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015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交通运输部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交通,信息,建设 提案形式:党派 内 容: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和车辆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难以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尝试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缓解和改善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为此,国家应紧紧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缓解交通拥挤,保障交通安全,减少环境污染。
一、国际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现状
国际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管理、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智能车辆、商用车辆运营管理、交通安全、电子收费等几个领域,已初步形成以日、美、欧为代表的三大阵营。日本的车辆信息通信系统(VICS)是目前应用模式最为成功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其系统用户接近3000万,通过实时发布的动态交通信息,诱导出行者最优出行,有效缓解了交通拥挤;美国的车路集成系统(VII)是较为典型的车路安全系统,VII与自动车载安全系统结合使用,可以预防或者减轻碰撞,提升交通安全性;欧洲在交通节能减排方面进行的可控路网、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关系的研究和应用,大大降低了交通环境污染水平,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信号控制、车路协调等技术的应用,4年之内可以减少排放氮氧化物3%~4%,碳3%~8%,颗粒物1%~6%,节约燃料5%~20%。
二、我国信息化智能化交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交通信息化智能化事业起步晚,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的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主要集中于交通控制、车辆监控调度、交通信息发布、高速公路综合管理系统、不停车收费等方面,有效构建起交通信息采集与应用体系,大大提高了交通信息化和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但是,我国交通信息化智能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开发意识淡薄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交通信息化的核心内涵缺乏准确的认识,简单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采集 信息发布”,忽视了其中最为关键的信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智能化应用,以至于至今未对“信息资源”这一全新理念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则更是鲜有提及,最终导致了目前这种“重采集轻应用”,即采集、存储的交通数据越来越多,但是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却只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的尴尬局面。
(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随着交通信息应用与日俱增,交通信息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尽管交通信息数据资源储备不断增长,但由于交通信息共享的观念落后、共享渠道不畅、共享机制不健全,交通信息标准不统一以及信息保密政策限制等原因,交通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信息质量等与实际应用需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
(三)商业运营模式考虑欠缺
交通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资源一样,如果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产生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当前许多政府投资建设的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系统非但未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而且政府每年还必须专门拨款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政府投资政府运行”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瓶颈。
三、建议
(一)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化”,构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从“资源化”应用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开发利用交通领域的信息资源,运用RFID等多种先进科技手段,构建交通信源的身份认证体系,结合传统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实现交通信息的精准化采集。针对各交通职能部门的应用需求,做好交通信息的分类存储管理。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交通信息的商业应用价值,提供交通信息增值服务,从而有效构建交通信息“资源化”应用体系。
(二)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资源平台
成立专门的交通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编制《交通信息资源目录》和《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实施办法》,作为交通信息共享的依据。制定统一的信息共享标准,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需求,融合集成已有的交通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建立健全交通信息资源提供、获取、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制度,做好交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工作。
(三)深化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行之有效的交通信息服务商业模式
从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交通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空间,引入新的融资和经营模式,联合银行、交通管理部门、信息运营部门和交通服务商,建立有效的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商业模式,并从政策上、经济上制定合理充分的保障措施,以促进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快速有效发展。
(四)试点应用,推广成功模式
在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开展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用试点,以期建立有效的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商业模式和交通信息增值服务模式,制定有利于保障交通信息资源商业化运作的政策和机制。并通过试点项目的应用,为更好的成功推广积累经验,从而有效推进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快利用物联网推进桥东区信息化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快利用物联网
推进桥东区信息化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杜志辉
一、案据
桥东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已经日益成为检验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能力的有力载体和重要内容。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核心地段的桥东区,一直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条件得天独厚。为全面加强和推进桥东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物联网智能桥东建设(包括物联网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智能残疾人管理服务系统、社区卫生、民政及教育物联网建设工程)和社区网格“三员一队”服务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创新和提高政府为民服务的载体和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生,打造服务型、智能型“幸福桥东”,努力构建社会管理创新城市,2011年10月,桥东区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
