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课程领导力必先形成教学领导力
提高课程领导力必先形成教学领导力 评估学生的作业效果
透视学生作业的实效。作业和训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就是这个重要环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值得探讨。我校从 2005 年开始,起草了关于“作业布置、作业量、作业批阅、作业讲评、作业有效性”的调查问卷,有作业量调查,也有作业批阅的及时性、面批率的调查,并统计了 12 项指标的常模,进行作业布置与批阅有效性的判断。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对作业布置与批阅满意度跟学生成绩正相关;作业面批率与学生成绩正相关;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作业反馈及时性与学生成绩相关;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时间在 2 小时左右。
提出学生作业的建议。根据对作业的调查统计,我校形成了教师作业布置与批阅的指导性意见,并通过网络系统调查每个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阅情况,并将调查统计反馈给教师。现在,教师自己组题的现象多了,随意增加学生作业的现象有所减少;作业的面批率高了,不认真批阅作业的现象少了,我校学生对作业的整体有效性常模为80%左右。当调查结果与常模量发生明显差异时,教师会主动注重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况分析。
第二篇:提高课程领导力学习体会
提高课程领导力学习体会
胶南学习心得 繁华初级中学 王清强
通过2013年胶南校长培训班的学习,本人感觉受益匪浅。我深刻地领悟到提高课程领导力的必要性,也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辉煌前景。在此谈几点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校领导,如何在课程提升领导力?我认为:首先,学校领导要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学校要办出特色和成绩,让主管部门满意,甚至欣赏,学校领导不要总是抱怨,关键是要有行动,要有所作为,重要的是如何为学生们办一所理想中的好学校。
近几年来,课堂改革轰轰烈烈,流派纷呈,各种教育创新和改革如跑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但到最后很少有长久生命的东西,为什么?我认为学校领导因为没有自己的办学思路,没有坚定的教育操守,所以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比如教材、教法、分数、作业、考勤等都是学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这些手段在很多场合都自成目的,甚至让培养人这个目的反过来为这些手段服务,于是教育蜕变为压抑人、控制人、折磨人、奴役人的异己物,成为剥夺学生幸福生活的“教育因素”。
一所好的学校,它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讲坛,也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有自己独特的灵魂。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打造出亮点,创办出特色。所以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时时刻刻想到和做到。
作为学校的领头雁,学校领导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是为学生们而办的”理念。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能在课堂中充分成长。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崔允漷提出了“做好自己想做且能做的事”。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用别人从未尝试的教育方法创造了成功的素质教育的典型案例。
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感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主观因素,教学内容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的语言表达、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
那么学校课堂改革的成败由什么决定呢?
一、人心问题
一所学校一定要有一种凝聚力,一旦失去教师的齐心协力,失去教师的信赖和支持,校长想要有所作为很难。真正为学生负责的教育,自然少不了要人文关照、人文情怀,因为有了这些灵魂的东西,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未来着想的教育,也才能成为润泽学生生命,为学生生命添彩的教育。
二、打造队伍
有一支积极进取、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队伍,在学校形成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共谋发展、互比贡献的良好氛围,才能使课堂改革稳步推进,并结出累累硕果。
三、改革探索
要使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高,解决学生兴趣问题是关键。
校长运筹帷幄,稳坐校中,课程改革照样轰轰烈烈,照着你独具特色的想法走下去,这就是领导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教学及课堂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不是改良,而是重建。总之,校长的观念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自己先进的思想引领学校的长效发展。
第三篇: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
在目前,上海中小学校已全部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新教材实施背景下,改进教育教学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学校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与提高教学有效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需要深入思考。
一、改进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环节
