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的报告

时间:2019-05-13 15:0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我区信息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

区政府:

根据省、市信息化建设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区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2011年,我们计划抓好区网络中心机房迁移改造、机关大楼外垂直单位和楼内19层以上单位的内网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三项主要工作,力争陕西省电子政务建设示范区县,确保我区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区网络中心机房迁移改造工作

我区网络中心机房于2003年建设,机房通风、降温、接地等设施缺乏,每遇热天,机房温度接近60℃,容易导致网络和设备故障,存在严重的火灾等隐患。另外,机房近一半设备陈旧,面积狭小,机柜、空调等设备摆放空间不足,已满足不了信息化发展需求,也不符合《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中关于机房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了我区在全市的信息化工作考评和区财政、计生等部门在上级的信息化考评。我们计划通过本次机房迁移改造,建立一个符合全省信息化网络机房建设标准的统一中心机房,可以为全区各单位提供信息化网络服务,有效避免今后各部门重复建设网络机房对空间资源和经费造成浪费。

二、机关大楼外垂直单位和楼内19层以上单位的内网建设工作

2008年,我区对全区的电子政务网络进行了一次升级改

造,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当时没有对垂直单位和机关大楼19层以上各楼层的电子政务内网进行建设。现在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对对机关大楼外的9家垂直单位和楼内经贸局、工商联、民宗局、统战部等4家单位所在楼层的内网进行全面建设,从而实现我区电子政务内网的全覆盖,可以为全区各单位的信息化内部应用提供网络支撑,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

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区政府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是我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是我区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举措。2011年,我们计划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建设网上审批系统,开展网上审批工作,将政府各相关部门能够“一站式”办结的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网上进行办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四、需要协调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障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需要协调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机房迁移选址的问题。需要协调机关事务局予以解决。

二是项目实施经费的问题。本次实施机房迁移改造、部分单位内网建设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项目,预计需要经费 190万元左右。详细方案见附表。

三是管理维护经费的问题。本次9家垂直单位内网线路开通,每年增加网络线路租赁费用近10万元;随着信息化网络线路、设备的增加和区财政内网等应用系统的开通,增加了我区的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和线路、设备等方面维护费用,建议将每年70万元的信息化管理维护费用增加至100万元。

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3-

第二篇: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

韩淑亮

 2012-12-27 10:43:52

来源:《中国房地产》2012年第12期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房产权屑档案的数量急剧增加,利用率也在大幅提高;房产权属档案管理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不断地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调整升级,从局域网(LAN)向广域网(WAN)的转变。与此同时,房产权属档案在数字化、信息化和计算机系统不断发展过程中基础数据丢失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使纸质房产权属档案的文字数据和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记录的数据不能达到一致,档案基础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房屋登记和房产权属档案的对外利用。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下面以邹城市为例,谈谈加强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想法。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各项登记越来越多,应该记录到房产台账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由于房产台账经常记录、查阅、插页等,容易造成台账残缺不全、缺棱少角的现象,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因而房产档案安全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对房产档案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侵害,使其处于安全状态。