在桥东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方面,人口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前面。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工作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桥东区人口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系统平台的研发应用,构建了政府与民众间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了人口信息实际应用,推进了“智慧桥东”建设,为全面开展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提升全员人口信息服务管理水平,创建“幸福桥东”奠定了基础。这是运用物联网进行信息化建设、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典型应用。以人口信息物联网系统平台为基础的桥东区人口信息化建设多次受到国家部委、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3年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石家庄入选,位列5个省会城市之一,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智慧桥东”建设迎来重要机遇期。
二、方案
1、物联网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已在连续三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可见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重视程度。在今年各地方的两会上,物联网、智慧城市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依然是代表们提案的热点。
2013年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起草的《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2013]7号文件印发,7号文件明确了我国物联网发展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提出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河北省有关部门正在调查研究,将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河北省实施意见。日前,国务院发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国发〔2013〕8号),物联网应用入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规划。
物联网的基础与重点是信息的采集、感知与信息的处理决策和应用服务,可以利用现有各类网,通过自组网能力,无缝连接融合形成物联网。在这个网络中,物品之间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再通过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管理和控制。
从政府的角度看,物联网绝非一个单纯的网络概念,它更像一个基于感知技术,融合着各种应用与服务的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无所不包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在充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物联网对创建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环节的最佳实现手段。它可以整合现有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建设,在物联网统一的公共平台构架上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助力建设智慧城市。
(一)物联网通过整合现有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建设,提高各领域管理对象的自动监控、识别能力,同时构建统一的物联网架构体系,打造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路、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是对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和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物联网可以真正实现“感知城市”。
(二)在统一的公共平台构架之上开展物联网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提升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对于改变政府各部门分散开发、孤立发展的局面、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起到重要作用。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通过物联网得到更真实、准确、全面、即时的社会信息,由政府建立大型的专门数据库,在行政决策、政府指令传递、调控管理中发挥作用,使行政组织的管理功能具备了现代化、高效化的基本要求。物联网下的行政组织,在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了信息交流、互动。物联网使网络实名成为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准确的、统一的信息标识),有助于推进政府管理实现“从物到人”的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三)物联网应用能够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依托物联网,可以大大提高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政府服务向主动型服务转变。其次,可以搭建社情民意沟通信息化渠道。社情民意是社会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的集中反映,各级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社情民意沟通信息化渠道,关注社情民意、实时采集分析、快速处理反馈,打造便民的、交互式的社情民意收集、沟通渠道。
(四)利用物联网提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管理有序与和谐。
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对社会治安、公共预警、食品监管、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等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是将本地区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和基础数据有效整合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使政府部门能够及时感知、捕捉外部反馈信息,以全面掌握信息的流转、处理、协调和共享,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利用物联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在物联网各层面上存在的问题。第一,在物联网感知层面上,信息资源采集手段大多还是停留在手工录入或电子扫描方法,不利于及时更新系统,维护效果差,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利用物联网感知信息的手段还比较少。第二,在物联网网络层面上,物联网互联互通少,“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部门来看,随着近些年来政务信息化应用的不断加深,虽然原本孤立的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但从部门、地区之间的利益来看,跨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相互封闭,“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跨部门和跨地区之间业务协同。第三,在物联网应用层面上,电子政务效益主要还是体现在政府内部的办公效率上,而对外公共服务如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社会管理平台等仍旧薄弱。
(二)在物联网技术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资源未能有效共享。“顶层设计”就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对政府管理模式和传统业务流程中的网络、信息、软件、应用等方方面面作一个整体的、系列化的规划设计。
3、依托物联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建议
随着物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和我国“服务型政府”战略目标的提出,物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构建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1、在物联网感知层上,要运用统一标识体系,搭建以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在过去的几年数字城市建设中,已建设了一些针对特定应用的物联网子系统,今后应当将它们扩展、提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成覆盖多领域应用的统一管理、控制、运营的一体化物联网,最终达到“感知城市”的目标。
