巨伯》、《紫玉》、《卢充》、《贾文合》等。《河间郡男女》所描述的坚贞不渝的恋情是异常感人的。更值得注意的也许是王导对河间女复活所作的解释:“以精诚之至,感于天地,故死而复生。”在当时人看来,感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河间女复活即是例证之一。
《搜神记》卷一一《韩凭夫妇》亦旨在突出感情的永恒性。宋康王欲夺韩凭的妻子何氏,致使这对忠贞的夫妇先后自杀殉情。何氏在遗书中请求康王将他们夫妇合葬,可是残忍的康王却故意将二人分埋,使两冢遥遥相望,并以挑衅的口气说:“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出乎康王的意料之外,奇迹居然很快就发生了:“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形亡魂在,肉体虽消失了,但感情永生;对感情永恒性的确信是与灵魂不灭的观念糅合在一起的。
与《河间郡男女》相映成趣的是《贾文合》。它写贾文合得病而亡,在录送太山前被发现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提
示
是误召,放还阳世;途中遇一少女,亦系放还者。贾文合因喜欢她而提出交欢,少女怕玷污了自己的品行,不肯答应。复生后,两家有感于二人的奇遇,为之配合。故事赞扬少女的守礼,与《河间郡男女》之咏叹坚贞的恋情,各有所侧重。
《紫玉》和《韩凭夫妇》的相同之处较多。吴王小女紫玉与韩重相“悦”,“私交信问,许为之妻”。韩重托父母去求婚,吴王一怒之下,断然拒绝,致使紫玉心情抑郁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归来,得知紫玉去世,“往吊于墓前”。紫玉“魂从墓出”,与韩重相见,并唱了一首哀怨欲绝的歌。这种感伤情调以及对感情的执著,都与《韩凭夫妇》相通。区别在于: 韩凭与何氏系夫妻之情,韩重与紫玉为恋人之情。宋康王因好色而蓄意制造悲剧,是卑鄙的权贵;吴王因不满于女儿的私订终身而拒绝韩重求婚,是个“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父亲。
《紫玉》还有些内容是无法与《韩凭夫妇》作比较的。比如对于“死生异路”的强调。紫玉在唱完那首哀怨欲绝的歌后,唏嘘流涕,邀请韩重到她的墓中去,韩重不愿意,说:“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他后来虽然进去了,也仅停留了三天三夜。韩重的这种态度,紫玉表示非常理解:“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并非偶合,在《搜神记》卷一六《卢充》中,当卢充得知“崔是亡人”而他曾“入其墓”时,亦“懊惋”不已;他与崔少府女的婚姻,亦以三日为限。
“死生异路”的观念在《搜神记》卷四《胡母班》中有更集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表达。胡母班走泰山府君后门,让他死去的父亲做了本地社公。此后,胡母班的几个儿子便相继夭折。原来,他父亲想念诸孙,将他们召到阴间去了。泰山府君的一句话点题:“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
无论是《紫玉》、《韩凭夫妇》,还是《卢充》、《苏娥》,读者从中都不难感受到作者对鬼的深厚的同情心。人对她们不带丝毫敌意。但卷一六《秦巨伯》却写了一个狡诈残忍的鬼: 其本事出《吕氏春秋》卷二三《慎行论?疑似》。《吕氏春秋》称这种“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的鬼为“奇鬼”,可见他们本属于鬼中的无赖;正如人类中存在阴贼之徒一样,鬼世界亦然。这种恶鬼的出现,并不影响志怪作者对鬼的基本同情的态度,正如志怪作者并不因为人类中有邪恶者就仇视整个人类一样。
