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0]36号 【发布日期】2000-03-20 【生效日期】2000-03-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2000年3月20日苏政发〔2000〕3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我省跨世纪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围绕我省城镇化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去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部署,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全省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地以222个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使一批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快,面貌明显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围绕小城镇建设积极进行三项改革,全省在包括222个重点中心镇在内的382个镇进行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盘活存量土地、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和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拓宽了路子。撤并规模偏小乡镇和撤乡设镇工作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增强了小城镇综合实力,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小城镇建设的加快,推进了我省城镇化进程。到1999年底,我省城镇化率达到34.94%,比上年提高了3.44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聚合,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高群众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意义很大。
在充分肯定全省小城镇建设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省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对撤并规模偏小乡镇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比较迟缓;深化三项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对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明确思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围绕“九五”计划确定的200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小城镇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二、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着力抓好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好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小城镇建设,又切忌不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一哄而起,乱铺摊子。当前,要坚持突出重点,进一步着力抓好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
县(市)城区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农村的联结点,在沟通城乡之间联系、协调城乡均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努力提高县(市)城区的内涵质量,壮大城镇综合实力,强化县(市)城区在县(市)域的中心城镇功能,积极呼应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市)域的辐射,带动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在发展县(市)城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的相互关系,服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要扩大县(市)城区的范围,将条件成熟的周边乡(镇)并入城区,以提高县(市)城区发展的集聚度,拓展发展空间。市、县同城地区的县(市)要加强与中心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和统一,促进市政公用等设施的通用和互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省政府确定的222个重点中心镇,是省的重点,也是市、县的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中心镇的发展,使之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先行一步,从而对周边乡镇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重点中心镇在建设中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把镇区建设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乡镇企业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增强小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城乡联动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要以重点中心镇作为信息、技术、加工、流通的依托,在农业生产上逐步推行工业化、社会化生产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引导乡镇企业向重点中心镇相对集中,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一、二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文化教育、会计及法律服务等新兴三产和智力型三产。要完善公用基础设施,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和镇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网改造、邮电通讯、公用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三、积极稳妥地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小城镇集约发展创造条件
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是合理布局城镇体系、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精简乡镇管理机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推进。尚未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地方,要在对县(市)域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本地区乡镇撤并方案。当前,要着重抓好三种类型的乡镇撤并:
(一)调整县(市)城区的行政区划,增强县(市)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重点调整行政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下的县级市政府驻地镇和行政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下的县城镇的行政区划。
(二)根据调优、调大、调强的原则,尽快将省政府确定的222个重点中心镇的规模调整到位。
(三)加快撤并规模偏小的乡镇,重点撤并行政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下或乡镇域人口2万以下的乡镇。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地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细致地做好各方面工作,妥善处理好有关矛盾和问题,确保各合并乡镇工作的平稳过渡。
要继续做好撤乡设镇工作。各地要对尚未建镇的乡进行全面分析排队,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统筹考虑,明确发展重点,切实做好撤乡设镇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在规范程序的基础上,从简运作,及时办理。要切实做好在小城镇建成区内设立居委会的工作。总的要求是:县(市)城区内有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的村委会应设立居委会;所有镇政府驻地均设立1个以上居委会;已撤销乡镇建制的原乡镇政府驻地均设立居委会;在建制镇(除县城镇外)建成区内,至少选择1个纳入建制镇建设发展规划的、邻近镇政府驻地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增挂居委会牌子。
四、四、全面推开户藉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城镇户口登记