一、切实增强房产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

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首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工作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观念现代化,即使有一流的档案保护和管理设施,也不能称其档案管理现代化。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和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转变计划经济时代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实现档案管理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档案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迅速实现房产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为此,邹城市房产管理部门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对14万余卷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首先对现有纸质房产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微缩扫描处理。购置了先进的软件和服务器、磁盘阵列存储设备及高速扫描仪等,聘请了专业的档案扫描公司历时78天,并利用其开发的“房产档案电子化系统”对电子档案进行操作管理。在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中,采用了高速扫描仪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图像采用黑白或灰度、以TIFF文件格式扫描存储,利用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保证所扫描图像的清晰、完整:建立档案信息索引与图像文件对应;该系统中的库房管理模块采用图形化操作,模拟真实库房的密集架,生成库房操作示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档案所在库房位置,且点击模拟档案盒可查看到扫描件图像,并与正在使用的“数字房产管理系统’健立数据关联,拥有多种查询途径,如:产权人、产权证号、产权坐落等,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相应的产权档案,实现登记数据与档案图像的无缝连接。档案数字化完成后,通过局域网络进行数据共享,工作人员依权限操作电子档案,为业务受理查档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业务错件的发生;同时将对外档案查询业务移至交易大厅受理前台,设置多台显示器便于申请人查看档案资料,完全按照《查询暂行办法》的规定受理查询业务,由申请人提交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填写《查询申请表》,产权人、利害关系人或其他符合查看电子档案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查看房屋的权利信息、他项权利情况等登记簿信息;对申请要求提取档案复制件且符合条件的,直接打印电子档案,加盖与原件一致印章和档案查询专章,交由申请人。方便、快捷的查询,免去了申请人的来回奔波,减少了纸质档案的磨损,保证了纸质档案的安全、完整,彻底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永久保存,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查询速度、利用率和透明度,推进了房屋权属登记档案的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档案操作与查询管理体系,制定从档案交接到档案上架的一整套流程操作程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趋于规范与完整;制作了档案内部查询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的查询利用。对于电子档案的数据安全和保存,在使用双机热备系统、磁盘阵列存储的基础上,又采取了移动硬盘拷贝、刻录光盘双重备份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完整。2010年底,又投入资金,将产权登记、预告登记、备案管理系统升级整合为一个新的房产登记系统,使全市房产登记实现了“以楼盘表为中心,以图定表、以表管房、以房建簿、以簿管证”的先进管理模式,建立起“地、楼、房”三位一体的基础数据库,形成了邹城的“数字房管”。“数字房管”系统的建成,不仅给办证的群众带来方便,能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更让他们放心地买房子、住房子。“数字房管”的建成,可以使房管系统的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数字房管”系统可以使房产测绘、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房产登记三个系统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特别是房产登记系统与房管局开发办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系统的对接,确保了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有效到位。另外,房产系统可以方便购房人,购房人在开发商销售处的系统端口,就可以直接打印商品房买卖合同。

“数字房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使房屋登记真正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业务受理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所办理的业务输入微机,其他业务可提取信息进行操作,由微机套打表格,系统数据信息按流程转发。通过系统,可以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拍照,留取影像资料,对申请人进行身份认定,确保登记和交易安全。

第二,使统计报表做到准确、实时统计。系统内置的统一报表及内部所需业务报表,可以做到实时、准确统计。

第三,使房产信息的历史数据一目了然。查询业务数据,可追溯到其上手房产资料及下手房产资料,使产权信息一目了然。

第四,使业务授权明晰,审理责任明确。对不同人员授予不同业务权限,对审理人员实现一个业务一人审理,避免人多扯皮。

第五,使房产限制可做到彻底限制。系统档案数据有上下关联,若房产处于查封或抵押等限制状态,系统则无法调档且提示限制原因。

住房保障系统与产权产籍系统对接以后,申请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房产档案查一遍,也不用害怕申请人带来的纸质申请材料是不是伪造,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系统就自动排异,申请人名下有没有房子、是不是符合申请标准就一目了然了。

三、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

房产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实现房产档案信息化成功的根本,决定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档案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需涵盖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单位: 山东省邹城市房地产交易所)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松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现就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松山区的城镇化建设基本上是从改赤峰县为郊区开始,赤峰市实施 “西移北扩”战略后加快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近况: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前,松山区范围内基本上全部为农村,直到1956年,昭乌达盟行政公署移至赤峰,两年后将穆家营子镇街区规划为赤峰市中心区建设用地,1983年赤峰县改为郊区,到1990年,我区中心区建成区面积仅达到6.4平方公里。村镇建设在1990年以前,仅有红花沟、初头朗、老府、大庙、哈拉道口五个小镇,到1990 年,总街区面积仅达到4.4平方公里。近年来,特别是XX年市里启动新城区建设,市政府搬迁至我区成为中心城区后,我区加大了城镇化的建设力度,启动了松北新城建设、赤峰商贸物流城、信息科技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62平方公里,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之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3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3.2万,城镇化率达到51.2%。