怪故事集中在十七、十八、十九三卷。怪,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妖精,系由年老的动物、植物、器物变化而成,是与人格格不入的异类。它们作恶多端,常干坏事,并不时幻化为男子,淫人妻女,如《田琰》中的犬怪。也许有必要指出,在涉及男女关系的志怪小说中,和人恋爱的鬼几乎全是女性(已死的丈夫与活着的妻子同居属于例外),同样,下凡结婚的也全是女仙。为什么不是男鬼或男仙呢?我想,主要因为,倘若一位男仙下凡,或一位男鬼现形,来到人间建立家室,又不能“从一而终”,那就有玷污人妻女的嫌疑。而女鬼、女仙与人间的男子恋爱,却不会被视为品行不端。与上述现象成为对照,物怪却常以男性的面目出现在男女关系中,这便鲜明地显示出了怪的可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物怪有时也幻化成求爱的女性,其中尤以狐最善于蛊惑男子。如《阿紫》中的阿紫。后世称善作媚态迷惑人的不正派女子为“狐狸精”,就是由这类故事演变而来的。阿紫的神通也确实够大的。王灵孝因而放弃了职守,抛弃了发妻,被救出来后,还恋恋不舍地回顾那段“乐无比”的生活;阿紫之善于媚惑,可见一斑。至于别的物怪,虽也想方设法媚人,但那本领就小多了。如《搜神记》卷一八《苍獭》。苍獭之不高明,从几个方面看得出来:其一,全身上下都穿着青色的衣服,撑着青色的伞,装束甚为古怪;其二,它诱惑的对象是管堤的小吏丁初,丁初从未见过这样一位女子,现在忽然有个女人冒着阴雨天气走路,不能不引起他的怀疑;其三,丁初快步地走,它也追得很急,但距离却越拉越大,足见其能耐有限。如此獭怪,却多次用色相来迷惑年轻人,假如有人上当的话,那也只是因为男子太好色(人性的弱点)。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从《搜神记》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魏、晋、南北朝人对物怪的蔑视之意。无论物怪有多么大的神通,人都不必害怕它们。采取这种态度的理由是充分的。第一,人有办法使物怪现出原形,只要带上一只猎犬或一面古铜镜;第二,方士可以服怪,如《搜神记》卷三《淳于智》所写;第三,气豪胆壮、风度旷达足以服怪。第三类与魏、晋、南北朝的士风相通,故事也较有趣,如《搜神记》卷一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宋大贤》。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战胜物怪,战胜物怪的前提是自身人格的健全。卑鄙委琐,利欲熏心,就不仅不能战胜物怪,还会被物怪所捉弄。《搜神记》卷一七《倪彦思》便是一例。嘉兴倪彦思家,忽来狸怪,惟闻其声,不见其形。它来不久,便把奴婢窃骂主妇的话告诉了彦思;彦思觉得有利,遂容许它住在家中,相安无事。后来,因狸怪提出要彦思的小老婆作陪,触犯了彦思的利益,彦思就请了方士来驱逐它,可是方士也无能为力。下面的一个细节是意味深长的:
郡中典农闻之曰:“此神正当是狸物耳。”魅即往谓典农曰:“汝取官若干百斛谷,藏著某处。为吏污秽,而敢论吾!今当白于官,将人取汝所盗谷。”典农大怖而谢之。自后无敢道者。三年后去,不知所在。
《倪彦思》表明了一个意思: 人不立德,便不足以胜物怪。此外,故事还流露出几许愤世嫉俗之情。试想,“自后无敢道者”,不是暗示人人都有把柄捏在狸怪手中吗?