在继续抓好原有试点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对尚未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城市郊区镇、县(市)城区、乡镇撤并后保留的建制镇和新设置的建制镇,今年全面推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实际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员,均可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对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抓紧组织实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进镇落户农民土地使用、流转政策。对一户在农村只有一处不超过标准宅基地的进镇落户农民,可保留土地承包权,并承担相应的税费义务;对承包地和自留地,可以继续耕种,也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依法转包他人经营,或一次性折价分年补偿,或折成股份转入集体经济组织,按股分红;对进镇农民原有土地分红及福利待遇等,应实行过渡性政策,保证其利益不受影响。同时,要制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进镇参与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简化办理落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要按照《省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发〔1999〕6号)精神,抓紧办理新生婴儿随父随母落户、未成年子女随父随母迁移和夫妻投靠、父母投靠子女户口。省辖市市区要全面启动投资兴办实业和购买商品房人员的户口迁移工作。近期,各地要抓紧制定工作意见,经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要抓紧解决省辖市郊区无地农民撤组转户问题。
五、五、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在2000年全省非农建设用地计划中,控制一般乡镇增量用地计划,对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用地优先予以安排,重点解决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符合条件的居民住宅、教育用地,以及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等项用地。将1999年占补平衡净增耕地面积60%折抵指标,主要用于重点中心镇建设。为缓解部分小城镇用地不足的矛盾,鼓励实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
要加快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凡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新建、扩建项目的,在办理用地手续时予以优先审批,免缴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凡在本单位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土地上按原用途翻建的,免缴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小城镇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出让、租赁的政府净收入,80%返还乡镇,投资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土地的收益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参与小城镇建设。
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力度。坚持推行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完善供应机制,保证一级土地市场由政府垄断。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供地的项目外,对商业、金融、娱乐、服务、旅游等经营性项目用地,特别是沿街的经营性用地,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或租赁供地;对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供地。力争在今年内,除法律规定划拨供地以外,小城镇有偿使用比例达到供地总量的90%以上。要加大土地收益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中的比例。
要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小城镇建设使用集体土地创造宽松环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调整交换;允许农村集体农用地在不改变性质的条件下,以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依法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用小城镇规划区内已经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租赁的形式兴办企业,进入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222个重点中心镇,凡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可免缴土地有偿使用费。为鼓励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对搬迁至小城镇的农户,其建房占用集体土地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且原宅基地已复垦的,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一律免缴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和土地有偿使用费。为简化集体土地报批手续,可由省分批次集中办理,市、县人民政府具体供地。
六、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增加小城镇建设投资
针对当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
各级政府要适当安排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等方式,用于重点中心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教育文化场所、环境整治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规划编制和信息网络建设。各县(市)从乡镇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主要用于小城镇建设。大中城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的重点中心镇建设。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城镇建设的特点,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要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经营,投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
要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理顺价格关系,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开发、转让使用权等形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服务和支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围绕加强小城镇建设,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服务。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引导,疏通各种融资渠道。坚决制止重复收费和强行摊派,依法保护非国有投资的合法权益。
七、七、规范统计口径,严格按新标准做好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工作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地域、人口、产业结构以及城镇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已难以真实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为统一城乡划分标准,准确反映城乡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标准的规定(试行)》(国统字〔1999〕114号)。根据文件精神,城镇是指在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重新划定的城市和镇。包括:
(一)地级市: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为市辖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区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乡镇地域。
(二)县级市:市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市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乡镇地域。
(三)镇:镇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以及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村民委员会地域。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特殊地区按镇划定。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严格按新标准划分城镇和乡村,切实做好城镇人口统计工作,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八、八、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我省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切实加强分类指导。要针对小城镇不同的发展特色、发展阶段和区位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沿江地区在加快发展县(市)城区的同时要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区域协调,着力解决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过小等问题,调整乡镇行政区划,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积极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内涵质量,增强集聚、辐射功能。淮北地区要着重加强县(市)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职能,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到今年底,沿江地区的城镇化率要达到40%以上,其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达到50%以上;淮北地区城镇化率要达到30%以上。
