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3 11:2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发展城镇,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城镇总体规模较小,但城镇分布相对集中。经济总量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

_、城镇规模:XX区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全区辖X个镇、X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X平方公里。

_、城镇经济:____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X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元,比上年增加__元,增长_._%。区域经济以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为支柱,汽车产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__%。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发展。____年,实现总产值X万元。

_、城镇化水平:全区总人口X万,其中城镇人口X万,城镇化率为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体系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混杂,镇区用地布局不合理,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镇区现有商贸区、居民住宅错综复杂,建筑物密度大,通风、采光、卫生等条件差;路边市场仍存在。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目前镇区排污能力弱,无大的河流排污,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严重滞后;镇区道路结构不合理,城镇道路没有形成环状,道路多为丁字路,且部分道路路面狭窄,路况不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功能不齐全,聚集效应不大,影响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城镇建设资金缺乏成为发展的瓶颈。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虽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城镇建设、管理和经营,但没有形成稳定的融资渠道,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城镇缺乏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四)城镇职能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城镇发展表现出城镇间产业同构性显著、职能单一的现象,没有形成相互协作的合理分工,极大地制约了城镇现代化的进程。

(五)城镇规划管理滞后。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城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范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管理不到位,镇区功能繁杂,扩张无序,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在建设和发展中未突出自身特点,建设水平低,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城镇文化气息淡薄,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议和对策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长远布局,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要有利于发展本地优势,有利于方便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有利于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一是要抓好城镇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生态用地。要做好城镇体系的布局,注重城镇风貌建设,采取“统建联建、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打造亮点、突出特色”的措施,建设_—_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民新村,扩大城镇容量,吸纳人口,提高经济集合度和积聚效应,引导城镇的合理发展。二是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两镇一街的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改善城镇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三是城镇规划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降低城镇发展成本,讲究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合理流动。四是要强化城镇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

(二)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城镇建设发展动力。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要牢固树立“经济靠产业壮大,产业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投资推动”的理念,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建设,加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一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行城乡互动,三次产业互动。要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重汽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渝西重型汽车城。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二是围绕优势产业抓项目,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我们必须抓紧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和市里“退二进三”等重大机遇,依托现有的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主动策划组织滚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外部资金,推进一些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

化项目建设,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培育城镇的产业优势。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车城园区是推动城镇化的载体,是重构产业和城市体系的着力点。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城镇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的有效载体。我们应以重汽集团、正大饲料和新世纪化纤公司为龙头,吸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引导区内中小加工企业与其实现配套生产,带动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获得综合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树立和强化经营园区理论,不断健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形成“以园养园、以园建园、以园兴园”的经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园区开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各类工业项目,充实园区经济,增加城镇经济总量。四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用抓大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金和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

(三)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搞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把城镇开发建设推向市场。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将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手续等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来参与城镇的开发建设。三是土地开发融资。把土地开发资金回投到城镇建设,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以业活镇、滚动开发。四是调动农民建设城镇的积极性,鼓励本地和外地的能工巧匠、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办厂经商。

(四)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增加城镇发展功能。发展城镇一定要重视聚集人气,把着力点放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上来,大力吸引外地能人商贾在本地落户,提高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城镇的质量。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是聚集人气,吸纳能人,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要对制约农民进城的土地制度、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降低“户口”门槛,打开镇门吸纳能人、聚集人气。允许进镇农民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解决土地对农民的束缚,确保农民离地进城的自由。积极引导“富工又富乡,进厂又进城”,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把城镇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增长点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五)以塑造独特的城市精神为载体,实现城镇的协调发展。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市民从农村转移而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成为促进城镇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城镇文化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把育人作为推进城镇建设的一条主线,积极开展以干部为表率、城市为龙头、农村为重点的富有时代特征、体现**特点的群众精神文明活动;积极推进以“诚信**、文明市民”为主题的信用双桥建设,引导市民强化诚信意识和城市意识,创造人人讲素质、个个重修养的社会风气;要围绕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城镇中建设各类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图书馆及管理中心,让居民的生活质量有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与城镇文明对接、体现**特色的“诚信、开放、自强、奋进”的城市“气”和“神”,实现城镇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第二篇: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小渡口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小渡口镇胡烨辉