在仙、鬼、怪故事之外,《搜神记》还有不少著名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前者如盘瓠神话(卷一四《盘瓠》)、蚕马神话(卷一四《女化蚕》),后者如东海孝妇传说(卷一一《东海孝妇》)、范式、张劭友情故事(卷一一《范巨卿张元伯》)。后两个故事成为元代杂剧的重要题材,关汉卿有《窦娥冤》,宫天挺有《范张鸡黍》。
《搜神记》中还有其他内容,如神灵感应(集中于第四、第五卷)、天灾地妖(集中于第六、第七卷)、瑞应符命(集中于第八、第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九卷)、以梦占卜(集中于第十卷)、万物化成(集中于第十二卷)等,它们大都“承于前载”,干宝只是做了辑录、分类编排和文字润色的工作。如卷一二《落头民》、《■虎化人》、《猳国马化》诸条,本事出自《博物志》;卷一《和熹邓后》、《禾三穗》,本事出自《东观汉记》;从“广异闻”的角度来看,其价值不高,但干宝搜罗完备,亦功不可没。有些故事的叙写,较“前载”曲折、生动,见出烹炼之功。
《搜神记》的问世,标志着“搜神”体在志怪小说中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它在中国志怪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都应以此为基点来加以阐述,否则便不得要领。这一点,我们将在《志怪小说的审美追求》一节加以评述。
4.《李寄》故事在干宝《搜神记》中的价值与意义
干宝的《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中国早期小说,《搜神记》中不少作品还显得比较稚嫩,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语言还不够丰富;作为志怪小说,《搜神记》主要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主要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表现了相当多的宗教迷信思想。然而《搜神记》之所以能成为比较有成就的志怪小说集,主要在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上局限有所突破,在某些篇章中注入较多的人生意趣,《李寄》即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该文志怪的意味除了其中的“大蛇托梦”、“下谕巫祝”等个别内容有所表露,总体上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当时可能实有其事(与我们熟知的《西门豹治邺》故事有一定相似性),也可能是民间传说,作者进行了记录与加工。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也远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书中的一般故事更为完整、复杂。由于作者也是一个史学名家,在语言的驾驭与人物的勾绘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鬼神或异迹入其笔下就能焕发出动人的光泽,因此李寄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智勇双全的少女形象。另外,李寄故事也是《搜神记》中少有的具有强烈斗争精神的篇章,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英勇斗争为民除害,给人以相当的鼓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舞力量。
5.朗读课文并翻译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6.课文简析
本文描写穷苦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事迹,热情赞颂其不畏凶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智大勇,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官吏的怯懦无能、草菅人命。
故事情节虽较简单却很完整,叙事也井然有序。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事件,展开矛盾。闽中庸岭,有大蛇为害,郡县官吏束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无策,还听从大蛇的意旨,残忍地以童女祭蛇。累年已用九女,蛇害依然。其次,写将乐少女李寄不顾父母反对,挺身而出,主动应募。再次,写李寄斩蛇的经过。她事先“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做好周密安排、充分准备,表明她不信邪,不畏凶残,对即将到来的拼斗胸有成竹。届时她“诣庙中坐,怀剑将犬”,沉着应对。又“先将数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设巧计引蛇出洞。乘大蛇“啖食”之际,放犬“啮咋”,自己从后奋力砍杀,终于为民除去一大祸害。斩蛇的过程,既表现了她的机智,也表现了她的勇敢。其次,写她入穴寻得九女髑髅,叹其怯弱,哀其不幸,自然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寥寥数字,传神地表现出这个少女从容自信的情态和气度。在叙事中,李寄的勇敢机智和官吏的怯懦无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文章对李寄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能抓住情节的展开来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最后写越王“聘寄女为后”以及对其家人的奖赏,在情节结构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削弱了李寄斩蛇除害的社会意义。李寄与父母的对话流露出重男轻女的倾向,也有损李寄的形象。7.故事情节分析
《李寄》塑造了有勇有谋、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少女李寄的形象。李寄这一形象是《搜神记》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之一。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教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小说文笔洗炼,全文484字,却一波三折,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应俱全,非常完整。主要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四步骤”。“三起三落”是对李寄斩蛇前情节的概括。“四步骤”是对李寄斩蛇过程的概括。
李寄斩蛇前的故事仅用274字进行交待,文字简约却是波澜起伏,“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具体分析如下:
巨蛇伤人,多有死者,为一起,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为一落; 蛇妖欲啖童女,都尉令长患之,为二起,求养童女,送至蛇穴,为二落;