上海二期课改实施至今,提高教学有效性业已成为深化改革、实现课程目标迫切要求开展的工作。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受到普遍关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问题导向学习、个别化学习等等,在不同层面都得到了重视和实践。然而,对教师的调研表明,当前,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师的直接教学。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重要的还在于提高教师直接教学的有效性。
直接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我以为在认识上要重视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过程维度,即如何保证教学各个步骤的成效。综合起来看,就是要在行动上把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做到时间效益和过程效益的有机结合。这两年,我们重点强调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和辅导”这五个基本的教学环节,认识的根源就在于此。抓好五个环 节,能够保证教学不走样,能够确保比较高效的教学。有人指出,这是退回到前苏联凯洛夫的那一套。我们暂且不论是不是凯洛夫的那一套,但是我们要正视“当前教师直接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一现实前提,在这一前提下,直接教学依然有它特有的生命力。提高直接教学的有效性根本在于有效落实教学的五个环节,否则,教学的低效必然导致教学过程成为生产“夹生饭”的过程。
二、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改进教学的关键
学校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各项工作均是围绕教学开展的。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掌控着学校全部教育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实践当中,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校长不同程度地脱离教学一线,不熟悉教学业务;一些校长虽富有工作热情和改革激情,但因年轻和经验不足,缺少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把握,导致目前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形式与实质相脱节、知能与情感相分离、控制与开放左右摇摆的不足。因此,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要抓好校长这个因素,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贯穿于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全过程。课程领导,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引领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团队专业能力的升华。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一要建立校长的专业权威。目前校长对教师的专业权威不够理想。有人做过调查,问教师“哪些人评课对自己帮助最大”,教师回答帮助最大的是“有经验的同事”,其次是“学科教研专家”,“校长”则居于末端。我认为造成这种选择的原因,一是如前文所言,有些校长渐渐远离课堂、远离教学,无以评课、不会评课;二是有很多校长习惯于用权威和物质刺激对教师进行行政领导,而不善于用“听课、评课”这样的方式对教师实施专业领导,校长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权威。如何树立校长的权威?恐怕还是要在教学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他曾说过,如果今天去开会而没有进课堂,明天就得补上,听4节课;如果在一年中听一位教师的课不足15-20节,就会对他毫无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我想校长的专业权威离不开这一点。
二要加强对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领导。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课程与教学是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要载体,校长必须关注课程与教学,提高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校长一方面要执行好国家课程,满足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国家课程体制下,围绕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渗透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开发本校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体系。当前,仍然有一部分学校没有很好地实现观念转变,不严格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随意增减课时、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等,要消除这些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实施要求的现象,校长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根据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原则,开齐开足课程计划,同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校长要引领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要确保校本课程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三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课程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关键是在教育规律、学生发展和教育理想之间寻求平衡点,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和开发力。校长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分析教学动态,抓住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带领教师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技能。要能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学校核心价值,倡导上下平等的合作精神,营造学术氛围,建立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培养新课程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校课程实施团队。
