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按照底志欣副区长意见,我们先后走访了兴谷经济开发区和马坊工业园区,就如何加快开发区建设与两个开发区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个开发区建设现状
2006年,经国务院审核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兴谷经济开发区和马坊工业园区同时被纳入到北京市市级经济开发区行列,成为北京市保留的16家市级经济开发区的成员。
(一)土地规划与利用
1.兴谷经济开发区
1993年8月23日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审核批准为市级开发区(京政函[2006]43),总规划面积10.26平方公里,已批准可控制性规划面积9.79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定位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食品饮料业和高端制造业三大产业上。现有两个产业建设基地,2002年经北京市经委批准,设立汽车及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规划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发展汽车配件制造业。2005年12月经农业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规划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发展食品生产企业。
2.马坊工业园区
2002年10月设立,2006年8月10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工业开发区,远景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批准可控制性规划面积3.45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定位在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绿能产业、医疗装备及现代制造业五大产业上。现设有三个产业基地,2005年6月成立北纺控股产业基地,基地占地面积22.6万平方米,重点发展轻纺产业;2007年12月成立北京电控(马坊)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重点发展电子产业;2009年2月成立北京绿能产业基地成,占地面积133.3万平方米,重点发展太阳能装备制造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多年建设,两个开发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发展条件,可以较好地满足各类工业产业入驻发展。截止目前,兴谷经济开发区已经实现了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和平整土地,马坊工业园区也基本上实现了“七通一平”。
(三)入驻企业投资情况与经济总量
截止今年一季度末,两个开发区实地生产型工业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兴谷经济开发区实地生产型工业企业1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其中相峰伟业配件公司和一刚锻造公司为新达到的规模企业,北京白象新技术有限公司也即将达到),总投资81亿元。马坊工业园区实
地生产型工业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
2011年,两个经济开发区共完成工业产值159.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3%,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145.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为65.9%;马坊工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4亿元(如考虑桥梁厂、瑞普三元等,产值为17.7亿元),呈加速发展态势,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4%。今年一季度,两个开发区共完成工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马坊工业园区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2011年,两个经济开发区共上缴国家各类税金11.3亿余元,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上缴税金超过11亿元,马坊工业园区上缴3048万元,形成区级财力 亿元,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2亿多元,马坊工业园区亿元。
(四)安置劳动力就业
2011年末,两个开发区内企业共安置就业人员18100余人,其中兴谷经济开发区安置14700余人,马坊工业园区安置3400余人。在安置的全部就业人员当中,我区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为80%以上。
二、制约开发区建设的主要因素
从目前两个开发区建设实际情况看,在发展空间、运营机制、建设环境、历史遗留问题方面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
出的问题,成为开发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从发展空间层面看,突出体现在工业用地供给数量不能满足企业入驻需求。马坊工业园区已批复《控规》范围内可征用的非集体建设用地仅剩余44.79公顷,但因无土地一级开发指标,导致无法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园区内供地不足的情况已尤为严峻,面临无地可供的局面,兴谷经济开发区已征为国有土地目前只有几百亩,面临企业无法看地严峻局面。
从运营机制层面看,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征地成本逐年提高,目前兴谷经济开发区每亩征地费用已达到30万元,原因是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是执行的北京市政府148号令。在已完成的征地中,由于工业征地补偿费标准与城市房地产开发征地相差悬殊,造成被征地的村与开发区矛盾突出,签订征地补偿协议难,影响手续办理进程,增加土地开发成本。二是征地手续复杂,需到村里进行公示、听证,并要求村里承诺不上访,延长了征地时间。三是建设资金筹措难。目前,两个开发区虽然都有自己的投资公司负责开发区建设工作,两家公司目前都是处于举债经营状态,一方面收国家金融金融紧缩政策影响,很难再从金融部门获取信贷资金支持,利益方面受现行财政体制制约,开发区很难形成自身资金积累,更难得到区财政资金支持。
从建设环境层面看,目前尚未形成全局性地共同支持开
发区建设的良好局面,部分政府部门只是依据各自的规章制度,机械性履行行政职能,没有形成从全区发展大局出发主动为各类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局面,致使开发区各类项目建设周期过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
从历史遗留问题层面看,兴谷经济开发区的部分韩资企业和马坊工业园区的一些企业尚未办理土地证、房产证,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载体作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快两个开发区建设。