募索童女,未能得到,为三起,李寄应募,父母不听,为三落(这第三落中又同时含有悬念:李寄最后去成没有?她为何去应募?她会不会被蛇妖吃掉?)故事至此,三起三落,波澜跌宕,而李寄女又言词恳切,试图说服父母,可“慈怜”的父母,终究不能同意小女自去送死,而李寄的“终不听去”,又使故事陡生悬念。“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八字写见她决心之大,也写出了她胸有成竹的把握。
这篇小说对李寄智斩蛇妖的描述亦颇精彩,斩蛇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怀剑将犬,备办米餈; 第二步灌以蜜(左麦右少),穴口诱蛇;
第三步,纵犬啮蛇;第四步,挥剑斫蛇。这一段是对李寄斩蛇的正面描述,充分地表现了她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而蛇死庭中后,她入蛇穴,举出九女骷髅,发出“汝曹懦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的感慨,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及随后她怀着悲痛的心情“缓步而归”,这些言行又使我们看到了她深沉、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段写李寄杀蛇后被聘为后,以及其父得官,母姊获赏,表现了传统价值观念对李寄的充分肯定。
这则小说生动地描述了少女李寄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故事。作品赞美李寄的机智、勇敢和善良,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英勇智慧、战胜灾害的大无畏精神的歌颂。8.写作特点
小说的第一个特点是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首尾完整。故事的开端写山高岭深,巨蛇为害。祭以牛羊不足,它每年还要吞食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接连有九名少女葬身蛇腹。环境荒僻险恶,蛇妖气焰嚣张,官吏怯懦无能,弱者惨遭荼毒,这一切造成了一种岌岌可危的情势,为李寄的出场作出层层铺垫。参见《公羊传》、《李寄不怕凶险,主动应祭。她年龄虽小,却深明大义,慷慨陈辞之后,不顾父母的阻拦,毅然独“自潜行,不可禁止”。表现出她关心人民、志在除恶的大无畏献身精神。故事的高潮写李寄智斩蛇妖,为民除害。她请剑将犬,准备缜密;诣庙坐待,沉着冷静;引蛇出洞,足智多謀;挥剑斫蛇,勇敢无畏。写得步步扎实稳健,处处险象环生,令人惊心动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气概非凡的少年女英雄形象。故事的结尾不仅叙述了李寄被聘为后、全家受到赏赐的情形,而且写到“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突出了斗争产生的效果和人民对她的赞颂。小说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是“都尉、令、长”等官吏,面对大蛇,畏惧无能,甚至募索女孩去祭它的愚蠢、昏庸、怯懦的群象,和李寄毅然应祭、智斩蛇妖的英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二是“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的硕大凶猛、森然可怖的蛇妖,与稚弱年幼、身小力薄的李寄形成鲜明对照。通过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对于一切危害人民的事物,只要敢打善斗,就能战而胜之的道理。
小说的第三个特点是注意进行细节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当李寄斩蛇之后,小说描写她入洞举出九具遇害少女的髑髅,感慨地说:“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这不仅流露出李寄对她们的怯弱和被吃的无限惋惜,也表现出李寄的善良性格和一片同情之心。作者接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着描写李寄“缓步而归”,英雄大战之后,从容自信的情态,跃然纸上,四字可谓传神之笔。
当然,小说所写李寄离家的言辞和封后受赏的结局,也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色彩,体现出作品的一定局限性。(赵叔)
9.李寄形象的分析
本文描述李寄为民除害的英雄行为,塑造了她机智、勇敢、善良的形象,这一形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逐步明晰、深化。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李寄虽未出场,但庸岭的险阻、大蛇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猖獗、官府的无能、九女的被吃,无不为其后李寄的斩蛇行为设下铺垫,侧面烘托了李寄的英雄形象。当官府又开始招募女童时,李寄主动请缨,临行前对父母的告白,从语言方面显示其对父母的关爱,也表现出李寄视死如归的镇定与从容,这对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女来说尤为可贵。斩蛇过程充满凶险,李寄准备周全、虑事细密,当庞然巨蛇出现在面前时也没有乱了方寸,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斩杀大蛇,不仅保全了自己,更为百姓除了一害。李寄的形象从而正面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胜利,李寄也没有喜极而躁,只是“缓步而归”,更表现出一种与年龄不很相称的淡定。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选自晋干宝《搜神记》。它通过李寄斩蛇这一事件,歌颂并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智慧的少女李寄的形象。李寄是一位十分有主见的姑娘,她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大蛇为民除害,并且订下周密的计划,表现了她的智慧。李寄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少女。她年仅十二三岁,面对着“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长七八丈,大十馀围”的庞然大物,她毫不畏惧。“从后斫得数创”,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杀死大蛇后还“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于是缓步而归”,态度何等的从容!只有大智大勇才有这样的表现。作者在文中将李寄与东冶的官吏作了尖锐的对比。这些官吏因为“多有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安全,不惜以女啖蛇,“累年如此,已用九女”。相信“巫祝”的鬼话,要以无辜少女去填蛇腹,这些官吏是何等的昏庸、怯弱。这个故事客观上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无情揭露。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布置作业 1.阅读干宝《搜神记》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附录资料