2、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1949年建国时,我区共有人口25.4万人,但非农人口仅1923人;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共有人口48万人,非农人口为11658人;1983年改赤峰县为赤峰市郊区时,共有人口50.9万人,非农人口为21128人;1993年改称松山区时,共有人口49.7万人,非农人口为35967人;XX年成为中心城区时,共有人口53.7万人,非农人口为7.9万人;XX年底,共有人口59万人,非农人口为33.2万人。可以看出,我区城镇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以前,我区中心城区仅有主干道路9条,其中油路5条。桥西大街、英金路于1958年前形成,锡泊街、西站东路70年代形成,其余为80年代后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而乡镇中心街区 的基础条件则更为薄弱。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镇的服务功能逐步得到完善。目前,南城区已经形成9街8路的道路网络,新城区也已基本形成14街、8路、5支路的路网格局,松北新城的友谊大街有效地衔接了新城区与桥北新区,在未来规划中,还将形成主干道路“四横五纵”的路网结构,街路总数将达到24条。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兴城,反过来城镇化又为产业发展搭建载体。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数据,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65:18.1:16.9,198

3年为57.8:25.1:17.1,1993年为48.8:29.3:21.9,XX年为33.7:29.7:36.6,XX年为17.5:58:24.5。可以看出,从XX年开始,二产和三产逐渐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内部来看,一是农业。一直以来,松山区的农业主要以粮豆种植为主,家养畜禽为辅,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从1990年开始我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节水农业,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目前,形成了以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生猪养殖为主的结构,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转为市民。二是工业。1966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8家,主要以手工业和采矿业为主,到1990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24家,主要以建材、化工、机械附件、手工业、矿业、食品 加工等产业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产城互动力度的加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各园区建设发展,我区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生化制药等六大产业为主,多元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三是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和城镇化息息相关,解放前主要以杂货店铺为主,解放后以国营和供销商业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逐渐恢复,我区的服务业才日趋繁荣,特别是XX年后,我区加大了商贸服务业的建设力度,相继启动了物流园区、物流城以及重大商贸项目建设,产业结构逐步由单纯的生活服务业向生产和生活服务并重转变。通过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看,1949年为6万元,1978年为4117万元,1983年为6939万元,1993年为XX8万元,XX年为7.5亿元,XX年为90亿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也是从XX年开始的。

5、发展政策不断清晰。以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城镇化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XX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今年3月,中央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今年4月份,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我区城镇化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国家发改委又计划将赤峰市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远景: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我区是中心城区,区位条件优越,又具有广袤的土地,“两城四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小城镇建设也刚刚展开,可以说我们现在发展城镇化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几年我区城镇化的重点将紧紧依托“两城四园”,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承接好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农民进城进园务工,推动农村收缩转移,在提升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做到两带动、两促进。据测算,到2020年,我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7.4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36万人以上;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3.9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将达到4万人以上,其中,有产业支撑的安庆、初头朗、夏家店等小城镇吸纳人口将达到7000人,我区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届时,我区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市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

二、我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过去十年来我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治理思路、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目前,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7%,我区作为中心城区还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差7.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明显偏低。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可以说,干部群众的认识是制约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瓶颈。

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区1529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区14个乡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3500人,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

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南城区规划落后,层次偏低,布局不尽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新编制的《南城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北城区还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城镇化动力不足。我区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第三产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仅为24.5%。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 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分工不细、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对城管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城区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从目前已申报获批的4个自治区重点镇,以及正在申报的国家级重点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小城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村庄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区小城镇发展格局整体东部乡镇快于西部乡镇,偏远地区如岗子、大夫营子等小城镇发展步伐滞后,如何打破这种不均衡的“东快、西慢”发展现状,成为了我区小城镇发展进程中亟待解 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我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以规划为先导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本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站在全市的高度和层面上制定我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为我区今后的城镇化工作指明方向,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本着以下几点: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松北新城城市设计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及时修编各专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松山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体现在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