(一)尽快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激发开发区建设活力。建议给予两个开发区以十年为期限独立财政体制,前五年将两个开发区各年度上缴税金及土地出让形成的区及财力,足额返还给两个开发区,后五年按一定比例将各年度形成的区及财力返还到开发区,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的日常开支、企业入驻奖励等方面,创建开发区建设的企业化市场运作模式,激发开发区建设活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的运用工作,为开发区建设及企业发展争取尽可能多的政策性支持资金,支持开发区建设和企业发展。
(二)全力推进土地审批工作,拓展开发区建设空间。建议区内土地、规划等相关部门,与两个开发区加强配合,积极与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利用好市政府工业项目绿色审批通道,以项目作依托推进工业用地审批工作,增加工业用地储备,满足工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
(三)增强服务经济大局意识,做好开发区建设服务。建议实行开发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及市直派驻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专题会议,对开发区各类投资项目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全力配合开发区办理相关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最大程度上缩短审批时间,进而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实现早投产、早见效。
(四)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提高开发区建设质量。建议设立土地开发率、工业用地率、工业用地使用率、企业建筑容积率、单位土地投资密度、单位土地产出(如产值、上缴税金、安置就业人数等)等系列考评指标,对开发区建设进行综合考评,采取横向对比的方式与先进开发区进行比较,找出制约开发区综合建设质量关键点,不断加以改善,进而有效提高开发区建设质量,形成名副其实的经济载体。
第二篇: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于支持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樊城区财政局
当前,发展金融服务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育樊城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2010年元月区政府在樊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的工作重点,2010年,我区要积极引进新的金融机构,扶持鼓励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健康有序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进一步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促进金融和经济良性互动,从樊城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樊城也具备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樊城地处襄樊核心区域,位于襄樊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中间,为发展金融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二是金融服务业支撑体系基础较好。第一,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区内集聚了大批知名金融企业,有较为完备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区域银行网点众多,另外还有证券公司及营业部,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其他金融企业等均在樊城设点。第二,集聚了大批知名专业服务机构,特别是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形成了支撑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专业服务体系。
但樊城金融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定
位尚不太明确;二是金融服务业集聚度有待提升;三是金融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营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首先要加快制定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明确金融服务业发展定位的前提下,建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政府服务协调职能,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业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积极为我区各类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和经营机构的沟通联系。
相关部门应发挥服务协调职能,要不断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政策,加大我区金融业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支持、协助人行、证监、银监、保监等金融监管部门依法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要努力接轨省市地方金融市场,完善政府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为我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继续做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协调,继续做好进一步推动我区企业上市工作,特别是重点行业优质企业的上市推荐工作,加大支持扶持力度。
二、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提升区域吸引力
一是切实做好金融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搭建服务平台,对全区金融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服务,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及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健全与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创投业的协调沟通机制,收集工作情况,了解和反馈意见、建议。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办公场地、工商注册登记、劳动工资等实际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府与企业、专家之间的报告会、研讨会、信息发布会。
三是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中心城区的规划,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将土地资源向金融业倾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核心区块集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部分新建商务楼宇要注重引进金融企业,加大针对金融企业的招商力度。对进驻我区的金融企业在房屋租赁或购买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商务楼宇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要为金融服务业发展留下空间。可置换部分效益不高的中小楼宇,探索建成金融专业楼、特色楼。