三、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1.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学校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提高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运作。近几年,教育系统处在更新换代的高峰期,校长大面积调整、年轻教师增多。过渡期间,新校长、新教师对岗位和职责暂不完全熟悉,加之社会、舆论对学校施加的不利于教学规范实施的外力,课程实施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太合乎规范要求的行为。最近,我们通过调研、视导、督导以及其他一些途径发现,当前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规范问题,学校层面如教学计划的执行问题,教师层面如教学基本要求的执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若不得到正视,将阻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抓好课程实施规范是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的一个环节,强调规范不是要束缚校长、限制校长的课程实施自主权,而是希望校长通过对规范的了解和执行,最终把规范内化为领导课程实施的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从规范走向创新。课程实施是一个规范化和个性化交融的过程,个性化对校长而言主要体现在其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上。校长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成长需求的认识,渗透到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之中,一方面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研制实施校本课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充满创新成分的过程。
2.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有效教学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有一个固定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教学的基础性,即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达成。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能够在三维目标上达到基本的要求。这两年上海强调抓好教学五环节,重要目的之一是打好有效教学的基础,推动高效教学的实现。当然,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程序和规律,达到教学基本目标和要求的途径也会不同,学校需要加强探索和实践。如何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取得进一步发展?这里提出几个关注点:第一,关注教育教学的多样性。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一个一个学生,他们不仅在思维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认知的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而且拥有的基础可能不同,需求也会存在差异。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给学生更加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和指导,从而回应学生存在的差异。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的禀赋不同,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不同,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对环境的取舍有个人偏好。所以有效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多样性。第二,关注教育教学的多主体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应该具有主体性,对自己的学习有选择权,他们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甚至是学习结果的应用等作出更加符合个人实际的取舍。若不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育教学恐怕很难有效。教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选择主体,教师是不是可以选择教育的内容、主宰教育的过程?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事方式去影响学生?我想,缺少师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恐怕难以有效。第三,关注教育决策的多主体性。政策制订时,每一级组织和每个个体都有表达观点和诉求利益的权利。政策执行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通过政策本地化来体现执行的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层面的执行主体同时又是决策的主体。校长要从政策的要求和学校的实情出发,既能担当好上一级决策的执行主体,又能够担当好本级层面的决策主体,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教学向前发展。
