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某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市委x届x次全会也提出,要加快xx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这为我市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产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规划了未来、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xx要夯实金融业基础,补齐短板,加大创新,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全方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夯实xx金融机构门类在中xx最为齐全的优势地位。金融机构是金融中心建设的载体,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一是要做实做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争取更多的银行总行来x设立xx中心、xx中心、xx中心、xx中心。做大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进一步推动在渝内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提档升级,争取新设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法人总部。二是要大力扩展新兴金融机构门类。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股权类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银行类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消费类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类金融机构。三是要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传统金融业资金优势和新兴金融业风险识别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兴金融业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补。
大力引进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xx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在金融业对外服务中展现特色。一是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多领域合作。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二是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要围绕在xx具有优势的产业或群体,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的专业化、专营化、专属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大力完善金融要素市场特色功能,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金融中心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也是要素资源的集聚地,要素交易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是要紧紧围绕金融要素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秩序和实现金融结算五大核心功能,努力完善xx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促进要素有序流转、理顺要素价格,为优化全市资源配置提供重要支撑。二是要不断丰富交易品种。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科技要素、碳排放权、排污权、知识产权、金融资产权益、文化艺术品权益等新型要素交易市场,发挥要素交易市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探索构建区域要素交易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大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xx经济证券化水平。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xx上市公司数量,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健全私募股权投资体系,发挥区域股权市场培育功能,不断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要支持上市企业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鼓励和支持xx上市公司运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功能,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可转债等方式,扩大再融资规模。建立市场化并购基金,集聚社会资本,加快实施境内外核心项目并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减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一是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二是要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有效发挥科技金融的创新作用,实现与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三是要大力推进跨境投融资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中新(xx)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xx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的优势,积极争取服务于xx陆海新通道的金融机构落地,推动成渝共建基于xx陆海新通道的跨境投融资平台,为xx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金融服务。
第二篇: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页眉无图版)
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摘 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邓小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加快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要,更是抢占中部崛起战略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差距与优势
长沙金融中心指数得分24.85分(满分100分),列全国16位,属第三层级次级区域金融中心。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部的武汉、郑州等区域金融中心相比,存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集聚度低、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人才较为缺乏等差距。
长沙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一是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二是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优势明显,有广阔的金融发展纵深;三是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有利于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和开展金融业务;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金融资源流动便利;五是碳金融、机械融资租赁、有色金属交易等特色金融业务潜力巨大。定位与战略
根据目前长沙的金融地位,通过差距查找、优势比较,建议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优势,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营造环境为突破口,在未来20年内形成以长沙市为核心,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的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长沙建成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路径是:首先须赶超中部的武汉和郑州,形成金融生态区;然后逐渐向沿海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城市靠拢,如宁波、广州等,形成金融发达区;最后形成中部地区具备较强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政策建议
宏观层面: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二是成立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协调小组,加强组织保障;三是规划先行,推出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四是立法推动,加强法律保障。
微观层面:一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金融人才中心和金融灾备中心,完善金融市场诚信体系,打造大河西先导区 “华尔街”;二是吸引和培育金融机构,制定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长沙银行等本土金融机构;三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设立OTC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有色金属商品交易所,扶持低碳企业上市、发债;四是创新金融业务,开展装备制造业投融资、碳权质押贷款和金融服务外包等业务。
第三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共)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切实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 实现更大突破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中国的第三次革命。李口作为欠发达地区,呼应城乡一体化建设虽有成绩,但制约因素多,困难大,需要下大力气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建设一体化,社会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党建工作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解
决“三农”问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以城代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各种要素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我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工业发展起步较晚,财政实力较弱,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作为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如何克服困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话题。
一、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全镇城镇城区建设面积增加到,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达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先后启动镇中村改造,欧亚花园开发,郑庄小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新政府办公区建设,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城镇框架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随着城镇建设的迅速推进,小城镇品味不断
提高。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瓶颈即将突破。新铺镇村道路公里,实现“村村通”工程。我镇道路通组公路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镇村规划效果明显。镇区、工业园区、道口经济区规划体系正在进行,同时完成了14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编制任务。经规划指导已建成的农李农民集中居住区、葛庄小区、郑庄小区、灯塔、梨园、渡口等农民集中居住区效果良好。社会保障明显改观。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参保率达90%。大力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养老保险正在全面推开 城乡党建工作得到创新。我镇积极推进工作创新,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社、协会上、流动党员较多的聚集地上。创新较好地推动李口党建工作,为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凝聚力,促进创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我镇城乡一体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宏观制约因素。