要加强规划修编工作。各地要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时进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域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空间布局,指导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小城镇和周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确定发展目标,引导产业布局,合理安排生产、居住、商贸、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用地。注重提高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优化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为了增强重点中心镇辐射功能,对于建设预留地偏紧的,经省政府批准可适当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在大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小城镇,其发展应符合大中城市的总体规划。要特别注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衔接。交通、电力、邮电等部门在进行有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要按照有利于支持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发展的原则,合理布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确保小城镇规划按期保质完成,今年年底前务必完成222个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管理,全面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拓展公共交通、邮电通讯、广播影视、职业培训等服务性行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提高环境质量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按规定调整和完善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适应建设规模扩大和人流增加的新情况,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居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进镇农民的教育和引导,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责任制,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帮助协调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我省跨世纪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苏政发[2002]157号)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苏政发 [2002] 157号 【发布日期】2002-12-27 【生效日期】2002-1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苏政发 [2002] 15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第三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切实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城市化水平已由2000年底的41.49%提高到44.7%,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化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是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充分体现,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经营城市思路不够开阔,多元化的城建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城市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需要继续加强。为了加快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发展不动摇,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富民强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推进城市化,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城市化,要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城市发展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必要的空间和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推进城市化,既要注重数量推进,更要注重质量提高,使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城镇结构,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和发挥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
在推进城市化工作中,要按照《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要求,继续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符合省情,大、中、小城市(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力争提前实现全省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其中有条件的地区要达到55%以上;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其中有条件的地区要达到60%以上。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市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遵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要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合理部署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与城乡规划相统一和协调,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当前,各地要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和苏锡常、南京、徐州三个都市圈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和修订完善各类城乡建设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和水平。
城市规划是优化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要切实加大城镇体系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协调区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全面协调城镇发展,综合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格防止破坏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协调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建设问题,建立健全区域空间管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编、调整审批程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明确规定强制性内容,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调整。规范城乡规划“一书两证”制度,推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提高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要重视地下空间的规划利用,加大开发力度,使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高度重视城市区域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的引导和整合,优化都市圈内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互惠互利的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促进都市圈内各种要素的有序流动,着力提升都市圈的综合实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努力做好都市圈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加快都市圈轨道交通、区域供水和绿地系统的研究、规划和建设,大力改善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促进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市建设经营机制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城市建设经营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市加快发展。要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立和完善土地规划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全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以县为单位,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有偿调剂制度。