3.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实施的关系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国家课程展开的。因而,学校如何实施国家课程十分重要。国家课程服务于所有学生,提出的是统一的规定和基本的要求。以课程计划为例,国家规定每门课程每周多少课时,学校一周总课时不超过多少节等,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大家认真研究市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是可以了解到学校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同时,为了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方式方法可以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因为国家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校本化的过程。因此便产生了国家课程与校本实施的关系。背离了国家课程的主旨,违反各项原则和规定或者机械地照搬国家课程的规定,不分析学校的实际,这样的实施都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处理好这对关系,校长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执行与课程开发的关系。今天有的校长习惯于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等割裂开来,不太关注国家课程在学校结合实际、富于创造的有效实施,而仅仅关注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的科目开设和教材编写(当然这些工作在上海二期课改中也是重要的工作),把课程开发仅仅理解为开发占学校课程一定百分比的“校本课程”,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国家课程的执行有不同的层次,基本层次的执行,特征是学校大体上按照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去做,学校课程安排基本符合一般规范,但缺少对学校实际情况的深层次分析,在实施中还缺少创意。高一层次的执行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予以创造性地执行,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种层次的执行本身也是一种开发,是让国家课程得到更有效的实施。在高一层次执行的基础上,学校根据目标定位、办学特色、校长的教育判断等,除了有效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能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当然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命题,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各级教育机构的重点工作。校长连接着教育的神经末梢和顶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是落实内涵发展政策和推动内涵发展实践的关键抓手,牵动全局,需要常抓不懈。
第四篇:如何提高领导力
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安利领导人,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跟随者,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没有一爷爷不是从孙子开始的!哈!知兵者方为将,不兵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当过士兵的将军不是真正的将军,不知兵如何将兵呢?要知兵知官知将知帅知敌知形式环境知握机会知应变,先自我介绍一下吧,田成全,出生于瓦房店一个农村家庭,电话:***从事过12年的销售工作,四年的广告自已开过一次小广告公司,07进入二手房行业至今,2010年11月份进入成功系统再次进入安利事业,从一个跟随者开始运作安利生意。什么叫领导人呢,在你的身后有一个团队,你后面有跟随者,别人愿意跟着你走,愿意和你一同做事,他们目标一致,方向一致,行动一致,思维一致,积极感恩,喜欢和你在一起,领导人给人的永远是希望,是目标,是方向,是方法,是策略,是信心,是力量,人们相信只要和优秀的领导人在一起就会过上一天比一更美好的生活!领导人首先要从自身的改变开始,形象的改变:人靠衣裳马靠鞍,在职场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由第一眼的衣着,头型,面部表情,态度也就是外表来决定的,第一次接触人们会凭感觉来决定是否和你交流下去,领导人也要学会销售自已,在每一闪交往中都是加一分让对方更加喜欢和你交往,个人在形象方面的提升的同时团队成员的形象也在提升这是带动和影响团队整体形象的提升,如果你的团队在模仿你的成长,你就迈开了成为领导人的第一步。
领导人是团队的灵魂,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目标感强的人,是一个带动团队永远向前的人,是一个坚持永不放弃的人,领导人要在思维方式上有所成长,如果以前从没有带过团队或者一直是一个打工者,来从事安利事业的时候,往往定位自已是一个跟随者,不愿意让自已成长,不敢定位自已是一位领导人,在工作中只要你有一个团队成员你就是一位领导人,首先放弃给你是在给别人打工的思维,不断的告诉自已我是一个创业者,我在做自已的事业,我不是在给别人打工,每天提醒自已是在创业,系尤其是没有做过业务的在工厂已经工作了几年至十年二十年的朋友,你要知道你能迈出自我创业这一步就是突破了自我,其实人要和别人比,看到自身的不足,人也要和自已比,看到自已在不断的成长,人一定要有一个成长的思维,我们不是生来而知之,没有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妈妈大声的喊我生了一个领导人啊,人是可以经过学习和培训而成长的,其实在一个好的系统里,简单,相信,听话,照着做,就是智慧,简单想真正做到你就要先理解这两个字,什么样的人是简单的人呢?一个人想做到简单却需要有大智慧,因为我们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简单,在系统的方法、原则面前我们要学会简单,做为一个领导人你有没有领会系统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呢?如果没有领会最简单的方法和原则,为什么不去问你的领导人呢?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简单,而不是傻瓜式简单。相信,相信什么?相信谁?为什么要相信?相信那些用心用爱来对你的人!相信那些说到做到的人!相信系统的原则和方法是正确的,相信自已,想信自已是可成功的,相信自已是可以成长的,相信自已是可以改变的,相信别人能通过坚持做一些小做到的事情只要我们也坚持做同样的小事情也能做到,相信自已,如果你都有不相信自已的话别人如何去相信你呢?成功从相信开始,信心要一点点的建立,你在建立自我信心的时候也是你学习如何建立自信心的过程,把这个过程复制到你的和作伙伴的成长过程中,相信是成功的起点一个相信自已能成功的领导人才会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听话,听话要会听,只听对的正确的,听系统的话,听正确领导人的话,听极积的话,听鼓励的话,听话要有悟性,听懂悟到方为自己所用,才会变成自已的能力;照着做,在团队的成功者中最成功的领导人就是你照着做的目标,简单相信听话照着做被称做九字甄言!做为领导人要发动自已的大脑去思考,去主动的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一个成熟的有经验领导人会让问题到你就解决,而一个不成熟的领导人会成为问题的制造者,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即要领会上手领导人的意志又要有自已的想法,也就是要有自已独立的思考,我们的大脑只会越用越聪明,不会用坏的,说爱因思坦老人家的大脑里的折皱多而厚就是他思考的次数多留下的印记;一个有目标有方向的领导人会无中生有,在安利事业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梦想可以在安利事业中实现一点点,目标感强有方向有独立思考的领导人就是团队的灵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一个有灵魂的团队才会不断的向前进,不断的克服各种困难,不断的向目标迈进,人活精气神,一个团队也要有自已的精气神。
