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我区城镇化
【发布单位】82802
【发布文号】宁政发[2000]84号 【发布日期】2000-09-04 【生效日期】2000-09-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速我区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宁政发〔2000〕84号2000年9月4日)
固原行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是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起点较低、规模偏小、聚集能力较弱、发展速度慢等问题,已制约着我区的经济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含县城镇、建制镇、一般乡镇及国营农牧场场部)建设,加速全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加快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努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各地、市、县(区)要抓紧制定城镇体系规划,搞好城镇布局,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的修编和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村庄、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要根据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完善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立足高起点、超前性、科学性、创造性,注重城镇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培育。自治区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小城镇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与大中城市及中心村发展的协调配套,防止和克服小城镇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认真研究小城镇的特点,突出民族风貌特色,规划好工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商贸流通型、旅游开发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突出抓好小城镇的绿化、美化等环境规划和小城镇的建筑设计,增强精品意识,创建特色城镇。
经依法批准的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法律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各级领导要带头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规划确需调整的,必须按法定程序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动。
二、二、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镇经商办企业和发展非农产业
(一)农民进镇落户不受农转非指标计划限制,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的非农职业或稳定的生活来源的人员,均可按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托、上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同等对待。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
(二)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三)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发展二、三产业。凡进镇经商办企业的,一切手续从简。
三、三、深化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小城镇建设用地
(一)自治区下达建设用地计划,要在保证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小城镇建设发展用地指标。鼓励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收购破产乡镇企业或进行股份制改造,其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实行征用。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企业。
(二)小城镇建设用地,除国家规定可以划拨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地、市、县(区)通过利用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收取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可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兴办乡镇企业和村镇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三)发展小城镇必须做到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要科学确定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布局各业用地。鼓励旧城改造和盘活存量土地。因实施村镇规划,允许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土地交换,并依法签订互换合同和进行土地变更登记。对以迁村并点和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在建设用地规划中予以适当支持。严格限制分散建房的宅基地审批。
(四)继续发展合作建房、集资建房,允许单位及集体、私营、个体企业参与小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利用存量土地建设住宅,各有关部门要从快办理审批手续。
四,加快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
(一)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引入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及经营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全方位推向市场。在统一规划下,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个人采取各种投资形式,开发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桥梁、供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物价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投资和经营成本,合理确定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通过转让股份、租赁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滚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对小城镇建设实行统一开发,并确保其收益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国有存量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国家规定上缴的部分外,全部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信贷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规模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
(三)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对口项目,如供水、过境公路、市场、电力电讯等要继续安排并加大专项补助资金。
(四)继续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自治区计划部门会同建设部门要安排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现有的基础上每年安排的建设投资应逐年增加,并列入基本建设计划,长期扶持。自治区财政安排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帮助试点小城镇解决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并根据目前全区县城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欠账多、启动困难的现状,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奖励资金,以奖代补,拉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自治区每年列出专款用于小城镇过境公路的绿化补助,要搞好义务植树,突出搞好小城镇的绿化美化。各地、市、县(区)也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应在每年财政的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小城镇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小城镇的基础、公用设施建设。
五、五、切实解决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问题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地、市、县(区)建设管理部门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科(室),一类乡镇可设乡镇建设办公室,二、三类乡镇可配备专职的乡镇建设助理员。要加强镇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功能。镇政府要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要结合机构改革,选调一批政治素质高、年富力强、懂经济、会管理的同志,充实到小城镇的领导岗位。
六、六、认真组织和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试点
要运用典型引路、综合示范手段,按照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确定小城镇建设的不同标准,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建设一批能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宽裕型小康和南部山区特点的新型小城镇样板,以此来带动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今后几年要重点抓好县城和已有一定基础条件、并被列为地、市、县(区)试点的20个农村小城镇的建设。