小渡口镇位于澧县东部,毗邻津市,距离县城15公里。全镇集雨面积12.5万亩,总人口4.5万人,辖23个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集镇现有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8360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建设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镇抢抓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以小城镇经济建设为抓手,以建设靓丽集镇为目标,较好的实现了城镇经济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镇围绕本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镇情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子,即“依托产业建城镇,建好城镇促产业”。近年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拉大了小城镇框架。目前,集镇建成区面积由2003年的不到1平方公里增加到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也在稳步增加。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不断提高,累积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管理水平日益提高,镇容镇貌“脏乱差”、乱搭乱建、店外经营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生产要素聚集,促进了葡萄、草莓、凤尾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做强做大。城镇建设的提速,特色产业的发展,激活了商贸流通、房地产业、酒店餐饮等城镇三产业迅猛发展。目前,镇区拥有各类商铺356多家,大型餐饮店2家,大型物流公司5家。

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些欣喜的变化,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小城镇的市场发育不够健全。支撑小城镇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迟缓。

2、小城镇建设用地紧张。我镇规划建设用地大多数为耕地,每年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审批非常有限。小城镇的发展与规划区内的“城中村”农民利益的矛盾日益显现、日趋尖锐,造成小城镇建设征地难、用地难。

3、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镇财力有限,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小城镇建设缺乏相对稳定的投入,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体功能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是非盈利性事业,多半只有通过政府投资才能完成。目前我镇财政还是“吃饭财政”,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资金的短缺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又制约了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

4、小城镇管理跟不上建设。一是机构不健全,行政执法主体的缺位影响了当前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二是小城镇建设专项法规滞后,不

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建设形势。三是规划滞后于集镇发展的需要,建房缺乏科学规划和必要的建筑设计指导,土地浪费现象严重,造型呆板单调,功能不实用,不健全。四是缺乏高效的长效管理措施。

二、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政策环境与之相适应。为了促进我镇小城镇的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应有的重要作用,目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布局,科学规划,描绘城镇建设蓝图。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小城镇的前提。在城镇建设上,我镇要自始自终把小城镇规划作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一节,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切实搞好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制订、修编和完善。可以依据我镇人文历史、区位优势、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院专家,根据小城镇发展条件,编制《2011-2010年小渡口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并把握涔水大桥东线连接工程机遇,启动集镇北扩工程,精心谋划新区的总体规划,认真做好集镇长远发展规划,力争把集镇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示范小区。

2.大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是衡量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小城镇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必须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发展要求,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能源供给、供水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垃圾处理,进一步搞好镇区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积极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以优化小城镇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市场体系,根据我镇的地理优势、人脉资源、产业优势,建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并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及相关服务,使市场成为带动小城镇及周围农村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以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3.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将失去内在发展动力,而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小城镇经济朝着主导产业突出、多业并举、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方向发展,增强小城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功能,并以此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4.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关键,出路在创新。近年来,面临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我镇要锐意创新,树立经营城镇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激活社会投资、聚集民间资本,努力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用活 “六个一点”。一是土地“生”一点。主要盘活镇区闲置土地,坚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以地生财。二是财政“挤”一点。我镇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挤出资金,用于市场、道路、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争取上级“拨”一点。只要是政策有倾斜的项目,我们积

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支持。四是向外“引”一点。主动邀请镇外单位、个人来小渡口投资兴业,促进发展。五是民间“融”一点。解放思想,拓展投融资渠道,以土地置换、使用权有偿出让等方式从民间融集资金,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农造城,近年来,我镇有1000多户农户“洗脚”进城,购地建房、办厂或购买商住房。近5年来,新增经济适用商品房800多套,200多户进城购地建房,累积建筑面积达200000平方米。六是群众自愿“捐”一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部分出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三、对县里的建议意见

1、尽快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小城镇发展与失地农民利益矛盾,缓解小城镇建设征地难、用地难。

2、健全镇级财政体系和功能,建立小城镇发展激励机制。将一定比例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及土地收益返还给镇级财政,用于当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3、允许乡镇政府在依法对土地市场实施一级垄断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本的快速增值,让本级土地收益全部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4、对列入省市的重点建、示范镇,加大扶持力度,在土地审批、计划立项、规划条件、政策扶持、建设资金、规费收缴等方面予以倾斜,有些方面简政放权,授予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使土地报批、规划办证等行政服务不出镇即可办好。

5、健全机构,建立小城镇管理中心。建议设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门机构,定人员、定编制、定经费。

第三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巨大引擎,必将给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区域综合发展。

城镇化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最终目标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目前,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2.7%,双辽是37%。差距很大。要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通过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人才落户

我市的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基本设施欠账较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重要作用。所以未来5——10年,我们要重点打造城市环境,硬件上要加大投资力度。一是打通城区路网,实现城市规划的“六横六纵一连环”目标。二是科学铺设地下管网,借助国家目前有利政策争取资金投入