积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异地有偿调剂,相应落实基本农田的定位。健全土地供应的市场配置机制,全面推行统一征地和统一收购储备制度,政府集中统一供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渠道,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保障,积累建设资金。改革现行的土地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领域。对于适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和项目,要全面推向市场,逐步建立由多元化投入主体、多种经营模式构成的新型城市建设、经营机制。城市政府要逐步退出竞争领域,把支出重点转移到难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体制,积极推行特许权经营,吸引外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本经营,盘活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对能确定受益者并能计价的设施,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改进和完善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管理办法,按照“企业成本+税费+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供水、供气、供热、公交、垃圾污水处理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并适时进行调整。规范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逐步建立持续的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加快制定城市建设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使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专营行业运营主体的产生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服务质量、经营期限、收费标准、价格调整等进行规范,以改善投资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和公众利益。
进一步打破城市市政公用的行业垄断,开放市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资产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开放城市公用事业经营市场,通过特许经营,鼓励有资质的企业获取经营权。抓紧培育形成公交、环卫、供水、供气等行业的竞争机制,增强活力。放开市政设施维护、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作业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经营。加大市政公用企业改革力度,通过整体改制、引资改制、切块改制、国有股出让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减持国有股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向,积极推进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市政公用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巩固完善近年来行政区划的调整成果,妥善处理好人员分流安置、资产债务处置等问题,确保社会稳定。继续积极稳妥地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结构,进一步解决好市县同城问题。妥善解决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存在的问题,尽快撤消乡镇区划调整后设立的办事处等过渡性组织,进一步做好规模过小乡镇合并的调查研究和实施工作。按照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的要求,调整现有重点中心镇数量,实施动态管理。以县(市)为单位,按照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加强乡镇工业小区的规划布局,做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促进乡镇工业小区和城镇建设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撤消县级市驻地镇设立街道办事处的调查研究,开展试点,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开。开展城市街道办事处调整撤并的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放开,公正公开,方便群众的原则,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逐步建立起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落户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依法加强各类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巩固提高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严格执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将城市水污染防治等主要工作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通过实行清洁生产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全面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
各地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和建设计划,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切实推进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全面实行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加强收费管理,保证垃圾污水处理的良性循环,促进垃圾污水处理产业化。推行垃圾处理经营权(包括垃圾的收集、分拣、储运、处理、利用和经营等)公开招标,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参与竞争。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各地要加强城市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有效解决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积极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特别要重视城市中心区、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提高绿化品位,使绿化与美化有机结合。促进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控制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做好“江苏人居环境奖”评选活动,引导和促进各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五、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制定完善城市管理法规、规章,调整、理顺和规范城市建设、管理各方面的关系,使城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快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改革步伐,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城市规划,危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违法建设行为。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查处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的违法行为。规范市政公用行业经营秩序,查处非法从事城市公共客运、燃气供应等经营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强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加大对无证摊点、违法搭建、破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入开展全省“城管创优”活动,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和谐、健康、安全、幸福的城市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搞好城市交通秩序整治,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合理调控交通流量,严格行车秩序,规范停车行为,依法严肃处理违章占用道路及各种违规行为,提高路网通行能力。搞好城市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把外来人口管理纳入城市日常管理轨道,切实加强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增强干部群众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将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城市管理的根本性工作,把社会公德教育、普法教育与依法治市、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的全面进步。大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按照规范学前教育、改革国民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原则,整合城市教育资源,使每个市民在一生中的各个年龄段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积极推动城市信息化工作,建立城市各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编制各类数据标准与应用系统标准,加快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来推动城市现代化。