四是建议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出台金融人才激励举措,为金融企业高管、金融企业优秀人才提供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满足其对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需求,以集聚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熟悉现代金融制度、职业操守良好的优秀金融人才。
三、制定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财政政策。
为激励金融机构增加投放,积极支持樊城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比照其他地方的贷款奖励办法对银行贷款投放制定奖励政策。
一是开展对金融机构支持我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业绩评价。设立“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增加对我区信贷资金的投入;表彰奖励对我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金融企业。
二是建议设立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重点发展的金融企业和新型金融企业发展。
三是健全重点企业首席联络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事务协调制度。掌握企业动态和需求,及时排忧解难,留住并做大现有金融服务企业,培育发展大型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依托樊城会计、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发展优势,吸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各类新型金融企业集聚,扶助、支持金融中介业的信用评估企业的发展壮大;依托樊城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培育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业,吸引外资物流金融保险、金融保险中介等机构到樊城发展。
四、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对国家的金融改革措施和金融创新产品,积极争取在我区先行试点和推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创新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二是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的信用平台。加强协调配合,认真搞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放。
三是加快保险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保障经济的重要作用,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和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深入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索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充分利用
商业保险机构在网点覆盖、人力资源、风险管控方面的优势,参与我区社会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我区“政府保障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支持担保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担保产品多样化。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扶持担保企业增大注册资本,扩大担保额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资质评级制度,促进担保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积极鼓励创投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在我区设立与发展,积极做好创业投资备案工作,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密切协作,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是加强和推动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银项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银企、银项合作机制,积极推荐优质项目,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信用平台,争取每年融资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认真组织好既定项目的实施工作,尽快发挥项目效益;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和储备工作,争取银行更多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企业要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强化管理,诚实守信,争取金融机构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并共同维护银行合法权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切实维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协助
银行压降不良贷款。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法院、公安、监察、税务、国土等部门要探索建立金融案件立案、执行的绿色通道,积极协助金融机构采取法律手段加大金融债务的清收力度,维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加快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推荐]
加快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荔城区农机总站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总站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合作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推动了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的蓬勃发展,全区已工商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9家,有合作社成员382人,股金263万元,拥有各种农机具328台套。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明确发展思路。一是制定规划。认真分析我区农机发展状况,年轻农村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土地流转成为趋势,种植业大规模经营,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机系列服务的迫切需求,制定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规划三年内培育出规模经营作业,规范运作农机合作社10家。二是明确标准,我区采取三举措,促进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化,有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往浙江考察、学习合作社先进做法和经验。有向上争取资金5万元,建有标准化社址的合作社,给予每个合作社1万元补贴,并采取“先建有补、验收后补”的补贴办法。有与镇村协调社址建设用地,确保合作社生产管理有场所。三是把握原则,即坚持农民办社的主体地位,做到引导办社不强迫、服务不干预、支持不包办,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边发展边完善。