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城区仍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阵地,要把中心城区建设作为龙头,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备的松北新城,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和谐宜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的快速 发展带动我区城镇化发展步伐。

1、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松北新城是赤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赤峰建设成为自治区第三个超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赤峰现代化大城市新景观的标志性区域。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是打造中心城市宜居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我区城镇化工作的切入点。在松北新城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好公园、医院、商业、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同时,加大对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各类业态的引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使松北新城的未来真正做到“宜居、宜商、宜兴业”,快速聚集人气,真正成为我区城镇化发展的尖兵。

2、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棚户区改造工作对于改善我区居民居住条件、推进“两城四园”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区共有棚户区41片,占地9858.6亩,涉及13589户,但这些棚户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又一有效途径。我区棚改工作存在范围大、面积广、征收难、投入多等实际问题,要时刻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的原则,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分步推进,借助国家重视棚户区改造这一有利契机,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的管理 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因此,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高度重视科学管理,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市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两年我区的主要精力要围绕深化“城市管理年”活动,重点搞好“治脏、治乱、治堵”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居民生活的顺心、安心、开心。一是要突出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二是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重点整治马路市场,实现市容秩序执法管理的常态化。三是要优化交通指挥系统,增加警力,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为此,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1、科学合理规划区域重点镇。为了使我区小城镇建设在今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小城镇发展方面有取舍,有选择,使有限的发展资源向那些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使他们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吸纳更多的人口,在全区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地发挥作用。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扶持初头朗镇、太平 地镇、安庆镇、大庙镇、王府镇、哈拉道口镇等重点小城镇,集中力量,加强规划指导,准确定位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龙头。

2、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城镇。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必须采取分步走战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根据我区小城镇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比如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把安庆镇打造成“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导力量;结合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着力把初头朗镇打造成近郊“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用旅游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以赤峰商贸物流城建设为契机,着力把当铺地满族乡打造成现代新型“商贸流通小城镇”,在抓好新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针对我区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农村,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要求,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公共管理一体化。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借鉴当铺地满族乡关 家营村的土地托管模式,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

4、推动农村收缩转移。要加快推动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通过调研发现,我区有很多自然村水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较差,土地较多,但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这部分农民迫切希望能够搬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居住生活,用出租耕地的租金作为生活来源。下一步,我区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移民这一政策,加快对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闲置土地资源统一开发,让这部分农民能够以地养老。对故土难离的老人,要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其后顾之忧,待这部分人口自然减员后,村庄自然也就消失了。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我区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区5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78.7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67家,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6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 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

1、做大做强工业。工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工业和城镇化是互为补充、互相带动的,以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根据我区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内在优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要紧紧依托工业企业这个“龙头”,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以江苏科技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为重点,打造产城一体的安庆和夏家店两个工业城镇。同时,强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现代工业,努力改善矿业等资源型产业所占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逐步形成多元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2、稳步推进涉农园区和基地建设。以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倾力发展设施农业,辐射带动我区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民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区城镇化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快涉农园区和基地的规划,做到集中连片发展,近期的重点是改造升级全家梁、赤峰西苑、公主陵3个万亩设施园区和穆 家营子花卉、太平地葡萄、初头朗食用菌等8个千亩特色种植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家营子镇西道、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安庆镇小北道3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现代化进程;依托亚盛、温氏、众益、蒙森等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做大特色种养殖业生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稳保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业加工业,使我区尽快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肉禽蛋奶和蔬菜供应基地;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以发展商贸、搞活流通。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是加快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最基本途径。结合我区实际,以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为重点,以打造蒙东、冀北、辽西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搭建好大物流平台和框架,全面推进商贸物流平台建设,通过赤峰商贸物流城的建设提升当铺地满族乡的城镇化水平。注重引进知名品牌和商业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依托我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开发三座店水库、二道河子水库、乌梁苏、香山寺、皇家漫甸、当铺地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一日、两日 精品旅游路线等,进一步提升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完善城镇化各种保障