加快推进城市化,关系全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扎实推进。省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协调解决城市化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富民强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共泉吉乡委 泉吉乡人民政府
2011年3月14日
尊敬的文占发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泉吉乡党委、政府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泉吉乡调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下面我就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泉吉乡地处县境西部,东临伊克乌兰乡,西连吉尔孟乡,南濒青海湖,北至默勒河(大通河上游河段)与祁连县相望,年降水量在325-370毫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0.6-5.7℃,平均海拔3300米。乡机关驻新泉村,东距县城25公里,境内交通便利,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越境内。
全乡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其中1个农业村),19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其中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人口1334户,5331人,劳力2560人,有藏、汉、蒙、回、土、东乡等6个民族,藏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0%,与2008年相比人口增长3.09个百分点;劳动力增长42.14个百分点。
全乡可利用草场185.9万亩,其中冬春草场84.42万亩,夏秋草场101.49万亩;农作物耕地2595亩,退耕还林还草1892亩。全乡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经营各类牲畜18.9万头(只、匹)。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达6050.76元(其中,牧民人均收入达6521.63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368.13元),与2008年相比,增收37.95个百分点。
全乡党政机关干部职工29人,其中:乡党委、政府领导5人,司法所所长1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13人;委派会计1人;公益性岗位4人,见习岗位4人;大学生村官1人。
全乡有党支部7个,一类党支部4个;二类党支部3个。全乡共有党员199名,其中女党员32名,占16.2%;少数民族党员161名,其中藏族154名,蒙古族2名,其他民族3名,占70.7%;乡机关支部党员36名。
全乡现有学校2所,其中乡中心寄宿制完小1所,村寄宿制完小1所,全乡适龄儿童512名,已入学511人,入学率达99.8%。(其中,女251人,已入学250人,入学率99.6%),现有教职工40名,专职教师33名,女教师21名。其中,乡寄校教职工38名(专职教师31名,职工7名);鸟岛寄校教师2名。专职教师中具有小教高级职称的有5名,小教一级职称的有12名,小教二级职称的2名,未评14名。
全乡现有藏传佛教寺院2座,驻寺**2名,现有民管会2个、成员12名,僧侣79名。两所寺院均已实现通电、通路;参加医保的僧人79名,占宗教人数的100%。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为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评估,把乡政府所在地新泉村作为建设重点,辐射至邻近村。
在全乡范围内来看,乡政府所在地新泉村发展步伐较快,条件较为成熟,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依托交通相对便利的315国道和青海湖旅游资源,今后发展餐饮、娱乐、住宿等二、三产业有较好的潜力。其次,积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周边行政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乡政府驻地城镇化建设水平偏低。多年来,乡政府驻地临街商铺等建筑得不到统一规划建设,临街破旧住宅拆除建设难度大,人行道、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建设整体水平低。近年来,针对新泉村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和个体经营户相对集中的实际,依托国家项目,乡党委、政府把新泉村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来发展,重点规划乡政府驻地国道315线两侧街道商铺、人行道、绿化带、墙体粉刷、街道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街道两侧破旧商铺拆除重建工程已起动实施,今年共涉及拆除重建临街商铺23户,共计76间,5120平方米。其他规划项目正在申报立项。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在乡政府西侧集中修建游牧民定居小区,为实现城镇规划建设整齐划一,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农牧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乡政府所在地、鸟岛小集镇为重点,抓好了村镇化建设。2009年—2010年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进行集中居住,打造建设了“六个游牧民定居小区”工程,小区总面积达1.29万平方米。即:圣泉人家(原乡政府北侧)定居户9户,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西海骏区(原泉吉收购站院)定居户21户,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卓隆新区(环湖西路旅游区)定居户10户,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湖畔新居(切吉村、宁夏村、扎苏合村)定居户50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海心山居(泉吉加油站西冶合茂村定居点)定居户63户,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鸟岛新区(年乃索麻村)定居户45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截至目前,六个小区共有198户、1068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共转移劳动力297人。危房改造项目从2009年开始,截止目前,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36户,总投资69.12万元。
通过项目住房建设,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但是目前,各小区住房还需要加强道路硬化、供排水、绿化、美化等工程配套设施建设。
(三)按照小城镇建设要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得到加强。针对泉吉乡驻地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突出的实际,乡政府将2010年作为泉吉乡“环境卫生整治年”,集中开展了临街商铺及周边环境卫生的规范治理工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政府乡长、主管副乡长为副组长,乡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泉吉乡自开展小城镇建设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城镇面貌得到初步改善,从事商业活动者增多,临街商铺增加,但由于小城镇建设当中,还未涉及人行道和公路下水道规范建设、加之群众环保意识差、乱倒乱扔垃圾现象严重,街道两旁卫生脏乱差现象突出。为逐步改善这一突出问题,2010年乡党委、政府采取乡属各单位、乡驻地沿街店铺(菜铺、饭馆、商店、修理铺等)门前环境卫生责任三包、分片包干、垃圾定点清理等措施进行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2010年全乡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共组建股份制联合经营小组65个、230户,894人,劳动力459人,整合草场1.62万亩,牲畜2.68万只,暖棚106幢、1.32万平方米,集中管理种公羊765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新泉村绿源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宁夏村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等1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总数达441人,占农牧民总数的8.27%;带动农牧户310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23.24%,注册资金达868.19万元。并申请注册了瓦颜山、蓝木措、卡瓦刚日等商标,已形成了一些有注册品牌、带动性强、运作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60户集约化经营户总收入达999.58万元,总支出达379.56万元,共收益620.02万元,户均收益2.7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159.64元, 2009年牧区人均收入为5498.54元,与上年相比,集约化经营户2010年人均增收1661.1元,增收30.21%;2010年未参加集约化经营牧户人均纯收入为6158.36元,集约化经营户比未参加集约化经营牧户增收1001.28元,增收16.26%。