各地、市、县(区)近几年内要集中力量抓好一、二个小城镇建设试点。县(市、区)乡镇领导要把规划、建设、管理小城镇作为重要职责,列入目标责任制,常抓不懈,逐年进行考核。各级小城镇建设领导班子要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小城镇建设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地、市、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有关小城镇的建设项目。各部门在乡镇进行的改革试点项目,要集中放在试点小城镇,统筹兼顾,综合示范,共同扶持试点小城镇建设,为全面推进小城镇发展探索经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和土地的集约使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近几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一批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小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规划档次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县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今后我县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管理,强化中心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小城镇建设全面发展。
建设发展小城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原则。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推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动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不仅要成为经济中心,而且要建成文化卫生中心,带动区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环境。四是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小城镇建设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到2007年,进一步调整完善乡镇域体系规划,加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详规覆盖率达到60%,其中中心镇达到75%;小城镇建成区由现在的16平方公里,增加到24.5平方公里;加强道路、供水、电力、电讯、环保、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60%,自来水普及
率达到90%;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5%,仲村、地方两镇镇区人口达到2.5万人,其余小城镇达到1.2万人;全县建成地方、仲村、郑城、白彦4个中心镇,32个中心村。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城镇人口均达到1.5万人以上,其中仲村、地方两镇镇区人口达到3.6万人,白彦、柏林、温水、郑城、铜石镇达到2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2.93平方公里;形成100个中心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消除“三大堆”,优化小城镇容貌。
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各乡镇要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精心编制详细规划,做到规划和建筑设计施工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街区、工业小区、住宅小区,商贸小区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再进行建设。中心镇详细规划要聘请市以上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其他小城镇详细规划可由县以上规划设计部门编制。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确需调整和修改的,必须按规定报批。
注意小城镇之间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留足美化用地及空间,提高环境质量。坚持建管并重,突出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建设审批制度,依法搞好小城镇的综合整治工作,坚决制止和查处违规违章建设行为。以绿化、美化和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小城镇面貌。进一步加强农村建筑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建筑工匠协会的作用,做好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资质审查、持证上岗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五、完善政策,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为进一步强化对村镇建设的管理,在建设局乡建科的基础上成立村镇建设办公室。各乡镇要完善相应机构,稳定队伍。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强化服务职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规划、建设、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县政府《关于批转县公安局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平政发[2003]29号)的规定,打破城乡分割,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城镇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的性质。中心镇规划区内的行政村全部改为居委。对已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有合法固定住所和收入的外来人员,实行户口来去自由的政策,对其原承包土地,可以保留其在承包期内的承包权,也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依法进行流转,或退回村集体。对依法返还承包地的,不再承担农村税费。
经批准在中心镇转为城镇户口的人员,在入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中心镇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三)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小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国土资源和建设部门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科学确定城镇建设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及城镇规划用地发展方向,严格建设用地标准。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路子,充分挖掘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采取旧村改造、撤点并村等搬迁办法,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大型建设项目、乡村企业逐步向工业小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
中心镇建设用地除依法征为国有外,可以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按规定有偿、有限期流转,镇驻地以外的村可将集体土地置换到镇规划区内。镇政府使用村集体土地必须签订协议,合理处置土地权益关系,对村依法进行补偿。
(四)加快小城镇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园区经济结合起来,搞好园区规划、完善配套建设,使二、三产业向园区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凡小城镇新建项目,一律进园区,已分散建设的项目,要创造条件向园区集中,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引导和调控在中心镇辐射范围内的项目,进入中心镇园区进行建设。各乡镇要立足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特色产业、知名产品、支柱产业和支撑企业,力争把地方、铜石、卞桥、柏林、临涧、郑城、流峪等乡镇建设成为以水果加工、黄金开采、石膏开发、建材生产、中药材批发为主的规模化特色基地。
(五)改革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大力引进外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小城镇收取的城乡维护建设税,全额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收取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要重点扶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治污等工程建设。县财政每年投入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小城镇建设;以2002年为基数,中心镇新增税收除上缴中央、省、市以外,县留成部分,部分返还中心镇,专项用于中心镇建设。金融部门要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贷款,用于支持小城镇道路建设、市场建设,并在信贷投放上对中心镇予以倾斜。
在小城镇规划区内进行旧城改造的,原已批准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可补办征用出让手续,土地出让金全额征收后,返还中心镇60%、其他小城镇40%用于城镇建设。实行集体土地流转的城镇建设用地,其土地流转收益严格按照临政发[2003]41号规定执行。
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的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对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盘活基础设施存量,增加城镇建设投入。
六、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各级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乡镇政府是小城镇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起主导作用,要强化规划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小城镇建设。县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年终小城镇建设考评中取得前六名的乡镇给予一定奖励。建设、计划、公安、民政、财政、劳动、交通、水利、农业、工商、土地、环保、电力、通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7-06-18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政府原则同意《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市、县、区要根据《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执行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并及时加以推广;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可迳向省政府办公厅反映。