1、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我区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督促、协调、鼓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小城镇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融资债券的发行速度,用活这部分资金。逐步形成向上争取投资、本级财政出资、银行贷款融资、优化环境引资、土地置换生资、企业单位捐资、干部群众代资的多元化筹资 机制,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构建多渠道融资平台。

3、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小城镇集中供热、排水工程、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园林绿化、住宅建设等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计划每年从区本级财政列支一定数额资金,对小城镇建设考核名次靠前乡镇集中奖励,同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我区小城镇发展提供保障。

4、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支持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用足用好这些扶持政策,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下一步工作中,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时刻注意市场在城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切不要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作为,以避免政府扭曲城镇化进程或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规划公益服务设施、地价和税收来调节市场,通过市场的引导,促进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建设,最终实现我区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对实施金土工程,更好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今天,国土资源部在我市召开信息化现场工作会议,对我局进一步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和做法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机会。现在,我代表XX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汇报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情况。先请大家看一段汇报录像片。各位领导、同志们:刚才播放的汇报录像片,着重汇报了近年来我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国土资源管理落地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下面,我再汇报一下我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主要措施。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上海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市陆域面积6787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约0.55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人均耕地约0.2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标准、规范和易操作的作业程序,将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化和明确化,对提升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几年我局深入分析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经分析,我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信息系统尚未成为业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关管理行为未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基础数据库覆盖面不够全,现势性不够强,数据重复、不一致、图属不对应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管理类数据还缺乏标准化、完整性;(2)系统建设统筹力度不够大,没有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存在的鸿沟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3)信息化尚未实现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信息不够畅通,难以满足区县、乡镇管理的需要。

分析深层次原因:一是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国土、地矿、规划等各类信息系统没有按其共有的资源属性进行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影响了管理的融合与统一。二是在信息系统设计理念上,没有按照政府管理创新、流程再造的要求突破现有体制和条块分割的限制,不利于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影响了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的统一,也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汇集、更新以及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三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中,没有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需求导向和集中开发、集成部署,市局机关、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的管理行为没有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其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也没有收集到统一的平台中来。

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我局在规划国土资源系统中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对信息化建设在日常业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共识,着力推进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定位,即:建立覆盖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体系,实现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监管,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这是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有效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就是围绕精细化管理要求,采取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规划、土地、地矿业务、数据、应用、技术构架,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关联,通过市、区、乡镇管理部门广泛和充分的应用,将信息化贯穿于规划、土地、地矿的调查评价、日常管理、监测监管、政策研究、社会服务等业务的全过程。

1、在系统设计上,促成市、区县、乡镇行政审批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重组,实现三级管理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实时在线运行,实现标准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大集中,形成协调一致、互联互通的网络化集成办公大平台,构建及时、可信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大门户。

2、在系统建设中,以数据为中心,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要素数据库,促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地下、地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类用地统一管理,从而使集中统一、内在关联的各类信息数据库为行政审批、执法监察、应急监管、辅助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

3、在系统应用中,一是系统安全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安全的常态化管理;二是市、区、乡镇主要业务审批过程基本实现网上综合管理和办理,业务系统、公务系统、内部管理基本实现有机集成;三是所有非涉密公务在网上运行,逐步实现文档一体化、办公督察催办自动化、文件分发归档智能化,做到系统内的上通下达;四是应用系统实现统一开发,三级联网垂直集成布置,有效解决应用集中化、数据集中化、管理集中化、监测集中化。

4、在规划统一、实时在线的数据基础之上,努力为社会提供及时可信的规划国土资源部分信息服务产品。针对个人、企业法人、政府部门的不同需求,着力形成标准化、制度化、分层公示的规划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产品,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