2、在物联网网络层上,搞好物联网顶层设计,运用统一标准化体系,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互联互通。从整个技术架构上来做出调整,解决各自为政、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问题,对于城市信息化建设来说,确立一个恰当的、可能的、可行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是十分重要的,而顶层设计则是总体规划的一种实现手段。
3、在物联网应用层上,重点开发满足政府公共服务和非涉密纵向业务共享与协同。要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政府部门原有的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强化信息更新机制,营造内容相对开放、数据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建成自上而下统一的网络平台。完善公安、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税务、工商、社保、民政、统计等数据量大、社会服务面广的应用支撑节点,整合其他部门网络资源依托应用支持平台开展业务应用,构建低碳高效的电子政务外网应用支撑体系。着重发展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二)政府要协调物联网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关系
在物联网建设中,技术与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成为核心问题。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例如智能交通、物流、智能电网,其物联网应用的繁荣,除了取决于物联网技术,还取决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和产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如果原先存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度壁垒不被消除,这些被物联网数字化的“物”将依然是死物。从闭环应用到开环,从单个节点变成平台运用,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另外,加快制定促进物联网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资金方面的政策,为物联网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0133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环保部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城镇,建设 提案形式:党派 内 容:
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活力等都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以认真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规划起点不高,管理不到位。编制小城镇规划定位不高,缺少超前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同步。加之镇(街)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规划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管理不严,镇容镇貌与当地经济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发展速度。
2、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多。小城镇城市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攻坚性工程。目前,国家的投资主要倾向于大城市,对小城镇投入明显不足。省市县财政对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小城镇本身融资渠道少,大部分建设资金靠当地农民自行筹集和当地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银行贷款开发,吸纳社会资本、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能力较弱。资金问题仍然制约着城市化发展速度。
3、基础设施配套力度不够。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一些镇(街)的供水、排水、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绿化覆盖率低,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部分镇(街)停电、停水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小城镇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主导产业带动小城镇发展效果不明显。乡镇企业发展是一些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大部分乡镇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群,而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企业,发展速度较慢。一些乡镇主导产业不明晰,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效果不明显。
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重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物,直接进入乡镇土壤、河流中。多数乡镇的垃圾处理方式都为简易填埋,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高水平管理小城镇建设。建议实施“小城镇,大规划”,即统一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小城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小城镇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小城镇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规模,注意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城镇功能分区趋于合理。从长远考虑,把村镇建设纳入统一管理,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2、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小城镇。国家要把小城镇建设提升到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小城镇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对中心镇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省(市)级征收的配套费、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加大切块比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省(市)县两级政府向中心镇投入逐年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增长比例不低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水平。允许中心镇自行实施土地占补平衡。
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完善交通、供水、通讯、供电、供暖、供气、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上下工夫,小城镇的城乡建设维护税,要用于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重点扶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治污等工程建设。加强城镇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体育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抓好小城镇中心区域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4、以主导产业带动战略建设小城镇。在小城镇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在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时,应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中央企业的合作,争取重大项目落户,加强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拉动小城镇经济增长,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做好环保工作,治理污染,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条件。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好环评关,杜绝污染项目建设,切实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加快建设和完善小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并注意采取多种控制手段预防小城镇周边化肥、农药及集约化养殖场等农牧业水污染,确保进入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前较好的水质,以满足各类污水再利用的水质要求。切实制定垃圾处理方案,加快建设标准化、无害化的集中处理设施。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