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实施我省新一轮创业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发〔1999〕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抓紧组织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和依据,是提高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前提。各县(市、区)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抓紧开展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及时搞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和深化。
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根据区域经济规模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结构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重点解决好县(市)域内建制镇、集镇和中心村的布局以及交通网络、供排水管网、水源保护、电力通讯、垃圾污水处理和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布局;根据县(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促使有条件的重点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今年各地(市)要切实抓好一个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明年起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争取3至5年全部完成。
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对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要及时调整。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园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和景观设计工作。
强化规划管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未编制规划的一律不准动工建设;已编制的规划,必须经过论证后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报批。经批准的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变更。
小城镇总体规划要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省部级试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小城镇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计划,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切实抓紧抓好。规划经费以小城镇自筹为主,省、地、市、县(区)予以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建委研究制订。
二、积极深化小城镇建设方式改革
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建设方式,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综合开发水平。小城镇规划区内一律停止办理零星用地、零星建设审批手续。有条件的小城镇可通过成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统一开发、配套建设;简化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审批手续,有关规费给予适当优惠。尚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走个人集资建房或集中统代建的路子,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配套建设,其税费仍按个人建房标准缴纳。进一步降低农村建房造价,凡属成片开发建设小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的,小区外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由小城镇人民政府承担,小区内市政公用设施和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一半由小城镇人民政府承担,一半摊入建房成本。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对成片开发小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用地要在土地利用计划中统筹优先安排。
三、进一步抓好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抓好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小城镇试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所在县(市、区)政府负责抓好落实;省、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对试点小城镇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小城镇建设试点要与农村小康建设、文明村镇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相结合,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新型的示范小城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继续支持100个省部级试点小城镇搞好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除继续争取一批综合文件较好的小城镇列入国家计委实施的示范试点项目外,计划在山区地(市)选择部分重点小城镇作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加大省级资金扶持力度。具体扶持办法由省建委会同省财政厅、省计委研究制订。所在地、市、县(区)也要安排资金予以配套扶持。从今年起,省级村镇规划事业费重点用于补助省部级试点小城镇和部分重点村(小区)的规划编制。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省部级试点小城镇和重点村(小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省部级试点小城镇和省级重点村(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须报请省、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法定程序报批。
四、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建设体制,走出一条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路子。
(一)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允许和鼓励以国内BO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外资和港澳台资金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性领域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活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普通住宅的开发建设。
小城镇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投资经营自来水、市场、公园、公厕、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公用设施,其投资收益给予合理回报,价格适当放开,价格水平由价格主管部门审批。路、桥等公益性设施,鼓励通过拍卖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
鼓励成立小城镇市政服务公司,对小城镇垃圾的收集、清运和下水道的疏通、清洗等服务性行业实行有偿服务,收费标准报价格主管部门审批。
(二)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
1.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划和投资计划。省直有关部门扶持农村的建设资金要有计划地集中用于100个省部级试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闽委发〔1998〕17号文)精神,把山区小城镇建设列入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补助项目。
2.各地、市、县(区)政府要多渠道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山区市、县政府视财力可能逐步增加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除每年从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从本级财政预算外资金中安排一部分加以解决。各级政府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绿地、环境整治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3.在小城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小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小城镇房地产综合开发中的公有收益等严格按照闽政〔1997〕5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4.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农村信贷工作,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对有还贷资金来源的小城镇基础设施积极予以贷款支持。拓展农村信贷范围,逐步开办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对收
入稳定的农户,可参照城市住房信贷管理办法,适当发放住房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并逐步建设和完善农村信贷管理的担保机制。
五、合理安排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用地
各地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切实解决好小城镇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在确保小城镇镇域范围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渠道,合理安排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用地。
1.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纳入省、地、市、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在保证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土地和计划部门在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对村镇建设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小城镇建设的合理用地给予支持。市、县政府要从本地的建设用地中切出一块专项指标,用于扶持重点小城镇建设。