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全力推进规划国土资源统一数据底板建设

2006年,组织了全市范围的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土地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2007年以来,按照徐绍史部长反复强调的实施“一张图”管理的要求,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着眼于全市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准,整合规划建管、土地管理、地矿管理等专题空间数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空间数据框架,构筑全市“一张图”。

全市统一数据底板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图层。基础数据图层包括全市国土资源影像、宗地、现状、地形图,涵盖了整个土地资源行业的最小管理单元,中心城区数据达到1:500精度,近郊达到1:1000,其它部分为1:2000;专题数据图层沉淀了各业务系统管理的数据,包括开发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建设用地、违法用地等。全市统一数据底版具有“全、通、新、用”的特点。“全”,所有涉及的业务数据必须汇集到统一平台,全市土地、地矿、规划信息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所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统一分类代码、统一命名规则、统一数据结构、统一的数据格式,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之间存在的鸿沟壁垒,努力实现业务无缝管理、数据互联互通;“新”,所有数据确保准确性、现势性,建立起“发现—调查—处置—反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要求,通过一季度一次的遥感影像比对、日常的三级网络巡查、每天的执法巡视等三种发现机制,实时监控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用”,所有管理行为必须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所有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必须归集到统一平台中来。

(二)依托信息化推进业务管理架构梳理和流程再造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要求,大力进行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再造,努力达到规范透明、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方便群众的目的。

1、依托信息系统实施“管理、审理和监测”三分离。在管理方面,明确各业务处室的职能定位,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一桩一件的事务性审批转向宏观管理;由既制订规则、又负责审批,转向主要负责制订政策和业务指导。在审理方面,以建立规范、透明、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制度为目标,建设集事务受理、协助办理、信息采集和行政终端为一体、“既受又理”的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专门组建了行政事务办理中心,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实行“一个窗口进出”;规范了四种审批模式,即合并受理、合并审批、并联审批、前置征询等方式,通过内网在线监控和外网信息公开,实现阳光审批。在监测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对行政行为进行自动监控,对行业情况实施在线动态监测,对前后关联项目进行信息跟踪,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2、依托信息系统推进“市—区县—乡镇”三级管理联动。加快构筑市局—区县局—乡镇管理所三级管理架构,完善运作模式,市局重在政策设计制定和监管、区县局重在组织协调和推进、规划土地管理所重在具体操作落实。建设简便易行和有效的协同办公网络平台,实现市局、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在统一基础平台上协同办公。

(三)依托信息化建立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

国务院2004年28号文件明确,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应当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进行。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要求把建设全市统一、透明、规范、法治的土地交易市场作为培育和规范土地要素市场的重要领域,作为深化土地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我们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土地交易市场,2008年3月起正式运作,在以信息化规范土地交易、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做了探索。按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要求,土地交易市场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施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入市的交易管理,覆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覆盖产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实现了从土地审批到入市交易,以及后期合同签订的上线操作,实现了业务数据了交换和共享。

一是入市流程透明化。为了根本上防止土地交易操作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将全市统一的土地交易流程及操作标准固化入土地交易系统,实现了入市地块的公告、出让文件、进度安排和实时进展等情况每天两次通过局外网向社会公开,地块的实时竞买申请信息和挂牌信息每隔15分钟通过局外网向社会公开,通过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

二是信息掌握分散化。为了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交易环境,对受理竞买申请、竞买资格审查、抽选评标专家、实时交易等重要环节,采用分化动作、各管一段、相互制约的方式,并邀请公证处等独立机构操作,监委予以监督。比如,针对竞买人信息,在受理竞买申请时,系统产生唯一的受理编号;竞买资格审查时只能看到受理编号,审查通过的,系统产生唯一的资格证书号;实时交易时只能看到资格证书号信息;从而有效实现了竞买人信息的保密。

三是业务操作模块化。为了确保竞买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将操作过程分步骤组合成不同的工作模块,各模块独立运作,最大限度地规避人为因素对交易结果的影响。不同权限的用户使用系统时,只能看到和使用被赋权的工作模块,各个工作模块之间业务单线联接,信息单向透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实施操作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准确操纵或掌握真实的结果。