使陈旧管网得到改善,新建管网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加强绿化建设。生态园林建设的水平是各城市之间竞争的主要条件。我市的园林城已基本建成,今后要在公园、广场建设上加大力度。另外双辽风沙大,应加紧城市防护的建设。四是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使旧城面貌有力改善,并且通过改造使市区道路 1

及配套问题一起解决。五是加强城市管理,切实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通过发展优质教育吸纳人口集聚

百年育人,教育为本。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据目前,双辽市普通农民进城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进城读书。从小学、初中、高中数量都不少,那么教育质量作为吸纳人口集聚的作用明显,所以我市的教育部门应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不仅留住我市本级的学生,招收农村进城求学的学生,还要吸纳周边一些地区学生。这样对人口的集聚将做出巨大贡献。

三、通过优势产业带动城市人口的增长

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人口机械增长的必然,尤其是通过优势产业来增加人们就业,能够有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这是加快城镇化最有利的途径。所以我市要把现有优势做大,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一些大城市淘汰产能过剩企业的时机,引进一些优势产业落户双辽。产业发展双辽是有优势的,一是土地资源优势,二是地域和交通优势。我市为三省交界地,应把边缘劣势变为前沿优势,并且三条高速公路拉近了我们和长春、沈阳及通辽等大中城市的距离。我们应重点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促进沿边开放合作和区域联动发展。

四、通过新城区建设集聚城镇人口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把我市规划为区域中心城市。为了强化中心城市的领域作用,我市的城镇规模需要放大,改造老城建设新城,功能互补、紧密联系。

辽东新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用宜居宜业的环境来引进现代化新兴产业和急需的技术人才。由于政府投资有限,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方向为有实力的投资集团,征地拆迁建设运营都由投资者打捆操作,建城市综合体,从规划的核心区开始有序推进。另外,征地拆迁也要调整思路,以往我们都是只征收土地,把新区内的农民迁走,为了加快城镇化,也为更好的安置被征收农户,应认真细致的研究一下移民政策,将新区内的农民就地转为市民,让更多的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和改革发展成果,这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五、城镇化发展应把握方向避免盲目性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步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们加快城镇化的重点是中心城区,也就是县城。因为它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条件具备,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由于全市的人口有限资源有限,所以应避免“辅摊子”式的城镇化,盲目圈地占地、投资开发、资源浪费。

第四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 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工业化和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思考和协调解决的 问题,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农民进城与城镇就业容量问题;资源开发利 用,资源环境的支撑与制约问题;城镇发展的资金问题,城镇产业种类转型与现实发展模式 问题,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可行的城乡规划等问题。

一、形势和问题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从全国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 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1 978年到2004年,全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5.4亿人;全国城市总数由1 93个增加到661个。并且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形势很好,已初步出现大、中、小城市和镇结合发展的趋势。由于西部地区面积大,交通线长,居住分散,沙漠草原多,乡村距离长,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0%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总面积为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0%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有些地区对推进城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关系,实现城镇化的主要标志还不明 确,思想观念还没转过来。把搞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多建高楼大厦、立交桥、大广场、花园区 企业或工场,建高级别墅、高档住宅,追求大而全、高又多的豪华建筑。给开发商谋大利,开方便之门。这种不切实际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指导思想作风仍存在。

2.有的中心城市或较大城市,在改造旧城中只顾扩大新区,而忽视旧城改造,不分新建 和改造旧城一律推翻重建,损害了特有的历史文脉继承。

3.许多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行一条腿走路,忽视了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 结构的统一结合的发展。只顾扩大新区面积,而忽略各类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4.在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统一结合发展方面,存在重城轻镇,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脱节,不能更好的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市和城镇的作用。缺乏科学规划。上述问题确实反映 出在城镇建设中有浪费人力、资源和资金,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质上不懂得 怎样使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结合发展,以及如何由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变过程的内容和关系。