2.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加大旧镇(村)改革的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的路子。对通过旧村镇改造、土地整理等所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经省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验收确认后,在完成当地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可按60%比例置换成小城镇建设用地;该项用地可在本乡镇范围内使用,也可在本县(市、区)范围内统筹使用,并允许跨使用。对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按规定收取的有关规费留给地方的部分,拿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3.处理好集体土地交换、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问题。在不改变原土地用途性质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农户承包土地以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鼓励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六、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通过规划引导和政府扶持,积极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以利于连片发展和污染治理,形成规模效益,促进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与小城镇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土地管理部门和计划部门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要优先考虑小城镇工业园区的用地需要;新建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予以减半征收;乡镇企业改制中涉及的存量建设用地,经有权机关批准,允许以租赁、联营、作价入股和其它法定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七、加强小城镇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小城镇建设要注重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成果,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科技含量。凡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承接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并经县(市、区)或所在小城镇建设主管部门登记后,方可按照
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接工程。村镇公共建筑工程、生产性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以及成片开发的住宅小区、4层以上(含4层)且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建筑要实行建设项目法人或业主责任制,由项目法定代表人或业主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并建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县(市、区)建设工程建设监督站依法实施质量监督,按规定必须委托监理的要委托监理。上述限定规模以下的住宅建筑及其附属物必须实行有证设计、有证施工或使用通用标准图。村镇个体建筑工匠须经培训并领取《村镇建筑工匠许可证》后,方可承接4层以上(含4层)、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的个人住宅建筑工程。4层以下(含4层)、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的个人住宅的质量监督由业主自行选择。
八、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小城镇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全省各地、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小城镇分管建设工作的领导要由具备一定建设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各级政府要把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正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福州10个市级试点小城镇确定 各县市均有1个以上
2010-08-26 10:01
福州市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确定10个试点镇,各县(市)(除平潭县外)均有1个以上试点镇。这是记者25日从市政府获悉的。
据悉,今年10个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分别是:福清市高山镇、渔溪镇,长乐市江田镇、古槐镇,闽侯县白沙镇、南屿镇,连江县黄岐镇,罗源县起步镇,永泰县葛岭镇,闽清县东桥镇。
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同时列入我市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综合改革建设小城镇工作由所在县(市)政府负责,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原则,集中力量在我市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上取得突破。
根据分工,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实施意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小城镇开发建设工作推进计划,市规划局指导审核小城镇建设规划,市国土资源局
跟踪推进土地报批等工作,市监察、效能部门要加强对小城镇开发建设进展情况跟踪督查,推动县(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
此前,我市已有福清市龙田镇和闽侯县青口镇、荆溪镇3个镇列入省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
第四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发[1999]23号 【发布日期】1999-12-08 【生效日期】1999-1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鄂发〔1999〕23号1999年12月8日)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充分认识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实施以来,全省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完善规划、加快建设、规范管理、健全法规、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展示出政治上的凝聚力、经济上的推动力、市场上的辐射力和文化上的渗透力。
积极发展小城镇,对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开拓广阔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重大举措。
我省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证明: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乡镇企业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小城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和载体;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加消费,启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二、进一步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全省小城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的格局是:以促进县(市)域经济发展为基点,以县城(市区)为中心,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点三级”小城镇规划布局新体系。在长江、汉江、铁路、公路沿线和大中城市周围,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提高水平,形成密集的城镇带、群。力争到2005年,全省有25%的建制镇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镇。
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工农结合,城乡互融,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的载体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200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0%。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小城镇(建制镇、乡集镇)要达到中心区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普及率95%以上,排水设施覆盖率90%,绿化覆盖率30%以上,供电、邮政、通信、环卫、公交、消防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
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近期,全省要着重抓好200个中心镇和25个重点“口子镇”的建设。各县(市)集中力量建设好2-4个中心镇。中心镇要选择交通便利,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镇区建设和人口已有一定的规模,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相对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小城镇。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资源向中心镇和重点“口子镇”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和“口子镇”,其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居本县(市)各乡镇的前列,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相对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镇区人口规模一般达到2万人以上或占镇域人口40%以上,镇区面积与人口相适应,对周边乡镇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三、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