四是业务数据关联化。通过对土地审批系统和土地交易系统的整合,实现了招拍挂用地审批→土地交易→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签订审批的业务数据的关联和共享,根据业务规范,前道环节生成的业务数据会共享到后道环节且不能修改,从而有效保证了业务的连贯性和数据的一致性,也为业务监管和批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

(四)加强地质信息集成管理,创新地质成果表达方式

按照徐绍史部长关于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把分散资料集中管理,把纸质资料转变为数据,通过信息化工具把数据整合成为可利用的信息。

1、建立地面沉降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形成了城市安全预警机制。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地面沉降控制措施,从1999年到2008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由1.4亿立方米降低到3100万立方米,平均地面沉降由12毫米减少到6.4毫米,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同时,依据上XX市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布局,提升监测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把地铁、高架桥梁、磁浮列车、防汛墙等生命线工程纳入地面沉降监测体系,结合地面沉降及生命线工程特点,分类设定了安全预警标准,建立了及时反馈机制,多次成功预报生命线工程安全隐患,实现了地面沉降防治与城市安全保障的结合。

2、建立地下三维模型,提高服务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发了地下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地模拟地铁建设,快速评价新城镇、工程建设的地质风险,创新了地质成果表现方式,提高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3、建立长江河口海岸数据库和三维演化模型,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是上海最突出的特点,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滩涂资源,是上海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近百年长江口及海岸带地形、地质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三维模型,定量分析了泥沙淤积、侵蚀的规律,科学评价了土地后备资源状况和利用时序,为制定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已初步建立了滩涂资源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土地后备资源情况,科学评估滩涂开发的环境影响,努力做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

4、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拟定了《XX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2)》,明确了要目标任务,即:完善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建成XX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基本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由原来提供专业信息发展到提供管理和科普信息,从提供单纯的基础信息扩大到数据处理、咨询与决策、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落实工作,收集了30余万个地质钻孔,建成了包括11万个地质钻孔的综合地质数据库,与十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形成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带动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许多工作仍需深化完善。我们将以落实部市合作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国土资源新机制备忘录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以信息化带动管理信息化,切实管好土地、用好土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公安局长谈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公安局长谈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意识是前提机制是保障应用是关键

我认为,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意识是前提,机制是保障,应用是关键。警务应用、提高效能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工作中,目前存在的瓶颈主要是基础信息采录维护机制有待完善,同时情报信息研判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要以推进“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情报”系统,实现信息和技术资源综合应用、深度应用、全警应用。

科技强警保一方平安、促经济发展

“在保一方平安、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综治委和社科院的调查显示:烟台是全国最平安的城市之一,而且连续5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是全国获此殊荣的两个城市之一。在保卫一方平安、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我们把信息化建设置于公安工作先导性、核心性位置来抓。

首先,强化应用。我们举办了信息化培训班1600批次,培训民警6万余人次。科技强警的触角广泛延伸,信息化全警应用,充分发挥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实战的作用,为打防管控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其次,强化创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开通了网上警务室,群众可以进行网上投诉、申办护照等,我们开发出网上办案、电子笔录、网上视频督察、网络视频接访等系统,有效预防了违法违纪问题发生。

信息化是提升警务效能的根本途径

“要真正实现与时俱进、提升警务效能,必须也只能依靠信息化。”

去年11月,我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第一期全国公安机关中青年领导干部国际化培训班,到美国一些高校和专业机构进行了观摩考察和交流探讨。相比之下,我国警务工作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务效能的提升。

我们要以“三项建设”为契机,努力提升警务工作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尤其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应用。三项重点工作中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当前重点要加快“大情报”平台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开发和高端应用,确保各类社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联动使用。

对于中西部地区公安机关来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缺乏。因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升现有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养专业人才,以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用信息化建设促进革命老区的发展