(五)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十一五期间全乡项目建设得到显著增加,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善。水利工程:修建新泉村农田灌溉和河道主干渠道2.6公里,支干渠道2公里,渠道小型过桥21座;现已建成水利管道4条,全长92.6公里,供水点50处,土井225眼;户户通电工程:实现大电网通村覆盖率100%,实现全乡1个农业村全部通电,5个牧业村1077户牧民通电,户通电率为95.14%。道路建设:修建道路136公里,维修村级道路94公里,村级砂路6条,全长121.7公里,硬化村级道路13.7公里,使全乡村级道路通达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暖棚建设:新建暖棚541幢,有力地改善了群众的畜种养殖条件。扶贫项目建设:年乃索麻村、冶合茂村、扎苏合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完成总投资378.15万元,购买生产适龄母羊6529只、手扶拖拉机50辆、建设160平方米暖棚24幢、架设高压线5公里。草原生态治理工作得到加强,治理草场沙化20万亩、黑土滩10万亩、灭治毒杂草80万亩、灭治中华鼢鼠40万亩、灭治蝗虫30万亩、环湖生态种草10万亩。
(六)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结合全州第二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要求,将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针对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方案,方案突出牧户住房集中建设、垃圾清理、整治棚圈、建卫生厕所为重点,确定了住房建设标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重点区域。2010年宁夏村20幢、年乃索麻村43幢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住房主体工程全面完成,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
(七)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全面落实 “两免一补” 和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奖励扶助政策,有效减轻了全乡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就学压力,促进了全乡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二是“两基”成果巩固率达100%,完成了县对乡2010年“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目标责任。三是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根据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总投资1132万元的乡寄小扩建工程全面启动,修建工程由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三部分组成,共60间,总面积达6183平方米,工程计划于7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本着爱民、惠民、为民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认真落实,继续实施“奖励扶助”、“少生快富”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010年发放计划生育奖补资金15万元。二是农牧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群众4930人,参合率达100%,参合金16.27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100%。三是新农保参保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全乡应参保3623人,实参保2472人,参保率81.12%,收取参保金31.9万元,发放金额19.32万元,涉及享受人员437人,对达到60周岁参保要求的农牧民群众及时足额发放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四是困难群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全乡共有低保户225户、479人,共发放低保金46.39万元;五保户26户、26人,共发放五保金2.89万元。发放救济面粉531袋。
(九)二、三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解放更多劳动力,我乡在发展二、三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资金上给予了扶持,全乡现有个体经营户217户(其中乡政府驻地183户,鸟岛集镇34户),从事个体经营者达238人,2010年经营性收入达242.89万元,上缴税金20.45万元。
三、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乡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由于人口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资金扶持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二是我乡小城镇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
三是我乡小城镇功能不完备,还处于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人口流动量还不够大,小城镇的“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专业人才欠缺,管理水平落后。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从事建设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规划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五是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我乡农牧区劳动力由于语言障碍、劳动技能、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困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岗位要求,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四、意见建议
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资金固定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在财政管理体制中,乡级财政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经费,基本上没有结余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上级政府应当建立固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每年将小城镇建设资金纳入财政统筹,按照逐年增加的原则,确保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增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是按照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全面加强乡级学前教育工作,经征求各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意见,拟计划在乡政府驻地修建幼儿园1所。
四是积极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农牧区专业合作社,继续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集约使用草场、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是积极争取乡政府驻地新泉村发展项目,通过实施临街商铺拆除重建、危房改造、砖厂扩建、以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契机,建造蔬菜大棚和牛羊育肥基地,加大劳动力转移,带动小城镇规模化发展。
六是为亮化、美化、优化泉吉乡街道面貌。需要新建人行道2公里,预算投资210万元;墙体粉刷3640平方米,预算投资6.552万元;街面种植树木1200株,预算投资1.8万元;新建公共厕所2座,预算投资4.32万元;街道路灯40个,预算投资24万元;为加强街道及新泉村、游牧民集中点环境整治工作,需要购置洒水车1辆,预算投资12万元;垃圾装载机1辆,预算投资28万元。以上美化建设总投资97.672万元。
第四篇:小城镇带动大发展咸阳泾阳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
小城镇带动大发展
--——咸阳泾阳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4-3-24信息来源: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本网讯 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构成泾阳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泾阳县把2009年作为“城镇建设年”,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近日记者通过实际调查与查阅文献等调查方式,对泾阳县的城镇化进程进行了深入调研。
泾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全县南北宽27公里,东西长37公里,总面积780平方公里,有耕地67万亩,人均1.35亩。总人口49.5万人,辖13个镇,3个乡。经过长期建设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建设发展,泾阳县的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37.7%。城镇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城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城镇布局更加完善 功能增强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56个村级规划编制和云阳、永乐“关中百镇”建设任务。形成了以重点镇为中心,以其他乡镇为重点支撑的城镇发展体系。重点城镇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般乡镇建设,全县的城镇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镇的功能进一步改善。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一批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环卫建设项目相继完成,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不断健全 成效显著