二、差距和重点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GDP总量在2000 年基础上翻两番,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三 名的行列,同时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要求。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城市化率从2000 年末的36%提高到55%以上;城市人口总量要达到7亿至7.5亿人口;信息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达到全球前1 5名的行列;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面积不超过国土总面积的2%;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等几个主要目标的实现均关系到推进城镇化这一关键目标的实现。正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城市化建设道路的反思和务 实。这是由“城市化”向“城镇化”思路的转变,确实是从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出发做重大 战略性调整。必须按照中央正确的发展战略抓好城镇化发展。就能更有力地促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从我们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及发达地区比较,从国民生 产总量、城乡人民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比重、生态环境脆弱程 度、城镇化率、科技创新和科技贡献率等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比较,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发达 地区差距很大。特别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等领域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牧区,难点是要在如何因地制宜抓好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上下功夫。1.要明显缩小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缩小差距是长期任务,在全面发展经济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来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在发展经济方面,应把实行新型工业化和解决“三农刀问题作为重要目标,要克服只重实发展工业,不惜浪费资源环境和破坏资源为代价;同时也不能忽视提高农村生产和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指标,要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协调工、农、林、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2.应当优先缩小在人类发展方面的相对差距。我们在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中,必须重视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 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三低两高”的增长方式。就要在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要研究现 代工业社会主要依赖人力资本以及同人力资本相关联的社会资本。我国正在为实现新型工业 化、现代化而奋斗,重点就是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我们要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要速度、要效益、要结构,不断提升内涵或扩大再生产水平。

3.西部地区(包括八个民族省区)应重点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知识、教育、科技、信息、交通方面的社会差距。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主要存在三大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地 区人均GDP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文化、教育差距、科技信息差距、医疗卫生差距、交通 运输差距、体制差距、思想观念差距、生态环境差距)。但是最大的是社会发展差距。而在 民族地区缩小社会发展差距要快于缩小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更有助于加快缩小经济发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差距。根据这一认识,只有优先加快提高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社会 发展水平,才有可能缩小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缩小西部地区和民族 地区的教育、信息、科技、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差距,这 样更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有力的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4.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发展方面的差距。实际上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的不平衡 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趋扩大,突出表现在经济收入、医疗卫生、交通与通讯及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持续扩大。在缩小东、西部差距进程中,一是抓好普 及科学技术,应抓住提高工业和农业产量和质量方面的科学技术。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 “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发展之首,并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 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 展的平台,推进城乡经济发展。这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5.需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差距。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从现在 的36%提高到55%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增加1%的城市化率才能达到战略目标的要求。按此计算,每年将有一千万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人口,这必然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事实上,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渐 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根本的是政 策问题,因为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多少不同,尤其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形态多样,既 有农业经济又有半农半牧和纯牧业经济,人口又少,分布地区分散又广,交通不便,各方面 受教育、医疗、信用、科技、信息等服务网点少的制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抓住实施推 进城镇化战略大好时机,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与发达的国家有较大差距。美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这表明 中国具有较大的城市化潜力和活力。如果中国城市化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日本国的人 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如果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美国的人口在转移。这不仅创造 巨大的私人消费的需求,而且也创造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消费需求。即使到2020年中国城市 人口达到50%,也仍然低于当时的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据此,对农牧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 中国及国内西部地区来说,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使其成为未来拉动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具有极为重要现实和长远的政治经济的重要意义。

6.需要加快缩小与东部地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只有推进城镇化战略,才能更好使各类经济延伸到城市郊区和农村城镇,更好的发展非公 有制经济。逐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有利于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在西部 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打破国有经济部门长期垄断,取消高度保护,引入竞争机制,对内外开放服务业市场,尽快将原有的以“政府资本投入 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转变为以政府政策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基层潜力的新战略。

7.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下大力量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科技人次人才,确实很少。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更少。我国每万名劳动者中仅有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1 1人,而在发达国家均接近百人或超过百人。西部地区的高中级科技人员就更少。这说明西部和民族地区中高级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人才战略实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各地区各行业必须因地需要抓住培育和积聚人才问题。对上述几个主要领域的差距,必须从思想认识要跟上,观念要变新,行动要落实。这是直接关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质量和速度的长远战略性问题。

三、对推进城镇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解

我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 2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贯彻了这个重要讲话精神。

1.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2.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来看,推进城镇化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的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

3.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各地区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切实分步实施。

4.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什么把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其内涵:一是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有着互为推动的密切关系。二是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各类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城乡地区生活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状况。三是从科学

发展观的角度看,判断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四个方面:(1)城镇化规模和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2)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和城乡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3)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4)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已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搞好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体现各地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特色。建立各种不同的生产、科技、旅游、生态保护等各种经济地域类型区,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一编制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二是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工程,它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要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三是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建立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文化和城镇风貌等方面,应注重提升城镇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合理布局,比如大城市如何建城市群,中心城市扩新区,小城市如何与小城镇结合,对广大分散的集镇,牧区人口少、距离长如何并镇也要科学合理规划。总之,应有切实措施和政策支持,保证城乡规划实现,为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有力促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注:本文为作者2006年2月1 8日在“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会”上的发言