第五篇:如何提高领导力
如何提高领导力
如何提高领导力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一、领导力的函义界定
领导力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领导力产生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它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实施领导的能力。因此,领导力又是一种创造力,一种创新力。
领导力是靠领导者来实现的,领导有他的特定含义。“领”与“导”又有着不同的含义,“领”是带领、率领、引领之领,强调的是在前面以身作则,一呼百应,主要体现在决策上。领导者必须是先知者,是先行者。“导”是引导、教导、疏导、辅导之导,强调引导和促使所属成员有能力并有意愿与领导者一道前行,去实现组织的共同愿景,它主要体现在认同上。因此领导者还应是沟通者,是激励者。所以“领”和“导”两个字的含义是不同的。领与导不可分开,领导者与领导力也不能分开。
任何领导都需要领导力。不具备不善于运用领导力,就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领导者。
领导力主要包括:①洞察力;②决断力;③亲和力;④激发力;⑤凝聚力;⑥学习力;⑦影响力;⑧应变力;⑨创新力;⑩执行力。
领导力一般表现五个特点:一是柔性的特点。重视应用软权力来发挥作用。二是双向性的特点。特别注意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及时回应。三是人性化的特点。在关注工作、关注利益的同时,更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关注人的情感、人的快乐、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四是叠加性的特点。在应用权力的同时,更注重领导者自身的品德、个性、专长、能力、业绩等方面软权力的叠加作用和放大作用。五是艺术性的特点。既讲究科学,讲究遵循规律,更强调创新,强调权变融合,强调领导艺术的巧妙运用。
二、领导者如何发挥和运用领导力
(一)领导者必须有心甘情愿的追随者
离开了追随者,离开了被领导者,领导就不复存在。领导者与追随者是相互影响的,领导者首先要积极地追随自己的被领导者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其次,被领导者只有积极追随自己的领导者才有可能成为潜在的领导者。因此,领导者要积极地追随自己的追随者,服务于自己的追随者,领导力才能够产生和不断地发挥出来。
(二)领导力离不开领导实践
领导力产生于领导实践。领导者天天不做事,不发生领导活动,就不可能产生领导力。具体的领导力体现在具体领导工作中,如协调关系、组织活动、日常管理等。领导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提高领导力,工作实践是领导者提高领导力的必然途径。
(三)领导力不能仅靠权力。领导力要依托权力,但并不是仅靠权力。一个领导者只要有领导力就肯定有权力,但有权力不一定有领导力,这就是说领导力不等于权力。领导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包括影响力、决断力,还包括激发力、凝聚力等诸多方面。因此它比权力更有用。所以领导者不仅要注意用权,更要重视创造和运用领导力。
(四)领导力是一种艺术。管理是领导活动的重要内容,任何领导活动都离不开管理。但管理是在程序之内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管理必须按照规章、制度、程序进行,没有程序,管理就不可能实现。但在实践中往往许多东西仅靠管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通过领导力来发挥作用。我们有的领导者擅长靠控制、靠命令、靠规则、靠制度,不注意运用领导力,这是不够的。在程序之内靠管理,在程序之外靠领导力。因此,领导力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程序之外的创造力、创新力。
(五)领导力通常存在于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中。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层不变的,存在着不确定性,甚至会面临风险。越是有风险就越需要领导力;越是有变数越需要领导者发挥作用。如果领导者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面前茫然失措,优柔寡断,就可能引发大的混乱,这样的领导力就名存实亡。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有远见卓识,有预知能力,有决断能力,有魄力。
三、领导与管理相融互补,才能提升领导力
领导与管理虽然同集于领导者一身,但两者是有区别的。领导是一个艺术的概念,管理是一个科学的概念。领导关注的是未来,而管理面对的是现在;领导更多关注外部,如环境变化,发展机遇,变革趋势等,而管理关心的重点是内部,如业务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等;领导关心的是队伍,而管理关注的是工作;领导重视的是决策和方向,而管理重视的是决策的实施和执行;领导关注效果和结果,而管理关注工作的效率;领导离不开变化和变革,在从事变革、确定变革中把握方向,制定战略规划,而管理则追求秩序,按照既定的方向、规划、程序组织实施;领导侧重于激励,通过激励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管理侧重于约束,追求有序、规范;领导主要靠软权力,靠影响力,靠间接的、内隐的领导艺术去支持和领导追随者,影响追随者,而管理主要靠硬权力,如控制、约束、命令、规范等刚性手段要求被领导者去干;领导强调个性,如个性化价值,个性化潜能,个别化沟通,个别化交流,个别化关心,个别化激励等,而管理刚强调共性,如对员工使用统一规章、统一制度、统一规则、统一要求,一视同仁。
领导与管理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必须把领导和管理有机地相融于一体,形成互补,才能有效地提升领导力。
当前,在领导与管理的相融互补上存有两种倾向:第一,领导有余,管理不足。这类领导者一般重视协调,重视人,重视价值,重视谋划,其单位往往有活力,有激情,善变革,但不注重制度的建设和机制的构建,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秩序较乱,难以持续发展。第二,管理有余,领导不足。这类领导者往往重硬权力,轻软权力;重物质刺激,轻精神激励;重责任追究,轻思想教育;重治行,轻治心;重自身的权力,轻自身的魅力。从而导致本单位缺少活力,缺少创造力,缺少融合力,缺少战斗力。
在工作实践中,不同层面的领导者在实施领导和管理上既要相融互补,还应各有侧重,如高级领导者层面的领导一般应更多地侧重领导,而基层领导层面的领导一般应更多地重视管理;领导班子的成员应侧重于领导,而机关部门的领导应侧重于管理;“一把手”应侧重于领导,而副职领导者则应较多地侧重于管理。