一是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211国道、西铜高速公路、关中环线贯通全境,是未来西安、咸阳都市经济圈的第一延伸地。泾阳县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10公里,交通便利。目前,全县均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以县城为枢纽,辐射周边县市、连接全县各乡镇的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二是电力实现了乡乡通、村村通,城镇自来水供应已达100%。三是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4万户,移动电话4.4万户,建成了泾阳县公众信息网站,加快以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大力发展 环境改善
近年来,泾阳以创新城镇建设体制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大力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镇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把产业聚集和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着力发展增强了经济对城镇发展的支撑力,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技改,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已经形成的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鼓励冀东水泥公司、声威建材公司扩大产能,支持菊花水泥公司通过对外合作等途径扩大规模,建设全省最大的水泥建材基地。在鼓励顶麦食品、张裕葡萄酿酒等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再引进一批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奶畜产业。增强蔬菜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水平较低
2009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46.6% 泾阳县达到37.7%,比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由于城镇规模比较小,集聚能力弱,辐射功能不强,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传统的农业产业。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缺少发展动力。城镇环境基础薄弱。
泾阳县城镇管理不断加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城镇管理、养护、保洁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职能部门管理还不够到位,城郊和村镇的无序建设问题日益突出,违章建筑还不能有效遏制。城乡环境卫生还是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生态绿化树种单一,绿化标准低、城市环境临建杂乱,垃圾堆放不合理、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城镇的面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城镇投资的软硬环境有待改善。
城镇产业支撑薄弱
目前,泾阳县工业化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且工业规模小,前向效应不足。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大都属于批发零售、个体运输业,对乡镇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薄弱,推动力量不足,优势产业不明显。
城镇建设资金不足
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泾阳县的可用财力有限,年财政收入仅3亿多元,城镇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全县多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设施、公共厕所、休闲体育活动场地、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市政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滞后,建设标准普遍偏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城镇的带动作用不强,直接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聚集,制约了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城镇财力薄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从而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善。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今后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置、增强综合功能,以经济支撑壮大城镇规模,努力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城镇发展水平,构建泾阳县又好又快的城镇发展体系。
一是在科学规划中求质量。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设计,把每一个城镇、每一个功能小区规划设计好。要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县城总体布局,突出特色,严格把关。要根据各地资源秉赋、特色优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城镇风貌确立独特的建设风格,着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要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今年要着力抓好兴隆大街南段、先锋大街南段、文艺路北段改造、二条街东段改造、东环路亮化、北极宫大街美化、垃圾中转站、四星级酒店等城建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按照“建高楼、腾空间、增绿地、造景观”的思路,使泾阳县的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群体。
二是在经营城镇中筹资金。城镇化建设是相对无限度、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仅靠财政资金安排是难以全方位开展的。泾阳县的财政收入微薄,要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就要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把经营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之事业,聚各方之财推进城镇化。一是坚持城镇资源资本化。土地资本是城镇最重要的资本和最具潜力的资本。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二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集体、个人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包括项目融资、政策融资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导和吸收更多资金投入到城镇建设项目中。(仇 莉)
第五篇: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镇区面貌日益更新。
一、大河名苑项目
大河名苑项目是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在我镇投资建设生活小区的一项重要工程,也被我市列为2011年“双十”攻坚项目行动之一。该项目位于坡头村南部,东与洛阳吉利区东寨村交界,南临西霞院水库,总投资10亿元。项目总占地379.153亩,涉及拆迁户221户。目前,该项目已全面进入动迁和新增土地附属物赔付阶段,所有红线范围内的动迁户已签订动迁协议139户,完成拆迁房屋90余户;新增192亩土地上的养殖小区已拆迁完毕13户,坟墓、树木等附属物已全部赔付到位。
二、恋水花园项目
恋水花园位于留庄村南,南临西霞湖水库,由洛阳安厦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规划建设多层及高层楼房23栋,容积率 1.41,建筑密度24.02%,绿化率40.15%,可容纳住户800余户,项目的投入也必将拉动坡头三产乃至全镇的经济发展。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 9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滨湖二层窑洞宾馆40余孔,18幢多层住宅楼7层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
三、霞光半岛(花水湾)、泰山滨湖度假村、西霞湖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坡头镇被列为济源城市附中心区(中心城市拓展区),坡头镇西霞湖—小浪底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将按照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因上述三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三个项目还在进行前期相关筹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中心城区也是考验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下一步,坡头镇也将紧紧围绕全市重心工作,树立大局观,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镇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