2、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实行政策扶持。合作社农机购置资金增加补贴比例5%,并且放开购买机具台数的限制。二是资金扶持,建标准化社址的合作社给予1万元资金补贴。三是项目实施优先,今后农机项目优先 1 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组织实施,清江、华龙农机合作社项目已上报省农机局、省财政厅。
3、坚持多元创建。从我区创建类型看,有清江、华龙、昌富、三联、沟边合作社是农机大户联合型,有镇阳、金穗、天马合作社是农村能人带动型二种。在运作模式上主要:有农机户带机入社,入社机械所有权归个人所有,实行单机核算,合作社收取管理费的劳动联合型,如清江、三联、昌富合作社。有成员带机作价或带资入股,财产共同拥有的合作社,如华龙、镇阳。有带田入社,租金改为分红的合作社,如金穗、华龙、镇阳、昌富、天马、沟边等合作社。不但农机作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尤其是土地流转合作社大面积种植水稻,今年已达2200亩,2010年可达6000亩,合作社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
4、拓展作业规模。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机具多,机具集成配套,农机作业和生产规模大的优势。农机合作社今年为种粮大户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达1.5万亩,2010年可达到3万亩以上。同时还跨区到福清、泉州、涵江、秀屿等地作业,提供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农机作业即将培育成为我区一大产业。农机合作社还推行“土地托管”作业服务模式,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承包土地种植早、晚稻,今年已达2200亩,明年已签订合同3800亩,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有效地实现土地家庭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有机对接,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5、强化指导服务。农机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是农机部门指导的重点,帮助各个合作社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培育和扶持示范社,带动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采取组织理事长往浙江台州参观学习,派理事长参加全国农机理事长业务培训,我区二年召开三次经验交流会,引导发展。
二、发展建议 从总体上看,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合作社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培育和扶持。现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1、市政府出台文件,择优培育示范社。中央11部委联合下文:《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市政府应出台实施意见文件。
2、解决农民合作社社址用地问题。农机合作社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收刈机、烘干机、植保机械和粮食加工机械,规模大的合作社其机具台数达50台以上,机具存放成为突出问题,同时还需要配备燃油库,维修配件库,合作社还需要建有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现急需用地建社址。可参照兄弟省份做法,凡是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面积的千分之五,作为农民合作社社址建设用地。
3、建设标准化社址给予财政补贴。建有标准化社址的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给予财政补贴3-5万元。采取“以奖代补,验收后补”的补贴办法。
4、规模经营作业财政补贴。凡是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达500亩以上,给予规模经营作业补贴,以加快我市土地流转。
5、农业项目合作社优先实施。市安排农业项目,优先委托有条件农民合作社组织实施。
6、及时办理农民合作社免税证件。按农民合作社法条文,税务部门应该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减免税有关手续,以鼓励合作社发展。
7、合作社规模种植水稻应予以保险。省委2009年已出台文件,水稻保险作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建议我市也应予以保险,尤其早稻种植受台风影响大,合作社迫切盼望水稻予以保险。2009、11、26
第四篇: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xiexiebang推荐)
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经济开发区(原掇刀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0月,是湖北省批准成立的15家省级开发区之一,规划面积25.11平方公里,即目前掇刀石街办的规划范围。
开发区选址初衷是当时正在争取的荆门40万吨蜡油裂解工程拟选址在掇刀石街办,该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开发区快速发展。后来由于各
种原因该项目前期工作取消。掇刀开发区成立后工业是一片空白,十分艰难,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初期主要是以发展商贸服务业和房地产为主,直到1999年,仅有3家很小的规模企业。
2000年6月国家批准荆门市成立掇刀区,辖掇刀石街办、白庙街办、麻城镇、团林铺镇,面积扩大到616平方公里。但整个掇刀区规模企业尚不足10家。
2000年11月,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荆门高新区,荆门高新区是全省13家省级高新区之一,规划面积2.9平方公里,也就是目前高新区起步区范围。高新区成立之初,仅有一家年销售收入不足500万元的企业(火凤凰耐火材料公司)。
从2000年底开始,掇刀区与掇刀经济开发区、荆门高新区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但截止2000年底,掇刀区仅有13家规模企业,工业产值4.39亿元,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先天不足造成荆门经济开发区与其他经济开发区一开始经济总量相差很大。
由于掇刀城区已纳入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市里将工业发展重点放在了现在的高新区。2003年8月,为加速发展高新区,市政府同意将高新区面积由2.9平方公里调整为10平方公里(但规划一直未调整过来)。