1、观念制约。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干部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有不少人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上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基层无能为力。从近期土地增减挂钩暴露出的问题看,一些群众故土难离,等待观望,把改变生活状况的一切希望寄托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难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体制制约。从体制层面看,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所面临主要问题。乡镇基层权利弱化,人权、财权有限,导致乡镇基层工作决策和工作过程制约过多,自由发挥空间少,使乡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
3、政策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户籍、投资渠道、就业、教育、社保等政策的不同,使城乡社会经济结构被相对分隔成两个相对不同的经济体系。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极大的制约了城镇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4、资金制约。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即使政府全面组织,引导多方筹资共建,仍然难以满足。目前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依靠上级投资和农民自主投资,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走出温饱。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大瓶颈。镇情制约因素
1.乡镇财力制约。,全镇财政总收入1528万元,只能维系保开门,保吃饭,保运转,很多支出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可见镇级财政非常有限,对三农支持力度不够。
2.城镇规模制约。我镇城镇化率达25%左右,同时由于我镇城镇规模还不够大,致使接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限。3.基础设施制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我镇农村交通条件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城市相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生活环境还比较差。4.消费水平制约。农村的商业和服务网
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民消费,城乡居民在耐用品普及和推广建设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根据李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审时度势,认真思考,精心谋划,确立了“一三五七”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工作思路和对策。
明确一个目标引领
李口镇辖1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人口约万人。其中城镇居民8000人,既有蓬勃发展的城镇经济,也有面广量大的农村经济。加快形成土地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居住区集中的基本思路,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李口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促进城
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基础设施、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上的一体化,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与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快农民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镇区就业和定居,逐步过渡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并保证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既得利益不减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使在镇区稳定就业的农民有序转化为市民。每年实现城镇新增人口600户人以上,提高城镇化率8个百分点。
2、加快农村城镇化。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拉开城市就是框架,将梨园村纳入镇区规划,积极申报梨园的“村改居”,使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水平不断向城
镇化迈进。
3、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引导和规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综合产权流转,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对接,鼓励农民离土离村、进程居住、从工从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实力的城市居民到农村发展主导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年流转农业综合产权50笔以上,流转融资3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以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李口
紧邻县城区,又位于高速道口。因此李口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就是:积极抓好城郊结合部农业发展的华丽转身,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合理规划农业发展布局,切实抓好沿高速路、大运河两侧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八堡信鸽放飞园和农李龙卧潭科技产业园等两个农业园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八堡放飞产业园重点打造信鸽训练、信鸽比赛、餐饮垂钓、休息观光等产业项目;农李龙卧潭科技产业园重点打造鲜食采摘、观光旅游、特色花卉等产业项目。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积极包装项目,争取扶持资金。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
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凤还巢”工程,加强对外出返乡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4、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搞好村道养护、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村级活动中心建设等,努力使农民尽快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建好三大板块承载 宜居城镇、工业园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是推进李口城乡一体化的三大基本承载板块,必须下功夫建好。建好宜居城镇,营造良好环境,发挥聚集效应。作为镇区建设与发展,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其一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确保道路、管网、路灯、绿化等功能完善。其二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镇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方面,认真抓好已
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借鉴外地的成熟经验和好的做法,拆除体制障碍门槛,实施人口倍增计划,每年新增人口人以上。其三是营造镇区发展强势。小城镇担负着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艰巨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因此,不仅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而且还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确保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做好镇区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小城镇发展的布局和步骤。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土地和资源的浪费。其四是营造良好环境。继续落实好垃圾清扫清运,长效保洁机制,建好垃圾填埋点,加强镇容村貌环境整治,巩固创卫成果,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理想的居住地。其五是树立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经营的理念。要把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放在县城体系之中,放在大的环境之下来考虑。把小城镇建设
与农业产业化、乡镇工业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力争通过3-5年时间把李口小城镇建成泗阳县城副城区。二要建好农李农民集中居住区。树立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当作小城镇来建设的理念。进一步规划好农李小区一期1 2 下一页
第四篇: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养老保障除了基本的经济保障制度外,还需要一个支撑这个制度顺利运行的完备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贯穿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始终,包括设计养老金缴付、支出、投资运营以及发放领取等环节的养老金服务;在养老保障制度下维护老年人各种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险、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以及医疗护理等内容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居家养老者及机构养老者日常生活涉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照顾和护理服务;涉及到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心理服务;日常消费服务;包含文化学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以及老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等内容的老年文化服务;以及帮助老年人完成自我实现的价值服务等。总体的思路普遍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各种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一)各类层面、各种服务的定位不准概括起来,就是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等各类层面、各种服务方式功能相互补充。以社区为依托,大力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在当前已被民政部门确定为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于是,一提推进养老服务,就必然首推居家养老,言必称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服务上下大本、化大力,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成类同于养老机构,导致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各自功能混淆不清,孰重孰轻各自定位不准。
(二)各级责任部门职责不明养老服务究竟该由谁来统管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一些为老服务的资源又都分散于民政、体育、卫生、文化教育及企业等各个部门,资源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和利用。如,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提出,在最初应该是为了应对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形势,暂时缓和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的一时权宜之策。特别是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由于原先没有确定哪个部门应有这样的一个职责范围,造成了对这同一个事项多头管理,责任不清,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