第五篇: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前言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城镇化都是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城镇化的道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城镇化的概念分析

所谓城镇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其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和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城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过程。所谓过程,乃是事物发展由始至终的一个阶段,它既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永久持续。城镇化始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同时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物流、土地等生产要素产生极大需求,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极大提升,城市文明和城市意识广为扩散和传播。城镇化进程结束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完成,人口迁移、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已经达到均衡,则其变化已经达到相对稳定,城镇化进程自然结束。

其次,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文已述,城镇化的出现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流通从而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它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城镇化进程超前或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前者如目前广为存在的开发热潮,后者如我国的户籍制度等,都会对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不可不慎。

最后,城镇化进程的内涵还应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等精神文明的转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七项基本指标反映文明城市创建的基本情况,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群众享有较高的生 — 1 —

活质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衡量一国、一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标准当然是城镇化率,即通常采用的以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计算出来的结果。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底,2010年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接近6.66亿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9.68%,比“十五”末提高6.68个百分点;宣城市则达到了45%,比“十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绩溪县达到了%,比“十五”末提高了 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动力将会下降,城镇化速度将会稳中有降,而且将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我国城镇化将进入稳速提质的新阶段。

一是城镇化的质量不高,水平不一。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在时间上是错位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率先发展重化工业,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但是为了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我国对于城镇化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农民除了升学、招干、入伍等极少量渠道外,能够实现城镇化的渠道极其有限。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转移政策逐步放开,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增多。城市以其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预期、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对便捷的商业服务体系吸引了大批的农业转移人口来到城市务工和生活。

根据人口“六普”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0.40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亿人。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农业转移人口在我国城镇化率的计算中往往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是他们又保留着农业户口,不能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相应待遇。从这种意义上看,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虽然高,但质量是不高的,是不彻底的,有不少是“夹生”的城镇化。而且从未来看,我国城镇化高速增长的动力将逐步减弱,城镇化速度将会稳中有降。

--因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逐步缩小,削弱了城市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这会使得城镇化动力下降

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开始不断完善,针对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随着国家财力的提升,标准也将会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已经逐步社会化。国家社会保障的大网已经基本覆盖了城乡,相互之间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而且在将来,城乡之间有可能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使用权缺乏市场化的退出(流转)机制,使得城镇化动力下降

按照当前的政策,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归集体所有,使用权只能在集体成员之间流

转,根本没有市场化收益。农村居民如果要转为城镇居民,其宅基地和承包地往往要无偿交还给集体,而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在我国不少中小城镇放开户籍政策的实践中,有不少农民在权衡利弊后往往会保留其宅基地和承包地而不愿转变成为城镇户口。而且在发达城市的郊区、大城市的郊区,由于在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农村有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相对宽敞的居住空间,以及农村土地被征用或改变性质后会产生巨大的收益预期,很多农村居民更是不愿意转变成城镇居民户口,甚至有城镇户口的居民还想将其转换为农村户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口流动政策的日益宽松使得城镇化动力下降

我国人口流动政策日益宽松,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在不放弃自己农业户口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收入预期,在全国自由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分享城镇化的收益。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之间仍将保持较大的差距,但人口的自由流动可以有效弥补这种差距。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农民花费到农业生产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劳动强度也日益减轻,农民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日益增多,农民可以利用更多的自由时间到城镇从事非农生产,获得较高的收入。如果农民能够在城镇获得很高的收入,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让老人亲戚耕种、转包甚至撂荒,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收益。从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看,农民收入愈高的地方,其非农收入占的比重就愈高,农民发家致富往往不是靠农业,而是靠非农产业。自由宽松的人口流动政策使得在城镇有就业能力的农村青壮年人口绝大部分都已经流动出来,在长期超低生育率的影响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新增青壮年人口将会在达到峰值后呈现较快减少的势头,从而在根本上使得我国城镇化减速。

--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在一定时期内减少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从而降低城镇化动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技术都会对普通劳动力产生排挤作用,减少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即便是在传统的吸纳普通劳动者就业较多的行业,目前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其吸纳普通劳动者就业的人数也大大减少,如纺织、食品、机械组装、玩具制造等行业。而农村转移人口一般只是普通劳动者,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受到的就业影响十分明显。