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基础。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载体和依托,为其创造良好的技术、市场、信息、物质等发展条件。发展小城镇、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三者之间要协调、有序、联动发展,关键要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小城镇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农产品、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走以农兴镇,以镇促农的道路。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把建设市场体系、培植龙头企业、搞好基地生产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把企业、农民、农业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二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要始终不懈地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企业布局,在小城镇开辟工业小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使小城镇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同时不再批准在小城镇规划区以外占用耕地新建乡镇企业。三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要加快小城镇市场体系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镇外人员进镇入城,从事饮食、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使小城成为商业区和商品集散地。四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调整社会结构相结合。在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农用地流转的措施和办法,鼓励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进镇务工经商。积极开展迁村并点的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农民居住地城镇化水平。
四、四、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小城镇建设要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应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和引导外商外资、个体私营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等投入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允许对城镇道路路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转让拍卖,收入用于小城镇建设。
在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要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不得截留挪用;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收入、土地增值税应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要实行土地综合利用和滚动开发。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心镇的规划建设。省城市维护建设费在全年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500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小城镇建设,鼓励一批中心镇和口子镇加快发展。省农行、省建行每年各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贷款支持中心镇住宅开发建设,县(市)农行、建设要按计划落实资金;大中城市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的中心镇和重点“口子镇”建设。
五、五、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县(市)为单位实行耕地总量控制,动态平衡。政策上要扶优助强,在下达的全省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时,调剂一定数量的额度向中心镇倾斜。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出租)、统一管理。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外,一律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实行有偿使用。经营性土地出让,要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小城镇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合理用地、按规划和计划开发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小城镇建设要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少占地面空间补,城镇用地村庄补。积极鼓励旧城区、旧村庄改造、闲置土地整治、并村、平坟等各种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在费用收取上可适当优惠。在小城镇建成区内进行旧城区改造的,原已批准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补办征用出让手续,对符合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出让金可以适当减免。因实施村镇建设规划,集体土地承包者之间、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均可交换不同区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地块,并依法签订互换合同。保留进镇落户的农民对承包地的承包权利不变,同时,鼓励进镇农民自愿通过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或有偿转包等形式,解决好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问题。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进镇农民利用原有的宅基用地按一定的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
六、六、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和吸收农民进镇务工经商,落城镇常住户口。从1999年起,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由全省原来的15个扩大到200个中心镇和25个重点“口子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在全省推开。“农转非”取消原指标控制办法,由各地根据小城镇发展规划及综合承受能力办理。凡在小城镇已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和生活来源,在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后居住已满两年的农村户口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其共同居住的父母、配偶、子女,可以随迁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具体办法由公安部门另行下达)。
各地要加强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七、七、坚持科学规划、精心建设、严格管理并重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编制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服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突出特色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要以县(市)为单位,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县(市)域小城镇布局规划和中心镇、重点“口子镇”建设规划修编应抓紧完成,其他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规划要在明年底前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一经批准,具备法律效力。省财政从1999年起每年在预算内安排50万元的村镇规划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规划工作。各镇应根据镇情特色,确定本镇功能定位、发展目标。要科学安排工业、商贸、居住、公建、仓储、市政、绿化等各项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城镇中心区域的发展半径和村镇体系的发展框架,搞好镇村布点、人口合理分布和镇村之间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小城镇建设要切实做到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确保质量,突出特色,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小城镇的建设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努力创造出优美的环境,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及开发强度,按照国家环保规定治理废水、废气、废渣。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门机构,使其更好地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完善物业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施工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办法,切实做到建设市场化、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
八、八、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的重要工作,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当作一件大事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分级负责,形成合力,确保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小城镇建设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配套措施。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要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加强监督、督办和审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不拘一格地采取多种途径探索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子,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突破。同时,既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不能一哄而起。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政府任期目标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省对纳入中心镇建设的小城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达到标准的予以命名表彰,以推动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武政[2006]10号)