牟晓良: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局长

“警务工作的信息化让老区人民群众看到进步、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在“三项建设”中,我局党委把信息化放在龙头位置。警务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推动规范化执法的实现,而执法规范化有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真正让老区人民群众看到进步、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我们到南方发达地区考察并总结经验,用有限的财力集中精力搞信息化。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全警计算机拥有率、民警警务通发放运用率、数字身份证书发放率等6个100%。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建议在“大情报”系统建设和应用上,从上至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按照“部厅搭台、市局建库、基层采集、全警应用”的思路和模式,真正实现公安情报信息的大共享,把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体现在提高公安工作效能、方便服务群众上。

依托信息化改革社区民警工作模式

陶晶: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局长

“要尽可能科学地为社区民警提出信息化学习和使用的目标。”

公安队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我们要从最具体的角度让社区民警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这会是一场全新的警务革命。单纯根据衣着、相貌去辨识可疑人员的传统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调查工作需要。全面应用信息化是很复杂的,社区民警的工作琐碎繁杂,我们不能一上来就对他们提出大而空的信息化要求,而是要尽可能科学地为他们提出学习和使用的目标,让他们逐渐熟练起来。

举个例子,很多与生活相关的情况都是能发现可疑线索的,我们根据长期调查,总结出最可能发现可疑线索的20种情况。一

切与维护稳定有关的信息都有必要做及时详细的录入,通过限定出的这20种基本生活情况,让民警随时录入更新,这样既能锻炼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又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

用信息化解决公安工作发展难题

任锐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局长

“有了信息化,公安业务流程和民警的执法行为越来越规范。”当前公安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决定了必须用公安信息化来破解。一个是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要向信息化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另一个是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有了信息化,实现网上串并案、直接破案和追逃等,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我们的努力下,公安业务流程和民警的执法行为越来越规范,对群众服务的水平越来越高,警民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在具体措施上,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强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把握紧密结合环节,重点强化公安“大情报”体系建设;二是把握以建保用关键环节,重点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平台建设;三是把握信息资源关键环节,重点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四是把握队伍素质关键环节,重点强化应用培训;五是把握服务实战关键环节,重点强化实战应用。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完成理念上的转变

王惠敏: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局长

“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和理念。”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完成理念上的转变。技术只是一种载体,它需要依赖人的智慧和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和理念。公安民警需要从“口袋信息”、“脑袋信息”和“纸袋信息”的习惯中走出来,而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

制定长远规划也很重要。要有针对性、目标性,更重要的是要有对自身的客观评价,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对我市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在与一些发展水平相当的城

市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了我市公安信息化工作的优势和不足,编制了《全市公安机关2010-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三年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每年的分阶段目标,相信这对我们宁波市公安局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把信息化建设置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李如林:山西省大同市公安局局长

“把信息化建设当成重中之重,以此提升公安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我们把信息化建设置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摆在重中之重来抓,以信息化带动全局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安工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我们以“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安网络应用系统在各警种、各部门实现全覆盖。同时,我们以重点工作目标综合考核为契机,对信息系统的覆盖率、信息采集的鲜活率以及系统的使用率进行严格考核。

为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我们积极争取市政府投资7500万元,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市局一级监控中心、3个二级监控中心和城区15个派出所三级监控中心相继建成。同时,公安警务信息查询服务台、执法办案系统和警务综合信息应用平台相继开通,在维护稳定和打击犯罪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下载关于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商局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经济户口管理、登记注册、市场巡查、企业......

    工商局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经济户口管理、登记注册、市场巡查、企业......

    关于加强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一、 我区农业信息化......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最终定稿)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充分加大公司工会“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组织优势,举办类似图片修改、网站制作等计算机操作知识培训及其它计算机知识竞赛等活动。 二、结合公司内......

    加快推进我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我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的思考 广西日报 2015-05-05......

    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全力推进法院工作

    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全力推进法院工作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必将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领域,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基本......

    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全力推进法院工作★

    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全力推进法院工作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必将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领域,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基......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2月9日下午,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神农行动‛启动仪式在樊城区太平店镇启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信办、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