《搜神记》精彩故事选介
三王墓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杀害,其子长大后为父报仇。以其头托付侠客,终于杀楚王。鲁迅以此故事为题材写成小说《眉间尺》。
董永叙董永家贫,父死后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天帝派织女下凡为其妻,织缣百匹偿债,而后离去。《天仙配》的故事由此演变而来。东海孝妇叙一孝妇为冤狱所杀,精诚感天,死时颈血依其誓言缘旗竿而上,死后郡中三年不雨。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即以此为蓝本。韩凭夫妇写宋康王见韩凭妻何氏美丽,夺为己有,夫妇不甘屈服,双双自杀。死后二人墓中长出大树,根相交而枝相错,又有一对鸳鸯栖于树上,悲鸣不已。后世“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可能受其影响。
吴王小女吴王夫差的小女与韩重相爱,因父亲反对,气结而死。她的鬼魂与韩重同居三日,完成了夫妇之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
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4、《与朱元思书》赏析(丁长河)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留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说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与朱元思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第五篇: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他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骈体文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急流的江水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追求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看见太阳。
通假字①“转”通“啭”,鸟鸣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古今异义
① 任意东西 东西:古义:向东向西
今义:指物品。
②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③ 猛浪若奔 奔 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今义:奔跑。奔
④ 蝉则千转不穷 穷: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⑤ 鸢飞戾天者 戾: 古义
今义:罪恶。
⑥ 经纶世务者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 ⑦ 窥谷忘反 窥:古义:看,观察,侦探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 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 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
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③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⑦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⑧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⑨ ⑨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特殊句式
省略句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⑴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内容理解: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中心思想: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第一段:总叙了自富阳至桐庐富春江上的景色。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墨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第三段: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原文结构分析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问答题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那些像老鹰那样直上青云追请问高官厚禄者,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止息他们追请问利禄之心;那些终日忙碌于正事的人,望见这幽静的山谷,也会留连往返。
作者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抒发了世俗政界以及追请问利禄之徒的小视之情也涵蓄的流袒露羡慕美妙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朴直志趣.9、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找出对偶句,并说说表达效果。
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10.全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顺序来写景的?作者开头总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下来分写山水的“奇”“异”。那么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异水: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深(千丈)、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山高而直(两岸高山„„争高直指);各种声音和谐动听(泉水„„猿则百叫无绝);山间光线忽明忽暗(横柯„„有时见日)。理解默写
1.文中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文中运用对偶手法表现水的“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文中表面是写禽鸟的声音,而实际上却以声音来反衬山林的寂静,以动写静的句子是: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