(三)目前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层次不高长期以来,无论是老龄工作部门还是民政部门,推出了不少新举措。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举措随意性大、标准高低不一,导致所能提供的服务层次无法提升。已经开展了几年的居家养老服务,至今大多地方也还是停留在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上,服务单一,且覆盖面窄。在养老服务政策的制定上,使人感觉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在政策的执行上缺乏力度,即使有了优惠政策也是空文一张,行之无效。
(四)养老服务业良莠不齐、监管评估机制不全就整个养老服务业而言,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其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大多只在扶持、推动上做文章,忽略了必要的规范和监管评估机制。措施从一开始就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加强管理、深化服务、优化服务的积极性。就养老服务提供者而言,提供合格优质的服务与得过且过、管理混乱、老人们得不到应有的服务待遇并无本质区别,无形之中也减少了违法违规的机会成本,不利于构建“公平对待、级别管理、奖罚分明、良性循环”立体式的养老服务网络。
养老服务服务体系理论上的概念定位应该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养老服务产品为主要任务、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老有所养,保障老年人
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包含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政府或社会活动的过程。体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也同样需要考虑这三方面的特征。
(一)政府主导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公共服务。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比国家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起步晚,基础差,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又似乎是突如其来,应对准备不足,所以从思想认识、政策安排、资金投入、人才培训等方面,政府更应起到积极的主导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社会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也要加人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样是一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不断扩大社会养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是今后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要大力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积极培育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要求,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到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养老服务经济实体,形成能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三)体制创新在优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上,首要的是要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行机制。要加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尤其是对原有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对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臵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既要保证养老服务业准公益性基础,同时能够兼顾实现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其次是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优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上,特别应强调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深化、巩固和提高。体制创新更多的还应表现在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创新上。检验公共服务体系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效果如何,需要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同样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开放性。通过建立一系列养老服务评估机制,来评估并监督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服务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综合以上三方面特征,在当前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总体思路应该是:抓紧制订各级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养老服务业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层次多样化、服务提供社会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运行机制良好、服务品质优良、监督管理到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第五篇: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写得真是漂亮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再次强调指出: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同时,要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情况,明确思路举措,把降低能耗和节约资源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突出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结构调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生产领域,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在消费领域,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乡建设领域,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二、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节约方面的技术创新,既要大力推广已有的技术,使之真正发挥效用;又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三、保护环境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我们不但要推进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要加强大气、土地、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整治,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性根源。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使节约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使浪费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五、加强监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目前,我们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制定更加严格的节约的标准,建立强制淘汰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政府表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政府机构在节约上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完全可以实现大幅度的节约。为此,各部门要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抓好政府建筑物和办公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还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怎样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
在第二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揭晓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 上,我省有26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据着7个席位,占
浙江省
G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于民营经济。这一组数据表明浙江的民营
企业
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在这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民营企业并不像人们想象 的那样发展得特别顺畅,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多项阻力,能挺的民营企业走过
来
了,脱颖而出,而大部分民营企业相当弱小,蜷缩在一角。在这里,我们不仅要
问,民营企业到底遇上了哪些阻力?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人才的缺乏。人才在企 业中发挥的作用力不可言喻,一个点子的产生,一项洽谈会的磋商,乃至一个企业
内部的发展总结与计划,一名资质平庸者与一名真才实干者作出来的效益是完全不 同的,它可以将企业引向正负两面。但现在的现状是民营企业因大多从家庭作坊、社队企业发展而来,固有的家族观念使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大多也是从家庭成员中产
生,这自然弥补不了其他人才的先进意识和先近理念,同样道理,人才在民营企业
难以受到重用,故而转投其他行业,久而久之,形成了连锁反应,民营企业只是人
才短暂的避风港而已。
其二,民营企业的融资力量薄弱。我们看到国有企业由于政府的扶持,常常能 够得到银行的长期贷款。但同样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虽然发展颇具特色化,但从开始的小企业,□□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审批权,政府的放之任之态度,使得
大多数民营企业主难以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即使走关系拉上了贷款,也是还贷期限
紧,贷款数目少,这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又套上了一层圈。
其三,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多限制性政策。政府往往重视工程大,项目多的外 资经济、国有经济。但对民营企业包括行业的选择进入,民间资本的进入,民营企
业的上市等诸方面进行卡制,致使民营企业与其他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发展境遇方
面薄弱许多。
民营企业的这些制约性因素将导致民营企业虽然能在21世纪的今天风风光光,但其以后的发展未必仍然势如破竹,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首先,民营企业也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通过科学论证的以“产权明晰、权 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也应予以借鉴并采用,在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充分发挥
其优越性。
其次,打造人才促企战略。从企业内部自身来讲,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资福利 待遇是前提,让人才能在民营企业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余地是根本;从外部
环境来讲,政府应在人才引进、人才安置、人才培养等措施上真正给予人才有吸引
力的优惠。
再次,政府应从解决民营企业行业发展、民营企业资本、民营企业享受其它优 惠措施上全面制定措施。政府应逐步放开民营企业的行业进入制度,使民营企业向
更多垄断行业全方位发展;在融资成本上,给民营企业扶持,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获
取资金;在对发行、上市的大型民营企业,更好在核定相关情况后,给予其上市的
资格。在其他方面,积极扶持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 理。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浙江省的一个新增长点,我们的政府应从打造“有为”
政府着手,从各方面予以积极引导,使它这辆高速列车越开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