武 汉 市 人 民 政 府 文 件
武政〔2006〕10 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5〕42 号)的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规划,配套建设,提升功能,加强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市小城镇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发展目标.到 2010 年,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居民生活,生产发展需要,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 92% ,绿化覆盖率达到 30% ,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7平方米,污水和垃圾得到妥善处理;中心村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目标.二,科学编制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与管理
(一)科学编制规划.小城镇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基本依据,2006 年,由市规划部门负责指导城郊各区完成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07 年,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任务,其中城关镇和重点镇还需完成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城关镇详细规划要覆盖其主要街道,重点镇详细规划要覆盖其近期建设区域.2010 年前,总体规划确定予以保留的中心村要完成建设规划的编制任务.(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市,区规划部门要加快各类小城镇规划的审查和报批工作.依法批准的乡镇总体规划必须严格实施,确需变更的,要按法定程序报批.要严格执行规划“四线”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建设项目.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加大规划巡查和执法力度,严禁乱审批,乱建设.三,围绕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开展省级示范村建设
根据省人民政府开展“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的战略部署,结合全市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着重抓好我市 100 个省级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到 2010 年,省级示范村要实现村内主干道硬化,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
装路灯;给水排水系统完善,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垃圾和污水得到处理,村容村貌整洁.要创新体制和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制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爱护卫生,保护环境.四,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市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城关镇,重点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建设项目,应予以优先考虑和重点倾斜.“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区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经市,区审核确定后,市里给予适当补助.(二)拓宽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市,区规划部门收取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要确保全额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到城关镇和国家,省级重点镇开设分支机构,引导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各乡镇要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对城关镇,重点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里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三)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依据经批准的挂钩项目区规划,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检查,到期归还,强化监督的原则,对所涉及到的城镇单列编报下达适量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挂钩项目区拆旧建新工作完成后,应将经验收合格的复垦或整理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作为偿还事先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对于城关镇,重点镇土地整理项目在立项上优先安排,经验收确认的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可按 60% 的比例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也可同比例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并允许跨使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建设用地单位将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的,经认定合格后,新占耕地与整理后增加的耕地可等面积置换,其建设占用耕地不占计划指标.城郊各区在使用城镇,村农用地转用计划时,应优先满足小城镇特别是城关镇和重点镇用地需求.对于发展较快城镇超出当年计划用地的,由市人民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调剂.(四)鼓励农民集中建房.村庄居民集中建房,需占用农用地的,实行“先借后补,节约奖励”的政策,先借用宅基地,3 年内通过对退出的宅基地和荒地进行整理,补齐借用的面积;多出的土地,其指标奖励给区用于建设用地.各有关区要在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村庄整治.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一)大力加强城关镇,重点镇建设.以完善和提高城镇功能为重点,增强城关镇,重点
镇对其周围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按照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适度超前,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主城区的原则,加强环保,绿化,道路,给水,排水,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产业园区,住宅小区和市场的综合配套开发,完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场所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二)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各乡镇要加强管理,改善环境,提升小城镇整体形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到 2010 年,力争城关镇供水普及率达到 99% ,绿化覆盖率达到 35% ,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2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50%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75%;重点镇供水普及率达到 96% ,绿化覆盖率达到 30% ,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1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 30% ,垃圾处理率达到 80% 以上.(三)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城郊各区要充分重视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化遗址,历史文物的维修保护工作,科学编制保护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村镇的历史文脉,历史遗迹,古墓葬,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特别要做好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木兰大余湾,江夏区龙泉山风景区明八陵古墓等历史名胜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城镇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一)完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武政〔2004〕23号)文件精神,支持市,区建设部门建立规范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综合,统筹,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参与,支持小城镇建设,形成小城镇建设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二)抓好队伍建设.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求,在全市乡(镇,街)设立建设管理所,与国土资源管理所合署办公,分别接受区国土,规划,建设和城管部门管理,履行综合协调管理乡(镇,街)土地,规划,建设和城管执法工作的职责.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其经费统一纳入区财政预算管理.(三)抓好目标落实与考核.城郊各区要根据全市“十一五”规划,制订本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将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落到实处.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细化目标.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共同推进小城镇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武汉市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