韩淑亮
2012-12-27 10:43:52
来源:《中国房地产》2012年第12期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房产权屑档案的数量急剧增加,利用率也在大幅提高;房产权属档案管理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不断地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调整升级,从局域网(LAN)向广域网(WAN)的转变。与此同时,房产权属档案在数字化、信息化和计算机系统不断发展过程中基础数据丢失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使纸质房产权属档案的文字数据和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记录的数据不能达到一致,档案基础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房屋登记和房产权属档案的对外利用。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下面以邹城市为例,谈谈加强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想法。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各项登记越来越多,应该记录到房产台账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由于房产台账经常记录、查阅、插页等,容易造成台账残缺不全、缺棱少角的现象,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因而房产档案安全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对房产档案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侵害,使其处于安全状态。
一、切实增强房产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
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首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工作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观念现代化,即使有一流的档案保护和管理设施,也不能称其档案管理现代化。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和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转变计划经济时代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实现档案管理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档案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迅速实现房产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为此,邹城市房产管理部门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对14万余卷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首先对现有纸质房产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微缩扫描处理。购置了先进的软件和服务器、磁盘阵列存储设备及高速扫描仪等,聘请了专业的档案扫描公司历时78天,并利用其开发的“房产档案电子化系统”对电子档案进行操作管理。在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中,采用了高速扫描仪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图像采用黑白或灰度、以TIFF文件格式扫描存储,利用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保证所扫描图像的清晰、完整:建立档案信息索引与图像文件对应;该系统中的库房管理模块采用图形化操作,模拟真实库房的密集架,生成库房操作示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档案所在库房位置,且点击模拟档案盒可查看到扫描件图像,并与正在使用的“数字房产管理系统’健立数据关联,拥有多种查询途径,如:产权人、产权证号、产权坐落等,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相应的产权档案,实现登记数据与档案图像的无缝连接。档案数字化完成后,通过局域网络进行数据共享,工作人员依权限操作电子档案,为业务受理查档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业务错件的发生;同时将对外档案查询业务移至交易大厅受理前台,设置多台显示器便于申请人查看档案资料,完全按照《查询暂行办法》的规定受理查询业务,由申请人提交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填写《查询申请表》,产权人、利害关系人或其他符合查看电子档案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查看房屋的权利信息、他项权利情况等登记簿信息;对申请要求提取档案复制件且符合条件的,直接打印电子档案,加盖与原件一致印章和档案查询专章,交由申请人。方便、快捷的查询,免去了申请人的来回奔波,减少了纸质档案的磨损,保证了纸质档案的安全、完整,彻底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永久保存,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查询速度、利用率和透明度,推进了房屋权属登记档案的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档案操作与查询管理体系,制定从档案交接到档案上架的一整套流程操作程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趋于规范与完整;制作了档案内部查询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的查询利用。对于电子档案的数据安全和保存,在使用双机热备系统、磁盘阵列存储的基础上,又采取了移动硬盘拷贝、刻录光盘双重备份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完整。2010年底,又投入资金,将产权登记、预告登记、备案管理系统升级整合为一个新的房产登记系统,使全市房产登记实现了“以楼盘表为中心,以图定表、以表管房、以房建簿、以簿管证”的先进管理模式,建立起“地、楼、房”三位一体的基础数据库,形成了邹城的“数字房管”。“数字房管”系统的建成,不仅给办证的群众带来方便,能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更让他们放心地买房子、住房子。“数字房管”的建成,可以使房管系统的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数字房管”系统可以使房产测绘、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房产登记三个系统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特别是房产登记系统与房管局开发办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系统的对接,确保了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有效到位。另外,房产系统可以方便购房人,购房人在开发商销售处的系统端口,就可以直接打印商品房买卖合同。
“数字房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使房屋登记真正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业务受理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所办理的业务输入微机,其他业务可提取信息进行操作,由微机套打表格,系统数据信息按流程转发。通过系统,可以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拍照,留取影像资料,对申请人进行身份认定,确保登记和交易安全。
第二,使统计报表做到准确、实时统计。系统内置的统一报表及内部所需业务报表,可以做到实时、准确统计。
第三,使房产信息的历史数据一目了然。查询业务数据,可追溯到其上手房产资料及下手房产资料,使产权信息一目了然。
第四,使业务授权明晰,审理责任明确。对不同人员授予不同业务权限,对审理人员实现一个业务一人审理,避免人多扯皮。
第五,使房产限制可做到彻底限制。系统档案数据有上下关联,若房产处于查封或抵押等限制状态,系统则无法调档且提示限制原因。
住房保障系统与产权产籍系统对接以后,申请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房产档案查一遍,也不用害怕申请人带来的纸质申请材料是不是伪造,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系统就自动排异,申请人名下有没有房子、是不是符合申请标准就一目了然了。
三、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
房产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实现房产档案信息化成功的根本,决定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档案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需涵盖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单位: 山东省邹城市房地产交易所)
第五篇: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作者:邹洪芬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文章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化;中小企业;竞争力;进程
[中图分类号]P270.7
[文献标识码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