三管齐下,积极提升城镇化质量

--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注重质量的重要阶段。在我国社会保障仍然按照城乡分别推进、还未实现一元化管理的情况下,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就是在城镇有稳定工作、并且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从发展的眼光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不健全时期的特殊产物,农民工市民化实质上是使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相关待遇市民化,在城乡

社会保障实现一元化管理后,此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目前要从惠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农民工的自身意愿,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向城市社会保障的转换问题,另一方面在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使用权无法市场化退出(流转)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允许农民工带地(保留宅基地和承包地)城镇化的做法,即允许农民在保留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前提下,享受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待遇。

从长远来看,我国城乡社会保障要实行一元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限制农业转移人口的种种制度障碍。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国家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功能,如果放开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可能会产生社会问题。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框架已经建立起来,而且会不断完善,土地承担社会保障的功能在逐步弱化。而且随着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的改善,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国家可以在对农村土地使用性质进行严格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在更大范围甚至全国放开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已经城镇化但拥有农村土地的居民一个市场化退出渠道,让其分享土地使用权市场化退出的收益。

1998年城市居民房改以后,作为国有土地的城市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已经开始在全国市场化流转,房改之前按照分配制获得房产的城市居民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资产收益。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作为集体土地的农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目前还无法在全国进行市场化流转,农民在转成城镇户口后只能无偿交还集体,这是很不公平的,而且很多农民也是不情愿的。要参照城市住宅用地使用权全国市场化流转的方法,探索逐步推进农村住宅用地使用权的全国市场化流转以及承包地使用权的全国市场化流转的方式方法,让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一样分享其按分配制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巨大收益,减少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不断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尽管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会有所下降,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人口和产业仍将会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集约化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40%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按照区域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衡的原则,这些城市群的人口数量还要翻番,城市群仍将是未来吸纳人口的主体,也是未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点。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切实改变城镇土地利用粗放的模式,使城镇建成区扩张的速度与其吸纳人口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按照集约高效的要求,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重视城市的规划和建

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城镇。

从积极方面来看,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世界171个国家(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直接展现出正向关系。在78个高人类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中(人类发展指数不低于0.8,有72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只有不到10%的高人类发展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低于50%。另外,在城市化率超过60%的77个国家(地区)中,只有两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低于0.7(中等偏下人类发展水平)。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世界银行,200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新型业态,特别是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等,必须依托城市发展才能得到扩张。不仅如此,城市产业的繁荣和高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流人,这些要素的整合将会进一步诱发新的技术创新和流动,并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OECD,2010)。因此,城市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

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均成本。与农村相比,城市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这种优势不仅是因为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还因为城市集中了优秀的相关人力资源。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人口的集聚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民意表达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专职化,公众意见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更易于采取集体行动。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人口聚集程度低、居住分散,采取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因此,在争取政策影响力的过程中,农民这个数量更大的群体反而缺乏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影响力。

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就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富裕,为农村的产品提供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开发,并使农村突破传统关系的制约,变得更有秩序、有好的政府和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国富论》第3篇,第4章)。韩国在其快速城市化的1975年至2005年期间,农业人口减少了76%。但是,由于土地洲国家,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大量失地农民,只好向城市迁移。在进人城市后没有得到良好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只好集中居住在破陋的棚户区。其次,城市的土地和住房管理的混乱也助长了贫民窟的出现。印度贫民窟形成之初,主要都是从非法占用公共或者私人土地开始的。比如,孟买世贸大厦旁边的一片贫民窟,是当初参与大厦建设的工人居住的地方。政府的房租控制导致出租房的缺乏,也是造成贫民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孟买已经十五年没有建设新的出租房,当800多万人挤在条件恶劣的贫民窟里时,孟买却有40万套住房空置。此外,贫民窟的大范围存在折射了公共政策在公平性和包容性上的不足。当大量缺乏教育和劳动技能、只有微薄资产甚至赤贫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时候,政府如果不能为之提供基础性的教育、职业培训和医疗保障,不能提供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贫民窟的迅速扩大就是不可避免的。

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机会,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但是这种潜在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以及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公平分配等。

下载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永兴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我区城镇化

    【发布单位】82802 【发布文号】宁政发[2000]84号 【发布日期】2000-09-04 【生效日期】2000-09-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夏回族......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分析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从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镇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

    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松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

    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材料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是21世......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合集)

    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非常高兴,市委组织部覃部长莅临XX指导工作,下面我将谈谈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肤浅认识,我想就两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一、关于......

    加快赤壁市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加快赤壁市城镇化进程的思考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去年10月,赤壁市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动员大会。会议要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