经过6年的发展,到2006年底,荆门经济开发区(掇刀区、高新区)拥有规模企业73家,产值23.4亿元,和2000年比,企业数净增60家,产值增长433%,其中高新区拥有规模企业21家,工业产值5.3亿元,税收911万元。由于没有工业基础,区内大部分企业成立时间不长,更缺乏大型骨干企业支撑,所以整个经济总量比较小。没有大型骨干企业是荆门经济开发区与其他经济开发区差距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如宜昌开发区,湖北宜化产值税收就占整个宜昌开发区50%以上,襄樊风神、东风两家企业产值税收占到襄樊开发区的70%以上。荆州恒隆、沙隆达两家企业税收占荆州开发区40%。但这些骨干企业实际上是这些城市存量大企业,而荆门经济开发区聚集的全部新办企业。
2007年,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将开发区、高新区与掇刀区分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体制调整后开发区发展很快,到2007年底,开发区规模企业达到32家,同比增长50%;完成工业产值10.15亿元,同比增长91.5%;实现税收2949.92万元,增长223.8%。
管理体制调整后,为了不影响整个开发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开发区管委会仍按过去的统计口径上报统计数据,包括了掇刀区、荆门经济开发区及天茂、航特、东光三家市直企业。上报省统计局数据由开发区通过网上直报,2007年,通过与市统计局协商,上报数据又增加了7家市直企业。省发改委考核开发区时,主要有两项指标,分别为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数据由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提供,目前上报数据只包括了掇刀区(不含中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由市统计局提供,该数据包括了开发区和掇刀区的部分数据。2007年底,荆门经济开发区(不含中省企业)上缴税收13255万元,在全省15个市州开发区中排名12位,增幅34.32%,在全省排名第10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全省排名第10位,增幅66.04%,全省排名第7位。由于其他城市开发区统计数据基本包含了市直的大部分乃至所有骨干企业,而我市数据只包括了掇刀区的部分数据。税收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省的位次仍然靠后。
二、2007年开发区体制调整后的发展情况
1、建立了运行新机制。一是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开发区管委会设置了“两办四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局、招商局、建设环保局和财政局”。二是建章立制。针对开发区三大工作职能,建立了班子议事、人事任免、项目入区服务、财务管理、工程建设监管等方面的20多项制度,细化工作流程,规范办事程序,保障了工作高效顺畅运转。三是优化人员配置。通过分流人员、公开招考、外部调入等方式,调整优化干部队伍,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招商引资取得了新成绩。2007年,开发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部产业转移和加快中部崛起机遇,紧紧盯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精心编制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招商资料》和招商宣传画册;在市内新闻媒体上公布招商引资电话,有偿征集招商信息;对荆门籍在外成功人士进行了全面摸底,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我区信息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
区政府:
根据省、市信息化建设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区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2011年,我们计划抓好区网络中心机房迁移改造、机关大楼外垂直单位和楼内19层以上单位的内网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三项主要工作,力争陕西省电子政务建设示范区县,确保我区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区网络中心机房迁移改造工作
我区网络中心机房于2003年建设,机房通风、降温、接地等设施缺乏,每遇热天,机房温度接近60℃,容易导致网络和设备故障,存在严重的火灾等隐患。另外,机房近一半设备陈旧,面积狭小,机柜、空调等设备摆放空间不足,已满足不了信息化发展需求,也不符合《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中关于机房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了我区在全市的信息化工作考评和区财政、计生等部门在上级的信息化考评。我们计划通过本次机房迁移改造,建立一个符合全省信息化网络机房建设标准的统一中心机房,可以为全区各单位提供信息化网络服务,有效避免今后各部门重复建设网络机房对空间资源和经费造成浪费。
二、机关大楼外垂直单位和楼内19层以上单位的内网建设工作
2008年,我区对全区的电子政务网络进行了一次升级改
造,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当时没有对垂直单位和机关大楼19层以上各楼层的电子政务内网进行建设。现在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对对机关大楼外的9家垂直单位和楼内经贸局、工商联、民宗局、统战部等4家单位所在楼层的内网进行全面建设,从而实现我区电子政务内网的全覆盖,可以为全区各单位的信息化内部应用提供网络支撑,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
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区政府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是我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是我区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举措。2011年,我们计划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建设网上审批系统,开展网上审批工作,将政府各相关部门能够“一站式”办结的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网上进行办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四、需要协调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障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需要协调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机房迁移选址的问题。需要协调机关事务局予以解决。
二是项目实施经费的问题。本次实施机房迁移改造、部分单位内网建设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项目,预计需要经费 190万元左右。详细方案见附表。
三是管理维护经费的问题。本次9家垂直单位内网线路开通,每年增加网络线路租赁费用近10万元;随着信息化网络线路、设备的增加和区财政内网等应用系统的开通,增加了我区的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和线路、设备等方面维护费用,建议将每年70万元的信息化管理维护费用增加至100万元。
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